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款高保真耳机专题测试让音乐烧起来.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33613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款高保真耳机专题测试让音乐烧起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10款高保真耳机专题测试让音乐烧起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10款高保真耳机专题测试让音乐烧起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10款高保真耳机专题测试让音乐烧起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10款高保真耳机专题测试让音乐烧起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10款高保真耳机专题测试让音乐烧起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10款高保真耳机专题测试让音乐烧起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10款高保真耳机专题测试让音乐烧起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10款高保真耳机专题测试让音乐烧起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10款高保真耳机专题测试让音乐烧起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10款高保真耳机专题测试让音乐烧起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10款高保真耳机专题测试让音乐烧起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10款高保真耳机专题测试让音乐烧起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10款高保真耳机专题测试让音乐烧起来.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10款高保真耳机专题测试让音乐烧起来.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10款高保真耳机专题测试让音乐烧起来.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10款高保真耳机专题测试让音乐烧起来.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10款高保真耳机专题测试让音乐烧起来.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10款高保真耳机专题测试让音乐烧起来.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10款高保真耳机专题测试让音乐烧起来.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0款高保真耳机专题测试让音乐烧起来.docx

《10款高保真耳机专题测试让音乐烧起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款高保真耳机专题测试让音乐烧起来.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0款高保真耳机专题测试让音乐烧起来.docx

10款高保真耳机专题测试让音乐烧起来

10款高保真耳机专题测试:

让音乐烧起来

10款高保真耳机专题测试:

让音乐烧起来

  随着便携播放设备和数字音乐的兴起,Hi-Fi耳机作为与大众最贴近的音频设备,越来越受到重视,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发烧友圈子。

虽然从本质原理上说,耳机都是通过一层振膜来发出声音,模仿出音乐会中成百上千的乐器以及人声。

发烧级的产品不仅要在高、中、低频的声音相似度方面接近真实,还要在声场、乐器的结像和定位感等方面做到极尽还原。

而要达到以上这些目标,则非高端Hi-Fi耳机莫属。

  目前各厂商的旗舰级Hi-Fi耳机产品风格各异,在外形、扬声单元的结构设计、各项参数指标以及调音风格等方面区别很大。

而且此类耳机由于阻抗和灵敏度等方面的指标各不相同,因此播放的效果受不同耳放的影响也比较大。

例如,晶体管耳放和电子管耳放在相同音源下的音乐表现就略有不同。

  耳机中最重要的当属扬声器(扬声单元),它主要负责将音乐的电信号转为震动,继而产生声音。

但扬声器在其发展史上曾经出现过多种发声原理。

从能量转换的方式上说,耳机可分为电动式(动圈式)、静电、等磁式、驻极体式和动铁式等几类,目前市场上的Hi-Fi耳机主要以动圈和静电式为主。

其中,动圈式耳机又包括动圈与平板两种,而动铁式主要用于入耳式耳机,其余类型目前已经比较少见。

  在耳机发烧友的圈子中,已经产生了一大批颇受追捧的高端产品,本期的评测特别收集了目前市面上炙手可热的静电耳机和平板式耳机进行评测。

  声音的优势

  舞台信息还原能力:

和喜欢描述大场面的HD800不同,得益于更高的阻抗,多数情况下拜亚动力T1有着稳定的舞台还原能力,无论是管弦乐还是加入电子乐器的流行音乐,在乐器较少的时候(比如一个三重奏和四重奏),它对结像和形体还原的能力均非常优秀,很擅长精细地描绘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中等规模舞台空间,让人想起一些优秀的有源音箱。

它对声场的纵身空间很敏感(虽然结像并不远),即使是简单的奏鸣曲,甚至单人的吉他弹唱也能区分出发声点的位置差异,近而帮助欣赏者找到舞台轮廓,几乎不会让人感觉声音过于单调、憋闷和扁平。

总地来说,它的声场是经典的耳机式声场的一种优秀表达方式,不会让人感到不真实,也很容易表现出来。

  拜亚动力T1的命名,源自其业界第一只换能器磁通量高于1特斯拉耳机,也就是说这只耳机相对传统动圈耳机单元效率更高。

不过我们认为,这个指标只有纸面价值,因为上面提到的TH900的磁通量就高于T1,以后肯定会有更多高磁通量的耳机单元面市。

尽管如此,拜亚动力T1仍然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还是一只阻抗高达600Ω的耳机。

这意味着它需要至少±9V的驱动电压摆幅才能理想地工作起来,同时也意味着它对前端的各种失真(特别是不太严重的瞬态互调失真)有一定的抵抗力,那些结构传统的优秀电子管耳放依然可以使用――接下来,试听表现部分证明了我们的推测。

  听感/声音舒适度:

如果以前拜亚动力的DT931或者DT990让你感觉到高频带有金属色彩而不够耐听的话,那么T1基本不用担心这个问题,如果你的耳放和音源不是特别离谱,那么它的听感都算得上是保证舒适基础上尽量求真的效果。

  不稳定的表现

  瞬态响应能力:

我们认为在这方面,它还是会比HD800好一点,特别是配合那些有输出变压器的经典电子管耳放(比如TokyoSound公司的Valve-X)时,它依然可以保持比较快的低频速度,对军鼓、定音鼓、大提琴的细微振动都能比较及时地追随和捕捉到。

当然中、高频段没有TH900那么灵敏,这很可能是由于它阻抗较高的特性决定的,不过比起那些历史上经典的高阻耳机,它的瞬态响应能力丝毫不差。

  动态还原能力:

拜亚动力T1不是一个能够从容获得爆棚场面的耳机,在大动态下,它比较容易出现声音偏紧的问题――即使在LiquidGold上也有这样的迹象。

不过在弱音的表现方面,T1会让人刮目相看,在一些芭蕾音乐中,非常微弱的振弦,甚至现场录音时那些微弱的翻谱声、椅子轻微挪动的声音、演奏者的呼吸声都能比较清晰地捕捉并识别出来。

  泛音、透明度和空气感:

在音源信息量充足的情况下,除了SPL2730和RKV,其他耳放都能让T1表现出比较多的泛音。

除了RKV也都能让它表现出足够的透明度。

我们认为在这个方面,T1至少处于动圈耳机中最好的范畴之内,但也许比HD800稍稍差一点。

但是在带有输出变压器的典型电子管耳放比如TokyoSoundValve-X上,它在这方面的表现就变得非常突出了,不仅比HD800好,而且明显地泛音和空气感甚至让最擅长这个项目的MD2有点相形见绌。

  平衡度:

T1的平衡度没有TH900那样的问题,它的频响特征算得上是对那些经典监听耳机的继承,高频延伸和低频的下潜都显得比较充分,中频并没有人们所说的那种凹陷。

我们觉得它的中频只是比较平坦而已,这种频响特征让我们想起了EVE的高端监听音箱。

  声音的优势

  舞台信息还原能力:

这是这只耳机在试用中体现出的为数不多的明显优点,但我们认为在这方面它的表现并没有超过早期的K701耳机。

当然在500美元级别的耳机里,它的声场、结像表现是最好的,也能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形体比例。

  平衡度:

作为自1975年以来,有着近30年历史的监听耳机市场中的翘楚,AKG对于声音平衡度的理解确实不是一般厂商可以媲美的。

K70265周年版虽然对发烧友的欣赏取向有所妥协,但整体的平衡度依然是同价位中最好的,和参试的这些更昂贵的耳机相比,也至少可以处于中上水平。

  音色:

我们不得不把这项和声音质感的评价分开,因为对于现代的AKG耳机来说,音色依然不是太大的问题,但它对声音质感的描述与前一代产品颇为相近,有落后于时代之感。

  它是眼下AKG在内地市场销售的最好产品了。

它和K70X其他型号的最大区别是自适应头带的形状以及外壳配色,本质是投产多年的K701耳机的最新改型。

  不稳定的表现  泛音、透明度和空气感:

透明度和早期的K702相比,有一点退步,但在这个价位属于上乘的表现了。

不过AKG的老毛病,泛音明显缺乏,空气感在配合优秀的电子管耳放时会有一定的表现,但在配合多数晶体管耳放时则完全没有表现。

  瞬态响应能力:

过去很多年里,AKG的监听耳机都有着突出的瞬态响应能力,而K70265th在这方面的表现算是基本合格,在同价位里仍然有一点优势。

  静态解析能力:

与W5000接近的表现,在LiquidGold上,甚至显得不如W5000,它的最大特点是随着耳放等级的提升,它的解析力几乎没什么变化。

  声音的明显不足

  质感:

可以说在参测耳机中属于最不理想的一个,虽然比非纪念版的K702要好一些,但没有本质提升,声音密度不足,颗粒、毛刺明显。

即使在有输出变压器的进口电子管放大器上,质感也显得非常粗糙,在SPL等晶体管耳放上,和顶级耳机的声音质感差距会进一步拉大。

我们认为,在这个方面,和早期的梅花版K701相比,AKG甚至退步了。

  动态还原能力:

和其他厂商的在产高端动圈耳机有明显差距,在这个价位上,甚至也不是最好的,很多时候爆棚的段落也会含糊,粗糙地一带而过,不过它对弱音的拾取能力有接近顶级耳机的表现。

  耳放适应性:

拜亚动力T1和HD800不同,后者具有很多低阻耳机的特征,比如对功率和耳放内阻有所要求。

拜亚动力T1只是提高了高阻耳机的效率,但本质上它仍然是那种和电子管以及经典输出变压器有着亲和力的耳机。

这使得那些有经验的发烧友可以用相对低一点的代价通过拜亚动力T1感受新一代动圈耳机带来的优秀现场还原能力(可能只需要升级一下音源)。

毕竟优秀的分离元件晶体管耳放(比如我们试听平台中的LiquidGold)的成本相当高昂。

  佩戴舒适度:

天鹅绒耳罩触感比前代机型(DT880、DT990等)柔软,在干燥的环境下绒面即使在洗涤晾干后也不易产生“扎脸”的感觉。

耳罩深度同样非常出色,不会有压耳廓或憋闷的感觉――这得益于倾斜安装的单元。

不过耳罩直径偏小,加上头带比较紧,不是很适合在佩戴耳机时带着眼镜,另外耳廓太大的用户也会感觉不适。

总地来说,拜亚动力T1的佩戴舒适性在新一代中高端动圈耳机中处于中等水平。

  音源适应性:

那些抱怨拜亚动力T1的透明度、声音鲜活感或者动态表现的用户,建议除了耳放之外,也能顺便检查一下音源,拜亚动力T1对那些中价Hi-FiCD机或解码器加入的“味精”有点敏感,此外它也依赖像Mytek192DSD、LynxHilo或者SymphonyI/O这样高素质的专业音频解码器提供动态没有压缩的声音信号。

  耳放适应性:

对不同驱动特性的耳放很敏感,但对耳放的音色取向并不挑剔。

在低档耳放中有可能找到适配的组合,和优秀的中档电子管耳放搭配则更令人值得期待,但对晶体管耳放的档次提升不太敏感,从HA4转移到LiquidGold上后,声音没有明显提升。

  佩戴舒适度:

天鹅绒耳罩的触感颇佳,但填充偏硬,其单元和头带的悬挂设计加剧了这种偏硬的耳罩对脸部的折磨。

不过好在耳罩接触面不大会改善夏天佩戴时的舒适性,另外,这个耳罩设计不适合戴眼镜的人长时间佩戴。

  声音优势

  泛音、透明度和空气感:

这方面的表现仅次于MD2,如果在合适的耳放上,它在这方面的表现甚至比MD2更充分,但在低端耳放如RA1上,它的透明度和空气感会受到比较明显的影响。

  舞台信息还原能力:

PS1000对乐器形体比例的描述能力不逊于其他厂商的顶级耳机,结像方面其实也有很大的进步。

  静态解析:

它对弱音的还原和其他顶级动圈耳机处在同一水平上,在LiquidGold上,甚至让人觉得它对微小细节的敏感程度比TH900更高。

  动态还原能力:

它在爆棚时能量非常充沛(耳放驱动力满足需求的话),甚至比HD800更适合表现音乐的高潮部分,而在弱音时则像MD2一样能安静准确地捕捉细节。

  这是歌德对具有革命意义的GS1000耳机的完善型号,它用更不易产生谐振的铝金属外壳代替了歌德的高级原木,不过单元仍镶嵌在木质框架上,和RS1等传统歌德耳机一样,在单元背后涂有胶装阻尼材料,而单元前方有多孔的金属保护板和纱布状的滤网。

它的大尺寸空心海绵耳罩可以用于RudistorChromaMD2,实际上两者在声音上也表现出了许多天然的相似性。

  不稳定的表现

  瞬态响应能力:

PS1000的瞬态响应能力依赖于耳放,在驱动力受限时,它无法良好地表现那些需要收放速度来体现的细节。

  平衡度:

PS1000的平衡度居然有一定的个体差异,即使耳放相同,我们也发现有的个体稍偏向高频,而另一些稍偏向低频。

但总地来说它的平衡度在歌德历代旗舰中属于比较出色的。

  质感和音色:

和MD2类似,它的质感表现总体不错,但有可能受到耳放的影响,除了和晶体管耳放匹配不理想外,它在RKVMKII上也会出现明显的颗粒。

和以往的歌德耳机相比,它的音色还原是比较中性可靠的。

  声音的明显不足

  稳定性:

歌德单元的传统,除了K1000,多数其他厂商的动圈耳机在这方面不会表现得过于明显,但歌德顶级耳机的单元状态确实会受到使用时间、存放条件、煲炼水平的明显影响,另外不同批次的歌德耳机的个体差异会较其他大厂更为明显。

  声音优势

  舞台信息还原能力:

同样地,它也有着天然的宽阔声场,至少横向声场是这样的。

结像虽然不如德系的T1那么清晰,但在多数耳放上都能获得比较理想的结像和相对清晰的形体比例,不过它的声场似乎是为小编制室内乐和歌剧作品量身定做的,表现这种题材时会有一种在听音箱的感觉,但纵深感不如HD800这样的耳机,也没有明显的高度,表现大编制管弦乐作品会受到限制。

  泛音、透明度和空气感:

参测的多数耳机都需要耳放配合才能在这一项上表现出色,但MD2似乎天生就可以做到这些,甚至在优质的随身耳放上,它就能表现出漂亮的泛音、理想的透明度和明显的空气感。

这只耳机几乎不会带来任何憋闷、呆板的声音。

  静态解析:

它对弱音的还原已经算是典范表现了,只是弱于静电耳机和TH900,但不逊色于T1和HD800。

  RudistorChromaMD2是意大利著名耳放品牌Rudistor的第二款动圈耳机,它的全开放设计看似非常简单,工艺甚至有点粗糙(其实整块低谐振铝铣削的单元壳体成本并不低),单元和耳朵间只隔着一层薄薄的海绵,没有硬质的护板和其他阻尼材料。

在声音上这只耳机被人们看作是高级系统的理想备机――它被认为听感出色,而素质并不突出,事实是这样的吗?

  不稳定的表现

  瞬态响应能力:

如果只听管弦乐作品,它的瞬态响应能力甚至可以算是优秀,不过在一些现代的电影原声音乐中,它在这方面的表现稍逊于T1和HD800,但好于HE6和PS1000。

  动态还原能力:

MD2会对动态有轻微压缩,但不影响欣赏,这可能是它为自身独特的声音美化处理做出的牺牲。

  平衡度:

MD2在平衡度方面让人想起了T1,但它的表现更易受到耳放的左右,当驱动力不足时,它会体现出稍偏向高频的特性。

  质感和音色:

和T1类似地,对单件自然乐器和传统声乐作品的质感与音色描述出色――当然带有一点美化,但这些美化也不会干扰严肃的鉴赏者。

表现流行、摇滚乐中加入明显失真效果的电子乐器时,MD2的软化处理恰到好处,使得这些声音不至于刺耳又能有比较清晰的交代,它的声音完成度可以和T1媲美,基本无需担心会出怪声。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某些晶体管耳放比如SPL2730上,MD2也会出现明显的颗粒声。

  耳放适应性:

如果想充分发挥PS1000作为顶级耳机的素质,对耳放的要求是比较高的。

优秀的晶体管机、胆石混合放大器、带有顶级品质输出变压器的放大器都是可以考虑的,但多数进口中档耳放并不足以满足它的胃口,需通过认真地搭配实践进行检验。

  佩戴舒适度:

作为外壳结构设计思路类似的耳机,PS1000的头带和悬挂系统好于MD2,硬质大海绵耳罩在夏天的透气性也好于MD2形状类似的软质耳罩,但它的大耳罩上涂胶的部分老化会较快,而且容易掉黑渣。

此外它的单元壳体太重,接近HE6,线材也较重,会导致佩戴者头顶和颈椎受到的压力更大。

  音源适应性:

对音源的信息量(例如录音水平、音频解码端)有一定的要求。

  电源适应性:

对供电比较敏感,建议保证接地良好,且需要配合电源处理设备(如再生电源、优质隔离牛或高级滤波器)使用。

  耳放适应性:

比歌德耳机的耳放适应性要好一点,但对IC类耳放的排斥程度甚至更高。

在SOLOUL上它的声场表现有一定下降,察觉到了明显的底噪;在TokyosoundValve-XSE上它获得了综合听感最佳的表现;在LiquidGold上,除了低频颗粒感增加外,其他方面都可媲美顶级耳机。

但在所有耳放上,它的音色、透明度、瞬态响应都保持了很好的一致性。

  佩戴舒适度:

比PS1000轻巧得多的单元主体,巨大的海绵耳罩和弹性不错的头带使得它的耳压比较小,佩戴眼镜也丝毫没有问题。

不过它的悬挂系统设计得有些粗糙,在听音时扭动头部可能发出异响,而且滑动调节机构完全靠两片塑料悬挂装置夹紧单薄的U型金属滑轨提供阻尼,长时间使用会很快失效。

对于头小的用户来说,他们需要自己DIY解决单元由于自重向下滑的问题。

  声音优势

  舞台信息还原能力:

与HD800不同,HE6的声场表现不会立刻吸引你的注意力,这点和TH900有些类似,高级平板耳机的好处是在驱动良好的情况下,舞台的三维感明显好于普通动圈式耳机,这可能与它们独特的单元构造有关。

它们能比HD800更好地表现舞台的高度,而不仅仅是纵深和宽度。

如果对比此次作为参考用途的ABYSSAB-1226平板耳机会更清晰感受到这一点。

作为顶级平板耳机,HE6另一个突出表现是它的形体刻画能力――特别是大鼓、大提琴、钢琴、吉他的形体表现,和动圈耳机只能表现出形体比例不同,平板耳机在充分驱动的情况下可以拥有接近音箱的、带有一定实体感觉的乐器或人声的形体描述。

和顶级静电耳机不同的是,HE6对低音乐器的形体刻画能力更突出。

  HE6是从HIFIMAN早期平板耳机HE5/5LE发展而来的,由国内耳机DIY大师Winny先生手工制造的HE6原型机和现在HIFIMAN销售的产品在声音表现略有不同。

不过更多的变化,特别是积极的变化出现在外观和佩戴舒适度上,现在的HE6虽然外观设计并不算出彩(配色和早期的HE5相比显得有点单调),但工艺细节已经比较到位,耳机采用的换线接口保持了自身特色。

当然,最重要的这是中国人设计和依靠生产线制造的第一种技术成熟的、具有顶级素质的耳机(此前的HE5带有很强的实验性质,声音表现也不算理想,而JADE静电耳机仍应算作个人的DIY制品),而且售价相对平易近人。

  质感和音色:

平板耳机对声音的质感呈现和一般动圈耳机完全不同,虽然不能像驱动完美的静电耳机那样有非常细腻顺滑的高频质感,但它的中频和低频质感会显得既丰满又细致。

另外,HE6对人声和弦乐音色的还原非常符合中国人的传统审美,有一种细密清甜的感觉,而且对其他器乐作品的表达也有明显的实体感。

  听感/声音舒适度:

由于它的音色和声场表现,HE6的声音非常宽松、大气,听感舒适度良好,从LiquidGold更换到更差的耳放只会压缩动态或者让声音变得模糊,但声音质感和音色比较稳定(带有点经典高阻耳机的风范),因此HE6一般不会带来过于刺激、明显有压迫感的声音。

  不稳定的表现

  动态还原能力:

HE6有时会明显吃掉一些动态,这是因为对耳放驱动力过于依赖的原因。

不过一个反面的例子是ABYSSAB-1226,它甚至被认为不能被LiquidGold充分驱动,但依然表现出明显比HE6更宽广的动态范围。

当然在LiquidGold耳放上,如果和LCD-2相比,HE6的动态还是要好一些,比多数动圈耳机要显得好一点。

但假如耳放换成HA4或者SPL2730,那么HE6的表现就会像睡着了一样……  泛音、透明度和空气感:

只有当使用LiquidGold驱动HE6时,我们才有价值讨论一下这3个词汇。

HE6泛音还算丰富,也能比较充分地还原那些发烧弦乐或人声的空气感。

它的透明度不算非常高,但仍略好于LCD-2。

可能希望获得一种混响的感觉,HE6有时让人觉得和音乐之间隔着一层薄纱。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有人会认为这种稍稍牺牲一点透明度的声音会显得更“文雅”。

  平衡度:

即使在强手如林的顶级耳机中,HE6的声音总体上来说,也是比较平衡的,不过视耳放不同,有时会稍稍显得低频量感偏多且略显松散。

  声音的明显不足

  瞬态响应能力:

前文提到,HE6和印象中其原型机的表现有所区别,主要表现在瞬态响应方面――它的原型机并不难于推动(只需要插在VAW8PR上就可以),而且很容易获得良好的瞬态响应,只是低频量会比较少。

相比HE5,只要驱动条件稍微改善,HE6的速度就会明显更快一些,但在播放一些电子合成的低频声音时(比如电影《阿凡达》的原声带中,有大量的这类元素),边缘会有些模糊,但这并不会明显影响它表现管弦乐细节时的水准。

  声音的优势

  质感和音色:

LCD-2可以说代表了美式听音审美的一个传统流派,它的能量分布是典型的金字塔状(低频多、高频少),这使得耳机不管在描述什么类型的声音时都会显得足够厚重(甚至有点太厚重了)。

新一代动圈耳机里缺乏具有这样声音特质的产品。

这种声音质感在回放某些风格的录音时会很有帮助(比如DECCA、EMI或者CBS的一些早期立体声录音,不过如果回放喇叭花的录音会让你怀疑唱片教科书上是不是在恶意吹捧这个厂牌),这款耳机的音色还原较为准确,且在强调厚重质感的耳机里实属难得。

  动态还原能力:

和HE6在驱动不足时会舍弃动态表现不同,LCD-2多数情况下能较完整地展现前端提供的声音动态范围,特别是音乐爆棚的段落会显得能量充沛而稳定(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耳放不能差得太离谱,至少需要一台SPL2730或者SAC1000)。

另外它弱音的拾取也属于比较好的水平。

  AUDEZE的LCD-2Ver3并不是它们最新的产品,不过很遗憾我们时间有限,而终于征集到的LCD-3样品还在路上,不过我们会在未来几期中补上这一课。

回到LCD-2,作为让AUDEZE这个美国小众品牌为世人所知的第一款拳头产品,它也许更有代表性。

Ver1版LCD-2是早期的HE5的竞争对手,而如今的Ver3版LCD-2则需要面对HE500这样的高性价比产品。

与等磁平板耳机领域的主要对手HIFIMAN不同,AUDEZE模仿SA5000、T1等耳机,让单元与人的头部两侧呈一定夹角布置,以此来改善声场和结像表现,但佩戴的舒适性成了它面临的主要问题。

  不稳定的表现

  听感/声音舒适度:

多数时候它听起来不会让人感觉太疲劳,尤其是那些难度不高的“口水歌”。

但我们回放比如瓦格纳的歌剧作品时,在柔版乐章时感觉快睡着了,而高潮来临则让人有一种要扔掉耳机逃跑的感觉。

不同的音乐类型和录音风格下(即使这些录音的水准都很高),这只耳机的综合听感和耐听度也截然不同。

  声音的明显不足

  舞台信息还原能力:

HE6在驱动不足时会舍弃动态,而LCD-2保留了动态,舍弃了声场。

是的,只要驱动稍稍不如意(比如使用RKVMKII、SUGDENHA4、SPL2730这个级别的耳放),它的声场就会比STAX007MKII系统听起来更狭窄。

不过更让人失望的是,即使换上LiquidGold,它的声场还不如其他的耳机,我们甚至一度怀疑是哪出了什么问题……而且更糟糕的是,这只耳机在多数情况下的结像也很模糊,仅与铁三角的W5000差不多(有的录音中,我们甚至感觉它比W5000更难分辨乐器的位置)。

  瞬态响应能力:

在听完LCD-2ver3以后,我们一度认为HE6的瞬态几乎不再是问题了。

这只耳机在参试的所有耳放平台上瞬态响应能力都表现得不够理想,中高频瞬态几乎和铁三角的W5000相近,会因此丢失很多细节,以至于我们怀疑北美Headfi论坛的编辑拿到的是不是某个特别好的个体,而我们拿到的是一个特别糟糕的个体(美国品牌的品控不至于这样吧?

)。

  耳放适应性:

毫无意外地,需要强大的驱动力,特别是足够的功率。

当然50Ω的阻抗,意味着输出电压摆幅也许要合适的匹配。

坊间观点认为日本LEBEN的CS300胆合并功放比多数顶级耳放更适合驱动HE6似乎也有些道理,不过很遗憾,本期我们没有找到这样的设备。

但是如果为驱动特性更为恶劣的ABYSS量身打造的LiquidGold耳放还不能充分驱动它的话,那么这只耳机的性价比还剩多少呢?

  佩戴舒适度:

天鹅绒耳罩触感不逊于T1,甚至还要好一些,关键是夏天时一般天鹅绒耳罩会更凉爽一些。

耳罩深度足够了,不过似乎太软,但这样也有利于配合眼镜使用。

佩戴方面,平板耳机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单元结构问题,重量会很大。

而且HE6的外壳减重工作似乎也不够充分,没有更多地使用优质复合材料减轻重量。

但相比于本次来到CHIP实验室的其他平板耳机,它倒可以算是佩戴最舒适的一个了。

  音源适应性:

和T1一样,HE6需要声音比较中性、透明,动态范围大的新一代音源,价格较低(相对这个级别而言)的ApogeeSymphonyI/O很适合充当这样的角色。

  耳放适应性:

如果LCD-2的用户认为我们上文列举的它的缺点都是无稽之谈的话,那么只能说在本次参测的所有机型中,我们无法找到一台适合它的耳放。

  佩戴舒适度:

如果你的耳廓正好可以放进LCD-2那个球场形的耳罩给你划出的轮廓里,那么你很幸福。

如果你的耳朵有点大,又戴着眼镜那你还是放弃LCD-2吧,它质感十足,同时重量感也十足,而且不透气的耳罩会在夏天让你有坐在刑讯室里的感觉。

不过即使你的耳朵能放进耳罩,还要面临特殊的头带和单元连接结构的折磨,它们会让耳罩下缘压迫脸颊和下颌骨……总之,这只耳机的“配戴体验”绝对和“舒适”这个词没有关系。

  声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