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日班会主题活动方案内容.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35536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宪法日班会主题活动方案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宪法日班会主题活动方案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宪法日班会主题活动方案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宪法日班会主题活动方案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宪法日班会主题活动方案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宪法日班会主题活动方案内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宪法日班会主题活动方案内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宪法日班会主题活动方案内容.docx

《宪法日班会主题活动方案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宪法日班会主题活动方案内容.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宪法日班会主题活动方案内容.docx

宪法日班会主题活动方案内容

宪法日班会主题活动方案内容

为推动形成崇尚宪法、维护宪法权威的观念,将广泛开展国家宪法日暨法制主题系列活动,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宪法日班会主题活动方案,欢迎查阅!

宪法日班会主题活动方案1班会目标:

1、让学生了解《宪法》,认识《宪法》,懂得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培育学生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

班会准备:

多媒体课件、法制宣传片,法制宣传手册班会过程: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生活在法治社会,时时处处都有法律约束。

大家知道全国法制宣传日是哪天吗?

对,是每年的12月4日,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了解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

二、认识宪法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集中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和现实的民主政治,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

三、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青少年应该知道以下几点:

生命健康权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权利。

珍爱生命、维护健康既是我们的权利,也是我们对自己、对社会的义务。

生命健康权是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法律规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不容他人侵犯。

未成年人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和民族的未来,其生命和健康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

我国《宪法》规定:

“父母有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

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

”《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和抚养义务,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残疾的未成年人;同时规定:

”国家保障未成年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对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权予以劝阻、制止或者向有关部门提出检举或者控告。

既然国家都从法律上保护我们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权,那么作为未成年人的我们就更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

如果我们因为困难、挫折、失意而自杀,必然会给亲朋好友带来无尽的哀伤,还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若我们不甚损害了自己的身体,还会造成更大的社会负担。

我们在享有生命健康权的同时,负有不得侵害他人生命健康权的道德义务和法定义务。

任何人不得非法剥夺他人生命。

注意自身生命安全和健康,使自己处于安全的环境,免受他人侵害,这不仅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也是我们对自己的关爱和责任。

四、总结同学们,我们学习完《宪法》之后,要有国家意识,知道你身为一个中国人,要由民族归属感;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虽然是小学生,但我们身上也有强烈的社会责任。

让我们一起为法治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宪法日班会主题活动方案2主题:

“知法、懂法、守法”时间:

12月6日参加人数:

65人目的:

通过这次班会,希望同学们能够知法、懂法、守法,更加深入的认识法律。

内容与形式:

采用抢答的形式,考题围绕基本的法律常识,内容涉及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

具体形式:

参赛选手共12人,2人一组,分为6组。

比赛共分为3轮,第一轮淘汰2组(得分最低),第二轮淘汰2组,剩下2组参加第三轮比赛,决出冠亚军。

题目:

第一轮:

1.我国《宪法》规定: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人民代表是反映和执行民意的一种法定职务,它不是一种官职。

a官职b职务3.我国《宪法》第40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秘密受法律保护。

”4.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8周岁的公民。

5.《宪法》第260条规定:

“虐待家庭成员,情节恶劣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6.《残疾人保障法》第22条规定:

“普通小学、初级中等学校,必须招收能适应其学习生活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

”7.我国《宪法》第55条第一款规定:

“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

”8.公民更改姓名,必须向公安机关变更登记才有效。

9.我国国家结构形式是(b)a联邦制b共和制c单一制10.宪法规定,我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基本上是(a)a三级制b四级制c五级制11.我国行政机关“一府两院”中的“一府”是指国务院。

12.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利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二轮1.判断题:

被免除刑事处罚的人,不能称为犯罪分子。

(正确)2.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6条规定:

“无名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接受奖励、赠予、报酬,他人不得已行为人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为由,主张以上行为无效。

”3.《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

故意污损国家保护的文物、名胜古迹,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处以2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

4.《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8条规定:

“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住、惩罚为主的原则。

”5.我国《继承法》规定,法定继承的遗产继承顺序是:

第一顺序被继承人的配偶、子女、父母。

6.香港和澳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方行政区,他们是属于中央人民政府所管辖的地方行政区域。

第三轮:

模拟法庭老王和老张家共用一堵围墙,有一次老王家的树的树根从围墙下面钻到老张家的地面上来了,破坏了水泥地,于是老张把老王告上了法庭。

(同学们在激烈的讨论中未达成一致,最后求助于同学家长〈律师〉)判决如下:

假设种树人为甲,被人破坏土地的人是乙。

案例所出现的问题在民法上称为“相邻关系”。

即甲在自己的院子里种树,因树根伸延,危及影响了其邻居乙的围墙安全或正常作用。

乙方要求甲方消除影响并赔偿损失。

应当说乙的理由在法律上是能成立的。

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乙方有权要求甲方消除因树根对其围墙造成的不安全的影响,并应当赔偿其损失。

民法上所谓的相邻关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互相比邻的不动产(房屋土地、建筑等)所有人或占有人。

对各自所有或占有的土地、森林、水源、道路等,使用、处分时,相互间应给予便利或接受限制的关系。

在本案中,就是甲所种的树不能影响到乙的建筑的安全,如有影响就要给予一定的限制,即消除影响。

任何一方不能只顾自己而影响他人的便利安全。

处理相邻关系的法律原则是:

(1)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这的利益;

(2)公平合理;(3)有利于生产方便生活。

按照以上原则,本案的处理中应尽量从公平合理、并兼顾甲乙各方的利益,同时考虑树对美化环境的好处,如果该树对美化甲乙双方的环境都有好处,而双方的围墙不涉及危及乙方建筑物安全的,则可考虑协商解决——拆除围墙,让绿树给甲乙美化环境或再由甲方给乙方一定的补偿。

如乙方认为甲方的树已危及自己住家的安全,不同意拆除围墙,执意要甲方将树移植,则也可考虑由甲方将树移植到不影响乙方围墙的地方,并负责将乙方的围墙修理好。

总之,处理相邻关系应互惠互利,公平合理的原则,甲方在做到绿化美化环境时也不能影响相邻方乙方的安全。

宪法日班会主题活动方案3一、什么是宪法?

宪法(constitution)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集中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和现实的民主政治,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

国家内部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的变化对宪法的发展变化起着直接作用,国际关系也对宪法发展趋势有所影响。

二、宪法日产生背景112月4日,是中国的“宪法日”。

之所以确定这一天为“宪法日”,是因为中国现行的宪法,在1982年12月4日正式实施。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不可或缺的,将宪法实施日定为“宪法日”,意义十分重大。

正式确立2014年11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设立每年12月4日为国家宪法日。

历届主题2014年:

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中国。

三、宪法日产生背景2学界关于设立“宪法日”的提议,最早可追溯至1982年12月4日。

那一天,正是现行宪法颁布之日。

19年后的2001年12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将这一天确定为首个全国“法制宣传日”,旨在“进一步提高全民的法律素质和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

13年来,“四五普法”已推进到了“六五普法”,“法制宣传日”每年都得到了坚持。

四、宪法日产生背景3从“法制宣传日”到“宪法日”的升级,并不是后者取代前者,而是在“法制宣传日”的基础上,突出宪法的权威,以利于在整个社会营造出尊宪、守宪和护宪的氛围。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是依宪行政。

宪法不仅是“众法之法”,也是“根本大法”。

宪法拥有最高法律效力和不容置疑的权威与尊严,如果宪法不被信仰,法治必然是无源之水。

五、宪法日产生背景4新中国成立65年来,在曾起“准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之外,我们已有了“54宪法”“75宪法”“78宪法”与“82宪法”这4个文本。

今天我们回望过去,“82宪法”颁布以来这32年的发展历程,已为“宪法日”的设立提供了足够的理由。

一方面,政治、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需要宪法权威来捍卫;另一方面,尊崇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需要更多宪法文化和宪法理念的支撑。

六、教育部:

鼓励将宪法知识纳入中考测试范围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强宪法教育体系建设,形成宪法教育的长效机制。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宪法知识纳入中考的测试范围。

教育部表示,要将中小学课程已包含的宪法知识内容进一步整合,与法治知识课程设置相结合,研究制定开展宪法教育的基本要求,形成科学的教学安排和常态化的教育机制,探索建立宪法教育效果的考核与评估机制。

同时,要组织专家编写、审定中小学宪法教育读本,利用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等资源开展网上宪法教育活动。

此外,教育部还要求,在12月4日国家宪法日当天,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应开展宪法晨读、特别升国旗仪式等活动,校长要主持一次教职工宪法学习活动或者为学生讲授一次宪法教育课。

七、其它国家宪法日丹麦的宪法日:

是6月5日,宪法日是丹麦法定节日,纪念1849年通过的第一部丹麦宪法。

美国的宪法日:

是在每年的9月17日。

这是美国宪法正式签署的纪念日。

挪威宪法日:

挪威宪法日又名五月十七日节,这一天也是挪威的国庆日,为每年一度的官方假期。

泰国宪法日:

12月10日是泰国宪法纪念日。

波兰宪法日:

5月3日是波兰通过国内第一部宪法的纪念日,也是波兰宪法日。

俄罗斯宪法日:

12月12日是俄罗斯的宪法日。

八、2015年国家宪法日暨全国法制宣传日主题2015年“12.4”国家宪法日暨全国法制宣传日主题是“弘扬宪法精神,推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

该系列宣传活动从11月下旬开始,到12月中旬结束。

中宣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发布了《关于开展国家宪法日暨全国法制宣传日系列宣传活动的通知》。

设立“国家宪法日”的意义把十二月四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1、设立“国家宪法日”,是一个重要的仪式,传递的是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理念.2、设立国家宪法日,不仅是增加一个纪念日,更要使这一天成为全民的宪法“教育日、普及日、深化日”,形成举国上下尊重宪法、宪法至上、用宪法维护人民权益的社会氛围.3、设立国家宪法日,也是让宪法思维内化于所有国家公职人员心中.权力属于人民,权力服从宪法.公职人员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凌驾于人民之上的特权.4、设立国家宪法日,有利于建立宪法监督制度,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九、宣誓词我们是新时代的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面对庄严的国旗宣誓:

我决心忠于宪法和法律,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观念,依法行使权利,忠实履行义务,坚守社会正义,维护法律尊严,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做一名学法、用法、守法、护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宣誓人:

2012级高护1班全体同学十、作业学习宪法的感想:

300字,每人一篇,电子版就可以。

一周内完成。

思考如何做忠于宪法和法律的模范,在现实生活中做一名学法、用法、守法、护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宪法日班会主题活动方案4教学目的:

1、使广大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内容。

2、使每一位同学远离本法中所列的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3、理论联系实际,防微杜渐,自省自律,弘扬正气,作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教学重点:

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的法制教育让我们一起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对青少年一代寄予了无限的希望,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

国家出台诸多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颁布和实施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一共八章。

今天我们重点学习本法中的第三章;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

二、主要内容:

(一)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前兆俗话说: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又有俗话说:

风是雨的头。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渐变过程。

此间必然会出现诸多前兆与信号。

小错不断,大错必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一些青少年违法犯罪就是由于他们长期养成了不良行为,放任自己而又没有及时有利的得到矫正而发展形成的。

根据常见的违法犯罪征候、迹象,根据外部表象的差异其前兆分成8类6种1、言语:

经常骂街、谈男论女、隐语黑话、好说谎话、脏话不断。

2、举止:

衣帽不整、精神不振、吊儿郎当、蛮横无理、顶撞师长、爱打群架、强行索物、哥们义气、逞强跋扈、轻佻放纵、坐卧不安、行踪诡秘、大把花钱,喜怒无常。

3、结交“哥们、姐们”、口哨唤人、纸条传情、纹身标志。

4、起居:

生活懒散、饭量骤减、出没无常、结群闲逛。

5、打扮:

注重打扮,过度化妆、讲究发型、统一装束。

6、嗜好:

抽烟喝酒、参与赌博、混迹舞场、偷阅书刊、迷恋网吧。

7、携物回家、护身器具、异性物件、书包异物。

8、学业:

旷课逃学、成绩突降、考试作弊、课堂捣乱、课上睡觉。

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列出了九种不良行为:

(1)旷课、夜不归宿;

(2)带管制道具;(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5)偷窃、故意毁坏财物;(6)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8)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9)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对具有以上所列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如果不及时教育、其不良行为得不到有力的尽快的矫正,那不良行为的进一步发展就会导致违法犯罪,前兆就变成违法犯罪事实。

例一:

湖北某缔结连发胜8起家庭被盗、商店被撬案件,现场不留痕迹,作案手法高超。

经侦破,这伙神出鬼没的作案团伙是由21名13岁左右的初中学生组成。

这些人有的从8、9岁就染有不良习气,但又得不到及时的教育和矫正,最终走向犯罪。

例二、北京曾处理过一个8人抢劫、流氓团伙,平均年龄不足14岁,他们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内作案15起。

这8个人也都是从很小就不良习气缠身,行为不端,劣迹斑斑,又得不到及时矫正,最终也走向犯罪。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要从预防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开始1、预防不良行为要从小抓起,从现在做起。

良好习惯,良好行为的养成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培养训练。

预防不良行为必须从小抓起;2、预防不良行为要从具体的小事抓起。

小事不小。

小时不抓,就演变成大错。

教育无小事;从小抓,抓小事,久而久之,形成良好习惯,使不良行为得到及时的制止和矫治,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抓好两“小”,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环节。

二、小结: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接班人。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中学生行为的准则,应努力做到。

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要做到:

自尊自爱,注重小学生仪表,真诚友爱,礼貌待人,遵规守纪,勤奋学习,勤劳俭朴,孝敬父母,严于律己,遵守公德。

将来我们才能成为一名遵纪守法,对社会有用的好公民。

宪法日班会主题活动方案5一、指导思想:

全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六五”普法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开展好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全体师生的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为促进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的提高,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法治氛围。

二、活动主题:

202x年“12.4”国家宪法日宣传活动的主题为:

宪法是国家根本法.三、活动内容:

1、利用校园网(班级网站)、班级板报、宣传栏等媒体进行法制宣传,营造良好的氛围。

2、各班组织学生开展法制教育的主题班会。

3、请相关人员对学生进行法制讲座。

4、利用教职工政治学习的时间,组织全体教职工深入学习《宪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提高依法治校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

5、利用升旗时间,开展“12.4”国家宪法日升旗仪式活动。

6、12月4日组织宪法晨读活动,利用晨读时间,选择宪法序言及正文中的适当章节、条款,组织学生集体朗读。

7、围绕国家宪法日主题,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形式,营造宪法教育氛围。

8、全校范围开展征文比赛活动。

在“12·4”国家宪法日活动结束后,学校将“12·4”国家宪法日活动情况及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

因此,请各班对照本实施方案,认真组织落实有关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