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36356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6.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本论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资本论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资本论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资本论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资本论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资本论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资本论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资本论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资本论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资本论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资本论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资本论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资本论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资本论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资本论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资本论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资本论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资本论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资本论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资本论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资本论Word格式.docx

《资本论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本论Word格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资本论Word格式.docx

而他的经济学研究,又总是具有鲜明的哲学性质。

马克思在著名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明确地把唯物史观看作是从“研究政治经济学”,“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并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作出了经典性的论述。

由此可见,没有哲学批判与经济学批判的内在契合,马克思就不可能创立唯物史观。

《资本论》作为哲学批判与经济学批判双向建构的结晶,从哲学的层面看,表现为“自从《资本论》问世以来,唯物主义历史观已经不是假设,而是科学地证明了的原理。

《资本论》是一部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著作。

《资本论》科学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的全部秘密,揭示出这个历史上一定的生产关系发生、发展和衰落的规律。

马克思从分析商品入手,指出商品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货币就转化为资本。

马克思把投入周转的货币的原有价值的这种“增殖”界定为剩余价值,并且进而指出,剩余价值不可能从商品流通中产生,因为商品流通只能是等价物的交换。

为了获得剩余价值,“货币所有者就必须在市场上发现这样一种商品,它的使用价值本身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特殊属性”,它的使用过程同时也是价值的创造过程。

这种特殊的商品就是工人的劳动力。

它的使用是劳动,劳动创造价值。

资本家购买了劳动力,迫使他劳动,会创造出资本家没有付给报酬却被拿走的剩余价值,构成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

以此为基础,马克思考察了资本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揭示出资本的垄断将会“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

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

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

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

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恩格斯高度地评价说:

“这个问题(指剩余价值的来源问题)的解决是马克思著作的划时代的功绩。

它明亮的阳光照进了经济学领域,而在这个领域中,从前社会主义者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样曾在深沉的黑暗中摸索。

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以此为起点,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

第二、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就这部书的历史意义,曾说恩格斯说:

“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赖以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做到,这个人就是马克思,他攀登到最高点,把现代社会关系的全部领域看得一览无遗”。

又说“《资本论》在大陆上常常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

任何一个熟悉工人运动的人都不会否认:

本书所作的结论日益成为伟大的工人阶级运动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自己也说过:

“我认为,对于工人阶级说来,我这部著作所能提供的东西比我个人参加任何代表大会所能做的工作都要更重要。

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直到现在,虽然无产阶级运动出现了巨大的曲折,但是社会主义运动也是在世界上红火了半个多世纪,因为苏联的演变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这之前,社会主义在世界上也是占领了一大片土地。

后来经过了曲折,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改革开放又走向了振兴之路。

可以说整个工人运动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在一定程度是资本论的伟大真理的指导和指引。

第三、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基础

资本论的主题是解释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既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规律性。

而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理论构架可以简化为五大支点。

(1)劳动价值是构成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理论基础。

(基础)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核心问题是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对立。

(关系)

(3)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

(实质)

(4)资本主义制度作用的两重性。

(作用)

(5)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这个矛盾导致资本主义私有制最终必然灭亡。

(矛盾)

用这个构架来看待当代资本主义,我们也将其归结为五个要点。

(1)要如实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20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内在矛盾激化,只能通过战争来缓和,但战争的结果事与愿违,出现了社会主义阵营。

于是当时认定资本主义已处于垂死阶段。

20世纪后半期至现在,资本主义经过调整缓解了矛盾,出现起死回生的变化。

所有制调整,如西方大型公司推行职工持股;

收入分配的调整,如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政治上调整,西方发达国家都完善了民主制度。

(2)当代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仍具有两重性。

积极性、进步性、优越性:

处在世界经济发展的顶点。

落后性、腐朽性、反动性:

类似奴隶制的工厂在美国并不罕见;

在对外关系上搞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如侵略伊拉克;

对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百般仇视,他们的战略目标就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的两重性对我们制定对外政策非常重要,我们要两手准备。

(3)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矛盾和历史发展趋势没有根本改变。

在美国,不到20%的人占有了全社会80%以上的财产,大多数人还是雇佣劳动者。

根据联合国统计,占世界人口不到20%的国家享受了世界86%的产品。

(4)资本主义未来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道路问题。

按以前的传统是暴力革命,两种方式:

俄国的城市武装起义和中国的农村包围城市。

而未来资本主义被取代的方式未必一定是暴力革命,可以通过量变——部分质变——根本质变这种和平演变的途径。

量变就是矛盾的积累,部分质变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今天出现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因素,如职工持股、社会保障体系,根本质变就是拥护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人们起来进行斗争,取得社会的领导权和支配权,全面推行新的社会主义。

(5)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这一变革的条件:

内在条件——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矛盾积累,社会化大生产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在私有制范围内调整的余地就越来越小;

外在条件——社会主义国家优越性的发挥。

需要几十代人的努力,使社会主义明显优于资本主义,变革的时代才会来临。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中国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150-200年发展的道路,人均GDP从50多美元上升到现在1000美元左右。

中央领导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科学的发展观、和谐社会这样一些新理念,坚持改革、发展、稳定这六字方针。

以前我们把自己称为世界革命的根据地,世界各国的游击队、共产党都来朝拜,朝拜过后就是拿钱。

当时国内人民饿着肚子,而大量的人民币外流,结果基本上都烟消云散,因为资本主义不是能被马上铲除的。

我们对社会主义作出的最大贡献莫过于把自己的经济搞上去。

结论:

持久必胜。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这样的历史趋势不可改变,但达到这个结果的过程是持久的,需要几十代人的努力。

第四、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指导书。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从资本论当中学到了很多。

比如说在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候,当时出现巨大的争论。

有人说“包产到户”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也有人说,只有“包产到户”才能救中国。

那么其中为什么出现这个争论?

就是对于一种制度的所有权和经营使用权决不能分离这个问题在理论上认识不清。

资本论从第一编到第三编对经济问题处处都提到了一种生产关系,一种所有制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是可以分离的。

也就是说我们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同样可以坚持土地集体所有,但它的使用权可以交给农民。

这就是资本论的应用。

后来国有企业改革又遇到争论。

国企改革都实行股份制,实际股份制实现了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最佳分离。

投资者拥有股票,股票是不能退换的,投资某一个企业拿到的是股票,资金已经投到企业了,不能收回来,你要收回只能在股市上买股票,能不能买出去是不一定的。

所以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形成了一个有效的隔离层。

同时所有者通过股票的买卖和股东大会的投票对经营者形成有效的制约,叫做“用脚投票”或“用手投票”,保证了所有关系。

所以我们的国有企业仍然可以坚持生产资料国有,但可以通过股份制实行有效分离,使我们的国有企业真正成为在市场运行当中的有利武器。

那么中央将大力发展股份制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也请教了资本论,它的第三卷阐述了理论基础。

所以,《资本论》也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指导书。

像这次提到的“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在马克思资本论的手稿当中有大量的内容。

总之,《资本论》是一百多年前的著作,当今世界的形势已发生巨大的变化,但它的基本理论仍然是今天的人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马克思的思想已经获得全人类的意义,他不仅为19世纪的人类所拥有,为20世纪的人类所重视,而且,作为人类的一笔宝贵的思想遗产,在以后人类各个世纪中,它都将被继承、被发扬光大。

二、《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方法

(一)《资本论》的研究对象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马克思指出:

“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对于马克思这句话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含义,在我国经济学界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有的把它理解为生产关系,有的把它理解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有的把它理解为劳动方式,也有的把它理解为用什么工具进行生产,等等。

究其原因,“生产方式”一词是一个多义词,马克思在不同的场合使用它时,就有不同的含义。

因此,作为《资本论》研究对象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含义,只能以全书的中心内容和主题为根据,才能做出恰如其分的解释。

《资本论》就是论资本,而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没有剩余价值就不存在资本,而没有资本也就不能带来剩余价值。

所以,我们说资本范畴是《资本论》的中心内容,也可以说,它的中心内容是剩余价值。

纵观《资本论》四卷,其中第一卷的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第二卷的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第三卷的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第四卷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史。

可见,《资本论》是研究资本家如何榨取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以及剩余价值的实现和分配问题。

所以,在《序言》中提到的“资本主义方式”,是指以资本主义所有制为基础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结合的方式,这属于广义的生产关系,它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各方面的关系。

而“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则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狭义的生产关系,它从属于广义的生产关系。

列宁说:

“马克思的主要著作《资本论》就是专门研究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的。

”一定社会的经济制度就是指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

所以《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研究这个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的发生、发展和没落,就是马克思的经济学的内容。

《资本论》是以英国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

马克思说:

“到现在为止,这种生产方式的典型地点是英国。

因此,我在理论阐述上主要用英国作为例证。

这是因为当时的英国是资本主义发展比较早和比较成熟的国家。

但是,《资本论》所揭示出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并不只限于英国,对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都是适用的。

《第一版序言》第5―9段就是说明这个问题。

《资本论》所揭示的规律在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都必然发挥作用,“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生产力和生关系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从来不存在没有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也不存在没有生产关系的生产力,所以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不能孤立地研究生产关系。

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常常可以看到马克思关于技术、自然科学等问题的深湛见解,但它是把生产力当作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决定者和推动力来研究的。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不仅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来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而且还从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中来研究生产关系。

列宁在谈到《资本论》时,曾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比做“骨骼”,而把适合于这种生产关系的上层建筑比做“血”和“肉”。

要使骨骼有血有肉,就必须联系上层建筑来研究生产关系,但其实质,仍然是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为研究对象。

《资本论》以生产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其最终目的是要“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揭示出这些规律,也就同时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是一种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即使探索到了它的发展规律,“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

”但是,无产阶级在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中,认识和运用经济规律,却能减轻革命过程中的痛苦。

(二)《资本论》的方法

在《第二版跋》的第16―27段,马克思说明了《资本论》的方法论。

总的来说,《资本论》的方法就是唯物主义辩证法。

但要真正掌握它,并不是轻而易举的。

“人们对《资本论》中应用的方法理解得很差。

”例如,有人说马克思是“形而上学地研究经济学”,“是整个英国学派的演绎法”;

有人说他用的是批判的分析法;

也有人说他的研究方法是“现实主义”的,而叙述方法是黑格尔的“辩证法”等等。

对于人们的种种议论,马克思在第二版跋中作了回答,其中特别详细引证了俄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考夫曼对《资本论》方法的评论。

这段评论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1)马克思特别注意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

(2)马克思把社会运动看作是受一定的客观规律支配的自然历史过程;

(3)这些规律不仅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反而决定人的意志;

(4)马克思特别强调研究每个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

(5)马克思阐明了支配着一定社会机体的产生、生存、发展和死亡以及为另一更高的机体所代替的特殊规律,等等。

对于考夫曼的上述评论,马克思满意地认为,他所描述的“正是辩证方法”。

把唯物辩证法应用到政治经济学中来,是马克思的首创。

“就本来意义上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

”马克思就是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揭露资本主义矛盾,揭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根本对立。

《资本论》的方法,不仅是辩证的,而且是唯物的。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已经“说明了我的方法的唯物主义基础。

”马克思研究方法的唯物主义基础表现在,他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看作“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在研究经济运动规律时,不是从观念出发,而是从客观事实出发。

针对有人把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法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混为一谈的错误,马克思指出:

“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

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变成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

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在黑格尔那里,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被颠倒了,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倒立着的”,并且被“神秘化了。

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错误,吸收了他的辩证法中的科学成分,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唯物辩证法。

这两种辩证法对现实世界起着不同的作用。

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在其神秘形式上,成了德国的时髦东西,因为它似乎使现存事物显得光彩。

”这是因为黑格尔运用唯心主义辩证法,企图论证普鲁士君主立宪制度的合理性,起着维护统治阶级的反动作用。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则“引起资产阶级及其夸夸其谈的代言人的恼怒和恐怖。

”这是“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

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

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唯物主义辩证法在肯定资本主义制度必然产生的同时,又论证了它灭亡的必然性。

研究政治经济学必须运用抽象力。

马克思在《第一版序言》中指出:

“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

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

”这就是说,《资本论》使用的方法同自然科学使用的实验方法是不相同的,因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关系,它既不能使用显微镜,也不能使用化学试剂,而只能运用抽象力。

什么是抽象呢?

就政治经济学来说,抽象就是从具体的、大量的经济现象出发,经过思维的加工,抽象出一些简单的范畴。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

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

马克思这段话,对于如何进行研究工作,讲得很清楚:

(1)占有材料;

(2)进行分析;

(3)探寻内在联系,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由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但这还不是抽象的全过程,在一定阶段的研究工作完成之后,还要采取适当的形式,把研究的结果叙述出来。

什么是适当的叙述形式呢?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作了阐述。

他在总结了政治经济学史上的经验教训之后认为,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思维形式才是唯一正确的叙述形式。

这就是把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逻辑加工,并按照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叙述出来。

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叙述方法,是以详细占有材料并进行大量研究为前提的,所以它只是在形式上不同于研究的方法。

三《资本论》的体系结构

马克思在1866年10月13日给库格曼的信中写道:

“全部著作分为以下几部分:

第一册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二册资本的流通过程。

第三册总过程的各种形式。

第四册理论史。

现在出版的《资本论》的分卷情况,和马克思当时的设想不尽相同。

《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马克思继续进行第一卷的修改和译文校订工作,并对第二卷和第三卷的手稿进行反复修改,但由于国际工人协会活动占用马克思大量的时间和他自己身体状况的恶化,第二、三卷未能及时出版,他就逝世了。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现在继承马克思未竟的事业,把《资本论》“第二册”、“第三册”整理为第二卷和第三卷,并分别于1885年和1894年出版。

恩格斯在世时,曾打算整理出版《资本论》第四卷(理论史),可惜他未能实现这个愿望,后来由考茨基整理出版。

但是,考茨基把它作为一部与《资本论》平行的独立著作,命名为《剩余价值学说史》。

总的来说,恩格斯对《资本论》的结构是没有变动的,变动的只是分卷和名称。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也是哲学、经济学、历史学等交叉科学的完美统一。

“分析经济形式,即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

”但马克思的这种用抽象力完成的科学巨著博大精深,不易读懂。

关于《资本论》的外部结构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进行过专门探讨。

在读过《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的清样后,恩格斯在写给马克思的信中直言:

“你怎么会把书的外部结构弄成现在这个样子!

……思想进程经常被说明打断,而且所说明之点从未在说明的结尾加以总结,以致经常从一点的说明直接进入另一点的叙述,这使人非常疲倦,在没有密切注意的情况下,甚至会使人感到混乱。

在这里题目分得更细一些,主要部分更强调一些是绝对合适的,在准备英文版时,这一点一定要做到。

为使抽象阐述的思路明显地表现出来,恩格斯建议马克思“应当用黑格尔《全书》那样的方式来处理,分成简短的章节,用特有的标题来突出每一个辨证的转变,并且尽可能把所有的附带的说明和例证用特殊的字体印出来。

马克思按恩格斯的建议对第一卷进行了认真地修改。

但是《资本论》中心突出,结构严密,是一个非常完整的科学体系。

用马克思自己的话说,《资本论》是“一个艺术的整体。

恩格斯说过:

“马克思的整本书都是以剩余价值为中心的”。

剩余价值理论是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把握住这条主线,也就不难理解全书的结构了。

《资本论》第一卷是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这是暂时撇开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来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

第一卷共七篇,二十五章。

可分三部分:

(1)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篇,即第一至三章。

主要分析劳动价值理论。

(2)第二部分包括二至六篇,即第四至二十章。

主要分析资本的生产过程。

揭示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

(3)第三部分包括第七篇,即二十一至二十五章。

主要分析资本积累理论。

《资本论》第二卷是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这是在资本生产过程的基础上来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全卷共三篇二十一章,可分作两部分:

(1)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两篇,主要论述个别资本流通的形式和条件。

(2)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篇,主要论述社会资本流通的形式和条件。

《资本论》第三卷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研究资本的各种具体形式(如商业资本、生息资本等)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如商业利润、利息、地租等),这是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的统一,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

全卷共七篇五十二章,可分作三部分:

(1)第一部分包括一至三篇,即第一至十五章,主要研究一般利润率的形成及其变化规律。

(2)第二部分包括第四至六篇,即十六至四十五章,分别分析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和利息以及土地所有权和地租等重要问题。

(3)第三部分包括第七篇,即四十六至五十二章主要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神秘性进行总的揭露。

《资本论》第四卷是系统地分析批判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说,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学说史。

第一版序言和跋

第一版序言

1、《资本论》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联系以及必须运用抽象法问题。

1-4

2、资本论研究对象和任务5-9

3、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是一种阶级关系10-11

4、预告以后各卷的内容和欢迎科学批评12-13

"

关于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的历史的部分,现在自然完全删去了。

但是前书的读者可以在本书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