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的写法及参考范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34657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献综述的写法及参考范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文献综述的写法及参考范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文献综述的写法及参考范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文献综述的写法及参考范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文献综述的写法及参考范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文献综述的写法及参考范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文献综述的写法及参考范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文献综述的写法及参考范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文献综述的写法及参考范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文献综述的写法及参考范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文献综述的写法及参考范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文献综述的写法及参考范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献综述的写法及参考范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文献综述的写法及参考范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献综述的写法及参考范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献综述的写法及参考范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因此在阅读文献时,要写好“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和做好“文献摘录卡片”。

有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的精髓摘录下来,不仅为撰写综述时提供有用的资料,而且对于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阅读水平都有好处,特别是将文献整理成文献摘录卡片,对撰写综述极为有利。

二、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

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

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

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

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观点或问题:

年代顺序;

代表(重要性)性顺序;

论文引用顺序

二、国内研究综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

因此,应认真对待。

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

(顺序)

三、注意事项

由于文献综述的特点,致使它的写作既不同于“读书笔记”“读书报告”,也不同于一般的科研论文。

因此,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⒈搜集文献应尽量全。

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多综述的,甚至写出的文章根本不成为综述。

⒉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

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⒊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

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

⒋参考文献不能省略。

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总之,一篇好的文献综述,应有较完整的文献资料,有评论分析,并能准确地反映主题内容。

写文献综述及论文格式的基本要求

(-)文献综述的功能

  牛顿说过:

如果我能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前人肩上的缘故。

对于创作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来说,一篇好的文献综述就能起到这样的作用。

  撰写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需要做好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其一是要了解前人关于这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

研究工作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要有创造性,而不是重复别人走过的路。

熟悉前人对本课题的研究情况,可以避免重复研究的无效劳动,可以站在前人的基础上,从事更高层次、更有价值的研究。

其二是要掌握与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

理论基础扎实,研究工作才能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否则,没有理论基础,你就很难深入研究下去,很难有真正的创造。

上述两项基础性工作,在文献综述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文献综述是由学生通过系统地查阅与所选课题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加工,从而撰写出综合性叙述和评价的文章。

在文献综述中,要较全面地反映与本课题直接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成果,特别是近年来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也要指出该课题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通过文献综述对中外研究成果的比较和评价,不仅可以进一步阐明本课题选题的意义,还可以为本课题组织材料、形成观点奠定基础。

  文献综述的写作是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创作中一次重要的研究实践活动。

文献综述的写作能反映出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其中主要的则是中外文献阅读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文献类型与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

  文献是指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知识的载体,是各种资料的总称。

文献类型有许多分类法,从与撰写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关系来看,需要弄清楚文献的三种分类法。

一是按文献编辑与出版形式来分,可以分为正规文献与非正规文献。

二是按文献使用的文字类型来分,可以分为中文文献与外交文献。

三是按文献的加工层次来分,可以分为一次文献(原始文献)、二次文献(对一次文献加工而成的)与三次文献。

  三次文献是通过利用二次文献,选用一次文献中重要的实质性内容,按照一定的需要和目的,经过深度加工而成的。

三次文献综合性强,有分析、比较、鉴别、评价,有动态和前景展望,是很有价值的文献资料,对科学研究和论文的写作有重要的作用。

文献综述就是一种三次文献。

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下面三点。

  第一,综合性。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时期同一课题的所有主要研究成果的综合概括。

因此,要尽可能把所有重要研究成果搜集到手,并作认真的加工、整理和分析,使各种流派的观点清楚明晰,不要遗漏重要的流派和观点。

  第二,描述性。

文献综述在对各种流派的观点作介绍时,应该保持这些观点的“原味”,这就要求对被介绍的观点作客观性的描述。

因此,撰写文献综述,首先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转述各派的重要观点;

同时,在归纳各种观点时要抓住要点,表述时应简明扼要。

  第三,评价性。

文献综述不能局限于介绍研究成果,传递学术信息,还要对各种成果进行恰当而中肯的评价,并表明作者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文献综述重点在于“述”,要点在于“评”。

由于评价的倾向性,通过文献综述,就会引导出对课题今后发展动向或趋势的说明。

(三)文献绕过收集材料的办法与写作要求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创作的材料来源有两条途径:

一是从社会调查与科学实验中获取直接材料,二是从各种文献中获取间接材料。

文献综述所获取的材料主要是间接材料。

  文献综述获取材料的方法之一是瞄准主流文献,如与该课题相关的核心期刊、经典著作、研究报告、重要观点和论述等。

充分地收集主流文献的相关资料,是写好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

对于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要求而言,在收集和阅读的主流文献中,要包括至少两篇以上外文原文文献。

这个收集材料的方法,目标是解决文献综述的材料从哪里来。

  文献综述获取材料的方法之二是日积月累、随时整理,如在平时学习时,要对文献进行分类,记录文献信息和藏书地点,对于特别重要的文献,要做读书笔记,摘录其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述。

这样,到开始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时就已积累了大量的有用材料。

这个收集材料的方法,目标是解决文献综述的材料组织和来源。

文献综述的写作应体现文献综述“综合性”、“描述性”和“评价性”这三个基本特征,做到尽可能把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搜集齐全,尽可能对各类观点作出准确的分析与归纳,尽可能在客观描述各派观点的基础上作出评述,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阐述课题的发展动向和趋势。

文献综述主体部分的结构,应该包括该课题的“研究历史”

的回顾、“研究现状”的对比,以及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般地说,为撰写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提供观点和材料的基础文献综述正文字数至少要在2000个字以上。

而收集文献资料时所阅读的外文文献,要求对其中一部分外文文献进行翻译。

翻译的英文文献要求达到10000个字符左右(或翻译成中文后至少在2000个汉字以上)。

文献综述范文格式

×

(应用/研究)综述

作者姓名

作者单位,通讯地址

摘要(Abstract:

200-500words):

关键词(Keywords:

5个以内):

1引言(Introduction):

进行该项研究的意义(或者为什么要开展该项研究/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2国内外研究进展与现状(LiteratureReview)

(1)国外(International):

在国外,都有哪些人或者哪些机构在该领域做了哪些事,开展了哪些方面的研究,他们采用的是什么方法,建立了什么模型,使用了什么软件,解决了什么问题,优势在哪,不足又在哪,对于他们存在的不足,你有什么可能的解决方法。

人物(所在机构)

哪一年

做了什么研究,解决了什么问题

采用了什么方法(模型/软件)

评价(优势/不足)

对于不足,可能的解决方法

(2)国内(China):

在国内,都有哪些人或者哪些机构在该领域做了哪些事,开展了哪些方面的研究,他们采用的是什么方法,建立了什么模型,使用了什么软件,解决了什么问题,优势在哪,不足又在哪,对于他们存在的不足,你有什么可能的解决方法。

做了什么研究,

解决了什么问题

3未来展望(Futurework):

对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你认为未来可从哪些方面加以深入研究。

4参考文献(References):

5英文标题(包括作者姓名、单位和通讯地址)、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

(Title;

Author’sname,affiliationandcorrespondingaddress;

Abstract,Keywords)。

文献综述参考范文(2004-4-8)

从政府到企业:

关于中国民营企业研究文献的综述

一、引言

在过去的20多年中,中国经济在转轨过程中的不俗表现,一直令中外经济学家为之着迷,作为其背后主要支撑力量的民营企业更是倍受关注。

从民营企业的发展支撑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和市场化进程的基本假定出发,经济学家们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去观察、解释民营企业的成长绩效,及其所创造的“中国奇迹”。

一些学者甚至认为,中国民营企业的成功挑战了“传统智慧”(Montignola,QianandWeingast,1993),为主流经济学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

以此为背景,我们尝试对该领域内主要贡献者的观点进行归纳,并梳理其理论逻辑,力求从另一个侧面去理解民营企业,进而理解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质。

具体讲,作为一种制度安排的民营企业,从其产生、发展和变迁的全过程看,它的特殊性究竟是什么?

从产权已基本清晰的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出发,将会把我们引导到一种什么样的未来状态?

随着各种形式壁垒的消除,我们如何预测它下一步的表现?

本文期望能为人们进一步寻求上述问题的答案提供一些有益的视角。

  本文对文献的综述基本上按照民营企业的实际发展进程展开。

第二部分评价斯蒂格利茨(Siglitz)等人的观点。

与早期的政治经济环境相适应,产权安排被视为外生变量,市场竞争、激励与信息等因素得到了强调。

第三部分介绍围绕产权安排提出的各种理论假说。

尽管文献的视角各不相同,但大多数都是从Grossman-Hart-Moore的剩余控制权理论起步的。

第四部分比较分析各种关于企业改制原因的假说。

一般认为,地方政府退出与企业改制内生于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水平。

随着环境的变化,民营企业作为一般意义上企业的性质被更多地展现出来。

二、市场竞争、激励机制与效率改进

众所周知,中国的改革具有渐进性、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非同步性的特点。

这构成中国民营企业成长的初始环境。

早些时候,依照Sachs(1989)等人所设计的“大爆炸”模式进行改革的前苏联及东欧国家的经济出现持续衰退,而“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经济却保持了持续强劲增长的势头。

尤其令经济学家感兴趣的是,推动这种增长的竟是有惊于主流经济学(企业)定义的乡镇企业。

起初国内学者曾从经济行为的逻辑性与财产所有制无关的假定出发,运用兰格(Lange)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作过一些探讨,但基本没有得出什么有解释力的假说。

根据主流经济学的标准理论模型似乎也一时难以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面对理论与现实的强烈反差,斯蒂格利茨(Stiglitz,1994)在详细考察了中国经济改革过程后认为,乡镇企业的成功表明,缺乏主流经济学所强调的私有产权关系并不是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问题所在,同时市场社会主义也存在一个严重失误,那就是低估了激励问题的重要性。

由于假定信息完全,像阿罗—德布鲁(Arrow-Debreu)模型一样,作为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基础的兰格—勒纳—泰勒(Lange-Lerner-Tallor)定理,并没有对信息不完全的现实予以足够的重视。

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经济活动中会产生严重的委托一代理问题。

此时的首要问题是改变管理人员的激励结构,而这一点在不改变企业产权的情况下也能做到。

由于竞争机制的引入和企业“软预算约束”(Kornai,1998)的改变,致使经理的激励结构发生变化,即使不进行私有化也可使企业效率得到提高。

正像人们已经观察到的,与积极推行私有化的前苏联、东欧国家相比,中国在给予经理人员更多的利润方面走得最远(热若尔·

罗兰,中译本,2002)。

乡镇企业早期的成功案例表明:

激励机制的改进向相关行为主体提供了有力的激励。

例如,随着企业生产率水平的提高,经理人员的收益不断增加;

乡村居民生活状况得到改善;

同时地方政府也可以获得企业所创造的大部分税收和利润(萧好,2000)。

沿着竞争与激励之间关系的思路,田国强(1995)通过一个基于激励理论的分析框架,较为系统地解释了激励机制变化对乡镇企业效率的影响。

他从产权界定与资源有效配置的关系出发,认为明晰产权通常是资源有效配置的充分条件,却不一定是必要条件。

很多情况下,资源的有效配置并不取决于产权的明确界定。

因为在市场机制中,行为主体的激励来源于占有财产和获取利润,所以不像人们通常所理解的那样,只有私有产权才会产生高强度激励。

为此,田国强用中国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功案例作了进一步说明:

尽管土地仍然归国家所有,但将努力程度与收益水平紧密结合起来的措施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最终导致农业生产效率的改进。

这似乎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产权并不是解释中国乡镇企业效率的最关键变量。

依照激励机制设计的理论逻辑,在公有制条件下也可能通过选择恰当的激励机制来使资源配置优化。

中国乡镇企业表现出高效率的主要原因就是其制度安排满足了激励机制最基本的先决条件:

把个人的收入和劳动贡献联系起来;

企业经理和职工拥有更多的选择自由等等。

可以认为,斯蒂格利淡和田国强等人的上述理论比较成功地解释了早期中国乡镇企业的成长绩效。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外部环境参数发生变化时,经济学家进而发现,乡镇企业的决策权逐步由地方政府向企业转移(Jeffersonetal,1994)。

正如田国强同时所强调的,乡镇集体企业作为中国特定阶段特定条件下的特有现象,它诞生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早期阶段。

随着经济体制转型的深入,当市场体系日益完善、产权明晰的企业不断增加时,乡镇企业的竞争优势可能会越来越小,很有可能竞争不过产权得到明确界定的企业(田国强,1995)。

很显然,仅凭对竞争、激励的强调已不能更深入解释乡镇企业后来的表现。

三、产权配置与民营企业的绩效

尽管竞争机制的引入有助于改善民营企业的绩效,但我们知道,从计划到市场的转轨本质上是一个制度变迁过程,作为这一过程的微观基础,企业内部的制度安排特别是产权配置对效率的改进十分重要。

此前有关东欧国家转轨的经验研究表明,在不稳定状态下,市场竞争的潜在功能难以完全发挥,过分强调竞争,会形成新的扭曲。

但有关中国民营企业的案例似乎并不支持这一观点。

究竟是什么抵消了扭曲造成的效率损失?

现实使经济学家们最终认识到产权问题是无法回避的。

Grossman-Hart-Moore所发展的剩余控制权理论为更深入地分析提供了一个共同的理论基础。

以此为出发点,学者们从不同视角提出假说,积累了大量文献,并由此构成中国民营企业研究的主流。

Weitzman-Xu(1994)较早发展了一个有关中国乡镇企业内部产权安排的模型用以解释民营企业的绩效。

在模型中,乡镇企业被刻画成一种产权模糊的合作性组织。

虽然乡镇企业名义上归社区全体成员所有,但其控制权实际上掌握在乡镇基层政府手中。

与私有产权相比,其产权安排是模糊的。

然而在中国,它却表现出了与私营企业相近的绩效(Svejnar,1990;

Pittand Putterman,1992;

DongandPutterman,1997)。

Weitzman-Xu进而认为,乡镇企业的出色表现挑战了标准产权理论。

根据Grossman-Hart-Moore的理论,产权特别是剩余控制权的配置对一个企业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它可以在合约不完备的情况下向相关主体提供激励,并解决组织内可能发生的冲突。

中国的经验似乎表明,产权的重要性与组织内冲突发生的可能性是正相关的,但这种相关性依文化中合作精神的不同而异。

同西方相比,中国高合作精神的文化氛围(自利性动机弱,合作意识强)使得乡镇企业的模糊产权具有了一定效率。

然而,Weitzman-Xu并没有清楚地解释文化作用的机制。

如果真是高合作精神导致了中国乡镇企业的效率,那么处于相同文化环境中且产权同样模糊的国有企业效率的相对低下就是不正常的(田国强,1995)。

很显然,要对中国乡镇企业的独特表现做出更具说服力的解释,还应当引入新的变量。

四、企业改制与政府退出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在两个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

(1)短缺经济时代结束,经济市场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以及

(2)政治上对私有财产的看法较之以前宽容多了,甚至在形式上开始承认其合法性。

在此背景下,一个被普遍观察到的现象是,乡镇企业增速减缓,以及紧接着的大范围改制。

此时,文献关注的中心开始转向乡镇企业改制的原因。

伴随着地方政府的退出,“模糊产权”这一中国民营企业的标志性特征,也逐渐褪色。

蔡防(1995)用一个委托一代理理论的分析框架探讨了乡镇企业改制的动因。

他假设地方政府是委托人,乡镇企业经理则被看作代理人,企业绩效取决于对经理的激励和约束。

给定地方政府的监督能力,其监督效果内生于乡镇企业的数量和个体规模。

在早期,企业个数少、经营规模小,加之经理的就业机会较少,企业面临的委托一代理问题尚不严重。

随着地方政府所掌管的乡镇企业在规模和数量上的扩张,及经理就业机会的增多,监督效果逐渐变差。

地方政府只得默许经理人员以灰色收入的形式获得部分剩余索取权以达到激励效果。

因为经理所获得的剩余是“灰色的”,具有较高风险,作为补偿,对集体资产的侵蚀在所难免。

结果乡镇企业的运作成本日益提高,以企业所有权(在地方政府和经理之间)重新配置为核心内容的乡镇企业改制也由此启动。

至此,整个理论演进的逻辑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正如人们已经观察到的,随着政府的全面退出,中国民营企业的内容也在发生着实质性的改变,其内涵越来越接近主流经济学关于“企业”的标准定义。

民营企业首先是一个普遍意义上的企业,其特殊性就在于被嵌入中国的体制转轨过程。

伴随着经济市场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它的一般性会被更多地展示出来。

解决了这一关键认识问题后,有关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问题似乎开始逐步淡出主流经济学的分析视野。

最近的文献考查表明,学者们的研究方向已开始由“解释问题”向“解决问题”转变。

例如,姜长云(2000)对乡镇企业资本短缺问题的研究;

张杰(2000)、格雷戈里和塔涅夫(2001)对民营企业融资;

习题的研究;

范从来等(2001)对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模式和股权结构的研究;

Sun(2002)对股份合作制内部治理机制合理化问题的研究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各种经验与对策性研究逐渐成为主流的现象,并不意味着民营企业的发展问题已不再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

在我们看来,产权已基本明晰的民营企业,在当前的政治经济环境下,能否尽快成为国家应对全球化带来的一些重大社会、经济问题的主要力量,仍有许多问题需要从理论上进行解释。

很显然,只有一种综合了政治学。

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多元化视角才能勾勒出它未来的成长轨迹。

如何预测民营企业下一步的表现?

随着它的成长将会对整个改革进程施加怎样一种影响?

无疑是现实对理论提出的又一大挑战。

来源:

经济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