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的超然毕业论文正稿.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0162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苏轼的超然毕业论文正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论苏轼的超然毕业论文正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论苏轼的超然毕业论文正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论苏轼的超然毕业论文正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论苏轼的超然毕业论文正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论苏轼的超然毕业论文正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论苏轼的超然毕业论文正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论苏轼的超然毕业论文正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论苏轼的超然毕业论文正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论苏轼的超然毕业论文正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论苏轼的超然毕业论文正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论苏轼的超然毕业论文正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苏轼的超然毕业论文正稿.docx

《论苏轼的超然毕业论文正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苏轼的超然毕业论文正稿.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苏轼的超然毕业论文正稿.docx

论苏轼的超然毕业论文正稿

摘要……………………………………………………………………………1

关键词…………………………………………………………………………1

1,苏轼的独特的风雨人生及佛老思想……………………………………1

1.1,独特风雨人生经历……………………………………………………2

1.2,佛老思想的影响………………………………………………………2

2,对审美人生境界的追求…………………………………………………3

3,苏轼的豪迈超然与人生理想之联系……………………………………4

3.1,苏轼的豪迈……………………………………………………………4

3.2,人生理想………………………………………………………………4

4,老庄的超脱达观、随遇而安的人生哲学对苏轼的影响………………6

5,追慕自然,幽默人生……………………………………………………7

5.1, 贬谪时期崇尚自然…………………………………………………7

5.2,幽默人生……………………………………………………………8

6,感悟苏轼…………………………………………………………………9

7,参考文献…………………………………………………………………9

8,致谢………………………………………………………………………9

9,附录………………………………………………………………………10

 

论苏轼的超然

摘要:

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

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

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出了千古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和事物,让人知道用超然的心境挑战人生。

本文从他的人生及其佛老思想开始,论述了其对审美人生的追求,豪迈与人生理想的联系,以及老庄思想的影响。

苏轼追慕自然,幽默人生,他的人格超然美的具体内容,直至今天,对我们也有着美的价值和美育的意义,东坡的这种美将永远闪烁耀眼光芒,它的影响会一直延续。

关键词:

超然,人生,思想,追求,理想,自然

历史被如沙的时光悄悄地掩埋,当我们回首时,已了无痕迹。

然而当我们真正回首去聆听,去抚摸这尘封的记忆时,却总有那一串串的姓名在大漠的鸣沙中突兀回荡。

如烟往事,似水流年,却带不走这样一个熟悉的名字,一个为人所依赖,为人所唾弃,为人所敬佩,为人所传唱的名字—苏轼。

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

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

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出了千古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和事物,让人知道用超然的心境挑战人生。

苏轼,作为北宋时期诗、词、文兼善的一代文学巨匠,作为一位能把中国古代儒、释、道思想融为一体的思想巨人,作为一名少年就“奋厉有当世志”(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而能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而不惜自身安危的“人民公仆”,千百年来,一直是矗立在中国人的心中的一块耀眼丰碑。

自古以来,许多一身正气之士,在肮脏、污浊、遭人打击的世尘面前,自沉江河者有之,遁隐山林者有之,“万事不关心”者有之,抑郁忧伤而死者有之……而苏轼却在“朝闻……,夕贬……”的几死遭贬中,高声唱着“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自题金山画像》)的凯歌,活着北归,实为一大奇迹,大有苏武牧羊的悲壮!

我们从这活生生的真实人生中,读到了他深邃精微的人生体验和思考,所表现的对人生超然态度,比起他的几位前贤如陶渊明、王维、白居易等来,更为丰富、深刻和动人,更具有典型性和吸引力,成为后世中国文人竞相仿效的对象,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后继者的逆境人生和文化性格的自我设计。

本文将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论苏轼的这种超然的人生态度。

一:

苏轼的独特的风雨人生及佛老思想

(一)独特风雨人生经历

早在青少年时代,聪颖好学的苏轼便“奋厉有当世志”,具有报国安民的雄心。

嘉祐二年(1057),年仅二十一岁的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以其卓荦不群的才华而名震京师,深受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

然而,就在此时,其母程氏病故,苏轼立即与父亲、弟弟回乡奔丧,并在家守丧两年。

此后十年,苏轼又先后遭受丧妻、丧父之痛,仅仅当过三年多的凤翔府签判。

熙宁二年(1069),宋神宗以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变法。

尽管苏轼主张革新政治,却力主渐进,坚决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因而引起新党的不满。

苏轼历任地方官,看到新法推行中的若干弊病,常常作诗讥讽,更激化了与新党的矛盾。

元丰二年(1079),新党中的投机政客以“谤讪新政”的罪名将他逮捕,企图将他置于死地,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经过多方营救(包括已经退隐的王安石的上书营救),苏轼被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

这是他在政治上遭到的第一次重大打击。

神宗死后,哲宗嗣位,高太后控制朝政,以反对变法的司马光为相,苏轼也被起用,先后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官至礼部尚书。

旧党尽废新法,苏轼则有所保留,主张兼用所长,这又引起旧党的不满,他只好一再要求出任地方官。

高太后去世后,哲宗亲政,早已变质的新党重新得势,苏轼又连连遭到打击,先后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阳)、儋州(今海南儋县),成为被放逐到天涯的孤臣。

直到元符三年(1100),他才受命由儋州渡海北返,次年便离开了人世,享年六十五岁。

总之,苏轼的后半生一直处于新党与旧党斗争的夹缝之中,几起几落,饱经忧患。

虽然他任地方官时有所作为,但却远远没能实现其富国强兵的抱负。

晚年的他,更是境况凄凉,令人悲叹。

然而,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苏轼决非那种悲悲切切、顾影自怜的落魄者,而是一个豪迈洒脱、个性鲜明、开一代风气的大作家。

确实,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苏轼尽管有失望,有牢骚,有悲愤,却始终在追求人生的价值和个性的张扬。

多年屡遭被贬逐使他能深入社会,关心百姓疾苦,在地方上做了一些好事,锤炼了他旷达率直、坚定沉着的性格。

正是这独特的风雨人生,造就了苏轼的超然。

(二)佛老思想的影响

苏轼把儒、佛、老三家哲学结合起来,各家思想对他几乎都有吸引力。

他早年具有儒家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有志改革北宋的萎靡的积习。

“如果说,屈原和杜甫表现了儒家的忠君、爱民、‘至君尧舜’等进取的观念,苏轼的人生观念,则提供了如何使儒家的进取与佛老的退避批判地结合统一的范例。

”[1](P34-35)佛老思想一方面帮助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主义又有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作用。

但“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

”[2](P66)这种人生思想和生活态度,在他词作中都有明显的反映。

佛老思想一方面帮助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主义又有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作用。

但“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

”这种人生思想和生活态度,在他词作中都有明显的反映。

二:

对审美人生境界的追求

对审美的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使苏轼具有超然的人格魅力,希望达到对人生功利境界的超越:

无论是春风得意,还是身处逆境,都是如此。

对现实人生的热爱。

这在前期的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表现得十分充分。

即使词人身处逆境,我们仍能看到他积极进取的态度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还有更多的作品写对自然和人生的品味,尤其是像“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的潇洒;“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的欣慰,在逆境中仍能品出生活的甘美,不是同样显示了词人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吗?

在顺境中的淡泊。

苏轼时来运转时,甚至有过“未周岁而阅三宦”的殊遇。

“人在玉堂深处”时,却怀念黄州东坡雪堂“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他还告诫自己说:

“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同前)。

将自杭州知州入为翰林学士承旨时作《八声甘州·寄参廖子》词,偏要表白自己: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苏轼这种在顺境中淡泊自守的品格难能可贵。

在逆境中的从容。

作于黄州时期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便是一个显例。

上片写途中遇雨时的情景: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实际上,词人用象征手法写出自己在突如其来的政治风雨面前内心的坦荡与气度的从容。

作于同一时期的《念奴骄·中秋》,则有着更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词人的心灵仿佛是在“万里云无留迹”的“长空”中自由飞翔,忽而天上,忽而人间,“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三句,可算是在想象中灵魂向着“自由王国”的飞升。

所以相对说来,此词更能表现词人精神的自由。

毫无疑问,词人在逆境中的这些心态,都是经过自我调节的结果:

他已从一次次政治斗争的噩梦中醒来,恐惧、惊惶、困惑、委屈等已消解殆尽,这种在逆境中随遇自适的生活态度和精神状态是十分难得的。

三:

苏轼的豪迈超然与人生理想之联系

  一方面,苏轼政治上的挫折磨炼了他的意志;另一方面,他才华横溢,少年得志,文章事业上的自信,使他能以豪迈的态度对待政治上受到的挫折,同时随缘自足的思想,有是他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好可爱之处,经常保持一种乐观开朗的襟怀。

(一)苏轼的豪迈

他的词《洞仙歌》(“冰饥玉骨”)就是对这种豪迈独立人格美的赞颂。

该词虽以花蕊夫人和孟昶的韵事为题材,但词中所写的女子已脱离了花蕊夫人的原型,而成为词人理想人格的化身词人以“冰饥玉骨”来形容她的美丽,来暗示她的品格,使人联想到她的高洁澄澈凛不可犯。

词中所表现的那一片晶莹显示了词人的理想境界。

那冰饥玉骨的女子,其实就是词人所颂扬的坚守“独立不倚”“危言危行”名节的理想品格的象征。

苏轼是中小地主出身的封建士大夫阶层的典型人物,自幼即受家学熏陶,博览文史,他怀着“奋励有当世志(东坡先生墓志铭)的宏大抱负走上政治舞台,以“忘躯犯颜”,“直言敢谏”自许,力图干一番竟经世济时的事业,曾以一副舍身报国,奋勇进取,风节凛然的儒者面目出现,他以健笔刻画英气勃勃的人物形象,来寄托立功报国的壮志豪情。

如他的《江神子》(“猎词”):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3](P385)

(二)人生理想

熙宁八年冬,苏轼去常山祭神,回来时在黄毛冈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

队伍威风凛凛,士兵们矫健勇敢;苏轼也意气风发,“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祭常山回小猎》)他感到自己恢复了青春的力量,似乎自己不是在狩猎,而是在战场上驰骋。

他感到自己好像是在西北战场上跟西夏作战,好像是在收复河湟地区奔腾驱驰。

它表现了作者豪放洒脱的气概和胸怀,“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对于边疆少数民族大肆入侵中原沃土的义愤和愤懑幻化成了词人笔底的万丈波澜。

一词初出,便横扫旧有诗词的软骨媚气,全然“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4](P748),声情激越,气势豪迈,用狂飙突起、挥洒自如的语言,那内心的世界表达得淋漓尽致,打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奠定了苏轼豪放词派的开创人的地位。

“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5](P78)词中渴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实现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的自我形象十分鲜明。

,声情激越,气势豪迈,用狂飙突起、挥洒自如的语言,那内心的世界表达得淋漓尽致,打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奠定了苏轼豪放词派的开创人的地位。

“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词中渴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实现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的自我形象十分鲜明。

 还有《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向被誉为“铁板铜琶”式的豪放之作,词中刻画了雄姿英发的青年将军的形象,酣畅淋漓地描绘了赤壁古战场雄奇壮丽的景色,使这首词呈现了豪放壮浪的风格。

但壮丽的江山三千里,英雄美人,功业功名,与自己的斯人独憔悴,守拙黄州形成了巨大的人生落差和反拨,年近半百、华发苍颜还是一事无成。

独独地对视着浮华空丽的若梦人生,无以寄雅抒怀。

横槊赋诗也罢,酹酒江月也罢,词人抑郁沉闷,惨遭压抑,心情难以安宁平静从而悲歌嘶鸣。

此词由江山而人物,由今日而历史,由历史至现实,情绪上大起大落,豪放里潜孕着悲哀,清旷里深蕴着凝重。

上片咏赤壁,下片怀周瑜,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结。

起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一句高唱入云,气象之雄浑,心胸之开阔,分明展示出东坡超脱的心境。

这种超脱既不是与世无争的归隐,也不是放弃报国大志的出世的消沉,其气势足与“黄河之水天上来”相侔,而且词境壮阔,在空间上与时间上都得到极度拓展。

江山、历史、人物一齐涌出,以万古心胸引出怀古思绪。

接着借“人道是”疑似之言,把江边故垒和周郎赤壁挂上了钩。

“乱石穿空”一句正面写赤壁景色,惊心骇目。

词中把眼前的乱山大江写得雄奇险峻,渲染出古战场的气氛和声势。

对于周瑜,苏轼特别激赏他少年功名,英气勃勃。

“小乔初嫁”看似闲笔,而且小乔初嫁周瑜在建安三年,远在赤壁之战前十年。

特意插入这一句,更显得周瑜少年英俊,春风得意。

词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风情,刚中有柔,与篇首“风流人物”相应。

“羽扇纶巾”三句写周瑜的战功,也很特别。

周瑜身为主将却并非兵戎相见,而是羽扇便服,谈笔风生。

写战争一点不渲染士马金鼓的战争气氛,只着笔于周瑜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这样写法更能突出他的风采和才能。

苏轼这一年四十七岁了,不但功业未成,反而待罪黄州,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

壮丽江山,英雄业绩,词人理想一次次的幻灭加深了他的内心苦闷和思想矛盾,却又激起他爽迈奋发的感情。

故从怀古归到伤己,自叹“人间如梦”,举杯同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一醉销愁了。

“豪放独立”的人格还表现苏轼在政治斗争中仍然保持着自己的独立人格而不随波逐流。

苏轼的一生都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渡过的,仕途坎坷,屡遭打击,但从来不放弃理想和立场。

这种坚持自己的思想,宁可孤独自守,也不随波逐流的严正态度在《卜算子》中得到了形象的表现: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枫落吴江冷。

[3](P381)

 这里创造的孤高圣洁的孤鸿形象,正是作者自己豪放独立人格形象的写照,全词在以孤鸿自喻中“这充分反映出作者受到迫害后孤独、忧愤、惊惧的心理和自视极高、孤傲不群的性格。

”[6](P64)“惊起”二句,这是“乌台诗案”后词人痛苦孤独、徘徊忧思的形象写照;而“拣尽”二字,正是词人志高行洁、肝胆冰雪的表白;是词人对自己的过去因独立危行不见容于世的反思;也是今后将一如既往、我行我素之人格的豪迈歌唱。

“惊起”二句,这是“乌台诗案”后词人痛苦孤独、徘徊忧思的形象写照;而“拣尽”二字,正是词人志高行洁、肝胆冰雪的表白;是词人对自己的过去因独立危行不见容于世的反思;也是今后将一如既往、我行我素之人格的豪迈歌唱。

四:

老庄的超脱达观、随遇而安的人生哲学对苏轼的影响  

苏轼何以能够在政治逆境中保持旷达、乐观超然的态度呢?

我认为其原因主要在于老庄的超脱达观、随遇而安的人生哲学对苏轼的影响。

   当然,老庄思想对苏轼的影响并非始于贬居黄州时期,它可以追溯到苏轼的少年时代。

 《宋史·苏轼传》记载: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目数千言……既而读《庄子》,叹曰:

‘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可见老庄思想早就深深地融进了少年苏轼的骨子里,因而他表现出由衷的向往和倾慕。

苏轼在家乡眉山“八岁入小学,以道士张易简为师。

童子几百人,师独称吾(苏轼)与陈太初者。

”(《东坡志林》)道士张易简向学生灌输的道家思想同样也深深地浸透进了少年苏轼的心田。

随着苏轼年龄的增长,眼界的扩大,阅历的加深,政治上的升沉浮降,这种影响就愈显突出和明显。

特别是在贬谪黄州期间,老庄哲学便成为苏轼在逆境中的主要精神支柱。

   老庄哲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提倡超然物外,清静无为。

老子说:

 “致虚极、守静笃。

”(《道德经》十六章),庄周说:

 “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丽无不为也。

一(《庄子·庚桑楚》)。

老庄认为,只有清净无为,超然物外,才能把生死、祸福、哀乐、是非等一切相反相成的东西看作是绝对的统一。

庄子《齐物论》中说: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彼出于是,是亦因彼”、“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既然是非的界限都已泯灭,还谈何哀乐、爱憎!

人只有做到了齐衡天下万物,才能自由自在地、无所羁绊地生活,才能做到忘却物我、得失,从而进入精神绝对自由的逍遥境界。

老庄的这些思想对苏轼创作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苏轼在《送参寥师》诗中说:

 “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功,空故纳万境。

”显然在庄子的清净无为中揉合了佛家言空的虚无思想。

在《韩魏公醉白堂记》中,他更称赞韩琦“方其寓形于一醉也,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

”足见他认为齐物的境界不可骤得,因而只能托之于醉乡。

在《前赤壁赋》中,苏轼还通过水与月的盈亏消长阐述变与不变、物我无尽的观点: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既然从局部的有限的具体事物的角度来看,任何事物都瞬息万变;从整体即无限的宇宙的角度来看,万物与人类都是没有穷尽的,那么个人的得失、荣辱又算得了什么呢!

由上不难看出,借助老庄哲学思想来解除矛盾,正是作者在失意中能始终保持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态度的一个主要原因。

五:

追慕自然,幽默人生

追慕自然,是苏轼也是中国古代许多文人摆脱人生苦境的一种追求。

苏辙《武昌九曲亭记》云,苏轼少年时就喜欢登山临水,且常常“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1)可见,苏轼的自然山水之情有着他的天性使然。

贬谪时期崇尚自然就更理所当然了。

(一) 贬谪时期崇尚自然

苏轼贬谪黄州时,与客夜游赤壁,观江山之美景,颂明月之诗章,其乐无穷。

客人睹景怀古,念及三国风云人物曹操、周瑜均成陈迹,而江流如故,月轮周始,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叹来,苏子解之曰: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物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赤壁赋》)苏轼就是这样一个善待人生、热爱生活的人,能够在自然的风光中,在悲苦的生活环境里,寻到乐趣和满足。

当他被一贬再贬,直贬到海南那荒漠林中的时候,他也丝毫不觉矮人一等,更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在桄榔林中,就地取材,筑为小屋,作《桄榔庵铭》以明心志:

“九山一区,帝为方舆,神尻以游,孰非吾居?

”出人意表的突发奇想,说这林莽间的小屋,无异于广大宇宙间的一舆,以尻为轮,以神为马,遨游天地之间,多么自由自在!

似乎已经完全忘却了自己还是一个放逐天涯的囚徒!

他还在这“垂老投荒”之年,尽情的描绘起海南的风光景色:

“染得桃红似肉红”“卷起杨花似雪花”(《减字木兰花》)的桃花杨花红白相映,“奇峰望黎母”“飞泉泻万仞”(《和陶拟古》)的奇峰飞泉,“春水芦根看鹤立,夕阳枫叶见鸦翻”

(2)的地方色彩……他把他的乡土之恋洒遍了他到过的任何角落,不妨常常称自己作“余杭人”“齐安人”“海南人”,他甚至把他的悲惨遭遇看成“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川。

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3)一样的委顺自然。

此时表现出来的乐观精神,已完全超越了物质因素和生活形迹,进入了无物不可观、无往不可乐的自由王国。

(二)幽默人生

    苏轼是一个幽默大师,他的幽默与他的个性经历、生活情趣、学识水平、文化背景等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同时,诙谐幽默也是苏轼特有的抵御逆境人生的有力武器。

这种诙谐幽默其目的在于排遣、化解人生道路上的挫折、失败、忧愁和痛苦,带有自我解嘲、自我调整的特征。

     据《东坡志林》记载:

“真宗东封还,访天下隐者,得杞人杨朴,能作诗,召对,自言不能。

上问‘临行有人作诗送否?

’朴言‘无有。

惟臣妻一绝云:

且休落托贪杯酒,更莫猖狂爱咏诗。

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上大笑,访还山,令其子一官就养。

余在湖州,坐作诗追赴诏狱,妻子送余出门,皆哭。

无以语之,顾老妻曰:

‘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

妻不觉失笑,余乃出。

’”⑽东坡这段自述,描写他因作诗讽刺新法而遭御史弹劾,在湖州被追赴诏狱时,面对哭送的妻儿家人所说的俏皮话。

这实际上是以幽默来减轻家人的恐惧和悲伤,同时也借以使自己从紧张和痛苦中超越出来。

追慕自然,幽默人生是他超然的真实表现。

苏轼的超然成就了他的一生,也激励着后来人。

苏轼一生忠诚报国,爱国爱民,政绩卓著,是一个深爱人民爱戴的良友。

苏轼曾两度杭州为官,向朝廷力争不能废除西湖,并带领杭州人民治理西湖,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使西湖得以留存至今。

他还疏浚六井与运河,平抑粮价,赈灾济困,创立中国第一所公立医院——安乐坊。

“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这段出自《宋史?

苏轼传》的话,真实地反映了人民对苏轼的无限感激之情。

他主张轻徭薄赋,富民兴国,主张严于选材,善于任用。

 

六:

感悟苏轼

苏轼之所以能够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苏词中具有的人格力量和他超然的人生态度。

东坡是美的,美在词人的满腔爱国热血,“苏轼同历史上任何一个有贡献的人物一样,有他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这一切地都是为了宋王朝的长治久安。

”[7](P295);东坡是美的,美在词人的脉脉儿女情长。

而作为苏词风骨和核心的人格超然美又是通过他独特的生活经历与人生体验及其佛老思想、人生理想来得到了艺术转化。

苏轼的时代早已过去,但是他的人格超然美的具体内容,直至今天,对我们也有着美的价值和美育的意义,东坡的这种美将永远闪烁耀眼光芒,它的影响会一直延续。

七:

参考文献

[1]木斋.苏东坡研究[M].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袁行霈,莫砺锋,黄天骥.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唐圭璋.全宋词

(一)[M].北京:

中华书局,1999.

[4]薛瑞生.东坡词编年笺证[M].西安:

三秦出版社,1998.

[5]袁行霈,莫砺锋,黄天骥.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6]丛鑑,柯大课.苏轼及其作品[M].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

[7]曾枣庄.苏轼评传[M].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八:

致谢:

本文是在何涛老师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完成的。

何涛老师以其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高度的敬业精神、兢兢业业、孜孜以求的工作作风和大胆创新的进取精神对我产生重要影响。

他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思维给了我深深的启迪。

同时,在此次毕业设计过程中我也学到了许多文学方面的知识,文采有了很大的提高。

另外,我还要特别感谢同事们朋友们对我论文写作的指导,他们为我完成这篇论文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使我得以顺利完成论文。

在此我也衷心的感谢他们。

最后,再次对关心、帮助我的老师和同学表示衷心地感谢

九:

附录:

(1)转引自《苏轼的“闲适之乐”》(杨胜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