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评价标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3637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6.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声音评价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声音评价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声音评价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声音评价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声音评价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声音评价标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声音评价标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声音评价标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声音评价标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声音评价标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声音评价标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声音评价标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声音评价标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声音评价标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声音评价标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声音评价标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声音评价标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声音评价标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声音评价标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声音评价标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声音评价标准.docx

《声音评价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声音评价标准.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声音评价标准.docx

声音评价标准

声音评价标准

收集了一些关于声音评价标准的文章

怎样来评价一个声音的好与坏呢?

我想这个问题很值得大家来值得的讨论的。

也就是主要靠两个方面来评价。

一是主观评价,就是靠人耳的听觉器官来感受声音给人的感觉;二是客观评价,就是声音实实在在的质量。

主观评价是靠听,客观评价是靠测,或者是以测的标准来衡量。

如果用这两种方法同时来评价音色的好与差那就比较全面了。

如果完全采用主观评价来估量音质的好与差,则存在着一些不完善之处。

影响主观评价的有诸多方面的因素。

1,人耳的灵敏度;由于每一个人的生理结构上,健康和发育上的差异,造成每一个人听觉灵敏度的不同,而且左右耳的听觉灵敏度也不同。

这样就造成每一个人的听觉灵敏度有所不同,就如同人体的视力一样,有人视力为左1.5,右1.2,而有人为左0.5,右1各有所不同一样。

所以这对音色的评价是有很大影响的。

2,年龄对听觉的影响。

由于生理上的原因,随着年龄的增加,听觉器官如耳膜,耳蜗对不同频率感受点的组织弹性减弱,所以对高频声音的辨别能力逐渐会下降,这样,就影响了对音质评价的准确性。

3,受教育层次的影响;一个人文化程度的高低影响主观评价。

因为声学领域是一个多学科的,复杂的物理现象,它和物理,数学,建筑,音乐等学科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要想对音色有一个全面的,准确的认识,是需要有相当层次和各方面的素质水平的。

所以一个人接受教育的全面性以及层次深浅影响对音色的评价。

4,艺术的鉴赏能力;每一个人的艺术素养和艺术观念不同,造成对音色的艺术表现力的认识也有所不同。

这方面也是影响对音色的评价因素之一。

5,人在心理上的影响;每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不同心境,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心理状态(心态)下对音色都有不同的感受。

这也影响对音色的主观评价。

(呵呵,给你吃一个*,然后给你随便放一首嗨曲,那怕是音箱出来是破锣式的声音,你都会嗨的飘起来,如果把你从睡梦中搞醒来,在给你放一首你平时最喜欢的音乐,哪怕是发烧级的音响出来的声音,你都会认为那是你最讨厌的噪音)。

6,每个人的偏爱;每一个在不同的艺术领域里可能属于这个或那个艺术流派,所以每一个人在心理上存在着某种偏爱的倾向,这是允许的。

因此,这个因素也影响对音质的评价。

7,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时代对音色的理解都有不同的标准和聆听习惯。

所以对音色的评价就有很大差异。

因此,主观评价是一种综合性的感受上的艺术评价,受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对音色进行主观评价的准确性程度如何要靠人耳的听觉灵敏度和对音色结构的分辨能力与分析能力,这样才能分清音色的优劣。

而且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之间往往存在不小的差异,这是因为主观评价是人耳对声音的直接感受,而客观评价是仪器接收到的准确的声音或者是相当于用仪器感受到的声音。

由于声音传递到人耳时存在着很多听觉上的声学效应和声场上的声学效应,所以二者之间是不一样的。

只有把各种声学效应考虑进去,二者之间才会统一协调起来。

也就是:

主观评价=客观评价+人耳效应

要想对音质很好的进行全面的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首先就需要对音色的结构,尤其是泛音结构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具备分析能力。

这样才能够准确地判断一个音色的好与坏。

惩戒

2008-8-0716:

24:

54音质标准

所谓声音的质量,是指经传输、处理后音频信号的保真度。

目前,业界公认的声音质量标准分为4级,即数字激光唱盘CD-DA质量,其信号带宽为10Hz~20kHz;调频广播FM质量,其信号带宽为20Hz~15kHz;调幅广播AM质量,其信号带宽为50Hz~7kHz;电话的话音质量,其信号带宽为200Hz~3400Hz。

可见,数字激光唱盘的声音质量最高,电话的话音质量最低。

除了频率范围外,人们往往还用其它方法和指标来进一步描述不同用途的音质标准。

对模拟音频来说,再现声音的频率成分越多,失真与干扰越小,声音保真度越高,音质也越好。

如在通信科学中,声音质量的等级除了用音频信号的频率范围外,还用失真度、信噪比等指标来衡量。

对数字音频来说,再现声音频率的成分越多,误码率越小,音质越好。

通常用数码率(或存储容量)来衡量,取样频率越高、量化比特数越大,声道数越多,存储容量越大,当然保真度就高,音质就好。

声音的类别特点不同,音质要求也不一样。

如,语音音质保真度主要体现在清晰、不失真、再现平面声象;乐音的保真度要求较高,营造空间声象主要体现在用多声道模拟立体环绕声,或虚拟双声道3D环绕声等方法,再现原来声源的一切声象。

音频信号的用途不同,采用压缩的质量标准也不一样。

如,电话质量的音频信号采用ITU-TG•;711标准,8kHz取样,8bit量化,码率64Kbps。

AM广播采用ITU-TG•;722标准,16kHz取样,14bit量化,码率224Kbps。

高保真立体声音频压缩标准由ISO和ITU-T联合制订,CD11172-3MPEG音频标准为48kHz、44.1kHz、32kHz取样,每声道数码率32Kbps~448Kbps,适合CD-DA光盘用。

对声音质量要求过高,则设备复杂;反之,则不能满足应用。

一般以"够用,又不浪费"为原则。

音质评价方法

评价再现声音的质量有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两种方法。

例如:

1.语音音质

评定语音编码质量的方法为主观评定和客观评定。

目前常用的是主观评定,即以主观打分(MOS)来度量,它分为以下五级:

5(优),不察觉失真;4(良),刚察觉失真,但不讨厌;3(中),察觉失真,稍微讨厌;2(差),讨厌,但不令人反感;1(劣),极其讨厌,令人反感。

一般再现语音频率若达7kHz以上,MOS可评5分。

这种评价标准广泛应用于多媒体技术和通信中,如可视电话、电视会议、语音电子邮件、语音信箱等。

2.乐音音质

乐音音质的优劣取决于多种因素,如声源特性(声压、频率、频谱等)、音响器材的信号特性(如失真度、频响、动态范围、信噪比、瞬态特性、立体声分离度等)、声场特性(如直达声、前期反射声、混响声、两耳间互相关系数、基准振动、吸声率等)、听觉特性(如响度曲线、可听范围、各种听感)等。

所以,对音响设备再现音质的评价难度较大。

通常用下列两种方法:

一是使用仪器测试技术指标;二是凭主观聆听各种音效。

由于乐音音质属性复杂,主观评价的个人色彩较浓,而现有的音响测试技术又只能从某些侧面反映其保真度。

所以,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能真正定量反映乐音音质保真度的国际公认的评价标准。

但也有报道,国际电信联盟(ITU-T)近期已批准一种客观评价音质的被称之为电子耳的新型测量方法,可对任何音响器材的音质进行客观听音评价,也可用于检测电话通讯语音编码系统的缺陷。

现将乐音音质评价方法综述如下:

(1)主观听判音效

通常,据乐音音质听感三要素,即响度、音调和愉快感的变化和组合来主观评价音质的各种属性,如低频响亮为声音丰满,高频响亮为声音明亮,低频微弱为声音平滑,高频微弱为声音清澄。

下面结合声源、声场及信号特性介绍几种典型的听感。

①立体感

主要由声音的空间感(环绕感)、定位感(方向感)、层次感(厚度感)等所构成的听感,具有这些听感的声音称为立体声。

自然界的各种声场本身都是富有立体感的,它是模拟声源声象最重要的一个特征。

德•;波尔效应证明,人耳的生理特点是:

人耳在两声源的对称轴上,当声压差△p=0dB和时间差△t=0ms时,感觉两声源声象相同,分不出有两个声源;而当△p>15dB或△t>3ms时,人耳就感觉到有两个声源,声像往声压大或导前的声源移动,每5dB的声压差相当于lms的时间差。

哈斯效应又进一步证明,当△t=5ms~35ms时,人耳感到有两个声源;而当近次反射声、滞后直达声或两个声源的时间差△t>50ms时,即使一次反射声(又称近次或前期反射声)或滞后声的响度比直达声或导前声的响度大许多倍,声源方位仍由直达声或导前声决定。

根据人耳的这个生理特点,只要通过对声音的强度、延时、混响、空间效应等进行适当控制和处理,在两耳人为的制造具有一定的时间差△t、相位差△θ、声压差△P的声波状态,并使这种状态和原声源在双耳处产生的声波状态完全相同,人就能真实、完整地感受到重现声音的立体感。

与单声道声音相比,立体声通常具有声象分散、各声部音量分布得当、清晰度高、背景噪声低的特点。

②定位感

若声源是以左右、上下、前后不同方位录音后发送,则接收重放的声音应能将原声场中声源的方位重现出来,这就是定位感。

根据人耳的生理特点,由同一声源首先到达两耳的直达声的最大时间差为0.44ms~0.5ms,同时还有一定的声压差、相位差。

生理心理学证明:

20Hz~200Hz低音主要靠人两耳的相位差定位,300Hz~4kHz中音主要靠声压差定位,更高的高音主要靠时间差定位。

可见,定位感主要由首先到达两耳的直达声决定,而滞后到达两耳的一次反射声和经四面八方多次反射的混响声主要模拟声象的空间环绕感。

③空间感

一次反射声和多次反射混响声虽然滞后直达声,对声音方向感影响不大,但反射声总是从四面八方到达两耳,对听觉判断周围空间大小有重要影响,使人耳有被环绕包围的感觉,这就是空间感。

空间感比定位感更重要。

④层次感

声音高、中、低频频响均衡,高音谐音丰富,清澈纤细而不刺耳,中音明亮突出,丰满充实而不生硬,低音厚实而无鼻音。

⑤厚度感

低音沉稳有力,重厚而不浑浊,高音不缺,音量适中,有一定亮度,混响合适,失真小。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评价音质的听感,象力度感、亮度感、临场感、软硬感、松紧感、宽窄感等。

(2)客观测试技术指标

①失真度

谐波失真,主要引起声音发硬、发炸;而稳态或瞬态互调失真主要引起声音毛糙、尖硬和混浊。

二者均使音质劣化,若失真度超过3%时,音质劣化明显。

音响系统的音箱失真度最大,一般最小的失真度也要超过1%。

相位失真,主要引起1kHz以下的低频声音模糊,同时影响中频声音层次和声象定位。

抖晃失真,主要是电机转速不稳,主导轴-压带轮压力不稳,磁头拍打磁带等造成磁带震动和卷带量变化,进而使信号频率被调制,声音音调出现混浊、颤抖。

抖晃通常用音调变化的均方根值表示,通常,录音机的抖晃率<0.1%,Hi-Fi录音机<0.005%,普通录像机<0.3%,视盘机<0.001%。

②频响与瞬态响应

频响,指音响设备的增益或灵敏度随信号频率变化的情况,用通频带宽度和带内不均匀度表示(如优质功放的频响1Hz~200kHz±ldB)。

带宽越宽,高、低频响应越好:

不均匀度越小,频率均衡性能越好。

通常,30Hz~150Hz低频使声音有一定厚度基础,150Hz~500Hz中低频使声音有一定力度,300Hz~500Hz中低频声压过分加强时,声音浑浊,过分衰减时,声音乏力;500Hz~5kHz中高频使声音有一定明亮度,过分加强时,声音生硬;过分衰减时,声音散、飘;5kHz~10kHz高频段使声音有一定层次、色彩;过分加强时,声音尖刺;过分衰减时,声音暗淡、发闷。

按此规律,可根据各种听感,定量调节音响系统的频响效果。

瞬态响应,是指音响系统对突变信号的跟随能力。

实质上它反映脉冲信号的高次谐波失真大小,严重时影响音质的透明度和层次感。

瞬态响应常用转换速率V/μs表示,指标越高,谐波失真越小。

如,一般放大器的转换速率>10V/μs。

③信噪比

信噪比,表示信号与噪声电平的分贝差,用S/N或SNR(dB)表示。

噪声频率的高低,信号的强弱对人耳的影响不一样。

通常,人耳对4~8kHz的噪声最灵敏,弱信号比强信号受噪声影响较突出。

而音响设备不同,信噪比要求也不一样,如Hi-Fi音响要求SNR>70dB,CD机要求SNR>90dB。

④声道分离度和平衡度

声道分离度,是指不同声道间立体声的隔离程度,用一个声道的信号电平与串入另一声道的信号电平差来表示。

这个差值越大越好。

一般要求Hi-Fi音响分离度>50dB。

声道平衡度,是指两个声道的增益、频响等特性的一致性。

否则,将造成声道声象的偏移。

惩戒

2008-8-0716:

25:

30频率与音色

我们可以将音响中音箱发出的(听到的或感觉到的)声音这些音频的频率从低剥离分成不同的频段,如3段、4段、5段、7段、16段等等。

按照最简单的4段分段法我们可以看看不同频段声音的声音特点:

低音频段LF:

20-200Hz如果低音频段比较丰满,则音色给人的感觉是浑厚,有空间感。

这个频段整个房间包括家具都有共振的频率,因而与房间的大小与家具摆设很有关系。

如果这个频段的成分过多和幅度太大(相比于其他频段),会使人感到声音浑浊不清,因而降低了语言和音乐的清晰度。

如果这个频段的成分缺乏,音色就会显得单薄。

苍白。

中低音频段MIDLF:

200-600Hz这个频段是人声和主要乐器的主音区基音的频段。

如果这个频段的音色比较丰满则音色显得比较圆润而有力度。

因为基音频率丰满了,音乐的表现力度就强,声音就有力。

如果这个频段的成分太多强度太大了,音乐就会显得生硬,不自然。

因为基音成分过强,相对泛音成分就变弱了,因而音色就缺乏润滑度。

如果这个频段的东西缺乏,音乐就会显得软弱无力空虚,音色发散,高低音不合拢,唱歌的歌声就显得中气不足。

中高音频段MIDHF:

600Hz-6KHz这是一个人耳听觉比较灵敏的频段。

因而影响音乐的明亮度、清晰度和透明度。

如果这个频段的成分太多强度太强,音乐就显得尖利,变得呆板;如果这个频段的东西缺乏,则音乐就显暗淡、朦胧,好像音被蒙上一层薄纱。

高音频段HF:

6-20KHz这个频段的声音强度影响音乐的表现力和细节。

如来这个频段的泛音强度适中,音乐的鲜明。

相对于前三频段,此频段的电平强度最弱,但对音色的影响却是最大的。

比如,祭琴和邓丽君都唱过一音阶的绿岛小夜曲在同一响度下,能轻易地分辨出谁是蔡琴谁是邓丽君,是因为两人的高频泛音不同。

高胡和二胡同时演奏《二泉映月》,对高频段音色表现差的音响就无法区分这两者。

严重时甚至无法听出小提琴和大提琴的区别。

可见这个频段的重要。

如果这个频段的成分太多和强度太高,声音就尖沙、刺耳、嘶哑;如果这个频段的东西缺乏,音乐就缺乏个性和韵味。

上面是将音乐频段全分成四段时分析了频率对音乐和音色的影响。

下面再具体看看不同音乐频率细节对音乐音质音色的影响。

20-60Hz此频段影响音乐的空间感。

因为音乐的基音大多在这个频段上,并且此频段的频率与房间或厅堂的谐振频率重叠。

如果此频段表现充足,会使人感到音场广阔,犹如置身于大堂之中的感觉;如果此频段成分过强,会产生嗡嗡的低频共振声,影响语言的清晰度和可懂度;如果此频段缺乏,音色就显得空虚。

60-100Hz此频段影响声音的浑厚度,也是低音的基音区。

如果此频段频率适中,音色就浑厚感强;如果此频段过强.声色会出现低频共振声或轰鸣声,如果此频段缺乏,音色就显得无力。

100-150Hz频段此频段影响音乐的丰满度。

如果此频段成分适中,会产生一种房间的空间感和浑厚感;如果此频段过强,音乐会见得浑浊,语言清晰度变差;如果此频段缺乏,音乐就显得单薄、苍白。

150-300Hz频率此频段影响声音的力度,特别是男声声音的力度它是男声声音低音的基频频率,同时也是乐音中*的根音频率。

如果其成分过强,声音就显得生硬不自然;如果其缺乏,音乐会显得发软、发飘,语言则变得软棉棉。

300-500Hz频率此频段是语言的主要区的频率。

如果此频段的幅度丰满,语言就有力度,如果此频段成分过强,音色就显得单调;如果其缺乏,声音就显得空洞、不坚实

音质评价术语

圆润(粗糙)--频带较宽,音质纯真,失真小,混响声成分及混响时间合适

融合(分割)--各频率成分衔接良好,层次丰富,指均衡适当

明亮(灰暗)--中高频及高频充分,响应平坦,混响适度,有丰富的谐音,给人亲切感

清澈(浑浊)--指高频响应好,语言清楚,乐队层次分明,有清澈见底的感觉

宽厚(单薄)--声音厚实有力低音丰富,高音不缺,有一定的明亮度

饱满(发飘)--中频和低频分量充足且有一定的混响

丰满(干瘪)--中低音充分,醇厚,高音适度,响度恰当,听感温暖苏适而富有弹性

柔和(生硬)--低音松驰不紧,高音不刺耳,且中高频逐渐减弱,给人以安,轻松。

悦耳和舒服感。

有力度(发散)--指声坚实有力且出得来,动态范围大,响度足,中低频充实,既呈现浩大的气势,又令人领略到优的细节。

平衡感--一是指声音频响的平衡;二是指立体声左右声道的平衡。

定位感--包括方位感和距离感,定位感好表示声像方位基本准确且错落有致。

空间感--声音能呈现房间大小,表示宽度感,深度感,高度感。

临常感--也称现声场感,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空气感--指人耳对音响在空气中产生振动的量感,及穿透力的感受。

声音汤--一是指低音丰满,音色悠扬;二是指低音过分夸张,使声音失去平衡,缺乏亮度与层次。

量感---指某种音响状态给人的多少和大小的感受,

"多"即表现力强,量感丰富。

声音缩--指声能密度小,声音送不出来,缺少中频成分,响度低,失真度大。

声音发毛--听感上有高音的附加音,声音毛糙,不干净。

声音发沙--声音有沙哑的感觉,主要是通频带失真较大,附加有高次谐波。

音乐味--充分展现音乐本色、风格和细节,表示音乐优美动听。

鉴赏音响的基本概念

每种乐器都有其独特的频谱、音色,要想提高音乐欣赏的能力,一定要多做听力对比。

即播放一首乐曲时,音箱系统放出的音色与实际乐器演奏的音色有哪些不同,偏离多少等。

为了进行听力对比,首先应该了解一些电声名词概念、人耳的听觉特性和音响设备的主要技术参数指针。

一、部分电声学名词解释

二、纯音:

它有两种含义:

(1)指瞬时声压时间作正弦变化的声波;

(2)指具有明确单一音调的声音。

三、基音:

是指复合音中频率高于基音的成分,其频率可以是基音频率的整数倍,也可以不是。

各种乐器用不同演奏方法能产生数量和强弱各不相同的泛音成分,即使基音相同也能具有不同的音色。

四、声波:

弹性媒质中传播的一种机械波,起源于发声体的振动。

声波范围为20Hz~20KHz,频率高于20KHz的声波为超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为次声波,超声波和次声波一般不能引起听觉,只有频率在两者之间的声波才能听到,我们把能够听到的声波称为音波或可听声。

五、声场:

指媒质中有声波存在的区域。

不同的声源和环境可以形成不同的声场。

六、响度:

又称

"音量",人耳对音量大小的一种感受。

取决于声强、频率和流形。

七、音色:

又叫

"音品"主要由其谐音的多寡及各谐音的相对振幅所决定。

八、二、人耳的听觉特性

九、人耳对声音的方位、响度、音调及音色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存在较大的差异。

十、方位感:

人耳对声音传播方向及距离、定位的辨别能力非常强。

人耳的这种听觉特性称之为"方位感"。

十一、响度感:

对微小的声音,只要响度稍有增加人耳即可感觉到,但是当声音响度增加到某一值后,即使再有较大的增加,人耳的感觉却无明显的变化。

通常把可听声按倍频关系分为3份来确定低、中、高音频段。

即:

低音频段20-160Hz、中音频段160Hz-2500Hz、高音频段2500-20KHz.

十二、音色感:

是指人耳对音色所具有的一种特殊的听觉上的综合性感受。

十三、聚焦效应:

人耳的听特性可以从众多的声音中聚焦到某一点上。

如我们听交响乐时,把精力与听力集中到小提琴演奏出的声音上,其它乐器演奏的音乐声就会被大脑皮层抑制,使你听觉感受到的是单纯的小提琴演奏声。

这种抑制能力因人而异,经常做听力锻炼的人抑制能力就强,我们把人耳的这种听觉特性称为"聚焦效应"。

多做这方面的锻炼,可以提高人耳听觉对某一频谱的音色、品质、解析力及层次的鉴别能力。

十四、

三、影响音质、音色的主要技术指针

十五、频率范围(单位Hz):

功率放大器在规定的失真度和额定输出功率条件下的工作频带宽度,即功率放大器的最低工作频率至最高工作频率之间的范围。

十六、频率响应(单位:

分贝dB)功率放大器的输出增益随输入信号频率的变化而提升或衰减和相位滞后随输入信号频率而的现象。

这项指针是考核功率放大器品质优劣的最为重要的一项依据,该分贝值越小,说明功率放大器的频率响应曲线越平坦,失真越小,信号的还原度和再现能力越强。

十七、一套好的音响器材,除要把各种乐器的音韵再现外,还要把各种乐器演奏的位置、距离、场面再现出来。

无论个人偏爱的是哪种色调或机型,如果播放出来的音色与原来乐器演奏的音色有听觉上的差异,就不能算是一台好设备。

高保真音响(Hi-Fi)的真正含义是高还原度。

如果你的音响设备不能还原出原有乐器的音色韵味,那幺就称不上高保真设备。

当我们利用主观听觉判断某一音响设备时,要充分注意这一点,不要因个人的偏爱而影响正确的判断与鉴别能力的提高。

十八、频率补偿不当会造成什幺后果

十九、在频率响应的某一段出现峰谷时,特别在3~5KHz和200~300Hz,将引起音质的明显变化。

在频率响应曲线低频段和中低频段出现+5dB以上峰值时,会歙音色混浊,甚至出现特定频率的

"嗡"声,中高频段出现峰时将有

"金属声",峰出现在高频段时将有

"丝"声。

频率响应曲线出现谷时,要在-10dB才会有音质变化。

二十、低频段对声音强度影响极大,如超过+5dB声音变得混浊不清,严重时出现"嗡"声。

200~500Hz中低频段决定声音力度,如超过+5~10dB声音变得模糊,清晰度下降,下跌–6~10dB声音缺乏力度而显单薄,音色硬而窄。

1~3KHz中高频段对明亮度、清晰度和临场咸有重要作用,此频段超过+3~5dB会使声音变硬,超过+5~10dB会出现金属声,下跌-3~5dB会使音色失去明亮感,下跌-5~10dB声音发闷不清晰。

5KHz以上频段是声音特色的反映,如高频6~7KHz超过+6dB,声音变得尖锐刺耳,语言中齿音严重,下跌-10dB以上音色明显变暗。

二十一、均衡器可对频率响应进行补偿,使某段频率加重或减弱,但若使用不当,会造成音质变坏,如

二十二、混浊--500Hz以下频率提升过度;

二十三、闷、不亮--2000Hz以上频率衰减过多,或2000Hz以下频率提升过多;

毛刺--5000Hz以上频率提升过度;

二十四、单薄--500Hz以下频率衰减过多;

二十五、缺乏临场感--1000~4000Hz频段衰减过多;

二十六、干、硬--1000~3500Hz频段提升过度

aimm2008-8-0716:

25:

33恩书本知识.

cglvisa2008-8-0716:

25:

59可以研究一上下~

惩戒

2008-8-0716:

26:

07音质评价中的误会

作为音响爱好者和爱乐者,绝大多数人都有丰富的想像力,这才使他们能借助音响器材安坐家中欣赏大师演绎世界名曲,其乐融融。

但也常使他们在媒介的导引下,一掷千金。

既然"发烧友"不是专家,甚至玩了十数年而对音乐的重放还是一窍不通,老是换器材,总找不到目标似的,就难怪很多厂家生产出那么些不济事的东西,还有人说好,再加现代广告手段一些似是而非的说道,也就有人上钩了。

在音响这个领域,事实上存在着种种误会和困惑,究其原因还是"发烧友"对电声技术基础理论的欠缺。

在音质评价中也有着不少误会,如在声音中缺少了些中频,反有人说是"柔和";声音中缺少了低频,也就是低频不足或相位滞后,有人说是"速度快";把太多而缺少分析力的低音说成有"音乐味";没有泛音或泛音过少说成"干净"、"分析力高"、"定位好";把低频量少或高频强化,误以为"分析力高"等等,殊不知那种频率响应和相位不正确的声音恰恰就是没有了音乐味,岂不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一个极为典型的误会是认为高分析力和柔和度不能共存,究其实质是前述将高频突出误以为是分析力高之故。

须知分析力是对整个声频范围而言,不论高、中、低频均在其内,可见分析力越好,音乐的细节越多,只会使柔和度提高。

那种由于高频的强化而使音乐细节比较显现的假分析力,声音比较粗糙,容易使聆听者疲劳,当然不会有好的柔和度了。

当然以主观听音感受凭空乱造形容词,置音质评价规范用语于不顾,更增加了此道中的混乱。

可见,音响"发烧"不能忽视相关知识的汲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