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英台与朱丽叶的比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33101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祝英台与朱丽叶的比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祝英台与朱丽叶的比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祝英台与朱丽叶的比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祝英台与朱丽叶的比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祝英台与朱丽叶的比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祝英台与朱丽叶的比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祝英台与朱丽叶的比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祝英台与朱丽叶的比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祝英台与朱丽叶的比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祝英台与朱丽叶的比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祝英台与朱丽叶的比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祝英台与朱丽叶的比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祝英台与朱丽叶的比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祝英台与朱丽叶的比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祝英台与朱丽叶的比较.docx

《祝英台与朱丽叶的比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祝英台与朱丽叶的比较.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祝英台与朱丽叶的比较.docx

祝英台与朱丽叶的比较

学号20060101050324

密级

兰州城市学院本科毕业论文祝英台与朱丽叶爱情悲剧之比较

学院名称:

文学院

专业名称:

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

桑玉萍

指导教师:

李韶华

二○一○年四月

1

BACHELOR'SDEGREETHESIS

OFLANZHOUCITYUNIVERSITY

OncomparisonoflovetragedybetweenZhuYingtaiandJuliet

College:

LiberalArts

Subject:

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

Name:

SangYuping

Directedby:

LiShaohua

April2010

郑重声明

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所有数据、图片资料真实可靠。

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

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

本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属于培养单位。

本人签名:

日期:

摘要

爱情,这一人类永恒的主题,永远以不朽的生命力通过各种形式活跃于世间的每一个角落,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与英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都讲述了青年男女主人公为了追求爱情婚姻的自由并最终都为爱而死的悲惨故事,二者虽诞生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两位女主人公在剧中大放异彩,用自己的行动,为爱而战,表现出了她们对传统伦理道德和世俗观念的反叛,体现出了她们女性意识的自觉觉醒。

关键词:

祝英台;朱丽叶;爱情;自觉觉醒;现代启示

ABSTRACT

Love,astheeternaltopicforhuman,manifestsinvariousandactivewaysforever.BoththestoryoftheButterfliesinChinaandRomeoandJulietinEnglandaretragedieswhichtelltheheroandheroinecontributedtheirlivesforfreedomofloveandmarriage.Althoughthecountryandbackgroundaredifferent,theystillhavethesameeffect.Innovels,twoheroinesareshinedforfightingwithtraditionalethicsandintertwinewiththesewererivalry,powerbrokering.

Keywords:

ZhuYingtai;Juliet;Love;awakeningconsciousness;modernenlightenment

 

一、不同民族交相辉映的爱情颂歌

(一)、梁山伯与祝英台

(1)

(二)、罗密欧与朱丽叶

(2)

二、两部爱情悲剧的相似

1、爱情主题

(2)

2、殉情情节(3)

3、注重女性形象的塑造(3)

三、两位女主人公在争取爱情时的不同表现

(一)、对爱情的表达不同(4)

(二)、捍卫爱情的方式不同(7)

四、两部爱情悲剧的文化成因

五、结语

注释(11)

参考文献(12)

致谢(13)

祝英台与朱丽叶爱情悲剧之比较

爱情,这一人类永恒的主题,永远以不朽的生命力通过各种形式活跃于世间的每一个角落,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尽管世界上各个民族千差万别,但世界各个民族的人对人生意义的追求,所遭遇的问题,面对的困难是大体一致的。

追求纯洁真挚的爱情,是世界各族的人们,尤其是青年们的共同愿望,而纯洁真挚的爱情来之不易,常常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甚至要付出鲜血和生命,在世界各民族中也都出现过。

在中国流传已久的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虽诞生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剧中男女主人公们的爱情都遭到了来自外界强大势力的干预,但他们不畏艰难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曲“爱而不得其所爱,不惜以死偿情债”的千古悲歌,从而将“爱情”演绎得淋漓尽致——爱可以超越一切包括死亡。

一、不同民族交相辉映的爱情颂歌

(一)、《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祝》的传说在民间流传已久。

女主人公祝英台说服父亲女扮男装去杭州求学,与故事中的男主人公梁山伯在途中相遇。

祝英台聪明伶俐,梁山伯憨厚耿直,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便在草桥义结金兰。

书院三年,二人同窗共读,“日则同食,夜则同卧”但英台始终“衣不解带”。

这时的祝英台虽已对梁山伯产生了爱慕之情,却不敢追随自己的心向山伯倾吐,木讷的梁山伯也未曾识破祝英台的女儿身。

后来祝英台收到家中来信,父亲病重,在回家之际两人依依不舍,十八里相送的路上,祝英台柔情似水,频频借物传情,借物表意,却始终没有明言,木讷的梁山伯也未领会她的深意,无奈之下,祝英台只得借“妹”说媒与梁山伯约定了再会之期。

两年后,梁山伯前去探望英台方知真相,欲娶英台为妻,但此时的英台已被许配给有财有势的马家。

而梁家却是家境贫寒,梁祝两家可谓“门不当,户不对”,遂遭其父母反对。

二人在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

梁山伯从此郁郁寡欢,终因相思成疾而亡。

祝英台在出嫁途中到山伯墓前拜祭,痛哭不已,突然之间狂风大作,坟墓裂

开了一个口子,英台纵身跳入,墓复合拢,两人化作了一对美丽的蝴蝶在人间蹁跹起舞,实现了“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的愿望。

(二)、《罗密欧与朱丽叶》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属于一见钟情式。

罗密欧本来陷入对罗瑟琳单恋的苦恼之中,终日唉声叹气,闷闷不乐。

一天晚上,他和几个朋友化妆参加和他家族有着世仇的凯普莱特家的舞会,本意是要看看他所思念的人在舞会上将怎样大放光彩,不料却遇上了凯普莱特的女儿朱丽叶,罗密欧对朱丽叶顿生爱慕之情。

当晚他就冒着生命危险跳进了朱丽叶阁楼的后花园里,向她表白心中的爱意,并指天起誓。

而朱丽叶也被罗密欧的温文尔雅、风度翩翩所折服,她表示要把自己的命运交托给罗密欧,并说:

“要是你的爱情的确光明正大,你的目的是在于婚姻,那么明天我会叫一个人到你的地方来,请你叫他带一个信给我,告诉我你愿意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举行婚礼;我就会把我的整个生命交托给你,把你当做我的主人,跟随你到天涯海角”。

⑴他们深知彼此两家是仇敌,但仍毫不退缩,敢于同命运对抗,在劳伦斯神父的帮助下,不顾一切地走进教堂秘密举行婚礼。

这时一个意外事件发生了,由于世仇的影响,朱丽叶的表哥提伯尔特杀死了罗密欧的好友茂丘西奥,罗密欧为了朋友、为了荣誉不得已杀死提伯尔特,而被放逐。

此时,朱丽叶的父母又逼迫她嫁给贵族青年帕里斯,朱丽叶在走投无路之际,向劳伦斯神父求救,服下神父给的安眠药假死。

罗密欧闻讯赶回来,只见朱丽叶躺在墓穴中,不知内情的他以为朱丽叶已死,便喝下了买来的毒药,朱丽叶醒来后,看见罗密欧已死在自己身边,便毅然摒弃了生的希望,用匕首自杀身亡。

二、两部爱情悲剧的相似之处

1、爱情主题

这两部作品里所发生的故事虽然横跨亚欧,年代相隔数百年,可是它们从各自的题材上都反映了“歌颂爱情”这同一主题。

两部作品都颂扬了青年男女对爱的执著和敢于打破传统枷锁、摒弃旧的婚姻制度捍卫爱情的勇气。

罗密欧的死出于误会朱丽叶已死,但是当朱丽叶看到自己心爱的人死在自己面前时,便毫不犹豫地拔剑自刎,以死殉情;祝英台是看到自己心爱的人梁山伯故去,便不惜撞开荒冢,与梁山伯共同化蝶。

两部作品所歌颂的都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爱情,

他们的爱没有因为死亡而结束,而是因为死亡变得永恒。

从这里我们看出:

爱的力量无限大,她主宰着整个世界,爱感化天感化地,感化了整个世界。

凡间的美丽因爱更加充满鸟语花香,幼小的生命因爱更加健康成长,雨露因爱更加滋润人们的心田,然而美好的东西总是那么短暂,但它给人们留下的意味却十分深长。

他们是那么勇敢,那么无畏,他们真挚的爱情都是那么的惊天动地,在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同时是对封建势力的顽强抵抗。

2、殉情情节

两部作品都描绘了相似的殉情情节:

从自由恋爱到家长的激烈反对,再到彼此相爱的双方不能终成眷属的情况下的殉情选择,而且都是男方先亡,女方追随而去。

男女主人公用自己的生命宣誓对爱情的忠贞和对封建家长制、封建包办婚姻制度的抗争,他们以年轻的生命演绎了对爱情的热烈执著——“他生我亦生,他死我亦死”,歌颂了青春,爱情和美好幸福的生活,表达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

主人公们遭遇了来自外部社会的强大力量,是一种违背自然的强大力量,弱小的他们是无力与之抗衡的,但他们却有着“我生为爱情而生,没有爱情,我的生命也就告终”的执著精神。

他们以殉情来进行愤怒的反抗,用生命的最后呐喊来控诉他们生活于其中的那个社会的不理性、不人道、不自由。

而恰恰是他们所做出的这最后选择,使他们生命中所萌发出的爱成了一种“生死相依的恋爱”,撼人心魄,可歌可泣;恰恰是他们所做出的这最后选择,使他们生命中所萌发出的爱升华为了一种信仰,一种人生价值境界,使他们的生命本身获得了存在的价值。

从这里看出:

爱情问题不是一个个人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这两部作品的结局都以男女主人公双双殉情的悲剧方式加以处理,很明显的是把矛头指向了陈腐的封建社会,指向了封建顽固势力。

3、注重女性形象的塑造

同时,两剧不约而同地将目光集中在女性身上,更多地着墨于女主人公形象的塑造。

对美好爱情和婚姻的追求和向往是人类的天性,不论出生高贵还是低贱都是如此。

出生于上层家庭社会的女性,虽然家庭经济条件丰裕,但一样的受男性特权的束缚,终日被禁锢在家中成为富贵的囚徒。

但祝英台和朱丽叶这两位大家闺秀对于自己的爱情和婚姻,却采取了主动之势。

“在整个斗争中,她们经受了

比男主人公更多的痛苦和磨难,从而比起男主人公来也就显示了更为丰富的情感世界,更为勇敢的抗争精神和更为完美的性格特征。

正是她们,为两部作品增添了更多的奇光异彩和动人魅力。

”⑵祝英台与朱丽叶都以惊人的勇气反抗封建道德和偏见的束缚,追求着幸福和自由,但由于两部作品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时代地点,导致她们在反抗程度上也就不同,从而形成了她们不同的性格特征。

“因为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既是现实世界中形形色色真人活人的艺术概括和感性呈现,也是作家主观想象和心灵影像的组合折射,更是某种历史文化和民族集体无意识的象征图式和艺术符号。

”⑶

三、两位女主人公在争取爱情时的不同表现

人的主体意识是一个不断觉醒的过程,这种觉醒首先通过爱情婚姻表现出来如:

对终身伴侣的自由选择,对自我行为的自由支配。

“一个人的思想、态度,在别的事情上可以藏而不露,但在爱情面前是难以掩饰的。

所以说,恋爱往往最容易显示出人的真实性格。

”⑷尤其对于女性来说,爱是一生的温暖,是永久的幸福,女性为情而生,为爱而生。

情与爱是一个女人最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是女人生命的支柱。

朱丽叶勇敢直露地追求着爱情,是一位爱情出击者,闪烁着文艺复兴时期新女性的光辉;而祝英台的爱情是深沉、含蓄的,她以封建挑战者的姿态,从封建樊篱中顽强地走出来,她们在用自己的生命为爱情唱赞歌。

(一)、对爱情的表达不同

在爱情角逐中,男子总是追求者,女子则是被追求者。

年轻的公子追求美丽的小姐;骄傲的王子拜倒在灰姑娘脚下,多情的才子倾倒于佳人的石榴裙下。

然而朱丽叶却是一个爱情出击者,在阳台上她没有矜持,没有羞怯,没有忸怩作态只有炽热的、深情的爱情宣言如潮水般奔涌着。

她对罗密欧是一见钟情的,因此她有意向奶妈打听他是谁并说,“要是他已经结婚,那么坟墓便是我的婚床。

”⑸可见从见面开始她就已经爱上了罗密欧而且爱得是那么的彻底和坚决,至真至诚,没有一点杂质。

当她得知自己爱上的是仇人家的儿子时说道,“恨灰中燃起了爱火融融,要是不该相识,何必相逢!

昨日的仇敌,今日的情人,这场恋爱怕要种下祸根。

”⑹从这里可以看出,她已意识到这是一条艰难的爱情之路,家族间的世仇宿怨使她感到困扰深夜无眠,面对着皎洁的月光她独自倾吐心声。

“罗密欧啊,罗

密欧!

为什么你偏偏是罗密欧呢?

罗密欧,抛弃你的姓名吧,我愿意把我整个心灵,赔偿你这一个身外空名。

”⑺在这里我们听到了更真挚、更炽热的爱的诉说,看到了一颗为爱加速跳动的、炽热的少女的心,更为可贵的是我们看到了她的勇敢与叛逆。

朱丽叶是勇敢者,她相信自己,尊重自己,她自行决定自己的婚姻,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

她那样坦率地表达爱情,那样爱慕仇人家的儿子,在爱情面前,什么家族仇恨、社会道德标准,已被她看做是“虚文俗礼”而置之不顾了。

爱情的力量是无限大的,本来是一个处处需要大人照顾的天真烂漫的小姑娘的朱丽叶,一旦被爱情唤醒她人性的觉醒,她便一往直前了。

在与罗密欧交换爱情盟誓时,她说道:

“我的慷慨就像海一样浩渺,我的爱也像海一样深沉;我给你的越多我自己也就越富有,因为这两者是没有穷尽的。

”⑻她是如此大胆直露地说出了自己的爱,这一切只有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思潮洗礼下才会出现。

在封建社会中,儿女的婚姻是不能自己决定的,尤其是在贵族家庭出生的,他们的婚姻必须有父母来包办,他们只有服从。

即便是处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朱丽叶也要如此,因为这时旧的社会力量还是很强大的。

但是朱丽叶并没有妥协,她勇敢地站起来与包办婚姻制度进行抗争,一开始她就一反闺阁之秀的“小绵羊”姿态显示出文艺复兴时期女性大胆直露的特点,她要自己选择自己的伴侣,自己决定自己的婚姻,她知道罗密欧是家族的仇人,仍然与其共入婚姻的殿堂,这自然是违反家长们的意志的,但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足见其勇气。

在反抗包办婚姻的同时,朱丽叶还面临着另一阻力——家族世仇!

但她并没有因此而胆怯退缩,而是依旧执著追求自己所向往的爱情。

在向罗密欧表白时她大胆说出了,“罗密欧啊,罗密欧!

为什么你偏偏是罗密欧呢?

否认你的父亲,抛弃你的姓名吧;也许你不愿意这样做,那么只要你宣誓做我的爱人,我也不再姓凯普莱特了。

姓名本来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叫做玫瑰的这一种花,要是换了个名字,它的香味还是同样的芬芳;罗密欧要是换了别的名字,他的可爱的完美也绝不会有丝毫改变。

罗密欧,抛弃你的姓名吧。

”⑼尽管她是在那里含情脉脉的慢声低语,我们却听到了她对家庭的“叛逆”之声,只要做我的爱人,家族的姓氏都可以不要。

想一想,在封建社会里姓氏是何等的重要,改宗换姓这可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问题。

姓氏它像一把锁,禁锢着世代繁衍的子子孙孙们,他们应该为它永生而“战”,而不是轻易抛弃它。

然而朱丽叶却是勇敢而又果断的,为了所爱之

人可以改宗换姓,抛下家族,这时的她看起来有点失去理智了,但正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富于战斗力的光辉女性形象。

祝英台,她虽不像朱丽叶是明显的爱情出击者,却是封建礼教的挑战者。

历史上,封建礼教的桎梏将女性牢牢禁锢在闺阁庭院之中,女性群体总是会在道德上,伦理上,世俗观念上等等方面受到这样或那样的束缚。

她“女扮男装”去杭州求学一方面是对当时“女子无才便是德”以及“男尊女卑”观念的否定,她那样做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而且还可以和异性进行广泛的交流;从另一方面来说,使她暂时摆脱了对传统的认同,她用自己的行动努力争取男女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女性并不是男性的附庸,可这条路她走得异常艰难。

在封建礼教束缚下追求受教育的权利,这好比是在污浊的环境中追求一缕新鲜空气,但这便是英台的追求,一个封建挑战者的追求。

在中国封建时代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的婚姻制度贯穿在社会各阶层。

“男女授受不亲”的观念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青年男女,以至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是非常委婉的,要么语言暗示,要么借物寓意,要么眉目传情,要么只有自己苦苦忍受单相思之苦。

因此祝英台不敢如朱丽叶那般去袒露自己的爱情,但她亦有其独特的方式。

在书院中,情窦初开的祝英台对梁山伯产生了爱慕之情,但在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婚姻的封建社会中“哪有闺女自定亲”的道理。

所以在书院三年中,即使随时都有表白爱情的机会,她却只有把这份情这份爱深埋心底,始终不露半分。

直到父亲急催她回家,她才深感他们的前途渺茫,再相见不知何年何月,于是在十八里相送的路上,她才托物言情、借物表意,她运用了“鸳鸯配”、“牛郎织女”“牡丹配”等很多爱情隐喻表达自己对梁山伯的爱意,但木讷的梁山伯始终没有明白她的心意。

无奈之下,她只好借“妹”托媒,说自己家中有个九妹,与自己品貌相似,让梁山伯前来提亲。

从这里可以看出祝英台她又一次冲破了世俗观念的束缚从礼教门里走出了一小步,但经典中的“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空隙相窥,逾越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⑽被视为是至理名言。

祝英台便生活在这种由封建礼教、道德、秩序和传统观念罗织成的巨大罗网罩住了。

应该说,她一来到这个世界就被礼教大网网住了。

所以她心中有太多的顾虑,既要保持她大家小姐的矜持,又要顾及家族的清誉,否则会被说成是败坏门风。

所以在她身上体现出的是古老东方妇女的那种温柔和羞涩的大家闺秀的形象。

朱丽叶和祝英台情感表达方式的差异,并不仅仅是两人性格秉性差异所致,而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所决定的。

长期以来,在性别歧视、精神禁锢、情感压抑的文化氛围中艰难生存的中国女性,在被剥夺了接受公共教育权利的同时,也被剥夺了自由表达爱情、自主选择丈夫的权利,所以祝英台对爱情的表达只能“含而不露,欲说还休”。

相比之下,朱丽叶要幸运得多,她可以和罗密欧在公开场合一边跳舞,一边叙谈,而不会受到社会舆论和家长的阻拦。

(二)、捍卫爱情的方式不同

朱丽叶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方式来捍卫自己的爱情。

在罗密欧惨遭放逐,凯普莱特逼迫朱丽叶嫁给帕里斯时,一向为贴心宝贝的朱丽叶竟置父亲的威严于不顾,公开表示拒绝说,“凭着圣彼得教堂和圣彼得的名字起誓,我决不让他娶我做她幸福的新娘,世间哪有这样匆促的事情,人家还没有来向我求婚,我倒先做他的妻子了!

你们不能勉强我喜欢一个我对他没有好感的人。

”⑾但自认为很爱女儿的凯普莱特对女儿却是步步紧逼,以断绝父女关系相要挟,在父亲的威逼下,聪明机智的朱丽叶丝毫没有妥协。

她首先想到了用“刀”来解决这一切,这一举动表现出了她在现实面前无能为力,她既不能违背父亲的意愿,又找不到其他解决的办法,只能用女人的思维去解决——走上绝路!

在冷静下来之后她去找劳伦斯神父帮忙,神父给她指了一条非常之道——假死药。

最后这个还未满14岁的小姑娘毅然喝下了假死药,躺进了尸骨堆积的阴森恐怖的墓穴。

为了崇高火热的爱情,为了罗密欧,在同敌对力量发生冲突时,朱丽叶不惜以生命来捍卫自己的爱情,以壮烈的行动向敌对力量发起了猛攻。

她视死如归,敢于冲破封建束缚、争取爱情自由的形象就被这样塑造出来了。

文艺复兴这一伟大时代赋予了朱丽叶以新的血液和新的精神,使她勇往直前,由一个温柔乖巧的“小绵羊”,变成了一个为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主而宁死不屈的人文主义女战士。

在罗密欧服毒自杀后,朱丽叶毅然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的这一举动实现了他们生死相恋的愿望。

他们的死亡是两家仇恨的终结,是爱情悲剧的归宿,结局是令人震撼的毁灭,是彻底的解脱,呈现出一种悲壮和崇高之美。

在封建礼教和门第观念影响之下,梁山伯与祝英台爱得很艰辛。

梁山伯前来祝家赴约,方知英台是女儿之身,起初欣喜不已,但当得知祝英台已被许配马家

后,他很失落,他深信门当户对,所以只能看着马家强娶祝英台而“袖手旁观”,后来只好回到家中独自伤心。

祝英台在那种艰难的环境里追求着人类最美好的感情——爱情,但这种爱情给她带来的不是甘露,而一杯人生的苦酒。

可贵的是面对父亲将自己许配马家的祝英台,并不像梁山伯一样无所作为,她站出来反抗过,只是这种反抗是“以卵击石。

因为以血亲关系建立起的中国传统的父子关系是一种天然的情感,它是整个家庭伦理关系的轴心,父亲就是家中的“天”,他对子女有绝对的支配权甚至生杀权,他总是用封建的“礼”来规范子女的天性,从而压抑子女的天然情感。

而子女对父母要“无违”,也就是说要绝对地服从父母,即使父母错了也要心甘情愿的服从。

所以祝英台也只能答应这不情愿的婚事。

在得知梁山伯因相思而亡后,祝英台痛哭不已,她当即下定决心即使“两人生不能同床,死也要同穴”。

于是在结婚的当天她内穿素衣外穿喜衣到梁山伯的墓前,哭得痛彻心扉、哀恸苍天,坟墓爆裂后,她不顾一切地跃入其中,与梁山伯化作了一对形影不离的蝴蝶,在人间翩翩起舞,千代万代也不能将他们分开了。

这时她的性格美和心灵美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现,她要告诉世人,她不是一个弱者。

他们的“化蝶”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是一种象征性的手法,主人公因死而使得他们的爱情获得了永生,表现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不屈的意志。

我们看到造成梁祝悲剧既有社会原因也有他们自身的原因。

从社会方面来说:

礼教泛滥的封建社会给人们套上了一个无形枷锁,就算人们费尽心机也无法摆脱它;从他们自身来说:

同窗三年中,梁山伯只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就未曾发觉祝英台女性特征的蛛丝马迹。

当祝英台给他频频暗示时,他也未能领会其中之意,只能说他是只“呆头鹅”,面对马家强娶祝英台他也只是一味地回避退让,而不敢与不合理的现实作斗争。

祝英台了解梁山伯的为人、性格,却没有挑明自己是个女子,一方面由于她羞怯矜持,另一方面是由于她过于恪守封建礼教。

他们成为了道德的完人,却成了爱情的殉难者。

女性对爱情和幸福的追求是与生俱来,天生合情合理的,而礼教的枷锁是人后天给自己套上的,因此不管是处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朱丽叶,还是生长于封建礼教盛行时期的祝英台,枷锁造成的不自由成为她们追求爱情的障碍时,她们必然会反抗。

两部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向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发起抗议。

她们希望按照自己的心愿选择终身伴侣、选择幸福,她们追求的是一种人性的自在美,这种美已经超越了她们如花似玉、娉婷婀娜的美的外表;超越了她们勤劳善良、温

柔贤淑的美的品德,这种美体现出的是一种内在深层次的精神美。

四、两部爱情悲剧的文化成因

尽管两部作品有许多的相似之处,但其差异也是很明显的,真可谓是“蔷薇玫瑰虽形同,色泽香味自纷呈”。

两部作品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背景的差异又影响和限制着一个民族的恋爱方式和婚姻习俗,决定着男女主人公对爱情与婚姻所采取的行动。

我们知道:

人一生下来,就会受到文化的影响,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思想行为乃至人格无不打上各自文化的烙印。

作家是社会中的人,他也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让他作品中的人物折射出他所带有的文化之光。

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文化,它要求人们在对待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关系上,不是回避冲突,而是要勇敢地迎接冲突甚至主动挑起冲突,在冲突中争取闪光诱人的未来。

⒀希腊人的命运观既承认神的威力,也承认人在命运的拨弄之下难以避免的毁灭,但它又肯定人与命运作斗争的合理性与崇高性,绝不因信命运而“抹杀人的个性,否定人的自由意志”,在他们看来只要人不失自由意志地与神和命运作斗争,即使失败了人的光辉也是永存的,是值得歌颂的英雄。

⒁而朱丽叶正处在文艺复兴时期,这一时期强调追求个人自由,人的个性不断得到解放。

她在莎士比亚笔下一系列光彩照人的女性群像中是别具一格的,她追随个人的自然本性,视个人愿望为中心,绝对不会为其他任何因素而压倒自我,她身上有一种“不遂愿,毋宁死”的精神,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所理想的新女性。

朱丽叶在爱情的道路上连连受挫,但她仍一往情深地爱着罗密欧,更可贵的是在父母逼婚之际,她挺身而出与包办婚姻和封建门第观进行了无畏的抗争,她冷静机智地采取行动,不动声色地为抗婚做好了准备,为永远和罗密欧在一起她毅然将匕首插进了自己的胸膛,在她身上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新的恋爱观,大胆袒露自己的爱情,勇敢地捍卫自己的爱情。

中国文化起源于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