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讲课稿脉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2604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脉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脉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脉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脉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脉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脉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脉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脉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脉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脉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脉诊.docx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脉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诊断学》讲课稿脉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脉诊.docx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脉诊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

脉诊

同学们,上午好!

现在开始上课。

我们上一次讲到了闻诊,闻诊主要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

听声音里面又讲了这样几个内容:

一个是发声。

就是声音的高低、强弱、轻重、缓急。

从发声的高低、强弱、轻重、缓急,一般可以辨它是属于虚、寒、阴证,还是属于实、热、阳证。

其中比较特殊一点的是讲了失音和音哑的问题。

第二个讲语言。

语言的问题所提到的几个症状,都是与心神密切相关,谵语、郑声、错语、独语、狂言、言謇,这样几种病变的发生,语言异常,多半是属于神志的昏迷或者是错乱所导致的。

第三个讲呼吸。

除呼吸的强弱、快慢、缓急以外,我们还讲到了借助听诊器来听呼吸音、支气管音和肺部的啰音,这几种病理改变都和肺的病变有关系。

第四个讲咳嗽。

呼吸里面还讲到了喘、短气和少气这几个症状。

喘气、喘、哮、短气和少气这几个症状的比较和它和临床意义。

咳嗽主要是结合痰的情况来进行辨证,干咳和痰里面,由痰的颜色、多少来分辨寒热、燥湿。

咳嗽里面还讲到了有两种特殊病,是一种特殊的咳嗽声音,一个是百日咳——顿咳,连续性的、痉挛性的咳嗽,咳后有一种鸡鸣的回声;还有一种是白喉的咳嗽,咳如犬吠,这是讲了咳嗽。

然后讲了心音。

心音主要是借助听诊器来分辨心音的强弱、缓急,是心音增强还是心音减弱。

心音增强可能一般是热证、阳亢、阴虚,也可能因为血虚所导致;心音的减弱与心肺的气虚,特别是心阳气虚密切相关,除了这个以外,如果有痰饮、瘀血、水湿等等停留于胸部这些地方,也可能使心音减弱。

比如说支饮这些疾病,可以使心音遥远,听不到,减弱。

如果心脏出现杂音,一般来说,说明是心脏有疾病,有心脏的疾病存在。

然后是讲了胃肠的异常声音。

呕吐、呃逆、嗳气都是胃气上逆的表现。

根据他呕吐的物质,清稀,有没有食物,有没有臭气等等来辨别它的病变性质。

呃逆、嗳气,胃气上逆,也可以由多种原因导致,这是讲到了呕吐、呃逆、嗳气。

还讲到了肠鸣,正常人一般用耳朵听不到肠鸣,但是用听诊器可以听得到,1分钟3到5次,在脐周围比较明显。

如果听诊肠鸣音亢进,那可能是寒湿、气滞等等这些原因,也可能是饥饿、虚寒。

如果肠鸣音减弱,甚至消失,多半是肠道气机受阻,肠道的气机所阻滞。

它可以有很多原因,最常见的比如说手术,或者是寒凝,或者是湿热,或者是食积等等,都可以导致。

常见的疾病,如果完全消失,可见于肠结、肠痹等等的疾病。

这是讲到听声音主要讲了这么一些声音。

嗅气味。

气味实际上要包括病体气味和病室的气味。

病体的气味。

是病人的分泌物和排泄物所产生的一些气味。

呕吐物、痰涎、月经、带下、大小便有什么气味。

它辨别的原则,有气味的,气臭的,一般是属于热;没有什么气味的,可能属于寒,属于虚;有腥气一般属于实,常规的变化有这样一些变化。

除了病体本身发出气味以外,这个气味如果在房子里面没有即时的通气,放散出去,就可能出现病室的气味。

病室里面比如说有一种尸臭气,那可能是瘟疫。

有血腥气,可能有失血的现象;有汗臭气,说明病人可能有出汗这些情况。

就是闻诊主要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

今天我们讲脉诊。

脉诊历来中医都特别重视,很多来看病的人,他也把脉诊看得最神,所以都一定要看看脉,所以请中医诊病都要看脉。

什么叫做脉诊?

脉诊,又叫做切脉、候脉、持脉、按脉、诊脉等等,在古代有种种提法,并且经常是以脉诊或者是切脉来代表诊法的统称。

诊法,望、闻、问、切四诊,有时候是用脉或者说切脉、切诊来代表了,实际上它不单纯是切诊,有时候笼统的就是说脉最重视,因此以脉来代表我们的诊法,有这样的概念。

所谓脉诊,就是医生用手指对患体、病人他一些身体特定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通过医生体察这个脉搏跳动的情况,给它形成一个脉象——跳动的形象,根据这个形象来了解他的病情。

也可能是健康的,健康和疾病情况,这样一种方法叫做切诊。

教材上已经讲了,中医的切脉有独特的经验,比西医重视。

西医也有一个测脉搏,那是由护士完成,每天早晨护士询查的时候,就要摸摸脉、量量体温,数它一分钟多少次,她就仅仅是看脉搏跳多少次数。

我们中医在切脉上有非常丰富的经验,考察的内容非常多,并且形成了非常完整的理论,不是仅仅的摸一个脉,它跳动的形象。

在这个脉象跳动的时候,它对于诊察疾病、它的原理、怎么样的诊察,它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医诊病的最常规的方法。

如果我们中医诊病脉都不摸,那恐怕不算一个中医。

现在临床确实就有发现不看脉的,中医不看脉,我看不算中医。

(脉诊)应该是中医诊病必不可少的、常规的方法,你在危急的情况下也应该要看一下脉。

脉诊的发展简史。

据说脉诊是扁鹊发明的,所以在《扁鹊仓公列传》里面讲:

“今天下之言脉者,扁鹊也”,是由扁鹊来发明的。

《内经》里面已经提到了“三部九候”诊法,也提到了一些脉的名称。

《难经》就“独取寸口”,特别强调独取寸口。

张仲景是“平脉辨证”。

王叔和《脉经》里面有24种脉象。

在后世的脉书就更多了,所以脉诊特别重视,脉诊的著作也特别多,从古到今,估计不下于100本,100部专门的脉诊著作。

在其他的著作里面,也都必须要谈到脉,专著不少于100部,脉诊中医特别重视。

对于脉诊,古人对它的评价也有好的,讲得神乎神,非常灵验。

也有在脉诊问题上出问题的,我举两个例子。

一个是《后汉书·华佗传》里面讲到了,华佗曾经诊过一个李将军的妻子,这个李将军的妻子生病以后身体受伤了。

怀毛毛以后受伤,就出现流产的情况。

华佗一看,他说:

你这是受伤伤了身子,毛毛已经出来了。

这个李将军说:

对,毛毛已经出来了。

但是华佗讲:

按照脉,毛毛还没有出来,小孩还在里面。

这个李将军说:

不对啊,已经出来了,怎么还在里面呢?

就不以为然,以为华佗你是怎么搞的,这伤了身子跌了一跤,把这小孩给跌下来了,已经流产了,小孩都生出来了,你怎么说它还没有生呢?

不以为然。

华佗开了点药,吃了以后,稍微好一点。

隔了100多天,这个李将军的妻子又肚子痛,肚子又痛起来了,又要生小孩一样了。

又把华佗请来,华佗一看,脉理如前,按脉和原来讲的一样,毛毛没下来。

那为什么呢?

原来是生过一胎,那就是有两胎,但是还有一个小孩没生下来,是个双胞胎,上次生了一个,还有一个。

她是上次生了一个的时候,可能流产出血太多,因为没有血了,后面这个实际上可能就没生下来,因此这个胎儿已经死在肚子里面了,已经附着在子宫上面了。

因此,他就给她扎针,并且吃了汤药。

吃药以后,肚子痛就真的要生小孩了,生小孩又生不下来,因为这个胎儿已经死在里面了,就要看她能不能够自己生下来,就让手去探,就是要用手把这个胎儿弄下来。

“使人探之,果得死胎”,果然生出来一个死的胎儿。

这个胎儿已经头、手、脚,人形已经都具备了,就是因为它死在母腹里面有百来天,已经都变成黑色的了。

这是这个病,华佗的诊脉,一诊就诊出它来,这毛毛还没生下来,肚子里面还有毛毛。

那不是讲得很神吗?

这华佗诊脉,古人讲华佗再世,华佗的医术是非常之高明,就是凭诊脉就诊出来了她有两个毛毛,还有一个没有生下来,这很灵,就是凭诊脉诊出来了的。

但是也有在诊脉问题上失败了的,我找一个医案,《医古文》上面好像有过这个记载。

《冷庐医话·医鉴》里面有一个医技,这一篇书里面就讲到:

江苏的苏州有一个姓曹的医生,状修伟多髯,状修伟,就是人比较瘦、高,胡子很多。

他当时医术也不错,远近都有名,很多的人要找他看病,他自己就抬高身价、自己是名医了。

贫穷的人家诊病他不愿意去,那是出诊,没有医院住,都是请他去,不去。

有一天,有一个财主家的女儿生病了,这个财主家的女儿生病了以后,这个财主就打发个仆人,奴仆:

你去请这个曹医生来。

请曹医生来的这个奴仆,对这个曹医生(不满),他不是穷人家的人生病都不去、架子很大吗,不愿意为劳苦人们服务,只看得那种有钱的人起。

这个奴仆对这个姓曹的医生就有意见,就恨死他了,他路上就想,我今天要使个法子,要把这个曹医生惩罚他一下。

他见了这个曹医生就讲:

我们家的小姐已经出嫁了,怀了毛毛,现在生病了,我们主人请你去给她看一看。

这个曹医生到家以后,古代那个时候,就是女孩子、没有出嫁的大姑娘不能见生人,不能见生人就睡在床上,把帐子放下来,伸一个手出来,要曹医生按脉。

这曹医生也不假思索,只听说是已经怀了毛毛了,一看脉(就说):

这是有孕了、有喜了、怀毛毛了。

这个主人、这个财主就(想):

这个姑娘才十多岁,还在家里守着,怎么会(怀孕)呢?

就很担心。

这是怎么回事?

出了问题?

第二天又请这个曹医生来,再来看,他就想了一个办法,看这是不是曹医生看对了。

要他儿子睡在床上,装成他女儿的样子,也把帐子放下来,又把手伸出来让曹医生看。

这个曹医生一看,还是说有毛毛,还是怀孕了。

这一下就不得了了,这儿子一跳出来,把被子一掀开,把帐子一打开,把裤子一扒下来,(说:

)你看我是男的还是女的?

你看我是有孕了吗?

这一下!

你说我有孕,侮辱我可以,你侮辱我妹妹这就不得了。

所以就要这些奴仆打、作死的打,打了一顿以后,他要灌他的大粪、灌大便,灌完大便以后,把他的胡子,他不是胡子很长吗?

长得很漂亮吗?

把胡子也通通刮掉,脸上用粉笔把它涂上,全脸上涂白,把他赶出去。

这看热闹的人很多,看这个曹医生这一下就完了。

因此他回来以后,半年就不敢接客、见人、不敢出来,躲在家里。

他原来是身价、威旺很高,一下就一落千丈。

这一个就是诊脉的问题上就出现了一个遗漏、出了个大茬子。

这两个例子,一个是讲的华佗看脉是如何的神;一个是讲的这个曹医生自吹牛皮,不小心没有看准,跌了个大跤子。

所以在看脉的问题上,古代很重视这个问题,有各种不同的情况。

第一节脉诊概述

第一节,脉诊概述。

讲脉诊的一些基本情况,脉诊的方法和诊脉的部位,诊脉的特点等等,讲这些问题。

第一个问题,要讨论一下脉诊的原理。

为什么诊脉能够诊病的原理。

首先要明确几个概念,明确几个什么概念呢?

一个概念叫做脉。

什么叫做脉?

这是我们《中基》就要讲的,我们人有皮、肉、筋、骨、脉,一讲脉,我们指的这个脉是指的脉管、脉道,它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一讲脉我们就有这个概念,这个脉字是讲气血运行的通道。

第二个概念是脉搏或者叫做脉气。

脉搏的跳动,它是由里面有(的)机能形成的,所以它有脉气,要通过心脏的跳动脉搏才会跳动,所以叫做脉气,有一种力量、有一种动气。

脉气是讲的什么呢?

脉动,脉搏是讲的心脏跳动的时候,推动血液在血管里面运行所产生的一种波动。

心脏跳一下,压着血管(里面的的液)向前跑,产生一个波动。

脉搏是讲的这个波动,脉搏产生的波动。

这个波动,活的人都有,死人心脏停止跳动,就没有搏动了。

所以脉搏是不管你诊脉不诊脉,只要他活着,他自然就有脉搏在那里跳动。

就像有呼吸、有心跳,正常的人都有脉搏跳动。

第三个概念是脉象。

什么叫做脉象呢?

是讲脉动应指的形象。

脉搏在那里跳动,我要用一个探头、要用一个传感器去把它探查一下。

我们的探头、传感器是什么?

过去就是医生的三个指头。

这医生的指头去按着脉搏上面,知道脉搏在这里跳动,跳动得快还是跳动得慢,跳动得强还是弱,有力、无力,大、小,它跳动的是一个什么样子,我给它形成一个印象。

诊脉就像我们一看人,这个人个子很高大,这个人很瘦,这个形象。

形成的这么一个形象,这就叫做脉象。

脉象一定是中医去体认,得到的一个印象。

为什么强调是中医?

西医它也提,也看脉,也有时候也摸一下,护士有时候也看脉,但是她没有看整过的形象,只是数了一下快慢。

我们中医要从很多方面,部位、速度、强弱、形态,各个方面来考查,综合形成了一个印象。

脉搏是客观存在的,脉象是医生去看,去考查、体会,接触了病人的脉搏,头脑里面产生的,(比如)这个脉搏跳得好、有力,这个脉搏怎么跳得这么慢?

形成的这么个印象,所以这就叫做脉象。

脉搏在那里自己跳动,那是脉搏。

第四个概念是脉诊。

脉诊和脉象,按道理说脉诊就是脉象。

但是脉象只是有了一个形象,迟、数、有力、无力、洪还是细。

这个洪说明什么问题?

细是什么问题?

脉弦又说明什么问题?

现在要把这个弦脉要为我诊断服务,那就有一个思考、分析的问题。

脉象还只是个形象,这个人很瘦、看上去很瘦,我们有了这个瘦的印象以后,就会(产生)这个瘦的人他可能体质不好、营养不良、力量不足,我可以得出这么个结论。

因此,脉诊或者叫做诊脉,这是医生通过摸病人的脉象以后来判断疾病的一种诊断方法,这才叫做脉诊。

因此,脉只是一个形体上的一个管子;脉搏是管子里面有血液在这里流动,产生了一个波动的感觉;脉象是根据医生按着这个管子,产生了一种什么样的波动形象,产生一个印象;根据这个印象,通过我们大脑的分析,按照中医学的理论,来分析它属于什么病情,这才叫做诊脉。

四个概念它的层次不一样。

当然,四个概念密切相关,都有一个脉字,四个里面都有一个脉字。

首先我们要了解这么一个概念,中医为什么诊脉能够诊出病来呢?

它的依据是什么?

诊脉的原理。

也就是说,中医是讲究脉诊吧,或者叫做诊脉,脉诊的原理,为什么医生根据他脉跳动的情况就能够判断、诊断疾病呢?

它的原理,第一个,心和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作为脉搏跳动,形成脉象,它的组织器官来说,主要是心脏和脉管。

一个是靠心脏的跳动,心脏如果不搏动,脉搏就不会跳动,所以脉动是源于心,“心动应脉,脉动应指”,心脏跳动就反映在脉搏上,脉搏的跳动情况我们人手就可以体会到,所以心脏这是一个动力。

脉管的舒缩,心、脉,除了心脏,只有心脏没有脉管也不行,脉管它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能够约束、控制、推动血液向前,(血液)在血管里面运行,约束它、控制它、推动它,它也有推动,血管一扩张了以后,它本身自身可以收缩,一缩的时候它也有种挤压作用,所以心和脉是脉象形成的主要器官。

第二个是气和血是脉象形成的物质基础。

脉管里面跑的、心脏压出来的有血液,没有血液也不能形成脉象,所以脉要赖血以充、赖气以行,需要血液的充足。

如果血不充足了,脉搏肯定细,如果机能不足,心和脉管它的气不足,脉气不足、心气不足、心阳不振,当然脉搏跳起来,力量就不够,就会出现虚弱的脉象;心脏、脉搏跳动很有力,力量很大,那么它脉搏也就显得有力。

所以气和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第三个,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也有关系。

不仅仅是心、血、脉,不仅仅是这三个方面,一个是器官,一个是物质,不仅是功能、物质、器官的关系,和其他的脏腑也有关系。

比如说肺主气,肺和心脏都在上焦,肺气是宗气形成的重要的条件。

宗气——祖宗之气,就是说肺呼吸的氧气和水谷之气相结合,形成宗气。

因此,肺和心,主要功能上,一个是主气,一个是主血,心和肺都居于上焦,它们是君相的关系,君和相好比是皇帝和宰相的这种关系。

肺具有朝百脉,它也能够推动血液运行,帮助血液运行这样一个作用。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血为物质基础,那么血是从哪里来的呢?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因此,脾胃的功能情况怎么样,和血、和脉搏有关系。

同时,脾还能够有统血的功能,脾的功能旺盛,有约束力,就能够控制血液运行,沿着一定的道路运行,所以脾和它有关系。

直接的是心、脉、气、血,那么间接的就和肺、脾、肝(有关)。

我们讲肝的主要功能主疏泄,肝主疏泄它能够贮藏血液、调节血量,人卧着血归于肝,动则血行诸经。

活动的时候肝脏,就相当于肝窦里面原来贮藏了一些血液,把它释放出来,参加到血液循环里面去;如果需要减少的时候,它又贮藏起来了。

所以它能够贮藏血液、调节血量。

和肾有什么关系?

肾藏精,是全身阴阳之本。

精还具有生血的作用,这是间接来说,有这么一些关系。

因此,诊脉为什么能够诊断出疾病来?

理论上大体归纳起来是这么三个方面:

直接相关和心、脉、气血密切相关;同时,它还和肺、脾、肝、肾也都有一定的关系。

这就是诊脉的原理。

为什么脉搏能够反映(病情)?

因为脉搏上能够反映心气、心血、心阳、脾胃的功能、血液的盈亏、脉管的约束力等等,能够反映这些情况。

所以诊脉能够诊断疾病的原理就在这里,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诊脉的部位。

到底诊什么部位?

我们现在都知道,一诊脉就是伸个手出来,这是手上的脉。

实际上古人的诊脉不仅仅是诊手上,我们中医诊脉,常规是诊手上,按动脉。

实际上诊脉从古到今有好多部位,我们临床需要诊的时候有时候也不单纯是诊手上。

有这么几种诊脉部位:

一个三部九候诊法,也叫做遍诊法。

全面的诊,普遍,就是说全身都诊,三部九候诊法。

这个三部九候诊法出于什么呢?

《素问》专门有一篇书叫做《三部九候论》。

它讲:

“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

”人有三部,每一部里面有三个候,通过三部九候就可以来判断疾病,判断它的预后,了解它的虚实。

这个遍诊法就是有上、中、下三部,头上、手上、脚上三部,通过这三部,按按有关的动脉,来了解全身各个脏腑经脉的状况。

头上也按、手上也按、脚上也按,全身都按到了,并且每一个部位还有三个地方,头上要按三个地方、手上要按三个地方、足上要诊三个地方,按九个部位,这样把全身都诊遍了。

因此它可以了解全身的脏腑经脉的状况,来诊断疾病。

这个三部九候,就是讲头、手、足,一部里面、每一个地方又分为天、地、人。

天是什么?

上面;地是下面;人在中间,所以头、手、足,这是上、中、下,每一部里面又分上、中、下三候,就形成三部九候。

你看,头上有三个地方、有三个诊脉的地方:

太阳、耳门、鼻子旁边巨髎。

手上有三个地方:

一个是我们现在诊脉的这个地方,寸口;一个是诊神门,神门,这一边;还有一个,诊合谷,诊这一边,所以手上一个、两个、三个。

头上,太阳、耳门和鼻子旁边巨髎三个地方。

脚上也有三个地方,这个脚上的三个地方并且有不同的说法,脚上的三部:

一个说是太冲、太溪和冲阳这三个部位,也有的把五里、箕门和太冲这三个地方称为三部,下面的三候。

全身疾病实际上还不只诊九个地方,而是诊的什么?

两边一加起来是多少?

十八个地方,你不能说都只诊左边,或者说都只诊右边,两边一诊,两个太阳、两个耳门、两个巨髎,两个寸口、两个合谷,……实际上是十八个地方,因此叫做遍诊法,全身的诊法。

这个遍诊法的三个地方,我们要求学生是要记住的。

遍诊法三个是诊哪三?

什么叫做遍诊法的三部九候?

遍诊法是诊什么?

就是诊上部(头部)和手(中部)和足(下部)。

每个地方又分为天、地、人,也就是上、中、下三个部位,这个叫做三部九候,这里是要记住的。

至于说具体是诊哪个,太阳穴是诊的哪一条经络,这个穴位到哪个地方诊,名称是什么,在哪个地方,我们要求学生不要记那么多。

但是它部位是有的,一个是在太阳,一个在巨髎,一个在耳门,一个在太渊,一个在合谷,一个在神门,一个在五里或者是在冲阳,一个在太溪,一个是在太冲,冲阳这几个穴位、部位。

这个地方、有血管跳动的地方,去摸,学生感兴趣,你让他去摸,可以摸得到的。

太阳这个地方有脉搏跳动,耳朵的前面有脉搏跳动,巨髎有脉搏跳动,这几个地方都是有脉搏跳动的。

就是脉搏能够跳得动的,有脉搏在那个范围,你能够体会得到那个地方有脉搏跳动。

至于这个地方是候哪一个,是足少阳胆经还是足厥阴肝经,还是足阳明胃经,还是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什么的,我看不要记那么多。

太冲、神明、耳门、巨髎什么的,这些穴位可以不要掌握。

但是你要掌握那个原则,诊这些部位是干什么?

诊头上的穴位,就是诊头面的病情,头上的血管跳动怎么样,看看你头部有没有问题,那么手上和脚上那就反映内脏和下部有什么问题,它的目的就是这个。

你不能说头上是为了诊脚,脚是为了诊头,头上是为了反映头面之气;手上是反映了胸中、心肺之气;脚上是反映中下焦,肝脾肾的功能。

上面反映上部的病变;中部反映中部的病变;下面反映下部的病变,知道这么一个原则,这是遍诊法的三部九候。

第二个,人迎寸口诊法。

人迎、寸口诊法是诊什么地方呢?

这个诊法有两个:

一个人迎,一个寸口,两个地方互相相参,来进行诊脉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出于《灵枢·终始》篇。

寸口就是我们平常诊脉的这个部位,寸口、桡动脉,手的桡侧、内侧、桡侧缘这方面的动脉,寸口诊脉,就是这个地方,手的内侧、靠桡骨这一边,这就是寸口诊脉的部位,这是候寸口,这个地方主要候内脏的情况。

第二个是人迎,人迎在哪个地方呢?

就是颈总动脉这个地方,一摸,可以摸得到这个地方有血管跳动,颈总动脉,诊这个地方叫做诊人迎。

把两个地方对照起来,寸口反映内脏的情况,古人认为,《内经》里面、《灵枢》里面认为:

人迎反映体表的情况,躯壳外面的情况;寸口反映内脏的情况。

这是《内经》上这么认识。

正常的时候,这两个地方,就是寸口的脉和人迎的脉要比较,两个比较一下,哪一个大?

寸口脉跳动得厉害还是人迎脉跳动得厉害。

正常人一般两个地方跳起来差不多、力量大小差不多,人迎和寸口,两个应该是相等的。

如果出现了病的情况下,就可能出现不同了,《内经》里面讲了,人迎脉大于寸口脉一倍、两倍,甚至三倍,这是讲人迎脉,说明什么问题?

《内经》认为是体表、躯体、躯壳的问题。

寸口脉说明什么问题?

内脏的问题。

现在人迎脉跳得特别旺,比寸口脉跳得厉害一些了,那说明病位在什么地方?

在体表。

也就是说,外面的病比里面的病要严重一些。

因此,人迎脉大的话,大于寸口,多半是体表的病明显。

如果大于四倍,当然这个应该说是不太可能,人迎这个颈动脉搏动跳得很大、很有力,比寸口脉,大于它的四倍了!

大一些是可能的,但是恐怕大于四倍这种情况也比较难见到。

但是古人说,如果大于四倍,叫做“外格”,这个叫作格拒了,格在外面了,气血都在外面,所以叫做外格。

如果反过来,寸口脉大于人迎脉,寸口脉很明显,颈子上这个脉搏——人迎脉搏跳动得不太明显,我们前面讲寸口脉是说明内脏,病位在内,人迎脉说明是躯体、体表,病位在表,寸口脉现在跳得很厉害,说明这个病位是里证,在里面、内脏,古人是这样认为,并且如果是大于了四倍,寸口脉大于人迎脉,大四倍了,那也不可能。

如果这个脉动的范围是三个毫米的话,那三四就一点二个厘米,这个颈动脉搏动还只有三个毫米,大这么多恐怕没有。

但是如果说寸口脉确实大于人迎脉,这一个情况古人把它叫做“内关”,关在里面了。

因为寸口脉是主内脏,这种病邪是关在里面的,因此叫做“内关”,两个合在一起就叫做“关格”。

关格的名称,关格这是一个名称,一个中医的术语,中医关格的术语最早的含意是讲的人迎、寸口两个脉搏的比率,是讲这个问题。

但是后来这个关格慢慢就演变了,后来就变成了什么问题?

大便不通称为格,小便不通称为关。

还演变,又演变(为)大小便不通叫做格,并且还呕吐不止就称为关,有大小便不通,当然不通它就往上呕,有呕吐,这就叫做关格。

到最后,到我们近年来的教材,《中医内科学》上面,五版《中医内科学》,大家查书看,就有关格这个病,这个病是指的什么病?

实际上相当于尿毒症,尿毒症,小便解不出来了,尿毒症出现了呕吐,这种情况把它叫做关格,是把它又变成了一个病。

中间那个阶段,宋朝、明朝那个时候,是把它变成个症状,大便不通,小便不通,呕吐,这就是叫做关格,到了近代,把它变成了一个病,变成关格了,肾功能衰竭、尿毒症叫做关格。

大家去看,去查《内科学》。

因此这个关格的名称是怎么样?

180度的大转弯是没问题、没错的,从开始的时候讲脉搏,人迎和寸口的脉搏的比率大于哪一个,外面人迎脉大于那个叫做外格,寸口脉大于人迎脉四倍的叫做内关,原始含意是这个含意,后来变成了一个尿毒症、肾功能衰竭这么一个表现了,肾衰了。

我们知道诊脉的第二个方法,关格这个名称的来源是这样来的,是讲的人迎和寸口脉的比较。

好,休息一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