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土地治理的现状综合分析与研究调研报告.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34192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土地治理的现状综合分析与研究调研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江苏省土地治理的现状综合分析与研究调研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江苏省土地治理的现状综合分析与研究调研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江苏省土地治理的现状综合分析与研究调研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土地治理的现状综合分析与研究调研报告.doc

《江苏省土地治理的现状综合分析与研究调研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土地治理的现状综合分析与研究调研报告.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土地治理的现状综合分析与研究调研报告.doc

江苏省土地治理的现状综合分析与研究调研报告

这次,我们小组对江苏省的土地治理问题进行了研究。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分别到了省资源开发局和溧水县进行了理论的了解和实地的考察。

就这次调研,我们都是受益匪浅,学到了很多东西。

总的来说,有以下一些内容。

一,省资源开发局的调研

按照我们实现准备的调研提纲,我们提出了若干问题,相关问题都由开发局的领导们为我们一一解答了。

(一)我省土地治理的现状及成果

我省土地治理由1988年农业开发,改造农田基础设施,并于1989年启动了项目,对苏北24个县进行了土地治理,同时也从当时的8000万投入到如今的13个亿的投入,由此可见,再农业开发与农田基础设施改造上,投资的规模和范围一直在不断地增长。

很明显,在土地治理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上,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的同时,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而我省再项目建设上的成效也是相当的明显的

1.有70%-75%以上用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包括灌溉,排涝等。

2.提高了抗资源灾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从而使粮食产量和农产品产量不断地提升。

3.不断推广新产品,新技术。

4.由于自家农田基础设的提高,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从而直接得到实惠。

5.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环境。

(二)我省土地治理的目标及状态与目标的偏离程度

我省的土地治理目标随阶段不同而不断改变,由最开始的提高粮食产量到现在的提高。

1994-1998的主要目标是娘是供给充足以提高收入,推动产业化经营。

98年以后,我省的土地治理以增加农业收入为核心目标。

(三)江苏省土地治理的分区及侧重点

我省土地治理上总体来说没有具体的分区概念,如果非要大概区分的话,可以分为苏北,苏南,苏中三个区域。

而分区的主要依据则是资源因素与经济区的划分。

我省重点的农业开发土地治理区域在苏北,我省50%以上的资金都投入到苏北的建设中,重点投入5个市,分别在第一,粮食产业(稻,麦)上,连续6年增产,在投入上有60%逐渐降低。

第二,蔬菜产业上由20%逐渐增加到30%甚至更多,鼓励建设蔬菜大棚提高产量。

第三,在经济林木上投入建设。

第四,追加投入水产业。

(四)省级与国家级项目在土地治理方面的侧重点的不同

我省在土地治理方面的侧重点主要是提高农民的收入,而国家级项目在土地治理方面的侧重点主要是提高粮食产量和建设高倍农田,而采取的措施不同,导致侧重点的不同,这些都是受外界各种因素影响的。

(五)民间资本与企业对土地开发整理的投资的相关问题

在土地治理方面,政府的投入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必须引入社会资本,我省鼓励推动土里流转,政府一般会不住一部分资金引导企业投资,调动社会与民间资本。

即政府在土地治理过程中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而另一部分资金由民间与社会资本企业投入。

另外,在土地治理过程中,民间社会资本与政府所关注的内容不同,民间资本有意愿进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投资不是帮助政府和农民改善农业基础设施,而是注重生产性设施以及非公益性设施的建设。

最后,在土地治理过程中政府一般会根据经济开发状况,区域不同,配套补助的比例也不同,苏北占较大的比例,苏中第二,苏南比例较小。

(六)土地治理与环境保护

在土地治理过程中,俗话说“宁可毒死,不可饿死”,现今,农田污染问题确实值得重视。

由于大力发展化工业企业,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增加产量,造成整体,大环境污染。

附:

由于我们调研的土地治理的课题,陈会广老师为我们创造了多一个更加深入了解土地治理的机会,到溧水去实地考察土地治理的各种问题。

由此我也就我所了解,观察的情况结合自己的认识做了如下报告。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农产品结构性矛盾突出,优质农产品供给不足,农业比较效益依然较低,农民增收速度依然不快,农业“弱质性”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农业综合开发是党和政府支持和保护农业的战略举措。

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目标,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现我们结合溧水县实施国家级土地治理项目的实践,对如何搞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尤其是实施土地治理项目作一些粗浅的思考和探索。

  一、溧水县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现状

  近年来,溧水县实施的国家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经过项目区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已取得预期效果,并开始显现出应有的效益。

通过项目建设,大大改善了全县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了农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主要体现在:

  1.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大为改善,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

项目区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科技配套并采取缺什么补什么,填平补齐,挖潜改造的原则,建成了农业基础设施工程,改善了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夯实了农业生产基础,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和大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了集体积累和农民经济收入。

2.项目区的建设和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

据不完全统计,项目区农民人均收入比非项目区一般高到300—400元,有的高达千元左右(如黑莓、蔬菜等)。

同时,项目建设,也实现了三个提高,即:

农业科技贡献率得到提高,由过去的50%提高到65%以上;农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提高,项目区比非项目区增效50%左右,有的园区和基地增效2倍左右;项目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溧水县农业资源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虽然取得较好的效果与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农业开发项目实施以来,虽然紧紧围绕县主导产业和结构调整开发,但开发的重点不甚明确,成效不太明显。

究其原因:

一是开发不集中,比较分散。

二是开发的产业不明显,一会儿扶持黑莓,一会儿扶持有机蔬菜,一会儿扶持花卉苗木,一会儿扶持山栀,样样都扶持,样样难形成重点产业。

三是开发的内容有偏差,实施土地治理项目无疑是改善生产条件,保障生产发展,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设,少数镇在治理过程中,一昧追求形象,土方动的太多,加重了镇、村及农民的负担,造成项目建设的负面影响,失去土地治理项目原有的建设意义。

  三、对策和建议

  溧水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在组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过程中,应加强总结经验,不断探索一些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促进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向纵深发展。

  

(一)群众支持是基础

  任何一项工程,只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就没有做不成、做不好的事,农田整治同样是这样。

  1、要充分尊重民意。

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是为农民办事情,必须尊重农民意愿。

为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改变以往由政府包办的观念,以尊重乡情民意为出发点,确立以农民为主线的建设机制,使项目实施效果得到应有的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根基在农村,出发点在农业,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规划和建设中,我们必须尊重农民意愿,把工程做细做实,从方便群众生产出发,切实做到以开发带动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目标,让农民从开发中切实受益。

  2、要注意调动农民积极性。

项目实施的好与坏,群众是否参与很重要。

我们要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础上,还要更大程度地调动和保护农民参与土地治理项目的积极性。

一是通过他们解决项目区的一些复杂矛盾,比如项目实施前的清障、腾茬、迁坟、青苗补偿,项目实施后土地增减的自我消化、土地流转等。

二是通过他们做好项目区服务协调等工作,比如:

在土方施工中遇到机械作业过桥过涵,农户主动从家中送来木板和稻草等。

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以后,可以说是一呼百应,农户自愿出工,老板自发出钱,用他们的话说,政府为民办好事,百姓应该有力出力,有钱出钱。

  3、要让农民成为农业综合开发的主体。

农民群众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理所当然也是农业综合开发的主体。

一要使农民成为受益主体。

让大多数农民受益是农业综合开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项目是否立项,首要标准是衡量有多少农民从项目直接受益和间接受益。

在确定农民投工投劳时,要充分考虑他们的承受能力,并与受益程度结合起来。

二要使农民成为对项目实行民主管理的主体。

对项目的投工投劳要由村民“一事一议”,民主决定,切不可硬性摊派。

有条件的地方,要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甚至是种粮大户申报和实施项目。

三要使农民成为技术、技能培训的主体。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安排了科技培训经费,要确保这些经费用在农民身上,通过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四要使农民成为有知情权、监督权的主体。

项目实施前和项目实施中,对项目的建设范围、建设内容、拟投资金额、投资金额的构成、投资主体以及实施主体、实施方案都要公布于众,让群众及时掌握了解项目建哪些、怎么建。

通过告知于民,让群众真正掌握实情,积极主动配合做好项目的实施工作,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完成。

  

(二)规模开发是关键

  1、要把规模开发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起来。

规模开发是大面积、大规模、大投资的开发治理,也是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举措。

作为农业开发部门既要解决“零星开发”向“规模开发”的转变,解决“路边形象开发”向“基地示范开发”的转变,更要不断把规模开发推向深入,加快新农村建设;更要通过规模开发形成规模效益,做到扶持一片、成功一片、见效一片、带动一片、体现一片,不断展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面貌。

  2、要把规模开发与项目选择结合起来。

要做好土地治理项目连片规模开发,必须要选准项目区域,本着农林水综合配套,集中连片,综合治理,建立农业示范区的原则,集中连片开发,项目的个数严格按照政策规定,只能界定在一个镇或两个镇连在一起的一个区域,面积不得少于1万亩,对项目开发成效明显的要做到连续扶持。

  3、要把规模开发与规划设计结合起来。

按照“清洁家园、清洁田原、清洁水源”要求,认真做好规划设计工作。

本着可行性、科学性、超前性、示范性的原则,用发展的眼光、长远的观点,打破项目区原有的条条框框和传统的农业生产格局进行科学规划,高标准实施,不断精心打造,合理布局,确保规划设计一次到位,并受到法律保护,避免重复建设。

  4、要把规模开发与效益优先结合起来。

为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土地治理开发项目,项目预启动前,就要认真论证该项目的可行性,坚持效益第一原则。

项目选择要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优势农产品产业建设和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在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依托,立足资源比较优势,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提高项目区的综合效益,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对建设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项目要给予重点、连续扶持。

 (三)重点开发是根本

  1、围绕重点产业开发。

土地治理项目预启动时,就要紧盯当地的主导产业发展趋势,紧紧围绕结构调整,为产业的发展而服务,为产业的发展夯基础。

2、围绕重点区域开发。

土地治理项目预启动时,就要选准重点区域,有计划、有步骤、分年度认真组织实施,做到连续扶持,形成规模,开发一片,成功一片,而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想到哪开发到哪,这样既不符合当前的开发政策,更不切规模效益的实际。

要立足本地实际,从长打算,用发展的眼光、长远的观念,集中连片开发,在一个项目区域连续投入。

经过连续多年开发和打造,使一个区域形成一个项目区规模,不断做大做强做实。

在此基础上,再放眼另一个重点区域,做到成一块、丢一块,再成一块、再丢一块。

经过不懈努力,使农业开发的项目体现项目开发形象,更体现项目开发价值,也才能最终完成开发使命。

  3、围绕重要内容开发。

一是为生产发展创造必要的基础条件,实施土地治理项目,是方便群众、保障生产发展的重要举措,解决群众想办而一家一户难办,只能望田兴叹的难题。

二是为改善环境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扶持。

通过实施土地治理项目,一方面极大地改善了当地农业生产的条件,另一方面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生活环境,做到了“田成块、沟相通、路相连、林成网。

”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象。

  4、围绕结构调整开发。

通过土地治理项目实施,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但这不是开发的根本目的,农田整治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推动农业结构的调整,通过内外结合,使项目区农田结构得到调整,农产品附加值得到提高,农民收入得到增加,让农业综合开发这个惠及广大农民的新事业永葆生机和活力。

  最后,我想说,实施国家级土地治理项目,是一项涉及到多个方面,需要各级党政、有关部门和广大农民群众共同完成的综合性工作,我们要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进一步统筹各种有利因素,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共同实施好国家级土地治理项目,共同推进新农村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