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广东省肇庆市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30474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广东省肇庆市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年广东省肇庆市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年广东省肇庆市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年广东省肇庆市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年广东省肇庆市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学年广东省肇庆市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学年广东省肇庆市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学年广东省肇庆市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学年广东省肇庆市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学年广东省肇庆市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学年广东省肇庆市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学年广东省肇庆市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学年广东省肇庆市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学年广东省肇庆市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学年广东省肇庆市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学年广东省肇庆市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广东省肇庆市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学年广东省肇庆市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广东省肇庆市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广东省肇庆市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D

同盟会的《民报》和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

对封建文化进行了系统批判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正确的;

B项中发昌机器厂是资本主义民族工业,不是官办企业,故B错误;

C项一战期间,我国重工业没有摆脱列强的控制;

新文化运动对封建文化进行了系统批判,故D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A。

考点: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3.王韬在《锼园尺膜》指出:

“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

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以器胜,如徒颂西人,而贬己所守,未窥为治之本原者也。

”与王韬的这一主张最为接近的是

A.魏源

B.康有为

C.孙中山

D.张之洞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以器胜,如徒颂西人,而贬己所守,未窥为治之本原者也”和所学知识可知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中体西用”的主张,结合选项可知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D项正确。

魏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表人物,与材料不符,排除A。

康有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与材料不符,排除B。

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与材料不符,排除C。

4.晩清浙江钱塘人孙宝這早期主要读的是古书,如《左传》、《明记》、《明史》等,后来他所读之书主要是《危言》、《西事类编》、《日本外史》、《万国近政考略》、《天演论》等。

这说明

A.科举考试内容发生变化

B.东南沿海开放程度较高

C.民族危机影响国人思想

D.变法革新成为时代主题

【答案】C

根据题干可知,题干中人物所读之书由古书变为了解西方技术制度、宣传进化思想等挽救民族危机的书籍,这与晚晴时期的国家政治局面是相关联的。

晚晴时期,列强侵略中国,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民族危亡致使国人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C正确。

东南沿海开放程度较高,人们接受新思想的可能性更大,但并不是材料所反映的民族危机的主题,B错误。

科举考试内容没有发生变化,依然考四书五经,A错误。

由材料中的时间及内容无法判断是否是变法革新,D错误。

点睛:

本题解题关键在于确定题干中人物所读之书的类型,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在民族危机加深的情况下,中国人对西方技术、制度、思想的了解,即可得出答案。

5.范文澜曾指出:

维新变法使“学问分子从此在封建思想里添加一些资本主义思想,比起完整封建思想来,应该说行进了一步”。

这实际上是肯定了维新变法

A.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B.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C.引起了洋务阵营的分化

D.实现了社会政治变革

根据“学问分子从此在封建思想里添加一些资本主义思想,比起完整封建思想来,应该说行进了一步”,说明该评论实际上是肯定维新变法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故答案为A项。

材料是从思想方面来讨论的,排除B项;

C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6.1917年4月,李大钊在《动的生活与静的生活》中指出,当今不是西洋“动”的文明依靠中国“静”的文明以济穷救弊,而是须要“竭力以受西洋文明之特长,以济吾静止文明之穷”。

这表明李大钊

A.主张中西文明应相互借鉴

B.主张西洋文明与中国文明平等结合

C.全盘否定中国古代的“静”文明

D.主张以西洋文明推动中国文明进步

“竭力以受西洋文明之特长,以济吾静止文明之穷”表明李大钊主张以西洋文明推动中国文明进步,D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要以西洋文明推动中国文明进步,并非相互借鉴,A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西洋文明与中国文明“平等结合”,排除B;

材料无法体现全盘否定中国古代的“静”文明,排除C。

7.《新青年》最初连赠送交换在内,每期只印1000本,发行6号之后,就停刊了半年。

对此,陈独秀指出:

“本志出版半载,持论多与时俗相左,然亦罕受驳论,此本志之不幸,亦社会之不幸。

”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

A.思想禁锢,万马齐喑B.思想争鸣,兼容并包

C.西方文化已被广泛接受D.启蒙报刊兴盛,竞争激烈

《新青年》的遭遇反映了当时中国思想禁锢,万马齐喑的社会状况,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材料来看思想并未争鸣,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

西方文化也未被广泛接受,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

启蒙报刊遇到遭遇而非兴盛,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A。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新青年》的遭遇说明了当时中国思想仍然是禁锢的。

8.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在驳康有为等人的文章中反复说明了三点:

第一,封建礼教与民主政治不可两立,尊孔必将导致复辟,孔子思想不能适应“现代生活”;

第二,尊孔,定“孔教”为“国教”,违反思想自由的原则;

第三,定“孔教”为“国教”,违反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

陈独秀激烈的批“孔教”,是因为

A.孔子思想完全不能适应现代生活

B.陈独秀思想狭隘,崇洋媚外

C.孔教与陈独秀的宗教信仰相冲突

D.孔教被认为是帝制的理论基础

陈独秀认为尊孔必将导致“复辟”帝制,孔教是帝制的理论基础,所以陈独秀才激烈的批“孔教”,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孔子思想仍然可以用于现代生活,孔子思想并非完全不能适应现代生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

陈独秀思想并不狭隘,也不崇洋媚外,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

材料根本就不涉及陈独秀的宗教信仰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D。

9.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刊词中宣称,“盖改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之天职。

批评时政,非其旨也。

”据此可知,此时的陈独秀认为

A.改造国民性比政治变革更为迫切

B.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具有局限性

C.政治斗争无益于现实问题的解决

D.批评时政不利于改造青年思想

从材料“盖改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之天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中华民国的成立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反思中认识到要确实改造中国,必须进行一场思想启蒙运动,陈独秀等人认为,改造国民性比政治变革更为迫切,故A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改造人们思想的重要性,BCD项没有体现出。

材料“盖改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之天职”是解题关键;

从中分析出正确答案。

10.1917年6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时局杂感》:

“吾人理想中之中华民国,乃欲跻诸欧美文明国家,且欲驾而上之,以去其恶点而取其未及施行之新理想。

”这主要表明当时先进知识分子()

A.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认知和反思

B.对欧美文明缺陷的批判和否定

C.对中国社会未来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D.对三民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

材料表明的是陈独秀对未来的期待,而不是对过去的反思,排除A。

对欧美要先跻身其中,可见有追求的一面,排除B。

题干与三民主义无关,排除D。

故C正确。

11.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曾指出:

“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地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即形式主义的方法。

……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

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

”毛泽东所说的“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是指()

A.地主阶级抵抗派B.地主阶级洋务派

C.资产阶级革命派D.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

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时期,以陈独秀等为首的资产阶级激进派,在对待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上存在着过激的片面的态度,认为西方文化一切皆好,中国传统文化一切皆坏,存在着全盘西化的倾向。

所以应选D。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特点

12.某历史学家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

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

第二次反思开始于‘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

对此分析不正确地是

A.洋务运动属于“第一次反思”范畴

B.第一次反思基本没到触碰到西方的思想文化层面

C.“第二次反思”较“第一次反思”更加深入

D.两次反思均未能促进中国近代化进程

两次反思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洋务运动属于鸦片战争后的反思,所以是属于“第一次反思”范畴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

第一次反思主要局限于技术层面而基本没到触碰到西方的思想文化层面,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

“第二次反思”深入到了思想层面,所以较“第一次反思”更加深入,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

13.广东人谢公惠在其《辛亥杂忆录》中不无感慨地说,士子们的演讲和文章例有“驱逐鞑虏”之类的词句,成了那个时候的“八股文章”。

材料反映了19世纪术20世纪初

A.民主共和制取代了封建帝制

B.帝国主义势力已深入内地

C.国人对清廷统治有理性认识

D.反满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从“驱逐鞑虏”之类的词句,成了那个时候的“八股文章”,可以看出当时的革命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A选项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

B选项错误,材料中的“鞑虏”指的是满洲政权;

C选项说法不符合材料的内涵。

本题涉及到对“鞑虏”的认识,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就已经明确指出,“鞑虏”一词指的是满洲政权,而不是指西方帝国主义列强,明确这一点才不会误选B选项,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点。

14.1912年,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说:

“中国十年以后,必至有十万人以上之大资本家,此时杜渐防微,惟有国家社会主义……兄弟欲办铁路,每主张铁路国有,是国家社会主义,为民国富强之基。

”据此推断孙中山

A.发展了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思想

B.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C.接受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以改造中国

D.认为铁路交通为国家富强的根本

从材料可知,孙中山认为中国必将出现大资本家,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必须发展国家资本主义,造福于民,从中可以推断其发展了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思想,A正确。

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B错误。

孙中山是资产阶级,不会接受科学社会主义思想,C错误。

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15.孙中山说:

“因中国今日已为满洲人所据,而满清之政治腐败已极,遂至中国之国势亦危险已极,瓜分之祸已岌岌不可终日,非革命无以救重亡,非革命无以图光复也。

”这体现了孙中山主张的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五权分立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孙中山认为由于满清的腐败统治,导致了中国遭受严重的民族危机,故必须推翻清王朝统治,属于民族主义的内容,A项正确。

创立民国为民权主义,与材料强调“革命”“光复”不符,排除B。

平均地权为民生主义,与材料强调民族主义不符,排除C。

材料没有涉及五权分立的信息,而是强调民族主义,排除D。

【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非革命无以救重亡,非革命无以图光复也”,结合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容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16.1912年7月,孙中山在《中国革命的社会意义》一文中指出,某些主义“因清廷退位而付之实现”,当前“应该实行经济革命”,使“全国人民皆享受其生产之结果”,“防止富人以其富专制毒害贫民”。

孙中山提出“实行经济革命”主要是基于

A.国共合作的需要

B.小农经济的落后

C.民族危机的出现

D.欧美社会的弊病

【详解】根据材料“应该实行经济革命”、“全国人民皆享受其生产之结果”、“防止富人以其富专制毒害贫民”等信息可知孙中山主张民生主义、发展民族工业;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游历欧美期间敏锐地观察到欧美社会“富人以其富专制毒害贫民”,为了解决这一弊病,故要实行民生主义,振兴实业,发展经济,D项正确。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材料不符,排除A。

孙中山提出“实行经济革命”主要是基于欧美社会的弊病,与小农经济的落后无关,排除B。

材料强调孙中山要实行民生主义,振兴实业,发展经济,解决欧美社会的弊病,与民族危机的出现无关,排除C。

17.“平均地权意图在地价上涨时国家按较低的价格把私人所有的土地收买下来,使国家成为全国土地的主人,由国家收取地租,实行土地国有。

”孙中山的这种设想

A.是解决贫富悬殊的最佳途径

B.难以得到农民阶级的理解

C.是避免社会革命的最佳选择

D.能使中国迅速地走向富强

【答案】B

材料反映的是孙中山实行平均地权的政策,并未有效解决贫富差距问题,故A项错误;

当时推行土地国有制,并未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故很难得到农民阶级的支持和理解,故B项正确;

实行土地国有并不能避免社会革命,故C项错误;

孙中山的平均地权并未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的道路,故D项错误。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的提出。

【名师点睛】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但是“平均地权”不是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并未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故很难得到农民阶级的支持和理解,致使革命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

18.孙中山曾说:

“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

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

”对此理解不恰当的是

A.他认为训政是实现民权的必要环节

B.包含了对中国国情的一些正确理解

C.直接民权的前提是培养国民的民主素养

D.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君主专制的色彩

【详解】根据材料“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可知孙中山认为训政是实现民权的必要环节,反映了当时的中国社会政治状况,是对国情的正确理解,故AB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

由材料“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可知孙中山训政思想的目标是实现直接民权,但前提是培养国民的民主素养,故C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

孙中山的训政思想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体现,没有君主专制的色彩,故D项错误,所以选D。

19.孙中山曾说过“共产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好朋友”。

毛泽东在1940年的《新民主主义论》中说“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

其目的都是为了

A.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B.实行全民族抗战

C.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D.宣传新三民主义

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时,北洋军阀统治已被推翻,故A项错误;

孙中山时期,日军还没有大规模侵华,没有实现全民族抗战,故B项错误;

孙中山与毛泽东所说的言论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其目的就是完成民主革命任务,这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故C项正确;

孙中山的言论是宣传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纲领,毛泽东代表无产阶级,言论不是宣传新三民主义,故D项错误。

20.近代中国某理论被史学家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民生、计划的社会、福利经济,以及反对外国的和反对帝国主义的情感全部掺杂在一起。

”下列口号与此对应的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B.“排满兴汉光复河山”

C.“打倒列强除军阀”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与“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无关,故A项错误;

“排满兴汉光复河山”是辛亥革命时期口号,矛头指向满清王朝,与材料“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反对外国的和反对帝国主义”等无关,故B项错误;

“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国民革命时期口号,国民革命运动时期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合作基础是新三民主义,矛头指向军阀和帝国主义,与材料信息相符,故C项正确;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口号,斗争对象主要是国民党统治,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名师点睛】

掌握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

鸦片战争后,开始向西方学习,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兴起,提出“排满兴汉光复河山”,要求推翻清政府;

国民革命运动,“打倒列强除军阀”;

国共十年对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二、材料阅读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后,宗教势力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他们组织信徒出版刊物,不断集会大造声势,叫嚣“打倒进化论”、“拯救心灵”、“粉碎达尔文”,他们不准把《物种起源》放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图书馆内。

1864年,有30位皇家学会会员与40位医学博士,联名发表宣言反对达尔文。

——《科学蒙难集》

材料二大同之道,至平也,至公也,至仁也……近自天演之说鸣,竟争之义视为至理,故国与国陈兵相视,以吞灭为固然;

人与人机诈相陷,以欺凌为得计。

百亭万业,皆祖竟争,以才智由竞争为后进,器艺由竞争而后精,以为优胜劣败乃天则之自然。

——康有为《大同书》

自达尔文等说出,酝酿数百年,而成欧战,创深痛巨,始觉其谬。

而我孔孟之说幸未晰灭,或可因此而流入欧洲,普搞世界,此亦天不丧斯文之一征也。

——刘绍宽《厚庄日记》1925年

材料三孙中山提出革命进化的观点。

他说,欲救亡图存,“革命为唯一法门”。

即认为不推翻清王朝,中国决无生存于竞争世界的希望。

……共和制度是当今世界上最好的制度,中国应当取法乎上,直接建立共和制度,“方才是人力的进步”。

——汤奇学《孙中山的社会进化思想述评》

(1)材料一集中反映了什么冲突?

原因何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刘绍宽为什么反对“天演”竞争。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革命进化论的主要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进化论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答案】

(1)冲突:

科学和宗教之间的观点冲突。

原因:

因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否定了上帝创造生命,动摇了教会神学的地位。

(2)原因:

对不平等条约体系的质疑;

对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的愤慨;

对以优胜劣败、弱肉强食为核心的“天演”竞争学说的反思;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

(3)观点:

主张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直接建立民主共和制。

影响:

进化论促进了思想解放;

推动了社会变革;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详解】

(1)本题据材料一“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后,宗教势力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科学和宗教的方面回答这集中反映了什么冲突。

再从达尔文进化论的作用与影响回答原因何在。

(2)本题根据材料二“近自天演之说鸣,竟争之义视为至理,故国与国陈兵相视,以吞灭为固然……自达尔文等说出,酝酿数百年,而成欧战”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不平等条约的影响、列强瓜分世界、“天演”竞争学说的局限性、一战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康有为、刘绍宽为什么反对“天演”竞争。

(3)本题根据材料三“不推翻清王朝,中国决无生存于竞争世界的希望……中国应当取法乎上,直接建立共和制度”即可从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制等方面概括孙中山革命进化论的主要观点。

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思想、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简评进化论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保守与激进”是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它开始受到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引起过很多争论。

有人认为,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始终都存在着“保守”与“激进”两种思想势力,二者长期处于矛盾对立状态,相互激荡。

但也有人认为,“激进”与“保守”,其社会功能并非截然相反,往往具有不少相似性,与西方近现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不同,中国近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都从属或服务于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只是各自选择的方向和道路有所不同。

还有人认为,“保守”与“激进”是相对而言的,随着时代变迁二者之间会发生转化,即前一时期的激进者,后一时期或许又成了保守者,反之亦然。

——摘编自《第三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成果综述》

评析材料中关于“保守与激进”的观点。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任一种观点展开评论;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观点一:

认为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保守”与“激进”两种思想势力始终相互矛盾对立。

评析:

①洋务运动中,存在顽固派与洋务派之争。

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而顽固派反对学习西方,主张原封不动地巩固清王朝封建统治。

②戊戌变法中,存在封建顽固势力与资产阶级维新派之间的论争。

前者固守“中体”思想,反对政治制度变革;

后者倡导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③辛亥革命中,存在保皇派与革命派之间的斗争。

前者固守改良思想,反对实行民族革命;

后者主张以暴力推翻清政府,主张民主共和。

④新文化运动中,存在袁世凯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之间的斗争。

前者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后者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将斗争矛头直指儒家传统道德。

(或答新文化运动后期自由主义者与马克思主义者之间的“问题与主义”之争。

)(答出任意三点即可,观点二:

认为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保守”与“激进”两种思想势力在文化功能上具有相似性。

①在中国近代史上,无论是地主阶级发起的洋务运动,还是资产阶级先后发起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都以救亡图存为目的,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②无论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引进西方机器与技术,还是资产阶级的改良或革命运动学习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他们都主张向西方学习,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③旧民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的各种政治力量的努力都以失败而告终,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之路。

观点三:

认为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保守”与“激进”两种思想势力随着时代的发展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①洋务派在洋务运动时期,相对于顽固派而言,他们主张向西方学习,是“激进”的,但到了维新变法时期,相对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他们反对变革封建制度又转化为“保守”的,属于封建顽固势力。

②资产阶级维新派相对于封建顽固势力,主张制度变革是“激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