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战略大决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3360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38.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战略大决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战略大决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战略大决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战略大决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战略大决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战略大决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战略大决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战略大决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战略大决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战略大决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战略大决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战略大决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战略大决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战略大决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战略大决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战略大决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战略大决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战略大决战.docx

《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战略大决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战略大决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战略大决战.docx

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战略大决战

战略大决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三大战役发起的背景、过程、意义。

2.掌握渡江战役及解放南京等史实。

3.总体把握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时期。

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的基本技能。

2.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成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习毛泽东等领导人以战略家的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把握战略决战这一历史机遇。

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功绩,进而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和平解放北平的历史意义。

培养学生爱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

1.三大战役。

2.百万雄师过大江。

●教学难点

1.渡江战役的意义。

2.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

●教学方法

1.诗词导入法。

可以用关于本节内容的诗词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2.讨论法。

3.图文结合法。

本课两大内容都需结合地图学习,这样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战争的发展进程。

4.引导分析法。

对于国民党政权的垮台原因,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

5.图表法。

可以通过表格的形式对相关内容作出归纳,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

●教具准备

1.投影仪。

2.挂图《三大战役示意图》《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示意图》。

3.《大决战》等影片及相关设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

同学们,上一课我们学习了解放战争的前两个阶段——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阶段。

到1948年8月,敌我力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人民解放军不仅把劣势转变成了优势,而优势逐渐发展成胜势。

到9月份,战略决战的第一个大战役——辽沈战役便拉开了序幕,下面我们看具体内容。

[导入语例示二]

同学们请看投影。

[投影显示]

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一九四九年四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成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同学们,这首诗是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解放南京后写的。

诗中不仅表明了人民解放军锐不可挡使中国大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且表达统一中国、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独立完整这样一种心声。

那么,渡江战役是怎么样发起的?

渡江之前江北广大地区是怎样解放的?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来解决这些问题。

[导入语例示三]

放电影《辽沈战役》中的片断,向学生指出,辽沈战役是1948年9月到11月发生在国共两党之间的第一场具有战略决战性质的战役。

随后提出问题:

辽沈战役发生的背景是什么?

辽沈战役中共双方的结果怎样,与辽沈战役并称的三大战役中的另外两大战役是什么?

导入新课。

[板书]第18课战略大决战

一、三大战役

1.三大战役的背景

[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上一课学习了解放战争第二年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历史,从中知道,人民军队转入反攻,标志着蒋介石二十多年的反动统治开始由发展转向灭亡。

这并不是空话,到1948年8月,这种效果就显现出来了,请看投影。

[投影显示]

“在一九四六年七月至一九四八年六月的两年作战中,人民解放军歼敌二百六十四万人,其中俘敌一百六十三万人。

两年主要缴获,计有步枪近九十万枝,重轻机枪六万四千余挺,小炮八千余门,步兵炮五千余门,山野重炮一千一百余门。

两年中人民解放军由一百二十余万人增加到了二百八十万人。

其中正规军由一百一十八个旅增加到了一百七十六个旅,正规军人数由六十一万增加到了一百四十九万。

解放区现有面积二百三十五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九百五十九万七千平方公里的百分之二十四点五;现已有人口一亿六千八百万,占全国人口四亿七千五百万的百分之三十五点三;现有县城以上大中小城市五百八十六座;占全国城市二千零九座的百分之二十九。

由于我党坚决领导农民实现了土地制度的改革,现已有大约一万万人口的区域彻底解决了土地问题,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的土地大致平均地分配给了农村人民,首先是贫雇农。

党在国民党区域的工作,有了很大的成绩,这表现在各大城市中争取了广大的工人学生、教员、教授、文化人、市民和民族资本家站在我党方面,抗拒了国民党的压迫,使国民党完全陷于孤立。

国民党的军事力量,在一九四六年七月为四百三十万人,两年被歼和逃亡三百零九万人,补充二百四十四万人,现有三百六十五万人。

——一九四八年十月十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出国共双方的情况。

(指解放战争第三年)

[学生归纳]回答一:

人民解放军的力量大为增强,人数达到二百八十万人。

回答二:

解放区的面积和人口大为增加。

回答三: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顺利完成,人民获得了土地,积极支援战争。

回答四:

国民党统治区危机加深,民主力量增长。

答案五:

国民党军队数量由四百三十万下降到三百六十五万人。

……

[教师讲述]

经过两年作战,敌我力量发生显著变化。

人民解放军已增至280万人,共有五支野战部队:

西北野战军7万人,华北野战军20万人,中原野战军20万人,华东野战军42万人,东北野战军70万人。

并已基本形成野战军、地方军和游击部队三者结合的完整体系。

军队素质和战术水平大为提高,不但能打运动战,而且能打阵地战,攻坚战能力也大为增强;士气旺盛,斗志昂扬。

解放区面积已占全国1/4,人口占全国1/3,土地改革大部完成,部队后方更加巩固。

国民党被歼264万人,它的总兵力已下降为365万人,其中用于一线约174万余人。

蒋军虽然还有相当大兵力,但在战略上已被人民解放军分割为五个孤立集团,东北55万人,分布于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立地区;华北55万人,分布于平绥线、北宁线诸点;徐州60万人,布防于以徐州为中心的陇海、津浦两路十字架上;华中75万人,部署于以汉口为中心的地区;西北30万人,布置于以西安为中心的地区。

国统区的经济危机日益加深,爱国民主运动深入发展,农村游击战争不断发展,蒋介石的反动政权已呈现不稳。

(要向学生说明东北为卫立煌集团,华北为傅作义集团,华东为刘峙集团,华中为白崇禧集团,西北为胡宗南集团)在这种形势下,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成熟了。

这时,能不能迅速果断地抓住战机,组织决战,各个歼灭敌人,敢不敢打前所未有的大仗,歼灭敌人的重兵集团,成了战略决策上的关键问题。

1948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全面讨论和部署夺取全国政权的各项工作,提出从1946年7月算起,用五年时间,发展解放军500万,歼灭国民党军队500万,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决定解放军第三年度仍然在长江以北和华北、东北作战,歼敌主力于长江以北。

根据九月会议的精神,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军委,先机制敌,因势利导地组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出色地完成了在长江以北消灭敌军主力,加速夺取全国胜利的战略任务。

国民党亦面临着需要作出决策的时刻。

早在1947年冬,美国曾向蒋介石提出:

北纬40°以北(安东—安西)暂时放弃;北纬35°以北(陇海线)要力争;北纬30°以北(长江线)要坚守;北纬30°以南(华南)进行经营。

蒋介石是从来不肯放弃一城一池的,舍不得丢掉东北,并且企图牵制东北解放军不能入关作战,总是犹豫不决,一拖再拖。

半年以后,战局继续向不利于国民党方面发展。

蒋介石才决定放弃东北,但又说准备在东北坚持到十月底,以观时局的发展,原则上不放弃沈阳,同时作撤退准备。

蒋介石这种战略意图上的矛盾状态,显露出他自己已心慌意乱,无所适从。

这时,中央军委果断地把战略初战放在了东北战场。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想一想,战略决战为什么选择东北为突破口?

大家可以讨论解决。

[学生讨论]……

[教师提示]大家可以从兵力对比情况;敌军分布情况;敌军的战略意图;民心向背等方面去分析。

[学生回答]回答一:

从全国五大战场来看,东北是我军在兵力上惟一超过敌军的一个战场。

回答二:

东北敌军孤立分散,所占地区狭小,补给困难,或战或守,举棋不定。

回答三:

解放区经过土地改革,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前线。

回答四:

歼灭东北敌人后,可支援其他战场。

回答五:

东北的工业相对发达,可以用它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

……

[教师讲述]我们共同来总结一下前面几位同学的回答,首战东北有几大好处:

一、东北解放军有70万野战军和30万地方部队,共有100多万,而国民党只有军队55万,其中正规军48万。

被围困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立地区,东北战场是我军兵力超过敌军兵力并完全掌握了战争主动权的惟一战场,这就将初战的胜利放在了稳妥可靠的基础上。

二、人民解放军歼灭了东北敌军,就能实施战略机动,挥师入关,有利于关内战场的作战。

就能以东北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援战争,使人民解放军获得战略总后方。

三、土改完成,人民群众支援,更重要的是敌人在撤守问题上摇摆不定。

给了解放军一个绝好的歼敌机会。

四、如果把决战方向首先指向华北战场,则会受到国民党华北、东北两大集团军的夹击而陷于被动;如果首先指向华东战场,则会使东北敌军迅速撤入关内,实现其战略收缩的意图。

因此,将战略决战的初战放在东北战场就成为全国战局发展的关键。

下面我们看这三大战役的具体内容。

[板书]2.三大战役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将课本上关于三大战役的内容仔细看一遍。

然后复述其主要内容。

[学生看书]……

[学生复述]

(1)1948年9月,辽沈战役开始,解放军先攻占锦州,截断了东北敌人向关内的退路。

被围困在长春的敌人部分起义,其余投降,接着沈阳被攻克,东北全境解放。

(2)辽沈战役结束后,淮海战役开始,解放军先在徐州附近顽强歼敌,后解放徐州,在河南东部全歼徐州逃窜之敌。

淮海战役结束。

(3)淮海战役进行时,东北解放军入关与华北解放军一起发动了平津战役,把敌人分割包围在北平、天津、张家口等据点。

先攻克张家口、天津等,又和平解放北平。

平津战役胜利结束。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说出每一次战役胜利的意义和三大战役总的影响。

[学生回答]辽沈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军队人数下降到二百九十万人左右,人民解放军则增至三百万,开始在数量上取得优势。

东北全境解放。

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了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教师引导]那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谈一谈自己对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的看法。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回答一:

党的正确领导。

首先抓住了把首战放在东北的机遇。

从而保证了整个战役的胜利。

回答二:

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

回答三:

国民党军队的投诚、起义。

回答四:

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

……

[教师讲解](附“三大战役示意图”)

同学们,先在图上找到以下地方:

长春、沈阳、黑山、锦州、营口、张家口、新保安、北平、天津、塘沽、徐州、蚌埠、碾庄、双堆集、陈官庄、确山,然后再看三次战役的具体情况。

(一)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开始,东北野战军在林彪、罗荣桓指挥下,首先向北宁线锦塘段出击,至10月1日,除锦州、锦西两孤立据点外,全为解放军控制。

10月14日,解放军对锦州发起总攻,经31小时激战,全歼守敌8万余,生俘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等。

攻克锦州,完全封闭了东北境内敌人陆上的退路,这就决定了东北敌军全部被歼的命运。

10月17日,长春曾泽生率六十军全军26000余人起义。

19日,在东北野战军待令攻歼下,国民党东北“剿总”另一副司令郑洞国率四万余人投诚。

长春宣告解放。

10月26日,打虎山地区的援锦廖耀湘兵团十万之众全部就歼,廖耀湘等均被活捉。

11月2日,沈阳、营口解放。

10日,锦西被收复。

辽沈战役胜利结束,歼敌47万人。

(二)1949年11月7日,淮海战役打响了。

华东野战军分三路迅猛包抄徐州东面的黄百韬兵团。

8日,何基沣、张克侠部二万人起义,敌北面防线出现裂口,华东野战军乘势直插徐州和碾庄之间,包围了黄百韬兵团,11月22日,全歼该兵团,黄百韬自杀,淮海战役第一阶段胜利结束。

11月23日至25日,中原野战军在徐州与蚌埠之间的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了从河南信阳匆匆赶来增援黄百韬的黄维兵团。

12月1日,徐州敌军西逃,妄图汇合黄维兵团共同南逃。

被华野追击部队包围于陈官庄、青龙集地区。

12月16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全部消灭了黄淮兵团12万人,生俘兵团司令官黄维。

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结束。

1949年1月6日,华东野战军分三路向被围困在陈官庄的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击。

仅仅四天,便歼敌30万。

活捉杜聿明,击毙邱清泉。

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此役歼敌55万余人,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中原和华东地区。

(三)1948年12月5日,入关的东北解放军攻克密云,打响了平津战役的第一枪。

为了防止敌人逃跑,对华北敌军采取了围而不打、隔而不围的策略。

同时令华野对杜聿明集团两星期内不作最后全歼的部署。

12月21日对华北敌军分割包围完成。

1949年1月14日,向天津发动进攻,经29小时激战,歼敌13万余人,活捉陈长捷,解放天津。

塘沽敌人惧遭歼灭由海上逃跑。

为了减少人民的损失,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于1月16日向傅作义送出通牒,提出和平解放北平的办法。

经过我党的努力工作,傅作义终于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北平问题的协议》。

1月22日,傅部开始向指定地点集中,31日,我军入城接防,古城北平遂告和平解放。

平津战役胜利结束,歼灭和改编敌军52万,基本上解放华北地区。

同学们,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

在战役进行中,各解放区人民以无比巨大的热情,以源源不绝的人力、物力给予前线以空前规模的支援。

据统计,仅为支援淮海战役,动员起来的民工即达543万人,担架30.5万幅,大小车辆88万辆,牲畜76.7万头。

船只8500支。

筹粮9.6亿斤,挑子20.6万副。

解放战争得到广大人民的热烈支持,这是个有力的证明,陈毅同志曾经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确实如此。

三大战役的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胜利。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以伟大的革命气魄和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及时抓住战略决战的时机,正确选定决战方向,并针对东北、华北、华东战场的不同情况制定出各具特点的作战方针,有力地保证了这场伟大的战略决战的胜利。

(或放电影《大决战》相关片断)

[教师引导]下面,请同学们列表概括三大战役。

内容应包括:

战役名称、作战部队和指挥员、战役时间、歼灭或改编敌人数、解放地区、歼灭或俘敌指挥官。

(教师等学生把表格设计完成以后,用投影打出样表。

[投影显示]

三大战役简况

战役名称

作战部队和指挥员

战役时间

歼灭和改编敌人数

解放地区

歼灭或俘获敌指挥官

辽沈战役

东北解放军林彪罗荣桓

1948年9月~11月

47万多人

东北全境

范汉杰

廖耀湘

淮海战役

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55万多人

长江以北中下游地区

杜聿明

黄百韬

黄维

平津战役

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52万多人

华北全境

陈长捷

[教师过渡]同学们,三大战役是国共双方的战略大决战,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人民解放军乘胜追击。

一直打到长江北岸,等候命令渡江作战。

下面我们来看本课的第二个问题——百万雄师过大江。

[板书]二、百万雄师过大江

1.渡江战役的背景

[教师讲述]同学们,战略决战的展开和逐渐走向胜利,使国民党内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美国不支持蒋介石,以李宗仁、白祟禧为首的桂系乘机逼蒋下台,企图取而代之。

蒋介石看到大势已去,遂于1949年元旦发表求和文告,表示愿意与共产党商讨恢复和平的具体办法。

这时,与国共双方都有关系的一些人在美国的策动下,组成革命阵营内部的“反对派”,向中共“呼吁和平”,把“战争立即停下来”,替国家“保留一点元气”。

在革命阵营内部,也有人过高地估计了敌人的力量,害怕美国出兵干涉,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战,主张中国革命就此止步。

这时,在全国人民面前就有一个非常尖锐而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彻底消灭反动势力,将革命进行到底,还是就此止步,使革命半途而废?

为此,毛泽东为新华社写了1949年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

这个献词的发表,及时地正确地回答了当时形势发展的关键问题,揭穿了蒋介石的“和平攻势”。

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号召。

与此同时,为了尽快结束战争,减少人民痛苦,真正实现国内和平,中国共产党愿意和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并提出了八项条件作为和谈的基础。

这八项条件是:

[投影显示]

(一)惩办战争罪犯;

(二)废除伪宪法;

(三)废除伪法统;

(四)依据民主原则改编一切反动军队;

(五)没收官僚资本;

(六)改革土地制度;

(七)废除卖国条约;

(八)召开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接收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及其所属各级政府的一切权力。

同学们,毛泽东关于时局的声明,特别是八项和谈条件的提出,对蒋介石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在四面楚歌中,蒋介石于1月21日宣告“引退”,飞往奉化溪口,由副总统李宗仁代理总统职权。

开始同共产党和谈。

但在4月20日的最后签字的日期,李宗仁拒绝在协定修正案上签字。

国民党政府和平阴谋彻底破产。

[教师过渡]1949年4月20日夜,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联合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

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板书]2.百万雄师过大江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相关内容,从中找出有效信息。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本目的有效信息有:

①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分三路渡江作战,23日,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在大陆22年的统治;②南京解放后,人民解放军在各个战场上,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继续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

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教师讲述](挂《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示意图》)

在毛泽东、朱德发出进军令之后,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千里的战线上,万炮齐鸣,万船齐发,顿时呈现出雄伟壮观的渡江战役。

人民解放军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锐利攻势,迅速摧毁了敌人苦心经营的海陆空立体式千里江防。

国民党江防部队全线溃败,纷纷南逃,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进入国民党二十二年的反革命统治中心南京,宣告了蒋家王朝的覆灭。

紧接着,人民解放军各路野战军展开战略追击,分别向西北、西南、中南、华东地区,举行有史以来未曾有过的大进军。

1950年4月和5月,人民解放军渡海解放了海南岛和舟山群岛。

至此,大陆除西藏外都获得解放。

从1946年7月到1950年6月,人民解放军共消灭国民党军807万人,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彻底覆灭。

[教师引导]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所学内容及投影中的材料,讨论一下蒋介石政府垮台的原因。

[投影显示]

(一)1947年10月下旬,国民党浙江省保安司令部非法捕杀浙江大学学生自治会主席于子三,此事件成了全国反迫害运动的新起点。

11月,北平五千多学生在北大民主广场举行于子三追悼会,全国十多万学生举行罢课、示威。

1948年初,上海申新九厂工人为生活所迫举行罢工,国民党进行镇压,制造了“申九血案”。

同年夏,中国人民反对美国扶植日本侵略势力,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为美国政策辩护,并对中国进行威胁。

上海大中学生五千多人到外滩示威游行,反对美国干涉中国的爱国运动,北平有四百三十多位教授联名向司徒雷登发出抗议书。

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等百余人发表声明,拒绝购买美国援助的救济粮。

这些斗争,使国民党统治更加孤立了。

(二)上海市1948年1月至8月,米价上涨43倍。

国民党政府滥发纸币,到1948年8月达663万亿元,与1937年6月的发行数相比,11年内增加了47万倍。

为了挽救经济危机,1948年8月,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限价政策”。

主要内容有,一是发行金圆券,以法币300万元折合1金圆券的比价,限期收兑完法币。

二是限期收兑人民的金银外币,逾期不兑者一律没收。

国民政府强制推行,广大人民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大受劫难,只是触动不了豪门贵族。

金圆券发行额猛增,到1949年6月达到130万亿元。

金圆券与法币一样成了一张废纸。

(三)抗战胜利后,在接收敌伪财产时,军统局、中央军、地方政府敌伪财产管理处众多单位争抢接收,有时甚至动武。

汤恩伯的军队与上海警备司令部为争夺一所日本俱乐部,互相开抢,打死打伤多人。

青岛敌伪产业局将一批50亿元的物资运往上海、台湾出售,收回30亿元,其余20亿元尽入私囊。

平津地区的一些接收大员,随意加人以汉奸罪名进行逮捕,以便强占民产,鱼肉百姓。

老百姓称国民党的接收为“劫收”。

(四)1948年,蒋介石派宋美龄到美国乞求援助,一无所获。

同年10月,司徒雷登向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建议:

“劝告蒋委员长退休,让位给李宗仁或者国民党内的其他较有前途的政治领袖。

”淮海战役中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基本上被全歼。

桂系军阀白崇禧就给蒋介石两次去电,要求停战,进行和谈,逼蒋下野。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回答一:

吏治败坏、官场贪污成风。

回答二:

经济崩溃,物价飞涨。

回答三:

军队厌战,士气低落。

回答四:

战略指导思想错误。

回答五:

人民群众反对,失去民心。

回答六:

国民党内互相倾轧、不团结。

回答七:

蒋桂分裂。

回答八:

美援断绝。

……

[教师小结]我们把上面同学们说的内容归结到一块,让它更加系统、条理。

国民党政权失败的原因有:

一、政治孤立、失去民心。

全面内战爆发前后,国民党采取了一系列失去民心的措施,想维护自己的独裁统治。

比如假和平、真内战、撕毁政协协议、镇压民主运动、制造血案等。

结果是民心丧尽,自己也陷于人民包围的灭顶之灾。

二、经济崩溃、物价暴涨。

国民党发动内战,军费开支庞大,政府财政收支入不敷出。

加紧对人民的搜刮,并滥发纸币,造成物价狂涨。

仅上海的物价,1949年1月与1948年8月相比,半年内上涨了128倍。

三、军队厌战、士气低落。

国民党发动的内战,不仅违背民心,也违背军心。

军队官兵厌战,尤其是国民党的杂牌军厌战情绪更为严重,临阵起义、投诚的现象不断发生。

下面是国民党军队在人民解放战争中著名的起义、投诚表,大家可以看一看。

[投影显示]

国民党军队在人民解放战争中著名的起义、投诚表

时间

战役名称

起义、投诚简况

1945年10月

邯郸战役

新八军军长高树勋率部起义

1948年9月

济南战役

九十六军军长吴化文率二万多人起义

1948年11月

辽沈战役

六十军军长曾泽生率部起义,第一兵团司令官郑洞国率部投诚

1948年11月

淮海战役

第三绥靖区副司令何基沣、张克侠率部起义

1949年4月

渡江战役

江阴要塞官兵起义和第二舰队司令林遵率25艘舰艇在芭斗山江面起义

四、贪官横行,统治腐败。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在接受敌伪财产时,许多官员利用接收机会,贪污盗窃,敲榨勒索,大发“劫收”横财。

五、美援断绝,蒋桂分裂。

国民党发动内战,得到了美国的支持,但国民党政治的腐败,军事的失败,使美国逐渐对蒋介石失去了信心。

美国迫使蒋介石下野,支持李宗仁上台。

这就加剧了国民党内部的矛盾,造成了蒋桂分裂。

蒋介石下台时气愤地说:

“我不是被共产党打倒的,是被国民党打倒的。

[板书]3.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

①政治孤立,失去民心

②经济崩溃,物价暴涨

③军队厌战,士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