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三1-4章小测验Word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35043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7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必修三1-4章小测验Word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生物必修三1-4章小测验Word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生物必修三1-4章小测验Word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生物必修三1-4章小测验Word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生物必修三1-4章小测验Word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生物必修三1-4章小测验Word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生物必修三1-4章小测验Word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生物必修三1-4章小测验Word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生物必修三1-4章小测验Word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生物必修三1-4章小测验Word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必修三1-4章小测验Word下载.doc

《生物必修三1-4章小测验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必修三1-4章小测验Word下载.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物必修三1-4章小测验Word下载.doc

T细胞凝集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

A.小鼠B细胞诱导家兔产生细胞免疫

B.小鼠T细胞诱导家兔产生体液免疫

C.小鼠B细胞和小鼠T细胞有相同抗原

D.小鼠T细胞和家兔T细胞有相同抗原

3.选C 将小鼠B细胞注入家兔体内,产生免疫反应后,家兔血清内含有相应的抗体,而血清中的该抗体也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细胞集团,这表明小鼠B细胞与小鼠T细胞具有相同抗原。

4.下图表示人体对刺激的反应,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刺激可能来自内环境理化性质的改变或外界环境的变化

B.①②③和①④均表示神经调节

C.内环境中血糖和pH调节均主要与⑥⑤途径有关

D.剧烈运动时,①②③、①④⑤和⑥⑤途径共同发挥作用维持内环境稳定

选C 当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发生改变或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机体可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①②③、①④表示神经调节;

内环境pH调节主要与内环境中的酸碱缓冲对有关,与内分泌腺联系不大。

5.下面表示兴奋的传导和传递过程以及膜电位变化示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轴突膜处于bc段时,钠离子大量内流,消耗ATP

B.轴突膜处于ce段时,钾离子大量外流,不消耗ATP

C.轴突膜外侧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D.A处只有在兴奋传到后才能合成神经递质

[解析] 图中bc段处于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此时钠离子大量内流,方式为协助扩散,不消耗ATP,A错误;

图中ce段表示静息电位的恢复过程,此过程中钾离子大量外流,方式为协助扩散,不消耗ATP,B正确;

轴突膜外侧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轴突膜内侧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C错误;

A处只有在兴奋传到后才能释放神经递质,D错误。

[答案] B

6.下图表示神经纤维在离体培养条件下,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及恢复过程中的电位变化,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ab段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

B.bd段主要是Na+外流的结果

C.若增加培养液中的Na+浓度,则d点将上移

D.若受到刺激后,导致Cl-内流,则c点将下移

选B 在未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

bd段产生了动作电位,主要是Na+内流的结果。

若增加培养液中的Na+浓度,会使Na+内流的量增多,动作电位增大;

若受到刺激后,导致Cl-内流,使膜内负电荷增多,静息电位增大。

7.右图为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

黑点(●)表示神经元胞体,①~⑦表示神经纤维。

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地收缩,大脑也能产生感觉。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大脑支配肌肉运动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⑥⑤④

B.肌肉受刺激不由自主收缩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①②③

C.兴奋只能由⑦传递至③而不能由③传递至⑦

D.肌肉受到刺激,大脑产生感觉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④⑤⑥

选A 由突触处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可知,大脑支配肌肉运动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⑦③而不是⑥⑤④;

肌肉受刺激不由自主收缩表明该过程不经过大脑皮层,是通过脊髓的非条件反射,其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①②③;

③和⑦之间有突触,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突触前膜到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只能由⑦传递至③而不能由③传递至⑦;

肌肉受到刺激,大脑产生感觉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④⑤⑥。

8.下图是基因突变鼠和正常鼠运动对血糖浓度的影响。

根据图中信息,基因突变鼠出现图中状况的原因最可能是(  )

A.胰岛B细胞受损

B.甲状腺被切除

C.无法将血糖转换成肝糖原

D.体内细胞缺乏胰高血糖素的受体

选D 从题图中曲线可以看出,基因突变鼠在运动后血糖浓度过低,因此可能缺乏胰高血糖素或其受体;

而胰岛B细胞受损时,机体分泌的胰岛素减少,会出现高血糖症。

9.某同学在总结下丘脑的功能时画出以下几个概念图,结合所学的知识找出哪项是不合理的(  )

A.→→

B.→→

C.→→

D.→→

选B 当血糖浓度降低时,下丘脑中的某一区域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使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

下丘脑通过产生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产生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引起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增加,下丘脑不能直接作用于甲状腺。

血糖浓度升高时,下丘脑中的某一区域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

体温调节中,当人处于寒冷环境中时,通过下丘脑的调节可引起骨骼肌不自主战栗,使代谢活动增强,产热增加,从而维持体温恒定。

10.下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2、细胞3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B.仅细胞4中含有控制合成物质a的基因

C.②过程与细胞膜上蛋白质有关

D.细胞5属于保留分裂能力的细胞

选B 分析题图可知,细胞1是吞噬细胞,细胞2是T细胞,细胞3是B细胞,细胞4是浆细胞,细胞5是记忆B细胞,物质a是抗体。

细胞2、细胞3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题图细胞中都含有控制合成物质a的基因,但只有细胞4表达该基因;

②过程为吞噬细胞呈递抗原给T细胞的过程,与细胞膜上蛋白质有关;

记忆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可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11.甲、乙、丙三组小鼠不同的免疫器官被破坏,其中甲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乙组和丙组丧失了特异性免疫功能。

现给三组小鼠分别输入造血干细胞,发现仅有乙组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

A.甲组骨髓被破坏,乙组胸腺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B.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C.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胸腺被破坏,甲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D.丙组骨髓被破坏,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选B 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化发育成B淋巴细胞,在胸腺中分化发育成T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主要用于体液免疫,T淋巴细胞主要用于细胞免疫。

甲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说明胸腺被破坏;

输入造血干细胞后,乙组恢复了细胞免疫,说明乙组骨髓被破坏;

输入造血干细胞后,丙组仍然丧失特异性免疫功能,说明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2013·

新课标卷Ⅰ)示意图甲、乙、丙、丁为某实验动物感染HIV后的情况。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从图甲可以看出,HIV感染过程中存在逆转录现象

B.从图乙可以看出,HIV侵入后机体能产生体液免疫

C.从图丙可以推测,HIV可能对实验药物a敏感

D.从图丁可以看出,HIV对实验药物b敏感

选D 从图甲中RNA→DNA的过程可知,HIV感染过程中存在逆转录现象;

从图乙可以看出,HIV感染一段时间内,实验动物体内抗HIV抗体水平增加,说明机体能产生体液免疫;

从图丙可看出,加入实验药物a后,T细胞的数量上升,说明HIV可能对实验药物a敏感;

从图丁看出,加入实验药物b后,HIV浓度继续上升,说明HIV对实验药物b不敏感。

山东高考)吞噬细胞对细菌抗原的吞噬、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特异性地吞噬细菌抗原

B.溶酶体参与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

C.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可直接呈递给B淋巴细胞

D.抗原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只存在于体液免疫

选B 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不具有特异性;

由图可知,溶酶体和内吞泡融合从而形成抗原片段,因此溶酶体参与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

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呈递给T细胞;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第一步都是对抗原的处理、呈递和识别。

(2012·

课标卷)取生长状态一致的燕麦胚芽鞘,分为a、b、c、d四组。

将a、b两组胚芽鞘尖端下方的一段切除,再从c、d两组胚芽鞘中的相应位置分别切取等长的一段,并按图中所示分别接入a、b两组胚芽鞘被切除的位置,得到a′、b′两组胚芽鞘。

然后用单侧光照射,发现a′组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b′组胚芽鞘无弯曲生长,其原因是(  )

A.c组尖端能合成生长素,d组尖端不能

B.a′组尖端能合成生长素,b′组尖端不能

C.c组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d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

D.a′组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b′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

下图中甲表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芽生长的影响,乙表示植物的芽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的生长情况,图中c点所对应的生长状况最有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选D 图中c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芽的生长起促进作用,故芽的长度较无生长素时要长。

假定当年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λ倍,下图表示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示意图。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0~a年,种群数量不变,其年龄组成是稳定型

B.a~b年,种群数量下降,其年龄组成是衰退型

C.b~c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S”型增长

D.c~d年,种群数量增加,其年龄组成是增长型

选C。

λ值表示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

若λ=1,则种群数量不变;

λ<

1,种群数量变小;

λ>

1,种群数量增加。

在b~c年间,前一段时间种群数量下降(λ<

1对应的时间段),后一段时间种群数量增加(λ>

1对应的时间段)。

7.解析:

选D。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由于环境阻力,生物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当达到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值,即K值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的增长率为零;

当种群自身密度过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影响种群的增长,故前三项均正确。

在种群的“S”型曲线中,

 (2012·

重庆高考)右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解析] 本题考查了种群的数量变化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等知识。

分析图中曲线可发现,由起点到b点为“S”型曲线,a~b段中,该种群的增长率在逐渐下降,而种群密度在逐渐增加,二者呈负相关,故选B;

a点时,种群增长速率大,此时防治蝗虫效果差,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后,降低了出生率,故可防止c点出现;

蝗虫种群数量控制在d~e水平,可大幅度降低蝗虫对各种植物的危害,同时保护了生物多样性,提高了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下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t2~t3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B.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

C.t3时甲种群的密度最小,t4时乙种群的密度最大

D.若乙种群为某种害虫,则在t4时防治的效果最佳

选B 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在t2~t3时间内大于0,故此时段甲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t3~t5时间内乙种群数量一直增多,年龄组成为增长型,t3时,甲种群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年龄组成为稳定型,t3后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变成衰退型;

甲种群密度最大应在t3时,乙种群密度最大应在t5时;

若乙种群为某种害虫,则在t4之前就应防治。

14.(2014·

肇庆一模)动作电位的产生与细胞膜离子通透性的变化直接相关。

细胞膜对离子通透性的高低可以用电导(g)表示,电导大,离子通透性高,电导小,离子通透性低。

下图表示神经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过程中,细胞膜对Na+和K+的通透性及膜电位的变化(gNa+、gK+分别表示Na+、K+的电导情况)。

请据图回答问题:

(1)细胞膜对离子通透性大小的控制是通过控制细胞膜上的________来实现的。

在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中,细胞内ADP的生成量会________。

(2)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膜电位的特点是________。

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这个部位的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________变化,形成动作电位。

(3)请分析,在接受刺激时,细胞膜对Na+、K+的通透性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N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K+: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载体蛋白是细胞膜上控制离子通透性大小的结构物质。

在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中,细胞消耗能量,细胞内ADP的生成量会增加。

(2)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膜电位是外正内负,受到刺激,产生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

(3)据图分析,神经元在接受刺激时对Na+的通透性迅速增加,并且增加的幅度较大;

对K+的通透性增加较慢,并且增加的幅度较小。

答案:

(1)载体蛋白(离子通道) 增加

(2)外正内负 电位

(3)对Na+的通透性迅速增加,并且增加的幅度较大;

对K+的通透性增加较慢,并且增加的幅度较小

15.在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杀伤靶细胞主要有两种途径:

细胞裂解性杀伤(图1)和诱导细胞凋亡(图2)。

前者指效应T细胞分泌诸如穿孔素一类的介质损伤靶细胞膜;

后者指效应T细胞通过表面FasL与靶细胞表面的Fas结合,诱导靶细胞凋亡。

(1)人体内的效应T细胞可以来自________的增殖、分化,细胞免疫就是依靠效应T细胞来杀伤靶细胞的。

人体的另一种特异性免疫在杀伤病原体时,主要依靠________细胞分泌________。

(2)图1中的穿孔素又称“成孔蛋白”,由效应T细胞产生并以________的方式释放到细胞外。

穿孔素能在靶细胞膜上形成多聚穿孔素管状通道,使K+及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________(填“流入”或“流出”)靶细胞,最终导致靶细胞死亡。

(3)图2中的FasL又称死亡因子,Fas又称死亡因子受体,它们都是由细胞合成并定位于细胞表面的蛋白质。

一般来说,控制Fas的基因能在各种细胞内表达,而控制FasL的基因只在效应T细胞和某些肿瘤细胞内表达。

①Fas和FasL的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________功能,控制合成Fas和FasL的基因________(填“能”或“不能”)共存于一个细胞中。

②研究发现,某些肿瘤细胞能够调节Fas和FasL基因的表达水平,从而使自己逃脱免疫系统的清除。

此时,肿瘤细胞内Fas基因的表达水平变化情况是________(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③免疫排斥是器官移植的一个主要障碍。

目前,应对排斥的做法主要是使用一些免疫抑制剂。

请根据Fas和FasL的相互关系,提供一种解决免疫排斥的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由T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而来。

体液免疫依赖浆细胞产生抗体来抵御外来病原体。

(2)穿孔素属于大分子蛋白质,由效应T细胞产生并以胞吐的方式释放。

(3)Fas和FasL都是细胞表面的蛋白质,二者的结合体现了细胞膜信息交流的功能。

控制两种物质合成的基因同时存在于人体细胞中,但在不同的细胞中进行选择性表达。

癌细胞为不死的细胞,死亡因子受体表达水平降低,从而实现恶性增殖。

器官移植中可通过降低死亡因子受体的表达,从而降低免疫排斥现象。

(1)T细胞或记忆细胞 浆 抗体

(2)胞吐 流出

(3)①信息交流 能 ②降低 ③降低移植器官Fas基因的表达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