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3715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42.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昆明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云南省昆明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云南省昆明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云南省昆明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云南省昆明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云南省昆明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云南省昆明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云南省昆明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云南省昆明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云南省昆明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云南省昆明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云南省昆明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云南省昆明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云南省昆明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云南省昆明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云南省昆明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云南省昆明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云南省昆明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云南省昆明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昆明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云南省昆明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昆明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云南省昆明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云南省昆明市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云南省昆明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考试范围:

专题一至专题三;考试时间:

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

共30

题每题2分共60分

1.1937年8月至1938年3月,上海的民族企业遭受空前的劫难,主要原因是()

A.外国资本主义在这期间大量倾销商品、掠夺原料B.日本侵华战争的洗劫和摧残

C.外国侵略者凭借优势大肆吞并民族企业

D.日本商品的大肆降价

2.民国初期的一则报纸广告中有“敬告全国同胞乐用人人必需之国货”等字样。

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

A.外资企业出现

B.洋务运动兴起

C.工人运动高涨

D.实业救国热潮

3.“1914~1918年的四年内。

日资在华增加了约二十万纱锭。

在此期间,德商纱厂售予英商,美商纱厂售予日商,于是在华外资纱厂就只剩下英、日两家了……”这

表明()

A.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停滞B.英日控制中国纺织业C.一战影响列强在华投资D.列强调整了侵华政策

4.2014、2015年分别是马年、羊年,传统历法中每一年都对应一个与人们生产生活联系密切的“生肖”形象,与这种独具中国特色的“生肖”文化形成关联最密切的是()

A.西方海洋商业文明的传入

B.中国大河农耕文明的发展

C.古代城市商品货币关系繁荣

D.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

5.下列人物与新航路的开辟具有密切的联系,那么,对这几个人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哥伦布 ②迪亚士 ③达·伽马④麦哲伦⑤马可·波罗

A.这五人中,到达过亚洲的有③④⑤

B.到达过美洲的是①②③④

C.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是①

D.最早到达非洲南端的是③

6.“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下列企业中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轮船招商局

B.汉阳铁厂

C.江南制造总局

D.发昌机器厂

7.“世界上没有任何地方,是由资本主义这样毫无怜惜地处理各种传统的农业关系……从这一点看,英国要算世界上最革命的国家。

”这表明()

A.英国的农业措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英国很好地处理了农业的各种关系

C.英国是世界上最革命的国家

D.英国的资产阶级最革命

8.下面是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示意图,图示中两次发展热潮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政府政策鼓励支持

B.列强放松对华侵略

C.实业救国开始兴起

D.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9.受惠于下图所示之古代发明的行业是()

A.农业

B.纺织业

C.冶铁业

D.陶瓷业

10.《淮南子》记载:

“故神农之法曰:

‘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

故身自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

”这句话强调了()

A.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B.男耕女织的重要性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古代农业的落后性

11.北宋时出现了纸币"交子",说明()

A.北宋造纸业发达B.北宋的印刷技术先进C.金属货币数量不足D.商业的高度发展

12.瞿秋白指出:

帝国主义“既要投资投货于中国,就不得不破毁中国宗法社会之束缚”,“因为经济上已有变动,遂发生新的生产关系,同时国内外亦发生新的经济力量”,外货倾销使国内“渐渐形成‘商业资本’,商人渐能组织生产,出现资本主义式的工场和工厂;侵略使农民破产,造成闲空的无产阶级后备队”。

这说明()

A.中国近代工厂的出现是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的结果

B.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造成中国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的变动

C.中国雇佣工人的产生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华侵略的必然结果

D.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造成了我国宗法社会体系的崩溃

13.“工业生产正在达到非常巨大的规模,以致公司无法筹集到必需的资金。

……这时,银行通过提供由大批储户和投资者的资产汇集而成的资本,满足了这些金融需求。

”这种情况开始出现于()

A.1500年前后

B.17世纪末18世纪初

C.19世纪中期

D.19世纪末20世纪初

14.某电视台将拍一部有关我国古代某朝末期农民起义的电视剧,工作人员准备了大量的棉衣、棉布给演员穿,你猜此部电视剧可能反映哪个朝代的史实()

A.汉朝

B.隋朝

C.秦朝

D.明朝

15.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下列关于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特点是少投入多产出

B.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C.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小农经济

D.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16.应劭《风俗通义•佚义》述:

“牛乃耕农之本,百姓所仰,为用最大,国家之为强弱也。

”材料表明()

A.牛耕在农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B.牛耕在当时开始出现

C.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生产特点

D.农耕经济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

17.一位中国古代农民穿着棉袄,吃着玉米棒子,用曲辕犁耕地,他生活的朝代最早可能是()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18.历史学家罗荣渠指出:

“英国发展的领先地位是在17、18两个世纪中逐步形成的。

”促成英国该时期“领先地位”的因素包括()

①君主立宪制度形成         ②确立海上殖民霸权③积极发展垄断组织            ④率先开始工业革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9.某一时期,一座位于江南的城市,在熙来骧往的街道上,随处可见贩卖各色棉布、丝绸、青花瓷、胡椒、烟草等货品的街铺。

人们买卖时,大额交易使用银两,小额交易使用铜钱。

上述情景最有可能出现于何时()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20.《管子•权修》载:

"末产不禁,则民缓于时事而轻地利。

轻地利而求田野之辟、仓廪之实,不可得也。

"下列现象与此段材料的思想实质基本一致的有()

①颛(专)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②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③收市井之利,渐冉相仿,莫以为耻④使农不废耕,女不废

织,厚本抑末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1.旨在“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而创办的近代企业是()

①江南制造总局    ②开平煤矿③上海发昌机器厂④广东继昌隆缫丝厂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史上曾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

有的民办企业向清政府交纳一部分资金,以获取清政府的支持和庇护;有的民办企业依附于洋人,如上海发昌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挂英国国旗,船尾挂中国龙旗;19世纪70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厚创办轧花厂,但在表面上却依附于日本。

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民族企业对外国技术有依赖性

B.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

C.外国资本主义企业经营方式的吸引

D.清政府对民族企业进行鼓励和支持

23.据古碑记载:

“汉建武二十年设沛国于相(今淮北市),颁布‘酒榷’,在濉溪口、柳孜专设税官,征收盐酒税。

”材料说明汉代()

①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②实行了郡国并行制 ③实行盐铁专卖政策 ④对市场进行严格管理

A.②③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4.中国民间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已成功申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一传说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的一大特点是()

A.以游牧经济为主

B.集体劳作

C.农业、手工业并重

D.男耕女织

25.19世纪中期,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多方面因素有

①殖民活动的拓展②工业革命的进行③国际贸易的扩展④交通运输的进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6.1935年,国民政府确定“建设国民经济,必须为全盘之统制”的方针。

这有利于()

A.经济危机的缓和B.美国在华经济势力的增长C.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D.官僚资本的迅速膨胀

27.“……故提倡国货最根本之办法,在乎奠定民族工业之基础。

而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程,阙惟三端:

曰民族独立。

曰政治清明。

曰农村繁荣。

”透过这段材料,你认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应首先取决于()

A.民族独立B.积极发展农村经济C.坚持实业救国D.彻底结束封建专制统治

28.英国出口的商品在全部产品中的比重,1851年为1/4,1861年为1/3,1871年为3/5。

以上数据所表明的情况不包括()

A.英国经济发展越来越依靠国际市场

B.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经济发展

C.英国通过殖民扩张,海外市场广阔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29.观察下列城市平面图,我们可以得知北宋东京城与唐朝长安城最大的不同是()

手工业发达B.商业繁荣C.出现“夜市”D.打破坊、市界限

30.“(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这段材料可能出现在()

A.商周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东晋南朝时期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

共2题每题20分共40分

31.16世纪以来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来往不断扩大并日益频繁。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从那里输入的新产品,特别是投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它们根本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劳动者),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世界各个地区都已卷入到资本主义的商品关系之中……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及它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垄断地位,意味着已经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下卷)》

材料三 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

英国消

费它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它们必需的工业品。

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

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

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

材料四  世界贸易总额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的重大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19世纪中叶“已经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主要原因及影响。

(3)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贸易发展的基本特点。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晚期,成熟青瓷在上虞烧造成功,之后绵延千年,盛烧不绝……(唐、五代时期,越窑生产的“秘色瓷”)玲珑端巧的造型、精美繁缛的纹饰,表现了越窑鼎盛时期的制瓷水平……(北宋以后)器物种

类繁多,形制各异,纹饰题材众多,装饰技法丰富,是浙江青瓷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

唐以后浙江生产的精美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飘世界各地。

——摘自浙江博物绾青瓷馆前言

材料二 “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因而他戏称之为“四时雷电镇”。

——万历时王世懋《二酉委潭摘录》

“(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

”清代唐英在《陶冶图说》中也记载了当时的实况:

“景德镇袤延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籍此食者甚众。

——万

历三十四年萧近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浙江制瓷业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影响。

(2)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制瓷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特点?

这能否说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为什么?

参考答案

1.B

【解析】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八一三”事变爆发;三个月后,日军占领上海。

战争严重破坏了上海的经济,民族企业遭受了空前的劫难。

【备注】无

 

2.D

【解析】关键是找到题中的题眼:

“民国初期”“必需之国货”这是那一时期出现的实业救国热潮的直接证据。

【备注】无

 

3.C

【解析】本题考查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

业的发展,根据所学可知一战时期,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工业迎来了发展的“短暂的春天”,故A项错误;材料中英日占主导,并非是其控制中国的纺织业,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日资在华增加了约二十万纱锭”并结合所学可知,一战期间,欧洲国家忙于一战,因此对华投资减少,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列强调整对华侵略政策,故D项错误。

【备注】无

 

4.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农业。

材料的关键信息“传统历法中每一年都对应一个与人们生产生活联系密切的‘生肖’形象”可知,中国的农耕经济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B符合题意。

【备注】无

 

5.A

【解析】迪亚士开辟了从欧洲到非洲南端好望角的新航路,是到达非洲南端的第一人,但他没有到过美洲;达·伽马在迪亚士的基础上,开辟了从欧洲经好望角到达印度的新航路,到达了亚洲;麦哲伦进行环球航行,到过亚洲;马可·波罗在元朝时来到中国,也到过亚洲;哥伦布是到达美洲的第一人,但他没有到过亚洲。

故答案为A。

【备注】无

 

6.C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洋务运动创办的近代企业。

材料反映了洋务运动以“自强”为旗号、以“练兵”为主创办近代军事工业的思想,江南制造总局为其中突出的代表之一,故选C。

A、B两项均为洋务派创办的近代民用工业,D项为近代民族资本家创办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排除

【备注】无

 

7.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读取、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

通过“由资本主义这样毫无怜惜地处理各种传统的农业关系”可知英国的农业措施是符合资本主义发展的。

故选A,其他选项不能揭示材料的含义。

【备注】无

 

8.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历程。

两次发展热潮指的是1912——1919年和1927——1937年。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都支持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故本题选A。

一战期间,列强放松对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1927——1937年列强对华侵略没有放松,故不选B;实业救国为1912——1919提出,故不选C;自然经济完全解体是在改革开放后,故不选D。

【备注】无

 

9.C

【解析】本题考查手工业的发展,旨在考

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图反映的是水排,用于水力鼓风冶铁,C项符合题意,正确。

A、B、D三项都与此无关,均排除。

【备注】无

 

10.B

【解析】材料含义:

一夫不耕,天下就有人挨饿,一女不织,天下就有人受寒。

因此,神农和他的妻子都要亲自耕织,这是强调耕织的重要性。

故选B项。

【备注】无

 

11.D

【解析】无

【备注】无

 

12.B

【解析】依据材料中“因为经济上已有变动,遂发生新的生产关系”“商人渐能组织生产,出现资本主义式的工场和工厂”“侵略使农民破产,造成闲空的无产阶级后备队”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重在强调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使中国出现新的生产关系和阶级结构,B项正确。

中国近代工厂的出现是西方工业文明冲击的结果,故A项错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阶段即已产生雇佣关系,C项说法错误,排除;我国宗法社会体系受到冲击,但并未崩溃,D项错误。

【备注】无

 

13.D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

由“工业生产正在达到非常巨大的规模、公司、汇集”判断此时出现了垄断,D正确。

ABC时

间与题意不符,均排除。

【备注】无

 

14.D

【解析】本题考查棉纺织业的发展。

由材料棉衣、棉布可知当时百姓的衣料主要是棉制品,明太祖即位后在全国推广棉花种植,故应是明末农民起义,故选D项。

【备注】无

 

15.A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古代精耕细作模式是与中国的小农经济相适应的,由于其投入多,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和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有推动作用,故选A项。

B项正确,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C项正确,小农经济的存在需要精耕细作才能维持基本的生存的需要;D项正确,精耕细作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利用。

【备注】无

 

16.A

【解析】材料的意思:

耕牛是农业耕作的根本依靠,是百姓所依仗的,用处比较大,也关系到国家的强弱。

这表明了牛耕在农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备注】无

 

17.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此题实际上考查学生再认再现某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特征的能力。

农民穿着棉袄说明棉花的种植相当普遍了,棉花的普遍种植是在明朝,“吃着烤熟的甘薯”也说明他生活在明朝,因为甘薯是明代从外国引进的,故C项正确;A、B、D三项明显与史实不符。

【备注】无

 

18.D

【解析】本题考查英

国殖民扩张。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③积极发展垄断组织明显不符合17、18世纪英国历史发展的史实,垄断组织最早出现于19世纪70年代前后,所以③不正确,排除有③的选项。

17世纪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18世纪英国确立了海上殖民霸权,率先开始工业革命,故选D。

【备注】无

 

19.D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工商业发展。

材料中“棉布”出现于中明代,其他出现的比较早,故上述情景最有可能出现于明代,故D项正确。

【备注】无

 

20.C

【解析】材料的大体意思是商业不禁止,会导致农业发展受阻。

①"管山林之饶"意指不允许开荒种地;③意为经商致富被推广,没有人认为是耻辱;①③所述与重农抑商政策不符,故排除。

【备注】无

 

21.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由“自强、求富”可知是洋务运动创办的企业,③④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备注】无

 

22.B

【解析】关键信息"有的民办企业向清政府交纳一部分资金,以获取清政府的支持和庇护""有的民办企业依附于洋人",意指民族工业受到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这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造成的。

【备注】无

 

23.D

【解析】材料与农业无关,没有体现重农政策,故①错误;由“设沛国于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实行郡国并行制,故②正确;“酒榷”是古代政府所实行的酒类专卖制度,不涉及盐铁专卖,故③错误;材料反映汉朝在沛国颁布“酒榷”,专设税官,征收盐酒税,对市场进行严格管理,故④正确。

由此可知,D项符合题意。

【备注】无

 

24.D

【解析】牛郎织女的传说反映了我国古代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所以D项正确;A项游牧经济是以游猎和放牧为主,与之不符;牛郎织女的传说反映的是个体劳作,不是集体劳作,B项错误;C项与史实不符。

【备注】无

 

25.D

【解析】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因素中,工业革命是其最根本的条件,殖民活动的拓展是基础,国际贸易的扩展是手段,而交通运输的进步则是促进交流的基本条件。

故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选D。

【备注】无

 

26.D

【解析】1935年国民政府确定“建设国民经济,必须为全盘之统制”的方针,1936年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统制经济的方法是以国家权力限制自由放任的经济活动,调控金融及产业政策,调控供求关系、物价、分配、消费等。

统制经济有利于动员全国的人力、物力准备抗战,但也使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备注】无

 

27.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阻碍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民族工业发展

短暂且艰难曲折。

这表明只有先实现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的富强与现代化,民族工业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

故排除与此表述不符的B、C、D三项,故选A。

【备注】无

 

28.D

【解析】材料反映了英国经济的发展状况,A、B、C三项均符合材料信息;材料未涉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状况,D项与材料无关。

故选D项。

【备注】无

 

29.D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商业。

结合图示和所学知识即可得知,北宋东京城与唐朝长安城最大的不同是打破了坊、市界限,所以选D项。

【备注】无

 

30.D

【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开发迅速。

【备注】无

 

31.

(1)影响:

交往扩大,使欧洲市场扩大为世界市场;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殖民扩张;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2)原因:

英国率先开始并完成工业革命;英国疯狂对外殖民扩张和掠夺。

影响:

亚非拉地区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

(3)特点:

英国失去“世界工厂”的垄断地位,多中心的贸易新格局形成;世界贸易总量持续大幅度增长;国际分工加强;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加强,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问,根据材料“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分析可知,新航路开辟促使交往扩大,使欧洲市场扩大为世界市场;根据材料“特别是投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它们根本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劳动者)”分析可知,新航路开辟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材料“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分析可知,新航路开辟引起殖民扩张,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第二问,根据材料“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及它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垄断地位,意味着已经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分析可知,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原因在于英国率先开始并完成工业革命,疯狂对外殖民扩张和掠夺。

其影响可结合亚非拉地区、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和世界三个方面分析。

第三问,根据材料“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

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分析可知,英国失去“世界工厂”的垄断地位,多中心的贸易新格局形成;根据材料“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分析可知,国际分工加强,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加强,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由世界贸易总额图示可知,世界贸易总量持续大幅度增长。

【备注】无

 

32.

(1)①特征:

历史悠久;工艺技术不断发展,产品精美;产品种类繁多;走向世界。

②影响:

有利于商业和城市的繁荣;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2)①特点:

景德镇制瓷业繁荣发达(或“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业中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私营手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②不能说明。

因为在全国范围内,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

【解析】无

【备注】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