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农业产业园区总体规划方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3042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73 大小:252.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都市农业产业园区总体规划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都市农业产业园区总体规划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都市农业产业园区总体规划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都市农业产业园区总体规划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都市农业产业园区总体规划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都市农业产业园区总体规划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3页
都市农业产业园区总体规划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3页
都市农业产业园区总体规划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3页
都市农业产业园区总体规划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3页
都市农业产业园区总体规划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3页
都市农业产业园区总体规划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3页
都市农业产业园区总体规划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3页
都市农业产业园区总体规划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3页
都市农业产业园区总体规划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3页
都市农业产业园区总体规划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3页
都市农业产业园区总体规划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3页
都市农业产业园区总体规划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3页
都市农业产业园区总体规划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3页
都市农业产业园区总体规划方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3页
都市农业产业园区总体规划方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3页
亲,该文档总共7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都市农业产业园区总体规划方案.docx

《都市农业产业园区总体规划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都市农业产业园区总体规划方案.docx(7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都市农业产业园区总体规划方案.docx

都市农业产业园区总体规划方案

 

广州.南沙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园

总体规划

(2011-2020年)

 

前言(柯)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对大城市地区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积极探索,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园区,是实现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途径。

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根据《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广州市城市战略发展将由“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空间拓展战略向“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的城市梯度空间架构、强调“优化与提升”的品质战略转移。

随着广州市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广州市委、市政府积极推进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也提上议事日程,重点推进南沙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园区建设,努力打造成为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

广州都市型现代农业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

打造都市型现代农业园区,是推动广州农业发展模式转变的必然选择。

2007年,南沙区政府曾经对南沙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方向做了深入的探讨和规划,在推进珠三角其它城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及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上具有很强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为进一步落实园区建设工作,增强园区规划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结合园区现有资源优势和农业发展的特点,南沙区提出建设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园区,发展智慧农业、创意农业和休闲农业的现代都市高效农业新思路,南沙区政府引进莱蒙集团(广州市莱蒙水榭农业生态园有限公司)对园区进行统筹开发,特委托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情报研究所编制《南沙区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根据广州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要求,紧密衔接相关规划,科学定位,合理布局,于2010年12月完成初步方案,并对方案进行多方多次讨论,修改完善后于2011年3月形成本《规划》初稿。

本《规划》以国家、省级地方法规与政策为依据,顺应广州城市和农业发展趋势和要求,从南沙现代农业发展实际出发,在重点分析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现状、优劣势的基础上,明确园区规划的指导思想、规划理念、发展定位、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提出园区的建设以“智慧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标准农业生产”四大板块为框架结构,着重把农业、休闲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并根据战略选择对四大板块二十个功能区、以及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建设进行规划,最后提出保障园区建设发展的相关措施,以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

第一章绪论

1.1规划背景及由来

1.1.1政策背景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城乡统筹的重要举措。

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的总体要求。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对大城市地区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积极探索,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园区,是实现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途径。

2009年《农业部关于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意见》(农计发〔2009〕33号)提出:

围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总体要求,在现有农业生产示范区(园、片、场)的基础上,高起点、高标准和高水平地创建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规范农业示范区发展,示范和引领现代农业的建设。

广东省是改革开放的前沿,也是资源、环境和人口压力较大的区域之一,农业的发展对区域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09年初,广东省出台《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基本方案》,提出以整合资源、联合攻关和创新机制为手段,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建立农业产业园、打造名牌产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农产品商品化,开拓产品流通渠道。

近年来,广州市委、市政府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提出大力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加快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精神,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财政投入,改善基础设施,优化规划布局,整合土地资源,创新园区管理,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园区建设水平,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2008年8月,广州市又重新调整命名了29个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更加鲜明,在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基本形成了都市型农业发展格局。

但是,目前广州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实际多为以优质水稻、蔬菜、果树、鲜切花、水产养殖等某一类产业为核心的农业产业化基地,内容单一,不能较好满足都市市场需求。

严格来说,迄今为止,广州市在国内还缺少真正具有较大影响力和真正意义上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园区。

2010年4月,在广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时,提出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重点推进广州花之都现代花卉产业基地、南沙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从化万亩鲜切花生产与旅游综合示范区建设,努力打造成为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

2010年,广州市制定的《广州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2010~2020年)》“一主三副两组团”的城市空间布局,实现南沙从以“南拓”为主的拓展战略向强调“优化与提升”的品质战略转移。

将南沙区划定为国际枢纽港口、配套服务完备的宜居滨海新城,建设成为集物流产业、邻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一体的现代产业基地,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加快农村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的步伐。

这将为南沙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提供重要的发展机遇。

2010年12月,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的《广州南沙智慧岛建设战略规划》提出:

提出建设南沙智慧岛,依托粤港澳紧密合作以及资源集聚,率先推进物联网等智慧技术的研发,从智慧政府、智慧服务、智慧企业等层面逐步展开南沙智慧岛建设,探索“智慧南沙”未来发展新思路。

根据以上各级政府相关文件和各层次规划,结合园区现有资源优势和农业发展的特点,南沙区提出建设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园区,发展智慧农业、创意农业和休闲农业的现代都市高效农业新思路。

并利用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与休闲观光结合发展的方式,对于现代农业建设、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及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扩大现代农业的内涵和外延,带动滨海新城人民共同致富。

1.1.2项目背景

目前,园区内新农村建设规划、生态农业基地网络工程项目设计、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规划建设已经完成。

村道整治改造、渠系及污水处理工程已完成一部分,其余项目正在着手进行。

基础设施框架和功能区布局已初步显现。

本《规划》主要针对园区农业产业进行规划,并根据已做过的规划项目,结合新农村建设和旅游结点,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与周边农业生产和生态旅游连点成线、以线带面,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同时提出园区发展的保障措施和经营管理模式,为园区健康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1.2规划原则

⏹科技示范,创新发展原则

技术示范和创新是产业园的核心任务,规划将围绕“智慧南沙、智慧农业”展开,采用生物育种、智能化控温控水技术、节水灌溉等农业高新技术,结合农业创意、创新发展思路,把农业休闲融入农业生产经营中,并通过构建园区长效运行管理机制、组建基于高度共识与互信的产学研创新团队,保障技术创新任务的完成。

⏹保护耕地,高效发展原则

宏观把握,统筹安排,在保护耕地的基础上发展高效农业,遵照“先重后轻,先主后次,先急后缓”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近中期工作计划,按照整体布局方案,明确项目实施步骤,分步实施、滚动发展,确保《规划》得到顺利实施。

⏹因地制宜,特色发展原则

根据园区内不同的区位、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条件,结合园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特色发展,对园区内的地块进行科学定位和规划。

⏹生态优先,持续发展原则

整合各种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对土地资源、环境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和产业基础进行统筹规划,生态优先,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坚持速度与效益相统一,实现园区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协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突出重点与可操作性原则

重点突出农业产业化生产,明确发展目标,实行智慧农业、创意农业和农业时尚休闲旅游互动发展,合理规划布局、统筹城乡发展,建立集生产、休闲、示范功能于一体,多层次展示现代农业科技成果,为周边地区提供优质农产品和观光休闲的好去处。

规划突出重点,做到高起点、高目标;也与园区的发展条件相结合,既有创新性,又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1.3规划范围

项目范围主要包括珠江管理区5涌至9涌之间土地,共占地面积24192.5亩,除居民区、道路、河涌、部分鱼塘之外,其余均是基本农田保护区。

1.4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10年(2011~2020年),基准年为2010年,分两阶段建设,第一阶段为2011~2013年,第二阶段为2014~2020年。

1.5规划依据

[1]《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8年10月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

[3]《农业部关于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意见》(农计发〔2009〕33号)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7〕1号)

[5]农业部《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2007年)

[6]《广东省农业与农村发展“十二五”规划》

[7]《广东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总体规划(2010-2015年)》

[8]《广州市农业与农村发展“十二五”规划》

[9]《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实施意见》(穗字〔2009〕1号)

[10]《广州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2010~2020年)》(2010年)

[11]《广州南沙智慧岛建设战略规划(2010~2020年)》(2010年)

[12]《广州市南沙区农业发展总体规划》(2007-2020)

[13]委托方提供的相关资料

1.6规划方法及流程

1.6.1规划方法

⏹访谈和实地调研相结合

《规划》以实地调研为基础,通过实地踏勘,走访相关部门和企业,了解当地政府和经营企业对园区开发目标要求、园区种养情况、基础设施现状、环境及周边市场情况;同时与南沙区农林局领导、相关业务部门及街道领导进行访谈,了解园区、南沙区的农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园区规划缘由、思路建议,并收集相关资料。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规划》在充分分析园区现有自然条件和农业资源的基础上,运用产业建设理论体系、现代农业经济学和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等理论,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合园区发展的空间布局、战略思路、运行模式等。

⏹比较分析与优势分析相结合

运用比较分析法,将南沙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的现状和条件与珠三角其它地区进行比较分析,评价分析园区优劣势,并为园区的战略定位作出准确判断提供依据,促进园区与周边同质项目形成“错位化、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1.6.2规划流程

园区规划技术流程见图1-1。

图1-1园区规划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发展现状及分析

2.1自然条件

2.1.1地理

南沙区处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几何中心,位于珠江出海口虎门水道西岸,是西江、北江、东江三江汇集之处,东与东莞虎门隔海相望,西连中山市。

以南沙为中心,60公里半径范围内有多达14个大中城市。

南沙地区是区域性水、陆交通枢纽,水上运输通过珠江水系和珠江口通往国内外各大港口,海上距香港38海里,距澳门41海里。

项目区位于蕉门水道西侧,是珠江八个入海口之一。

该区土壤的成土母质为三角洲沉积物,主要为上游带来的物质在河海共同作用下沉积形成。

酸度较小,土层深厚,含有大量有机质,适宜各种植物生长。

经围垦后,成为了肥沃的农田。

地势平坦,有利于开展各种规模化,机械化农业生产。

2.1.2气候

项目区介于北纬22.67°~22.73°,东经113.55°~113.59°。

属于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1.4~21.9°,平均年降雨量1647.5mm,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

2.1.3水文

南沙地区水网密布,湖塘众多,位于珠江出海口虎门水道西岸,是西江、北江、东江三江汇集之处。

坐拥珠江八大口中的:

虎门、蕉门、洪奇门,水量充足。

项目区位于蕉门水道西侧,其中有六涌、七涌、八涌、九涌和十涌等五条河涌流经项目区进入蕉门水道,各涌之间均有水渠相连,灌溉渠网络发达,供排水便利。

2.2社会经济基础

2010年,南沙区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各项经济指标基本达标。

2010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85.7元,同比2009年增长17.08%,经济结构调整进展顺利,与港澳合作进一步升级,宜居环境明显改善,民生福利水平持续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于全市各区、县级市前列。

2009年末,全区总人口26.52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5.17万人,常住人口19.7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59‰。

2009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2895元,增长11.1%。

职工年人均工资37725元,增长9.88%。

2.3园区发展现状

2.3.1土地利用现状

园区总占地面积为24192.49亩,包括耕地、园地、林地、水域、交通用地、居民地等六大地类,其中耕地面积15742.67亩,以西芹、包菜、水稻、蔬菜、甘蔗、花卉、莲藕等种植为主;园地则以皇帝柑、番木瓜、番荔枝、皇帝蕉等果树种植为主,面积约1207.51亩;水域包括鱼塘、河涌和沟渠,面积为5849.28亩,其中鱼塘3882.6亩,以养殖四大家鱼为主。

具体指标如表2-1所示:

表2-1土地利用现状表

一级类

二级类

面积(亩)

比例(%)

类别编码

类别名称

类别编码

类别名称

01

耕地

001

水田

2358.23

9.75%

012

水浇地

13384.44

55.32%

02

园地

021

果园

1207.51

4.99%

03

林地

033

其他林地

247.43

1.02%

07

住宅用地

072

农村宅基地

603.63

2.50%

10

交通运输用地

104

农村道路

541.97

2.24%

11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111

河流水面

1599.91

6.61%

114

坑塘水面

3882.62

16.05%

117

沟渠

366.75

1.52%

合计

24192.49

100.00%

2.3.2农业发展现状

园区内土地平坦肥沃,5条河涌将整个园区纵向分割为4部分,涌与涌之间有灌溉渠,水网交错。

田地平整为长形,中间设有机耕路。

主要生产西芹、包菜、水稻、甘蔗、水果、鱼、莲藕、花卉等产品。

2009年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2895元,比2008年增长11.1%,7条困难村实现了脱贫。

2.3.3基础设施现状

⏹交通设施

南沙地区具有良好的交通设施,南沙客运港是广州唯一的深水海港,可通达国内外各大港口,还设有直抵香港的高速客轮,每天12个班次往返,只需75分钟;周边有广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门五大国际机场;同时地铁四号线已建成通车,南沙港快速,京珠高速,虎门高速,111省道构成发达的陆上对外交通运输网络。

项目区西南部有南沙港快速、灵新大道,东北部规划中的凤凰大道贯穿其中,西部将建铁路、公路两用的万隆高速干线。

区内建有10米宽的市政路,以及3米宽的机耕路,交通设施基础较好。

⏹供水供电设施

南沙地区区内水、电供应充足,饮用水从沙湾水厂引水;区内建有珠江电厂,有110千伏变电站3座;珠江电厂建有二个4万吨级煤码头,黄阁镇小虎岛东南端建有3万吨级和千吨级石化码头,水电设施基础良好。

 

第三章案例分析

3.1国外现代农业园区发展

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农业的发展经历了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生产方式也经历了巨大的更替,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和获取模式也有较大的变化。

国外现代农业园区的基本主题都是以先进的农业设施和高新技术向农民、学生及游人展示新的生产模式,主要有三种模式:

一种是以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为主体的试验示范基地,称为“DemonstrationFarm”(示范农场);一种是以进行农业观光、休闲为主体的休闲农场或观光农园,称为“Vacation(orholiday)Farm”;还有一种是农业科技园区(Agri.&Tech.Park),主要以科技展示、示范、产业孵化为主体,集中进行农业高新技术的示范、产业开发与培训等。

⏹案例分析

(1)荷兰模式

荷兰都市农业是以创汇经济功能为主的都市农业。

主要是以园艺业和畜牧业为主的出口型农业。

荷兰借助于发达的设施农业,集约生产经营花卉、蔬菜及奶制品,使其人均农产品出口创汇居世界榜首,成为世界都市农业的典范。

荷兰都市农业重点发展具有设施园艺技术辐射、园艺产品集散、农业生态观光功能和地区专业分工的都市农业生产体系。

(2)日本模式

日本都市农业发展重点是设施农业、加工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多样化农业,属于综合功能的都市农业,重点开发农业的绿色、环保、体验、休闲和示范功能,建设以高新技术产业和镶嵌式多功能的“绿岛农业”为两大特征。

日本的都市农业主要集中在三大都市圈内,即东京圈、大阪圈和中京圈,以蔬菜、水果、多作物、多品种生产为主,主要为市民提供优质农产品和满足绿化环境的需要。

(3)德国模式

德国都市农业属于生活社会功能型的都市农业,主要形式是休闲农庄和市民农园。

市民农园是利用城市地区或近邻区之农地、规划成小块出租给市民收取租金,承租市民可在农地上种花、草、蔬菜、果树等,让市民享受耕种与体验田园生活以及接近大自然的乐趣。

(4)法国模式

法国都市农业属于环保生态功能为主的都市农业,是以大田作物为主,采取较大规模的专业化农场生产,逐步减少小型农场。

巴黎的都市农业对城市食品供应的功能并不明显,巴黎的各种食品供应,主要经过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由全国各地乃至欧洲其他国家完成。

所以,巴黎的都市农业突破了自给自足的生产,而突出农业的生态功能,利用农业把高速公路、工厂等有污染的地区和居民分隔开来,营造宁静、清洁的生活环境。

3.2国内现代农业园区发展

⏹全国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格局

我国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始于1994年,主要由农业科研单位主办,由地方政府组织协调,在沿海发达地区及主要大城市的郊区划出一定的区域,创办现代农业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

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06年底,我国共拥有各类现代农业园区4000多个,其中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1个,科技部认定的国家现代农业园区36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业综合开发高新科技示范区等600余个,省级各类现代农业园区1000余个。

其中,上海、北京两地的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走在全国的前列,在城市郊区分别建成了在国内较有影响,具有地方特色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园区。

如北京蟹岛三点钟农业园、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园区等,另外,山东、广东、江苏、福建等省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发展很快,规模也逐渐扩大。

(见图3-1)

当前,我国农业进入一个历史新阶段,现代农业园区呈现转型发展的趋势:

一是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数量趋于平缓,开始由一哄而上的过热阶段转向理性发展的阶段,园区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在不断提高;二是民营企业对园区的投入对园区发展带来新的生机;三是许多园区正由观赏型、形象型园区向效益型、引导型园区转变。

⏹广东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格局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是国内最早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的省份之一,建立了一系列的现代农业园区,包括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现代农业园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等。

(见图3-2)

目前,广东省已经建立起包括“粮丰绿色大米加工科技示范基地”、“广东省瘦肉型猪高效健康养殖科技示范基地”等93个健康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包括岭南佳果、花卉、蔬菜和畜禽水产在内的281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综合农科知识,如珠海农科奇观、东莞绿色世界;

农业科技园区,如深圳碧岭农业科技园区;

茶艺欣赏:

如梅州雁南飞茶园;

花卉观赏,如陈村花卉世界、从化万亩花卉园区、南沙百万葵园、三水荷花世界等;

水乡农耕生态模式,如顺德生态乐园、番禺横沥生态旅游农庄等;

水果品尝,如高州望荔亭、广州水果世界等;

种养产业参观,如深圳光明农场、虎九马金山珍珠养殖场等。

这些园区和示范基地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新技术、新品种,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了有效载体,展示了现代农业的经营方式,带动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图3-1全国现代农业园区分布图图3-2广东现代农业园区分布图

⏹案例分析

(1)北京蟹岛

发展模式:

现代都市农业的综合农业生态园区

发展特点:

采用“前店后园”式经营格局,有效的将农业、农业旅游和农产品加工业衔接起来,以循环经济为理念,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从而实现企业和社会特别是地方生态农业的和谐发展。

分为农业种植养殖区、可再生能源利用区、湖滨生态展示区、环保生态产业园区、休闲度假区五大区域,规划合理,功能齐备。

成功经验借鉴:

农产品生产为基础,以第三产业——观光采摘休闲度假为龙头,形成了一条集自种、自养、自卖三者为一体的有机食品产业化链条。

为了有效实现蟹岛都市农业的定位,强化都市农业的功能,率先打造出都市旅游农业大全的概念。

(2)上虞“四季仙果”

发展模式:

农业生产为基础,采摘为形式的“采摘旅游”模式(上虞模式)。

发展特点:

①采摘产品内容丰富,适游周期长,产品更新快;多元、多样、多季节;

②采摘瓜果特色鲜明,以江南特色瓜果为主,独居特色;

③采摘产业具备规模,具备开展旅游活动所需要的场所和条件;

④采摘旅游形成品牌,上虞旅游的“金名片”、浙东旅游新的“目的地”。

成功经验借鉴:

农业旅游的较大局限就是季节性强,而上虞提供了一个突破四季局限的经验。

①规模化、产业化打造。

上虞将农业旅游的采摘产品做专、做深,进行规模化产业化运作,使产品内容丰富,适游周期长,产品更新快。

②主题化、品牌化打造。

对众多采摘产品进行筛选整合,选取最具吸引力的每月瓜果采摘主题,品牌化营销,使采摘产品具备连续性和持续吸引力。

③市场细分、整体形象营造……。

(3)四川成都五朵金花

发展模式:

农业休闲(农家乐)

五朵金花位于成都锦江区三圣街道办事处辖区,行政区域包括5个村,红砂村、幸福村、江家堰村、驸马村、万福村,面积1200公顷。

从清代以来,就有种植花卉的传统。

它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全国首批农业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成为全国公认的“农家乐发源地”。

发展特点:

①明确发展定位,引导经营产业化,创新经营模式(如江家菜地“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引导土地规模经营;

②实施“三大改造”:

改造环境、改造产业、改造农民,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③政府扶持先行,促进投资多元化。

采取了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农民参与的方式,首先以政府首期投入,营造和培植市场,然后吸引企业参与合作和社会资金进入,政府投资再溢价退出,保证国有资产在项目运作中保值增值;

④注重品牌塑造,扩大产品知名度,争创国家级品牌,精编旅游线路,节庆提升人气。

经验借鉴:

乡村休闲吸引力的打造(花卉产业+文化产业+休闲产业……)

①“花间饮茶”优美乡村休闲环境打造:

“花间饮茶”实现了改造环境、改造产业、改造农民,大大提升乡村游的吸引力;

②“五朵金花”多样化:

主体品牌打造五朵金花形成五个主题与品牌,形成多元的产品组合,多样化的产品使得吸引力得意持续。

③“乡村韵味”文化体验:

依托不同的主题的乡村旅游,植入相应的文化体验,荷塘夜色的艺术文化、东篱採菊的人文氛围……

(4)深圳碧岭现代农业科技园区

发展模式:

现代农业科技园

深圳碧岭现代农业科技园(前身碧岭生态村)位于深圳市东北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