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服及传播霍夫兰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318072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97.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服及传播霍夫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说服及传播霍夫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说服及传播霍夫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说服及传播霍夫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说服及传播霍夫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说服及传播霍夫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说服及传播霍夫兰Word文档格式.docx

《说服及传播霍夫兰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服及传播霍夫兰Word文档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说服及传播霍夫兰Word文档格式.docx

第二,研究采用的主要理论基础为刺激-反应的学习理论,假设态度的改变是基于求变的动机强过不变的动机。

第三,研究的方法为实验室的实验法。

耶鲁研究并未使用传媒的讯息或宣传节目,而是使用人际的传播。

少数几个研究曾使用到录音的演说和画面的文件,但无益于大众传播的设计。

当时的研究学者认为,说服的效果可同时适用于实验和自然的环境中,而实验室的发现自然可以应用在大众传播的说服效果。

霍夫兰的研究大致可以分类为传播者、传播讯息、阅听人以及阅听人的反应四个方面。

在传播者方面,研究发现阅听人认为可信度低的消息来源较偏颇和不正常,但是,可信度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消失,因为阅听人已经忘记了来源的身份,除非其身份再次被强调。

就整体而言,态度的改变多是短期的效果。

态度不难在接受信息后立即改变,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可能又回到原位。

霍夫兰关于态度改变的研究对于研究公众态度改变很有启发。

霍夫兰认为人的态度的改变主要取决于说服者的条件、信息本身的说服力及问题的排列技巧。

说服者的条件

为了验证说服者的作用,霍夫兰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将一群被试者分为三个级,然后让三个人分别在各个小组就一个少年犯的题目进行演说。

这三位演说人分别被主持人介绍为“法官”、“普通听众”和“品行低劣之人”。

演讲结束后,三组听众开始分别给演说者打分。

结果,“法官”得了“正”分,“普通听众”得了“中”分,而“品行低劣之人”却得了“负”分。

三种不同的身份和同一题目的演说,即形成了三种大不相同的影响力。

这个实验结果表明:

一个对某问题享有声誉的人总比无声誉的人更能引起更多人的态度改变。

霍夫兰之后的研究者专门研究了说服者的“声誉”问题。

认为声誉的最主要成分是专门知识(或专家身份)和超然的态度。

如介绍中的“意见领袖”必须是一个身份明确的权威。

另外,超然的态度也是劝服者的声誉之一。

如同战争中的和平使者往往必须是一位与双方均无利害关系的人一样,公关传播者或广告劝服者也不能以一个为厂商的利益而急不可耐的形象出现在消费者面前。

信息本身的说服力

在表达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时,如某企业的产品对消费者有利又有弊,是用正面理由还是正反两方面理由都用?

哪种方式更能够说服人?

霍夫兰认为,如果对方本来就赞同说服者的意见,只讲下面理由可以坚定其原有的态度;

如果对方原先或当时反对说服者的主张,把正反两方面的理由都说出来,比只讲一方面理由更好;

如果对方教育程度高,说出两方面的理由更为有效;

如果对方教育程度低,说一方面理由较好;

如果对方的教育程度低,并且原来就赞同说服者的立场,则一定要用正面理由,若说出正反两方面的理由,反面可能导致他犹豫不定。

例如在广告宣传中推广某种农用产品,如果是面对具有不同文化教育程度的农民消费者,应采用不同的宣传方式。

对具有一定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的农民,因为他肯定会对各种农用产品的优劣进行过比较,因而应该对其既强调这种农用产品的优点,又介绍这种农用产品的不足之处(这样往往更会给人一种诚实的印象)。

如果是面对一直坚信该农用产品的优良品质和效能而又没有文化的农民,如果向他再介绍这种农用产品的不足之处,相反会使他对这种农用产品产生不必要的怀疑,从而影响到他的购买信心。

问题的排列技巧

问题的排列秩序在改变公众的态度时也显得比较重要,哪些问题先说,哪些事情后讲,其顺序的安排得讲究技巧。

在霍夫兰看来,首先提出宣传论点,可以引起公众注意,易形成有利的气氛;

最后提出的论点有利于公众记忆。

如果传播内容是受众赞同的或可能接受的,那么,把它们首先提出比较有利;

如果首先唤起公众的需求,然后再提出问题,则更易于被公众接受。

例如,广告文案的开头往往要先声夺人,结尾之处则较多出现需要消费者记忆的内容。

如果首先唤起消费者的需求。

然后再推出其产品,这种阐发内容的排列秩序是易于被公众接受的。

霍夫兰的说服实验使传播研究朝着效果问题的研究方向发展,在此之后,就将说服的结果看作是对传播效果的分析。

说服基本上相当于态度改变,霍夫兰对于态度改变的研究实质上是一种学习理论或强化理论(reinforcementtheory)取向。

他相信,态度是由学习得来的,并且态度的改变与学习同时进行。

霍夫兰的研究在传播学研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虽然研究焦点不在大众传播,但其发现有助于人们更了解说服的过程——这是大众传播研究中很重要的课题之一。

研究中提出的一些概念,如可信度、对宣传的免疫力、恐惧诉求、睡眠效果等等,都是引导后来研究的起点。

编辑本段

霍夫兰-人物评价

罗杰斯(E·

Rogers,1986)认为:

霍夫兰的研究直接影响了传播研究对传播社会效果(以态度改变的程度测量)的重视。

说服研究由亚里士多德经卡特赖特至霍夫兰,遂成为一个直到现在仍非常受欢迎的传播研究课题。

霍夫兰的追随者、当代说服研究的首领麦奎尔(D·

McQuail,1981)估计,每年约有1000种有关说服研究的出版物出现,从中仍时常看到霍夫兰的影子。

总之,霍夫兰等人的研究项目既是现代态度改变研究的开端,又是大众传播理论若干重大贡献的渊源。

 

霍夫兰的《传播与说服》

卡尔·

霍夫兰是美国实验心理学家,毕生研究人的心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研究说服与态度的关系、态度的形成与转变、说服的方式、技巧与能力等。

他是将实验心理学引入传播学研究领域的第一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霍夫兰应聘担任美国陆军总部心理实验室主任,率领专家小组指导和研究美军的思想训练计划,研究军内教育电影对提高士气所起的作用和效果。

战后回到耶鲁大学,主持“传播与态度改变课题”,出版了一系列丛书。

霍夫兰对传播学最突出的贡献,一是将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研究;

二是通过研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对否定早期的“子弹论”效果观起到了很大作用。

1946年到1961年间,霍夫兰领导的“耶鲁传播与态度变迁计划”,完成了超过50项实验。

他们将研究成果结集出版,产生了一批关于态度问题的耶鲁丛书。

1953年出版的《传播与说服》一书,描述了这些研究的理论框架和结果。

第二,研究采用的主要理论基础为刺激—反应的学习理论,假设态度的改变是基于求变的动机强过不变的动机。

耶鲁研究并未使用传媒的讯息或宣传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