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七章检测卷.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32169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7.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七章检测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七章检测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七章检测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七章检测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七章检测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七章检测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七章检测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七章检测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七章检测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七章检测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七章检测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七章检测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七章检测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七章检测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七章检测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七章检测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七章检测卷.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七章检测卷.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七章检测卷.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七章检测卷.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七章检测卷.docx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七章检测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七章检测卷.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七章检测卷.docx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七章检测卷

 

第七章检测卷

(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

 

(本题包括

 

25小题,每小题

 

2分,共

 

50分)

1.关于达尔文学说和拉马克学说的两种学说的区别,正确的说法是()

A.达尔文学说认为环境的作用可引起不定向的变异

B.拉马克学说认为不定向的变异是由动物的意愿决定的

C.达尔文学说认为变异后就能适应环境

D.拉马克学说认为生物通过变异适应环境

2.达尔文进化理论的核心是()

A.获得性遗传B.用进废退学说

C.自然选择学说D.中性学说

3.下列关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所保留的变异,都是生物与生物进行斗争的结果

B.自然选择过程中保留下来的个体有的对人有利,有的对人不利,所以,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

C.在自然选择中,人类起着主导作用

D.“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环境条件

4.如图所示,以长颈鹿的进化为例说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长颈鹿个体之间许多性状存在差异,如颈和前肢的长短不同

B.生物产生后代的数量往往超过生活环境所能承受的数量而引起生存斗争

C.颈和前肢长些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容易得到食物而生存并繁殖

D.自然选择是定向的,使长颈鹿个体朝着符合人类需要的方向发展

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与自然选择学说的关系是()

A.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就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B.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否定

C.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

D.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都认为: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6.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

A.人工培育的新物种只能生活在人工环境中

B.生物进化的方向与基因突变的方向一致

C.冬季来临时植物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增高是为了更好地防止冻害

D.受农药处理后种群中抗药性强的个体有更多机会将基因传递给后代

 

7.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所谓定向是()

A.必须与环境相适应B.定向生存斗争

C.能传种接代D.变异是定向的

8.

 

某种群中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如图1,图中斜线部分表示繁殖成功率低的个体。

则该种群

经选择之后,下一代中三种基因型频率的结果最可能是图2中的()

 

9.一种群中某种可遗传的变异性状出现的频率增加,原因可能是()

A.该性状对环境有很大的适应性

B.该种群的全体成员都是该性状的纯合子

 

D.控制该性状的基因是隐性的

11.某小岛上原有果蝇20000只,其中基因型

 

VV、Vv

 

 

vv

 

的果蝇分别占

 

15%、55%和

 

30%。

若此时从岛外入侵了

 

2000

 

只基因型为

 

VV的果蝇,且所有果蝇均随机交配,则

 

F1中

 

V的基因频

率约是

 

 

A.43%

 

B.48%

C.52%

 

D.57%

1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隔离产生了进化的原材料

B.基因突变能够产生新的基因,而基因重组也能产生新的基因

C.体细胞产生的变异传递给后代的可能性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大

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13.下列有关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不同种群的生物肯定不属于同一物种

B.物种是在自然状态下能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C.地理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

D.在物种形成过程中必须有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14.下列关于在自然条件下,某随机交配种群中等位基因A、a频率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某种条件下两种基因的频率可以相等

 

B.该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只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

C.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D.持续选择条件下,一种基因的频率可以降为零

15.在同一区域中生长着两种杜鹃花,在人工条件下,它们之间都可以杂交成功。

但在自然状态

下不能杂交,因为一种杜鹃花在6月初产生花粉,另一种在6月下旬产生花粉,这种现象属于()

A.优胜劣汰B.过度繁殖

C.生殖隔离D.性状分离

16.在一个随机交配的中等大小的种群中,经调查发现控制某性状的基因型只有两种:

AA基因

型的频率为

40%,Aa基因型的频率为60%,aa基因型(致死型)的频率为0。

那么随机交配繁殖一

代后,AA

基因型的个体占()

A.49/91

B.49/100

C.11/20

D.11/17

17.科学家用人工合成的染色体片段,成功替代了酵母菌的第

6号和第

9号染色体的部分片段,

得到的重组酵母菌能存活,未见明显异常。

关于该重组酵母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还可能发生变异

B.表现型仍受环境的影响

C.增加了酵母菌的基因多样性

D.改变了酵母菌的进化方向

18.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它们的天敌的视觉也越来越发达,结果双方都没有取得明显的优

势。

说明()

A.自然选择不起作用

B.生物为生存而进化

C.双方在斗争中不分胜负

D.双方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19.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的种间竞争是一种选择过程

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依据

C.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D.突变的可遗传性阻碍生物进化

20.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B.新物种的形成必须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地理隔离

C.不同的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着生殖隔离,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了生殖隔离

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21.下列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①是突变和基因重组B.②是自然选择

C.③是自然选择学说D.④是物种多样性

22.18世纪在某山谷发现趾间有蹼和无蹼的两种老鼠,1900年由于筑坝,使此山谷成为沼泽。

在人们发现,山谷中绝大多数老鼠有蹼,偶尔才能找到一只没有蹼的老鼠。

下列四种解释中正确

的是(

A.山谷环境的改变,使无蹼向有蹼方向变异

B.有蹼鼠对沼泽环境适应性强,成活率提高

C.老鼠的有蹼性状主要由环境控制

D.蹼有利于在沼泽中活动,使无蹼鼠长出了蹼

23.在一次大风暴后,有人搜集了

100只受伤的麻雀,把它们饲养起来,结果活下来

64只。

在死

去的个体中,大部分是个体比较大、变异类型特殊的。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B.自然选择会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C.特殊的变异类型都是不利的

D.不产生变异的生物才能生存

24.安第斯山区有数十种蝙蝠以花蜜为食。

其中,长舌蝠的舌长为体长的

1.5倍。

只有这种蝙蝠

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且为该植物的唯一传粉者。

由此无法推断出

()

A.长舌有助于长舌蝠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

B.长筒花可以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

C.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长舌蝠和长筒花相互适应,共同

(协同)进化

25.如图为四个物种的进化关系树

(图中百分数表示各物种与人类的

DNA相似度)。

DNA碱基进

化速率按

1%/百万年计算,下列相关论述合理的是()

 

A.四个物种都由共同祖先通过基因突变而形成

B.生殖隔离是物种朝不同方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人类与黑猩猩的DNA差异经历了约99万年的累积

D.大猩猩和人类的亲缘关系,与大猩猩和非洲猴的亲缘关系的远近相同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0分)

26.(10分)如图表示达尔文对现代长颈鹿进化形成过程的解释,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长颈鹿祖先过度繁殖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颈鹿的颈和前肢的长短各异,

这表明生物变异是____________。

变异提供生物进化的________________。

(2)在缺乏青草的时期,有的个体能吃到高处食物而活下来,有的个体因得不到食物而死亡,这个

过程叫做____________,它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生存斗争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

(3)适应有双重含义:

一是生物体的______________与环境相适应的表现,二是指生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适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27.(13分)如图所示,表示一个种群施用杀虫剂后的变化情况,其中抗A杀虫剂的性状是由基因m控制的,抗B杀虫剂的性状是由基因n控制的,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1表示该种群个体存在着________,同时也说明了生物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用杀虫剂A后,该种群中__________基因的基因频率明显增加,杀虫剂B的使用对

______________具有明显的定向选择作用。

(4)在生产实践中,要保持杀虫剂具有良好的杀虫效果,应该怎样使用杀虫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以上事实说明:

突变的有利与有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突变为进化提供了

 

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________是进化的动力。

28.(13

 

分)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问题。

(1)现代综合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

 

________。

材料一某种蛾易被蝙蝠捕食,千百万年之后,此种蛾中的一部分当感受到蝙蝠的超声波时,便

 

会运用复杂的飞行模式,逃脱危险,其身体也发生了一些其他改变。

当人工使变化后的蛾与祖先

蛾交配后,产出的受精卵不具有生命力。

材料二蛙是幼体生活于水中,成体可生活于水中或陆地的动物。

由于剧烈的地质变化,使某种

蛙生活的水体分开,蛙被隔离为两个种群。

千百万年之后,这两个种群不能自然交配。

依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这两则材料中发生的相似事件是________(填编号)。

A.共同进化B.地理隔离

C.生存竞争D.生殖隔离

(3)在材料一中,蛾复杂飞行模式的形成是________的结果。

(4)在材料二中,若发生剧烈地质变化后,其中一个蛙种群生活的水体逐渐干涸,种群中个体数减少,导致该种群的________变小。

(5)下表为V基因在种群A和B中的基因型个体数。

基因型

ab

aa

bc

cc

ac

VV

VV

VV

VV

VV

A种群(个)

200

50

100

150

100

B种群(个)

0

120

200

50

80

计算Va在A种群中的频率________。

(6)就V基因而言,比较A种群和B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并利用表中数据陈述判断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14分)分析有关生物进化的资料,回答问题。

(1)自然界中任何生物的个体数都不可能无限增加。

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这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1

(2)如图1表示自然选择对种群的3种作用类型,图②代表长颈鹿种群的选择类型。

具有中等体型

的麻雀个体被选择保留下来,该选择类型可由图________代表。

这三种选择类型中,最易产生新种的是图________。

 

图2

 

如图2表示某种两栖动物

3个种群在某山脉的分布,在夏季,种群

A与B、种群A与C

的成员

间可以通过山脉迁移,

有人研究了

1900至2000

年间3个种群的变化过程。

资料显示1915

年在种

群A和B的栖息地之间建了矿,

1920年在种群A和C的栖息地之间修了路。

100年来气温逐渐

升高,降雨逐渐减少。

(3)建矿之后,种群B可能消失,也可能成为与种群

A、C不同的新种。

分析种群

B可能形成新种

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表是种群A、C的规模、等位基因

1(T/t)和2(W/w)频率的数据,表中为各自隐性基因的频率。

年份

种群A

种群C

规模

t(%)

w(%)

规模

t(%)

w(%)

1900

46000

5

1

1000

5

1

1920

45000

5.5

1

850

7

1

1940

48000

7

1

850

9

0.8

1960

44000

8

1

800

12

0.6

1980

42000

6

1

600

10

0.8

2000

40000

5

1

550

11

1

(4)依据表中数据和上述资料,对种群

C的描述更为准确的是

________。

A.等位基因1的杂合子逐渐增多

B.与种群A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C.正在经历适应辐射

D.受气候影响更大

(5)据表中数据分析,种群C的基因库比种群A______;种群规模与基因________的频率变化关系

密切。

 

1.答案

 

D

解析达尔文学说认为变异是自然界始终存在的,则A不正确,他也认为变异是不定向的,只有

有利变异适应环境,则C不正确。

拉马克学说认为生物可根据自己的意愿产生适应环境的变异,

变异是定向的,则

 

B不正确。

2.答案

 

C

解析A、B选项所述内容为拉马克的观点,中性学说是在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日本学者

中村资生提出的学说。

3.答案D

解析自然选择过程中的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种内斗争、种间竞争三个方

 

面;在斗争的过程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指适应环境的个体生存,不适应环境的个

体被淘汰,变异的有利与否是对个体生存来说的,而不是根据它是否具备对人有利的变异性状决

定其生存与淘汰;在自然选择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环境条件而不是人类。

4.答案

 

D

解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

变异→自然选择→遗传(使微小的有利变异逐代积累)的综合作用。

其中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是通过生存斗

争来实现的

 

5.答案

 

C

解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是对自然选择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与自然选择

学说相比较,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不仅阐明了遗传和变异的实质,而且对自然选择如何起作用做出

了科学的解释,并且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6.答案D

解析人工培育的新品种要看具体情况,有的也可以生活在野外中如杂交水稻等;基因突变是不

定向的,生物进化的方向取决于自然选择的方向。

冬季来临时,植物体内可溶性糖含量增加,增

大了细胞内溶液的浓度,降低了凝固点,有利于适应寒冷环境,而不是为了更好地防止冻害。

药处理后选择了具有抗药性的个体,淘汰了没有抗药性的,因此抗药性强的个体生存下来并繁殖

产生子代的机会大大增加。

7.答案A

解析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所谓定向是指各种生物无论以何种方式存在,都“必须与

环境相适应”,只有适应环境才能被保留,不适者必然被淘汰

 

——这就是自然法则。

8.答案

 

B

解析

 

如图

 

1所示,

 

AA

 

的繁殖成功率较低,所以后代中

 

A的频率将会逐渐降低,

 

a的频率将会

升高,所以

 

aa的频率将会升高,

 

AA的频率会比原来降低

 

9.答案

 

A

解析该种群内可遗传的变异性状出现的频率增加,并不意味着该种群的全体成员都是此性状的

 

纯合子,也不能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是隐性的,故B、D两项均不对。

仅由环境条件改变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的,也就得不到积累和加强,故C项也是错误的。

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种群

内某一可遗传的变异性状出现的频率增加,说明此变异性状能适应环境,被自然选择所保留,并逐代积累和加强。

 

1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频率相关计算的方法,分析如下:

 

12.答案D

解析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了进化的原材料,基因突变能够产生新的基因,而基因重组能产生新

的基因型,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

必要条件,通过隔离,种群之间才会有明显的差异,进而形成不同的物种。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

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13.答案B

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隔离能导致物种的形成,新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生殖隔离。

种群

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同一物种包括不同的亚种。

 

14.答案B

解析两种等位基因的频率可以相等;基因频率的变化与自身的遗传变异也有关;频率高的基因

控制的性状更能适应环境;在持续选择条件下,可淘汰掉某种基因。

15.答案

C

解析

在自然状态下,这两种杜鹃花是不能杂交的,所以存在生殖隔离,不属于同一物种

虽然

人工条件下可杂交成功,但不符合物种的标准

16.答案

A

解析

AA自交产生AA占的比率为40%×40%=16%,AA与Aa也产生AA为2×40%

×60%×

1=24%,Aa自交也产生AA为60%×60%×

1=9%,而aa产生的比例为60%×60%×

1=9%,

2

4

4

 

所以

 

AA占的比例为

 

49%,而总数变为

 

1-9%(被淘汰的

 

aa)=91%,此时

 

AA的比例为

 

49。

91

17.答案

 

D

解析

 

因酵母菌中替换的是第

 

6号和第

 

9号染色体的部分片段,这种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这样的重组酵母菌还有可能再发生基因突变等可遗传的变异,

 

A项正确;生物的表现型是基因型

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B项正确;替代的人工合成的染色体片段中含有原酵母菌所没有的

基因,故增加了酵母菌的基因多样性,C项正确;生物的进化方向是由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的,

D项错误。

18.答案

D

解析

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在进化过程中,相互选择,共同发展,共同进化

19.答案

D

解析

生物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处于劣势的一方被淘汰,

故种间竞争是生物之间相互选择的过程,

A项正确;化石是了解生物进化历程的重要依据,

B项正确;外来物种入侵也会对当地生物产生

影响,使得某些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故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C项

正确;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D项错

误。

20.答案

B

解析

新物种的形成未必都要经过地理隔离,如人工诱导多倍体的形成

21.答案

C

解析

①是基因频率的改变,②是突变和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③是自然选择学说,

④是基因多

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2.答案

B

解析有蹼性状是由遗传物质控制的,它们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而不是由环境决定的,选

项A、D均不正确。

性状是被保留还是被淘汰是由环境决定的,适应环境的将被保留下来。

23.答案B

解析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这种变异是不定向的,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

是有害的。

产生有利变异的个体存活下来,产生不利变异的个体会在自然选择中被淘汰,自然选

择的过程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24.答案B

解析由题目提供的信息可以直接看出,长舌蝠是长筒花的唯一传粉者;没有长舌蝠的地方,长

筒花将无法繁衍后代

 

25.答案

 

C

解析

 

进化中变异的来源,除基因突变外还有基因重组

 

、染色体变异;地理隔离才是种群朝不同

方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类与黑猩猩碱基相差

 

0.99%,而进化速率是

 

1%/百万年,则算出来是

99万年;大猩猩与人类碱基相差

 

1.1%,大猩猩与非洲猴碱基相差

 

2.24%,故远近关系不相同

 

 

26.答案

(1)后代数目超过环境承受的能力

不定向的

原材料

(2)自然选择

生物与生物之间

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

(3)性状改造自己形成适合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