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7《动物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汇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0773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3.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7《动物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最新7《动物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最新7《动物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最新7《动物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最新7《动物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最新7《动物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最新7《动物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最新7《动物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最新7《动物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最新7《动物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最新7《动物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最新7《动物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最新7《动物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最新7《动物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最新7《动物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最新7《动物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最新7《动物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最新7《动物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最新7《动物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汇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最新7《动物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汇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7《动物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汇总.docx

《最新7《动物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7《动物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汇总.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7《动物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汇总.docx

最新7《动物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汇总

 

7《动物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黄淮学院《动物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编码及课程名称

课程编码:

3381300514

课程名称:

动物微生物学AnimalMicrobiology

二、学时及学分

总学时数:

72,其中,讲授学时:

52,实验学时:

20。

学分:

4

三、适用专业及开设学期

适用专业:

动物科学(本科)开设学期:

第3学期

四、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

《动物微生物学》是动物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在微生物学的一般理论基础上,研究动物病原微生物本身及其同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病原微生物和畜禽疾病、人畜共患病关系的科学。

其任务在于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微生物与动物生命活动的关系,微生物在动物产品生产、加工、利用等方面的有益和有害的作用,能够运用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鉴定病原微生物,利用免疫学方法预防重要的畜禽传染病,为发展畜牧业服务。

五、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细菌、真菌、放线菌、螺旋体、霉形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病毒等微生物的基本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征、营养要求与类型、分类特征、遗传与变异的机理、外界环境的影响因素、生长繁殖的条件及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熟悉和了解常见畜禽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特征、致病因子、致病机理及基本的诊断与预防方法。

在实验技能方面,应掌握细菌的各种染色方法和形态观察,常规培养基的制备、细菌的分离培养,主要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实验室检验方法,病毒的鸡胚接种,常用的血清学检验等基本操作技术。

六、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言(共2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引导学生走进微生物世界,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特殊关系,明确本课程在动物科学专业学习中的地位、任务、基本内容和学习方法。

(二)教学内容

1.1微生物的概念

1.2微生物的分类

1.3微生物的特点

1.4微生物的分布及其与人和动物的关系

1.5动物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1.6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微生物的概念和分类

2.微生物的特点

难点:

微生物的特点

第二章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共8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学习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和真核微生物的基本结构特点和生活特性,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

(二)教学内容

2.1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2.1.1细菌形态

2.2.2细菌结构

2.2真菌的形态与结构

2.2.1单细胞性真菌

2.2.2多细胞性真菌

2.3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2.3.1病毒的形态

2.3.2病毒的结构

2.4其它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

2.4.1放线菌

2.4.2螺旋体

2.4.3霉形体

2.4.4衣原体

2.4.5立克次氏体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细菌的基本形态与基本结构

2.革兰氏染色原理及步骤

难点:

1.细菌细胞壁结构

2.革兰氏染色原理

第三章微生物的生理(共2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熟悉微生物营养类型和营养要求,了解细菌及病毒的培养特性,掌握配制微生物培养基的理论知识,为今后对微生物的研究与利用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

3.1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

3.1.1水分

3.1.2干物质

3.2 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

3.2.1微生物的营养要求

3.2.2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3.2.3微生物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

3.2.4微生物酶

3.2.5微生物的呼吸

3.2.6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3.3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3.3.1细菌的生长与繁殖

3.3.2真菌的生长与繁殖

3.3.3病毒的增殖与培养

3.4微生物的培养特性

3.4.1细菌的培养特性

3.4.2真菌的培养特性

3.4.3病毒的培养特性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微生物的营养要求

2.细菌生长与繁殖的条件

难点:

细菌及病毒的培养特性。

第四章微生物分类(共1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微生物的分类体系和原则,掌握细菌和病毒的命名原则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

4.1微生物在生物中的分类地位

4.2细菌的分类

4.2.1细菌分类的指征

4.2.2细菌分类的方法

4.2.3细菌的分类体系

4.2.4细菌种的划分和种以下的分类单位

4.2.5细菌的命名

4.3病毒的分类

4.3.1病毒的分类

4.3.2病毒的命名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

微生物的分类体系和原则

难点:

细菌三大分类系统,细菌分类等级中几个名词概念

第五章微生物的生态(共1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在自然分布的特点及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掌握微生物与其生活在一起的其它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内容

5.1概述

5.2空气和水的微生物生态学

5.2.1空气中细菌分布

5.2.2空气中病原菌及空气感染

5.2.3水中微生物分布

5.2.4水中微生物学检验

5.3土壤中微生物生态学

5.3.1土壤中微生物的组成和分布

5.3.2细菌对自然界物质的转化作用

5.4动物微生态学

5.4.1反刍动物微生态学

5.4.2非反刍动物微生态学

5.5微生态平衡

5.5.1微生态平衡的概念

5.5.2微生态平衡的标准

5.5.3微生态平衡的影响因素

5.6微生态失调

5.6.1微生态失调概念

5.6.2微生态失调分类

5.6.3微生态失调影响因素

5.6.4菌群失调的调整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微生态平衡

2.SPF动物、悉生动物

难点:

1.瘤胃微生物种群关系

2.微生态平衡失调分类

第六章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共2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方式,掌握高温灭菌的几种方法,以及常用消毒药种类和消毒方法等。

(二)教学内容

6.1物理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6.1.1温度

6.1.2干燥

6.1.3渗透压

6.1.4光线和射线

6.1.5超声波

6.1.6氧化还原电势

6.1.7滤过除菌

6.2化学因素对微生物影响

6.2.1化学消毒剂

6.2.2化学治疗剂

6.3生物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6.3.1抗生素

6.3.2噬菌体和细菌素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灭菌、消毒、防腐等几个概念

2.高温灭菌几种方法

难点:

1.化学消毒剂的作用原理

2.常用消毒药种类和消毒方法

第七章细菌的致病性与传染(共2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病原菌传染条件和表现形式,掌握细菌致病性、毒力的概念以及构成病原菌毒力的因素,细菌内毒素和外毒素的区别、注意区别类毒素和抗毒素的概念。

(二)教学内容

7.1病原菌的毒力

7.1.1构成病原菌毒力的因素

7.1.2病原菌毒力的测定

7.2病原菌的传染

7.2.1病原菌引起传染的条件

7.2.2病原菌传染的表现形式

7.2.3病原菌的排出途径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

1.致病性与毒力的概念

2.传染发生的必要条件

难点:

1.侵袭力、毒素

2.毒力测定方法

第八章免疫学基础(共12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现代免疫的概念、免疫类型、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抗原、抗体等免疫学基础知识,掌握特异性免疫的形成过程和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并能够运用免疫学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解答和指导畜牧养殖业生产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

8.1免疫系统

8.1.1免疫器官

8.1.2免疫细胞

8.2抗原抗体

8.2.1抗原

8.2.2抗体

8.3抗原抗体反应

8.3.1抗原抗体反应的一般规律

8.3.2常用的抗原抗体反应

8.4免疫应答

8.4.1非特异性免疫

8.4.2特异性免疫

8.4.3抗传染免疫

8.4.4免疫耐受和免疫缺陷

8.5变态反应

8.5.1第Ⅰ型变态反应

8.5.2第Ⅱ型变态反应

8.5.3第Ⅲ型变态反应

8.5.4第Ⅳ型变态反应

8.6免疫学的实际应用

8.6.1免疫学诊断

8.6.2免疫学防治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2.抗原、抗体、免疫应答的概念

3.抗原抗体反应一般规律,及常见的抗原抗体反应

4.免疫学实际应用

难点:

1.巨噬细胞的免疫功能

2.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3.变态反应的分型

第九章重要的病原菌(共10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常见病原性细菌的致病性、形态、培养、生化特性及抵抗力,掌握病原菌的微生物学诊断和免疫预防方法。

(二)教学内容

9.1葡萄球菌

9.2链球菌

9.3大肠杆菌

9.4沙门氏菌

9.5布氏杆菌属

9.6多杀性巴氏杆菌

9.7假单胞菌属炭疽杆菌

9.8猪丹毒杆菌

9.9分支杆菌

9.10厌氧芽孢杆菌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病原菌的形态、染色特性

2.病原菌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难点:

1.病原菌的致病性

2.病原菌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第十章常见致动物疾病性病毒(共10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常见病毒的致病性、主要生物学特性,掌握其微生物学诊断和免疫预防方法。

(二)教学内容

10.1口蹄疫病毒

10.2狂犬病病毒

10.3伪狂犬病病毒

10.4猪瘟病毒

10.5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10.6猪圆环病毒

10.7禽流行性感冒病毒

10.8马立克氏病病毒

10.9鸡新城疫病毒

10.10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10.11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

10.12减蛋综合征病毒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病毒的培养特性和致病性

2.病毒的微生物学诊断,免疫与治疗方法

难点:

1.病毒的致病性

2.病毒的微生物学诊断方法

第十一章其他病原微生物(共2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常见病原真菌及其他微生物的致病性、主要生物学特性,掌握常见病原真菌及其他微生物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二)教学内容

11.1病原性真菌

11.1.1假皮疽组织胞浆菌

11.1.2烟曲霉

11.1.3黄曲霉

11.2霉形体

11.3立克次氏体

11.4衣原体

11.5螺旋体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病原菌的形态、染色特性

2.病原菌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难点:

1.病原菌的致病性

2.病原菌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在开设本课程之前应先修《动物学》、《家畜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动物生理学》等课程,使学生对动物解剖及生理有了基本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习本课程才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同时,本课程的知识,为学生学习兽医学概论、家畜环境卫生学、动物生产等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因此,该门课程在动物科学专业的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八、教学时数分配

《动物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时数分配表

总学时:

72学分:

4

章次

各章标题名称

讲授

学时

实验

学时

实践

学时

讨论、习题课

等学时

第一章

绪论

2

第二章

微生物的形态结构

8

6

第三章

微生物的生理

2

2

第四章

微生物的分类

1

第五章

微生物生态

1

2

第六章

环境因素的微生物的影响

2

第七章

细菌的致病性与传染

2

第八章

免疫学基础

12

2

第九章

重要的病原菌

10

4

第十章

常见致动物疾病性病毒

10

4

第十一章

其他病原微生物

2

小计

52

20

九、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动物微生物学》课程实验教学一览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内容提要

学时

实验类型(演示、验证、综合、设计等)

是否为

开放实验

1

显微镜油浸系的使用及细菌基本形态观察

观察细菌三种基本形态及其排列特点;观察荚膜、芽胞等特殊结构。

2

验证

2

细菌抹片的制备及染色

细菌涂片和组织触片制备方法和革兰氏、美蓝等常用的染色方法

2

验证

3

培养基的制备

配制基础培养基并进行高压灭菌。

2

验证

4

细菌的分离培养及培养性状的观察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微生物的培养特征。

2

综合

5

细菌的生化试验

细菌生化试验操作方法

2

验证

6

细菌的药物敏感性试验

圆纸片扩散法检测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

2

综合

7

细菌总数测定

饮用水中细菌总数测定

2

设计

8

病毒的鸡胚培养

NDV病毒的鸡胚培养

2

综合

9

病毒的血凝及血凝抑制实验

NDV病毒的血凝及血凝抑制实验

2

综合

1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琼脂扩散试验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琼脂扩散试验

2

综合

实验一显微镜油浸系的使用及细菌基本形态观察

【实验类型】验证性

【目的要求】

1.了解普通光学显微镜结构、各部分的功能。

2.学习油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3.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和一般结构。

【内容提要】

1.显微镜的构造及其功能。

2.细菌形态结构的观察。

3.显微镜的养护。

【主要仪器设备】

普通台式光学显微镜、香柏油、二甲苯、擦镜纸等。

标本片:

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炭疽芽孢、巴氏杆菌荚膜及大肠杆菌鞭毛等玻片标本。

实验二细菌抹片的制备及染色

【实验类型】验证性

【目的要求】

1.学习并初步掌握革兰氏染色法。

2.了解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及其在细菌分类鉴定中的重要性。

【内容提要】

1.涂片

2.干燥

3.固定

4.染色

5.镜检观察

【主要仪器设备】

菌种:

大肠杆菌及葡萄球菌24h营养琼脂斜面培养物。

染色剂:

革兰氏染色液(草酸氨结晶紫、碘液、95%乙醇、碳酸复红)、生理盐水、香柏油、二甲苯。

载玻片、接种环、酒精灯等。

实验三培养基的制备

【实验类型】验证性

【目的要求】

1.明确培养基的配制原理。

2.通过对基础培养基的配制,掌握配制培养基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内容提要】

以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基础培养基)为例:

1.准确称量

2.溶化

3.调pH

4.加塞

5.包扎

6.灭菌

7.无菌检查

【主要仪器设备】

三角瓶、烧杯、量筒、玻棒、天平、牛角匙、高压蒸汽灭菌锅、酸度计、棉塞、记号笔、麻绳等。

牛肉膏、蛋白胨、NaCl、琼脂、1mol/LNaOH、1mol/LHCl。

实验四细菌的分离培养及培养性状的观察

【实验类型】综合性

【目的要求】

1.掌握平板划线法分离培养及纯化的基本操作技术。

2.掌握细菌培养物生长形状的观察和描述方法。

【内容提要】

1.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配制

2.细菌的划线分离

3.细菌培养性状的观察

4.纯培养

【主要仪器设备】

样品:

土壤悬液

培养基:

牛肉膏蛋白胨平板及斜面

革兰氏染色液、接种环、酒精灯、恒温培养箱、显微镜等。

实验五细菌的生化试验

【实验类型】验证性

【目的要求】

了解糖发酵试验、IMViC试验及硫化氢试验的原理、方法及在细菌鉴定中的作用。

【内容提要】

1.糖发酵试验:

2.IMViC试验:

(吲哚、甲基红、伏-普、柠檬酸盐)

3.硫化氢试验:

【主要仪器设备】

菌种:

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及产气肠杆菌斜面

培养基:

葡萄糖发酵培养基试管、乳糖发酵培养基试管、蛋白胨水培养基、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柠檬酸盐斜面培养基、醋酸铅培养基等。

甲基红指示剂、40%KOH、5%α-萘酚、乙醚、吲哚试剂等

试管架、酒精灯、接种环等。

实验六圆纸片扩散法检测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

【实验类型】综合性

【目的要求】

掌握药敏片扩散法进行药敏实验的一般方法,体会药敏实验在临床用药上的指导意义。

【内容提要】

1.用待测菌液涂布平板

2.贴药敏片

3.置37℃温箱培养16-18h

4.结果判定

【主要仪器设备】

药敏片:

含各种抗生素的市售产品

培养基平板:

普通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待检细菌的培养物。

眼科镊、无菌棉拭子、酒精灯等。

实验七细菌总数测定

【实验类型】设计性

【目的要求】

掌握平板菌落计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内容提要】

1.样品稀释

2.取样

3.倾注平板

4.置培养箱中培养

5.结果观察,计数。

【主要仪器设备】

待检样本:

大肠杆菌肉汤培养物。

培养基: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其他:

1ml无菌吸管;无菌平皿;盛有4.5ml无菌生理盐水的试管;试管架;恒温培养箱等。

实验八病毒的鸡胚培养

【实验类型】综合性

【目的要求】

1.了解动物病毒鸡胚培养的意义及用途。

2.掌握病毒鸡胚培养的基本方法。

【内容提要】

1.准备鸡胚

2.接种(绒毛尿囊腔途经)

3.鸡胚继续孵化72h

4.收获鸡胚液

【主要仪器设备】

病毒:

鸡新城疫病毒弱毒疫苗;

鸡胚:

9-11日龄白壳受精卵;

孵卵箱、检卵灯、钢针、注射器、2.5%碘酒、75%乙醇、固体石蜡、眼科剪、眼科镊等。

实验九病毒的血凝及血凝抑制实验

【实验类型】综合性

【目的要求】

1.掌握血凝试验(HA)与血凝抑制试验(HAI)的基本方法;

2.掌握HA与HAI在病毒鉴定及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内容提要】

1.血凝试验(HA)

2.血凝抑制试验(HAI)

【主要仪器设备】

待检病毒:

鸡新城疫病毒鸡胚尿囊液;

待检血清:

抗鸡新城疫病病毒阳性血清;

生理盐水、1%鸡红细胞、96孔V形微量血凝板、加样器等。

实验十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琼脂扩散试验

【实验类型】综合性

【目的要求】

掌握病原菌的。

【内容提要】

1.制板打孔

2.加样

3.置于湿盒中,37℃扩散24~48h

4.结果判定

【主要仪器设备】

生理盐水、琼脂糖、硫柳汞、平皿、打孔器、移液器、吸头等。

十、本课程的实践环节:

本课程无实践环节

十一、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一)推荐教材:

《动物微生物学》,崔保安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年1月第3版。

(二)参考书:

1.《兽医微生物学》,陆承平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8月第4版。

2.《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指导》,姚火春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2月第2版。

3.《微生物学》,沈萍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4.《动物免疫学》,杨汉春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8月第2版。

十二、主要教学方法与教学条件要求

教材内容以课堂讲授为主,辅导答疑为辅。

理论教学应用投影、幻灯及多媒体,理论联系实际,使抽象的理论形象生动。

启发式教学:

逐步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被动式灌输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随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此基础上再由浅入深的解剖分析。

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教师所讲内容的理解程度,培养同学们勤于思考的习惯,而且可以集中学生的精力,认真听完教师的每一节课。

趣味式教学:

动物微生物及免疫技教学理论性强,单纯的理论教学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

教师平常注意搜集与讲课内容相关的、时常发生在周围的一些鲜明生动的例证,用以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到既严肃认真又活泼有趣。

实验教学结合实际应用,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亲自操作为主,尽量使每个同学动手操作,个别项目可示教,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规范化操作技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十三、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本课程采用闭卷方式进行考核,考试题型主要分填空、选择、判断、简答、论述等。

成绩的评定方法:

总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

平时成绩包括上课考勤、作业、课堂提问、实验成绩等。

十四、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制订:

生物工程系教研室:

动物科学教研室

执笔人:

廖诗英审订人:

王明成,朱忠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