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综合测试3.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33717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管理学综合测试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公共管理学综合测试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公共管理学综合测试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公共管理学综合测试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公共管理学综合测试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公共管理学综合测试3.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公共管理学综合测试3.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管理学综合测试3.doc

《公共管理学综合测试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管理学综合测试3.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公共管理学综合测试3.doc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公共管理学课程综合测试3

学习层次:

专升本时间:

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公共危机管理组织结构包括5个部分,即指挥与协调机构.().信息传递机构.物质保障机构和财务管理机构。

A.实际操作机构

B.领导决策机构

C.监督控制机构

D.办公机构

2.公共危机管理过程表现为()四个阶段。

A.计划.组织.指挥和协调

B.决策.执行.控制和监督

C.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

D.组织.指挥.实施和监控

3.1998年10月,我国签署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确立了在紧急状态下人权保障的原则,其中不包括()。

A.比例原则B.非克减原则C.非歧视原则D.民主公开原则

4.行政手段作为一种重要的传统行政方法,具有权威性.强制性.().具体性.封闭性和非经济利益性的特点。

A.规范性B.垂直性C.间接性D.潜在性

5.将提供公共服务的公共部门人为地划分为生产者和购买者两方,以形成“公对公的竞争”,从而促使内部组织间的竞争,达到提高服务质量的效果。

这种管理方法属于()

A.民营化B.内部市场C.特许经营D.产权交易

6.目标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模式,是()于1954年在其代表著《管理实践》中首次提出并建构起来的。

A.马克斯·韦伯B.泰勒C.威廉·盖伊D.德鲁克

7.我国审计机关的权限包括()

A.监察权.处分权.建议权和审议权

B.检查权.调查权.强制权和处分权

C.调查权.强制权.建议权和审计决定权

D.调查权.处分权.建议权和强制权

8.概括起来,美国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制度主要应用于财政预算.采购和()三个领域。

A.公共政策制定

B.财务监督

C.公共部门效能

D.公共人力资源管理

9.在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体制中,公共部门对消费者负责,形成了()

A.雇佣关系  B.委托代理关系

C.合作关系  D.利用关系

10.从公共行政发展的历史来看,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期的新公共行政是以()为目标的。

A.公平B.效率C.绩效D.政府能力

二、名称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公共危机

2.公共危机管理法制

3.业务流程再造

4.自由裁量权

5.政府职能

三、简述题(每题8分,共40分)

1.简述公共危机的特征

2.什么是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有何特征?

3.简述我国法治政府的含义

4.简述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兴起的社会背景

5.简述当代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的特点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15分)

试述当代中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方向。

五、案例分析题(每题15分,共15分)

解读第六次机构改革——大部制改革开幕,部委新格局渐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先后于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进行过五次机构改革。

从总体上看,我国目前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但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还存在着一些不相适应的方面:

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基础较为薄弱,机构设置不尽合理,部门职责交叉.权责脱节.效率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有些领域权力仍然过于集中,且缺乏有效的制约监督等。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政府全面正确地履行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因此,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正是着眼于这样的大局,党的十七大作出了“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战略部署,提出了“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的改革思路。

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又通过了《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确定了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

1.环保部门:

一朝晋身登内阁

尽管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1998年就升为正部级单位,然而此后数年,却苦于只是“总局”,而无法有更多施展空间。

“基本上是国务院决定了的事情,然后交给环保总局去办,环保总局本身无法参与决策”,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张占斌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此次改革的一个依据是,“总局”监管力度薄弱,此次“晋升”,环保部门的地位发生重大变化。

张占斌说,“之前环保总局也可以给国务院汇报问题,但制度化的国务院会议列席,它没有参加,没机会,只能会后再跟领导谈,很被动。

现在它成为‘部’,列席会议的时候部长当场就可以把想法说出来,在决策中的地位突出了”。

环保部也可以会同其他部门共同签署文件,一些文件该部门不同意,可能就无法通过。

按相关惯例,国务院环保方面的文件,会由环保部起草,然后以国务院名义发出,如此一来,对地方约束力大大增加。

2.药监部门:

曲线生存

10年前合并了卫生部药政司后组成的国家药监局,10年后又被卫生部合并。

改革设计者认为,国家药监局虽然管药品,但医院制剂这块它一直管不了,因为医院归卫生部管。

现在统一之后就可以把管理延伸过来。

药监局并入卫生部最大的好处也被认为有利于推进医改。

现在医改已经明确由卫生部主导,整个医改中,医和药是关键,全由卫生部负责,改革会更容易统一推进。

国家药监局虽然全称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但实际上管不了食品,因为食品涉及卫生.农业.工商等部门,国家药监局作为一个副部级单位,没有太多声音。

这次调整后,按方案,卫生部要切实履行食品安全综合监管职责。

“食品这块由卫生部统一抓,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就可以真正管起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职权加强了,更名副其实。

3.能源管理:

为何不见能源部

与此前传媒的预测不同,此次改革没有成立能源部,而是成立了两个机构:

一是国家能源委员会,属于高层次议事决策机构;另组国家能源局,由国家发改委管理。

改革后的国家能源委员会和国家能源局,国家能源发展战略与能源行业的综合协调,成为其最主要的工作内容。

此次改革对尽快建立国际石油储备.保障国家石油安全起着重大作用;同时会通过国内企业联手采购,改变对国际油价的被动接受局面。

4.成立“工业和信息化部”

此次真正“全新”的部门是工业和信息化部,囊括发改委工业司.国防科工委.信息产业部.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国家烟草专卖局等。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顾平安表示,“我们讲的工业化是‘大工业’,不是狭义制造业,它不仅融合工业生产,还包括上游研发.下游流通等,由此中央政府不能回避的问题是,要从宏观上管理工业行业,推进信息技术和工业行业的融合。

”面对成立主管工业化部门有计划经济色彩的质疑,顾解释说,新部门不是对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工业管理方式的回归,“它肯定是宏观的.整体的.指导的,不是直接干预市场的,更多的是提供一种服务。

5.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转型

此次改革中最引人注目的,则是发改委转型。

此次改革方案称,国家发改委会进一步转变职能,集中精力抓好宏观调控。

方案说要进一步减少发改委的微观管理事务和具体审批事项,要继续缩小其投资审核范围,下放审核权限,简化审核程序。

问题:

根据案例,运用公共管理学理论分析实行“大部制”改革对于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实行大部制需要处理好的哪些关系?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ACDBB6-10DCDBA

二、名称解释

1.公共危机:

公共危机是一种突然发生的紧急事件或者非常态的社会情境,是指因不可抗力或突然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公共卫生事件.事故灾难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引发的.给社会正常的生产与生活秩序以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的紧急事件或者紧急状态。

2.公共危机管理法制:

公共危机管理法制属于非常态法制,是针对突发事件引起的公共紧急情况制定或认可的处理国家权力之间.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公民权利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和。

作为预防.控制处置危机的法律手段,公共危机管理法制是整个国家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非常规状态下实行法治的基础。

3.业务流程再造:

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fundamemal)的再思考和彻底性(radical)的再设计从而使企业获得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业绩的戏剧性(dramatic)的改善,从而达到削减成本.提高利润.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灵活的反应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4.自由裁量权:

是指公共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范围内依据立法目的和公正合理原则自行判断行为的条件.自行选择行为的方式和自由作出相应决定的权力。

5.政府职能:

是指根据社会需求,政府在国家和社会管理中承担的职责和功能,包括管理的公共事务的范围(管什么)以及采取什么方式进行管理(怎么管)这两个方面。

政府职能具有整体性.执行性.多样性.动态性.程序性.依法性等特点。

三、简述题

1、答:

公共危机是一种非常态的社会情境,是各种不利情况.严重威胁.不确定因素的高度积聚。

公共危机一般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突发性和紧急性。

(2)高度不确定性

(3)影响的社会性

(4)决策的非程序化

2.答:

目标管理(managementbyobjectives,MBO),是通过参与式的目标设置.实施和评价等活动来管理组织的一种方法。

目标管理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目标管理是一种分权与自我控制的管理;

(2)目标管理是一种参与式管理。

它要求上级部门充分发挥下级的能动作用'吸收下级参与到各项管理决策中来;

(3)目标管理是一种面向成果的管理。

目标管理引导管理者从重视流程.管理制度等细节问题转向重视组织的目标;

(4)目标管理是一种系统化的管理。

3.答:

根据国务院2004年颁发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法治政府的含义主要体现在:

(1)法治政府应当符合合法行政的要求,遵循法律保留原则;

(2)法治政府应当符合合理行政的要求,遵循比例原则;

(3)法治政府应当符合程序正当的要求,遵循正当程序原则;

(4)法治政府应当符合高效便民的要求;

(5)法治政府应当符合诚实守信的要求,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利益;

(6)法治政府应当符合权责统一的要求。

4.答: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作为公共管理的一种新方法和公共管理的一场革命,在公共部门中的广泛运用并不是偶然的。

它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结果,也是公共部门与社会公众之间.公共部门之间.公共部门与其所属工作人员之间等一系列社会关系发展的结果。

从社会背景上说,它主要缘于三个方面:

(1)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出现是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兴起的先导。

新公共管理强调民主参与.民主管理的理念,强调了以公众的需要为导向,强调在公共管理过程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利用社会与市场力量实现公共服务市场化,强调在公共部门中引入私营部门的管理理念与方法。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正是在这种理论指导下被引入公共部门的。

(2)解决公共管理问题是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兴起的重要推动力。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作为改善公共部门与公众之间信任关系的有效措施,强化了公共责任机制的宪政理念和顾客至上的管理理念,并促进了公共行政学说史上宪政主义与管理主义的有机融合。

(3)放松规制.提高公共部门的主动性是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功能目标。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就是要寻求一种新的公共责任实现机制:

既要放松具体的规制,又要谋求结果的实现;既要提高公务人员的自主性,又要保证公务人员对公众负责.对结果负责;既要提高公共管理效率与能力,又要切实保证服务质量,实现效率.责任和法治的内在统一。

5.答:

(1)有计划.渐进式地推进公共部门改革,使公共部门改革持续开展;

(2)组建精干.高效的改革机构,重视发挥参谋咨询机构的作用;

(3)重视与改革配套的立法建设,把改革纳入法制轨道;

(4)注重提高公共管理效能和服务质量,改善公共部门与公众之间的关系;

(5)注重内外部监督,形成以结果为本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机制.

四、论述题

参考答案:

2006年,我国“十一五”纲要对下一步深化体制改革作了具体部署以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企业.财税.金融等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纲要”还明确指出了我国未来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即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建立决策科学.权责对等.分工合理.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体制,加快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

2007年中共十七大又进一步明确了“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行政体制改革方向和具体改革内容。

(1)服务型政府:

服务型政府,是指能够公正.透明.高效地为公众和全社会提供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是按照公众的需求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以回应公众和社会的需要为政府职能定位的现代政府。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要以服务型政府建设作为切入点。

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改进公共服务方式。

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着力解决就业.就学.就医.社会保障.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强化公共服务职能,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完善社会管理制度,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为全体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全面推行政务公开,使其成为各级政府及部门的一项基本制度和基本责任,贯穿行政权力运行的全过程;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建立高效政务服务体系,完善各级政府及部门的“政务大厅”,推行“一站式服务”,在基层建立“政务超市”,提供在线政府服务。

(2)责任政府:

责任政府是能够回应社会和公众的正当要求并加以满足,承担政治责任.行政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的政府。

建设责任政府,就要创新监督制度,建立健全政府绩效评估制度,实行结果管理。

通过科学确定政府绩效目标.政府绩效标准.政府绩效评估内容和评估指标体系,实行政府公共部门系统内部评估与外部社会评估相结合,完善绩效评估程序和方法,强化评估结果的运用,从而实现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结果负责.对法律负责和对公众负责的统一。

(3)法治政府:

对于行政体制改革而言,法治政府意味着:

用法律手段推动改革进程,把机构改革过程和改革成果法制化;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既不能失职不作为,又不能越权乱作为;坚持和自觉地接受人大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司法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群众监督,实行行政复议制度,加强审计.监察等专门监督。

因此,要树立法治观念,做到行政行为的规范化.行政关系的法制化;健全和完善行政法治的规范;完善行政法治程序;强化行政法治的监督,构建完备的权力监督法律体系;转变观念,在人民和政府关系认识上,注意向公民权利和政府责任转变;在法治理念上,注重向依法规范和制约行政权转变;在责任意识上,注重向强化政府责任转变,特别是要注重克服以往立法比较重视设定公民责任.对设定政府责任重视不够,行政执法过于重视行使行政权力.不太重视承担行政责任的现象。

五、案例分析题

参考答案:

所谓大部门体制,或者大部制,就是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雷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目标。

大部制,是国外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政府管理模式,比如“大运输”.“大农业”等,并在公共管理变革中有了新的发展,如决策权与执行权的分离等。

大部制改革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

按照大部制的思路调整政府组织结构,无疑会对政府的管理和运行产生重要影响。

实行大部体制管理,不仅可以大大减少政府部门之间职能交叉.重叠,政出多门,沟通难.协调难等方面的问题,改“九龙治水”,为“一龙治水”,或者接近于“一龙治水”,而且,通过政府部门的整合和调整,能进一步理顺部门之间的职能,减少机构的数量,减少过多的协调和沟通的环节,这对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也具有重要意义。

1.实行大部制的优势

(1)实行“大部制”,最核心的目标是转变政府职能。

目前,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越位”和“缺位”现象并存。

其主要原因,就在于部门职能配置不够科学.机构设置不尽合理。

大部制改革将会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切实管好,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更加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

(2)实行“大部制”,有利于优化组织结构。

经验表明,政府职能与机构设置有着内在联系,政府职能变化了,机构设置也要相应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精简了许多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健全了宏观管理部门.市场监管部门,同时逐步增设了环保.社保.信息.能源等新的管理部门。

这些逐步健全和增加的机构,是政府履行职能所必需的,但也出现了分工过细.机构扩张的趋向。

实行大部门体制,将职能相近的部门重组为大部门,既可保证政府有效履行各项职能,又能防止机构数量不断膨胀,形成精干高效的现代政府组织结构。

(3)实行“大部制”,另一个着眼点是提高政府效能。

政府部门职能交叉.权责配置脱节.多头重复管理的问题比较突出,成为影响行政效能的体制性障碍。

例如在城乡建设.环境资源.交通运输.食品药品管理等领域,都存在着类似的问题。

实行“大部制”,从体制上减少职能交叉现象,理顺部门关系,明确部门责任,无疑有助于提高政府效能。

(4)实行“大部制”,可以推进我国政府转型。

大部制不仅是保障政府转型的有效措施,更触及政府转型的根本性问题。

一方面,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通过大部制改革进一步推动政府从经济建设型转向公共服务型,另一方面,适应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通过大部制改革促进政府从行政控制型转向公共治理型,增强政府在公共服务提供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

此外,在和谐社会中,社会参与.基层自治.社会监督等是基本趋势。

由此,推动政府从传统的行政控制型转向现代的公共治理型,应当成为大部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2.实行大部制需要处理好的关系

(1)如何按照“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协调.相互监督制约的改革思路,重构政府权力结构和政府的运行机制,为监督大部制的权力提供保障。

对大部制的约束监督,更值得我们关注的还是如何从外部对其进行监督。

实践证明,对公权力的制约,最有效的还是外部的监督,特别是人大.司法.公众.媒体等方面的作用,将会形成大部制改革的外部监督力量。

(2)大部制能不能有效遏制部门利益,也成为最关键的问题之一。

大部制机构设置有可能把部门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相互扯皮问题,通过改变组织形态来加以抑制。

过去部门之间职能交叉,决策周期长,制定成本高,协调沟通困难,原因就在于受到了部门利益的严重影响,所谓“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集团化”,导致政府运行成本太高.效率太低,甚至把部门利益凌驾于公众利益之上。

有人担心,大部制改革可能把分散的部门利益,积聚为集中的部门利益。

如果一个部门变为一个超级部,权力很大,对它进行监督更加困难。

(3)正确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条块矛盾。

原本中央职能部门之间的牵制是一种权力相互制衡的力量。

实行大部门体制后,这种制衡的力量被减少或消灭。

新组建的大部门的权力比以前更大,“条条”的管理权能增加。

由此,会产生地方政府积极性降低的问题。

因为,大部门管理权能的增加,意味着它能够用于管理和控制地方的机会的增加,显然,这会导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新的权能博弈,而博弈之中摩擦的潜在可能性就会增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