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第六单元备课.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0737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5.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第六单元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六年级第六单元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六年级第六单元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六年级第六单元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六年级第六单元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六年级第六单元备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六年级第六单元备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六年级第六单元备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六年级第六单元备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六年级第六单元备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六年级第六单元备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六年级第六单元备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六年级第六单元备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六年级第六单元备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六年级第六单元备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六年级第六单元备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六年级第六单元备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六年级第六单元备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六年级第六单元备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六年级第六单元备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第六单元备课.docx

《六年级第六单元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第六单元备课.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第六单元备课.docx

六年级第六单元备课

第六单元校园畅想曲

教材分析:

本单元由四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组成。

其中《窃读记》《理想的风筝》《校园交响诗》是精读课文,《我们上路了》是略读课文。

本单元主要以“校园生活”为题材,所选课文反映的都是学生童年时期生活、学习的情景,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情趣盎然。

《窃读记》以“窃读”为主线,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充满灵性,酷爱读书的小女孩在“窃读”中的独特感受与复杂的心情;《理想的风筝》以“风筝”为主线贯穿全文,通过对刘老师言谈举止和音容笑貌的回忆,特别是刘老师放风筝的情景,抒发了作者对老师深深的怀念之情;《校园交响诗》用充满情趣的笔触描绘了校园中多姿多彩的生活,抒发了学生对学校生活的深厚感情;《我们上路了》是一首现代诗歌,全诗紧扣诗眼“我们上路了”,展现了新时代的孩子们渴望成长,渴望独立,自信向上的情怀。

本单元以“根据文章的特点,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理解重点语句,认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为训练点。

运用诗性的单元导语描绘了与孩子们息息相关的校园生活,引导学生回顾朝夕相处的校园和熟悉温馨的学习生活,并对学生如何阅读本单元作了点拨与提示。

课文后面的思考题都是围绕着训练点提出相应的要求,让学生在不断的品读、揣摩课文的语言之中,体验感悟文章所要表达的“对校园生活的热爱、留恋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的情感。

本单元的的“语文百花园六”中,编排了“温故知新”“语文大课堂”和“习作”三大板块的内容,每个版块都含有多项子内容。

“语文百花园”的内容安排丰富有趣,既有对整个小学阶段的基础知识的复习巩固练习,又有内涵深刻的语言材料的积累,还安排了提高学生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学习内容。

习作以“感谢母校”为话题,来抒发对母校的感激之情。

单元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会认1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有独立识字的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特点,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理解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本单元课文以“校园生活”为题材,学习本单元课文,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回顾自己六年的学习生活,总结自己成长经历,以更新的姿态投入新的学习,立志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5、引导学生选择母校生活中最有感受的经历,自命题目写一篇文章,抒发对母校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围绕本单元专题“校园生活”开展学习活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特点,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理解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与措施:

1、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都是对“校园生活”的记叙和描述,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文本,与文本对话,深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感受文章中饱含的情感,感悟文章所表达的对校园生活的热爱与留恋以及对未来的向往。

2、加大朗读力度。

这一单元课文都属于感情色彩较强的文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文章,品位文章的精彩语句

教学关键:

本单元重在反复品读中,理解课文内容,达到情感的共鸣。

教学准备:

课件(教师)

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学生)

教学时间:

《窃读记》两课时《理想的风筝》两课时

《校园交响诗》一课时

《我们上路了》一课时《百花园》五课时

单元预习课

预习目标:

1、能够认识生字16个,会写生字14个。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用“——”标出生字词。

整理带[]的多音字。

能正确听写生字词、“词语采集”中的词、值得积累的词,并背诵积少成多。

3、用波浪线标出生动形象、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并进行文字式批注。

4、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5.预习《百花园六》,熟悉内容,试着完成题目;对习作进行初步构思。

预习重点:

对本单元课文有整体的认知,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能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预习难点:

1.通过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2.通过预习能够初步感知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师:

课件(预习提纲)

生:

查找本单元相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语:

同学们,你喜欢“校园生活”吗?

你的“校园生活”精彩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本册的第六单元“校园畅想曲”,看书中为我们选入了哪些精彩的“校园生活”故事。

二、整体感知

1、本单元围绕这一主题选编了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及“语文百花园六”。

“语文百花园六”中的“标点符号”部分主要认识了的用法及书写格式要求;“积少成多”是四句关于的中外名人作家语录;“语文大课堂”的活动主题是;“习作”内容是。

2、读单元导语,了解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

三、具体理解

1、请认真阅读课文《窃读记》,看看文中哪一句话直接写出了“窃读”的滋味?

2、读了《理想的风筝》一课,你认为文中的刘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3、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校园交响诗》,想一想课文中的五个小标题分别比喻了什么?

我知道“蜂巢”指的是;“鸟岛”指的是;“花瓣”指的是;“喷泉”指的是;“树根”指的是。

4、自读《我们上路了》,想想诗中的“我们”是指,“上路”寓指

说说课文题目“我们上路了”的含义是。

5、阅读百花园中的标点符号部分,介绍下列标点符号的用法和书写格式要求。

破折号和省略号:

 

25窃读记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并受到感染。

3、指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4、帮助学生学会“踮、婪、辘”3个要求会认的字和“窃、婪、唾”3个要求会写的字,掌握“窃读记、贪婪、唾沫、知趣、饥肠辘辘、适宜”等词语。

教学重点:

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通过动作、心理活动描写来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表达方式。

课文重点:

“我”如何“窃读”及“窃读”的感受相关段落。

朗读训练点:

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句子

读说结合点:

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体会并说说“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查阅林海音的相关资料;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的名人名言。

预习要求:

自学生字,注意字的音和形。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利用工具书解决不理解的词语。

再读课文,思考: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做批注。

(不少于五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师:

同学们,多年来我们一直和书形影不离。

在读书中,我们不仅能获取知识、学会思考,而且能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

读一本好书就好比吃上一顿美味佳肴,所以,读书可以说是一种快乐的享受。

那么,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与感受呢?

师:

刚才,同学们谈得非常好,老师也感受到了你们读书的乐趣。

本文的作者林海音,从小就是一个酷爱读书的孩子。

在她少年时期,选择了一种不同寻常的读书方式——“窃读”(教师相机板书“窃读”),陪伴她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今天,让我们跟随少年林海音一起来了解她读书的经历吧。

二、成果展示:

1、抽查同学读课文,是否正确、是否流利。

2、抽查个别学生课文,查看批注情况。

3、请大家回忆一下,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指名交流)

小结:

原来课文记叙了(教师板书:

“记”)“我”因买不起书而偷偷躲在书店里读书的事情。

三、品味“窃读”,体验情感。

(一)默读精思,体验“窃读”滋味。

1、请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一找相关的句子,画一画,特别是把描写作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画下来,读一读,再作上批注。

然后用你自己的方式再来读书,大声读、轻声读、默读都可以,一会儿与大家交流。

2、生自由读,画,批。

(二)交流研讨,朗读感悟“窃读”滋味。

(注意顺学而导,根据学生汇报的实际情况相机教学。

1、体验品味“甜中有酸”的滋味:

⑴“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①这是一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②“饿狼”给我们留下的是不太美好的形象,可“我”却把自己比作“饿狼”,那样“贪婪地读着”,这样写好吗?

③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吗?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一谈。

④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句子。

⑵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①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②指名读句子,其他学生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此时的滋味。

③创设情境对比读,感受“滋味”。

当“作者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的时候,实际上,作者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齐读“当饭店飘来一阵阵菜香时……以求暂时的休息。

”)

④多元感受“每当书店的日光灯忽然亮了起来……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这句话传递出来的个中滋味——“有酸有甜”

⑤指导读出“甜中有酸”的滋味。

⑶引读“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2、体验品味“苦中带甜”滋味:

⑴“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

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

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①默读句子,边读边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②思考:

从这一系列的动作中揣摩小海音的心理活动。

③读句子,感受作者“窃读”的苦滋味。

④思考:

从作者的动作和心理角度出发,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海音?

⑵有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

师:

同学们,从“一”和“几”字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悟作者读书的辛苦)

⑶多种形式引读第3、4自然段,感悟作者读书的“苦中带甜滋味”。

①师引读:

放学后,我急匆匆地从学校起到一家书店

生读:

“我跨进店门——却找不到那本书。

②师引读:

我又急匆匆地赶到另一家书店——

生读:

“我跨进店门——却找不到那本书。

③师引读:

可这时候,我该回家了。

第二天放学后,我又急匆匆地从学校赶到一家书店——

生读:

“我跨进店门——却找不到那本书。

④师引读:

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

于是,从头来,再找一遍——

生读:

“啊!

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贪婪地读着。

⑤师引读:

可是,就是终于找到了书,贪婪地读着,我的心里还是惴惴不安,因为——

生读:

“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再走进另一家。

⑥师引读:

到了另一家书店——

生读:

“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

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

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⑦师生共读:

“有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

⑷引读“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师引读:

这就是“窃读”的滋味,苦中有甜,甜中带酸。

作者说——

生读: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3、体验品味“酸中有甜”的滋味:

⑴“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

”(体会“辛酸”)

①体会“酸滋味”,指导感情朗读。

师:

这一读就是两个多钟头,每天120多分钟,每天7200多秒!

师导读:

我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贪婪地读着,一个小时过去了,我——

生读:

“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

师导读:

我躲藏在书柜的角落头贪婪地读着,一个半个小时过去了,我——

生读:

“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

师小结:

作者这读书的辛酸滋味,不知道同学们体会了多少。

但这辛酸的滋味中,又透着些甜味,同学们能找出来吗?

②通过与“白日梦”对比读,感悟“酸中有甜的滋味”。

a、引读“当饭店飘来一阵菜香时……坐上去舒舒服服地接着看。

师导读:

当作者美滋滋地做着甜丝丝的“白日梦”的时候,实际上作者的情况如何呢?

生读:

“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

⑵“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

‘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

’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

‘大些!

再大些!

’”

①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准,把握作者的心理。

a、找一找,句子中那个词用得好,写出了作者此时复杂的心理?

(装)

b、“我”是怎么“假装”来掩人耳目的呢?

指名读句子。

c、感受作者“窃读”的“酸中带甜的滋味”。

师:

作者表面做的和心里想的不一样,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就是──(心口不一、口是心非、表里不一……)

d、感受作者这么做是为了什么?

师:

为了多读书,作者“窃读”时真是用尽了心思,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作者当时酸中带甜的滋味吧。

学生读第6自然段。

(指名读、齐读。

4、总结滋味:

师:

在作者“窃读”的过程中,可谓是品味到了多种滋味,虽然心里“也很惧怕”,但终归是“很快乐”的。

这篇语言朴实而又生动感人,特别是动作和心理描写极为传神,你们从中体会到什么?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书的挚爱。

(三)体会“你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这句话的含义。

1、师:

少年林海音之所以爱读书到如此的地步,在一定程度上和她老师说过的一句话是分不开的——

生读:

“你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2、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3、提供林海音成长简介,帮助学生感受“你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4、再次感情朗读这句话。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与众不同的人,她为了读书可以连跑几家店才看完一本书;她为了读书可以表现像一匹“饿狼”;她为了读书每天体验着“酸甜苦辣”多种滋味。

因为,她始终记着这句话:

“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同学们回家后可以多读读名人读书的故事,相信大家对于读书的感受一定会更深的。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写作方法,处理字词

教学过程:

再读课文,回顾内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回顾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文章的写作

1、文章通过多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突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品质。

找到相关语句读一读。

2、指名读。

(1)我边走边想:

“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

那本书放在哪里?

左边第三排,不错……”(心理描写)

(2)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

“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

”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

“大些!

再大些!

(心理描写)

(3)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

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动作描写)

(4)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动作描写)

(5)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师小结:

我们要学习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去感知人物的内心,体会文章所表达的人物思想品质。

三、运用方法,学生练笔。

四、处理生字

1、听写本课生字,同桌互相修改。

2、“唾”字右边共有四横,要注意第二横最长,第四横要短于第三横。

26理想的风筝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崇高的追求的人;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描写“我”的心情、想法与表现刘老师的精神、品质之间的关系。

3、会认“哽、蜈、蚣、翩”4个字,会认写“筝、哽、翩”3个字,掌握“风筝、哽咽、翩翩起舞、忠厚、酸涩、沉醉、精妙”等词语。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教学难点:

探究刘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感情朗读训练点:

描写刘老师放风筝时的情景的段落。

读说结合点: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为一个少年应该怎样做?

教具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查阅苏书阳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两课时。

预习设计:

自学生字,注意字的音和形。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思考:

课文中的刘老师是怎样的一位老师?

利用工具书解决不理解的词语。

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做批注。

(不少于五处)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春天,万物复苏,蓝天白云、花红柳绿,到处充满生机。

在这美好的季节里,你放过风筝吗?

什么心情?

2、揭示课题:

是啊,放风筝能带给我们快乐,可在著名作家苏叔阳的心中,风筝,不仅带给他许多快乐,而且还寄托着不尽的思念。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留在他记忆里的理想的风筝

3、板书课题——理想的风筝,齐读。

二、成果展示:

1、生字词:

风筝、哽咽、翩翩起舞、酸涩、沉醉、精妙

2、主要内容: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写人离不开写事,那么课文写了他的哪些事?

(谈丢腿,课讲得好,当众提问学生,放风筝)

三、精读课文

(一)学习文章的景物描写部分

1、那文中的我常常在什么时候想起刘老师呢?

课文中是怎么描写这个季节的?

生读。

2、从这段话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那就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生机勃勃?

(二)探究刘老师是位怎样的老师

1、虽和刘老师分别近30年了,但每逢这个时候,我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刘老师。

那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位老师呢?

找一生读第4段,刘老师说丢腿的事情,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从中你觉得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

2、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

3、师生交流。

(1)学生:

这是一个幽默的刘老师。

(读文章)

幽默在哪儿?

师生交流。

透过这种幽默,你还读到了一种什么样的刘老师?

(师生交流)

 这是一个非常开朗、乐观的刘老师。

 这是一个笑对人生的刘老师

(2)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刘老师怎样向我们讲述这个故事的?

从“笑”这个词语中你们感受到什么?

(3)失去一条腿是已是人生的一大不幸,而刘老师却笑着谈他内心的痛处,这是多么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啊。

你能把这种感受融进你的朗读中去吗?

谁来乐观、幽默地读一读?

(指读刘老师的话)

 (4)刘老师的故事自然也感染了同学们,教室里腾起——(生接:

笑声)

(5)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出示,生齐读)……一种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呢?

(6)这一片笑声是因为什么?

但笑过之后,每个人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这又是是因为什么?

(同学们对老师丢腿感到非常惋惜)。

于此同时,我们对刘老师也更加地尊敬,这又是因为?

(7)身体残疾,却那样的乐观幽默,刘老师以他的人格魅力折服了每一位学生。

让我们再读读这句话吧。

4、讲课好,当众提问学生

过渡:

坚强的刘老师让我们心生敬意,然而这样一个身有残疾的老师又是怎样来给我们上课的呢?

自由读5、6段。

看看从中你又能读到一个怎样的刘老师?

热爱祖国(5段),热爱学生、关心学生(6段)

你从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刘老师的敬业顽强又一次征服了每一位学生。

5、在放风筝中感受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

(1)他对工作和对学生的热爱让我们感动,然而最难忘的是刘老师放风筝的事情。

下面我们就跟随刘老师一起去放风筝,请同学们用心读7——10段,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

(2)你关注到了哪些令人感动的细节描写?

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

A抓住制作风筝,风筝各式各样来感受刘老师是个很有生活情趣,做事认真细致、心灵手巧的老师。

B从“决不肯”感受热爱生活、喜欢挑战自我的刘老师。

(3)教师出示:

他总是手持线管……在风中翱翔盘旋。

学生读。

师:

同学们,此时的刘老师没有说一句话,但是他的心里在想什么呢?

(4)如果说放风筝对失去左腿、年过半百的刘老师是一种挑战,那么去追赶风筝就更具挑战性了。

你从中又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

(5)刘老师是怎样追赶风筝的?

画出相关动词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品味“笑着、叫着、蹦跳着、喊着”包含的乐观与顽强。

感受热爱生活、喜欢挑战自我的刘老师。

(6)同学们,刘老师放飞的、竭尽全力去追赶的仅仅就是那一只只的风筝吗?

他还放飞了什么?

(放飞的是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生命的活力……)

6、追赶飞跑的风筝线绳,对一个拄着拐杖的老人来说并不容易。

这一切深深感染了他的学生,也影响着了作者。

难怪作者在文中写道:

“这情景使我深受感动……又该怎样呢?

”出示,生齐读

师:

你觉得应该怎样?

生自由说。

7、

(1)小结:

刘老师虽然是一个残疾人,但他敢于挑战自我,坦然地面对生活的不完美,这才是真正的热爱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强者。

他的这种精神深深地影响着作者、激励着作者。

作者苏叔阳一生经历了很多挫折(出示资料:

学生阅读)

(2)通过学习这篇文章,你知道是什么在支撑着他,使他获得了成功,战胜了病魔,创造了这样的奇迹呢?

师:

同学们说得很对,是刘老师,是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在支撑着作者,激励着作者坚强地活了下来,实现了生命的价值。

读11段。

师:

现在,你怎么理解“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名义上是写风筝,实际上是写刘老师,他的理想就像天上的风筝自由飞翔;风筝代表着刘老师的一颗热爱生活、执着追求的心;刘老师就像一个自由飞扬在蓝天的风筝,高高的,快乐的在飞。

8、小结:

一个年过半百的,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对工作充满了强烈的爱与追求,面对艰难是那样的乐观。

他以自己的言行为学生树立了榜样,在学生心田播下理想的的种子,升起了一只只理想的风筝。

同学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你们肯定也会遇到困难与挫折,老师希望你们也能以刘老师为榜样,乐观、坚强的面对生活。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文章写作方法,处理字词

教学过程:

再读课文,回顾内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1、学习《理想的风筝》这篇文章,运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

文中的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

为了表现主人公的精神品质。

作者选取了哪些典型的工作和生活片段?

找出典型事例并读一读。

交流:

如笑谈腿疾、深情讲课、听同学回答问题、和放、追风筝。

(引导学生通过典型事例来感受刘老师这一人物形象的崇高品质)

2、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交流:

(1)语言描写

他在讲课的时候讲到女娲氏补天造人的传说,笑着对我们说:

“……女娲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

甩到地上的泥巴也变成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了,被摔到地上摔丢了腿和胳膊。

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了一条腿的。

(引导学生通过刘老师语言的品味,感受刘老师的幽默、乐观)

(2)动作描写:

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擎着风筝。

他喊声:

“起!

”便不断抻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直蹿入云霄。

(引导学生通过对刘老师动作的品味,感受刘老师的自信、坚强)

(3)神态描写:

倘若同学回答得正确、深刻,他便静静地伫立在教案一侧,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品味一首美妙的乐曲……

(引导学生通过对刘老师神态的品味,感受刘老师关心学生)

三、写作练习

1、运用刚刚学到的写人文章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写人的文章。

2、学生练笔,教师巡视指导。

四、处理字词

1、听写本课字词,同桌互相修改。

2、教师重点强调:

“连翘”的“翘”是多音字,在这个词中读二声。

“哽咽”的“咽”有三个音。

 

27校园交响诗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如何采用比喻的手法来描述事物的,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学会“汲、琅、恬、袅、婷、蕾、吮”7个要求会认的字和“汲、恬、瓣、砌、硕”6个会写的字;掌握“汲取、储积、恬静、花瓣、芭蕾、砌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