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地理知识点专题复习7.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35048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80 大小:286.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地理知识点专题复习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届高考地理知识点专题复习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届高考地理知识点专题复习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届高考地理知识点专题复习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届高考地理知识点专题复习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届高考地理知识点专题复习7.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0页
届高考地理知识点专题复习7.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0页
届高考地理知识点专题复习7.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0页
届高考地理知识点专题复习7.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0页
届高考地理知识点专题复习7.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0页
届高考地理知识点专题复习7.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0页
届高考地理知识点专题复习7.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0页
届高考地理知识点专题复习7.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0页
届高考地理知识点专题复习7.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0页
届高考地理知识点专题复习7.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0页
届高考地理知识点专题复习7.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0页
届高考地理知识点专题复习7.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0页
届高考地理知识点专题复习7.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0页
届高考地理知识点专题复习7.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0页
届高考地理知识点专题复习7.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0页
亲,该文档总共8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地理知识点专题复习7.docx

《届高考地理知识点专题复习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地理知识点专题复习7.docx(8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地理知识点专题复习7.docx

届高考地理知识点专题复习7

地理

第一部分地球、地图与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地球

宇宙间的天体

1.天体类型:

自然天体:

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彗星及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等。

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

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

2.天体系统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宇宙)

(河外星系)(不是宇宙的全部)

3.宇宙中的地球

普遍性——地球的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和公转、自转运动与太阳系其他行星比并不特殊。

日地距离适中——适宜温度

自身条件体积质量适中——有大气、

特殊性——有生命物质存在,其条件液态的水

宇宙条件——安全、稳定

4.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色球层)

耀斑

塑造众多显

地理现象示影响气候

维持地表太阳辐射太阳太阳活动影响无线

温度能核电通讯

量聚标

生产、生活来变志产生磁暴

的能源源产生极光

4个氢原子核聚黑子

变为一个氦原子(主要出现在光球层)

5.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运动轴心

轨道为赤道绕地轴旋转

轨道为黄道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

方向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周期

恒星日(或太阳日)

恒星年(或回归年)

速度

角速度,除极点0外.其它个点均为15°/小时线速度自赤向两级递减

近日点快.远日点慢平均角速度为1°/每日平均线速度为30千米/每秒平均线速度为30千米/每秒

产生现象及地理意义

昼夜更替地方时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

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不偏转

黄赤交角的意义:

决定着太阳直射的范围,决定着回归线与极圈的度数;因此黄赤交角

的变化,导致了地球上热量的变化和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

6.时区的划分、区时的计算和应用、日界线、北京时间、世界时

时区的划分:

全球按经度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以本初子午线为基础奖东西经度各位7.5°的范围作为零时区(也叫中时区)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从零时向东每增加一个时区时间增加一小时向西减一小时

区时:

经度数能被15整除的经线为该时区的中央经线(求时区:

某地经度+7.5°)/15°所得的整数商即为该时区所在时区

求时区差:

同侧时区相减异侧时区相加

求区时:

“东加西减原则”已知东边时区值和时区差求西边时间值则用已知区时减去两地时区差若知西求东则用已知区时加上时区差时刻上是东早西晚

在旅途时间计算问题上如果最终值大于24要减24日期加一天得到负值加24日期减一天能被4整除的年份2月有29天但逢百之年如(17001800)要满足被400整除

北京时间:

120°E经线的地方时即东八区区时北京地方时:

116°19E标准时间比地方时

早15分钟

日界线:

0时经线:

东边新一天西边旧一天180°经线:

西边新一天东边旧一天

7.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地壳

地球内部地幔物质组成和特点

圈层地核

地球的圈层

大气圈

结构地球外部水圈范围和特点

圈层生物圈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划分和特点

划分主要特点

地壳地表至莫霍面主要有岩石构成厚度不一大陆厚海洋薄

地幔莫霍面至古登堡面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存在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的

地壳与上地幔顶部和称岩石圈

地核古登堡面至地心主要由铁、镍组成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外核可能为熔融

状态内核为固态金属球

地图

1.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

经纬网及其意义:

在地球仪或地图上,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的网格,就是经纬网。

建立经纬网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同一经线上,纬度相差1°,实际距离相差111千米

⑴利用经纬网,判断地图上的方向:

由于纬线指示南北方向,经线指示东西方向,故可利用经纬网判断地图上的方向

(2)利用经纬网全球定位。

熟悉表1、表2、表3。

表1重要纬线的地理意义和穿越的地区

重要纬线

地理意义

穿越地区

赤道(0°)

南北半球分界线,纬度划分的起点

非洲中部、印尼、南美北部

北回归线(23°26´N)

有无太阳直射点的分界线,热带和北温带的分界线

北非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岛、印度、我国华南地区、墨西哥高原

南回归线(23°26´S)

有无太阳直射点的分界线,热带和南温带的分界线

非洲南部、澳大利亚中部、南美中部(智利、阿根廷、巴西南部)

北极圈(66°34´N)

有无极昼或极夜的分界线,北温带和北寒带的分界线

欧洲北部(挪威、瑞典、俄罗斯北部)、阿拉斯加半岛、加拿大、格陵兰岛南部

北极圈(66°34´N)

有无极昼或极夜的分界线,北温带和北寒带的分界线

欧洲北部(挪威、瑞典、俄罗斯北部)、阿拉斯加半岛、加拿大、格陵兰岛南部

南极圈(66°34´S)

有无极昼或极夜的分界线,南温带和南寒带的分界线

南极大陆外围(威尔克斯地、南极半岛)

30°N

北半球低纬度和中纬度的分界线

非洲北部、西亚、印度北部、我国长江流域、墨西哥北部、美国南部

30°S

南半球低纬度和中纬度的分界线

南非、澳大利亚南部、智利、阿根廷北部、巴西南部

60°N

北半球中纬度和高纬度的分界线

北欧、俄罗斯中部、阿拉斯加半岛南部、加拿大中部

60°S

南半球中纬度和高纬度的分界线

横穿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南部、德雷克海峡

90°N

北极点

位于北冰洋

90°S

南极点

位于南极大陆

表2重要经线的地理意义和穿越的地区

重要经线

地理意义

穿越地区

本初子午线(0°)

东西经度划分的起点

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法国、西班牙、非洲西部

180°

大致与日界线重合

俄罗斯楚科奇半岛、太平洋、大洋州东部群岛

20°W

东西半球分界线,以西为西半球,以东为东半球

格陵兰岛东侧、冰岛、大西洋

160°E

东西半球分界线,以东为西半球,以西为东半球

俄罗斯东西伯利亚东部、太平洋、大洋州东部群岛

120°E

东八区的中央经线、北京时间的参照经线

俄罗斯中西伯利亚高原东部、我国东北、华北地区、印尼、澳大利亚西部

2.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等高(深)线

等高线图的判读:

等高线图的高度注记为“海拔高度”(即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我国的海拔是高出黄海海平面的距离。

、判读规律:

①数值大小:

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广阔平坦——为平原地形;

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等高线稀疏,弯折部分较和缓—为丘陵地形;

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密集,河谷转折呈V字形—为山地地形;

海拔高度大,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为高原地形。

②疏密程度:

密集——坡度陡;稀疏——坡度缓。

有时候图上看不出密集与稀疏时,可根据坡度=垂直相对高度/水平距离来决定。

不同比例尺地图要换算成同一比例尺或求同一距离内等高线的条数

形状特征:

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山顶

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盆地或洼地

两个山顶中间的低地,形似马鞍——为鞍部地形。

等高线弯曲时,如果凸出部分指向低处——表示山脊),如果凸出部分指向高处——表示山谷(示意图如下)

3.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主要功能:

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

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感知某地或某一事物的情况,如洪水水位、震后情况等就用遥感,要是进行定位就用GPS

数字地球的含义:

数字地球是指一个以地理坐标为依据的、具有高分辨率和海量数据、立体显示地球信息的技术系统

 

第二部分自然地理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2.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外力因素:

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地质作用:

由自然界原因引起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

地壳运动:

性质方向

概念

结果

关系

水平运动

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运动

使地壳物质弯曲变形常形成巨大褶皱山系有的断裂张开形成裂谷和海洋

相伴发生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升降运动(水平运动)

沿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运动

表现为地壳的抬升或下沉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3.大气受热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

主要表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削弱形式

作用特点

参与作用的大气成分

被削弱的辐射

形成的自然现象

吸收作用

选择性(平流层大气中的臭氧吸收紫外线,对流程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很少)

臭氧、水汽、二氧化碳

紫外线、红外线

反射作用

无选择性

云层、较大尘埃

各种波长的太阳辐射

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太高

散射作用

选择性(蓝、紫色光向四面八方散射)

空气分子、微小尘埃

波长较短的蓝、紫色光

晴朗天空呈蔚蓝色

无选择性(各种波长的太阳辐射向四面八方散射)

颗粒较大的尘埃等

各种波长的太阳辐射

阴天天空呈灰白色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保温过程

具体过程

热量来源

太阳暖大地

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后增温

太阳是地面的直接热源

大地暖大气

地面增温后产生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后增温

地面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大气还大地

大气增温候产生大气辐射,其中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它将大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

通过大气逆辐射吧热量返还给地面

4.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

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

6月22日~12月22日:

随太阳直射点由最北位置逐渐向南移动到最南位置

12月22日~6月22日:

随太阳直射点由最南位置逐渐向北移动到最北位置

所处位置:

就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位置偏北,冬季偏南;南半球反之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气压带

纬度位置

形成过程

成因类型

赤道低气压带

赤道附近;南北纬5°之间

接受太阳辐射最多,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减少,气压降低

热力原因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热带地区;南北纬30°附近

赤道上空气流流向高纬,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成西风,在副热带上空集聚下沉,近地面气压升高

动力原因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极地地区;南北纬60°附近

极地东风与盛行西风在副极地地区相遇,盛行西风主动爬升,近地面气压降低

动力原因

极地高气压带

南北纬90°附近

接受太阳辐射最少,终年寒冷,空气下沉,气压升高

热力原因

风带

形成

极地东风带

由极地高气压带向南(北)流出的寒冷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逐渐右(左)偏成东北(南)风

中纬西风带

近地面有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北(南)流的一支,在地球偏向力的作用下,逐渐向右(左)偏转成西南(北)风,称为盛行西风带

低纬信风带

由于气压差的存在,近地面气流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南(北)流动,向南(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在地球偏向力的作用下,北(南)风逐渐向右(左)偏转成东北(南)风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地区

气压带、风带及气流

气候特点及类型

气压带、风带

气流

气候特点

气候类型

赤道附近

赤道低气压带

上升

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雨林气候

南北纬10°到南北回归线之间

湿季:

赤道低气压带

上升

高温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

干季:

信风带

东北风(北半球)、东南风(南半球);气流来自较高纬度

高温少雨

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之间

信风带或副热带高气压带

下沉(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区);气流来自较高纬度(信风带控制区)

终年炎热干燥

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

夏季: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下沉

炎热干燥

地中海气候

冬季:

西风带

西南风(北半球)或西北风(南半球);气流来自较低纬度

温和多雨

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

西风带

西南风(北半球)或西北风(南半球)

终年温和多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极附近

极地高气压带

下沉

终年寒冷干燥

冰原气候

5.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1、气压高低与形成:

(1)气压:

单位面积空气柱子的重量。

同一垂直方向上,气压值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2)受气温变化的影响,大陆上夏季气压最低,冬季气压最高,年较差大;海洋相反。

(3)高、低气压“高”、“低”比较的前提条件是都在同一海拔高度上,即指相对同一水平面而言。

在近地面,一般气温高气压值低,气温低气压值高。

近地面和上空的高、低气压正好相反

气旋和反气旋——最常见的运动形式,影响天气变化的重要系统

气流状况

气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影响天气

实例

气旋

低气压

四周向中心(北逆南顺)

上升

阴雨

台风

反气旋

高气压

中心向外(北顺南逆)

下沉

晴朗

伏旱

冷锋、暖锋的识别:

锋面的特点:

狭窄倾斜的过渡地带;

两侧温度、湿度差别大;

附近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分类

概念

过境时天气

过境后天气

实例

冷锋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云层加厚、大风、多雨雪天气

气温湿度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北方夏季的暴雨

冬季的寒潮

暖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云层加厚、多连续性降水

气温升高、气压下降、雨过天晴

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降水

6.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蒸发气流输送凝结降水地表径流下渗

地下径流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各种水体不断更新,从而维护全球水的支态平衡

意义使地表各个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水循环的类型

地面

降水

陆地上空

水汽输送

海洋上空

蒸发

海洋水

海陆间大循环:

径流

降水

陆地上空

蒸发

陆地

海洋

陆地

陆地循环:

海洋

蒸发

降水

陆地上空

植物蒸腾

陆地

海洋循环:

植物蒸腾

7.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洋流的分布: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对全球影响:

调节全球热量分布

②对流经海区沿岸气候暖流:

增温增湿作用

寒流:

有降温减湿作用

③对海洋生物

渔场分布寒暖流交汇的海区:

北海道纽芬兰北海渔场

与上升流有关:

秘鲁渔场

海洋污染:

扩大污染范围,加快了净化速度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项目

含义或特点

关系

自然地理环境

又称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

气候

大气长期有规律的物理状态

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构成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水文

水体的类型及其运动与变化特征

地貌

岩石圈物质运动营造出了地表的形态特征

生物

适应环境的结果是生物的种类和生活方式呈现地区间的差异

土壤

在岩石圈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交接地带、物质渗透和运动的结果形成了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一个特殊组成要素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要素相互关系

要素

对其他要素的影响(整体性的表现)

气候

热量、水分主要来自地面,地面性质(地貌)直接影响到大气的水热状况及运动特征

水文

各种水体之间存在水分交换,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也存在水分的交换,水文是各地理环境因素影响下的综合表现

地貌

由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受河流、冰川、波浪、风、地下水等影响

植被

受光、热、水、营养物质(土壤)等因素制约

土壤

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过渡地带,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及时间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概念:

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陆地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关系图示

表现

各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都发展变化着。

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分异规律

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热量

太阳辐射

纬线延伸,纬度更替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水分

海陆分布

经线延伸,经度更替,中纬度明显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水热状况

海拔高度

从山麓到山顶更替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在低纬度与高纬度地区表现明显;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在中纬度地区表现明显;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低纬度的高山地带表现明显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

分布形态

分布位置

举例

高原

多呈带状

分布在深切河谷的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

雅鲁藏布江谷地和湟水谷地

山区

条带状

主要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

山区的山前和河流的两岸

冲积平原(三角洲平原)

呈带状、表现为沿海聚落带和沿河聚落带

沿海发展和沿河发展

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区

聚落分布

原因

聚落形状

高原

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

地势低,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多呈带状

山区

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有肥沃的土壤

呈明显的条带状

平原

聚落分布最为密集,有的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有的沿海发展,形成沿海聚落带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

带状、团状

影响主要交通线(铁路线、公路线)分布的因素

影响因素

主要影响

自然因素

地形

平原

平原区地形对线路的限制较少,选线时要尽量少占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发展的关系

山地

山地选线尽量沿等高线修建,尽量避开地形复杂的地区,在陡坡上修成“之”字形或开凿隧道

水文

线路应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以减少桥涵总长度

气候

工程设计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等

地质

注意避开断层带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区,特别是开凿隧道时要避开断层带,从背斜部位穿过

经济因素

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网,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

社会因素

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经济发展

技术因素

使交通网伸展到更广阔的范围,克服自然条件等对线路建设的影响和对车辆运行安全的威胁

2.全球气候及其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变化的特点:

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变化的原因:

受太阳辐射的变化,下垫面条件的改变,大气环流的变化等自然原因的

影响近年来,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

全球气候变暖的具体影响及表现

影响

表现

海平面上升,海岸带被淹

①海岸带地下水水位上升,土壤盐渍化②部分地区被淹③影响沿海地区农业生产、水产养殖业、港口设施和海岸建筑物

改变水循环

①蒸发加剧,改变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极端事件发生概率②地表径流减少,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和洪水矛盾③冰川融化,雪线上升

改变热量带和干湿区

①全球变暖,使得中纬度气温升高,热带、亚热带范围可能扩大,寒带范围缩小②温带耕作业区退化为草原,草原退化为荒漠

资源条件变化

温度和降水的增减,改变了水、热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在许多地区增加了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难度

加剧自然灾害

对大气循环和水循环产生影响,会导致暴雨、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有所增加

改变原有生态系统

①是动物栖息地的生态环境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将导致大量物种困难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灭绝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②海水温度和洋流的潜在变化使得海洋生态系统发生变化③世界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荒漠化④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植物光合作用增强,植物生产率提高,形成二氧化碳的施肥效应

影响生产领域

农业

①影响农业产量、作物品种、耕作方式、农业生产的稳定性②气温升高,温度带北移,高纬地区生长期延长,产量提高③陆地蒸发加剧,土壤水分减少,热带半干旱地区产量下降,中纬度谷物带病虫害加剧④世界粮食总产量下降

聚落

对滨海地区的聚落,基础设施产生不利影响

工业

①排放温室气体的工业企业承受日益严重的政策压力和税收负担②节水、节能技术和耐干旱、耐高温培育技术获得广阔市场③减少高纬度地区的供暖能耗,增加低纬地区的制冷能耗

危害人体健康

①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扩大某些疾病的流行,危害人体健康②炎热天气出现频率增加,加快和扰乱新陈代谢③改变某些传染病传染媒介的活动范围,改变病原菌滋生环境

3.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并具有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属性

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自然灾害与防治

概念:

自然灾害是指由于纯自然的原因而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或

严重人员伤亡的一类自然现象

类型

发生的原因

灾害特点

防御办法

分布

气象灾害

台风

热带、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起来的热带气旋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易引起洪涝灾害

①气象卫星的监测与预报②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的结合③农林牧结合,开展水利建设,改善生态环境

建立台风预警系统,及时预报及监测;加强海防建设

中低纬度海区;大西洋和印度洋海区称为飓风

暴雨

锋面、气旋系统造成短时间的集中降水过程

连续性的暴雨、短时间的大暴雨已产生洪涝灾害

加强预报;生态工程和防洪工程建设等

干旱、洪涝灾害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损失最大

洪涝

暴雨、大暴雨造成的地表水泛滥和滞留

水位上涨,大面积积水

加强防洪工程建设和生态建设

干旱

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异常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

大气缺少水汽、地表少水、土地干燥、严重缺水

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加强防护林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寒潮

冷空气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

降温幅度大、风力强、影响范围大

及时预报;及早防护

春秋季节对农作物危害更大

地质灾害

地震

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发生断裂错位

突发性强,危害性大,易引起地面裂开、房屋倒塌、人畜伤亡

①加强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②加强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③实施预防措施,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开展植树造林④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

建立地震预警系统,及时预报及监测;加强建筑抗震度

板块边界;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火山

地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