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对各个年龄段的称谓讲解.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33069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对各个年龄段的称谓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古代对各个年龄段的称谓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古代对各个年龄段的称谓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古代对各个年龄段的称谓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古代对各个年龄段的称谓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古代对各个年龄段的称谓讲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古代对各个年龄段的称谓讲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古代对各个年龄段的称谓讲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古代对各个年龄段的称谓讲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古代对各个年龄段的称谓讲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对各个年龄段的称谓讲解.docx

《古代对各个年龄段的称谓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对各个年龄段的称谓讲解.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对各个年龄段的称谓讲解.docx

古代对各个年龄段的称谓讲解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

1.赤子:

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疏:

“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襁褓:

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如《后汉书·桓郁传》:

“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

”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孩提:

指二三岁的幼儿。

《孟子·尽心上》:

“孩提之童。

”赵岐注:

“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

”亦作“孩抱”。

4.龆龀:

儿童换齿。

《韩诗外传》:

“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

”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5.垂髫:

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陶潜《桃花源记》: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幼学:

十岁。

《礼记·曲礼上》:

“人生十年曰幼,学。

”郑玄注:

“名曰幼,时始可学也。

”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7.总角:

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

《礼记·内则》:

“拂髦,总角。

”郑玄注:

“总角,收发结之。

”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8.豆蔻:

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杜牧《赠别》诗: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9.及笄:

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

“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10.束发:

男子十五岁。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大戴礼记·保傅》:

“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11.破瓜: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

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2.弱冠:

男子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

“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

13.而立:

三十岁。

《论语·为政》:

“三十而立。

”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14.不惑:

四十岁。

《论语·为政》:

“四十而不惑。

”后用作四十岁的代称。

15.知命:

五十岁。

《论语·为政》:

“五十而知天命。

”意谓到五十岁才懂得天命。

后人因以“知命”为五十岁的代称。

16.耳顺:

六十岁。

《论语·为政》:

“六十而耳顺。

”何晏集解引郑玄曰:

“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

”后以“耳顺”为六十岁的代称。

17.古稀:

七十岁。

杜甫《曲江》: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

18.耋:

七十至八十岁。

毛传:

“耋,老也。

八十曰耋。

”《左传·僖公九年》:

“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

19.耄:

八十至九十岁。

《礼记·曲礼上》:

“八十、九十曰耄。

20.期颐:

一百岁。

《礼记·曲礼上》:

“百年曰期,颐。

”孙稀旦集解:

“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

方氏悫曰:

‘人生以百年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

’”后因称百岁为“期颐”。

中国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

汤饼之期:

婴儿出生三朝,称为“汤饼之期”。

语出刘禹锡《送张盥诗》。

  襁褓:

不满周岁

  初度:

指小儿周岁。

语出清代文学家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

后来亦泛指生日为“初度”,如六十岁生日称为“六十初度”。

  孩提:

2~3岁

  垂髫(tiao,又称髫年):

女孩7岁(髫)。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

“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龆龀、龆年:

指儿童7~8岁。

语出《韩诗外传》卷一:

“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

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齿……”  总角:

幼年泛称,具体指八九岁的少年。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语出《诗经》,如《诗?

卫风?

氓》“总角之宴”,又《齐风?

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

“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

  教数之年:

指儿童九岁。

  黄口:

10岁以下。

  外傅之年:

指儿童十岁。

  金钗之年:

女子12岁。

  豆蔻(豆蔻年华):

女孩13-14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及笄之年:

女子15岁。

语出《礼记?

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舞勺之年:

男子13~15岁。

  束发:

男子15岁。

古代男子到了15岁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

保傅》:

“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

  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女子16岁。

这是旧时文人将“瓜”字拆为二八字以纪年。

《通俗编?

妇女》:

“宋谢幼词:

‘破瓜年纪小腰身’。

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

瓜字破之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

”“破瓜之年”亦谓六十四岁。

《通俗编》又云:

“若吕岩赠张泊诗:

‘功成当在破瓜年’,则八八六十四岁”。

有室之年,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故“有室之年”就是结婚之年。

语出《礼?

曲礼上》

  舞象之年:

男子15~20岁。

  桃李年华:

女子20岁。

  弱冠:

男子20岁。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语出《礼记?

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诗之一: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花信年华:

女子24岁

  梅之年、待年、待字:

女子成人至出嫁前。

语出《后汉书?

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

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

“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半老徐娘:

女子30岁。

  而立之年:

男子30岁。

立,“立身、立志”之意。

语出《论语?

为政》“三十而立”。

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聊斋志异:

长清僧》:

“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男子40岁。

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语出《论语?

为政》“四十而不惑”。

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

应璩《答韩文宪书》:

“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男子50岁。

知命,“知天命”之意。

艾:

语出《礼记?

曲礼上》“五十曰艾”。

老年头发苍白如艾。

《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

“……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

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

“(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

‘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亦作“古希”。

  杖朝之年、中寿:

80岁

  耄耋之年、上寿:

80~90岁

  鲐背之年:

90岁。

语出《诗经》,如《诗?

大雅?

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

《尔雅?

释诂》:

“鲐背,寿也。

”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

100岁。

语出《礼记?

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

苏拭《次韵子由三首》:

“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花甲重开:

一百二十岁。

  古稀双庆:

一百四十岁。

  另有:

  皓首:

指老年,又称“白首”。

《后汉书?

吕强传》:

“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黄发:

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

鲁颂?

宫》“黄发台背”。

老人头发由白转黄。

曹植《赠白马王彪》:

“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

”陶渊明《桃花源记》: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此外,还有把六十岁以上的人统称为“耆老”,八十岁以上的人称为“大耋”。

亦有泛称老人为“龙钟”、“潦倒之年”的。

《广韵》:

“龙钟,竹也,老者如竹枝摇曳,不治禁持。

潦者,路之流水也,其颠倒阻滞,如人之遭际,故云。

古代各年龄段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即乃稚气未脱的少儿代称也;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5岁(男)——志学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二八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标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壮年时期——春秋鼎盛;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还历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从心之年、悬车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又可称为“人瑞”。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

1.赤子:

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疏:

“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襁褓:

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如《后汉书•桓郁传》:

“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

”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孩提:

指二三岁的幼儿。

《孟子•尽心上》:

“孩提之童。

”赵岐注:

“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

”亦作“孩抱”。

4.龆龀:

儿童换齿。

《韩诗外传》:

“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

”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5.垂髫:

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陶潜《桃花源记》: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幼学:

十岁。

《礼记•曲礼上》:

“人生十年曰幼,学。

”郑玄注:

“名曰幼,时始可学也。

”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7.总角:

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

《礼记•内则》:

“拂髦,总角。

”郑玄注:

“总角,收发结之。

”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8.豆蔻:

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杜牧《赠别》诗: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9.及笄:

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

“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10.束发:

男子十五岁。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大戴礼记•保傅》:

“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 

11.破瓜: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

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2.弱冠:

男子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

“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

 

13.而立:

三十岁。

《论语•为政》:

“三十而立。

”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14.不惑:

四十岁。

《论语•为政》:

“四十而不惑。

”后用作四十岁的代称。

 

15.知命:

五十岁。

《论语•为政》:

“五十而知天命。

”意谓到五十岁才懂得天命。

后人因以“知命”为五十岁的代称。

16.耳顺:

六十岁。

《论语•为政》:

“六十而耳顺。

”何晏集解引郑玄曰:

“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

”后以“耳顺”为六十岁的代称。

17.古稀:

七十岁。

杜甫《曲江》: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

18.耋:

七十至八十岁。

毛传:

“耋,老也。

八十曰耋。

”《左传•僖公九年》:

“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

” 

19.耄:

八十至九十岁。

《礼记•曲礼上》:

“八十、九十曰耄。

20.期颐:

一百岁。

《礼记•曲礼上》:

“百年曰期,颐。

”孙稀旦集解:

“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

方氏悫曰:

‘人生以百年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

’”后因称百岁为“期颐”。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

2-3岁――孩提童年——总角,垂髫8岁(男)——龄年10岁以下――黄口10岁(女)——髻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14岁(女)――豆蔻年华13—15岁——舞勺之年15岁(女)——及笄之年15岁(男)-------志学之年15—20岁——舞家之年16岁(女)――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蓓(信)年华出嫁——标梅之年30岁(女)――半老徐娘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50岁――知命之年、半百60岁――花甲,平头之年、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80岁――杖朝之年88岁——米寿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台,骀)背之年99岁——白寿100岁――期頣,人瑞108岁——茶寿

现代剧称谓之乱象

引子——是谁那么先知先觉把雍正以后才出现的“大人”称谓硬塞给了宋代的包拯?

是我们台湾伟大的电视编剧。

 想到这几年看了太多莫名其妙的破烂电视剧、破烂“重回古代文学”。

这些东西一旦多了,就难免出现**。

**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装B,特别是不懂B而装B是一大因素。

 

有些作者一会儿模仿古文对白,一会儿参详古代制度习惯,可是他们经常忽略最基本的:

古人的称谓。

 我们知道,古代人有名、有字、有别号、有尊称、有蔑称,可是虾米朝代怎样称爸爸妈妈哥哥姐姐、称君称亲称师都是有定式的,为了现代人识别方便改一些,没什么,但不能闹笑话,留硬伤BUG,或者故意装B还装成13。

把明清时代的称谓放到汉唐的背景里,就等于是糊弄观众。

例如说,前段时间好几部大汉类的电视剧,女主角叫爹地都是嗲声嗲气地叫:

“爹~~”——实际上,爹作为老爸的称谓,是从魏晋时才开始的。

大汉剧称“爹”,把时间提早了几百年,相当于某个明朝大戏里喊出了“老豆”两个字。

 还有一个古装界统一无时段的称呼,就是称官员为“大人”。

现在几乎所有朝代的电视剧、小说,对有品的官都介么叫,例如包青天里叫包大人。

这就**UG了,下级和百姓对官员称大人,在明朝之前是极少见的,就是明朝,也很少见。

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记了个笑谈,他祖父拜谒张居正时,被张叫了声“沈大人”,当时宾客都以为十分新鲜,因为“呼公、呼丈者多,更不闻有大人之称。

”爷爷被人叫了声大人,孙子就郑重地写进文集,说明在当时用得极少,甚至少过我们现在叫脑残。

再简单点说,大家翻翻三国演义,就可以知道,几无文官被叫过“大人”。

所以在梦回三国一类的小说里看到“陈大人”、“曹大人”,就觉可笑,这与唐明皇叫安禄山“X0后脑残”是一个效果。

 因此不能不说,古装片有一个伟大之处,就是统一了新文化运动都没有统一的古人称谓。

 

实际上,大人之称,普遍行走官场,是自雍正开始(康熙类片子、小宝类片子里称索尼“索大人”鳌拜“鳌大人”都索超前意识啊),见《清裨类钞.称谓类.大人》:

“大人之称,始于雍正初,然唯督抚有之。

嘉、道以降,京官四品以上 ,外官司道以上,无不称大人。

翰林开坊,六品亦大人。

” 

到了光绪末,因为局势乱,需要奉承的人越来越多,所以大人就被用滥了,什么员外郎之类的都被称为大人,这可能也是古装片滥掉“大人”二字之源吧。

 当然,象《孝庄皇后》里那样天大的BUG,也索常见。

而且,你知道为虾米清朝皇后皇太后都是“慈”字顺下来的,孝庄我们叫孝庄,慈禧我们却叫慈禧吗?

 

说到这里,恐怕大家还不是很感兴趣,那就说几个你可能惯性思维从未想过对不对的:

 秦始皇是不是嬴?

 孔子是不是姓孔?

 再来几个你可能会感兴趣的:

 虾米叫“不分伯仲”?

 虾米叫“待字闺中”?

 “虎”作姓时怎么念?

 屈原为虾米在《离骚》里自称“朕”?

莫不是他当过皇帝?

 为虾米我们叫叫汉高祖不叫他汉太祖?

为虾米叫曹操又叫魏太祖不叫魏高祖?

有时又叫他魏武帝?

 为虾米有的皇帝叫哀帝、献帝介么不吉利的字?

为虾米汉献帝那么惨了还不改个名字叫汉喜帝?

 为虾米唐玄宗又叫唐明皇?

什么样的场合用前面的,什么场合用后面的?

 如果当着乾隆说“雍正”两个字,算不算不敬?

会不会被杀头?

 贞子?

我国唐朝就有了!

知道吗,古代人有时会称自己妈妈为“姊妹”、“姨”(干,介个可能就被J-APAN学去了搞兽行。

) 还有,古代人还可能称女儿为“处女”(今天当然所不行,例如你看到同事抱着小女儿逛街,招呼说:

 “你家处女好可爱”。

可能会被当街打。

) 好了,如果你有兴趣了解一下被我们日益忽略而被韩国日偷夜顺的古代文化传统,就可以看看我接着写的。

 大家要明白,有些知识不当钞票使,我们视其为粪土,还不时有激进愤Q来打倒,破旧。

可是,我们永远的竞争对手,日本和韩国,却在无时无刻地不在觊觎。

懂一点,去争遗、申遗,总索好些。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古代廿、卅、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