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特一生在心理学方面的历史功绩有哪些.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6121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冯特一生在心理学方面的历史功绩有哪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冯特一生在心理学方面的历史功绩有哪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冯特一生在心理学方面的历史功绩有哪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冯特一生在心理学方面的历史功绩有哪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冯特一生在心理学方面的历史功绩有哪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冯特一生在心理学方面的历史功绩有哪些.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冯特一生在心理学方面的历史功绩有哪些.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冯特一生在心理学方面的历史功绩有哪些.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冯特一生在心理学方面的历史功绩有哪些.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冯特一生在心理学方面的历史功绩有哪些.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冯特一生在心理学方面的历史功绩有哪些.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冯特一生在心理学方面的历史功绩有哪些.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冯特一生在心理学方面的历史功绩有哪些.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冯特一生在心理学方面的历史功绩有哪些.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冯特一生在心理学方面的历史功绩有哪些.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冯特一生在心理学方面的历史功绩有哪些.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冯特一生在心理学方面的历史功绩有哪些.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冯特一生在心理学方面的历史功绩有哪些.docx

《冯特一生在心理学方面的历史功绩有哪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冯特一生在心理学方面的历史功绩有哪些.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冯特一生在心理学方面的历史功绩有哪些.docx

冯特一生在心理学方面的历史功绩有哪些

冯特一生在心理学方面的历史功绩有哪些?

(南京理工大学2005研,华东师大2003研,浙大2002研)

答:

冯特是德国心理学家、现代心理学的著名创始人之一。

他的主要贡献是使心理学转变成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独立学科。

1879年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是构造主义心理学奠基人。

他主张心理学研究直接经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只能是实验性的自我观察或内省。

他用实验这种方法研究了感觉、知觉、注意、联想等过程,提出了统觉学说。

还根据内省观察提出了情感三维说。

冯特依循实验程序得出的内省报告使纯内省的哲学心理学开始变为历史,另一方面,由于内省实验的研究对象是以直接经验为特征的心理活动,因而冯特又使实验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实验严格区分开来。

尽管冯特的内省实验法仍有许多难以克服的缺陷,以至引起后继实验家的许多非难,但心理学家大都承认他作为第一位实验心理学家的历史贡献。

他还主张用民族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高级心理现象,这对社会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有重要影响。

他出版了相当多的心理学著作。

6.为什么说心理学是一门中间科学?

(首师大2004研)

答:

在学科分类学中,通常将学科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

心理学要研究心理现象的物质实体,即心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包括不同心理现象的脑机制,脑损伤与各种心理疾病的关系,脑发育对心理的影响,遗传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等。

心理学还研究在计算机上模拟人类的行为,如知觉和问题解决,这些成果在人工智能的研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意义上,表明心理学研究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

但是,人又是社会的实体,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心理的发生和发展不能离开社会环境的影响。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因此与社会环境有关。

如研究语言、思维、感知觉等与社会实践有关。

心理学除研究个体心理外,还研究社会心理或团体心理,这些心理现象都是社会生活的产物。

因此,心理学研究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

在整个科学大家庭中,心理学处于中间位置,可以叫中间学科或边缘学科。

脑成像、脑电测量等大脑神经活动测量技术在心理学研究中的作用。

(浙大2003研)

答:

脑成像、脑电测量等大脑神经活动测量技术是综合运用生物学、神经科学等先进的技术仪器进行心理学的研究,能更好地发现脑的认知过程。

人类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既宏大又精微,从浩瀚的宇宙到微小的原子,从气候的演变到玉米的基因,这一切几乎都是通过人脑的认知而获得的。

但是,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尤其是对人类认知的最重要的器官——大脑的认识远不及对其他事物的认识水平。

如大脑是怎样思考的,大脑认知世界的规律等,至今仍是科学史上一个令人困惑又令人兴奋的命题。

借助科学仪器来认识大脑成为现代认知科学的有效途径,其中最先进的是脑功能成像技术。

通过以功能磁共振成像为代表的脑成像方法,人类第一次可以直接“看到”大脑的认知活动,认知科学有了研究大脑认知和智力的“望远镜”和“显微镜”。

脑功能成像领域像高能物理里学一样被国际科学界称为“大科学”。

脑电测量等技术也普遍应用,如MEG测量的是脑神经细胞内的电流,是直接检测神经元的电活动,而不是检测神经元活动的间接反应(代谢变化),因此MEG直接给出了因自发或诱发而引起的大脑活动情况。

试述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则与主要方法。

(首都师大2005研)

答:

(1)心理学的基本原则辩证唯物主义是科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在这一理论基础的指导下,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包括:

①客观性原则。

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中,要避免唯心主义观点的影响,切忌采取主观臆测和单纯内省的思辨方法,要依据客观事实来探讨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

②实践性原则。

心理学的研究除了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外,更应在自然条件下,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进行。

应重视实践对人心理活动影响的实验研究。

③发展性原则。

心理学研究应从人的心理史前发展、意识发展、个体心理发展以及环境和教育条件变化等不同方面,揭示人的心理发展规律。

④因果性原则。

在心理学研究中,既要注意客观条件的严格控制,避免自变量的混淆,也要注意被试主观因素对当前心理活动的影响,以便采用科学的设计方法,分析人的心理变化发展的条件与原因。

⑤系统性原则。

与其他任何事物一样,心理现象总是处在一个有机的系统中,其产生和变化都有其原因。

系统性原则要求研究者不仅要将研究对象放在有组织的系统中进行考察,而且要运用系统方法去考察。

(2)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发展与其研究方法是分不开的。

心理学独立以来,经常采用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①观察法。

它是在自然条件下,实验者通过自己的感观或录音录像等辅助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的表情、动作、言语、行为等,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分为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

它是其它方法的基础,但不易主动控制,有一定局限性。

②实验法。

这是一种有严格控制的、特殊的观察形式,是有目的、有方向,严格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来引起某种心理和行为的出现或变化,从而进行规律性探讨的研究方法。

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两种形式。

③心理测验法。

这是采用一种专门的测验工具即测验量表在较短时间内,对个人或团体的某种心理品质作出分析和鉴别的方法。

虽然测验法还欠精确性,但和其它方法配合使用,对推动心理学研究与发展仍是一种较常用的方法。

④调查法。

这是研究者根据事先拟定的调查提纲或者言简意答的问题,直接访问被试或有关人员,将访问结果统计处理或文字总结,进行心理分析的一种方法。

它可分为谈话法和问卷法两种。

⑤个案研究法。

它是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

它可以对一个人的心理发展过程进行比较系统、全面的研究;也可以对一个人某一心理活动的发展进行研究;或对某几个人同一心理活动的发展进行研究。

此外,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还有作品分析法和教育经验总结法。

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分析来了解他的某种心理特点的方法。

教育经验总结法是有目的地整理总结教育实践中那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并从中抽取和提炼出所包含的心理活动的规律的方法。

复杂心理现象的研究需要多种方法配合使用,才能揭示心理活动的规律。

另外,随着心理科学的发展,其方法也在不断发展进步。

试述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哲学理念在心理学理论中的体现。

(华中师大2004研)

答:

(1)17~19世纪心理哲学的发展。

英、法两国主要的经验主义心理学,包括联想主义和感觉主义心理学,德国主义是理性主义心理学。

英国从13世纪出现唯名论以来,就比较注重经验的研究,近代自然科学的最初发展也偏重在经验科学方面,所以英国一直保存着经验论的传统。

而欧洲大陆几个主要国家,则常常是唯理论,唯理论的原因是由于法国等国家中世纪以来一直是天主教会和正统经院哲学势力的老巢,受文艺复兴时期古典理论的影响比较大,而且以后发展起来又主要是理论的科学。

这时的心理学思想的特点是:

属于哲学心理学思想范畴,因为除力学和数学外,其他科学还处于襁褓之中;理论来源主要以笛卡尔和洛克的哲学思想为基础;哲学心理学主要以经验论、联想论、感觉论为理论形式。

(2)经验主义。

在哲学形成和哲学争鸣的过程中,恩培多克勒倡导了经验主义。

恩培多克勒既是一位医生又是一位哲学家,其心理学观点主要是发展了一种有关知觉的理论,也即借助我们的感官来证实我们常识的可靠性。

在他看来,物体散发着射出物,这些射出物是其本身感觉方式的独特复本。

例如,我们的鼻子对某些事物发出的特定分子作出反应。

一切种类的知觉均是如此,而且,这些射出物进入血液,与心脏相遇,随着心脏的跳动,搅动了射出物,那便是思考。

虽然现今看来,这种观点甚为荒谬,然而它对于自然主义却是重要的进步,因为它给心理活动提供了纯物理的基础,而不仅仅把心理活动归因于灵魂。

(3)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

古希腊的心理学思想,在柏拉图的理性主义和亚里士多德的经验主义中达到顶峰。

柏拉图的心理学观点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一切感觉都是相对于观察者的状态的。

两个人从不同的背景进入同一房间,对房间的感觉就有不同的觉知。

同理,取三桶水,一桶热的,一桶冷的,一桶温的。

把左手放入热水桶中,把右手放人冷水桶中,然后把双手都放入温水桶中。

这时,左手将会感觉到冷,右手将会感觉到热。

其实,温水桶中的水只有一个温度,而你却感觉到有两个温度。

你关于水的体验是相对于你的双手状态而言的。

②事物是永久变化的,这种变化意味着事物不可认识。

我们对不断变化着的事物不可能有永恒的、不变的认识。

知觉给予一个经常变化着的客观世界以非常不完整的相对图像,这种图像不能称作认识。

③认识不是虚无的,不是不存在的,而是永恒的真实,这种认识的客体即为“形式”或“观念”。

每类客体都有一种形式,我们赋予这种形式以一般的名称,例如,“猫”、“床”、“正义”或“善”等等。

知觉到的客体便是这些形式的不完整的复本。

基于上述观点,柏拉图在诸多对话录中阐释了其心理学论题:

①人有三种灵魂,即位于头部的理性灵魂,位于胸腔的无畏灵魂和位于腹部的情绪灵魂。

前者不朽,后两者随躯体死亡而消亡。

②人类的基本动机是觅求快乐和回避痛苦。

③知觉是与生俱来的,学习就是对这些知识的论证和沉思,以便使其复苏;感觉到的对象使我们想起形式,因为它们与形式相似,或者因为两个对象或观念在我们的经验中频繁地联系。

这就是后来在许多心理学体系中成为中心论题的两条基本联想律:

相似律和接近律。

④教育的目的是帮助理性灵魂对无畏灵魂和情绪灵魂的控制。

亚里士多德拒绝形式学说。

在他看来,最初存在的东西是可以感觉到的事物的世界。

对亚里士多德来说,心理学是一门经验的科学,更确切地说是生物学的一部分。

他的主要心理学论题涉及:

①关心质变,质变要求“目的论”来解释,因为自然不做没有目的的事情,科学家通过发现并求助于这些目的来解释变化。

②否认进化,相信物种不变,但认为一切事物中间会产生层次,称作“层级化自然”。

③灵魂是人类的本质,人类由其灵魂来规定:

一个人之所以为人,是由于他具有一个人的灵魂,而且其行为像人,这种个体灵魂称作“自我”。

④灵魂躯体不可分;只存在一种物质的现实,即躯体,它具有两个方面,那就是生理和精神。

⑤灵魂按“层级化自然”可以分为三种:

营养的灵魂,为植物所拥有;理性的灵魂,为人类所拥有。

⑥每一种特殊的感官对应于只有它才能知觉的某种特性,只有通过视觉我们才能感觉到颜色,只有通过味觉我们才能感受到味道。

⑦存在着共同感官,它把来自特殊感官的材料统一为有条理的意识经验;这对后来格式塔心理学家反对冯特把经验还原为一连串感觉元素的做法具有一定的影响。

⑧表象是知觉的事物离去后存留的知觉,它的重要之处体现在记忆之中;记忆材料的组织受制于相似律、接近律和对比律。

⑨动物的动机为“食欲”,只觅求眼前的快乐;人类的动机为“愿望”,能被长远利益所激发。

试析“格式塔”概念。

(四川大学2004研,首师大2006研)

答:

(1)“格式塔”理论产生的背景:

理论上的一些先行者:

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哲学思想:

知觉不是一种被动的印象和感觉因素的结合,而是这些元素主动地组织成完整的经验和结合起来的经验。

物理学家马赫(《感觉的分析》1885):

空间模式(如几何图形)和时间模式(如曲调)的感觉与元素无关。

即使观察者注视客体的空间方位可能变化,但是它对客体的视觉或听知觉是不变的。

例如,无论从哪一边或从顶上,或从一角去看,在我们的知觉中,一张桌子仍然是一张桌子。

同样一系列的声音,比如一支曲调,即使可能改变速度,但在我们的知觉仍然是同一支曲调。

(我认为,即使音阶改变,或有错音,也不影响人们对这支曲调的知觉。

)厄棱费尔:

有些经验的质不能用传统的各种感觉的结合起来解释,这些质叫格式塔质,或形质。

知觉是以个体感觉之外的某些东西为基础的。

一支曲调是一个形质,不依赖于组成它的那些特殊感觉。

(2)格式塔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又称为完形心理学。

1912年在,德国诞生,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原子心理学相对立。

格式塔心理学采取了胡塞尔的现象学观点,主张心理学研究现象的经验,也就是非心非物的中立经验,在观察现象的经验时要保持这种现象的本来面目,不许可将它分析为感觉元素,认为现象的经验是整体或格式塔,所以称格式塔心理学。

由于这个体系初期的主要研究是在柏林大学实验室内完成的,故有时又称为柏林学派。

主要领导人是韦特海默、克勒和科夫卡。

1912年,M·魏特曼发表了论文《似动的实验研究》,标志着这一学派的兴起。

格式塔意思就是“整体”,它代表这个学派的基本主张和宗旨。

他们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

强调整体并不等于部分的总和,整体乃是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这一观点在一定范围内来说是符合客观事实的。

格式塔心理学家们从这——观点出发,坚决反对对任何心理现象进行元素分析,这对于指出心理学内的机械主义和元素主义观点的错误具有一定的作用。

同时,他们在知觉领域里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很多具有科学价值的成果。

(3)格式塔心理学派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派,是人们对意识经验发生兴趣,至少把意识经验看作心理学的一个合法的研究领域,并继续促使人们对意识经验的研究和兴趣是有意义的。

同时格式塔学派对同时期的学派中肯而坚定的批评,对心理学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

这个心理学派的局限在于:

他们把直接经验世界看作是惟一确实而又可知的世界。

把全部心理学问题,完全简化为数理的问题。

这其实已经违背了系统观。

达尔文进化论之要义及其对心理学发展的影响。

(华中师大2004研)

答:

达尔文认为:

人类起源于“某些原始细胞”,后来逐渐进化,变成了鱼、两栖动物、哺乳动物等,其中一些哺乳动物再经过进化变成古代的类人猿,然后才进化成今天的人类。

不过整个进化的过程是缓慢的,而且是若断若续的。

他认为从那时起,直立姿势的形成和脑部的发达,都带来了新的变化,足以产生现代的人类。

达尔文指出:

人类的悠久家史并不“高贵”,但也没有理由感到羞耻,因为世界上任何生物都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而来的。

达尔文于1859年出版《物种起源》,·十分详尽地解释了生命世界中一向无法阐明的相似和差异的情形。

他指出生命只有一个祖先,因为生命全都起源于一个原始细胞。

1871年,达尔文又出版了《人类的起源及性的选择》一书,提出了人是由低等动物逐渐演变后,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

达尔文的进化论对美国心理学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进化论提出了动物与人类之间的心理机能的连续性思想。

达尔文说明动物——人类的连续性的证据实质上大多属于解剖学上的证据,但他明确地提出了在行为的发展以及在心理过程的发展方面也有相似的连续性。

也就是说,如果人类的心理是从较原始的心理演化而采的,那么就可以推论出在动物和人类之间也可以存在着心理上的类似性。

因此,许多心理学家和生物学家开始研究动物的心理机能,并把这种新的对象引进了心理学实验室,从而导致了动物心理学的产生。

(2)达尔文的进化论使心理学的目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构造主义(包括冯特的内容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是对意识的内容进行分析,而接受了达尔文进化论的心理学家则更多地考虑心理的机能,考虑机体适应环境对于心理产生的影响以及心理对机体适应环境的作用。

(3)达尔文的进化论使心理学研究方法发生了变化。

由于把心理理解为机体适应环境的机能而不是意识要素的集合,因此内省法对于心理学研究便不再具有重要意义。

相反,由于需要了解心理是如何在适应环境中发展以及在适应环境中发生了什么作用,比较心理学的方法和心理测量的方法便被引入了。

(4)进化论导致了以个别差异为代表的应用心理学的发展。

既然把理解发展的基点放在进化上,适应与变异是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因而有机体中的个别差异的实质、特征及其作用等就引起了心理学家的特别兴趣,从而导致了心理测量、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应用心理学的发展。

1872年,63岁的达尔文出版了《人类和动物的表情》一书,在研究方法上,打破了传统心理学的研究框框,而采用了历史法和心理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为比较心理学做出了贡献。

达尔文从进化论角度探索人的心理起源与发展,不仅从种系演化的途径进行研究,而且也从个体发展的途径进行研究,1877年,达尔文发表了《一个婴孩的生活概述》一文。

后来德国的威廉·普莱尔(1842-1897)对自己的孩子从出生到三岁每天都做了系统的观察,1882年,他出版了《儿童的心灵》,该书分三篇,感觉的发展;意志的发展;智力的发展。

该书对早期儿童心理发展研究奠定了基础。

请至少列举三位与心理学关系密切的诺贝尔奖得主及其对心理学的主要贡献。

(华中师大2003研)

答:

(1)近40年来,斯佩里通过对“裂脑人”的研究,对大脑两半球机能分工方面的了解取得了重大突破,修改了100多年来人脑左半球占优势的传统概念。

斯佩里的研究发现了两个半球功能上的差别。

斯佩里的研究工作使人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大脑的内部世界,他作出的关于大脑两半球机能专门化的发现为人们了解大脑的机能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概念。

正因为如此,他荣获了1981年诺贝尔奖。

(2)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系丹尼尔·卡尼曼教授对人的决策和判断的探索给经济学研究带来深远的影响。

获得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以色列心理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做了“研究不确定状态下人们如何作出判断和决策”的研究。

他运用感知心理学分析法研究人类的分析决策行为得出:

人的心理其实非常复杂,当所得的比预期的多时,人们会非常高兴,而当失去的比预期的多时就会非常愤怒痛苦,关键在于这两种情绪是不对称的,人们在失去某物时愤怒痛苦的程度远远超过得到某物时高兴的程度。

丹尼尔·卡尼曼教授的工作主要是与已于1996年去世的心理学家AmosTversky一起完成的。

他们的工作主要探讨不确定条件下人的决策行为。

他们发现在不确定条件下,人并不依据概率规则,而是利用一些其他的捷径采作出决策。

他们的理论严重挑战了传统经济学家坚持的“人是利益驱动的,且理性地作出决策”这一观点,动摇了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虽然丹尼尔·卡尼曼教授是一位心理学家,但他和Tversky教授的工作却直接导致了行为经济学这一学科的诞生,并且把实验的方法引入经济学领域,使众多经济学家用实验的方法重新审视那些传统的基于现实观察的经济学理论。

人的认知是一个过程,它是受人的性格、知识、文化背景、所处环境与情境等状况影响的,而人的认知水平又会影响到人的决策。

在不确定性的条件下,人的决策是一个结构化和连续的过程。

每一个人在面对复杂的情景与问题时,都会采取捷径或应用部分信息进行处理,因此,人们的决策出现非理性、偏好逆转等情况也就十分正常了。

(3)美国科学家哈特兰因研究视觉和视网膜的生理功能、美国科学家沃尔德因研究视觉的心理特别是视色素、瑞典科学家格拉尼特因发现视网膜的抑制过程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拉蒙卡哈与高尔基使我们得以透过显微镜观看神经细胞,并证明杆状细胞与锥状细胞是一种与通往大脑的复杂网络相连的神经元细胞;沃尔德发现视网膜的视紫质分子如何感觉杆状细胞中的光,并引发相应神经讯号;休伯尔与维瑟尔共同以极细的电线探测大脑,测定大脑如何处理神经讯号来诠释光的意义,于1981年共同获颁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什么是割裂脑研究?

它对揭示左右脑的不同功能有何重要意义?

(北师大2002研,华中师大2001年)

答:

割裂脑研究是在近30年才开始的。

这种研究提供了在切断胼胝体的情况下,分别对大脑两半球的功能进行重点研究的重要资料。

切断胼胝体是为了防止癫痫病的恶化,使病变不致由脑的一侧蔓延到另一侧。

由于胼胝体被切断,两半球的功能被人为地分开了。

每个半球只对来自身体对侧的刺激做出反应,并调节对侧身体的运动。

这样,人们就有可能单独研究两个半球的不同功能。

经过竺二研究发现,手术后大脑两半球分割的病人其视力、听力和运动能力正常,而命名、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理解语言的能力等都出现选择性的障碍。

这说明两半球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

语言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该半球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

而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等则定位在右半球。

1.试述大脑皮层几个主要的语言区及其语言功能。

(北师大2002研)

答:

语言具有异常复杂的脑机制,它和大脑不同部位的功能具有密切的联系。

研究大脑区域病变或损毁造成的语言功能异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语言活动的大脑机制。

(1)布洛卡从失语症病人的尸体解剖中发现,病人左额叶部位的组织有严重病变。

据此他推测语言运动应该定位在第三额回后部、靠近外侧处的一个小区。

这个脑区后来被命名为布洛卡区。

布洛卡区病变引起的失语症通常称为动作性失语症或表达性失语症。

患有这种语症的病人阅读、理解和书写不受影响,但发音困难,说话缓慢而费力。

近年来研究还发现,布洛卡区损伤的病人不仅发生语言运动障碍,而且语言的理解也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

(2)1874年德国学者威尔尼克发现在大脑左半球颞叶颞上回处存在一个言语活动区,它的主要作用是分辨语音,形成语义,因而和语言的接受有密切的关系。

威尔尼克区损伤引起接收性失语症,这是一种语言失认症。

病人说话时,语音与语法均正常,但不能分辨语音和理解语义。

接收性失语症的一种较缓的形式叫词盲。

这种病人可以听到声音,但不能分辨构成语言的复杂声音模式。

与患表达性失语症的病人相反,患有接收性失语症的病人谈吐自由、语流很快,但他们的话语没有意义,几乎不能提供任何的信息。

切断或损伤将威尔尼克区与布洛卡区联系起采的神经纤维束——弓形束,也将产生同样的结果。

这种病人语言流畅,发音清晰,但理解语义的能力丧失或部分丧失。

(3)角回也是重要的语言中枢,它在威尔尼克上方、顶枕叶交界处。

这是大脑后部一个重要的联合区。

角’回与单词的视觉记忆有密切关系,在这里实现着视觉与听觉的跨通道的联合。

角回不仅将书面语言转换成口语,也将口语转换成书面语言。

当看到一个单词时,词的视觉信号先从视觉初级区到达角回,然后转译成听觉的形式;同样,在听到一个单词时,由威尔尼克区所接受的听觉模式,也将送到角回,再作处理。

因此,切除角回将使单词的视觉意象与听觉意象失去联系,并引起阅读障碍。

另外还可能引起听——视的失语症,病人看到的物体和听到的物名声音失去联系,不能正确理解语词意义。

近年来,心理语言学家和神经科学家采用脑成像等技术进一步研究了语言的脑神经机制,结果发现语言的加工广泛地分布在脑的不同区域内。

.试评述有关颜色知觉的理论。

(浙大2002研)

答:

(1)三色说

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扬假定,在人的视网膜中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

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

当它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

1860年,赫尔姆霍兹放弃了一种感受器只对一种波长敏感的看法,认为三种感受器对各种波长的光都有反应。

只是红色感受器对长波更敏感;绿色感受器对中波更敏感;蓝色感受器对短波更敏感。

因此,当光刺激作用于眼睛时,将在三种感受器中引起不同程度的兴奋。

各种颜色经验是由各种感受器按相应的比例活动而产生的。

三色理论与在锥体细胞中现已发现的三种视觉色素是一致的,且能很好地说明颜色混合的事实。

但是,这个理论也有明显的缺陷,例如不能解释红绿色盲。

(2)对立过程理论

1874年,黑林提出了四色说,这是对立过程理论的前身。

黑林认为,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

黑一白视素,红一绿视素,黄一蓝视素。

它们在光刺激的作用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黑林称之为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行为实验和电生理学的研究结果支持了黑林的观点。

1958年,心理学家赫尔维奇(Hurvich)和詹米逊(了ames。

n)用心理物理学方法,证实了黑林的对立过程理论。

现代的对立过程理论,得到了一系列生理学实验的支持。

研究证实,在人的视网膜上存在的三种锥体细胞,分别对不同波长的光敏感。

在视网膜水平上,色觉是按三色理论提供的原理产生的。

而在视觉系统更高级的水平上,存在着功能颉抗的细胞,颜色的信息加工表现为对立的过程。

颉抗色理论解释了三色理论无法解释的某些色觉现象,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但是视觉信息的内在编码过程还需要借助于神经化学、细胞生物和遗传工程技术的发展。

2.试述感受性和感受阈限以及感觉大小与刺激强度的关系。

(浙大2004研,华中师大2001研)

答:

(1)感受性是人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在我们生活的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