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考研必备名词解释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36274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6.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考研必备名词解释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考研必备名词解释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考研必备名词解释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考研必备名词解释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考研必备名词解释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考研必备名词解释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考研必备名词解释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考研必备名词解释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考研必备名词解释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考研必备名词解释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考研必备名词解释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考研必备名词解释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考研必备名词解释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考研必备名词解释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考研必备名词解释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考研必备名词解释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考研必备名词解释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考研必备名词解释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考研必备名词解释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考研必备名词解释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考研必备名词解释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考研必备名词解释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Word文件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考研必备名词解释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Word文件下载.docx

18.非伴生气:

指那些与油气藏分布没有明显联系或仅有少量石油存在但没有重要工业价值,以天然气占绝对优势的气藏气。

19.湿气:

C+2>5%的天然气。

干气:

C+2<5%的天然气。

20.天然气的相对密度:

是指在相同的温压条件下天然气密度与空气密度的比值,或者说在相同的温压条件下同体积的天然气与空气质量之比。

21.油田水:

广义上是指油气田区域内的地下水,包括油气层水和非油气层水。

狭义上是指油气田范围内直接与油气层相互联通的地下水,即油气层水。

22.吸附水:

成薄膜状被岩石颗粒表面所吸附,在一般的温压条件下不能自由运动的油田水。

23.毛细管水:

存在于毛细管孔隙—裂缝中,只有当作用于水的力超过毛细管力时才能运动的油田水。

24.自由水:

存在于超毛细管孔隙—裂缝中,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运动的油田水,也称重力水。

25.底水:

是指含油气外边界范围以内与油气层相接触,且位于油气之下承托着油气的油气层水。

26.边水:

是指含油气外边界以外的油气层水,实际上是底水的自然外延。

27.同位素分馏作用:

物质在物理、化学、生物作用下其组成元素的同位素发生变化、转移或分离,或者说是在同位素比值不同的两种物质间进行的同位素分配作用。

28.同位素效应:

物质在物理、化学、生物作用过程中,由于同位素的分馏作用,元素的一种同位素被另外一种同位素所取代,从而导致其物理化学性质上的差异,叫同位素效应。

29.同位素类型曲线:

把原有不同组分的δ13C值变化连成曲线,称为碳同位素类型曲线。

第三章

30.储集层:

凡是具有一定的连通孔隙,能使流体在其中储存并渗滤的岩层,称为储集层。

是地下石油和天然气储存的场所,是构成油气藏的基本要素之一。

31.储集层的孔隙性:

指储集层孔隙空间的形状、大小、连通性与发育程度。

32.孔隙度:

岩石的孔隙体积与岩石体积的比值。

33.绝对孔隙度:

岩石中全部孔隙体积(称为总孔隙或绝对空隙)和岩石体积之比。

34.有效孔隙度:

是指岩石中参与渗流的连通孔隙总体积与岩石体积的比值。

35.流动孔隙度:

流体可以在其中流动的孔隙总体积与岩石体积的比值。

36.储集层的渗透性:

在一定的压差下,岩石允许流体通过其连通孔隙的性质。

37.渗透性岩石:

在地层压力条件下,流体能较快的通过其连通孔隙的岩石。

38.非渗透性岩石:

在地层压力条件下,流体通过其连通孔隙的速度很慢,通过的数量有限,称之为非渗透性岩石。

39.绝对渗透率:

当岩石为某一单相流体饱和时,岩石与流体之间不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应,在一定的压差作用下,流体呈水平线性稳定流动状态时所测得的岩石对流体的渗透率。

40.有效渗透率(相渗透率):

是指储集层中有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其中某一相流体的渗透率。

41.相对渗透率:

是指岩石中有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某一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于岩石绝对渗透率的比值。

42.储集层的孔隙结构:

是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相互连通关系。

43.毛细管压力曲线(压汞曲线):

在不同的压力下,把非润湿相的汞压入岩石的孔隙系统中,根据锁加压力与注入岩石的汞量,绘出压力与汞饱和度的压力曲线。

44.排驱压力:

是指压汞试验中共开始大量注入岩样的压力。

45.饱和中值压力:

是指非润湿相的饱和度为50%时对应的毛细管压力。

与饱和中值压力相对应的喉道半径,称为饱和度中值喉道半径,称为中值半径。

46.最小非饱和孔隙体积百分数:

当注入汞的压力达到仪器的最高压力时,仍没有被汞侵入的孔隙体积的百分数。

47.油、气、水的饱和度:

储集层的孔隙油、气、水充填,油、气、水的含量分别占孔隙体积的百分数,称为油、气、水饱和度。

48.原生孔隙:

是指在沉积时期或在成岩过程中形成的空隙,主要是粒间空隙。

49.粒间空隙:

碎屑颗粒支撑的碎屑岩,在颗粒之间未被基质充填,胶结物含量少而留下的原始孔隙。

50.机械压实作用:

是指在上覆沉积附和作用下岩石逐步致密化的过程。

51.压溶作用:

是指发生在颗粒接触点上,即压力传递点上有明显的溶解作用,造成颗粒间相互嵌入的凹凸接触和缝合线接触。

52.胶结作用:

是碎屑颗粒相互连接的过程。

53.盖层:

是指位于储集层上方,能够阻止储集层中的烃类流体向上逸散的岩层。

54.区域盖层:

稳定覆盖在油气田上方的区域性非渗透性岩层。

55.圈闭盖层:

直接位于圈闭储集层上面的非渗透性岩层,又成为局部盖层。

56.隔层:

存在于圈闭内,对油气有封隔作用的非渗透性岩层。

第四章

57.油气圈闭:

储集层中被油气高势区或与非渗透性遮挡联合封闭的油气低势区。

58.油气藏:

是单一圈闭中的油气聚集,在一个油气藏中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油气界面,也是地壳上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

59.工业性油气藏:

如果圈闭中油气聚集的数量足够大,具有开采价值,即有工业规模,则称为工业性油气藏。

60.非工业性油气藏:

如果圈闭中油气聚集的数量不够大,没有开采价值,即没有工业规模,就成为非工业性油气藏。

61.圈闭的有效容积:

圈闭能够容纳油气的最大体积。

62.闭合度:

圈闭的最高点到溢出点之间的垂直距离,是圈闭可能容纳油气的最大高度。

63.溢出点:

圈闭能够容纳油气最大限度的位置,若低于该点高度,油气就要向储集层的上倾方向溢出,是圈闭内有其溢出的起始点,又叫最高溢出点。

64.闭合面积:

是指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所圈闭的封闭区的面积,或者更确切地说,就是通过溢出点的水平面与储集层顶面所交切构成的闭合区的面积。

65.储集层的有效厚度:

是指在一定的压差下,具有工业性产油气能力的那一部分储集层的厚度。

66.储集层的有效孔隙度:

储集层中有效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之比的百分数。

67.油气藏高度:

指油气藏顶点到油气水界面的正交距离。

油藏高度:

若有气顶时,油水界面和油气界面之间的正交距离。

气顶高度:

油气藏顶点到油气界面的正交距离。

68.含油气边界:

通常把油气水界面与油气层顶底界面的交线称作含油气边界。

其中与含油气顶面的交线称为外含油气边界,与油气层底面的交线称为内含油气边界。

69.含油气面积:

有相应的含油气边界所圈闭的面积,通常之外含油气面积。

70.气顶:

在油气藏中存在游离气时,油、气、水按密度分异,气总是占据圈闭的顶部,称为气顶,油居中间,水在最下面,在这种情况下,油在平面上呈环带状分布,称为油环。

71.油气藏的驱动力:

油气藏中的油气流到井口必须有一定的压力,这种驱动油气流出油层并经井筒达到井口的动力称之为油气藏的驱动力。

72.构造圈闭:

凡是储集层的顶面发生局部变形或变位而形成的圈闭。

73.构造油气藏:

在构造圈闭中聚集了工业规模的烃类流体后,称为构造油气藏。

74.背斜圈闭:

储集层顶面发生弯曲变形,形成向四周倾伏的背斜,其上方被非渗透性盖层所封闭,而底面和下倾方向被具有高油气势面的水体或其与非渗透性岩层联合封闭的闭合低势区。

75.背斜油气藏:

单一背斜圈闭内聚集了工业规模的石油和天然气后,就成为背斜油气藏。

76.断层圈闭:

凡是储集层的上倾方向或各个方向由断层封闭而形成的圈闭。

77.断层油气藏:

单一断层圈闭中聚集了工业规模的石油和天然气后,即成为断层油气藏。

78.裂缝性背斜圈闭:

在背斜构造的控制下,裂缝性储集层被非渗透性岩层和高油气势面联合封闭而形成的闭合低油气势区。

79.裂缝性背斜油气藏:

在裂缝性背斜圈闭中聚集了工业规模的石油和天然气后,成为裂缝形背斜油气藏。

80.刺穿圈闭:

地下岩体刺穿沉积岩层时,使储集层发生变形,并直接以刺穿岩体遮挡而形成的闭合低势区。

81.刺穿构造:

是指地下深处的岩体侵入到上覆沉积岩中而形成的构造。

82.刺穿油气藏:

在刺穿圈闭中聚集了工业规模的石油和天然气,即成为刺穿油气藏。

83.地层圈闭:

凡是储集层四周或上倾方向因岩性变化或地层变化,被渗透性岩层所封闭而形成的闭合低势区。

84.地层油气藏:

在地层圈闭中聚集了工业性的石油和天然气后,即成为地层油气藏。

85.岩性圈闭:

凡是储集层因岩性或物性发生变化,其四周或上倾方向和顶、底被非渗透性岩层所封闭而形成的闭合低势区。

86.沉积圈闭:

在沉积作用过程中因岩性变化所造成的岩性圈闭。

87.透镜型岩性圈闭:

储集层四周均被非渗透性岩层封闭而形成的岩性圈闭。

88.上倾尖灭性岩性圈闭:

储集层上倾方向和顶、底被非渗透性岩层封闭而形成的岩性圈闭。

89.成岩圈闭:

在成岩、后生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岩性圈闭。

90.岩性油气藏:

岩性圈闭中的工业性油气聚集。

91.不整合圈闭:

是指储集层上倾方向直接与不整合面相切并被封闭形成的闭合低势区。

92.不整合油气藏:

不整合圈闭中聚集的工业性油气。

93.潜山油气藏:

是指位于区域不整合面之下较老地层的凸起含油气体。

94.基岩油气藏:

是指油气储集于沉积岩基底结晶岩系中的油气藏。

95.礁型圈闭:

是指具有良好孔渗性的储集岩体—礁体,上方和四周被非渗透性岩层封闭而形成的闭合低势区。

96.礁型油气藏:

礁型圈闭中聚集了工业性的油气后就成为礁型油气藏。

97.沥青封闭圈闭:

储集层上倾方向的非渗透性岩层是由沥青组成的。

98.沥青封闭油气藏:

沥青封闭圈闭中聚集了工业规模的石油和天然气后就成为沥青封闭油气藏。

99.水动力圈闭:

凡是因水动力形成倾斜或弯曲的等油气势面,或与非渗透性岩层联合封闭形成的闭合低势区,使静水条件下不存在圈闭的地方形成新的油气圈闭。

100.水动力油气藏:

水动力圈闭中聚集了工业性的油气后成为水动力油气藏。

101.复合圈闭:

储集层上方和上倾方向是由构造、地层和水动力三因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因素共同封闭而形成的闭合低势区。

102.复合油气藏:

复合圈闭中聚集形成工业规模的石油和天然气后,形成复合油气藏。

103.构造—地层复合圈闭:

凡是储集层四周或上倾方向由任一种构造和地层因素联合封闭所形成的闭合低油气势区。

104.构造—地层复合油气藏:

在构造—地层复合圈闭中聚集了工业规模的石油和天然气后,就形成构造—地层复合油气藏。

105.构造—水动力复合圈闭:

同103。

106.构造—水动力复合油气藏:

同104。

107.地层—水动力复合圈闭:

108.地层—水动力复合油气藏:

109.水动力—构造—地层复合圈闭:

110.水动力—构造—地层复合油气藏:

第五章

111.沉积有机质:

通过沉积作用进入沉积物中并被埋藏下来的那部分有机质。

112.干酪根:

沉积岩中不溶于碱,非氧化型酸和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113.Ⅰ型干酪根:

是分散有机质干酪根中经细菌改造的极端类型,或藻质型,富含脂肪族结构,富氢贫氧,原始H∕C原子比高,一般为1.5—1.7,而O∕C原子比低,一般小于0.1,是高产石油的干酪根,其热失重为65%,生烃潜力为0.4—0.7。

114.Ⅱ型干酪根:

是烃源岩中常见的干酪根,又称腐泥型,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水盆地中的浮游生物和细菌,有较高的H∕C原子比,约为1.3—1.5,较低的O∕C原子比,约为0.1—0.2,其生烃潜力较高,热失重为50%—80%,生烃潜力为0.3—0.5。

115.Ⅲ型干酪根:

由陆生植物组成的干酪根,又称腐殖型,富含多芳香核和含氧基团,原始H∕C原子比低,通常小于0.1,而O∕C原子比高,可达0.2—0.3,这类干酪根以成气为主,其热失重为30%—50%,生烃潜力0.1—0.2。

116.残余型(Ⅳ型)干酪根:

具有异常低的原始H∕C原子比,比值低至0.5—0.6,而O∕C原子比却高达0.25—0.3,含有大量的芳香核和含氧基团,有机质主要为惰性组的氧化有机质和丝质碎片,能生成少量的气,热失重小于30%,生烃潜力小于0.2。

117.地温梯度:

地壳深度每增加100米时温度的增加值。

118.门限温度:

干酪根开始大量生烃时所对应的温度值。

119.门限深度:

干酪根开始大量生烃时对对应的深度值。

120.未熟—低熟油:

指所有非干酪根晚期热降解成因的,各种低温早熟的非常规油气,包括生物甲烷气生烃高峰之后,达到干酪根晚期热降解大量生成石油之前,经由不同的生烃机制生成并释放出来的液态烃和气态烃。

121.煤成油:

由煤和煤系地层中集中和分散的陆源有机质,在煤化作用的同时生成的液态烃类。

122.有机成因气:

指分散的沉积有机质或可燃有机矿产,在其成岩成熟过程中,由微生物降解和热解作用形成的以烃气为主的天然气。

123.生物成因气:

有机质在还原环境下,主要由微生物降解、发酵和合成作用形成的以甲烷为主的天然气,有时也包括部分早期低温降解作用形成的甲烷气和数量不等重烃气。

124.油型气:

指成油有机质在热力作用下及石油热裂解形成的各种天然气,主要包括石油伴生气,凝析油伴生气和热裂解干气。

125.煤型气:

指腐殖煤及腐殖型煤系有机质在变质作用阶段形成的天然气,又称煤系气,煤成气。

126.煤系:

又称含煤岩系,是指以含有煤层和煤线为特征的沉积岩系。

127.无机成因气:

是指与地球深部岩石圈和地幔及岩浆热液活动有关,沿深大断裂上升至沉积圈中的天然气,其中占绝对优势的组分或各组分均是无机成因的。

128.烃源岩:

在天然条件下曾经产生并排出了足以形成工业性油气聚集的烃类的细粒沉积。

129.烃源岩系:

在一定的地史阶段、相同的地质背景下,形成的一套烃源岩与非烃源岩的岩性组合。

130.有机质的成熟度:

是表征其成烃有效性和产物性质的重要参数,指在有机质所经历的埋藏时间内,由于增温作用所引起的各种变化,是地温和有效加热时间相互补偿作用的结果。

131.镜质体反射率:

也成镜煤体反射率,是温度和有效加热时间的函数,且具有不可逆性,也是确定煤化作用阶段的最佳参数之一。

132.生物标志化合物:

是指沉积物和石油中来自生物体的原始生化组成,其碳骨架在经历各种地质作用过程中被保存下来的有机化合物。

133.油气地球化学对比:

从广义上说应包括油油对比,油岩对比,气气对比,气岩对比,油气岩对比和天然气的成因分类,其中油岩对比和气岩对比是核心问题。

第六章

134.油气运移:

是指地壳内的石油和天然气在自然因素所引起的某些动力作用下发生的位置迁移。

135.油气初次运移:

指油气在烃源岩中的运移及向运载层或储集层中的运移,其为油气脱离烃源岩的过程,是烃源岩内的运移,又称排烃。

136.比表面:

单位体积岩石中孔隙内表面的总和。

137.润湿性:

是吸附能的一种作用,指液体在表面分子力的作用下在固体表面流散的现象,一般用在固体表面分散流体所需要的功来度量。

138.毛细管压力:

在两种互不混溶的流体的弯曲界面上,由由于两边流体所承受的压力不同,在凹面承受较大的流体压力,毛细管中的这种压力差称为毛细管压力。

139.孔隙流体压力(地层压力):

是指作用在岩石或地层孔隙中流体上的压力。

140.异常地层压力:

是指高于或低于静水压力值的地层压力。

141.异常高压:

烃源岩由于其岩性致密,成岩压实过程中由于排液不畅普遍造成异常地层压力的现象。

142.剩余压力:

指发生在正常压实过程中的异常高压力。

143.构造应力:

指导致地壳发生构造运动的地应力,或者是由于构造运动而产生的地应力。

144.连续烃相:

是指油气呈游离的连续油气相从烃源岩渗流排出。

145.排烃效率:

是指烃源岩排出烃的质量与生成烃的质量的百分比。

146.油气二次运移:

指油气在原岩中排出并进入邻近的运载层以后沿储集层、断层、裂隙、不整合面等通道的运移。

广义的二次运移泛指油气脱离母岩后所发生的一切运移,包括已经聚集起来的油气由于外界条件的变化所引起再运移。

第七章

147.油气聚集:

是指油气在圈闭中聚集并形成油气藏的过程。

包括单一圈闭和系列圈闭的油气聚集。

148.充注:

油气不断进入圈闭有效空间的过程。

149.生储盖组合:

指烃源岩、储集层、盖层三者的组合型式。

150.有利的生储盖组合:

指烃源岩、储集层和盖层三者本身具有良好的性能,同时它们在时空上具有良好的匹配,有利于油气的高效输导,富集和保存,形成大油气藏,有利于勘探和开发。

151.(有利于油气聚集的)最佳组合型式:

输导能力和效率最高的组合型式,表现为生储盖的时空跨距和生运聚作用的连续性。

152.时空跨距:

是指在一个生储盖组合中,烃源岩层、储集层和盖层彼此在地质时代和空间剖面上的距离间隔距离。

153.烃源岩的最佳厚度:

是从生储盖组合这一角度,考虑单层连续沉积的烃源岩在多大的厚度范围内具有最高的排烃效率。

154.最佳生储比率:

是指烃源岩与储集层在地层单元中厚度的最佳比率。

155.流体包裹体:

是矿物结晶过程中捕获的成岩成矿流体。

156.煤层气藏:

主要指煤层中甲烷相对富集具有工业价值的层段或部位。

157.油气藏的破坏:

是指由于外界地质条件的变化,原来形成的油气藏逐渐消亡的地质过程。

其最终结果是油气藏在三维空间上不复存在或部分残存,油气藏中的油气完全逸散或部分残留变质。

158.生物降解作用:

微生物有选择地消耗某些烃类成分。

该过程大体上按正构烷烃、异戊间二烯烷烃、低环的环烷烃和芳香烃的顺序先后发生。

在有氧条件下,这种作用更加明显和强烈,结果造成原油在降解前后成分有很大变化。

159.水洗作用:

是在地下水沿油水界面运移的过程中,溶解原油中某些易溶的成分,主要是苯。

甲苯、二甲苯,总体上轻烃比重烃更易溶解,由此使原油的成分发生改变的过程。

160.油气藏的再分布:

若油气藏中的烃类流体在新的环境下分布发生某种改变,建立新的平衡,形成新的油气藏,称为油气藏的再分布。

161.油气地表显示:

是油气藏遭破坏后的油气再运移,或未经成藏的油气直接从烃源岩沿通道运移至地表的产物,可以有气态烃、液态烃、和固体沥青三种相态和产出。

162.宏观油气显示:

能直接用肉眼观察到的地表油气显示,通常是油气沿断层或储集层直接运移到地表或是含油气层被剥蚀出露地表的产物,有油苗、气苗、含沥青岩石。

163.微观油气显示:

只能用仪器检测的油气地表显示,通常是由天然气扩散或油气的微渗漏所形成的。

第八章

164.地貌盆地:

指被天然高地所围绕的陆地表面或洋底的地形凹地。

165.沉积盆地:

指在地球表面具有相当厚沉积物的一个构造单元。

166.构造盆地:

是受到后期构造改造作用而形成的盆地。

167.含油气盆地:

是具备成烃要素、成烃过程,并已经发生具有工业价值油气聚集的沉积盆地。

168.前陆盆地:

是指位于线性收缩造山带前缘和相邻稳定克拉通之间的狭长盆地。

169.山间盆地:

是指以逆断层为盆地边界的断陷盆地。

170.含油气系统:

一个包含有效烃源岩及其相关的油气,以及形成油气聚集所必需的地质要素和作用的天然系统。

171.有效烃源岩:

是指正在大量生排烃或在过去某一地质时期曾经大量生排过烃的原岩。

172.裂谷:

是指由于整个岩石圈减薄和遭受伸展破裂而引起的,并且常常是一侧为正断层限制的断陷盆地。

173.油气聚集带:

是指受一定区域地质条件控制的油气田带,其中各油气田具有相似的地质构造特征或相似的沉积条件和油气藏形成条件。

油气聚集带的范围相当于盆地内的三级构造单元,但不是盆地内所有的三级构造单元均能形成油气聚集带。

174.油气田:

是指一定的产油气面积上油气藏的综合,该产油气面积可以是受单一的构造或地层因素所控制的地质单位,也可以是受多种因素所控制的复合的地质单位。

175背斜型油气聚集带:

指油气田带在构造上为一背斜带,其中油气藏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背斜构造控制。

176.一定的产油气面积:

是指不同层位的产油气层叠合连片的产油气面积。

177.构造型油气田:

指产油气面积上受单一的构造因素所控制的含油气面积。

178.地层型油气田:

指在区域均斜或单斜构造背景上,由地层因素所控制的含油气面积。

179.复合型油气田:

指在油气田范围内不同层位和深度的油气藏受构造、地层、水动力诸因素中的两种或多种因素控制的油气田。

180.油气资源:

指蕴藏在地壳中的石油和天然气。

181.油气储量:

指已经探明或基本为人们所了解控制的,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进行开采的那部分油气数量。

182.油气资源量:

指根据现有的地质资料和石油地质理论,推测地下可能存在的,总的油气数量。

183.探明地质储量:

是指在油气藏评价阶段,经评价钻探证实油气藏可提供开采并能获得经济效益后,估算求得的、确定性很大地质储量,其相对误差不超过±

20%

184.控制地质储量:

是指在圈闭预探阶段预探井获得工业性油气流,并经过初步钻探认为可提供开采后,估算求得的、确定性较大的地质储量,其相对误差不超过±

50%

185.预测地质储量:

是指在圈闭预探阶段预探井获得了工业油气流或综合解释有油气层存在时,对有进一步勘探价值,可能存在的油气藏,估算求得、确定性很低的地质储量。

186.潜在原地资源量:

在圈闭预探阶段前期,对已发现的、有利含油气的圈闭或油气田的邻近区块,根据石油地质条件分析和类比,采用圈闭法估算的原地油气总量。

187.推测原地资源量:

主要在区域普查阶段或其他勘探阶段,对有含油气远景的盆地、坳陷、凹陷或区带等推测的油气聚集体,根据地质、物化探及区域探井等资料所估算的原地油气总量。

188.原生油气藏:

指烃源岩及相邻近或一定距离内的储集层中,油气第一次聚集形成的油气藏。

第九章

189.油气资源评价:

指计算或分析某一特定区域地下油气富集量的过程,主要回答该特定区域内有无油气?

有多少?

分布状况如何?

能否勘探开发?

是否值得勘探开发?

如何进行勘探开发等一系列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