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认知与学习复习范围.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30276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57.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教认知与学习复习范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教认知与学习复习范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教认知与学习复习范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教认知与学习复习范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教认知与学习复习范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中教认知与学习复习范围.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中教认知与学习复习范围.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中教认知与学习复习范围.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中教认知与学习复习范围.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中教认知与学习复习范围.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中教认知与学习复习范围.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中教认知与学习复习范围.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中教认知与学习复习范围.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中教认知与学习复习范围.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中教认知与学习复习范围.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中教认知与学习复习范围.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中教认知与学习复习范围.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中教认知与学习复习范围.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中教认知与学习复习范围.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教认知与学习复习范围.docx

《中教认知与学习复习范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教认知与学习复习范围.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教认知与学习复习范围.docx

中教认知与学习复习范围

中教认知与学习课程复习范围

1学习概念与学习种类

1.1学习现象的判断及对学习涵义的理解

学习的涵义:

学习指由经验造成的行为和心理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理解:

1.学习是一种变化,这种变化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结果。

2.学习造成的变化体现在行为上,更体现在心理上。

3.人的行为和心理的变化会由其他很多因素造成(酒精,药物,毒品,生长发育)。

这些因素造成的变化相对短暂,而由学习造成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比较持久。

4.学习是经验的过程,及学习者与事物的相互作用过程。

如:

1.妞妞妈在九个月时就训练她走路,她11个月时就学会了走路。

不符合理解了,由生长成熟造成。

2.小强一次在床上爬行,不小心摔下床,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敢爬近床沿。

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完全符合。

1.2学习的层次与学生学习的特点(学生的学习有着不同于其它学习的特点:

第一、学生学习的是人类文化的精华;第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第三、学生在学生集体环境中学习。

1、广义:

人和动物都具有的学习3、学生的学习

2、狭义:

即人类的学习4、课堂练习

1.3学习种类(加涅、奥苏伯尔的分类)

按习得结果分,美,心理学家,加涅,将学习分为:

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

作技能,态度

按习得结果的来源分,奥苏伯尔按学习水平分,奥苏伯尔:

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

2学习理论

2.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正强化和负强化的涵义与种类、桑代克试误学习的三大规律)

(一)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的学说:

学习就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做出操作反射的过程。

学习依赖强化,通过强化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

1.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建立

原理:

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给予一个强化刺激,那么强度就增加。

强化增加的不是某一具体的反应,而是反应发生的概率。

强化是塑造行为的基础

2.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消退:

消退的关键也在于强化

3.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分化

4.强化物的种类与程式

正强化物:

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就是正强化物。

负强化物:

当某种刺激在有机体环境中消失时,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就是负强化

物。

负强化不等于惩罚

对比项

目的

方式

正强化

增加行为

施加刺激(奖励性刺激)

负强化

增加行为

消除刺激(厌恶性刺激)

惩罚

减弱行为

施加刺激(厌恶性刺激)

撤除

减弱行为

消除刺激(奖励性刺激)

(二)桑代克的试误说:

把学习归为刺激(S)--反应(R)的联结形式

一定的联结是通过试误而建立的(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

试误学习成功的三个条件:

(应用,失用)练习律,准备律,效果律(获得满意结果,联结力量增强)

2.2认知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加涅的信息加工模型理论、布鲁纳和奥苏伯尔分别提倡的学习方式)

信息加工理论

1.信息加工过程:

输入,编码,储存,提取,输出

加涅的信息加工流程图:

 

选择题: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奥苏伯尔的接受---同化学习理论

2.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

(知识观——知识的相对真理性、知识只不过是人对世界的猜测、假设和解释,真理的真理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学生观——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学习必须依然依赖于先前经验。

学习观——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化的。

3知识的种类与表征

3.1知识的涵义与种类(按知识作用分)

涵义:

从知识论层面:

知识时客观事物的属性和内在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

从心理学层面:

知识时人与环境相互作用所获得的信息及组织

种类:

陈述性知识:

个人有意识的提取线票,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

个人没有意识的提取线票,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简洁推测其存在的

知识

陈述性知识(言语信息):

用于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例如:

事实、概念、原理…

程序性知识(智慧技能):

用于回答:

“怎么办”的问题,包括动作技能、智慧技能、认知

策略

3.2表征的涵义与种类(按所用材料分)

(一)知识的种类

按美心理学家安德森的分类: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二)知识的表征

1.表征的含义:

用以表示只是存在的方式称为表征。

既是一种存在方式,也是一种认知活动,同一事物可有不同形式表征。

2.表征的种类:

布鲁纳的分类:

1.动作表征:

用动作表示知识或某种含义

2.表象表征:

也叫摹像表征,用形象化的形式表征知识

3.符号表征:

以符号表征知识

在知识学习中,三种表征常常相互结合,相互穿插出现的。

对不同年龄的人,对不同性质的学习来说,既有不同用的适用性。

3.3命题与图式的涵义

命题:

用词语表达的语句意义的最小单位或语句意义的基本单位。

(一个命题由一个以上的

论题和一个关系组成)

命题网络:

命题与命题之间的关联性构成了命题网络,关联性由命题之间的共同成分产生。

例1.瘦的男孩正在看有趣的报纸

 

例2.动物园的老虎咬伤一些无辜的人

 

图式:

用以表征集合性知识的表征方式

区分两类图式:

关于客体的图式,关于事件的图式或做事的图式

图式是比较结构化的特征方式

图式的基本特征:

有一个比较大的主题,主题下有不同的维度,不同的维度下有相关的知识。

(图式一般包括主题和槽)

例:

小学老师

维度:

性质,工作对象,入职条件,工作年限,素质要求,历史。

例:

中学生:

主要任务:

学习

年龄:

13-18

活动地点:

学校

学生类别:

中学

学生来源:

城市或农村

例:

房子:

上位集合/属性:

建筑

组成部分:

房间

材料:

木头,砖头,石头

功能:

人的居住

大小:

40-1000平方米

3.4进行命题分析和写出产生式系统

程序性知识的表征:

1.产生式:

是一种“条件-行动”的规则,即:

“如果,那么”的形式,一个产生式只能完成一个心智操作。

2.产生式系统:

一种活动由多个产生式组成(许许多多的产生式联系在一起)

例:

发送电子邮件的产生系统:

P1如果我的目标是发送电子邮件

而且我有电脑且电脑已打开并已连接到局域网

则我打开浏览器

P2如果我的目标是发送电子邮件

而且我打开浏览器

则我打开我的邮箱所在的网站

P3如果我的目标是发送电子邮件

而且我打开我的邮箱所在的网站

则我输入我的用户名和密码,点击“登录”

P4如果我的目标是发送电子邮件

而且我已登录

则在“收件人”一栏输入其电子邮箱地址

P5

P6

则我完成信的内容的输入

P7

则我已点击发送

P8

而且我已点击发送而且我看到网页提示“邮件已成功发送”

则我完成

4.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4.1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涵义及分辨

陈述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描述客观事物的特点及关系的知识。

陈述性知识主要包括三种不同水平:

符号表征、概念、命题。

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的知识。

这类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可用来进行操作和实践。

4.2陈述性知识学习阶段

获得、保持和应用

4.3陈述性知识的获得阶段(三种直观教学手段的种类和特点、促进知觉学习的策略、

如何促进知识的理解?

(1)三种直观教学手段的种类和特点

直观教学就是教师向学生提供形象化材料或作形象化说明以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掌握

①实物直观:

它指运用实物或实景进行的直观

这种方式比较鲜明、生动地表现了事物的特征、直观效果比较好

但这种方式不易突出事物的主要或关键特征。

另外,教师对用于直观的事物的变化难以控制而且不够经济

②模像直观:

它指运用模型、图表、图画、音像等材料进行的直观

模像直观不如实物直观生动、鲜明,但容易突出主要特征,便于教师按意图加以控制。

现代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就是一种集成化的模像直观

③言语直观:

它指运用形象化、通络化语言进行的直观

言语直观在鲜明、生动方面不如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但其使用经济方便,能起到其它方式所起不到的作用,但这种直观手段的运用效果受教师的知识经验和言语技能的影响。

(2)促进知觉学习的策略

知觉学习:

又称辨别学习,指学生通过大量的知觉活动逐步实现知觉的分化。

①按照知觉规律提供刺激

②重视经验作用

③对知觉过程作言语指导

④使用知觉学习的技术

(3)如何促进知识的理解

知识的理解指学生能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方式对新学的知识进行适当的表征。

①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

②丰富学生的语言

③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4.4有意义接受学习(奥苏伯尔)

有意义学习是指学习者掌握了知识的意义的学习,即理解性的学习。

有意义学习所必备的条件是新的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即新知识能被同化。

同化可以通过接受学习的方式进行,接受学习也是有意义的学习,是指习得的规则是别人告知的,而不是自己在经验中所提出的。

4.5奥苏泊尔概念与概念之间的三种关系(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的定义)

Ausubel:

同化理论:

指外部的知识经过学生的理解转变为学生自己知识的过程,即是学生以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新知识的过程。

同化的种类:

上位学习(总括学习):

在认知结构中新知识处在上位,旧知识处在下位,先学低级知识(具

体),再学高级知识(系统),新知识是对旧知识的概括。

下位学习(类属学习):

认识结构中新知识处在下位,旧知识处在上位,新知识是旧知识的

具体化。

并列结合学习:

新旧知识间不存在上下位的关系,其中分为并列学习,结合学习。

4.6陈述性知识学习的保持过程(记忆系统及其特点、艾宾浩斯遗忘的规律、五种遗忘学说、促进知识学习和保持的策略有哪些)

知识保持:

指新知识在认知结构中存在一定的时间并能在需要的时候被提取出来

保持是一个内隐过程:

知识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

保持过程:

 

知识的遗忘:

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提取困难

遗忘规律:

(及时复习的心理依据是什么)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起初遗忘的很快,而后

遗忘就逐渐缓慢下来,到了一定时间几乎不再遗忘了

五种遗忘学说:

衰退说:

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减弱;干扰说:

遗忘是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干扰的结果

(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压抑说(动机说);提取失败说(舌尖说);同化说

促进知识的保持:

理解基础上的保持,记忆策略的运用,复习策略的运用,合理组织复习

复述策略的种类:

抄写,朗诵或背诵,做笔记

促进知识的理解:

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促进知觉学习的策略:

按知觉规律提供刺激(刺激清晰,明确),重视经验的作用(使用常

用词汇),对知觉过程做言语指导,使用知觉学习的技术(练习)

4.7陈述性知识应用的三个层次:

套用(照搬),变通(改造),创造

5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5.1概念的涵义和结构(四要素:

概念名称、概念例证、概念属性、概念定义)

概念:

人在头脑中形成的对一类事物共同特征的反映

概念的结构:

名称,定义,属性,例证

1.概念名称与概念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土豆,马铃薯)

2.概念例证既有正例又有反例

3.概念属性,又称关键特征或标准属性,是指概念的一切正例的共同本质属性

4.概念定义是指对同类事物共同本质属性的概括

例.三角形

名称:

三角形

定义:

三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

属性:

稳定,三个角,并且内角和180度,三个角,边,

例证:

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反:

长方形,梯形

5.2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两种概念学习方式的基本过程

概念的形成:

指学生通过接触大量实例,提出有关概念的假设并通过反馈验证假设,逐步确认概念

概念形成的阶段:

知觉辨别,假设,检验假设,概括

例:

鸟:

1.提供大量的图片

2.让学生概括:

会飞,长羽毛,卵生

3.反例:

蝙蝠,苍蝇从而让学生知道“会飞”是错的

4.概括:

告诉学生“鸟”的定义

教:

出示实例

教:

对学生的假设给予肯定或否定的反馈

学:

根据反馈检验

学:

在反复的假设,检验中掌握概念

概念的形成相当于上位学习

概念的同化(奥苏泊尔):

指学习者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直接给出的概念定义进行分析和理解后掌握其意义(概念的同化相当于下位学习)

概念的同化要求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概念的适当的上位概念。

5.3促进学生概念掌握的策略(其中变式的涵义、正例与反例的作用)

变式:

指提供学习的正例在外部,表面的形式上加以变化而其本质属性保持不变。

正例与反例的运用:

正例提供了有利于概括的信息,反例则提供了有利于辨别的信息

教学中教师应重视例证的选择。

5.4规则的学习:

发现学习(什么是例规法)与接受学习(什么是规例法)的应用

规则的学习:

发现学习(例规法)与接受学习(规例法)的应用

①发现学习:

指习得的规则不是别人告知而是自己在经验中得知的过程

设置情境→提供一定知识背景→提出方案→学生探索

→尝试问题解决→得出结论

问题未解决→提出新方案→继续尝试

5.5智慧技能与动作技能的关系

 

5.6问题解决与创造力(问题与问题解决的涵义、问题情境的成分、问题解决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创造性的涵义、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

问题:

给定的信息和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克服的刺激情景。

三个基本成分:

给定:

问题的起始状态;目标:

目标/答案状态;障碍:

问题正确解决方法不是直接的。

问题解决:

一般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基本特点:

目的性,序列性,认知性。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

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1.问题的特征:

问题类型,呈现方式

2.知识经验:

知识的量和知识结构

3.定势:

指重复先前的心里操作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影响有积极消极,思维的惰性

4.功能固着:

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体的一种惯常用途后,就很难看出他的其他新用途

5.知觉的特点

6.情绪与动机

7.原型启发:

积极促进,对解决问题能产生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解决问题的动机:

动机强度与性质决定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质量和坚持力、解决问题策略的

选择

知识经验:

这里的知识经验包括熟悉各种法则、定理、性质、规则,要积累一定的感性经

验,要有一定的题型储备和解题经验

一般而言,如果学生头脑中有现成的解决问题的经验(解决问题模板)可以利用,这种问题的解决速度最快、效率最高

但在实际生活的问题不可能总是与经验相匹配。

教师在帮助学生尽量多地储备解决问题模板外,还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合理选择和灵活运用模板

另一方面,教师应该特别注意帮助学生积累感性经验,因为感性经验往往是学生理解问题的有利条件

创造性:

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创造性是创造的意识或精神

真创造:

首创性产品,具有社会价值的发明/发现心理机制相同

类创造:

非首创

心理学得出的结论是:

创造力以一定的智力为基础,智力低于一定水平是不可能有创造力或较高的创造力的;高创造力需要高智力,但高智力并不一定有高创造力

6.认知策略

6.1认知策略的涵义与特征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的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特征:

①指向性;②操作性;③层次性;④生成性

6.2认知策略的种类

①选择性注意策略;②复述策略;③精加工策略;④组织策略

6.3精加工策略与组织策略的涵义及具体的策略

精加工策略:

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

策略

7.测量与评价

7.1测量、测验与评价的涵义

测量的涵义:

简单的说,测量就是根据一定的法则,使用量具用数字对事物的特征加以描述的过程。

测验的涵义:

测验是对行为样组的标准化的测量。

评价的涵义:

评价是对评价对象的“价值判断”活动——评价主体、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与评价对象的有关事实材料、对评价对象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

7.2测量与评价的关系

联系:

①评价离不开测量;②测量时评价的基础;③测量的结果通过

评价才能获得实际意义。

区别:

①测量与评价的性质不同。

测量是对事物数量特征的获得,评价则是对评价对象客

体的价值进行判断;

②测量与评价的特点不同。

测量是一种纯客观的过程,其突出特点是客观性,评价

则具有两种属性,即客观性和主观性;

③测量的任务是对事物的量的认知,而评价作为一种认知活动,是人的意识对实践

活动及其结果的综合反映,它反映的是活动过程和终点,又是新的实践活动的起点。

7.3评价分类(按评价的功能与用途分、按评价参照的标准分)

按评价的功能与用途分:

1)诊断性评价;2)形成性评价;3)总结性评价

按评价参照的标准分:

1)相对评价;2)绝对评价;3)个体内差异评价

7.4效度的涵义及其种类

涵义:

效度,即有效性,是测量的有效性程度,它是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的事

物的程度。

种类:

内容效度、构想效度、效标关联效度

7.5信度与区分度的涵义

1)信度即可靠性,也指的是采取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进行测量时,其所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

2)难度即测试题目的难以程度。

3)区分度是指一道题能多大程度上把不同水平的人区分开来,也即题目的鉴别力。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三、辨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

六、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30分)

案例分析,教学设计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明确学习目的和近期目标,引发和强化学习动机

(2)通过榜样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内部学习动机

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时,教师要注意:

A以生动活泼的方法使学生了解某一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引起他们进一步探讨的认知需要。

B使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学习活动。

在参与活动时,学生扮演了不可缺少的角色,体会到一种受到尊重的满足感,角色的要求又促进了他对学习意义的认识,从而增强了学习动机。

C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兴趣小组在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上常常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4)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促进学生动机的迁移

(5)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归因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归因时,教师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A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为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B制定出具体的行动以帮助他们达到目标,使他们成为自己控制自己,而不是受别人控制的人,而且要改变他们的归因倾向,让他们将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而不是缺乏能力,使他们明白,只要付出努力便会成功的道理。

C教学生学会完成他们的计划,并对学生每一个学习行为给予及时的反馈。

(6)合理组织竞赛与合作

(7)及时反馈,合理利用表扬与批评

强化理论在应用时,应注意如下原则:

(1)经过强化的行为趋向于重复发生。

例如,当某种行为的后果是受人称赞时,就增加了这种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

(2)要依照强化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强化措施。

人们的年龄、性别、职业、学历、经历不同,需要就不同,强化方式也应不一样。

(3)小步子前进,分阶段设立目标,并对目标予以明确规定和表述。

对于人的激励,首先要设立一个明确的、鼓舞人心而又切实可行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时,才能采取适当的强化措施。

同时,还要将目标进行分解,分成许多小目标,完成每个小目标都及时给予强化,这样不仅有利于目标的实现,而且通过不断的激励可以增强信心。

(4)及时反馈。

就是通过某种形式和途径,及时将工作结果告诉行动者。

要取得最好的激励效果,就应该在行为发生以后尽快采取适当的强化方法予以强化。

(5)正强化比负强化更有效。

所以,在强化手段的运用上,应以正强化为主;同时,必要时也要对坏的行为给以惩罚,做到奖惩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