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木梳情结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论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35842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3.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木梳情结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木梳情结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木梳情结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木梳情结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木梳情结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木梳情结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论文.docx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木梳情结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木梳情结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论文.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木梳情结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论文.docx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木梳情结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论文

攀枝花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木梳情结

 

学生姓名:

李晓燕

学生学号:

200810102016

院(系):

人文社科学院

年级专业:

2008级汉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

蒋莲副教授

 

二〇一二年六月

摘要

中华民族早在炎黄时期就开始使用木梳,木梳距今已有四千五百余年的历史。

木梳的发展历经了漫长岁月,近年,梳子已形成一条传统文化产业链,并处于迅速发展阶段。

本文追溯木梳的制造起源,探寻木梳的发展历程,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比较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木梳意象,分析作者寄托的情感,指出木梳背后的情结,提出了木梳情结的实质是对自我价值的珍惜。

本文旨在为进一步研究木梳文化提供参照,以期推动木梳产业化的发展,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关键词古代文学,木梳,情结,自我价值

ABSTRACT

Chinesewoodencombhasalonghistorymorethanfourthousandandfivehundredyears.Inrecentyears,thecombhasformdatraditionalculturalindustychain,andinastageofrapiddevelopmentprocess,byusingthemethodofcomparativestudy,throughcomparativeanalysisofChineseancientliteraryworksincombimagery,explainauthorreposingemotion,pointoutthecombbehindthecomplex,proposedthecombcomplexistheessenceoftheselfvalue.Thispaperaimstoprovideeferenceforfurtherstudyofcombculture,inordertopromotethedevelopmentofcomb’sindustrialization,topromote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revival.

 

Keywordsancientliterature,comb,complex,selfvalue

绪论

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生活的民族,早在战争频起的炎黄时期,就发明了许多物品,如陶器、麻布、蚕丝、骨针、木梳,使日子过得尽量美好。

梳子的发明灵感来源于人类的灵巧手指与鱼类的美丽鱼刺。

为了便于向民间推广,制作梳子的匠人在众多材料中选用了最常见的木料,制成木梳。

小小的一把木梳,融入了人民大众四千五百余年的生活,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木梳作为一个出现率极高的意象,被作者们赋予了独特情感,蕴含了千回百转的情意,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一、木梳的起源与发展概述

(一)木梳的起源

木梳起源传说在民间广泛流传,它有两个版本,一个是赫廉说,另一个是方雷氏说。

虽然民间对木梳的发明者存在争论,但是一致认为木梳的起源是在炎黄时期。

1959年考古队在山东宁阳县大汶口出土了一对回旋透雕梳,据研究,距今已四千五百余年。

从而证实了民间传说中的木梳确实起源于炎黄时期。

1.赫廉说

赫廉是炎帝身边的一个巧手匠人,他观察到人们为了挠痒经常用手去抓乱蓬蓬的头发,使得干活、打仗很不方便。

经过数天的思考,赫廉用兽骨模仿人的手指,做成了一把五指梳,献给炎帝。

炎帝使用后认为这是一件实用价值很高的物品,当即命令赫廉继续改良,以便推广。

当时正值战争爆发时期,版泉之野一战,炎帝败于轩辕之手。

轩辕乘胜前进,融合了各个氏族部落,奠定了华夏民族的基础。

史称轩辕为“黄帝”。

沦为战争俘虏的赫廉成了奴隶,整天做苦役,但是他仍旧偷空研究他的梳子。

监工发现后向黄帝报告,说赫廉私造怪物、图谋不轨。

黄帝大怒,将赫廉打入死牢以待次日处决。

看守死牢的皇甫得知赫廉的遭遇后十分同情,便向他建议再造一把梳子,献给黄帝的妻子嫘祖,希望获得赦免。

于是在皇甫的帮助下,赫廉连夜赶制了一把黄杨木梳。

嫘祖收下皇甫献上的梳子后,梳了头,绾了一个发髻,并将梳子插在了髻上。

黄帝见到妻子打扮得异常美丽,十分欣喜,于是下令释放赫廉。

可惜迟了一步,赫廉已被处死。

黄帝为了弥补过失,在农历二月二十八日那天追封赫廉为木梳始祖,并任命皇甫为梳匠统领,传承制梳工艺。

皇甫呕心沥血,不断改良梳子的制造工艺,直到八十岁去世。

皇甫去世那天是农历九月二十八日。

后来的制梳匠人不忘皇甫的功劳,将他同样奉作祖师爷。

因此,制梳匠人有两个祭祖日:

农历二月二十八日和农历九月二十八日。

2.方雷氏说

方雷氏是黄帝的妾室,心灵手巧,掌管着二十位宫廷女婢。

当时社会生产力落后,人们忙于劳作,根本没有时间、没有心思打扮自己,整日蓬头垢面。

于是每逢重大节日,方雷氏都会召集自己掌管的女婢,为她们整理仪容。

最麻烦的是要将每个女子的蓬乱头发一一捋顺,由于长时间不打理,她们的头发都打结了。

方雷氏经常为此烦恼。

有一年特大洪水爆发,狄货在洪水中捕回十九条大带鱼。

吃完鱼后,方雷氏见鱼刺堆了一地,就拣起一根,折了一节,觉得非常美观。

她突发奇想用带鱼刺梳理乱发,头发很快就被梳得整齐服贴。

方雷氏惊喜地收集起了这些带鱼刺。

次日,她将这些带鱼刺折断成节,叫来她身边的女子,教她们梳理头发。

可是很多女子不会使用,把鱼刺扎进了头皮;有的则用力过大,一下子就把带鱼刺折断了。

方雷氏并没有因此放弃带鱼刺对她的启发,经过数天的思索后,方雷氏叫来黄帝手下的木工匠人,吩咐他依照鱼刺模样做一把木质的梳子。

几天后,一把木制的带鱼刺式的梳子就完成了。

方雷氏看后认为这刺太粗,不适合梳理头发。

木工匠人经过一番思索后,将梳齿削细。

经过改造后的梳子终于得到了方雷氏的认可。

(二)木梳的发展

从木梳诞生迄今四千五百余年的时间里,为了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发展,木梳制造产业也与时俱进。

1.木梳称谓的发展

根据墓葬遣册得知:

东周时期的竹简上,梳子被记作“楖”、“即”,但这些字的写法不统一。

在汉代的竹简和木牍上,梳子被记作“杼”、“比”、“枇”、“篦”字,或者是“欠比”(栉比)、“疎比”、“疏比”(梳篦)连称。

在汉代以后的出土遣册中,才出现了“櫛”字和“梳”字。

2.木梳材质的发展

民间传说“赫廉说”提到,木梳在最初的制造过程中,选材是黄杨木。

黄杨木木质坚韧,是历代木梳匠人的首选材料。

随着社会的进步,梳子的材质也在不断变化发展。

社会生产工具的进步使得生产力提高,捕获猛兽的成功率增加,牛角材质、象牙材质的梳子出现了。

进入封建社会后,玉梳、犀角梳应名门望族的奢侈生活的需求出现了。

隋唐时期,木梳材质增加到三十余种:

竹木、桃木、枣木、梅木、乌木、铁木豆、红豆丝、沉香木、酸枝木、黄杨木、水黄杨木、黄花梨木、檀木(绿檀、玉檀、红檀、黑檀、大叶紫檀、小叶紫檀)等等。

到了宋朝,宋仁宗为杜绝奢侈之风,颁令禁止宫廷贵族使用犀角梳。

仁宗死后,侈靡之风继续盛行,“梳不特白角,又易以象牙、玳瑁矣”。

现代社会将大象作为保护动物,象牙制品被禁止,象牙梳也就停止生产,牛角梳、羊角梳成为了替代品。

现代人的快节奏生活使塑料梳成为主流梳子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木梳的衰退。

许多木梳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