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 采访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368662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辅导员 采访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辅导员 采访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辅导员 采访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辅导员 采访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辅导员 采访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辅导员 采访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辅导员 采访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辅导员 采访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辅导员 采访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辅导员 采访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辅导员 采访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辅导员 采访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辅导员 采访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辅导员 采访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辅导员 采访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辅导员 采访Word格式.docx

《辅导员 采访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辅导员 采访Word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辅导员 采访Word格式.docx

  康:

(笑)学生给我很多称呼,有些学生也称呼我为“老大”,这种称呼没有太多的内涵,我觉得只是一种亲近的表示,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这是一名班主任、辅导员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我这个70年代出生的人,在年龄上与在校大学生差距不是很大,我更像他们的一位大哥哥,我也是个特别能帮学生拿主意的人,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我敢于为他们出主意,但这种帮助是建立在对学生了解的基础之上的。

有些学生不是我的研究生,他们也常打电话或者直接跑来问我些学习、生活上的问题,所以我的电话费是个大问题(笑)。

近期我的电话又成了热线,研究生报名开始了,很多本科生向我咨询考研建议。

我觉得学生问你是非常宝贵的,因为那是对你的信任,而信任往往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最重要的内容。

虽然我无法一一解决他们的问题,但是认真的倾听,几句宽慰的话也能让他们感到很温暖。

 记:

您曾撰文《弘扬尊师重道传统》从渊源上论及北师大“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谈及了校训的内涵和时代意义。

如果回归到尊师重道的传统,您觉得尊师重教的核心意义是什么?

所谓尊师重道不单单是对学生的要求,而是一个涉及师生双方的准则。

首先,老师必须尊重自己,在言行上做到为人师表,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让学生对老师的教导心悦诚服。

老师更要尊重学生的表达,倾听学生的心声。

而学生向老师请教,向他人求知识,必须要充满敬意。

尊师重道,何谓之“道”,韩愈《师说》有言: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道理或真理在谁那里,谁就是老师,对于遇到问题的学生,老师要真心实意地去帮助他们。

  记:

专家学者、优秀教师、学院领导、公众人物,这么多称谓,每一个称谓可能都会面临不同的人群和不同的事务,内心有没有矛盾的时候?

如何处理这些关系?

我是个角色感很强的人,在学校里我就是一名教师,周围面对的人除了学生就是老师,各种工作没有什么矛盾的。

我一向认为“态度决定一切”,行政、教学、科研三个方面,无论哪一方面,都是应该承担的工作,只要把工作做好、做合格,自己心情舒畅,也会很有成就感。

面对繁杂的工作,一定要有科学的规划,比如说,要实现对一个班集体的有效管理,要找到让这个班级形成团结的方法,关键在于管理的理路和想法,我主张一定要发挥班委会的作用,把你的想法告诉班委会,把一些常规工作交给他们去做,一些重大、主要的问题由自己来统筹。

处理好各项工作的关系,一是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

二是要有科学而正确的规划,选择正确的人和适当的方法去执行;

三是要有有效的监控,而且这个监督是毫不留情的,一定要有效,才能达到理想的目的。

在各项工作中,您的精力是如何分配的?

如果把我承担的工作以10份来计算的话,教研占4份,因为科研是教学的基础,教学占3-4份,其他就是管理工作。

我对教学工作投入的精力是比较多的,非常重视,因为高校的第一功能就是教书育人,其次才是科学研究,最后才是服务社会。

刚才说到在学校里面对的都是学生和老师,那么上央视“百家讲坛”节目做讲座,面对的可是不同的人群的了吧。

这个时候,面对社会大众有什么不一样的体会?

您站在演播室有何感受?

我觉得去“百家讲坛”做讲座,只是我的一个业余活动,是我教学科研工作的一个延伸。

“百家讲坛”节目在社会上的兴盛是个好事,虽然社会上有些的评议,但从文化发展的意义上来说,这样的节目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06年2-10月间您连续录制了27集《百家讲坛》,通过媒体向大众宣讲古典文学与传统文化,您认为大众媒体对于古典文化的继承、传播起到什么作用?

传统文化、科学文化知识要以一定的方式让大众知晓,电视等大众媒体起到了这种桥梁作用,当然,内容要做到“通俗而不庸俗”,只要讲的内容不庸俗,主讲人保持高雅情趣,大众媒体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会受到大众的欢迎。

古时孔子驾车周游列国,车就是他的宣讲媒介,我想,如果当时有电视的话,他第一个被请去做主讲人(笑)。

再如鲁迅,他写作大量短小精悍的杂文并刊发在报刊上,都是为了让人了解他的观点。

在课堂和“百家讲坛”讲课有什么区别?

在课堂上,面对学生讲课,讲求的是逻辑性,讲述以螺旋式展开,逐步深入。

而电视讲座的目的是普及文化,首先要保证观众听得懂,这种讲座的内容排列型的,并有重点的进行深度讲解。

您在“百家讲坛”的讲座,有没有听到置疑的声音?

恶性言论很少,XX贴吧没有骂(笑)。

那您觉得受到好评的原因是什么?

我想主要还是态度原因,我不哗众取宠,不故作姿态,不表演。

另外,我所讲的是我治学的研究领域之一,我力求在讲座中少出错,人们也很少在其中找到“硬伤”。

“学者使电视深刻,电视让学者有为”,社会上有许多关于媒体和学者关系的争论,您怎么看待学者和电视的关系?

媒体和学者之间达成什么样的关系才是理性、恰当的?

学者通过电视将自己的研究和学识传播给社会,让大众所知,让大众受益,这是个很好的现象。

电视媒体从自己的需要和特点出发,在选择主讲人时,也会考虑到主讲人的学术根底、学术基础和口头表达力。

学者和电视二者间的互动,最终受益的还是社会大众。

为学、为人二者的关系怎么看待?

有什么样的人格就有什么样的学术品格,我的观点是学识与人品要获得绝大多数人的认同,获得行业内人士的好评,付出总是有回报的,只要做好工作,百利而无一害。

谢谢康老师接受我们的采访!

不客气,应该感谢你们的工作。

 优秀辅导员访谈依然继续!

54阳光网的记者来到国际交流学院的辅导员办公室,走进优秀辅导员——国际交流学院分团委书记王晓辉老师。

  王晓辉老师的人生经历可谓是充满坎坷与挑战,且富有传奇色彩。

2000年他进入东北电力大学任外语系(现外国语学院)英语教师,此前他被中师保送到四平师范学院(现为吉林师范大学)学习,中师期间他并没有学习英语,大学后通过1000多个日夜的刻苦自学弥补了英语方面的不足,并获得优异成绩。

对于这段经历,晓辉老师想对正在为学习英语苦恼的同学们说:

“学英语是一项体力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学好的,它需要异于常人的毅力。

”在做教师的同时,晓辉老师认识到外语只能作为一种工具来研究,如果想成为更了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就要发展一门专业,所以他又自学法律,2003年9月至2006年5月间,就读于吉林大学法学院,并最终获得法律硕士学位。

2006年6月回到我校,现任国际交流学院学办主任和分团委书记。

在总结自己的经历时晓辉老师说:

“作为当代的青年人要早定位、早实践,用实践来证明自己的想法,但也要注意考察实际,联系社会现状,不可盲目。

  简单的经历介绍之后,王晓辉老师就“由于学院的特殊性,开展工作时与其他学院有何不同?

”等十个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首先,就上述问题晓辉老师表示:

学院工作的开展较其他学院确实有一定特殊性,由于受到西方教育的影响,国家交流学院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念都很开放,且高度崇尚个人自由。

针对这一特点,晓辉老师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宽松管理理念,即在遵守我校的《学生管理规定》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他具体采取了寓教于乐的方式,如通过游戏、未来剧、心理剧、团体辅导等方式,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自己去认知。

辅导员老师并不做过多的判断与说教,这种自由的教育方式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但晓辉老师还提出了一点局限性,就是参加活动的师生必须全心全意地投入,否则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

  采访中,王老师也告诉记者:

国际交流学院也是有贫困生的,并且在这些贫困生身上存有严重的自卑心理。

王老师十分关注这些同学的心理健康,为此他改革了一系列的工作方法,在关注学生学习工作的同时也时刻注意学生心理变化。

王老师在与贫困学生私下里聊天的时候时常告诫他们“贫穷不是自己的罪过,不是自卑的资本”。

为此王老师还对贫困生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对于贫困生补助采取了“不公示,不演讲”的工作方法。

受金融危机影响学生就业面临巨大的考验,此时那些贫困的学生心理上更是受到打击,所以王老师时刻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努力为这些学生寻找就业出路,切实根据其自身条件为他们寻找方向,提供帮助。

  王老师介绍说:

“国际交流学院是东北电力大学与美国著名百年高等学府犹他州立大学共同创办的国际合作学院,合作实施“商务管理”和“商务信息系统”学士学位教育。

学制五年(含一年英语预科),全部课程在东北电力大学讲授,学生学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修满规定的学分,由美国犹他州立大学颁发学士学位证书,中国政府予以认证和承认。

学院采用美国犹他州立大学先进的教材、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学术要求,由我院聘请相关课程的优秀教师讲授,采取远程教育模式与课堂面授相结合的方式教学。

所以刚接触时很多同学对全英教材及授课不是很适应。

不适应是正常的,但只要学生有毅力,加强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注意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两周之内适应学习是没有问题的。

”对于如何学好英语王老师也跟记者讲述了他过去学习英语的故事。

王老师想对同学们说:

“凡事要知耻而后勇,更要持之以恒。

  学生会组织对一个学院的带头作用很重要,王老师对学生会的管理也有一套独特的方法。

王老师说:

作为我院的学生会主席和分团委副书记这些第一责任人必须具备超人的‘抗击打能力’,我不会去找做错事情的干事,我只会去批评那些在领导上出现问题的责任人。

我院学生会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周例会、月例会必不可少,这样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发现学生会存在的问题,及时地处理这些问题。

学生会还要从实地出发带动院系举行“创业活动”从实践中摸索真理。

在诠释成功和失败时王老师说:

“对于学生而言,没有真正的成功和失败,因为学生时代是学习和收获的季节。

成功,就是能够做好本职工作,无愧于社会、家庭和他人,而不知进取会是人生最大的失败。

只要我们去努力,一切都会改变。

  在这简短的一个小时的采访中,作为优秀辅导员的王晓辉老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地对待同学;

严谨求实,一丝不苟地对待工作。

正像王老师追求的那样,他就像一位良师益友在时刻关注着他的每一位学生。

2008-12-07 

19:

01

杨师群教授的“反革命”风波 

2008-12-5 

10:

54:

13 来源:

南都周刊 浏览量:

1248 网友评论 

12 

条 

点击查看

杨师群是华东政法大学法制史研究中心的教授兼硕士生导师,11月21日,他在自己博客上贴出一个帖子,标题为《有同学告我“反革命”》,这篇700字不到的博文,让这位年近六旬的老教授处于一场风波中心。

南都周刊编辑:

潘葱霞 主笔|石扉客 

上海报道

杨师群希望这个意外袭来的事情早点平息。

摄影|石扉客 

知识分子必须是他所在的社会之批评者,也是现有价值的反对者。

批评他所在的社会而且反对现有的价值,乃是苏格拉底式的任务。

—杨师群在《古代汉语导论》课件上引用台湾学者殷海光《怎样才算是知识分子》一文

一篇发而复删的博客

  半个月前的一篇博客文章,彻底打破了杨师群的平静生活。

  杨师群是华东政法大学法制史研究中心的教授兼硕士生导师。

他开设在某门户网站上的博客,有个颇具学术意味的冗长名字,叫《还原历史,正视当前,探索未来》。

  这篇后来引发极大轰动的博文,就发在这里,标题叫《有同学告我“反革命”》。

  在这篇博客文章里,杨如是描述他的一次遭遇:

“……上《古代汉语》课的学生到公安局和市教委告了我,说我在上课时批评政府,上面已立案侦查。

  杨在这则博文里承认自己在上课时,“当然会批判一些与课文有关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某些传统文化问题上如果与当今有一些关系的话,我也会联系当今和批评政府。

  他回忆某天下课时有两位女生前来找他,“愤慨地指责我怎么能批评中国文化!

批评政府!

甚至眼睛里已经含有泪水。

”在博客里,杨估计可能就是这两位女生去举报的,他表示钦佩两个女生热爱传统文化的勇气,但无法理解她们的这种做法。

  在这篇不到700字的博文最后,杨感叹 

“这种事情居然发生在21世纪的中国,发生在中国的大学校园里!

太让人匪夷所思了!

  这篇博文于2008年11月21日下午4点19分上传,11月25日晚7点多被隐藏。

在上传不到一周的时间里,点击率和跟帖量迅速上升,在杨的博文后面,数以百计的跟帖展开火药味极浓的争论。

  杨回忆,一些媒体人士也在博客上给他悄悄留言,希望了解此事的来龙去脉,但已经慢慢平静下来的他,拒绝了所有的采访。

  他对一位记者说,他判断学校的态度还是在试图保护他,他的动机也只是为了在私人博客上一舒胸臆,并不想扩大事态。

11月25日晚,接到一位朋友电话提醒后,他甚至主动隐藏了这篇博客。

  他同样没想到互联网的巨大威力,会让一篇博客迅速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公众热议的话题。

会在短短几天内让他的同行,王晓渔、张鸣等同样栖身高校的学者先后参与进来,撰文抨击这种告密现象。

  事实上,这篇现在只有通过搜索引擎快照才能找到的博文,缘起于当天的一次谈话。

两次接踵而来的谈话

  那天是11月21日,恰好是周五,杨师群没课。

他接到电话,叫他去人文学院办公楼,一进门,学院几位院领导都在等着他。

  一位院领导开门见山,说有学生直接向市公安局和市教委举报你在课堂上的言论,现在有关部门已经就这个事情立案。

我们现在主要跟你核实两个事情,一是你是否在课堂上讲了有关某非法组织的事情,二是你是否提到了某海外网站的事情。

  杨回忆,他当即回答说不可能,关于前者他既不相信也不了解,根本不会去涉及,后者他也知道分寸所在,更不可能去碰。

  谈话很快就结束了,但这次和院领导十几分钟的接触,让杨师群心里很不平静,教了近20年书,他还是第一次碰到这种事情。

当天下午回到办公室,他便发表了这篇博文,回过头来看这篇《有同学告我是“反革命”》,杨承认自己当时比较激动,语句带有情绪也在所难免。

  第二天是周六,但杨师群的这个周末过得并不平静。

  这一天他被叫去谈话,地点换到了华政长宁校区4号楼的校长室,分管教学的一位副校长在那里等他。

和这位校领导一起在等他的,还有前一天跟他谈话的人文学院领导、校教务处、保卫处等四五位领导。

  这次谈话由这位副校长主导,内容还是集中在对前一天那两个问题的核实上,问是否在课堂上谈过某非法组织的问题,杨再次否认。

  这次谈话不到半个小时,让杨觉得不安的是,他发现一位领导手里似乎拿着一份笔录材料,他估计是举报他的学生写的。

  杨心里觉得难过极了,他反复对这位校领导说:

“发生这种事情真是一种悲哀啊。

  这位校领导也是他在法制史研究中心的同事,最后也安慰他,说我们也只是核实一下相关问题,没其他意思,以后上课应该多讲主流的东西,更要尽量少讲和课本无关的内容,对大一的新生们尤其要注意,千万要记住:

“学术有自由,课堂也有纪律。

三个月的松江课堂

  杨师群以前过的是很有规律的平静生活,周一、三、四去学校上课,其他时间在办公室看书搞科研,很少跟人往来,他自称是与世无争的人,但这两次谈话,让他心里再也难以平静。

  这位老教授陷入了从没有过的迷惘之中,每天都要情不自禁地仔细回忆自己上过的每一堂课,在课堂上的每一句话。

  除了带研究生,58岁的法制史教授杨师群每周还有多达17节的本科生授课任务。

本科生们在几十公里外的松江校区,而他家在苏州河畔的华政长宁校区。

杨的身体其实并不强健,头发也早已花白,每周有三天,这个做事认真勤勉的上海人,清早六点半就得起来赶来往两地校区的班车。

  在他的学生眼里,这也是个不太好糊弄的老师。

在华政校园网的BBS“韬奋钟声”上,有人文学院的学生发帖打听杨的世界通史课给分情况,有学生跟帖说他的课“给分一般”,而且“每学期必然会有几次点名”,建议“想混时间的就不要选了。

  杨师群曾经开设的必修和选修课程,包括世界通史、古代汉语、大学语文、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外政治制度史等十几门。

  但这次出事概率最大的,居然是看似和当下距离最远的古代汉语课,这让他有点始料未及。

  杨师群自己分析,事情很明显是从9月到11月这三个月给本科生们上的课堂教学引发的。

  这门课,是给刚刚进入大学的大一新生们开设的。

在杨师群精心制作的PPT课件里,第一堂课名为《大学语文第一课的漫谈》。

  他总要在这堂课里强调大学和中学的区别、教育的目的和价值、强调这门看似和现实遥远的课程意义重大,因为“不了解中国的昨天,就不会看懂中国的今天”,而“中国现代化道路之艰难,可从传统文化的历史中得到解释,也必须从中得到一定的突破”。

  在第一堂课的课件最后,杨师群的习惯做法向学生公布自己的电子邮箱和博客地址,欢迎学生随时和他讨论任何问题。

在他的博客链接里,除了身边的好友外,基本都是刘军宁、贺卫方、秦晖等极为活跃的公共知识分子。

  第一课之后,第一篇课文是节选自《左传》里的《郑伯克段于鄢》,他会给学生讲述这种骨肉残杀的残酷政治斗争泯灭了人性,对后来的政治传统有重大影响。

  在随后的课文《勾践灭吴》、《苏秦始将连横》里,他会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巨大破坏力,思考知识分子总是喜欢依附权贵的劣根性。

  他沮丧的是,这几年来学生的质量明显一届不如一届,他在课堂上兴致勃勃地讲这些时,相当多数学生是“呆若木鸡”。

  他更沮丧的是,回忆这近三个月的课程,很难确认到底是哪一天哪一堂课促成了学生的举报。

“我自信没有在课堂上说过任何举报所指控的话,但似乎每一堂课都可能引发事端,特别是第一堂课。

  对博客里引述的那两个课后来找他争辩的女生,他摇头苦笑,表示也已经完全无法记起具体是哪一堂课,讲的是什么内容。

四方袭来的风雨

  很少见的是,杨师群不用手机,他说做学问时“很烦那种随时被人打扰”的感觉。

但这个古典意味甚浓的习惯,现在被他华政人文学院办公室的同事抱怨不已。

  事情传开后,办公室里每天都接到无数从四面八方打来的电话,密集的电话都在寻找杨师群的联系方法,到后来,学院官网主页中包含机构设置电话名录的网页目录甚至也被删去。

  无法联系到他本人的媒体记者最后只好一个个上门来打探寻访。

12月2日上午,在终于成功地把杨堵在办公室门口后,一位上海本地媒体的女记者甚至表示准备第二天去松江校区亲自听听杨师群的课,看看到底讲得怎么样。

  与此同时,在华政BBS“韬奋钟声”人气最旺的时事论坛里,一篇名为“告密,也是公民的基本言论权”的主帖正在受到不少人追捧。

  一个叫“许四多”的ID表示,“有些问题只能在小范围内讨论;

大是大非面前决不能糊涂;

最后的裁决还是应该交由司法机关处理。

”另一个学生则对此事可能对学校本科教学评估的结果构成不良影响而忧心忡忡。

  在另一篇名为《杨师群老师:

自由与启蒙》的主帖里,几个学生借此对华政的人文教育进行了认真的讨论:

ID名为“往事并不如烟”的发帖人自称大一时也曾上过杨的古代汉语课,很尊敬他,但由于杨老师的受众是一群大一新生,社会知识是一张白纸,一旦新生接受了老师们宣扬的自由民主理念后,很自然就会用这套理论来思考社会问题,“这是非常危险的。

  他的结论是“杨师群的一些言论,包括对政府的评论,学术上讨论是另一个概念,但是在新生面前讲,那是错误的。

  另一位ID名为“bat_vampire”的学生则认为,“在那两个女生身上,有无数种比告发更合理更有效更有逻辑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但更重要的问题是教师“在法学院,如何能够既传授这些通识,又不造成强加于学生观点的影响呢?

  他的同事赵庆寺在他的博客链接里,把杨师群称为“孤独的思想者”。

他的另外一位同事则在电话里责怪他完全没必要在课堂上跟学生去讲真话,“应付一下不就得了?

现在搞得人人自危。

  他并不满意于这种劝说,如果是这样,“连师生之间都不能讲真话,大家都互相提防,这个社会还成什么社会,大学还叫什么大学?

  到现在,杨师群相信那两个来跟他提意见的女生未必就是举报者,他只是愤怒于这两个强加在他身上的莫须有的罪名,“这不是近似于陷害么?

  他还是希望看到真相,他希望有关部门出面告诉他,到底学生举报了他什么,到底他在课堂上说了什么不合适的话。

如果有可能,他表示愿意好好和这两个举报的学生“坐下来谈谈。

” 

他甚至能理解孩子们做这个举动的幼稚,“他们也许压根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也就是教育的悲哀和社会的悲哀!

  让他稍显宽慰的是,也有他教过的学生在悄悄支持他。

一个松江校区的学生专门给他发来邮件,也表示自己曾经和这些去举报的同学一样,“单纯到近乎傻,很少听到异样的声音,很少会去思考似乎确定但充满谎言的事。

  “当她们突然听到您异样的声音时,她们会难以接受,因为这意味着她们先前20年艰难形成的世界观,历史观都充满谎言,她们会难以接受自己生活在谎言里,她们无法接受自己曾经引以为傲的政治成绩,历史成绩是她们愚昧的见证,她们难以接受曾经自己敬爱的老师告诉她们的会有谎言。

  “因为我也曾经这样,所以我深深的理解她们.但是她们不知道,人的成长就是不断重新认识世界的过程。

还讳莫如深的细节

  这个事件里面,杨师群到底被举报了什么,有关部门到底是否立案了,这些细节至今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节日庆典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