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2766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25.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都市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成都市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成都市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成都市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成都市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成都市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成都市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成都市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成都市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成都市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成都市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成都市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成都市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成都市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成都市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成都市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成都市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成都市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成都市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成都市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都市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

《成都市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市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成都市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

成都市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

成都市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某化合物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且碳、氢元素质量比为12:

1,该化合物的化学式量为26,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C2H2

B.该化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92.3%

C.3.9g该化合物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13.2g二氧化碳

D.5.2g该化合物与6.9g酒精(C2H5OH)含有等质量的碳元素

2.在实验室中,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除去混在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

点燃

B

鉴别软水和硬水

加入水,搅拌

C

除去混在木炭粉中的氧化铜

在空气中灼烧

D

鉴别空气、氮气、氧气

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

 

A.AB.BC.CD.D

3.在点燃的条件下,2.6g的C2H2与7.2g的O2恰好完全反应,生成6.6gCO2、1.8gH2O和ag的X.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1.4

B.X的化学式为CO

C.X中的氧元素与消耗的氧气质量之比为1:

9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2H2+2O2

CO2+H2O+CO

4.有氧化镁和另一种金属氧化物组成的混合物共4g,经测定其中含有氧元素1.8g,则另一种金属氧化物是(  )

A.Al2O3B.CuOC.CaOD.Fe2O3

5.依据下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

实验步骤如下:

①通入N2一段时间后,点燃酒精灯,a、b中均无明显现象;②改通O2片刻,加热一段时间后,熄灭酒精灯,a中红磷不燃烧,b中红磷燃烧。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实验可以证明氮气不能支持红磷的燃烧

B.实验过程①要先通入N2,是为了排除装置中的空气

C.实验过程②的现象证明可燃物燃烧只需要足够的氧气

D.对比①②实验现象可知:

可燃物燃烧需要足够的氧气和达到一定的温度

6.小希设计如图的实验,并完成下列的操作步骤:

①未点燃酒精灯,观察白磷未燃烧

②点燃酒精灯片刻,观察到白磷燃烧

③熄灭酒精灯,冷却到室温,观察到水位上升到刻度1处

④点燃酒精灯,剩余的白磷不燃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酒精灯加热铜丝,白磷燃烧,铜丝变黑,可见白磷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

B.操作②中除了观察到白磷燃烧,铜丝也变黑,会使“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结果大于1/5

C.对比①②中的现象,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D.对比②④中的现象,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7.下列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其变化过程的是()

A.

镁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

B.

电解水生成气体的体积

C.

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

D.

把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8.现有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G,其中C为常用的食品干燥剂的主要成分,它们之间存在如下图所示关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①可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

B.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

CaO+H2O=Ca(OH)2

C.气体E不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

D.红色固体G可由金属Ag与CuSO4溶液直接反应得到

9.为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设计如图装置,利用传感器技术测得实验过程中温度、压强和氧气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下。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Y是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B.X曲线中A到B点呈上升趋势的原因是燃烧放热

C.实验过程中大致在t3时刻打开活塞K

D.Z曲线中C到D点变化的原因是装置外的空气进入集气瓶

10.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

反应前质量(g)

4

31

21

10

反应后质量(g)

4

40

6

X

 

A.甲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该反应的生成物只有一种

C.丙物质一定属于化合物

D.参加反应的乙、丁质量比为5:

2

11.蜡烛(足量)在如图所示密闭的集气瓶内燃烧至熄灭,测得瓶内氧气体积分数的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蜡烛燃烧前瓶内只有氧气

B.瓶内氧气体积分数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C.过程中瓶内物质总质量不断减少

D.蜡烛熄灭后瓶内只剩二氧化碳气体

12.现有A、B、C三种物质各15g,充分反应后生成D物质30g,此时C已完全反应,若再加入C物质5g,A恰好完全反应,则参加反应的A与B的质量比为

A.3:

2

B.3:

1

C.1:

1

D.2:

3

13.在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测得反应前及反应过程中的两个时刻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下图所示。

图中a、b、c、d分别表示相应物质的质量分数。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可能是催化剂B.丁是反应物

C.甲和乙是反应物D.乙是生成物

14.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部分数据如下表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等于10B.该化学反应为分解反应

C.丙一定为催化剂D.b等于12

15.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小圆圈均代表碳原子,这两种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的产物都是二氧化碳,但它们的物理性质却明显不同,如导电性、硬度等。

据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乙两种物质中的碳原子大小相同

B.将甲乙两种物质混合后得到的是纯净物

C.甲乙两种物质中原子的空间排列方式不同

D.甲乙两种物质由相同的原子构成

16.下表列出了除去物质中所含少量杂质的方法,其中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

所含杂质

除去杂质的方法

A

MnO2

KCl

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B

CO2

CO

将混合气体点燃

C

Cu

C

在氧气中灼烧

D

FeCl2溶液

CuCl2

加入过量的铁粉,过滤

 

A.AB.BC.CD.D

17.工业上以CaO和HNO3为原料制备Ca(NO3)2•6H2O晶体.为确保制备过程中既不补充水,也无多余的水,所用硝酸的溶质质量分数约为()

A.41.2%B.53.8%C.58.3%D.70.0%

18.以下关于燃烧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

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D.碳在氧气中燃烧发红光,生成二氧化碳

19.下图所示的四个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B.水的电解

C.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制氧气

D.木炭在密闭的容器内完全燃烧

20.比较、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以下是根据一些反应事实推导出的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其中推理不合理的是(  )

序号

化学反应事实

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

A

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

氧气的浓度

B

碳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发生反应,

而在点燃时能与氧气反应

反应温度

C

双氧水在常温下较难分解,

而在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

催化剂

D

铜片在空气中很难燃烧,铜粉在空气中较易燃烧

反应物的种类

 

A.AB.BC.CD.D

21.下列实验方案中,可行的是

A.区分一氧化碳和甲烷:

将燃烧生成的气体通入石灰水

B.除去氧化铜中混有的木炭粉:

向固体中通入一氧化碳后加热

C.检验甲烷中是否混有氢气:

点燃气体,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

D.区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22.小安整理出了空气成分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其中错误的是(  )

A.氧气支持燃烧,常作宇宙航行中的重要燃料

B.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焊接金属的保护气

C.二氧化碳可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D.稀有气体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灯泡的填充气体

23.(2011年浙江宁波,19题、)将一定量的苯(C6H6)和氧气置于一个完全封闭的容器中引燃,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和一种未知物X。

测得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氧气

二氧化碳

X

反应前质量/g

3.9

9.6

0

0

0

反应后质量/g

0

0

6.6

2.7

m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表中m的值为13.5B.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C.物质X能在氧气中燃烧D.物质X中一定含有氢元素

24.下列关于物质除杂所用方法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

所含杂质

除杂的方法

A

KCl

KClO3

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后加热

B

CO2

CO

将气体通过足量的澄清石灰水

C

NaCl

KNO3

加水溶解、蒸发结晶、过滤

D

Mg粉

Zn粉

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A.AB.BC.CD.D

25.下列有关图象中不正确的是

A.图①是一定量的碳在过量的氧气中燃烧

B.图②是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C.图③是镁条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D.图④是活性炭与氧化铜粉末在高温下恰好完全反应

二、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题

26.如图是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的操作过程示意图,试回答:

(1)上述操作过程示意图中的错误有_____处,还缺少一个操作步骤是_____。

(2)B操作中实际称量氯化钠的质量是_____g.(说明:

1g以下用游码)

(3)D操作应选用_____的量筒(从10mL、50mL、100mL中选择);量水时,量筒必须平放,视线要跟量筒中水的凹液面的_____处保持水平。

(4)E操作的后果是_____,E操作的目的是_____。

(5)若B的操作是正确的。

下列的错误操作可能导致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小于15%的是_____(填序号)。

①C操作中有固体洒落②D操作中有少量水溅出③E操作中有少量溶液溅出④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6)实验结束后,要对玻璃仪器进行洗涤。

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是_____。

27.下面图示是硫粉、红磷、光亮的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装置:

(1)三个实验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在反应条件方面,三个实验都要_____,在能量变化方面,三个实验都是__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在反应的基本类型方面,三个反应都是_______反应。

(2)甲中产生_______色的火焰,反应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是____________。

(3)乙中产生浓厚的白_______,反应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是________。

(4)丙中的反应现象是铁丝剧烈燃烧,_________,生成_____色固体。

(5)三个集气瓶里都放有少量的水,其中甲中水的目的是__________。

三、九年级化学上册推断题

28.已知A、B、C、D、E四种元素,A元素组成的单质是一种清洁能源;B元素带2个负电荷的阴离子核外电子层结构与Ne原子相同;C元素的某氧化物分子组成为CO3,其中C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

3;D元素的原子有三个电子层,最内层是最外层的2倍;E元素是地壳中含量第二多的金属元素。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随着社会的发展,能源和环境问题成为当今一大热点话题,请根据所学的知识找到一种能产生A单质的方法(用化学符号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A、B可能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

(3)写出B、C、D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

____________.

(4)写出实验室用白色固体和黑色粉末制取单质B的反应原理(符号表达式):

___________.

(5)E元素形成的单质能与B元素形成的单质在一定条件下剧烈反应,请写出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基本反应类型为:

_______________.

29.如图A-H分别表示初中所学常见物质,A和H是一种黑色固体粉末,B、D为无色液体,E、F为白色固体,G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请根据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表示物质的转化,“一”表示物质混合能发生化学反应,反应条件已省略)

(1)A在A与B的反应中起_____作用;

(2)请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B_____;C_____;D_____;H_____;

(3)写出混合A和E加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

30.甲、乙、丙、丁、戊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纯净物,他们的转化关系如下图(反应条件省略),甲是白色固体,丁是单质,每个构成丁的微粒都有16个质子,请回答:

(1)乙物质的名称是______

(2)反应甲→乙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3)反应丁+戊→乙属于_____(填反应类型)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A、C2H2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

24:

2=12:

1,该化合物的化学式量为:

12×2+1×2=26,该选项说法正确;

B、该化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92.3%,该选项说法正确;

C、3.9g该化合物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为:

=13.2g,该选项说法正确;

D、5.2g该化合物、6.9g酒精中碳元素质量分别为:

=4.8g、

,因此碳元素质量不相等,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2.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A、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点燃,会引入新的气体杂质,且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故不符合题意;

B、鉴别软水和硬水用肥皂水,浮渣多泡沫少的是硬水,反之则是软水,故不符合题意;

C、木炭粉在空气中灼烧生成二氧化碳,会除去主体物质,不符合除杂原则,故不符合题意;

D、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正常燃烧的是空气,熄灭的是氮气,燃烧更旺的是氧气,可以鉴别,故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解答除杂质一类的题目时,要注意三原则:

①不引入新杂质;②不减少被提纯物质的质量;③杂质便于分离。

掌握了除杂质的原则,解答题目时要审清题目要求,分析理顺思路且与题目要求吻合,才能准确解题。

3.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a=2.6+7.2-6.6-1.8=1.4,故A正确;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测X为一氧化碳,故B正确;

C、X中氧元素质量为:

,X中的氧元素与消耗的氧气质量之比为:

0.8g:

7.2g=1:

9,故C正确;

D.设反应方程式为aC2H2+bO2

cCO2+dH2O+eCO,a:

b:

c:

d:

e=

=0.1:

0.225:

0.15:

0.1:

0.05=4:

9:

6:

4:

2,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C2H2+9O2

6CO2+4H2O+2CO,故D错误。

故选D。

【点睛】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

4.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45%,氧化镁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40%,所以要达到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5%,另一种金属氧化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需大于45%。

【详解】

A.Al2O3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47.1%>45%,此选项符合题意;

B.CuO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20%<45%,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CaO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28.6%<45%,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Fe2O3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30%<45%,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A、①通入N2一段时间后,点燃酒精灯,a、b中均无明显现象,该实验可以证明氮气不能支持红磷的燃烧;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实验过程①要先通入N2,是为了排除装置中的空气,防止干扰实验;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②改通O2片刻,加热一段时间后,熄灭酒精灯,a中红磷不燃烧,b中红磷燃烧,实验过程②的现象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足够的氧气,同时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故选项错误,但符合题意;

D、对比①②实验现象可知:

可燃物燃烧需要足够的氧气和达到一定的温度;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6.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A.白磷是非金属,不能与铜比较金属活动性,选项说法错误;

B.粗铜丝变黑消耗的是氧气,不会使“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结果大于1/5,选项错误;

C.①未点燃酒精灯,②点燃酒精灯,对比①②中的现象,说明可燃物燃烧需温度达到着火点,选项错误;

D.②中白磷燃烧,④中白磷不燃烧是因为大试管内的氧气已经被过量的白磷消耗完,对比②④中的现象,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选项正确;

故选D。

7.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A、镁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反应前后镁元素的质量不变,故选项A正确;

B、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

1,故选项B正确;

C、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氯酸钾分解生成氧气,固体的质量减小,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增大,反应结束后不再增大,故选项C不正确;

D、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的铜的质量比铁的质量大,故选项D正确。

故选:

C。

8.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C是食品干燥剂的主要成分,而且能转化为氢氧化钙,则C可能是氧化钙。

氧化钙和无色液体B反应能够转化为氢氧化钙,则B可能是水。

无色液体A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能分解出水和无色气体D,则A可能是过氧化氢溶液,D可能是氧气。

黑色固体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和不充分燃烧会生成不同的物质,则该黑色固体可能是碳,充分燃烧生成的无色气体E可能是二氧化碳,无色气体F可能是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生成红色固体G和无色气体E,则红色固体G是铜。

将推测带入题中,符合题意,推断正确。

【详解】

A、反应①是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出水和氧气。

该反应可以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

故A说法正确;

B、反应②指的是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

其化学方程式为:

CaO+H2O=Ca(OH)2。

故B说法正确;

C、气体E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可以用于灭火。

故C说法正确;

D、红色固体G是铜。

银和硫酸铜不会发生化学反应,无法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所以无法直接制得。

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9.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磷燃烧能够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氧气消耗后,容器中的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水进入容器,进入容器中的水的体积即为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体积,进一步可以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详解】

A、红磷燃烧放热,温度升高,完全反应后温度下降,直至降低至室温,因此Y曲线表示的是温度变化,选项A正确;

B、X曲线是压强随时间变化的曲线,A到B点气压增大的主要原因是红磷燃烧放出热量,气体体积膨胀导致气压增大,选项B正确;

C、t3时温度恢复至室温,压强增大,是因为此时打开了止水夹,烧杯内水流入瓶内,导致瓶内气体压强增大,选项C正确;

D、实验是在密闭容器内进行,Z曲线中C到D点变化的原因是水进入集气瓶,使瓶内气体体积缩小,残留在瓶内的氧气浓度就增大,选项D错误。

故选D。

10.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A、由表可知,反应前后,甲物质的质量不变,因此,甲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不参加反应,选项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B、由表可知,反应前后质量变化:

乙增加9g,丙减少15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原则可得,丁增加15g-9g=6g,由反应物越反应越少,生成物越生成越多可知,该反应反应物有一种:

丙,生成物有两种:

乙和丁,选项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C、由选项B可知,该反应反应物有一种:

丙,生成物有两种:

乙和丁,符合“一变多”化合反应条件,丙物质一定属于化合物,选项说法正确,故符合题意;

D、由选项B可知,化学反应前后,乙增加9g,即该反应生成了9g乙,丁增加15g-9g=6g,,即该反应生成了6g丁,因此,参加反应的乙、丁质量比为9:

6=3:

2,选项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点睛】

此题是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方面的题目,解题关键是:

掌握反应物越反应越少,生成物越生成越多,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不参加反应等原则,该题属于中考的热点题目,可在选择题、填空题中出现,考查形式较为灵活,注意仔细审题。

11.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A、由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反应前氧气的体积分数大于19%,说明蜡烛燃烧前装置内除了含有氧气,还含有其它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B、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6%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

C、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密闭容器内的物质的质量总质量不会减少,故选项说法错误。

D、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瓶内不会只剩下二氧化碳,还应有水蒸气、燃烧前瓶内的其它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B。

12.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A、B、C三种物质各15g,充分反应后生成D物质30g,此时C已完全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参加反应的A、B的质量总和是15g,若再加入C物质5g,与A、B反应生成10gD,此时A恰好完全反应;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15gA、20gC和B反应生成40gD,则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40g-15g-20g=5g,故参加反应的A与B的质量比=15g:

5g=3:

1。

故选:

B。

13.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反应前甲由70%变到了42%,减少了28%,第三个饼状图中b=100%-40%-10%-42%=8%,所以乙由14%变到了8%,减少了6%,丙由6%变到了40%,增加了34%,丁在反应前和反应过程中都是10%。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物在化学反应过程中质量减少,生成物在化学反应过程中质量增加,可以确定的是甲和乙是反应物,丙是生成物,该反应可以写成甲+乙→丙,丁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什么都不是。

【详解】

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乙是反应物不是催化剂,故选项错误;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丁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什么都不是,故选项错误;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甲和乙是反应物,故选项正确;

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乙是反应物不是生成物,故选项错误。

故选:

C。

14.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得,12+26+3=a+3+28,a=10,正确;

B、由表可知,甲物质的质量减少,是反应物,乙物质的质量减少,是反应物,丙物质的质不变,可能是催化剂,丁物质的质量增加,是生成物,故该反应为化合反应,错误。

C、丙物质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是杂质,错误;

D、反应前后甲物质的质量减少了12g,乙物质的质量增加了28g,故反应中甲、丁物质的实际质量比为12:

28=3:

7,当甲物质由12g变为9g时,实际质量减少了3g,故乙物质的质量应该增加7g,b等于7,错误。

故选A。

15.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A.甲乙两种物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碳原子的大小相同,故正确;

B、甲乙是两种不同的物质,故混合后形成的是混合物,故错误;

C、由图可知,甲乙两种物质的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正确;

D、由图可知,甲乙两种物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