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之当前经济形势分析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34503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368.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形势与政策之当前经济形势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形势与政策之当前经济形势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形势与政策之当前经济形势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形势与政策之当前经济形势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形势与政策之当前经济形势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形势与政策之当前经济形势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形势与政策之当前经济形势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形势与政策之当前经济形势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形势与政策之当前经济形势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形势与政策之当前经济形势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形势与政策之当前经济形势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形势与政策之当前经济形势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形势与政策之当前经济形势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形势与政策之当前经济形势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形势与政策之当前经济形势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形势与政策之当前经济形势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形势与政策之当前经济形势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形势与政策之当前经济形势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形势与政策之当前经济形势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形势与政策之当前经济形势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形势与政策之当前经济形势分析文档格式.docx

《形势与政策之当前经济形势分析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形势与政策之当前经济形势分析文档格式.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形势与政策之当前经济形势分析文档格式.docx

环比增长=(本期数-上期数)/上期数*100%反映本期比上期增长了多少。

环比即与上期的数量环比,是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期水平之比,反映现象在前后两期的发展变化情况。

准备金率:

是银行的准备金与存款总额之比。

金融机构必须将存款的一部分缴存在中央银行,这部分存款叫做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占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比例则叫做存款准备金率。

打比方说,如果存款准备金率为7%,就意味着金融机构每吸收100万元存款,要向央行缴存7万元的存款准备金,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为93万元。

倘若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7.5%,那么金融机构的可贷资金将减少到92.5万元。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一、2009年国内经济发展回顾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2009年中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推出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先后7次上调出口退税,采取了大力鼓励和刺激消费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009年国民经济逐季反弹,实现了“V”型复苏。

2009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

国家统计局公布,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7%,增速比上年回落0.9个百分点。

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6.2%,二季度增长7.9%,三季度增长9.1%,四季度增长10.7%。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5477亿元,增长4.2%;

第二产业增加值156958亿元,增长9.5%;

第三产业增加值142918亿元,增长8.9%。

1.农业生产继续稳定发展,粮食实现连续六年增产。

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3,082万吨,比上年增长0.4%,连续6年增产。

其中,夏粮产量12335万吨,增长2.2%;

早稻3327万吨,增长5.3%;

秋粮37420万吨,下降0.6%。

油料产量预计增长5%左右,糖料下降9%左右。

肉类产量保持稳定增长,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7509万吨,增长5.0%。

其中,猪肉产量4889万吨,增长5.8%。

生猪出栏6.4亿头,增长5.7%;

生猪存栏4.7亿头,增长1.5%。

2.工业生产逐季回升,实现利润由大幅下降转为增长。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0%,增速比上年回落1.9个百分点。

其中,一季度增长5.1%,二季度增长9.1%,三季度增长12.4%,四季度增长18.0%。

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6.9%;

集体企业增长10.2%;

股份制企业增长13.3%;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6.2%。

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增长11.5%,轻工业增长9.7%。

分行业看,39个大类行业全部实现同比增长。

分地区看,东、中、西部地区分别增长9.7%、12.1%和15.5%。

工业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7.67%。

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5891亿元,同比增长7.8%,比上年同期加快2.9个百分点。

在39个工业大类中,30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

3.投资持续快速增长,涉及民生领域的投资增长明显加快。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4846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增速比上年加快4.6个百分点。

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94139亿元,增长30.5%,加快4.4个百分点;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30707亿元,增长27.5%,加快6.0个百分点。

在城镇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49.9%,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6.8%,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3.0%。

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增长23.9%,中部地区增长36.0%,西部地区增长35.0%。

涉及民生领域的投资大幅增长。

全年基础设施(扣除电力)投资41913亿元,增长44.3%。

其中,铁路运输业增长67.5%,道路运输业增长40.1%,城市公共交通业增长59.7%。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增长61.8%,教育增长37.2%,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增长58.5%。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36232亿元,增长16.1%,增速比上年回落4.8个百分点。

4.市场销售增长平稳较快,部分产品销售快速增长。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343亿元,比上年增长15.5%;

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9%,实际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1个百分点。

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85133亿元,增长15.5%;

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40210亿元,增长15.7%。

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消费品零售额105413亿元,增长15.6%;

住宿和餐饮业消费品零售额17998亿元,增长16.8%。

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商品零售中,除通讯器材类外,其他20类商品零售均实现较大幅度增长。

其中,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8.8%,家具类增长35.5%,汽车类增长32.3%。

5.居民消费价格和生产价格全年下降,年底出现上升。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下降0.7%。

其中,城市下降0.9%,农村下降0.3%。

分类别看,八大类商品价格四涨四落:

烟酒及用品上涨1.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1.2%,食品上涨0.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0.2%;

居住下降3.6%,交通和通信下降2.4%,衣着下降2.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0.7%。

居民消费价格11月份同比涨幅由负转正,当月上涨0.6%,12月份上涨1.9%。

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5.4%,12月份由负转正,当月上涨1.7%。

全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7.9%;

商品零售价格下降1.2%。

6.进出口总额全年下降,自11月份由降转升。

全年进出口总额2207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3.9%。

11月份进出口总额同比涨幅由负转正,当月增长9.8%,12月份增长32.7%。

全年出口12017亿美元,下降16.0%;

进口10056亿美元,下降11.2%。

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1961亿美元,比上年减少994亿美元。

7.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就业形势好于预期。

全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18858元。

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比上年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8%。

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增长9.6%,经营净收入增长5.2%,财产性收入增长11.6%,转移性收入增长14.9%。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比上年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5%。

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11.2%,第一产业生产经营收入增长2.2%,二、三产业生产经营收入增长10.0%,财产性收入增长12.9%,转移性收入增长23.1%。

全年城镇就业人员比上年净增910万人。

年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49亿人,比一季度末增加170万人。

8.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新增贷款大幅增加。

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60.6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7.7%,增幅同比加快9.9个百分点;

狭义货币(M1)22.0万亿元,增长32.4%,加快23.3个百分点;

市场货币流通量(M0)38246亿元,增长11.8%,回落0.9个百分点。

金融机构各贷款余额40.0万亿元,比年初增加9.6万亿元,同比多增4.7万亿元。

二、2010年经济发展的目标与任务

(一)2010年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

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

国际收支状况改善。

这里要着重说明,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主要是强调好字当头,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上来。

提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综合考虑了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因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传导效应、国内货币信贷增长的滞后影响以及居民的承受能力,并为资源环境税费和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留有一定空间。

(二)2010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2010年中国经济的主要任务是“调结构、稳增长”。

1、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

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重点。

要突出财政政策实施重点,加大对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支持保障力度,增加对“三农”、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节能环保等方面和中小企业、居民消费、欠发达地区支持力度,支持重点领域改革。

要保持投资适度增长,重点用于完成在建项目,严格控制新上项目。

要加强税收征管和非税收入管理,继续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

货币政策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

要密切跟踪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把握好货币信贷增长速度,加大信贷政策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就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等方面的支持,有效缓解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保证重点建设项目贷款需要,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着力提高信贷质量和效益。

要积极扩大直接融资,引导和规范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2、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重要的任务是调整经济结构。

我国已经进入到只有调整经济结构才能促进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

(1)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任务

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特点,如全面复苏缓慢而复杂,原有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孕育着新的突破,国际环境存在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

这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既形成巨大压力和倒逼机制,又提供了新的重大机遇。

所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深层次问题的根本举措,也是巩固当前经济回升向好势头的迫切需要。

那么,我们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主要做什么?

简要说,就是有保有压、有促有控的,既有利于培育新的增长点,增加有效供给,又有利于淘汰落后产能,防止重复建设。

这对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管理好通胀预期,可以起到重要的平衡和调节作用。

调整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是多年来我们反复强调和着力推动的。

一般来说,当经济处于上升期,产品结构调整、技术升级和企业兼并重组缺乏外部压力和内在动力,企业更多考虑的是增加产能、扩大生产规模,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的问题比较突出,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难度很大。

目前经济环境趋紧、市场需求萎缩,虽然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对经济生活造成很多困难,但市场约束增强形成的倒逼机制,也有利于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有利于企业兼并重组和优势企业做强做大,有利于促进企业加快技术改造、自主创新。

一般来说,经济结构有大结构、中结构、小结构之分,也就是宏观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之分。

调整宏观经济结构,就是要调整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的比例关系,逐步形成以扩大内需为主、外需为辅,消费、投资、净出口之间相对平衡、协同拉动的格局。

调整产业结构,就是要正确处理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加快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调整产品结构,就是要下决心淘汰部分过剩产能,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低能耗、低污染的产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目前有些产品,如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产能已经严重过剩却仍在发展。

有些地方存在经济繁荣时不愿调,经济困难时又不敢调的心理。

(2)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也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首要任务。

经济结构调整的路径和方向是什么呢?

要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为重点来调整需求结构。

就是以政府的力量,以财政的力量,来确保社会公平。

只有一次分配、二次分配,乃至于三次分配(慈善分配)能够很好地配合起来,整个社会的公平与和谐才能实现。

中国的储蓄率已经将近51%,这在世界大规模经济体里面是很难找到的,储蓄率上升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收入分配中居民所得在总分配里面的份额相对来说减少。

所以“十二五”时期要调整,让储蓄率趋于下降。

长期以来,国民消费增加额小于储蓄增加额,必然会导致一个结果,就是储蓄越多,投资越多;

投资越多,面向未来的产能就越多;

当产能在不断快速增加时,如果消费赶不上生产,必然会增加净出口;

净出口增加外汇储备也会增加;

外汇储备增加又导致人民币超量发行。

最后,经济生活中的货币供给必然大大增加,并远远超过经济的增长速度。

有专家研究,历史上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都经历了储蓄率及投资率先升后降、消费率先降后升的过程。

多数国家在人均GNP3000美元左右时出现拐点,但亚洲国家一般要在4000美元之后才会出现拐点,特别是东亚国家储蓄率及投资率和消费率的转换拐点来得更晚一些。

东亚文化的消费观念决定了这些国家的消费结构转换滞后。

我们促进消费时,要考虑这些因素。

当前,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正常的生产消费格局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美欧发达国家在“去杠杆化”作用下,开始改变高负债的消费方式,增加储蓄减少消费。

中国等亚洲经济体不可能填补美国消费萎缩造成的“真空”。

2008年,美国个人消费超过l0万亿美元,而整个亚洲的个人消费不足5万亿美元。

另据估算,美国储蓄率提高4%将使全球的消费需求每年减少4000亿美元,而中国等消费增长难以弥补这一缺口。

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越南、洪都拉斯等开始利用更加低廉的资源和劳动力成本,生产更多劳动密集型产品,纷纷向美欧发达国家出口,大有替代中国在美欧的既有市场份额的趋势。

这种趋势导致国际市场对中国的需求增长大幅度下降,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我国由高储蓄支撑起来的高投资、高产能、高出口循环链条将被打断。

此时,如果国内消费增长还不足以弥补出口下降部分,我国的产能过剩矛盾必将进一步加剧,由生产过剩积累起来的危机将会越来越严重,甚至引发经济危机。

经济学认为,要素分配是一次分配,是保效率的。

财富分配是二次分配,是保公平的。

如果觉得收入分配不公平的话,往往是政府职能缺失。

如果经济主要靠投资拉动,一次分配必然倾斜于资本,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另外,经济结构层次低,高层次人才就业岗位就少,从而导致中等收入者偏少,形成了低收入者和过高收入者两头大的哑铃型收入分配结构。

收入分配结构又会影响投资与消费结构以及内外需结构:

居民收入水平低,必然伴生消费能力不足,导致投资与消费失衡;

国内消费不足,就要靠国际市场来消化大量投资形成的过剩产能,导致内外需失衡;

依靠廉价劳动力和资源参与国际竞争,缺乏自主品牌、核心技术、营销能力,就会被整合到别人的产业链中去,进而强化经济结构硬、重、散、弱的局面。

现在,大家都在说要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能力,必须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面临“宏观”和“微观”两类结构性问题:

从宏观角度看,表现为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偏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的比重偏低,企业所占比重偏大。

居民所占比重越小,国民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就相应越小;

企业占比较大,国民收入中用于投资的比例相对就大。

这正是我国消费率持续降低、投资率持续升高的重要症结所在。

从微观角度看,表现为居民内部不同群体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按五等分分组的城镇高收入户收入相当于低收入户的倍数,从2000年的3.6倍扩大到2008年的5.7倍。

在农村地区,农民收入差距也不断扩大。

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导致消费结构两极分化,低收入者的消费意愿强、消费倾向高但缺乏购买能力,高收入者购买能力强但消费倾向低,居民购买能力与消费意愿出现错位。

因此,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不仅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扩大消费、促进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的必然要求。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必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

同时进一步完善消费政策,培育消费热点,改善消费环境,多策并举促进消费扩大。

一方面,逐步提高“两个比重”,即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不低于经济增长,使劳动报酬增长不低于企业收入增长,甚至还应略高于经济增长和企业收入增长,使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另一方面,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

既要充实完善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不断提高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的收入;

又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完善企业管理层薪酬制度,规范垄断行业收入,加强对高收入的税收调节。

(3)城镇化是扩大内需最雄厚的潜力所在,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中国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是二元结构。

这个“二元”有两层含义,一个是社会经济结构的“二元”,一个是地区发展的“二元”。

现实的中国,地区差异在加大,城乡差异在加大,贫富差异也在加大。

缩小差距、城乡统筹均衡发展问题,已成为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

劳动力流动是一个国家有活力,走向繁荣的基本条件。

美国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曾提出“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由过剩走转向短缺的转折点),劳动力必须从传统部门进入现代化部门,是经济从不发达到发达的关键。

为什么大家说世界上有活力的国家是美国和中国,原因很简单:

移民。

美国是跨国移民,中国是国内移民。

中国为什么有现在的发展?

答案是两亿多农民离开土地进入了工业和服务业。

在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无一例外都是劳动力的净流入地。

今天,中国哪一座楼不是农民工盖的,哪一块煤不是农民工挖的?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村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其经济学含义正在于此。

目前,我国农民工总数约为2.4亿人,其中在城市就业的约1.4亿人。

这1.4亿人在城里要吃要住,有病得看,小孩子要念书,这是最基本的需求。

但改革开放30多年来,许多地方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来通盘考虑。

农民进城打工干活可以,在城市落户安家却不可以。

因此,可不可以这样理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保民生”,其实主要指的是农转非条件下进城农民工家庭的民生要保证,这是当前最基础的。

不但让农民进城干活,也要让他们在城里安家,基本生活有保障。

统筹城乡发展,重点和难点仍然在农村。

虽然已有1.4亿农民进城,但绝大多数农民还在农村,而且出来的也只是青壮年劳动力。

当前,城镇化程度不断提高,城市越来越大,也越来越漂亮了,可有些农村呢,却陷入环境被污染、资源被掏空、家里仅剩“老弱病残”的尴尬境地。

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农民增收仍然困难。

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为主题,与6年来6个一号文件有机衔接、一脉相承。

2009年中央财政对“三农”支出安排7161.4亿元,增长20.2%。

2010年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投入还会继续加大。

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改革是突破口。

要逐步破除城乡二元分割的政策限制,加快建立城乡居民地位平等的经济社会制度。

一是统筹城乡就业,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让城乡居民公平竞争、平等就业。

并能够让进城的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上学、公共医疗、住房购租等各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不但如此,还要让农民工无论在这个城市干活,还是去别的城市,都能实现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

二是把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各种不合理制度规定全部剥离出去,让农民享有自由进城和自由迁徙的权利。

我国城镇化水平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有1000多万农民转化为市民。

而城镇户籍是享受教育、医疗、廉租房等城镇公共服务的前提。

要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

三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让农民也平等地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缩小城乡社保差距。

积极稳步推进城镇化是持久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重要途径。

城镇化不仅是多种经济资源向城镇集中的过程,更是人本身的变化,包括就业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居住地由农村转到城市,最终使农民转为市民。

从应对危机、扩大需求角度看,城镇化的发展过程,农民转变为市民的过程,将在城市基础设施、住房、公共服务、商品粮等多方面产生巨大需求,这将成为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强大动力。

城镇化将拉动众多产业加速发展。

从城镇化特别是放宽户籍限制的路径选择上来看,中小城市将是“主阵地”,这就意味着二三线城市甚至四线城市的房地产业将迎来大的发展机遇,这些区域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也将迎来新一轮发展。

城镇化进程的推动将对城市公共产品产生很大需求。

加快城镇化对农业产业化、集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农业还停留在以家庭为单位的发展阶段,产业集聚化不够,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而城镇化发展步伐能有力推进农业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一方面能够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

另一方面,信息技术、金融服务等方面都可以共享。

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也是缩小城乡差距、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途径。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和城乡差距是由历史、体制等多种原因造成的,但突出表现为过多的农村人口与有限的耕地、淡水等农业生产资源的矛盾。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和人口增加,“人增地减、人增水减”的矛盾还在加剧,城乡发展的矛盾也更加突出。

在解决温饱的阶段,“三农”问题还可以在农业和农村内部解决;

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超越农业和农村的层面,以统筹城乡、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城乡生产要素重组的新思路破解这个难题。

要抓住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核心问题,坚持做到“两手抓”:

一手抓“扩大分子”,就是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民尽可能从农业产业链条拓展和非农产业发展中获得更多收入;

一手抓“缩小分母”,就是要逐步减少农民人数,使更多的农民转变为市民,从而提高收入和生活水平,也使农业的集约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不断得到提高,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这是我们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好农民问题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取得长足发展,但目前城镇化率仍只有46%左右,与工业化的发展很不协调,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在不断推进城镇化的同时,还必须继续加强农村建设,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快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4)努力改变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状况

从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

第一,服务业比重过低作为我国经济中的突出“短板”和“弱项”,在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