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12.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5561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1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1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1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1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1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1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1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12.docx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1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12.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12.docx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邓小平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

江泽民、胡锦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指导下,我国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完善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民主政治建设步入了法律化、制度化的轨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显著特点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

坚持在渐进发展中有重点突破的路径建设民主政治制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这也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经验。

本文将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的实践过程,分析和总结社会主义民主在中国的成功经验。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理论上找到了跳出历代统治者由兴而亡的“周期率”的根本出路,即人民民主。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形成和提出,成为新中国建国立国的理论基础。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结合当代中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创造性地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创立和发展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就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指引下,使民主法律化、制度化的过程。

改革开放30年来,党和国家在民主政治的法化、制度化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和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为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打下了坚实的法制基础。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开始起步的。

从邓小平提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开始,我国一直致力于推进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体制改革。

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对政治体制进行了全方位、多层面的改革,除了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外,还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要求,推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发展。

列宁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思想。

他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民主的关系,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

“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

阐明了社会主义必须实行充分的民主这一马克思主义民主学说的重要原理。

为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政治建设指明了方向。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

(一)邓小平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

邓小平深刻地总结了历史经验教训,科学地阐明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极端重要性、我国应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

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性。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列宁提出的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实行充分的民主这一重要思想,深刻地总结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及我国历史上缺乏民主的沉痛教训,对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地位进行了反思,鲜明地提出了“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这一科学论断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到关系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高度来认识,是重大的理论突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2.社会主义民主必须法制化。

邓小平精辟地阐明了发展民主的正确途径,就是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提出了发展民主必须加强法制的方针。

他明确指出: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两方面是统一的。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这是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坚定不移的基本方针,今后也决不允许有任何动摇。

”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作为党的基本方针,这在我们党的历史和社会主义建设史上还是第一次。

3.政治体制改革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必由之路。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目标如何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作出了精辟的论述。

率先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邓小平指出:

“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总的目标是三条:

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在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明确地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概括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指出:

“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兴利除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党的十四大又重申:

“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绝不是搞西方的多党制和议会制。

”并把这一目标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内容加以论述。

(二)江泽民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发展

自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了邓小平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

并研究新的时代特点,根据中国的国情进行了理论创新,创造性地发展了这一理论。

1.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江泽民继承并发展了邓小平关于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与现代化建设不可分割的思想,首次提出“政治文明”这一科学概念,并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始终把人民当家作主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发扬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

2.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江泽民进一步发展了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明确指出:

“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兴利除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进一步强调:

“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把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推进到新阶段。

3.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就是要发展党内民主,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以不断促进人民民主的发展。

他指出:

“发展党内民主,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和各级党的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

”为党内民主制度的改革和建设指明了方向。

江泽民还深化和发展了邓小平所提出的政治体制改革的三个目标的思想,提出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的目的是“五个有利于”。

把我党对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三)胡锦涛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新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承并创造性地发展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

1.扩大民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党的十六大报告勾画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民主有了新的更高的期待。

胡锦涛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公民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无疑是扩大人民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础。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一个至关重要的工作就是开展公民意识教育,提高全社会政治素质。

此时,“公民意识”一词首次出现在党代会的报告中,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2.发展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作为社会主义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

这种提法在我们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还是第一次出现。

并要求推进和完善厂务公开,政务公开、村务公开,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3.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路径。

在新的实践中,胡锦涛又进行了新探索、新提炼、新概括和新部署。

他在论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时,提出首先要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其次要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胡锦涛明确指出,“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这一导向性论述,指出了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路径。

对如何发展党内民主,他进行了具体阐述,提出要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地方各级党委常委会向委员会全体会议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的制度;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等新思路。

4.坚定不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胡锦涛进一步发展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提出了新观点。

他强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

特别提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并对此提出了新要求、作出了新部署,就是:

“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

这是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和行政效能的重大举措,为进一步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指明了方向。

三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特点和成功经验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

民主简而言之就是主权在民,民主政治中蕴涵着诸如民主、平等、和平、人权、法治、权力制约等共同标准和共同价值取向。

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既须遵循人类政治文明的共同的基本法则,又要坚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原则。

而最为关键的是必须要有中国特色,即必须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充分了解并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作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概括,党的十四大报告又进一步强调,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通过30年来在实践中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探索,我们的民主政治制度既借鉴吸收了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其中包括吸收和借鉴了资本主义民主的合理形式,如政务公开制度、舆论监督制度、民意测验活动等。

但我国的民主政治发展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基本政治制度。

我们的民主政治制度本质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是由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是以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可靠保障的民主,是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原则和活动方式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二)坚持在渐进发展中有重点突破的路径建设民主政治制度

渐进发展是和平时期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的状态和基本要求。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革命是通过群众运动完成的。

进人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没有重蹈历史的覆辙,走的是渐进的新路子。

正如邓小平所强调的:

“要先从一两件事上着手,不能一下子大干,那样就乱了。

”也就是说,要把保持政治稳定,始终作为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坚持的前提;把现行的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现实的政治力量作为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走过了一条渐进式的道路。

正是由于我们选择了渐进发展、重点突破的建设民主政治制度的路径,30年来,不仅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而且实现了经济快速、持续增长,政治稳定,社会不断进步,人民安居乐业,人民的物质、文化、政治需要逐步得到满足。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我国建立的这些根本政治制度在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的,贯彻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原则。

这种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和人民的正确选择,是不能动摇、不可改变的。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的前提下,针对我国原有政治体制的缺陷,根据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对民主政治制度的进行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3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对民主政治制度进行自我调节和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既坚持和完善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又改革和完善了各项具体政治制度。

从制度上保证了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

人民民主的内容不断扩大、形式不断丰富,党和国家的活力、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促进了生产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保持了国家政局稳定和社会安定和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①列宁全集:

第28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0.

②1邓小平文选:

第二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4.

②2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3.

③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M].北京:

人民出版社.

④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M].北京:

人民出版社.

⑤1江泽民文选:

第二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6.

⑤2江泽民文选:

第三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6.

⑤3江泽民文选:

第一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6.

⑥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7.

相似文献(1条)

1.王胜军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20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