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八下《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word教案4.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35277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生物八下《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word教案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版生物八下《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word教案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版生物八下《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word教案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版生物八下《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word教案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版生物八下《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word教案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人教版生物八下《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word教案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人教版生物八下《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word教案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人教版生物八下《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word教案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人教版生物八下《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word教案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人教版生物八下《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word教案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人教版生物八下《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word教案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人教版生物八下《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word教案4.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人教版生物八下《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word教案4.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人教版生物八下《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word教案4.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生物八下《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word教案4.docx

《人教版生物八下《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word教案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生物八下《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word教案4.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生物八下《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word教案4.docx

人教版生物八下《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word教案4

生物:

1.4《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4(人教版八年级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对青蛙的生殖和发育的学习,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一些问题的理解,训练学生分析问题,敢于发言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训练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画青蛙的活动,训练学生的画图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

  2.通过短时间内画青蛙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使学生树立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以及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

、竞赛、讨论、多媒体教学。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

投影片,有关青蛙生殖和发育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及一只活的青蛙。

  2.学生准备:

有关两栖动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

同学们,老师先请大家把眼睛闭上,闭好了,一定不要偷偷看,我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件礼物。

好了,睁开双眼,看我给大家带的礼物是什么呢?

  (说话的同时,从袋子里取出提前准备好

的青蛙活体。

  学生:

青蛙。

  教师:

大家都知道它是青蛙,你对它了解多少呢?

下面我们进入这节课的第一个版块——畅所欲言。

  学生甲:

青蛙小的时候叫蝌蚪,能在水里游来游去,到处找妈妈。

  学生乙:

青蛙的身体可分为头、躯干和四肢,它长大以后尾巴就逐渐消失了。

  学生丙:

青蛙视觉和听觉都很敏锐,它是用肺来呼吸,适于在陆地上生活。

它的四肢中后肢是比较强大的,前肢短小,特别适于在陆地上跳跃。

后肢趾间有蹼,适于在水中游泳。

  学生丁:

青蛙除了用肺呼吸以外,它的皮肤也能辅助呼吸;而且,青蛙的皮肤很光滑,在游泳时是能够减少水的阻力的。

  学生己:

我想提出几个问题来,请大家帮我找找答案。

  1.青蛙是农业益虫,经常被古人描绘的入诗入画,比如宋朝诗人赵师秀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我要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

是否所有的蛙都能鸣叫?

鸣叫又意味着什么?

  2.到了寒冷的天气,我们几乎看不见青蛙的踪影,青蛙为什么要进行冬眠?

  3.蝌蚪在发育成青蛙的过程中,尾巴后来怎么就没有了?

小蝌蚪吃什么长大?

  4.蝌蚪是用鳃来呼吸的,也有尾巴,能够游泳,它有很多和小鱼相似的特点,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学生说完后,教师首先指出学生在回答问题用词上的一些错误之处)

  教师:

很好,大家在平时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观察和思考一些问题,多留意身边的点点滴滴。

所谓的“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日积月累,总能成为一个“百事通”。

那么,我们大家就一起看一看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

容,看是否能帮助己同学回答出这几个问题来。

  [讲授新课]

  板书:

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教师:

现在,以我手里抓的这只青蛙为模特,同学们拿出笔和纸,用3分钟的时间来画上一只青蛙。

我们请两位同学上黑板来画,我们大家来比一比,看谁画得好。

  (学生开始画图,教师注意观察。

学生要在3分钟内完成这件事,不是很容易的事,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创新。

  教师:

3分钟时间到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两位同学的杰作。

  (教师一定要注意从各个角度来点评这两幅画,尽可能挖出更多的优点来鼓励学生。

  教师:

刚才,大家都画的是青蛙的成体,它只代表了青蛙生命史中的一个闪光点,你了解它的全部生命过程吗?

我们一起来欣赏下面的一段。

  (教师播放有关青蛙生殖和发育的教学录影带。

  教师:

录影带播放完了,我们从中了解了青蛙全部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你能回答出同学所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A:

青蛙属于两栖动物,两栖动物是从水生开始向陆生过渡的一个类群,具有初步适应陆生生活的结构特征。

  学生B:

春末夏初,我们在野外经常能够听到青蛙的鸣叫,这些鸣叫的青蛙都是雄蛙。

雄蛙的口角有一对鸣囊,鼓起来又瘪下去。

在繁殖季节,雄蛙以鸣叫作为求偶方式,所以青蛙的鸣叫对种群的繁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生C:

春季,雌雄蛙经抱对以后,分别将卵细胞和精子排入水中,使二者在水中相遇而受精。

受精后,刚孵化出来的青蛙幼体即蝌蚪头部两侧有鳃,用鳃进行呼吸。

在它的身后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此时的蝌蚪和鱼非常相似,蝌蚪还保留着水栖祖先在水中生活的特点。

在蝌蚪发育成蛙的过程中,尾巴上的细胞按照编好的“程序”全部死亡消失,所以青蛙成体是没有尾巴的。

  学生D:

刚孵出的小蝌蚪是不会取食的,它经常吸附在卵壳或水草上,靠残存的卵黄获得营养,2~3天以后才开始吃藻类和水蚤等食物。

  学生E:

我还要说一点,蝌蚪的鳃在发育过程中也会消失。

  学生F:

由于青蛙身体表面没有羽毛、毛等专门的保温结构,所以它的体温不恒定,随着环境温度的改变而变化。

冬季,当地面温度在8℃以下时,青蛙就钻入水边泥土中,不食不动,呈睡眠状态,进入冬眠。

冬眠是青蛙对冬季不良外界条件的适应。

冬眠期间的青蛙,几乎全靠皮肤进行呼吸。

  ……

  教师:

大家通过学习,不仅了解了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而且也从其他方面加深了对它的认识。

比如:

体形、皮肤、呼吸等。

那么,老师在此提出一个问题:

青蛙的发育过程与家蚕有什么异同?

我们请一个同学来作答。

  学生G:

青蛙的幼体和成体在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上差异性都很大,所以和家蚕一样都属于变态发育过程。

但是蚕的整个生命过程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而青蛙只经历了卵、幼体、成体三个阶段。

  (教师进行板书。

  板书:

一、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1.体外受精

  2.受精卵→幼体→成体

  教师:

回答得非常准确。

从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两栖动物的成体虽然能在陆地上生活,但它们的生殖和幼体的发育还必须在水中进行,所以说两栖动物并不是真正的陆生动物。

有人认为上面所说的是导致两栖动物分布范围较小、种类也较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

对不对,我们看一看下面的报道便一目了然。

  根据美国科学家的研究,许多几十年前常见的青蛙物种,现在再也见不到它们的踪影。

引起蛙类数量减少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是对蛙类栖息地的改变与破坏。

在英国过去的50年间,为了发展农业和扩展人类居住面积,大量蛙赖以生存的池塘被填平,结果蛙类绝迹,蛙声消失。

近10年来,“要想富,先修路”已经成了我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可是人们没有意识到,阡陌交错的公路对蛙类来说却是分割它们栖息地的一条条“死亡峡谷”。

人类,该到了从公路上的蛙类尸骨中有所意识的时候了。

  从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类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时候,无形之中已经对我们的朋友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大家注意阅读14页的资料分析,回答讨论题。

  (学生讨论)

  学生H:

从资料分析中可以看出环境变迁破坏了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所需的环境,使两栖动物不能正常地进行生殖活动,同时环境变迁还影响了两栖动物正常的发育,最终导致两栖动物繁衍后代的能力下降,种群的数量和种类减少

  学生I:

美国和非洲之所以出现畸形蛙,可能是由于水环境污染而造成的,这种水中有影响蛙正常发育的物质。

  ……

  教师:

也就是说环境变迁和水质的污染都给青蛙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可这些归根结底却都是我们人类的“杰作”。

  板书:

二、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

 

  [课堂小结]

  教师:

亲爱的同学们,青蛙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但是它现在的生存却直接受到了人类对它的威胁,我们应该去为它做些什么呢?

  (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教师:

希望大家所说的话都能用实际行动来体现。

但愿,博物馆的录音不是我们的后代凭吊大自然天籁之音的最后机会。

让我们一起关注青蛙,保护青蛙吧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青蛙的个体发育过程经历了( )

  A.卵——胚胎——幼蛙——成蛙

  B.卵——胚胎——蝌蚪——成蛙

  C.受精卵——蝌蚪——成蛙

  D.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答案:

D

 

  二、判断题

  2.雌雄蛙抱对时,进行体内受精。

  答案:

×

  分析:

青蛙的卵是体外受精,抱对是青蛙产卵和排精时的行为。

抱对时,雌雄蛙的泄殖腔孔相互接近,有利于精液直接排在卵上,这样就会提高卵的受精率。

 

  三、动动脑

  3.课后练习第3题。

 

  ●板书设计

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一、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1.体外受精

  2.受精卵→幼蛙→成蛙

  二、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

 

  ●活动与探究

  1.调查周围生活环境对青蛙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写出一份以“住手吧!

青蛙的朋友们”为题的报道。

  2.在青蛙繁殖季节,当你听到青蛙鸣叫时,到沟渠或池塘中去采集青蛙(或蟾蜍)的受精卵。

把受精卵放在盛水的玻璃缸中。

玻璃缸要放在温暖的地方。

注意观察受精卵发育成青蛙(或蟾蜍)的过程,并且作观察记录。

别忘了把青蛙放回自然环境中。

 

  ●备课资料

  1.生殖器官

  雄性有一对卵圆形、长柱形或分叶状的精巢。

精液通过输精小管与肾脏前部的肾小管连通,然后借输尿管进入泄殖腔而排出体外,故名输精尿管。

蛙蟾类在繁殖期间,输精尿管的末端膨大成贮精囊,用作贮存精液,过了生殖季节则缩小恢复正常。

此外,它还保留着细小而明显的输卵管。

除蚓螈类,蝾螈科,尾蟾等少数种类外,均营体外受精。

蚓螈类的泄殖腔长,能突出体外成插入器,将精液直接输入雌体的泄殖腔内,可看做是一种交配器。

生活在美国西北部流水中的尾蟾因雄体具有一尾状突而得名,泄殖孔位于尾状突的末端腹面,繁殖季节,雌雄相向抱对,尾状突插入雌蟾泄殖腔孔内,以保证精子与卵相遇。

非洲东部的泳蟾(Nectophrynoidesvivipara)虽无交配器,但也属于体内受精的动物,受精卵可在雌蟾的子宫内发育成蝌蚪后产出。

分布于欧洲的黑螈(Salamandraatra)和火螈(Salamandrasalamandra),受精卵在输卵管内发育,直到形成蝌蚪或小蝾螈时才产出。

  雌体有一对囊状结构的卵巢,囊内常含有许多圆形的卵,卵巢和卵的大小、颜色随季节及发育状况而不同。

低温蛰眠是大蟾蜍等卵子成熟的决定因素,卵成熟后由卵巢进入腹腔,通过腹腔膜上的纤毛活动和腹肌收缩而进入输卵管前端的漏斗。

卵在输卵管内向远端移动的行程中,包上由管壁分泌的胶质,形成卵胶膜,最后到达输卵管扩大的子宫部,于两性配对或抱对后与雄性的精液同时排至水中,完成体外受精。

左、右输卵管后部合并为一(蟾)或各自开口于泄殖腔的背壁。

动物学家的实验证明了输卵管分泌物是两栖类成熟卵子受精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蛙蟾类生殖腺的前方都有一对黄色的指状脂肪体(fatbodies),是供给生殖腺发育所需的营养结构。

通常,蛰眠期前的蛙和蟾蜍由于摄食旺盛,体内都积贮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因而脂肪体也显得十分粗大。

当进入生殖细胞迅速生长发育的繁殖季节,脂肪体被大量消耗而萎缩得很小。

此外,蟾蜍属和南美洲的短头蟾科种类的生殖腺前缘都附生着一个形状各异的毕特氏器(Bidder’sorgan),由蝌蚪生殖腺前部膨大部分经变态后形成。

毕特氏器相当于退化卵巢的残余部分,内含无数尚未分化或发育不完全的卵细胞。

摘去蟾蜍的精巢,可导致毕特氏器发育成具有产卵功能的卵巢,有人认为这种改变并非性逆转现象,而是由于去势后退化卵巢消除了雄性激素的抑制作用所产生的结果。

  两栖动物的两性差异一般表现在雄性蛙蟾类的身体略小于雌性,而色斑有区别的种类在我国以花背蟾蜍最明显。

吻端的形状在大树蛙的两性间也有显著差异。

雄性鲵螈类的肛部隆起呈椭圆形,肛裂较长,内壁有乳白色小疣(大鲵)以及有浅灰色(东方蝾螈)或黑色的绒毛状乳突(肥螈)。

繁殖季节内,因受性激素的影响,不少种类的雄性会出现各种形式的副性征:

峨嵋髭蟾和棘腹蛙等蛙的前臂因加强抱雌能力变得粗壮而有力,几乎超过正常状态的好几倍。

前肢内侧第一、第二指的基部局部隆起成婚垫(nuptialpad),有些种类如铃蟾、花棘蛙(Ranamaculosa)、西藏蟾蜍(Bufotibetanus)的第三指上也有婚垫,垫上富有粘液腺或角质刺,用于加固抱对作用。

此外,髭蟾上颌背缘的黑色角刺、棘蛙类胸腹部的腺体及疣刺、棘肛蛙泄殖腔内壁的细棘、隆肛蛙肛部皮肤呈方形的囊状突起,以及旗螈(Triturutuscristatus)背面出现的帆形肤褶等,也都是两栖动物特有的雄性标志。

  2.生殖方式

  绝大多数种类的繁殖期都在春夏之际,而中国林蛙却于冰雪初融的3月开始抱对,崇安髭蟾和绿臭蛙(Ranamargaratae)则可迟至深秋11月或冬季进行产卵。

抱对现象是蛙蟾类在产

卵前必不可缺的繁殖行为,当雄性一旦追逐到雌体后,鸣声便戛然而止,用前肢紧紧抱住异性的腋下而蹲伏于其背上。

抱对可持续6~8小时,甚至长达一天或数日之久,其生物学意义显然是与刺激两性同步排精产卵和提高受精率具有密切关系。

鲵螈类在繁殖期无抱对行为,也不鸣叫召唤异性,但雄体常表现出某些求偶动作:

东北小鲵的两性彼此靠拢,结伴游泳,雄体屡屡下沉到雌鲵腹下来回窜游,或以尾部卷绕对方;雄性东方蝾螈常围绕雌体游动,以吻碰触其泄殖孔,尾部不停地弯曲抖动,这种动作可反复多次,甚至持续几小时。

  除泳蟾、尾蟾和几种蝾螈营卵胎生外,均以产卵方式进行繁殖。

通常雌体都是一次性将所怀的成熟卵泡全部产出。

东方蝾螈,它们在整个繁殖期内每天产一枚受精卵,而泽蛙每年可产卵4~6次,每次的产卵量也比较少。

卵及包裹在卵外的胶质膜或胶质囊,其大小、颜色和形状都因动物种类而异。

两栖动物的卵为多黄卵,动物极含有丰富的细胞质,表层内有黑色素微粒而呈现深褐色或黑色,有利于吸收日光,植物极主要包含卵黄,但无色素,故成灰白或浅黄色。

生活在平原地区的蛙蟾类,卵径为1.5~3.0mm,而姬蛙的卵形甚小,直径仅0.8~1.0mm,栖息于山地溪流中的高山型种类(角蟾、髭蟾、齿突蟾、棘蛙、臭蛙、湍蛙等),卵径增大,直径为3.5~4.0mm,最大卵径可在5mm(棘胸蛙),卵乳白色(臭蛙)或灰色(棘蛙等),似与其产卵在石块下不易受到阳光照射有关

,树蛙和弹琴蛙能在树叶或土坑内产卵,卵呈现象牙色、浅黄色、浅绿色或灰绿色。

  3.胚胎发育和状态

  卵外有胶质膜2~3层,豹蛙甚至可达5层之多,胶质膜轻而薄,可被精子头部含有蛋白酸酶所分解和穿透,与

卵子结合成受精卵,并吸水膨胀漂浮水面,以利充分接受光照和积贮发育所需的热量。

此外,胶质膜还有促进精子正常受精、保护受精卵和使胚胎免遭污染、机械损伤、低渗影响、病原体侵入及水生动物吞食等作用。

  卵在受精后2~4小时便开始分裂。

受精卵因内含的卵黄分布不均匀而进行不完全卵裂,动物极和植物极的细胞分裂是非等速进行的。

这种卵裂形式与文

昌鱼的完全卵裂及鱼类的盘裂不同。

受精卵在细胞分裂的增殖初期,称为卵裂期,动物极的细胞以比植物极细胞更快的速度进行有丝分裂,并形成最早的胚胎——囊胚(blastula)。

囊胚内具有一个充满液体的囊胚腔。

  不间断的细胞分裂,使较小而数量众多的动物极细胞开始向下外包到植物极细胞的表面。

同时,植物极细胞也相应地移动和内陷,最后围成原肠腔(archenteron),囊胚腔因受挤消失而被原肠腔所取代。

这时胚胎发育进入原肠期,胚胎称为原肠胚(gastrula)。

那些内陷的植物极细胞叫做内胚层细胞,外包在胚体表面的动物极细胞称为外胚层细胞。

  发生外包的动物极细胞后来也由原口处向胚内卷入,即中胚层细胞,其中一部分移到原肠背面形成脊索中胚层,棒状结构的脊索即由此发展而来;其他细胞则转移到胚内的背侧和腹面,以后逐步构成体节、脊柱和体腔等。

原肠期开始出现三胚层,不同胚层的细胞已分别聚集在特定位置,为动物体的各种组织、器官和系统的构成作好了准备。

原肠期结束时,原口缩小成裂缝状,同时胚胎背面的外胚层细胞又形成神经管,接着下沉至胚内,并为皮肤所覆盖,而其他器官也随之相继分化,称为神经期,此时的胚胎称神经胚(neurula)。

当胚体发育到出现外鳃、口、尾鳍、心脏跳动和血液循环时,即冲破卵胶膜或卵袋进入水中,孵化成独立生活

的幼体——蝌蚪。

两栖类的卵从受精到发育成幼体所需的时间,可因时、因地、因水温和种类而不同,通常在水温12℃~23℃的条件下,蛙蟾类约为4~5天,而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的极北小鲵则需17~19天。

刚出卵胶膜的蝌蚪酷似幼鱼:

口的后面有一能分泌粘膜的吸盘,以此吸附在水草上,静止不动,2~3天后吸盘开始退化;有一侧扁的长尾作为运动器官;也有分枝的羽状外鳃执行呼吸机能。

外鳃不久就被新发生的鳃盖褶遮蔽起来,并渐趋萎缩而代之以咽部的4对内鳃,鳃盖褶以单个出水孔与体外相通。

蛙蟾类蝌蚪的两颌外包黑色的角质喙,构成口的上、下唇附生角质唇齿数行,以此啮食水生植物,唇的边缘另有许多乳突,可能是蝌蚪的味觉感受器。

  4.青蛙和蟾蜍主要区别有哪些?

怎样鉴别它们的卵和蝌蚪?

  青蛙和蟾蜍属于无尾目不同科的动物。

青蛙,一般是指黑斑蛙,属于蛙科,蟾蜍是属于蟾蜍科。

青蛙与蟾蜍不仅外形不同,内部结构、胚胎和生态方面都有许多重要区别。

它们的主要区别是:

蟾蜍的肩带为弧胸型(左右上鸟喙骨相互重叠成弧型弯曲),上下颌及犁骨上均无齿,舌端不分叉。

青蛙的肩带为固胸型(左右上鸟喙骨合并而不重叠),上颌有齿,犁骨上有犁齿,舌端分叉。

  青蛙的卵和蟾蜍的卵,外面都包有厚的胶膜,单个时不易区分。

但蟾蜍的卵产出后,常由胶膜连成带状,带上的卵排成两行或三行。

青蛙的卵产出后连成片状或块

状。

这种卵的不同连接方式,是由它们的不同产卵习性

造成的。

  青蛙和蟾蜍的蝌蚪的区别也是多方面的。

蟾蜍的蝌蚪呈黑色,口在头的前端腹面,上唇上方有三排角质齿,下排的中断不连接,下唇下方三排角质齿均连接,乳状突仅生在口外侧,喷水孔在腹面中央处。

青蛙的蝌蚪体色较浅,口在头的前端,下唇角质齿中第一排不连接,乳状突从口侧一直延续到下唇角质齿外围,喷水孔在头后左侧。

  5.青蛙的粘液腺与蟾蜍的毒液腺一样有毒吗?

蟾蜍毒腺的分泌物为什么会有毒?

  两栖类皮肤腺体有两种,一种是粘液腺,一种是粒性腺。

粘液腺分布于全身各处,它分泌水状液,这种分泌物是无毒的,青蛙皮肤上的腺体就是这种,粘液腺分泌物的作用是保护动物皮肤粘滑、湿润,利于在水中游泳和陆上呼吸。

  粒性腺往往聚集成疣状,它分泌一种具有辛辣性的物质,含有毒性,因为其中含有多种蟾毒,例如分子式为C24H34O4、C24H34O5、C26H36O6等类固醇物质,误食可引起恶心、呼吸微弱、肌肉麻痹,如侵入眼中,可引起眼肿。

据实验,蟾蜍对其他动物有毒害甚至有致死作用。

蟾毒和蟾酥(蟾皮)可入药,但使用要慎重。

  粒性腺只有在受到触压或伤害时,才发生分泌活动,所以做实验时应加倍小心。

此毒液只对人的眼睛有较强的刺激,对人的皮肤一般无大影响

  6.恐龙时代的古蛙——丽蟾

  最近,一只古老的蛙化石引起了国内外科学家的广泛关注。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学者将它命名为“三燕丽蟾”。

这块完整而精美的标本发现于辽宁省的西部,它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蛙类,生存于距今至少1亿2千万年前的中生代中期,与大大小小的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

  

(1)完整蛙化石十分罕见

  蛙类化石极其罕见,原因是它们过着水陆两栖的生活,死亡后肉体还没有来得及被沉积的泥沙掩埋就很快腐烂、分解了。

同时,蛙类的骨骼细弱,剩下的遗骨也就非常容易被风吹日晒或水冲雨淋而毁坏,因此很难在地层中作为化石保存下来。

我国在近百年的古生物学研究中,仅发现了两、三块较完整的新生代蛙化石,如山东临朐的玄武蛙(距今约1千6百万年前)和山西武乡的榆社蛙(距今约5百万年前)等。

这种情况与其他脊椎动物门类拥有大量的化石材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如今,在古老的中生代地层中发现如此完整的蛙化石怎能不让科学家们兴奋呢?

  

(2)丽蟾的习性

  从对三燕丽蟾化石的研究我们得知,它的骨骼形态已经与现生无尾两栖类十分相近,具有发育的髂骨和伸长的后肢,这表明丽蟾已经具有相当的跳跃能力。

丽蟾的上颌边缘长满了细细的梳状排列的牙齿,而我们现在常见的蛙类大多没有牙齿,所以具有牙齿是原始的表现。

根据这一特征判断,丽蟾的舌部捕食机能及身体的运动能力可能还不够强,牙齿在辅助捕食中具有比较重要的作用。

因此,丽蟾在食性及取食方式上与无齿的种类也应该有所不同。

  在分类学上,丽蟾属于盘舌蟾类的一种。

从这张现生盘舌蟾的照片推测(见图1),丽蟾的形象也不会好看。

盘舌蟾类中有一种叫“产婆蟾”的现生种类,它的雄性将雌性产下的卵带缠绕在后腿上,直至1个月后卵孵化为蝌蚪时才把它们放入水中(见图2)。

产婆蟾这种奇特的生活习性在生物学上称为“亲代照顾行为”,这样做的直接优点是提高了卵的成活率,就像鸟类中孵卵和哺育雏鸟的行为一样。

丽蟾是不是也有相似的行为呢?

化石上没有提供任何有关的信息,但通过对现

生无尾两栖类生殖行为的分析以及对丽蟾生活环境的研究,我们或许可以作出合适的判断。

  雄蛙或雌蛙的“亲代照顾行为”包括很多种类型,如照料卵(主要是保持卵的湿润以及防止外界侵害),运送卵或蝌蚪,给蝌蚪喂食等等。

这些“照顾”行为一般发生在一些较特殊的陆地生态环境中,如洞穴的岩壁上、树叶上、树洞中以及其他一些较危险、较恶劣的环境中。

在这样的环境中,无尾两栖类可以通过“照顾”行为提高后代的存活率,从而更好地将本物

种的基因延续下去。

丽蟾是否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呢?

科学家根据对保存化石的岩石地层以及其他同时期古生物化石的研究,恢复了1亿多年前当地的生态环境面貌。

当时,辽西地区遍布着一片片风景秀丽、气候温暖湿润的湖泊。

湖中漫游着各种鱼虾和水龟;空中时有鸟和翼龙滑翔而过;湖岸上类似银杏、松柏的乔木形成大片森林,更有小到几十厘米、大到十几米长的恐龙在湖边及树林间的蕨类植物中出没。

由于有充分的食物(主要是各种各样的昆虫、蠕虫乃至湖中的小鱼小虾)和丰富的水源,丽蟾的生活环境是比较优越的,据此,科学家们推测丽蟾并没有“亲代照顾”这样特殊的生殖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