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29546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98 大小:195.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8页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8页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8页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8页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8页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8页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8页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8页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8页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8页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8页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8页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8页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8页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8页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8页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8页
亲,该文档总共9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docx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docx(9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docx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不只是因为理论方法的新颖才成为研究对象

▪不是一个仅靠时间概念聚集的对象

▪20世纪文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方法和理论

▪重构了一种有异于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范式

▪这个研究范式质疑甚至瓦解了传统的文学观念

学习的问题意识和要求

▪①20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学研究提供了哪些新的文学理论知识;这些知识对文学批评产生了什么影响;是否合理、必要.

▪②由这些知识的更迭、转换所构成的文学研究谱系,呈现出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与之相应,学习要求也是两点:

▪①掌握20世纪西方文论的基本知识及其研究方法;

▪②了解文学理论研究发生了什么变化,寻找和思考自己学习、研究取向。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学习参考书

▪①塞尔登、威德森、布鲁克:

《当代文学理论导读(AReader’sGuidetoContemporaryLiteraryTheory)》,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②伊格尔顿:

国内译为《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即《文学理论导论(LiteraryTheory:

AnIntroduction)》,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③塞尔登编著:

《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TheTheoryofCriticismFromPlatotothePresent)》,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研讨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方式

研究角度:

▪各种文学批评知识和文学研究的演变趋势

基本内容:

▪①重要的文学研究思潮的观点、理论、方法及其形成的知识背景

▪②20世纪以来西方文学研究发展、演变的轨迹

1。

导论

塞尔登:

▪“60年代兴起的理论大潮无疑是对过去占主导地位的人文主义、道德主义传统的突破。

马尔赫恩:

▪(20世纪文学研究)“对古老的文学批评世界是致命的.……它们瓦解了文学这一学科赖以建立的深层分类学和标准性原理,并以这一方式解构了文学全体的想象力。

1.1范式转换:

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意义

▪借用科学哲学家库恩的理论来说:

20世纪西方文学研究所发生的变化可以说是一种文学研究的“范式”(paradigm)转换。

▪“范式”转换意味着“世界观的改变”

▪库恩论范式转换的意义:

“革命之前科学家世界中的鸭子到革命之后就成了兔子”。

范式构成

▪①“科学共同体”(Scientificcommunity)“一个范式就是一个科学共同体的成员共有的东西",“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因素。

▪②拥有共同的知识背景,经受过相同的教育和专业训练.

▪③具有相近的研究对象和“问题意识”.

▪④共有的研究模式、学术话语和指代符号。

19世纪末形成的现代文学研究模式

①主体性原则②工具语言观③审美自律论④文学研究学科化

1.2反思现代性:

20世纪文学研究的时代语境

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理论认为:

▪“单一个体只是在非常有限的意义上,独自创造了我们归之于他的言语方式和思想方式。

他使用他的群体的语言;他按他的群体的思维方式思维。

他发现只有一定量的词汇及其意义随他使用。

这在很大的程度上不只是决定研究周围环境的手段,而且它们同时也表明了从什么角度,在什么活动背景下,客体迄今为止对于群体或个体才是易于理解和易于接近的。

"

▪学术研究受制于时代、社会和文化语境

现代性问题:

▪科学技术在20世纪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超出了以往历史的总和;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有了巨大的变化.

▪工具理性泛滥;宗教衰落导致信仰、价值观念和精神生活的失落;生态环境破坏;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激发功利主义蔓延;资本垄断与极权主义政治。

1.3知识结构:

文学研究的思想资源

①现象学哲学②心理学革命③现代语言哲学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

①现象学哲学

胡塞尔:

“意识的意向性”

第一,意识的发生是意向建构的结果;

第二,不被意向意识到的实在,只能“悬置”起来,不予讨论;

第三,物质的东西作为整体不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

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关系:

海森堡提出“测不准关系”

玻尔提出“互补原理”,指出不能同时准确地测定粒子的位置和动量

知识的相对性

主体因素和先决条件对认识的影响

关系意识的建构和确立

罗蒂的表述从另一个角度上(或许是更容易被人接受的角度)阐明了现象学的基本观点:

▪罗蒂:

“除了知识在一种能展现X与Y、Z等的关系的语言中如何描述它之外,人们对X一无所知。

所谓‘未被现在的看法或爱好染污的过去的真实面目’的想法,和‘未被根植于任何人类语言中的偏见和兴趣染污的实在的本质’的想法可谓如出一辙.所谓与人类已经进行和能够进行的任何实际的调查没有任何关系的纯粹,不过是一个浪漫的理想.”

▪我们关于X的知识其实并非X本身,而是X与我们的关系.

②心理学革命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潜意识的关注

▪弗洛伊德学说的另一个颠覆传统的观点是对性的强调

▪非理性主义思潮与反思现代性

③现代语言哲学:

语言转向(linguisticturn)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

▪关于哲学问题的大多数命题和问题不是虚伪的,而是无意思的。

……哲学家们的大多数问题和命题是由于我们不理解语言的逻辑而来的.

▪(它们是属于善多少和美同一这一类的问题的.)

▪因此最深刻的问题实际上不是问题,这是不足为怪的。

▪全部哲学就是“语言批判"。

现代语言哲学

卡西尔《人论》:

▪除了在一切动物种属中都可以看到的感受器系统和效应器系统以外,在人那还可发现可称之为符号系统的第三环节,它存在于这两个系统之间。

这个新的获得物改变了整个人类生活。

与其他动物相比,人不仅生活在更为宽广的实在之中,而且可以说,他还生活在新的实在之维中。

▪在有机体的反应(reaction)与人的应对(response)之间有着不容抹杀的区别.在前一种情况下,对于外界刺激的回答是直接而迅速地作出的;而在后一种情况下,这种回答是延缓了的—它被思想的缓慢复杂过程所打断和延缓.……

▪人不再能够直接地面对实在,他不可能仿佛是面对面地直观实在了。

人的符号活动能力(Symbolicactivity)进展多少,物理实在似乎也就相应地退却多少.在某种意义上说,人是不断地与自身打交道而不是在应付事物本身。

他是如此地使自己被包围在语言的形式、艺术的想象、神话的符号以及宗教的仪式之中,以至除非凭借这些人为媒介物的中介,他就不可能看见或认识任何东西。

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

霍克海默《批判理论》:

▪“在近几十年剧烈的阶级冲突中,虽然统治者们已经不得不越来越依靠现实的统治机器,但是意识形态对维系一个有崩溃之虞的社会结构来说仍然是相当重要的凝聚力量。

▪高度关注意识形态领域

马尔库塞:

▪“当代社会的各种能力(智力的和物质的)比以往任何时候要大得不可估量,这意味着社会对个人统治的范围比以往任何时候要大得不可估量。

我们的社会,在一个极高的效率和一个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的双重基础上,以技术而不是以恐怖来克服离心的社会力量而显出特色。

”因此,“调查这些发展的根源和考察它们的历史选择,是当代社会批判理论目的的组成部分。

霍克海默:

意识形态渗入日常生活

▪“生产过程对人的影响,并不仅仅表现在直接的当代形式中,……而且还表现为被整合进诸如家庭、学校、教会、崇拜构制等一系列变化缓慢和相对稳定体制中的形式。

1。

4理论谱系——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演变

常见的描述把20世纪文学研究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人本批评”或“人本主义研究”;第二类“文本批评”或“科学主义研究”;第三类以“批判理论”为基础的“文化研究”。

1.4理论谱系—-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演变(不同视角)

A。

反思现代性视角:

从现代批评到后现代批评的演变

B。

文学观念演变视角:

从文学的审美研究到文学的文化研究

C.语言意识转变视角:

从关注语言形式对文学的规定性过渡到关注语言活动和语言文化的规定性

系谱学研究强调:

▪历史过程不是一个单线的、进化的、有清晰因果关系的过程。

▪任何思想、观念和理论的发展都是非连续性的、不断演化的过程.

▪否认一种理论或思想的形成是某种原因造成,而是将其视为一系列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语言形式的发现:

从俄国形式主义到巴赫金

俄国形式主义批评的发展和衰落

*1915年前后成立了“莫斯科语言学学会”和彼得格勒的“诗歌语言研究会”

*主要成员:

雅各布逊、什克洛夫斯基、托马舍夫斯基、艾亨鲍姆、日尔蒙斯基等人。

*俄国形式主义的活动时间:

1915~1930年

*正是俄国文化“白银时代”的后期和十月革命时期。

*1930年前后因政治原因衰落。

2.1俄国形式主义的文学观

*批评用社会历史观点研究文学

*反对以“形象思维"和“形象”阐释文学性质、特点的文学理论

*决定文学的不是其内容,而是“文学性”(literariness)。

*文学性:

使文学成其为文学的那种决定性要素.

*文学性体现在语言形式上,其特征是语言的“陌生化”(奇特化)(остранение,英译unfamiliarity)。

*雅各布逊:

文学语言的特点在于对日常语言的有意“违规"。

*用“材料”(материал)/“手法”(приём)的划分代替“内容/形式"的划分。

*用“本事”(фабла“法布拉”)和“情节”(сюжет“修热特”)说明“内容/形式”划分的不合理.

*关注“外形式”与文学的关系。

*强调形式的建构功能.

*“所有的艺术品都是作为一个现有模式的比较物和对照物而被创造出来的.一个新的形式不是为了表达一个新的内容,而是为了取代已经丧失其艺术性的旧形式”。

*“一般说来,小说乃是由于拓展而变得复杂的环形和梯形结构的组合”,“小说形成的特殊程序是对称法"。

*结构主义思想的最初形态;形式向结构的演化。

2。

3“陌生化”(奇特化)问题

*什克洛夫斯基:

“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们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

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

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的目的,必须设法延长。

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

“陌生化”含义的多义性

A陌生化是一种技巧手法。

B不同于常规的语言形式。

C阅读文学作品的一种感受.

雅各布逊对文学语言特征的阐释:

语言活动的6个要素

C。

语境(context)(语言活动的目的)

D.信息(message)(取决于语言形式)

A。

说话者─────————B受话者

(addressee)(addresser)

E。

接触(contact)

F.代码(code)

语言活动6个基本要素的功能

C.指称的(所指的)

D.诗性的(能指的)

A.情感的───────────B。

意动的

E。

交际的

F。

元语言的

雅各布逊对文学语言特征的阐释

选择/联想

组合/句段

文学语言特征举例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即从巴峡穿巫峡(组合/句段)

*便下襄阳向洛阳(选择/联想)

钱锺书《谈艺录》:

*律诗之有对仗,乃撮合语言,配成眷属。

愈能使不类为类,愈见诗人心手之妙。

雅各布逊:

文学语言的特点

*文学语言的特质在于突出“能指"即语言形式对显现信息(内容)的作用,文学语言具有“能指优势”的特点。

*文学语言的能指优势表现为“对普通语言有组织地违反”。

*强调“陌生化”主要是指文学语言在形式上(修辞、语法、用词、造句、叙述、语音、语义等等)有异于普通语言(日常语言)。

2.4母题研究

美国民俗学家汤普森:

*“一个母题是一个故事中最小的、能够持续在传统中的成分。

《民间文学母题索引》母题定义:

“能在民间传说中辨认出来的民间故事的最小单元”。

汤普森:

民间故事母题三类故事要素

*绝大多数母题分为三类,其一是一个故事中的角色—-众神,或非凡的动物,或巫婆、妖魔、神仙之类的生灵,要么甚至是传统的人物角色,如像受人怜爱的最年幼的孩子,或残忍的后母.第二类母题涉及情节的某些背景——魔术器物,不寻常的习俗,奇特的信仰,如此等等。

第三类母题是那些单一的事件——它们囊括了绝大多数母题。

正是这一类母题可以独立存在,因此也可以用于真正的故事类型。

显然,为数最多的传统故事类型是由这些单一的母题构成的。

托马舍夫斯基的母题研究

*把母题从一种叙事单元的研究转化为一种叙事形式(叙事结构)的研究.

*关联母题:

在叙事中直接影响故事的完整性因而是不可减省的母题.

*自由母题:

可以减掉而并不破坏事件因果-时间进程的完整性的母题。

*对故事情节的构成来说,只有关联母题才是重要的、有价值的。

*自由母题对“艺术的建构故事"有重要意义。

“每个流派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一套自由母题”。

*动态母题:

有直接推动情节发展的功能。

其典型形式是主人公的行为和举止。

*静态母题:

是对自然、地域、环境、人物及其性格等的描写.

*早期小说叙述话语的成分多由动态母题与关联母题构成,少有甚至没有静态母题和自由母题的成分.现代小说刚好相反。

举例:

古典小说与现代小说叙事话语比较

《三国演义》:

*操与宫坐久,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

操曰:

“吕伯奢非吾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

”二人潜步入草堂后,但闻人语曰:

“缚而杀之,如何?

"操曰:

“是矣!

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获。

“遂与宫拔剑直入,不问男女,一连杀死八口。

搜至厨下,却见缚一口猪欲杀。

宫曰:

“孟德多心,误杀好人矣!

”急出庄上马而行。

*主要是“动态/关联母题”的话语形式。

巴金《家》对觉新的描述:

*从此他丢开了化学,丢开了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他把平时翻看的书籍整齐地放在书橱里,不再去动它们。

他整天没有目的地游玩,他打牌,看戏,喝酒,或者听父亲的吩咐去作结婚时候的种种准备。

他不大用思想,也不敢多用思想。

*主要是“静态/自由母题”的话语形式.

母题研究的意义

*母题研究强调了话语形式(能指)而不是话语内容(所指)对叙事的意义.

*开创了从结构形式上阐释文学的思路。

*普洛普对民间文学叙事结构的分析深化了形式化的母题研究,对后来的结构主义叙事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2。

5巴赫金的语言研究及其文学理论

*巴赫金不是俄国形式主义成员,但从研究路向上看,巴赫金与俄国形式主义都关注语言在文学活动中的意义。

*巴赫金称他的研究属于“超语言学"。

*即关注语言的文化意义、多样性、差异性、异己性和对话性。

*巴赫金与20世纪后期兴起的后现代和解构主义不谋而合,这是其思想理论至今依然充满生机的根本原因。

①长篇小说的“杂语"性及复调小说理论

巴赫金长篇小说话语研究的主要著述:

*《长篇小说的话语》、《长篇小说话语的发端》、《言语体裁问题》等。

强调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它所活动的一切方面,它的一切成素,从声音形象直至抽象的意义层次,都是社会性的”。

巴赫金论长篇小说的语言特点

•“长篇小说作为一个整体,是一个多语体、杂语类和多声部的现象."

•长篇小说语言含有如下话语类型:

•⑴作者直接的文学叙述;

•⑵对日常各种口语叙述的模拟;

•⑶对各种半规范性日常叙述的模拟,如日记、书信等;

•⑷各种非艺术性的作者话语,如道德的、哲学的话语、科学论述、演说、民俗描写等;

•⑸主人公带有修辞个性的话语。

……

巴赫金从语言角度论长篇小说

*“长篇小说是用艺术方法组织起来的社会性的杂语现象”.

*作家应“通过社会性杂语现象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个人独特的多声现象,来驾驭自己所有的题材、自己所描绘和表现的整个实物和文意世界”

*“主题通过不同语言和话语得以展开,主题可分解为社会杂语的涓涓细流,主题的对话化”.

长篇小说的对话性和复调性

*“创作长篇小说的散文作家,不从自己作品的杂语中抽除他人的意向,不破坏在杂语背后展现出来的那些社会思想的不同视野,他把这些视野都引进了自己的作品。

”(长篇小说的复调性)

*巴赫金:

“长篇小说的发展,就在于对话性的深化、它的扩大和精细。

”(长篇小说的发展历史)

*对话性、多声部,使长篇小说蕴含了各种不同的声音、思想,形成了具有对话特点的复调小说。

②民间话语对文学的影响与狂欢化理论

*狂欢化理论是巴赫金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法国16世纪的作家拉伯雷是巴赫金狂欢化研究的主要对象。

*探讨笑文化和民间的狂欢文化,讨论狂欢文化和文学创作的关系,以及狂欢文化的社会历史意义。

*狂欢文化的形态:

喜剧、戏谑、反讽、戏仿.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对后现代文化和大众文化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狂欢化理论在今天已成为研究大众文化的基础理论之一。

论拉伯雷《巨人传》的意义

巴赫金:

•“拉伯雷远远超过莎士比亚或塞万提斯,因为他们只是不符合较为狭隘的古典标准而已.拉伯雷的形象固有某种特殊的。

原则性的和无法遏止的‘非官方性’:

任何教条主义、任何专横性、任何片面的严肃性都不可能与拉伯雷的形象共融,这些形象与一切完成性和稳定性、一切狭隘的严肃性、与思想和世界观领域里的一切现成性和确定性多是相敌对的。

"

•大众文化的意义

狂欢文化的特点

*⑴无等级性。

狂欢没有地位、身份的差异,人们以平等身份参与狂欢。

*⑵宣泄性.狂欢状态是笑,纵情的笑,讥讽的笑,自我解嘲的笑,在笑中摆脱了现实的压抑,得到一种心理宣泄.

*⑶颠覆性。

狂欢文化拿一切神圣、严肃的对象来取笑,发泄原始本能,是对现存社会规范的颠覆,以戏谑方式重构世界。

无等级性是对社会等级的颠覆,宣泄性是对现实压抑的颠覆。

*⑷大众性.狂欢是民间的整体活动,显示了与日常生活不同的另一种公众形象和公众欲望,是一种与官方文化和精英文化相对立的广场文化即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的戏谑话语

*戏谑话语属于巴赫金的“狂欢式的笑”的一种特殊类型。

“狂欢式的笑”的特点:

*1、全民性;2、包罗万象;3、复杂性或双重性的特点

*巴赫金:

“这种笑是双重性的:

它既是欢乐的、兴奋的,同时也是讥笑的、冷嘲热讽的,它既否定又肯定,既埋葬又再生。

*戏谑话语的语义并不取决于语言本身,其深层内涵主要来自非语言的社会生活情景。

*戏谑话语的所指是对社会事件的批判。

戏谑话语举例

*芮成钢在达沃斯论坛以美式幽默调侃美驻华大使骆家辉,问其“坐经济舱来参会是否有意在提醒美国欠中国钱”.

戏谑话语:

*你们GDP增长慢,是不是房价太低?

你们出什么事领导都要承担责任是不是你们没有临时工?

你们不收过路过桥费是不是因为人手不够?

你们不吃地沟油是不是因为造不出来?

你们没有强拆是不是因为你们城管硬功不高?

你们官员财产公开是不是因为官员太傻?

你们大学教授那么辛苦是不是因为没有论文好抄?

你们各地方政府办公楼都那么矮,是不是因为公务员都有恐高症?

你们没有芮成钢这样的人才,是不是你们的教育出了问题……

3.语义细读:

英美“新批评"

英美“新批评”概况

英美新批评的文学研究活动包括英国和美国两个地区,从20世纪20~30年代延续到50年代后期,几乎长达四十年。

韦勒克指出:

新批评“这群人物远远不是一路”,他们都有“与这个假想中的批评同盟大相径庭的言论,并且表明他们所持的是往往分歧很大甚至矛盾的理论学说。

"

把他们聚集在一起的共同点是都关注从语义层面探寻文学的特点。

英美“新批评”发展概况

•第一时间段:

1915年~1930年,新批评的发轫期.提出了不同的文学见解,是新批评对其理论基础的探索。

•第二时间段:

1930年~1945年,新批评的形成发展期。

开始形成较为集中的文学理论和批评主张。

主导地位开始确立.

•第三时间段:

1945年~1957年,新批评的鼎盛时代.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与新批评的关系

•瑞恰兹曾6次到中国,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任教,讲授“英文”、“西洋小说”、“文学批评”、“诗歌"、“戏剧”等课.

•燕卜荪1937~1940年在北大和西南联大、1947~1952在北大任教,王佐良等人是燕卜荪的学生。

•中国学者朱自清、钱锺书、郭绍虞、陈寅恪等人都曾经用新批评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过中国古典文学.

3。

1语义学与英美新批评

•语义分析是新批评的基本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与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关注语言形式(结构)不同。

•新批评认为文学的特异性集中体现在文学语言的语义上。

•强调语义分析是文学研究的基础。

•但对文学语义的特异性有不同的解释。

①瑞恰兹论文学语言的情感性

•文学语言是“情感性”(emotive)的,科学语言则是“指称性”(referential)的。

•瑞恰兹把诗定义为“非指称性的伪陈述”(non-referentialpseudo—sta—temenr),

•“对一种伪陈述的接受完全取决于它对我们的情感态度的影响”。

——《文学批评原理》

②兰塞姆论文学语言的肌质性

•诗歌语言有“构架/肌质"两种成分,“构架”(structure)指诗中可以用散文转述、意释、换成另一种说法的成分;构架是诗歌的逻辑成分,属于理性因素

•“肌质”(texture)是诗中无法用其他语言转述的东西,属于诗歌的感性成分。

•文学语言具有“肌质”性。

•“构架/肌质”论体现了新批评对文学语言中的理性成分的重视和认同.

•“构架/肌质”论是对亚里士多德的“有机整体论”(organicism)的一种发展.

③“反讽”论与“张力”论

•反讽(irony)指一种表达复义的语言技巧,又是一种与文学本体相关的属性。

•瑞恰兹指出,反讽使“通常互相干扰、冲突、排斥、相互抵消的方面,在诗人手中结合成一个稳定的平衡状态。

•文学的反讽性源于生活本身的悖论性,相互矛盾的因素共同构成了现实世界.

•泰特认为诗歌的语言和语义有一定的(外延)指称性,又具有能够引发各种联想和想象的(内涵)暗示性。

•文学语言和语义始终徘徊在内涵与外延、确定指向与模糊暗示之间,构成了一种紧张的关系,形成了所谓的张力.

文学语义特征

•文学语言或文学的语义具有“复义”性(pluri—siguation)。

•燕卜荪称之为“含混"性(ambiguity)

•含混是文学语言、语义,特别是诗歌语言最重要的特点。

•文学语言本质上是一种比喻性的语言,比喻的特点就在于模糊、含混、多义。

3·2语义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语义分析是新批评在研究方法上的特点,新批评称这种方法为“细读".

•“细读"是指对文学文本、尤其是对文本的语言、语义,作尽可能详尽的分析和解释,通过这样的解读来理解和感受文本。

钱锺书《宋诗选注》是细读分析的典范

•《宋诗选注》虽然用的是中国传统的选本加注释的模式,但钱锺书的注释则是依照新批评的细读方式,把诗歌的读解和欣赏建立在语义分析的基础上.

•注释一般都是对字句读音、含义的说明,解释则多取字词的字典义。

钱锺书的注释则关注字句在整首诗中的意义,特别是字句的隐含义、言外义。

细读分析举例之一:

●王禹偁《村行》: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与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

村桥原树似吾乡!

钱锺书细读批评举例:

“无语"语义分析

•按逻辑说来,“反"包含先有“正”,否定命题总是预先假设着肯定命题。

诗人常常运用这个道理。

山峰本来是不能语而“无语”的,王禹偁说它们“无语”或如龚自珍《己亥杂诗》说:

“送我摇鞭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