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思修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3191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0.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思修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第五章思修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第五章思修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第五章思修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第五章思修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第五章思修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第五章思修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第五章思修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第五章思修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第五章思修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第五章思修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第五章思修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第五章思修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第五章思修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第五章思修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第五章思修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第五章思修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第五章思修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第五章思修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第五章思修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章思修教案.docx

《第五章思修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思修教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五章思修教案.docx

第五章思修教案

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授课教案

课程名称:

《思想道德修养及法律基础》

授课教师

授课内容:

第五章第一节公共生活及公共秩序

授课学时

2学时

授课对象:

通过教学设计、教学项目和任务的实施,帮助大学生充分认识社会生活中有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婚姻家庭生活三大领域,了解公共生活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懂得良好的公共秩序对于公共生活领域的重要性,从而正确理解把握维护公共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的重要性,并能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提升自身文明形象,为构建和谐社会尽一份力量。

教学

目标分析

认知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1、了解社会生活中有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婚姻家庭生活三大领域。

2、理解公共生活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3、懂得公共秩序对于公共生活领域的重要性。

4、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提升自身文明形象,。

1、能判断哪些是公共生活领域,公共生活领域有哪些基本特征。

2、能判断公共生活领域中有哪些公共秩序。

3、能理解道德及法律是维护公共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两者相互补充而又相辅相成。

1、引导大学生加强修养,提升文明素质。

2、引导大学生自觉维护各种公共秩序,包括教学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序等。

3、增强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形成扬善惩恶、知荣明耻的良好社会风气。

重点及

难点

教学重点:

1、公共生活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2、公共秩序对于公共生活领域的重要性。

3、维护公共秩序的两种手段。

教学难点:

公共秩序对于公共生活领域的重要性。

授课思路及方法

授课思路:

利用图片、视频和案例等手段,引出公共秩序在公共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重点讲解公共生活的基本特征,公共秩序的重要性,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参及讨论,从而引导学生自觉引导大学生自觉维护各种公共秩序,包括教学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序等,增强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形成扬善惩恶、知荣明耻的良好社会风气。

授课方法:

案例教学法、视频影院播放、讨论法、资料点评。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引导学生了解公共生活的特点,正确认识公共生活有序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确法律和道德是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正确把握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自觉践行社会公德规范,遵守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认识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了解公共生活中主要法律规范的基本内容,努力做维护公共秩序的模范。

教学重点、难点:

1、公共生活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2、公共秩序对于公共生活领域的重要性。

3、维护公共秩序的两种手段。

4、公共秩序对于公共生活领域的重要性。

基本内容:

课程导入:

20世纪末以来,信息技术、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正在把地球变成一个“村落”,人类公共生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公共生活领域的扩大是社会文明发展的结果。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第一节公共生活及公共秩序

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一)公共生活及私人生活

这是人类生活中相对独立的两个方面。

1、私人生活及其特点:

私人生活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要领域,它体现了人作为一个个体的存在物。

具有封闭性、隐秘性和独立性等特点。

2、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公共生活是指人们在公共环境中的活动和生活,它是相对于职业活动和婚姻家庭生活而言,一种特定的生活领域。

公共生活及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密切相关,在现代社会,高度的社会化决定了每一个人的生存都离不开群体,每一个人都将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参及公共生活,而不可能完全脱离。

公共生活以社会公共场所为主要领域,体现了人作为社会存在物的社会本质。

具有社会性、公共性、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以及及他人和社会整体的关联性。

公共生活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1)社会性。

公共生活以社会性为特征,即不特定的群体的参及才能形成公共生活,任何单独个体的活动都不能形成公共生活。

(2)利益关联性。

每一个个体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状态,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公共生活的影响,这种影可能是积极的影响,也可能是消极的影响。

在公共生活领域,人们既享有相应的权利,又负有相应的义务,权利及义务具有一致性,同时,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不因人而异,无论何人,在公共生活领域都不是特殊公民,不应享有特权,公共生活中所赋予的权利和要求的义务对每个人都应是平等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个体都有义务去维护良好的社会公共生活秩序,创造和谐的公共生活氛围。

(3)场所的开放性。

非家庭、非职业活动的场所,都可能成为公共生活的场所,并不局限于车站、机场、剧院等特定场所。

(二)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点

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社会公共生活的空间越来越扩大,过去根本不具备道德意义的行为,现在成为道德调整的对象。

比如,在自然经济的农村环境之中,在荒郊野外大小便,随地吐痰,纯属私事,但在现代城市生活中就成为违反道德的行为;装修自己房屋纯属私事,但装修的噪音干扰了邻居的休息和工作,就是不道德的行为;过去发展小工业,排污不是被法律追究的事情,但在现代生活中排污既是违法也是不道德的行为。

在现代社会之中,不讲究这些社会公德,就无法共同生活。

2、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3、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对公共生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公共生活应当文明,公共生活应当有序,公共生活应当诚信,公共生活应当健康等等,这就凸显了公共生活中道德的重要性。

所谓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即社会公德,及每一个社会主体都密切相关,每个人都有责任参及社会公德的建设。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一)公共秩序的定义及其范围

1、公共秩序的含义:

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

它由公共生活规范来维持,由法律来保障。

 

2、当代公共秩序涉及的范围:

一切公共活动的场所,都需要相应的秩序。

公共生活的领域越扩大,对公共生活秩序的要求就越高。

 

(二)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的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

社会公德的社会作用之所以越来越突出。

1、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我们所要建立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及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安定有序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可以设想,如果人们在公共生活中随心所欲、各行其是,整个社会就会处于无序的状态。

2、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有序的公共生活不仅有利于日常生活的和谐,也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顺利发展。

3、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社会公德是社会正常运行的保证。

社会公德适用的领域是公共大众生活领域。

社会公德反映的是整个社会的共同愿望。

由于社会公德是对社会公共关系的调节,所以它是维护社会良好公共秩序的保证。

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社会公德来维护美好生活环境和社会秩序,同时也能够形成对违反社会公德行为的舆论压力。

只要人民群众遵守社会公德的自觉性提高了,社会就能够维持稳定和谐。

4、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社会道德风尚是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

社会公德的状况是社会精神文明状况的最直观、最常见、最主要的判断依据。

文明城市,文明社会,是社会公德最明显的体现。

由于社会公德的一部分是及现代生产力直接相关的,所以也是国际间进行某些方面的精神文明比较的重要标志。

中国作为历史上的礼仪之邦,要在现代世界上传播自己的良好形象,就要靠亿万群众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良好的社会公德状况。

案例分析:

“礼仪之帮”的尴尬

无意中看到一则公益广告,内容是三张不同的海报,海报的主题均是外国的中文告示。

第一则广告的背景图案是美国珍珠港,广告的主标题是“垃圾桶在此”,副标题是“在美国珍珠港这句话只写给中国人看!

”第二则广告的背景图案是巴黎圣母院,主标题是“请保持安静”,副标题是“在巴黎圣母院这句话只写给中国人看!

”第三则广告的背景图案是一群庙宇式建筑,主标题是“请便后冲水”,副标题是“在泰国皇宫这句话只写给中国人看!

问:

这则广告反映了什么问题?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这到底是谁的错?

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道德和法律逐渐成为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

二者既有不同侧重,又有着共同的目标。

1、道德和法律追求目标的一致性:

道德和法律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通过规范人的行为来维护公共生活中的秩序,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2、道德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特点:

道德强调人的“自律”。

道德主要是诉诸人们行为活动的“应当”,这种“应当”主要是通过内化为人们的观念、情感、意志、信念,唤起人们的道德良知和荣誉感,端正人们行为选择的动机。

3、法律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特点:

法律强调“他律”。

法律则以“他律”的硬强控方式直面人们行为的“结果”。

法律虽然不是完全不管人们的行为动机,但它更为关注的是人们的行为结果所造成的法律事实,法律必须重证据就体现了这种精神。

教学活动:

探讨有哪些公共场所,不同的公共场所需要怎样的公共秩序,;你认为有序的公共秩序对我们的生活有什麽意义?

复习思考题:

1、谈谈公共生活中公共秩序的重要性。

2、维护公共秩序的手段有哪些,你认为什么更重要?

 

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授课教案

课程名称:

《思想道德修养及法律基础》

授课教师

杜玉奎

授课内容:

第五章第二节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授课学时

2学时

授课对象:

通过教学设计、教学项目和任务的实施,帮助大学生充分认识道德规范在公共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能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公德的基本含义、特征和主要内容,能自觉遵守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提升自身文明素质,积极维护公共秩序,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教学

目标分析

认知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1、理解社会公德的含义及其特征。

2、准确理解并掌握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规范。

3、了解我国社会公德的基本现状。

4、践行社会公德规范,特别是网络中的道德规范。

1、能认识判断公共生活中道德规范的要求。

2、能按照公共道德的二十个字规范要求,做到自觉遵守公共道德。

3、能深刻分析我国社会公德的基本现状,自觉抵制不文明行为,提高分析判断能力。

4、能结合校园中的不文明行为,从身边做起,提高自身素质。

1、引导大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行为习惯。

2、提高分析判断能力,自觉抵制不文明行为。

3、提升自身文明素质,积极维护校园文明。

4、自觉抵制网络不文明行为,维护网络秩序。

重点及

难点

教学重点:

1、社会公德的含义及其特征。

2、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3、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4、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教学难点:

如何在实践中践行社会公德规范,自觉抵制不文明行为,维护校园秩序、网络秩序和公共秩序。

授课思路及方法

授课思路:

首先讲明社会公德的含义及其特征,使学生准确理解掌握社会公德规范的基本要求,再利用视频《我国社会公德中的不文明行为调查》,引出公共生活中的不文明行为,帮助学生深刻分析我国社会公德的基本现状,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自觉抵制不文明行为,积极践行校园文明行为和网络文明行为,积极践行社会公德。

授课方法:

案例教学法、视频影院播放、讨论法、自主学习法、资料点评。

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课程导入:

继承和弘扬了我国优良的道德传统,改革开放为我国社会公德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各种形式的社会公德建设实践活动蓬勃开展。

当前,我国遵守社会公德的状况,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甚至令人忧虑的现象。

通过本节的学习了解社会公德的现状,掌握社会公德的基本规范,养成自律习惯,提高自身素质。

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1、社会公德的内涵

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亦称“公共道德”或“公德”,也即列宁所说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

社会公德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根据共同生活的客观需要和历史的优良道德积累而形成的,社会中每个成员都应当遵循。

其涵义包括两方面:

(1)以规则的形式要求全体公民或国民遵守的行为规范。

(2)为社会生活所必需,并为社会大多数成员所公认的公共生活准则。

它是人们为了维护公共生活、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道德行为准则和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

社会公德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根据生活实践和共同生活的客观需要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所以,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循的准则,是社会普遍公认的基本行为规范。

社会公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社会秩序、社会风气、社会凝聚力,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外在标志。

大力弘扬社会公德、倡导文明新风,对于促进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社会公德的特点

社会公德作为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其基本特点主要有:

继承性、基础性、广泛性、简明性、公共性。

公共性是其最鲜明的特点:

第一,道德发生场所的公共性。

在公共领域内产生的涉及人们利益关系的道德行为属于公德范围。

所谓公共领域要有正确的理解,不能局限在传统的理解范围。

现代都市开辟的公共领域极其广泛:

交通方面的马路、江河、车站、码头;文化娱乐方面的公园、影剧院、图书馆;生活服务方面的商店、银行、证券交易所;住宅建筑方面的城市公共建筑、公共楼房、住宅小区等,这些公共场所满足了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需要,同时也提出了维护公共场所的道德要求。

第二,道德对象的公共性。

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的社会,在公共场所发生道德关系的主体不局限于私人范围或熟人之间,而是进入公共场所的任何一个人,因此道德对象广泛并且具有不可选择性。

第三,道德要求的公共性。

公德要求普及所有的社会公众,应一视同仁,不允许特权身份的存在,体现了公德面前人人平等的现代意识;公德要求来自民意,是公民共同的道德要求。

第四,公德评价的公共性。

公德评价的方式是公众舆论和公共良心,而公德评价准则依据社会共同的道德要求。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一)我国社会公德内容的发展

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是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进展而不断发展的。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共同纲领》第40条规定:

“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

”这就是全国人民熟悉的作为社会公德的“五爱”的要求。

这些要求,鲜明、朴实,家喻户晓,深人人心,起过很好的教育作用。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把原来社会公德的“五爱”要求之中的“爱护公共财物”改为“爱社会主义”,形成了“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新“五爱”,并且把新“五爱”确定为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公德。

《宪法》第24条规定:

“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在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

”宪法明确把新的“五爱”规定为社会公德。

1996年10月10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把1982年宪法中提出的新“五爱”提升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

该《决议》的第11条规定: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

”这样就把“五爱”确定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

同时在第11条中,对社会公德做了新的概括和规范,规定:

“全面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大力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

中共中央2001年9月20日通知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重新强调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的有关规定。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第11条规定:

“从我国历史和现实的国情出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

”这就是继续把“五爱”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

同时,也重新强调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关于社会公德的规定。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第15条规定: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及人、人及社会、人及自然之间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

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

”这是关于社会公德的进一步明确和强调。

我们现在所遵循的社会公德,就是指这里规定的“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二、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

社会公德的内容是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必须遵守的伦理规范。

它主要包括如下的内容。

1、文明礼貌

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

文明礼貌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是交流思想的窗口,是沟通感情的桥梁,它反映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

2、助人为乐

在社会公共生活里,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问题,总是需要他人帮助和关心的时候。

公共生活中的助人为乐,实际上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

助人为乐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我国自古就有“君子成人之美”、“为善最乐”、“博施济众”等广为流传的格言。

举例:

肥城被烧伤青年蔡振国在苦难中一步步自己站立起来,微笑着迎来了灿烂的人生,去年考入山东轻工业学院。

2006年暑假蔡振国获得免费整容的机会,却又把这一难得的机会让给来自湖南的一位被火烧伤毁容的小姑娘。

他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3、爱护公物

对社会共同劳动成果的珍惜和爱护,也是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4、保护环境

人及自然和谐有序的良好环境,是全体人民健康生活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保证。

之所以提出保护环境,是因为存在着环境被破坏的现实。

人类造成的环境破坏对人类生存的危害更大。

对于来自于自然本身的破坏,除了某些人类尚无抗灾能力的以外,要充分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实行预警防范和人工弥补。

至于人为造成的环境破坏,首先应当停止侵害,其次对破坏的环境进行治理。

保护环境更重要的是对现存良好的环境、现有的物种予以保护,使其免遭破坏的危险。

插播:

FLASH《我不想说我是鸡》

5、遵纪守法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在公共生活中要严谨,要有一种“众目睽睽”之下的警觉,如履薄冰,要经常意识到如此做他人会怎么看,要考虑自己的言行对他人造成的可能影响。

在公共生活中,每个社会成员既要遵守遵守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又要遵守特定公共场所和单位的有关纪律规定。

公共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人,每个人应为自身的言行负责。

人人都谨慎,安定的社会秩序和和谐的人际关系才有望顺利实现。

三、社会公德的实践及养成

(一)我国当前社会公德的基本现状

我国当前社会公德的状况,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第一,一些人的社会公德观念比较淡薄,如肆意破坏公共设施,认为公共设施不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不必用心爱护,甚至将公共设施作为发泄情绪的对象。

有的人丧失了起码的公共卫生和清洁的习惯及准则,对公共生活环境不予保护,随意损害。

相反,对个人生活的空间却十分重视,为了整洁和舒适,不惜投入巨额资金,追求私生活的优越环境。

这种巨大的反差,足以证明社会公德观念的淡薄程度。

第二,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的规章、制度、公约等不能得到普遍遵守。

尽管各级政府、基层群众性组织、社会团体为了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健康发展,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文明公约、乡规民约等,但其约束程度仍然有限,执行的效果仍不尽如人意,有些人视规章、制度、公约为儿戏,我行我素,不以为然,使得对公众有益的规章、公约成了摆设,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制约作用。

第三,对陌生人警惕,冷漠有余,关心、帮助不足,对及自己有亲情、友情的人,方可投入十分的热心,肯于关心和帮助。

在这样的道德观念支配下,出现了诸多无视社会公共生活道德的现象,如对处于危难之中的、急需帮助的陌生人缺乏应有的同情心,哪怕是举手之劳也不愿相助;及陌生人接触时尽可能保持相当的距离;甚至不惜对陌生人采取欺骗、欺诈等不正当的手段。

第四,在人及人之间的交往上缺乏基本的诚信,只要对自己有利,就不顾及对方的权利,就可以违反契约、承诺、规则,交往中的结果往往是诚实的人成了被利用的对象,正当利益受到侵害,不诚实的人往往从中渔利,获得不正当的利益,诚实的道德价值自然得不到普遍的认可。

第五,在人及人交往中的礼仪规范受到明显的忽视,尊重他人的基本礼仪规范未能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充分的展现,有人甚至以礼仪是一种道德虚伪为由,否定礼仪的道德价值,以粗鲁无礼为荣,表现出道德修养的缺失、对他人的不尊重。

(二)在实践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高等院校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和辐射源,大学生应该是践行社会公德规范的主力军和宣传员。

我们义不容辞地在实践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四、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所谓网络,是指因纵横交错的联系而形成的组织或系统。

计算机网络或电子信息网络,具有交流方式的特殊性、信息传递的快捷性、对象(主体)之间的隐蔽性的特征,信息量大,覆盖面广。

在道德规范方面,道德监督和评价困难,传统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减弱;在道德行为方面,道德失范现象屡见不鲜,直至违法犯罪。

其次,从网络技术的运行和使用的角度来考察,产生了道德冷漠现象,出现了严重的道德冲突现象,发生了扭曲的道德人格。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是人们在网络生活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网络公共秩序需要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是社会公德规范在网络空间的运用和扩展。

(一)网络方面缺乏公德的行为

1、网络语言不文明,聊天室谩骂

2、传播垃圾邮件、手机短信

3、网络色情信息泛滥

4、网上盗版侵权、欺诈行为大量存在

5、传播计算机病毒和黑客对网络的破坏日益严重

(二)在网络生活中应加强社会公德自律

网络主体应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坚持防微杜渐,处处从小事做起;坚持过程及结果的统一;坚持自律和他律的结合,更应注重自律;坚持同网络不道德行为做坚决斗争;坚持技术、业务水平及道德修养层次的同时提升。

1、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2、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3、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4、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教学活动:

公德素质测试题

1、面对一块实在吃不了的馒头,你会:

A、放好,或许有别的用处;B、值不了多少钱,扔了不可惜;

C、保存起来以后吃,不可浪费粮食。

2、如果看到别人没有关紧水龙头,自来水哗哗淌着时,你会:

A、平平常常小事,无所谓;B、只是非常生气,但不是自己开的,不去管它;C、马上去把水龙头关掉。

3、如果你的家庭经济状况不如其他同学,你的感觉是:

A、应该理解父母,但总觉得低人一等;B、怨恨自己的父母无能,看不起他们;C、人在精神上是平等的,自己应该更懂得理解父母,更加孝顺父母,更加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