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球化的例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3166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全球化的例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关于全球化的例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关于全球化的例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关于全球化的例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关于全球化的例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关于全球化的例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关于全球化的例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关于全球化的例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关于全球化的例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关于全球化的例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关于全球化的例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关于全球化的例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关于全球化的例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关于全球化的例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关于全球化的例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关于全球化的例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关于全球化的例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关于全球化的例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关于全球化的例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全球化的例子.docx

《关于全球化的例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全球化的例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全球化的例子.docx

关于全球化的例子

1成都穿汉服女孩被当穿和服遭强脱汉民族你还剩下什么?

 10月16日下午,成都女孩孙婷(化名)遭遇了一件让她十分气愤的事,当她穿着一套汉服(曲裾)在春熙路附近的德克士就餐时,突遇一群大学生围攻,威逼下她不得不在公共场所脱下汉服,最后靠朋友借来的衣

服才得以离开现场。

    孙婷向博主回忆,昨日她着一身曲裾汉服和另一着汉服的女性朋友到春熙路附近看电影,由于现场人太多,他们于四时许到太平洋电影院对面的德克士餐厅二楼就餐。

待坐定后,突然发现一群大学生模样的人在楼下指指点点。

一开始孙婷并没太在意,过了一会儿却发现餐厅里人声鼎沸,一群大学生冲到楼上,歇斯底里地要求她把衣服脱下来!

    孙婷好容易才明白对方误把汉服当成了和服,于是她开始和对方理论,但却没有收到成效。

“他们像打了鸡血针似的,完全失去了理智,不断强调‘脱衣服’,‘你们不脱走不了’,‘要烧掉’。

    孙婷认为,从当时的情况看,部分人已经认识到自己摆了“乌龙”,把汉服当成了和服,但在当时的状况下,局面已经难以扭转。

甚至有带头的学生说:

“我不管!

要平息下面的情绪!

    在一群暴民的威胁下,孙婷经朋友劝说,只好到餐厅厕所把汉服外套脱下递出。

没想到对方不依不饶,要她把裙子也脱掉,她只好照办。

这群愤青拿到衣服后,终于慢慢散去,这时孙婷身上只剩下一件T恤衫,躲在厕所没法出来,还是一个好心人把买给女朋友的裤子送给她,她才得以回到住处。

    孙婷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事发后我本来不想张扬,主要原因是当众被羞辱,这种事情被扩大是挺丢脸的,而且会给自己带来伤害。

”但在朋友和博主的劝说下,孙婷最终决定通过媒体曝光此事,并公布事发现场的视频截图。

    孙婷对这群愤青的行为评论说:

“这群青年不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身为大学生连基本的个人素养都缺乏,寒窗苦读那么多年,书本的修养教育完全成了白费。

拿着一流文凭,却做着鲁莽之人的事。

这样的事影响是十分恶劣的,必须予以曝光以教育大众。

 

2经济全球化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得到认可,但目前没有统一概念。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997年5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

3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早已开始,尤其是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

目前经济全球化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经济秩序,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既给世界贸易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同时也给各国经贸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其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矛盾。

为此,研究和了解这一问题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系教授罗宾逊则直截了当地认为,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世界的扩展。

在他看来,“全球化的核心从理论上看由两个相互交织的过程构成:

(1)资本主义生产在全世界的扩展和取代所有前资本主义关系这一历经数个世纪的过程接近达到顶峰;

(2)最近数十年里,从各国之间在一体化的国际市场中——其中,不同生产方式被‘接合’在较广阔的社会形态之内——通过商品交换和资本流动实现的联系,向生产过程本身的全球化的过渡。

全球化意味着由各国之间基于某种世界经济形成的联系向某种基于全球经济的新兴跨国社会或者说全球社会过渡。

全球化的实质是全球资本主义,它取代了资本主义的民族国家阶段。

总的来看,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文化研究专家更强调全球化的意识方面。

如上所述,沃特斯的定义中包含了人类意识内容,而罗兰·罗伯森则进一步从人类意识方面指出了全球化的新近阶段与以往的不同之处:

“作为一个概念的全球化,既指世界的压缩,又指世界是一个整体的意识的增强”。

罗伯森认为,所谓“世界是一个整体的意识”或者说“全球意识”的增强,是指个体参照整个世界而不是参照世界的一部分(地区或国家)来说明自己的现象世界的概率增大。

我们不仅可以从传播媒介和消费偏好这样的现象中体会到人们的趣味的全球化,而且我们在文化上用全球性术语重新定义我们面临的所有问题,或者说使这些问题相对化。

例如,人们从“世界秩序”的意义上重新定义政治、军事问题;从某种“国际性衰退”中定义经济问题;从“世界性”产品(如“世界汽车”)的意义上定义营销问题;从普适主义的意义上定义宗教问题;从人权的意义上定义公民资格问题;从“拯救地球”的意义上定义污染和净化问题,等等。

4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扩大了欧亚非之间的贸易和往来,打破了世界各大洲彼此隔绝的封闭状态,使世界从原来相对分散、隔绝的状态走向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同时也促进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人从此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

“发现新大陆”——主要是通过对新航路开辟的背景、经过的介绍,说明新航路的开辟为加强各个大陆之间的联系创造了条件。

教材首先以《马可•波罗游记》为切入点,引出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接着重点讲述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历史事件及其历史作用,即鼓舞了更多的人开始海上探险;随后列举了其他一些当时比较有名的航海家开辟新的航路的案例;最后点明新航路开辟的积极意义。

“全球联系的加强”——重点介绍了新航路开辟对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

教材选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描述:

新航路的开辟为各大陆之间人们的迁徙提供了方便;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黑人是怎样来到美洲的”——主要是讲新航路开辟带来的负面影响,即一些欧洲国家对美洲、非洲和亚洲进行殖民扩张,野蛮屠杀当地居民,掠夺土地和财富。

具体表现为对财富的疯狂掠夺,以及奴役和屠杀印第安人;毁灭印第安人之后,开始从非洲贩卖黑人到美洲做奴隶,给非洲造成惨重的损失。

学习要求:

1、通过学习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等内容,学会从可能性和必要性两方面把握历史过程、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

2、知道新航路的开辟,一方面使全球联系不断加强的史实,另一方面使欧洲殖民者加紧殖民掠夺的历史史实。

3、通过分析新航路开辟所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培养以历史的眼光、辩证地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4、学习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培养不畏艰险、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

新航路开辟后的正面影响新航路开辟后的负面影响

加强了各个大陆之间的联系,拓展了人们的眼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与交融。

为人们迁徙提供了方便,促成了新的民族产生;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区文明的交流。

总之,世界开始走向整体。

欧洲国家对美洲、非洲、亚洲进行殖民扩张,掠夺土地和财富;毁灭印第安文明;贩卖黑奴。

总之,造成了亚、非、拉美长期的落后与贫穷。

55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独立自主地位,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

从半殖民地化来看,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等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的破坏,中国在政治上已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国家地位。

特别是列强建立的租界,完全独立于中国行政系统和法律权限以外,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推行侵华政策的基地。

从半封建化来看,鸦片战争后,以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为主要标志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一方面,东南沿海地区以棉纺织业为主的家庭手工业受到外来商品的巨大冲击,另一方面,以丝茶为主的农产品日益商品

6据东德出版的《语言学及语言交际工具问题手册》说,现在世界上查明的有5651种语言。

在这些语言中,约有1400多种还没有被人们承认是独立的语言,或者是正在衰亡的语言。

世界语言十分复杂,专家估计大要有5000-7000种。

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各国的学者所统计的结论是相差悬殊的,其说法也极不一致。

根据德国语言学家在1979年的统计,当时世界上已经查明的语言有5651种;有个学者说“我的印象中感觉有几千种,具体多少也说不清,就去查资料,还真说不清。

一般大概说当今世界拥有60亿人口,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五六千种语言”。

法国科学院推定为2,796种;国际辅助语协会估计有2,500至3,500种语言。

7(编者按:

本文原载于7月12日《杭州日报》(下午版)。

全球的语言问题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世界的多样性,人类语言的丰富多采,这是人类千万年来各种文明和智慧的结晶,我们在这里转载本文,是为了给大家提供一点资料。

世界语运动提倡保护人类各种语言应当平等发展这一主张,这对于保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无疑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全球语言大排名

根据“世界观察”组织及美国“夏季语言学研究所”的估计,全世界最通行的语言是中国的普通话,其次是西班牙语,使用人数达33200万人,英语第三名,全世界能说英语者有32200万人,接着是阿拉伯语,使用者有22000万,然后是孟加拉语,18900万人使用。

至于语言的发源地,全球6800种语言当中,有32%源自亚洲,30%源自非洲,19%源自太平洋诸岛,15%源自美洲。

源自欧洲的只有4%,但其中的英语和西班牙语经过殖民手段,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和第三大语言。

巴布亚新几内亚有832种语言,是全球语言最“丰富”的国家,其次是印尼(731种)、阿尔及利亚(515种)、印度(400种)。

墨西哥、喀麦隆、澳大利亚各有约300种,巴西有234种,也算是语言繁复的国家。

语言最繁复的地方应属新几内亚岛,这个巴布亚新几内亚和印尼的伊利安加雅州重叠的地带,人口只占全球的0.1%,语言总数却是全球的六分之一。

人少语多的另一个地方是太平洋上的万那杜群岛,那儿只有19万人,语言却超过100种。

少人讲的语言很可能灭绝。

“世界观察组织”指出,全球6800种语言当中,有90%面临消失的危险。

该组织说,语言虽然有那么多种,但其中一半,使用的人不超过2500人,这种语言最可能消失。

在加拿大,土著居民语言有50多种,但只有三种——克里族、伊奴族和欧吉卜威族的语言算是“安全”无虞的语言,其他都可能因为通晓人数太少而被淘汰。

天灾、人祸和强势语言如俄语和英语的传布,加上有些政府禁用某些语言,都是造成许多弱势语言遭到淘汰命运的原因。

加拿大萨斯卡其万省印第安语言教授沃芬格雷说,每种语言都表现出一种世界观、处世观,你丧失一种语言的时候,就丧失了一种知识基础,一种世界观,这只会让我们更贫乏。

从突尼斯开始的民众上街推翻政府的运动席卷了阿拉伯世界,被国内外众多媒体欢呼为‘阿拉伯之春’。

但为什么这场运动能在一夜之间兴起,到目前为止产生了什么后果,分析清楚这两点对判断这场运动背后是否有阴谋是很有帮助的。

/来自中华网社区

‘8阿拉伯之春’从地理上看可分为两个地区,北非地区和海湾地区。

在这两个地区运动产生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北非三国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原政权没能控制住局势,或者下台或者暴发了内战;而海湾地区巴林、沙特、伊朗局势总体上看对现政权都是有惊无险,为什么会有这种结果我们试做分析。

欧盟以法国为主曾提出过一个‘欧盟——地中海合作伙伴计划’。

北非历史上曾是法国长期的殖民地,影响至今犹存;今天利比亚的石油对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甚至德国都是最便利的能源保障;苏伊士运河对欧洲能源的输入和产品的输出更是至关重要;开发地中海地区既可以使欧洲的产品市场进一步扩大,又可以使欧盟向中东、印度洋、中国的发展获得坚实的基础。

当然这一切都要以北非国家的稳定为前提!

北非三国的动荡产生了五个后果

第一:

‘合作伙伴计划’已经‘胎死腹中’,环地中海经济圈成为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第二:

在欧盟主要国家(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能源供应上占有巨大比重的利比亚成为了一个陷入内战的国家,欧盟最便利的能源基地丧失了;

第三:

北非三国的动荡很可能继续波及到阿尔及利亚,一个动荡的北非隔地中海与欧洲相望。

该地区伊斯兰宗教势力的兴起和以基地组织为代表的极端势力的进入,将让欧洲的发展时刻处于威胁之中;

第四:

欧盟发行的欧元必将因此受到极为负面的影响,而与欧元竞争的美元则得到了相应的加强;

第五:

欧盟向中东、印度洋、中国方向发展的咽喉通路‘苏伊士运河’处于动荡之中;

那么谁能从欧洲的损失中得到好处呢?

答案是很明显的,美国!

利用突尼斯、埃及人民对执政者贪污腐化的不满,利用利比亚部落间利益分配上的矛盾,美国成功地在北非点起了燎原烈火!

这把火烧的就是在‘对苏冷战’结束后与美国离心离德而且日益成为美国竞争对手的欧盟!

海湾地区的运动为什么会有惊无险?

海湾地区的阿拉伯国家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美国的盟国如巴林、沙特、也门;另一种是美国的敌国如伊朗、叙利亚。

对这两种国家美国当然会采取不同的策略。

对以沙特、巴林为代表的盟国,美国必然力挺其执政者,这就决定了这些国家的政权不会被推翻。

但在力挺的同时,美国也施加了一定压力,要求这些‘国王、酋长、埃米尔们’作出一定亲民的让步以便改善形象;不过这些所谓‘亲民’的让步在某种意义上是为了让‘亲美派’获得更大的权力。

对‘伊朗、叙利亚’这样的敌国,美国当然希望这次所谓的‘民主运动’能将反美的执政者一举推翻,除掉中东地区国家层面上最主要的反美政权。

但在伊朗,内贾德政权拥有极为坚实的群众基础,‘亲美派’一触即溃;而如果在叙利亚发动,则将面临叙利亚政府以‘镇压美以间谍暴乱’为名义的坚决打击,成功可能性渺茫。

‘美元增发’与‘油价暴涨’

‘阿拉伯之春’发生的时间与美联储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增发六千亿美元的时间是高度吻合的,这很可能不是巧合!

将‘华尔街公司的金融债务’转为‘美国国债’是‘美联储’这一私人银行的既定方针,要完成这一方针就需要大量增发美元。

但汹涌而来的美元已经使全球陷入了通货膨胀,美元信誉急剧下降。

这一问题是美国统治者必须解决的!

因为石油是以美元结算的,所以油价涨得越高全球对美元的需求就越大,美元就能获得新的支撑;此时通过‘阿拉伯之春’将全球主要产油区陷于一片混乱,以便使石油价格迅速暴涨就会成为美国统治者的选择。

这里必须指出的是,海湾地区的‘运动’处于美国的可控范围之内,不会造成对美国的真正损害。

有限的‘运动’将使那些‘国王、酋长、埃米尔们’更依靠美国,将他们从高价石油上获得的美元老老实实地去买美国人宣传的‘最安全资产’——‘美国国债’,从而实现美元的‘对美国回流’。

‘阿拉伯之春’是一场‘一石多鸟’的高超谋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将看到更多的真相。

不过还需指出,这一谋略是有极大风险的,稍一操作不慎对美国的不利后果将是极其严重的。

当然,如果真能这样也是我们中国人乐于见

9与基督教相比,伊斯兰教是一种更为年轻的宗教。

它在教义教规、宗教掌故等许多方面沿革了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内容。

但是,伊斯兰教只承认尔撒(耶稣)是安拉排遣的六位使者之一。

而耶稣的启示又被教会篡改了,《圣经》只是一部已经改写了的伪经。

进而穆罕默德之口传达的《古兰经》是一部包括了《圣经》在内的最后一部天启经典。

因此,伊斯兰教一方面称基督教徒为“有经人”,以有别于多神教徒,但另一方面,又谴责基督教徒及犹太教徒“篡改天经”,“以伪乱真,隐讳真理”,“违背正道”。

这样,“伊斯兰教认为它已经战胜了基督教,吸收了基督教的真理成分,克服了基督教的错误,并且由于最后一位先知穆罕默德的存在使基督教成为一个过时的宗教。

[4]而基督教也同样指责伊斯兰教篡改了上帝的真理启示,把伊斯兰教视为野蛮、蒙昧民族的宗教。

(2)从宗教本质看,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都是旗帜鲜明的一神教。

一神教强调神的绝对性和独一性。

这种严格的一元化取向常常伴随着一种非此即彼的直线式思维方式:

要么绝对肯定,要么绝对否定。

它一方面强化着宗教信徒的宗教情感,一方面也潜含着对其他文明基因的严格排斥。

就伊斯兰教和基督教而言,这两大世界性宗教之所以不能以地中海为中立地带进行和平共处,其根源就在于它们都声称掌握世间全部真理。

一个是全知全能的上帝,一个是至臻至善的安拉。

一般来说,“神和教义的神圣性必然导致宗教的唯我独尊性;神和教义的唯一性和绝对性必然导致宗教的排它性。

”1因此,,当两种互不相让的异质文明相遭遇时,必然是冲突多于吸纳。

(3)从两种宗教的发展现状来看,二者处于不同的历史阶段。

伊斯兰教就其根源而言是个第三世界宗教,落后地区(即尚未现代化、尚未工业化地区)的宗教,与基督教不同,在伊斯兰教史上从未进行过类似欧洲那种带有资产阶级启蒙性质的宗教改革,没有受到随着都市化、工业化、大众社会和富足社会而来的现代腐蚀剂的全力冲击。

2它一方面可以为伊斯兰教徒的现实生活提供了现成的生活方式和具体指导原则;另一方面,它还保留着超验性的价值关怀,为人生指明方向,使生命具有意义。

因此在穆斯林心目中,伊斯兰教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象征,而且,它已经成为穆斯林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与伊斯兰教文化地位的不可替代相比,基督教已基本完成了它曾经被赋予的重要文化使命。

在西方文化史上,希伯莱文明和希腊文明的有机结合曾创造了辉煌的现代文明(丹尼尔?

贝尔把这两个特征分别定义为“宗教冲动力”和“经济冲动力”)。

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宗教冲动力逐渐被科技和经济的迅猛发展一点点消解。

这样,先是代表着宗教冲动的禁欲与节制精神被世俗法制社会碾去神学外壳,继而被工业时代的现代主义文学,实用主义哲学和科技理性割断了它的超验纽带,最后,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和分期付款、信用消费等享乐主义观念彻底分散了它所代表的道德伦理基础。

[5]并由此导致道德堕落和纵欲无度的颓废心理。

事实上,从文化学角度看,现代西方文明已不再是一种文化文明,而只是一种生活方式。

它在两世兼顾的伊斯兰教面前,显得功利主义有余而价值关怀不够。

这使得作为传统宗教的伊斯兰教在面对已“碾去了神学外壳”的现代西方文化的入侵时,反倒具有一种文化上的自足感。

2、敌对共有观念在历史中的初步形成

伊斯兰与西方间存在的文化差异本身并不会自动地导致二者爆发“文明的冲突”。

决定二者关系性质和趋向的真正根源并不在于二者文化本身的差异(因为这种文化差异仅仅是一种静态的、以典籍文化为表现形态的文化差异),而是伊斯兰与西方漫长冲突的历史造成的观念敌对。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伊斯兰与西方之间曾屡屡上演征服与反征服,压迫与反压迫的历史画面。

可以说,自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诞生之日起,便拉开了东西方两大世界性宗教对抗的历史序幕。

在这场十字架与新月的长期较量中,起初是伊斯兰世界占上风。

他们向西跨过直布罗陀海峡,攻占西班牙,把欧洲的基督教国家挤到了西北角一个非常狭小的空间。

谈到这段历史,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

“第一次遭遇发生在西方社会尚处在幼年之时,那时,伊斯兰教已是阿拉伯人所处的辉煌时代的一种特殊的宗教了。

在那一次冲突中,穆斯林几乎占领了西方原有领土的一半,只差没有使自己成为全世界的主人。

”[6]甚至到1683年,奥斯曼帝国还再度包围了维也纳。

此后,西方文明在经受了来自东方的严峻考验之后,逐步恢复成长并开始恃机反击。

从1095年到1291年,在罗马教廷到组织下,西方基督教国家打着“反对异教徒”,夺回“圣墓”和“圣地”的宗教口号,发达了倡导两个世纪的“十字军东征”。

这次的不幸经历使“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之间为此长期互相仇视。

”[7]

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后,西方工业革命及由此带来的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政治经济结构和思想观念的巨大变革,使西方在同伊斯兰世界的斗争中取得了压倒性优势。

“这时,穆斯林世界面对的不再是十字军时代好战的基督教,而是传教士、教育家和商人,是大炮和舰只,是科学技术。

穆斯林在拥有新文化、新生活秩序的西方手下,遭到了失败和耻辱。

”[8]从1798年拿破仑入侵埃及时起,西方国家掀起了新一轮的征服狂潮。

面对西方世界建立在现代工业基础上的巨大政治军事优势,伊斯兰世界的应战与西方完全不在同一个级别上。

“对多数穆斯林来说,殖民主义使他们联想起十字军东征。

欧洲的挑战与侵略无非是另一场好战的基督教对伊斯兰教的战争。

”[9]这意味着,西方的现代入侵不仅使传统的伊斯兰政治制度开始瓦解,而且也使广大穆斯林的宗教感情和民族精神受到伤害。

而对基督教西方的咄咄进逼和伊斯兰历史就无可挽回的衰落,广大穆斯林激忿、沮丧,却又无可奈何。

这种由来已久的社会心理上的彼此敌对,“在双方心灵上或共同的潜意识中留下了永久伤痕,伤痕下面的创口至今还很敏感,最最轻微的压力就会使其再次颤跳。

”[10]这种基于历史冲突形成的思维定势,又因近现代以后西方国家对伊斯兰世界的新一轮殖民扩张而得到进一步验证。

“对穆斯林来说,殖民主义与历史上的十字军东征如出一辙。

欧洲的挑战与侵略无非是另一场基督教诉诸于伊斯兰教的军事性战争。

欧洲的扩张和霸权归结于它的固有的基督教文化的优越感。

”[11]从而使双方业已形成的心灵鸿沟越来越难以弥合。

西方殖民侵略造成的历史阴影尚未在广大穆斯林心头完全消退,中东新独立国家便又开始面临以色列咄咄逼人的挑战。

而以色列在中东的强大存在严重威胁着整个阿拉伯世界的基本生存与民族尊严。

在阿拉伯国家看来,1948年以色列的建国被看成是欧洲殖民主义最胆大妄为的例证。

以色列在政治、经济方面与西方的密切联系,及犹太教在信仰体系上与基督教的亲缘关系,使得“他们(伊斯兰国家)以及以色列和西方都把以色列看作西方文明的前哨战和堡垒。

”[12]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反对以色列的斗争就意味着反对帝国主义的战争。

二战结束以后,美国逐渐取代英法成为在中东事务中发挥主导性作用的力量。

尽管美国以良性霸权自居,自以为有别于传统殖民主义的统治方式,但在久受西方殖民压迫的中东广大穆斯林看来,美国在中东的政治、军事存在无非是欧洲殖民统治的延伸和继续。

事实上,美国在中东政策上的种种做法,并没有软化乃至改变整个阿拉伯世界对西方的敌对态度。

相反,美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偏袒以色列。

正如以色列前总理佩雷斯所说:

“52年以来,美国从未拒绝过以色列的任何愿望。

”正是这种偏袒导致了阿拉伯国家在几次中东战争中一再失利。

而这种失利给阿拉伯国家造成的心理创伤是难以用言语表达的;同时,当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中东和平成为大势所趋时,在巴勒斯坦一方一再妥协让步的情况下,美国仍没有及时有效地阻止以色列得寸进尺的种种做法。

凡此种种,使广大穆斯林进一步强化了与西方文化的敌意。

在中东穆斯林看来,“西方确是在试图羞辱我们,占领我们的土地和通过取消伊斯兰教法和传统来摧毁伊斯兰教。

在做这些事时,西方的行动是受教会的指使。

教会的权力在确定由英美领导的西方世界内政外交政策的方向上发挥作用。

[13]”

二、从文明冲突的神话到自我实现的文化预言

从建构主义角度看,两个国家在从来没有交往的情况下是无所谓共有观念的。

共有观念的形成是行为体主动建构的结果。

行为体造就结构的机制是所谓的互应逻辑(logicofreciprocity)。

在行为体实践活动中,初始行为通过互应机制使双方产生并加强一些观念,并开始共同拥有这些观念时,于是便有了结构(即共有观念)。

反过来,行为体又从这些共有观念出发,界定自身的利益,赋予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