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智慧校园建设实践与思考(智慧校园建设).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33552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20.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连理工大学智慧校园建设实践与思考(智慧校园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大连理工大学智慧校园建设实践与思考(智慧校园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大连理工大学智慧校园建设实践与思考(智慧校园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大连理工大学智慧校园建设实践与思考(智慧校园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连理工大学智慧校园建设实践与思考(智慧校园建设).docx

《大连理工大学智慧校园建设实践与思考(智慧校园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连理工大学智慧校园建设实践与思考(智慧校园建设).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连理工大学智慧校园建设实践与思考(智慧校园建设).docx

大连理工大学:

智慧校园建设实践与思考

2015-06-10中国教育网络张巍

  当前,很多高校都在开展智慧校园建设,那么什么是智慧校园?

什么时候能建设成智慧校园?

智慧校园仍没有标准的定义,每个人对智慧校园的理解都有所不同。

清华大学蒋东兴认为智慧校园是高校信息化的高级状态,是对数字校园的进一步扩展与提升,它综合运用云计算互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智能感知、知识管理、社交网络等新兴的信息技术,全面感知校园物理环境,智能识别师生个体课程和学习、工作情景,将学校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有机地衔接起来,为师生建立职能开放的教育教学环境和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改变师生以学校资源,环境的交互方式,实现以人为本的个性化的创新服务。

浙江大学鲁东明认为,智慧校园应当涵盖便捷的办公模式、泛在的育人模式、时尚的娱乐模式和实时的科研模式,而智慧型校园建设的目标是要使我们拥有一个“绿色节能型、平安和谐型、科学决策型、服务便捷型”的大学校园。

  大连理工大学的智慧校园思路

  我们理解的智慧校园包括四个层面,即智慧的支撑平台,智慧的业务平台,智慧的数据平台和智慧的应用平台。

  在智慧支撑平台层面,一是应建设灵活、多业务、用户无感知的学校有线/无线网络,使校园网无处不在,随处可用,满足校内外多样化的网络需求,同时整合校内外的各种网络资源,还要可随处承载监控网络和物联网。

  二是应建设便捷、安全可计量的云数据中心,要实现三个转变,即从资源分散管理,到资源集中管理从建设资源驱动转变成为接受业务驱动,从资源被动更新转变成资源统一分配。

  三是建立统一的运维平台,充分认识信息化运维的重要性,实现从传统的网络、数据中心的基础设施运营,到面向业务的统一运维。

四是建设统一的校内身份认证,包括硬件身份证和软件身份证接口,硬件主要是通过一卡通的方式来实现,软件主要是要建立校内的统一的身份认证平台。

  在智慧业务平台层面,首先要建设好自己的核心的业务系统,核心的业务系统主要涉及人才和教学科研等。

而非核心的业务系统,我们理解为独立性较强的系统,跟其他系统没有直接数据的交互。

另外,还有部门内使用的一些小的业务系统,只是为了完成部门内的一些小的业务,以及低于十万块钱以下小的系统与其他一些专业的工具。

其次是要理顺核心与非核心业务的办理模式,也就是明确不是所有业务的线上办理,都必须有相应的业务系统来支撑,也不是所有的业务都必须要建设相应的业务系统,核心的业务肯定要通过业务系统来办理,非核心的业务要通过“统一业务平台”,也就是门户中的办事大厅来办理。

用户统一申请业务,业务通过平台流程提交业务部门来办理。

  在智慧数据平台层面,我们认为首先应该建立涵盖学校人员、教学科研等管理的全部的信息数据库,这也是智慧校园的基础。

另外,还要建设规范的数据,表现在数据标准一定要统一,数据要完整、准确、规范,数据的生产使用单位以及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晰,还要保证数据安全。

  在智慧应用平台层面,首先应该建设学校的公共服务平台,厘清各公共服务平台的定位和关系,如学校主页、统一的门户平台、移动校园、公共基础服务等等。

其次,还应该建设正版的软件平台,一定要通过集中的采购方式,为全校的教师提供正版化的软件。

再次,建设决策支持和预警平台,把数据分析与管理规则,安全阈值等关联起来,从而实现智慧化的决策和预警。

最后,应该建设大数据分析基础平台,通过搜集、积累相关的数据,形成教育领域大数据平台,通过探索、分析、发现,为教育决策提供支持。

  智慧校园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对智慧校园的理解,大连理工大学对智慧校园的总体规划如图1所示。

  第一,在智慧支撑平台层面,已经建设了灵活/多业务的校园网络,大连理工大学校园网全网扁平化,有线网络100%覆盖教学学生宿舍区,无线网络覆盖了两个校区的办公区;学校还建设了云数据中心,部署了虚拟化的数据中心服务核心业务,提供云主机,云空间服务,实现了业务的快速部署;建设了一卡通系统,业务涉及20多个部门,30多种业务,用户5万多,另外建设了统一身份证认证平台,实现了校内所有核心业务系统的统一身份认证和单点登录。

  第二,在智慧业务平台建设层面,首先正在完善核心业务系统的建设,目前已经有一些在用的系统,还有些系统在升级。

另外新建的系统也非常多,如学工一体化系统、研究生管理系统等。

  其次,明确了信息系统的建设模式,学校的信息系统建设模式主要体现在:

第一业务主导,业务部门主导信息系统的建设,信息化部门只是协助,另外实行双负责人的模式。

每个业务系统的建设,都实行业务部门的业务负责人,加上信息化的部门的技术负责人,实现双负责人的模式;第二方面表现在部门协同,涉及到多个部门的业务系统,由业务量最大的部门牵头做整个项目,另外通过这种模式,形成了主要部门牵头多个部门合作,信息化部门协同的共同工作模式;第三,在技术支撑方面,信息化部门承担的项目经理的角色,学校作为甲乙双方的中间方,更多地承担一些技术把关和协调的工作。

  最后学校也规范了业务系统的建设流程,每年10月进行下一年度的信息化项目的建设立项,由各个业务部门向学校的信息化专家组进行答辩,答辩通过的项目可以申报下一年的经费预算,预算通过的项目,如果是核心业务系统,经费直接划转到网信中心,然后网信中心跟业务部门共同来建设这个项目,项目的整个的验收也是由两个部门共同来完成。

非核心业务系统,项目经费直接划拨到业务单位,但是整个项目的部署、项目的测试,包括项目的验收也要网信中心全程参与。

  第三,在智慧数据平台层面,学校开展了学校的信息化基础信息数据的调研,主要基于学校各部门需要师生填报的各种表格,提取信息字段,分析生产单位,使用单位以及之间的逻辑关系,另外根据此项工作,确立了需要建设的数据。

另外也建设了学校的数据交换平台和公共数据库,保证了数据的唯一生产,保证数据准确,不冗余,尽量使数据结构化。

  第四,在智慧应用平台建设方面,学校重点开展了一些公共服务平体的建设,信息化部门在梳理全校的信息化需求,引导和推动业务部门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还应该主动承担起面向大量服务群体的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

  首先是学校主页,我们规范主页的运行管理,大连理工是由校办负责整个主页的栏目设置,宣传部负责内容的审核,网信中心负责技术实现,全校的各个职能部门负责主页内容的维护,在校园综合服务门户建设上,重点体现在办事大厅的业务,所有的业务可以从办事大厅跳转到相应的业务系统中来进行办理,或者通过办事大厅中的流程模块直接进行办理。

在移动校园建设上,充分利用移动终端使用便捷定位的信息推送等优势进行信息推送、资讯订阅、信息查询等服务。

另外学校目前也即将启动即时通讯和社区的建设,希望使校内的APP取代BBS,成为信息安全可控的校内的微信。

  在教师主页,重点体现在教师主页对整个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推动方面,通过对教学主页个人信息完善程度的梳理,明确信息来源,从而推动业务系统的建设,以及业务部门数据的及时准确维护,为“一张表”工程打下基础,提高数据服务质量和气信息工共享共建,此外还建设如会议网平台、调查问卷平台、网站群平台,私有云盘系统、VPN远程登陆系统,以及视频会议系统等公共服务平台。

  学校建设了正版软件中心,现在已经开始为教师每个人提供免费的正版软件服务,另外也建设了决策知识平台。

什么是决策支持呢?

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校内的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为学校的资源分配,政策制订等提供数据和理论的支持。

它可以优化学校的资源配置,为移动应用和综合客户端的个性化推送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基础,为学校的招生、贫困生补助等,政策的制订提供依据。

也可以进行危机预警,通过数据分析,为潜在的安全等风险进行预警。

  那么,应该怎么做?

可以通过基本信息分析,制定了常规的统计,信息模板,定时自动统计分析,另外在指定条件分析方面,根据用户选择的条件做出统计分析结果,特定需求的分析,由需求部门来提出,信息化部门根据需求由专业人员进行统计分析。

  学校通过建设一卡通决策分析平台,对用户的消费、借出、进出门禁等信息进行分析,从而对用户的日常生活规律进行分析和预警。

网络数据分析平台则可以通过有线、无线网的接入数据,对用户的上网行为、校园行为进行分析和预警。

  现存困难与挑战

  一是信息化部门缺乏真正的权威。

信息化部门不是学校核心的部门,另外以服务保障为主,缺乏管理职能,主要以技术岗位为主,缺乏与机关之间的交流,另外还有缺乏对机关业务的理解和了解,所以我们在做信息化时,只能是费力地拉动,而不能是有效的推动。

  二是重硬件轻软件。

硬件设施建设是基础,硬件的更新升级速度较快,硬件设备一直是信息化建设投入的主要部分,购买硬件见效快,而软件开发周期长,风险大,见效慢,所以出现了重硬偏软的情况。

  三是重开发轻运维,使信息服务稳定性差。

信息化资金投资中,并没有固定的运维部分的资金,运维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一般只是依赖于开发厂商的人员,信息化建设行业中,对于运维部分也没有达成共识。

  四是标准建设还不到位,标准滞后于软件的发展,单个系统建设往往很少依附于某个标准的建设,另外标准本身也在不断地增减和变化,需要持续的建设和维护。

另外,标准的推广和使用难度确实很大。

五是信息保护意识薄弱。

业务系统建设仅仅关注业务实现,不注重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

另外我们有专职的业务办理人员,却没有专职的数据管理人员;业务系统上线时缺少必要的专业的安全检测;另外,数据使用时,也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

  同时,要理顺信息化建设的三种关系,第一层关系,业务与技术的关系,在建设层面,业务主导技术,在运行层面业务服从技术;第二层关系,业务部门与技术部门的关系,业务部门是建设的主导者、管理者和参与者,技术部门是建设的推动者、协调者和开发者;第三层关系,注重开发部门与运维部门的关系,在建设阶段,开发部门要主导,运维部门要参与架构设计,审核软件需求,在运行阶段,运维部门要全成参与系统的部署。

  (作者单位为大连理工大学网络与信息化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