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四大城市群经济实力研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35189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75.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四大城市群经济实力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四川省四大城市群经济实力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四川省四大城市群经济实力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四川省四大城市群经济实力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四川省四大城市群经济实力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四川省四大城市群经济实力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四川省四大城市群经济实力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四川省四大城市群经济实力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四川省四大城市群经济实力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四川省四大城市群经济实力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四川省四大城市群经济实力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四川省四大城市群经济实力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四川省四大城市群经济实力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四川省四大城市群经济实力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四川省四大城市群经济实力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四川省四大城市群经济实力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四川省四大城市群经济实力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四川省四大城市群经济实力研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四川省四大城市群经济实力研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四川省四大城市群经济实力研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四大城市群经济实力研究.docx

《四川省四大城市群经济实力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四大城市群经济实力研究.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川省四大城市群经济实力研究.docx

四川省四大城市群经济实力研究

四川省四大城市群经济实力研究

[摘要]

城市群作为集群化经济体的典型代表和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其形成和发展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城市群的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本文选取经济实力与城市群发展的视角作为分析我省城市群发展的切入点。

首先界定城市群的概念、特征、构成要素以及城市群经济实力内涵,简要回顾了四大城市群的发展历程和划分依据。

构建了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质量、产业结构状况、三大需求、城镇化水平、城乡居民收入等6个大方面16个指标细项进行定量评价的城市群经济实力指标体系。

立足四川省情,对四大城市群经济实力现状做了测算和分析,提出了当前制约四大城市群经济实力提升存在的诸如城市群内规模等级不完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分工不够优化等问题,进而建议在明确城市群发展思路、加强城市群间协作交流、加快城市群服务业发展、积极构建产业(行业)人才体系等方面加强综合改革配套,助推城市群经济一体化。

 

一、研究背景

城市群,有人称为“都市经济圈”或“都市连绵区”,通常是指由若干城市集聚而成的高密度经济区域,在空间上表现为由大运量的高速通道联结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的城市密集区。

在这个空间里,由于集聚而形成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加之高速通道缩短了城市间空间距离和经济距离,使得生产和服务的交易成本、运营成本和管理成本大大降低,投资回报率和要素收益率明显提高。

从国际上看,通过发展城市群,提升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带动本国或区域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一种新趋势,比如美国的大西洋沿岸城市带、五大湖沿岸城市群、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城市群等著名城市群,已成为全球性国际经济中心,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影响力和支配力与日俱增。

从国内看,市场机制和经济全球化两股力量已经开始对我国城市体系产生明显的极化作用,我国的城市空间结构与地域分工格局形成了全新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以及初具雏形的长株潭城市群、大武汉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东半岛城市群等。

从中央历次报告和规划里也可看出发展城市群对于推进全国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逐步提高城市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逐步形成以沿海及京广京哈线为纵轴,长江及陇海线为横轴,若干城市群为主体,其他城市和小城镇点状分布,永久耕地和生态功能区相间隔,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城镇化空间格局”,“具备城市群发展条件的区域,要加强统筹规划,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市群。

党的十八大也提出“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

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随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

上至中央,下至地方,各省对城市群建设的探索已经展开。

如《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河北省将建设“两群一带”,以承德、张家口、廊坊、保定为主体构建环首都城市群,以石家庄、衡水、邢台、邯郸为主体构建冀中南城市群,以秦皇岛、唐山、沧州为主体构建沿海城市带。

今年1月份,山东省政府也发布了《山东省城镇化发展纲要(2012-2020年)》,提出到2015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56%,并基本形成山东半岛城市群、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黄河三角洲城镇发展区和鲁南城镇带一体化快速发展新格局。

提出类似计划的还有其他省份,比如湖北提出了以武汉为核心的“8+1”城市群规划;湖南提出了以长株潭为核心的“3+5”城市群计划等。

它们的发力都是为了在新一轮城镇化建设中抢占先机。

由此可见,推进城市群发展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引擎,城市群协调发展战略将是引领中国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二、有关概念

(一)城市群

1、城市群的概念

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核心,借助于现代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络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2、城市群的基本特征

城市群是一个多核心的城市系统。

以人口、信息、资金、技术和文化传播等方面“流”的形式在各个城市之间体现出来的高强度交互作用,是支撑这一系统的基本力量。

同时,城市群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形态,也成为一种新型的生产力布局形式,体现着经济流动在空间上集聚发展的特性,以及经济发展沿着阻力最小方向延伸的基本规律。

(1)城市体系的完整性

城市群是一个巨大的城市群体,不仅拥有一个或数个大的中心城市,而且还有大量的中小城市,是一个包括大、中、小城市和市镇的城市群体。

尽管城市群大小不一,但其内部可明显地分为不同的层级,从而形成不同的、完整的城市等级体系。

就大、中、小三种城市群分别而言,大城市群通常由“中心城市(大城市群中心)—副中心城市(相对较小的城市群中心)—骨干城市—一般县市——城镇”构成,中等城市群一般由“中心城市—城市—城镇—集镇”构成,小城市群一般由“中心城市—城镇—集镇”构成。

完整的城市等级体系,使得城市群在空间形态上具有网络结构性的特点。

(2)内部结构的中心性

城市群以一个或几个大中城市为核心,这些城市作为城市群经济活动的集聚中心和扩散源,对整个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起着组织和主导作用。

中心城市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多个,因而城市群可以是单中心型,也可以是多中心型。

城市群的中心性不仅指中心城市在城市群处于经济活动的核心,而且也意味着中心城市在整个城市群地域范围内的经济社会活动中处于核心和支配地位。

(3)形成发展的动态性

与世界上其他经济事物一样,城市群的形成发展过程具有动态变化的特征。

一方面,群体内各类不同性质的城市,其规模、结构、形态和空间布局总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经过发展演进,中心城市可能退到次中心或一般城市位置,非中心城市、一般城市可能形成演进为中心城市。

另一方面,通过发展,小城市群可演进为大城市群、地方城市群可演进为国家城市群乃至国际城市群。

当然,这种不断变化的过程最为重要的还是核心城市的发展变化,因为核心城市的变化影响着区域性城市群的每一个城市。

总的说来,当核心城市呈稳定上升的发展趋势时,整个城市群的发展也呈现上升的发展趋势,反之,则呈现衰落下降的趋势。

(4)内在联系的有机性

内在有机性是指城市群不仅仅意味着自然地理意义上的城市密集分布,而且,在城市密集分布背景下出现的各类资源在区域内的特定分布形式,决定了整体上具有不同于各城市简单叠加的新的整体特征与功能。

城市内部的各个单位,尽管在景观和功能上存在巨大的差别,但是都是一个有机整体的组成部分。

内在有机性是城市群的基本特性之一。

这种有机联系性突出表现在产业分工与协作上。

众所周知,合理配套的产业分工与协作网络是城市群不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所在。

城市群发展可使区域经济在生产要素的组织与创新方面具有较强的可更新性和自生性,促进地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并形成良好的产业布局,从而使得各城市优势互补,形成有机的产业系统。

内在联系性也是现代意义的城市群与地理学意义城市群的重要区别。

(5)经济发展的能级均衡性

经济发展的能级均衡性,是指在一个成熟的城市群内,存在高效率的“流”系统,这些“流”系统包括:

各城市之间经济管理技术指导与交流系统;生产装备、技术装备和技术援助系统;文化科技教育服务系统;流动式的居民生活服务系统;流动商业系统以及现代通信联络的技术系统等,空间距离对各类经济活动产生的阻力大大降低,迅速的技术扩散带来大量溢出效应。

这种低成本的技术扩散可加速城市群内技术知识的积累,提高整体创新发生的可能性。

一旦均衡被某一城市或某一产业的创新打破,便会迅速引发城市群产业网络内的不平衡动力,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演进,带动城市群经济发展。

3、城市群的构成要素

城市群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系统,也是人口和产业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聚集,城市群是若干城市构成的一个自组织的、复杂的、开放的巨系统,城市群是人口、产业和城市及其影响因素的聚集,其构成因素异常复杂。

但是,归结起来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人力资源:

是城市群的基本构成要素和初始条件,一般而言,人口规模大、人口密度大、城市密集、城市化水平高。

资源环境:

是居民生存和简单再生产的基本条件,包括淡水资源、土地面积、耕地面积、气候环境、城市环境质量。

自然区位:

海河沿岸,平原腹地、地形地貌等自然交通便利度的条件,影响人口和产业的聚集。

政策制度:

城市群内及其所在国家的治理结构、法律制度、公共政策和发展战略,影响人口和产业向这一区域聚集。

交通通信:

作为联系城市内外的设施,是交往联系的基本条件,包括:

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道、通信干线、运输管道、电力输送网和给排水管网体系所构成的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其中发达的铁路、公路设施构成了城市群空间结构的骨架,影响城市群的发展。

金融服务:

金融服务无论对生活或工作都是不可或缺的,包括资金规模、金融保险机构、金融服务的健全性。

教科文卫:

这些公共服务无论对生活或工作都是不可或缺的。

教育发展水平、教育基础设施和机构、科技发展水平、科技基础设施和机构、文化发展水平、文化基础设施和机构、卫生基础设施和机构、体育娱乐设施和机构,这些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是城市群的重要构成要素。

产业体系:

产业规模、质量、水平和结构直接决定城市群的相应方面。

经济发展条件:

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产业集群、产业分工、产业联系。

城市群体发展可使区域经济在生产要素的组织与创新方面具有较强的可更新性和自生性,促进地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并形成良好的产业布局,从而使得各城市优势互补,产生最大效益,并实现资源的集约利用。

城市基础:

一定数量的城市既是城市群的构成要素,也是城市群的重要表现。

城市基础包括城市群规模、功能水平、中心城市、等级结构、空间结构、专业分工、城际联系。

城市群具有完善的城市等级体系,是由几个超大和特大的中心城市及大量的大中小城市相互串联而形成的。

其中,中心城市是人口与产业集聚的引力中心,在城市群形成和发展中起着核心作用。

从以上我们可以得出重要结论,城市群构成的系统要素可以分为先天性存在要素和成长性要素。

先天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资源环境、自然区位,它们是先天存在要素,也是城市群形成的前提条件,是非移动要素。

成长性要素包括政策制度、交通通信、金融服务、教科文卫事业、城市基础和产业体系,它们是后天创造和积累的,是内生的、可流动的,在城市群萌芽以后,对城市群的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关键的作用。

先天性和成长性要素的相互作用,是城市群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性条件。

(二)区域经济实力的概念

根据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和国务院发布的《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的指导思想及原则,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提出了区域综合经济实力的概念:

区域综合经济实力是指城市所拥有的全部实力、潜力及其在国内外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它反映的是一个国际中心区域参与竞争的经济实力。

本文结合经济实力在城市群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对城市群经济实力作如下界定:

城市群综合经济实力是城市群经济基础(财富、资源)、经济规模与经济质量的综合体现,是城市群经济中各种经济变量的有机组合及变动合力的现实最终结果;是城市群间经济联系中所处的地位和拥有的影响力;是城市群调动社会经济活动中施加影响的资源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此定义主要从以下四个“统一”考虑:

一是城市群综合经济实力是城市群经济总量中财富基础与经济运行规模的统一;二是城市群综合经济实力是经济发展速度与结构优化程度的统一;三是城市群综合经济实力是城市群现实实力与潜在实力的统一;四是城市群综合经济实力是区域经济联系中辐射能力与吸附能力的统一。

三、四川省四大城市群的发展历程、划分及简介

(一)四川省四大城市群的发展历程

四川省城镇化进程与全国整体进程颇为相似,但也有所不同。

1949年新中国建国之时,四川城镇化率仅3.4%,和全国其它省市一致,发展缓慢甚至个别时期有所停滞,直到70年代末,城镇化率仍不足10%。

改革开放以后,四川城镇化发展开始进入稳定增长时期。

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四川省城镇化率超过10%,达到14.27%。

但由于城镇化发展的底子薄、基础弱、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以及历史的、地理的、政策等多方面原因,四川城镇化进程始终慢于全国平均水平,且提高速度较缓。

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四川省城镇化率21.29%。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四川省城镇化率26.69%。

1990年至2000年,十年间全省城镇化水平仅提高了5.4个百分点。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四川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人口集聚加速,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际之间交通条件的改善,尤其是高速公路的出现,相邻城市辐射的区域不断接近并有部分重合,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影响越来越大,逐渐形成多个城市群雏形。

四川省“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

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3个城市群,充分发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带动作用,加快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2007年12月,省委九届四次全会做出统筹规划和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决策部署,并提出“推进新型城镇化。

要重点打造成都平原城市群、川南城市群、攀西城市群和川东北城市群等‘四大城市群’,加快建立以成都特大城市为核心,区域大城市为骨干,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四川省城镇化建设全面启动,以城市群发展带动城镇化进程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在成渝经济区建设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重大战略、国家扩大内需的长期战略以及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等良好外部政策环境下,我省城镇化和城市群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

今年2月19日,省常委会召开会议,讨论了《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的指导意见》。

省委书记王东明指出,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是新的发展条件下我省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重大举措,是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对于实现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具有重大意义。

所谓“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多点”就是要做强市州经济梯队,“多极”就是要做大区域经济板块,就是要实施成渝经济区和天府新区区域规划,培育“四大城市群”、发展“五大经济区”,形成支撑四川发展新的增长极。

由于当前我省21个市州分别处于工业化后期、工业化中期和工业化初期3个不同的工业化阶段。

现实差距过大,依靠各市州独立发展,要在短短数年时间培育出新增长极,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构建布局合理、层级清晰、功能完善的现代城镇体系,既是实现“多点多极支撑”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变单极支撑为多点多极支撑较为科学的选择,也是我省加入国际国内城市分工体系新一轮重组分工,积极应对国内外城市格局变化挑战的必然选择,完全符合四川实际,必将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关键点和着力点。

(二)四川省四大城市群的划分及简介

2011年12月3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以川办发〔2011〕94号印发《四川省“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规划》,对四大城市群的范围及城市等级作了明确划分。

成都平原城镇群包括成都市、德阳市、绵阳市、眉山市、资阳市以及乐山市主城区、夹江县、峨眉山市和雅安市主城区、名山县等,幅员面积约5.82万平方公里。

成都平原城市群是四川省人口、经济、城市最密集的平原地区,都江堰造就的天府之国所在地,也是四川自然条件最好、历史上一直最富裕、农业手工业最发达的地区。

成都平原城市群以超大城市成都为中心,聚集了绵阳、德阳、眉山、资阳、乐山和雅安部分区县。

其核心区域为成都、德阳、绵阳。

随着高速公路和各地经济的发展,成都平原周边的眉山、雅安、乐山等市经济联系与分工合作关系也越来越紧密,成都平原城市群己经逐渐超出平原范围,初步形成了以成都为中心、圈层加点轴的结构体系。

川南城镇群包括自贡市、泸州市、内江市、宜宾市,以及乐山市除主城区、夹江县、峨眉山市外的其余城镇,幅员面积约4.42万平方公里。

川南城市群位于长江上游四川南部,川滇黔渝三省一市的交界处,也是四川省域内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

区位优势明显,拥有较强的工业基础和特色的优势产业。

中等城市密集,空间聚合形态较好,城镇布局和生产力布局大致吻合。

其中自贡、内江、泸州、宜宾构成三角状城市群空间结构,它们彼此相距不到100公里,川南城市群最适合成为成渝两地经济能量交换的区域。

川东北城镇群包括广元市、遂宁市、南充市、广安市、达州市、巴中市,幅员面积约8.2万平方公里,是成渝经济区重要的经济腹地。

近年来,随着达成铁路、成南高速公路、广南高速公路、达渝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有效地改善了川中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

南充、遂宁、广安、达州等城市发展迅速,成为四川发展中的第三大城市群。

攀西城镇群包括攀枝花市、凉山州以及雅安市除主城区、名山县外的其余城镇,幅员面积约6.7万平方公里。

攀西城市群是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为把我省建设成为辐射西部、面向全国、融入世界的西部经济发展高地而提出的要重点打造的“四大城市群”之一。

攀西城市群地处四川西南边陲,它以成昆铁路和雅攀高速公路为纽带,东北与四川盆地相连,西南与云南部分区县交界,是我国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资源富集区和我国优势资源开发的重点地区。

其作为成渝经济区建设的一个亚区域中心,凭借其特殊的地理区位、丰富资源禀赋及工业发展基础,成为成渝经济区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支撑点。

四、城市群经济实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评价目的及原则

本文以期对城市群经济实力展开量化评估、分析各城市群经济发展的优劣势所在,为制定适合各城市群经济发展战略做出积极探索。

根据以上思路,在指标体系的构建中,我们主要遵循三个原则:

第一,指标的科学性,即指标尽量能科学、全面地反应经济实力的内涵;第二,指标的可操作性,指标的数据必须能够搜集到,且便于计算;第三,指标的可比性,指标能够进行比较评价。

(二)评价体系的构建

遵循评价体系构建原则,我们拟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质量、产业结构状况、三大需求、城镇化水平、城乡居民收入等6个方面评估城市群综合实力现状。

(评价体系详见表1、指标解释见附件1)。

表1城市群经济综合实力评价体系

 

 

 

 

单位: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名称

权重

名称

权重

综合经济实力(100)

经济发展水平

18

GDP(亿元)

6

GDP增速(%)

3

人均GDP(元)

9

经济增长质量

20

全员劳动生产率(元/人)

4

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亿元)

8

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8

产业结构状况

20

工业化率(%)

5

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

6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9

三大需求

1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

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5

进出口总额(万美元)

4

城镇化水平

13

城镇人口(万人)

5

城镇化率(%)

8

城乡居民收入

1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7

农民人均纯收入

8

(三)评价方法的确定

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反映客观现象不同侧面的统计指标,可能有不同的量纲。

因此在综合评价中,一般应先将不同量纲的统计指标的实际值转化成无量纲的相对的评价值,使之具有可比性,以便综合分析。

此外,各个评价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程度也不一致,故还需对各个指标赋予不同的权数,并利用相应的数学、统计学模型对单个指标值综合,得到概括性的综合评分值。

1、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

为了避免由于各个指标的单位和量级不同而无法直接进行评价的问题,首先需要对各个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实践中常用的无量纲处理方法主要有标准化变换方法、规格化变换方法、功效系数法、指数方法和分段打分法。

本文采用功效系数法,公式如下:

2、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目前,确定权重的方法有主观和客观两种方法,本文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主观赋权法。

3、评价指标的合成方法

目前,实践中最常用的合成方法主要有总和合成法、乘积合成法和混合合成法三种。

其中总和合成法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它使不同评价指标的数值之间高低可以相互弥补,也就是说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可以用其他方面的所长来补偿。

所以本文也采用此方法,如下:

其中,

为指标

的标准化值,

为指标

的权数。

五、四川省四大城市群经济实力评价结果与分析

(一)评价结果

通过对2012年四大城市群所辖市、县数据的采集、整理和无量纲化处理,结合功效系数法,测算出了2012年四川省四大城市群经济实力量化得分情况。

表22012年四川省四大城市群经济实力情况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增长质量

产业结构状况

三大

需求

城镇化水平

城乡居民收入

综合

得分

成都平原城市群

16.20

19.59

17.31

14.00

13.00

15.00

95.10

川南城市群

11.50

10.10

13.18

6.61

7.39

9.13

57.91

川东北城市群

9.35

8.22

10.33

7.34

6.72

6.02

47.98

攀西城市群

11.35

13.69

10.47

5.60

5.20

7.93

54.24

从总体上看,四大城市群之间经济实力差距明显。

成都平原城市群遥遥领先,位居第一;川南和攀西城市群分别位居第二、第三;川东北城市群最低。

成都平原城市群经济实力最强,在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质量、产业结构、三大需求、城镇化水平、城乡居民收入等6个一级指标的得分上,均排在各大城市群之首。

川南和攀西城市群经济实力较为接近,川南城市群更胜一筹,整体优势比攀西城市群明显。

川东北城市群经济竞争力相对比较薄弱,除了三大需求、城镇化水平这两个一级指标以外,其余4个一级指标排名均在城市群最末。

(二)具体分析

1、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这个一级指标,主要从GDP、GDP增速、人均GDP三个维度来评价,其综合结果成都平原城市群16.2分,位居第一;川南城市群11.5分,位居第二;攀西城市群11.35分,位居第三;川东北城市群9.35分,位居第四。

(详见表2)

 

经济发展水平

GDP

(亿元)

GDP增速

(%)

人均GDP

(元)

得分

位次

绝对数

位次

实绩

位次

绝对数

位次

成都平原城市群

16.20

1

13457.0

1

13.3

4

42691

1

川南城市群

11.50

2

4404.1

3

14.1

1

26861

3

川东北城市群

9.35

4

4609.5

2

13.9

2

19115

4

攀西城市群

11.35

3

2098.7

4

13.9

2

31324

2

表32012年四大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指标

具体而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