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如何得高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37346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6.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叙文如何得高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记叙文如何得高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记叙文如何得高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记叙文如何得高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记叙文如何得高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记叙文如何得高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记叙文如何得高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记叙文如何得高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记叙文如何得高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记叙文如何得高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记叙文如何得高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记叙文如何得高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记叙文如何得高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记叙文如何得高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记叙文如何得高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记叙文如何得高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记叙文如何得高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记叙文如何得高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记叙文如何得高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记叙文如何得高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记叙文如何得高分.docx

《记叙文如何得高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叙文如何得高分.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记叙文如何得高分.docx

记叙文如何得高分

记叙文如何得高分

一、知识概览

要写好记叙文,首先要明确记叙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即记叙文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记叙要素,而且在构思时就要将每一要素想具体想到位。

其次在写作时要严格按记叙文体式特点及要求进行。

交代清楚时间、地点,写出人物的特点;写清楚什么事,事情的前因后果,尤其要详写事件的发展和高潮,同时,要顾及事情发生的背景;写人在做事时的所思所为,即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特别注意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

同时,在考场上,要想使自己的记叙性文章获得高分,还必须注意突出以下几点:

曲折的情节、生动的细节和真挚的情感

二、高分指南

记叙文要获得高分,一定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设置曲折的情节古人云:

"文似看山不喜平。

"确实,一篇记叙文倘若平铺直叙,似无浪平湖,必索然无味;倘若波澜起伏,跌宕多姿,便能深深地吸引读者。

  1、悬念法。

悬念,在古典小说里称为"扣子"或"关子",即设置疑团,不作解答,借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通俗地说,它是在情节发展中设置谜面,使读者产生急切的期盼心理,然后在适当的时机揭开谜底。

灵动与沉稳

江苏考生

在市长的办公室里,坐着三个人:

市长,王灵动与马沉稳。

王、马二人为某机关"一把手"与"二把手"候选人。

王灵动,以聪明善辩,交际能力强在众多候选人中脱颖而出。

马沉稳因老实憨厚,沉着稳重的作风获得了市长的青睐和支持。

(两人各有所长,究竟谁能赢得"一把手"的位置呢,给人留下悬念)

  市长要通过面试和实际行动来确定王灵动与马沉稳的最终地位。

谁最终能够赢得"一把手"这个宝座呢?

市长也没底。

市长现在进行面试。

王灵动立刻给市长倒茶、点烟,然后又回到座位上,而马沉稳则毫无动作。

市长心里有了想法了。

(有什么想法,又是悬念)

  首先,市长让王、马二人谈谈如何领导好这个机关,并对其中一些问题如贪污、受贿等腐败问题说出自己的看法与相应解决措施。

王灵动先发表了观点,说:

"我如果当上'一把手'之后,首先,我得谢谢市长大人。

是你给了我这个机会,我先得好好孝敬你。

其次,我当上'一把手'之后,首先要狠抓狠管,必要时辞掉那些没有作为的干部,我不能让人在这里滥竽充数。

对于腐败问题要绝不手软,该处分的一定处分,该送走的一律送走。

市长大人,你看怎么样?

"市长摆摆手,对马沉稳说:

"老马,你说。

"马沉稳说:

"我其实也没多大能力,但是,无论'一把手'还是'二把手'我都会尽力干,并把它干好。

这点请市长放心。

无论是谁,都要为机关,为咱百姓服务。

对于那些腐败现象,要先做好模范作用,宣传法律知识,让那些尚未发展起来的能够自制。

我相信,我们的同志都是好的。

"市长没吱声,过了一会儿,给了王、马二人各100元钱,让他们在半小时内花完。

半小时后,王灵动先到了,他给市长提来了上好的龙井茶叶,又给市长买了一双新皮鞋,领带也买了"相思鸟"的。

这当然不止100元钱,市长心里有数了。

("心里有数了",究竟谁是最后的人选,又是一个悬念)王灵动也笑了。

因为马沉稳还没来,市长让王灵动先回去,等候通知。

40分钟之后,马沉稳大汗淋漓地跑了进来,连门都没敲,市长问:

"钱花完了?

"马沉稳嗯了一声。

市长没再说什么就叫他走了。

因为他从窗户里看见门卫老张门口放了一张新床和一把新电筒。

  几天后,选举结果贴出来了:

"一把手",马沉稳;"二把手",待定。

(至此,悬念有了结果)

  点评:

本文构思巧妙,处处设置悬念,结局出人意料。

"巧"在扣题,话题为"山的沉稳,水的灵动",作者巧妙地根据命题为小说中的人物命名,姓名又与性格相似:

"王灵动"巧舌如簧,逢迎媚上;"马沉稳"憨厚老实,实话实说。

还巧在二人说话、办事形成了对比。

出人意料,在于前文的悬念,文中两次写:

"市长心里有了想法了。

"由于作者始终未对市长的意图有所暗示,让读者无法探知市长的想法是什么,这就使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意中。

  2、误会法。

就是借助人物之间的各种误会造成一定的矛盾冲突,从而铺排情节。

  哥,是捡来的吗?

湖北考生

哥,黝黑的皮肤,粗壮的胳膊,像一头健壮的牛;哥,粗声粗气,蓬乱的头发,像一匹任劳任怨的马;哥,沉默寡言,起早摸黑,像一只拉磨的驴。

都说哥是捡来的,因为哥像一个只要有饭吃就像牲畜一样拼命干活的家中惟一的劳力。

(捡来的孩子命贱)

  风轻轻地划过身边,传来哥喘气的声音,麦浪中飘飞着哥的滴滴汗水,在阳光下,像一颗颗珍珠,飞起又沉入无边的麦浪。

  哥真是捡来的吗?

在无边的黑夜里我问着依然闪烁的群星,也许它们知道哥是不是从娘肚子里出来的。

哎!

想起娘,想起我一问她哥是不是娘捡来的,她就偷偷抹泪的样子,想起娘看着哥的那种心痛而又无奈的样子,想起……我想哥不是捡的吧!

群星无语,只有无边的思索融化在无边的黑暗里。

(种种迹象,似乎表明哥真的是捡来的)

  然而,终于有一天,一辆汽车接走了……不是哥,而是我……(其实,自己才是捡来的,这真是天大的误会)

  全村都愕然了,母亲单薄的身躯像一张经不起揉捏的白纸一样斜依在门槛上,一头银发夹着几根枯黄的头发,任风胡乱地吹拂着。

  哥,我想起了哥,我不顾一切地挣脱亲生父母温暖的手,冲向麦田。

阳光下哥黝黑的脸上滚动着颗颗水珠,是泪?

还是汗?

我站在田埂上任由泪水在眼眶里泛滥,却再也无力叫出那个沉沉的"哥"!

  哥,傻笑着看着我,说:

"回去多陪陪咱娘,她为你牺牲了不少。

"娘,娘为我牺牲了不少,是的,娘牺牲了自己的亲生儿子。

为了我这个捡来的娃,为了我今天能坐在宽敞的教室里,娘把哥变成了家里的一头牲畜。

  无数个日子里,娘给我端来一碗香喷喷的米饭,却给哥塞了一个硬邦邦的窝窝头,我对娘说:

"这不公平!

"娘只笑笑说:

"你上学要营养。

"(两相对比,娘对自己的爱,娘伟大的胸襟感人至深)

  原来,我和哥的命运是娘一手安排的。

到底是哥跟她亲,还是我跟娘亲,娘为什么要这样做?

我现在才明白,原来母爱远比我想象的要深厚、广博、伟大得多。

母爱像一股叮咚的泉水,滋养着我的心田;像一束温暖的阳光,给我前进的力量。

  我多想问问娘,我比她的儿子更重要吗?

也许不必了,因为娘是这样认为的。

  这是娘这个最最善良的人对事物的认知。

(伟大的东西往往是最朴素的,娘对我的爱即是如此)

  点评:

本文设置了一个巨大的误会,种种迹象显示,哥是捡来的,但后来被人接走的却是自己,再回过头来反思娘对自己的爱,抒发感情和立意结合得很巧妙。

"母爱远比我想象的要深厚、广博、伟大得多",这是"我"在得知自己不是亲生儿子,娘却比对自己的亲生儿子更好后发自内心的感叹,读者也会为母爱的伟大而深深地感动、震动。

  本文还将抒情与构思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全文从大的方面看分为两部分。

前半部分写哥是否是捡来的疑惑,娘让哥像牲口一样干活,吃得很差,让我上学而吃得很好,以至我忍不住问哥是不是捡来的。

这是"我"在此情此景下的真实感情。

在前部分,作者也真切地写出了娘的感情,娘"偷偷抹泪的样子""看着哥那心痛而又无奈的情子",准确写出了娘复杂的感情。

  后半部分写"我"才是捡来的。

无论是"我"内心的震动,我内心的疑问,都是发自内心。

  前后对比,在情感上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力。

  3、巧合法。

一部《三国演义》、一部《水浒传》,究竟写了多少巧合,那是难以数清的。

正是这个原因,"无巧不成书"几乎成了过去说书人的口头禅。

没有巧合,就没有故事;要想引人入胜,设置巧合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技法。

  如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安排了许多巧合。

篇首写林教头巧遇李小二,为下文写李小二知恩图报埋下伏笔。

后写李小二巧遇陆虞侯,牵出林冲上街买刀准备复仇的情节。

再写草料场巧遇大风雪。

正是风大雪紧,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正是风大雪紧,林冲进了山神庙,才用大石头顶住庙门,从而听到了仇人的谈话,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于是忍无可忍,愤而杀敌,实现了性格上的质的飞跃。

整篇课文,连设巧合,环环相扣,推动着情节发展。

  4、抑扬法。

这是组织篇章造就转折形成波澜的又一重要技法。

可以是先抑后扬,也可以是先扬后抑。

  如课文《琐忆》就是先抑后扬。

作者回忆鲁迅开始使用了抑笔,说鲁迅"多疑"、"世故"、"脾气大"、"不容易接近"等等。

文章往下的回忆,则逐一解除了先前的这种误解,推翻了听来的别人的议论。

原来,鲁迅对青年平易近人,亲切热情,从不使用教训口吻;而对那些攀附阔老的奴才、伪装的道学者等,那确实是很有"脾气"、也很爱"骂人"的。

这样,文章前后抑扬的呼应,形成了覆盖全文的波澜,增强了表达效果。

  5、蓄放法。

这种手法的运用,主要是在组织篇章的过程中,有意将文章的主旨或感情潜藏起来,积情蓄势,就像水库蓄水一样,积蓄到一定程度,行文到适当的时候,突然间将隐含于文中的主旨或感情爆发出来,如水库之开闸放水。

"诚信"漂流记

山东考生

话说诚信被那个"聪明"的年轻人投弃到水里以后,他拼命地游着,最后来到了一个岛上。

"诚信"就躺在沙滩上休息,心里计划着等待哪位路过的朋友允许他搭船,救他一命。

  突然,"诚信"听到远处传来一阵阵欢乐轻松的音乐。

他于是马上站起来,向着音乐传来的方向望去:

他看见一只小船正向这边驶来。

船上有面小旗,上面写着"快乐"二字,原来是快乐的小船。

"诚信"忙喊道:

"快乐快乐,我是诚信,你拉我回岸可以吗?

""快乐"一听,笑着对"诚信"说:

"不行不行,我一有了诚信就不快乐了,你看这社会上有多少人因为说实话而不快乐,对不起,我无能为力。

"(建立在不诚信基础上的快乐是真正的快乐和永久的快乐吗)说罢,"快乐"走了。

(诚信第一次被抛弃)

  过了一会儿,"地位"又来了,诚信忙喊道:

"地位地位,我是诚信,我想搭你的船回家可以吗?

""地位"忙把船划远了,回头对"诚信"说:

"不行不行,诚信可不能搭我的船,我的地位来之不易啊!

有了你这个诚信我岂不倒霉,并且连地位也难以保往啊!

"(建立在不诚信基础上的地位是永久的吗)诚信很失望地看着"地位"的背影,眼里充满了不解和疑惑,他又接着等。

(诚信第二次被抛弃)

  随着一片有节秦的却不和谐的声音传来,"竞争"们乘着小船来了,"诚信"喊道:

"竞争,竞争,我能不能搭你们的小船一程?

"竞争们回道:

"你是谁,你能给我们多少好处?

""诚信"不想说,怕说了又没人理,但"诚信"毕竟是诚信,他说:

"我是诚信……""你是诚信啊,你这不成心给我们添麻烦吗?

如今竞争这么激烈,我们'不正当竞争'怎么敢要你诚信?

"(不诚信的竞争是真正的竞争吗)言罢,扬长而去。

(诚信第三次被抛弃)

  正当诚信感到近乎绝望的时候,一个慈祥的声音从远处传来:

"孩子,上船吧!

"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在船上掌着舵道:

"我是时间老人。

""那您为什么要救我呢?

"老人微笑着说:

"只有时间才知道诚信有多么重要!

"(终于,诚信得到了应有的肯定)

  在回去的路上,时间老人指着因翻船而落水的"快乐"、"地位"、"竞争"意味深长地说道:

"没有诚信,快乐不长久,地位是虚假的,竞争也是失败的。

"("快乐"、"地位"、"竞争"纷纷翻船落水,正好说明诚信的重要)

  点评:

本文在构思上巧妙而完整,话题与标题、篇章浑然一体。

  标题是"诚信漂流记",话题是诚信,作者按诚信漂流的过程来构思,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作者采用蓄放法,大开大合,先大开,极写诚信的不幸,先写"诚信"被投弃到水里漂流到一个小岛上,期待路过的朋友允许它搭船,救它一命,结果连连被快乐、地位、竞争抛弃;再大合:

诚信为时间老人所救,而快乐、地位、竞争却翻船落水。

  本文整体感很强,先分后总。

时间老人深味深长的话:

"没有诚信,快乐不长久,地位是虚假的,竞争也是失败的",将全文归束起来,并揭示了主旨。

(二)真挚动人的情感文章贵在以情感人,考场作文尤其如此,不能用精细动人的情感打动阅卷教师的文章,很难获得高分,如果善于在考场上快速激活自己的情感,写出真挚感人的文章来,那么,你一定会获得自己满意的分数。

感情真挚要做到以下几点:

1.事要真。

感情往往寄寓在一定的事情中,感情"真"首先需要事情"真".而真实的事情不仅仅是作者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它还包括作者的所想,只要符合"四此"——此时、此地、此人、能为此事,就可以视为"真".题材"假冒伪劣",其蕴含或者引发的情感常常是虚假的;题材真实自然,情感也容易为人所认可。

"父母双亡","父母离婚",庸俗的虚构,明显的虚假,其情感自然令人质疑。

  2.情要真。

要抒发有真切体验的情感。

中学生的生活阅历、情感阅历都不可能太丰富,因此,在可以有多种选择的情况下,如果不是真正的有感而发,一般很难写出真情,特别是在考场作文中。

无论命题怎样宽泛,都要在规定的情境中作文,这时大多数情况是"为文造情",弄不好就会矫揉造作,贻笑大方。

矫揉造作的虚情假意,绝不可能打动读者的心灵。

深层意义上的真情实感,必须在对客观事物反复认识、反复体察的基础上才能获得。

  3.情要美。

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人,人的思想境界、审美情趣也是形形色色的。

作者抒发的感情,迎合哪些品类的趣味,诱发人性人情中哪一种因素,也有高雅粗俗之分。

一般说来,即使面对同一景物,由于作者的个性素质和心境不同,他们的感受也不可能一样。

千万不要以为只要是真情实感就可以入文。

应当知道,只有高尚的真情实感,才能产生强烈的共鸣。

因此,要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所抒之情必须符合真善美的人性定位。

  4.情要浓。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情感有浓淡之分,浓烈深挚的情感来源于主体深刻的体验。

这就告诉我们,作文选材要选那些自己融入其中的、自己被深深感动了的材料,只有自己先感动了,才能感动别人。

文学大师福楼拜在创作《包法利夫人》时,有一个朋友去看望他,敲几次门,都没人回应。

这位朋友推门一看,发现他正坐在地上痛哭流涕,伤心异常。

一问,才得知他写到包法利夫人死了,悲痛不能自已。

大凡伟大的作品,都是作者自己浓烈感情的结晶。

推及到高考,大凡高分作文,都是考生浓烈感情的结晶。

  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文章具有精细动人的情感呢?

  首先快速激活"动情点",拿到作文题目,看到某一话题,迅速回想与之相关的人和事,并在回忆中唤醒自己的某种情感,使自己很快沉浸在这种情感中,并产生表达和倾诉这种情感的冲动。

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有意识的积累动情点,所谓动情点,就是事件中能触动人们思想感情的关键内容。

要写出动人的文章,首先要有能打动人们思想感情的材料。

材料动人,文章才有可能动人。

如果题材寡情,连作者都感动不了,又怎能打动读者的心呢?

  积累动情点,就要留意我们身边发生的感人的故事。

要留住情感的火花,就应该准备一个记录本,随时摄录一些感情的神貌,主要是描述细微的感受和动情的氛围。

如果能随手记录,不断积累,并经常翻阅,那么这些记录便是作文的源头活水,可令文思喷涌永不枯竭。

你看,以下是一位同学平常积累的"动情材料"

●[那一地散落的碎纸]最后几个月,简直要被教师逼成了"考试机器".在毕业的前一天,以为终于可以摆脱她永不停止的唠叨和呵斥,在教室中狂呼地撒了一地的碎纸。

不经意间忽然发现那个微驼的身影在悄悄地打扫碎片,教室中蓦地静了下来,于是心里永远留下这感动的一瞬间:

在初夏的阳光里,一位静静地打扫教室的老师和她的学生,静静地流着泪。

  ●[那个秋日让了一次道]一根黄旧的竹竿,一头是个盲人,另一头也是个肓人,一对衣着破烂的肓人夫妻要过马路了。

  竹竿在急切地敲打着地面,他们不知道这里是城市最繁忙的十字街口,他们不知道此刻正是红灯。

  一声惊呼,一辆轿车猛地刹住,仅仅相差几公分!

又一辆卡车刹住,又一辆、一辆……没有谁按喇叭,红灯变成绿灯,整条大街忽然静了。

  那对肓人夫妻在安然地走着。

他们不知道整个世界都在默默地注视着他们,注视着他们相依为命,走过这个城市里最繁忙的十字街口。

  那个秋日的下午,整个世界为一对肓人夫妻让了一次道。

  ●[那沙漠里生的红豆]朋友小心翼翼地把两颗鲜红的豆子放在我的手上,我颇自作多情地大叫:

"干吗呢,送我两颗红豆。

"她气得直瞪我:

"仔细看看,可不是那相思红豆。

"我再好好一瞧,果然,它们比相思豆扁,颜色也更红。

朋友告诉我这是她母亲从非洲带来的。

我只是疑惑,那片茫茫风沙的大沙漠居然也生这么娇艳、血一般的豆子?

这么一想,竟有些痴了。

  ●[那穿透岁月的微笑]从初一到高三,几乎每天上学的路上,总能看到一对父子。

父亲五六十岁,儿子三十多岁,是个有些痴呆的瘸子。

老父亲每天全力搀扶着一拐一拐的儿子艰难地练走步。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老父亲一天比一天老了,儿子一天比一天正常了。

  终于有一天,我看到儿子一个人能走了。

他走了几步,回过头,与拄着拐杖的父亲相视一笑,然后搀着老人蹒跚而去,那情景至今想来,让我情不自禁。

  ●[那静夜起鸣的钟声]有一天晚上,我去看一位经历坎坷的老人。

我们在桔黄的灯光里聊天,这时墙上的挂钟突然敲了起来。

夜深人静的时分格外引人注意,我一震,抬头看钟。

  老人却安然地坐着,他说:

"我刚买钟的时候,听到钟声一响我就会抬头望望,但渐渐地就麻木了,终于无动于衷,希望你永远不要变成今天的我。

对社会、对你自己,你的心要始终像今天对这钟声一样的敏感和新鲜。

'老人目光坦荡,那热切的话语如静夜钟鸣久散不去。

  ●[那只很便宜的红薯]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小事令我们感动。

就如那个寒夜,天又风中等文。

文来了,望着彼此冻得通红的鼻子,耳朵,我俩相视而笑,然后大跳大叫"冻死了!

"文忽然变戏法般掏出一只烤红薯:

"知道你会冷,特意买给你,"瞬间,红薯的热气化作一股暖流袭遍周身,很普通的寒夜,很便宜的红薯,而那一刻我是真正感动。

  ●[那阴天晾被的少妇]我在一个阴冷的早晨走过一座小小的阳台,看见一个少妇正埋头洗着衣服,她的小儿子坐在一旁,小手藏在栏杆上晾着的被子底下。

大概是少妇的母亲在里屋埋怨这么冷的天怎么可以晒被子。

少妇抬抬头,害羞地笑了,然后——我真的想象不出世界上还有比这更可爱的一瞬——她把冻得通红的手指从盆里拿出来,拉过被子像吻孩子般的贴在脸上嗅一嗅,又活泼泼地往儿子面前一送,问:

"香不香?

"然后咯咯笑着回头响亮地回答年迈的母亲:

"没关系,没有太阳的味道,还有风的味道呢!

"虽然我想象不出风是什么样的味道,但也禁不住笑了。

真的,阴冷冷的早晨没有太阳的味道,但还有风的味道呢?

  ●[那永不孤独的小星]夜阴阴晦晦的,好冷。

望天,或许开阔的夜空能让我读到些什么。

平日宝蓝般凝重而晴朗的苍穹此时却好浑浊,没有一丝一毫的亮光,只有一片懒怠的不知趣的云。

夜空如我,幻想看到哪怕一点点亮意。

此时此刻,执意地向夜空寻求我的慰藉……忽然发现,在云角间,果然怯怯地躲着一颗不可思议的小星星,极小极暗,却努力地执著地眨着眼,寂寞而不孤独。

我释然,如同在另一个陌生的时空里找到了自己,只觉得眼角湿湿的,真的。

  ●[那一本正经的傻笑]对于哥哥,一直觉得"既生瑜何生亮".所以等他终于去异城求学,我不禁大笑三声!

十月份是他的生日。

我从地摊上买了张贺卡,胡乱涂鸦几句,觉得我对他真是仁至义尽。

几个星期后,接到一封厚厚的回音,五六张相片,七八页教育我天天向上的"最高指示".母亲在一旁数落哥哥,我翻来复去想的只一句:

"怎么干什么都那么认真呢!

讨厌".坐在桌前,望着那张傻笑的遥远的脸,这一刻,忽然哥哥的种种好处都涌了上来,呆坐了半天,我忽然觉得自己好没面子,这一点小事居然都会哭。

  其次,要大力渲染动情点,人的七情六欲是相通的,能令你动情的内容,往往也能使别人动情。

然而令人动情的,不一定是事物或物件的整体或整个过程,往往是事物的某个部位或事件的某一细节。

因此作文不能只写事物的轮廓,而应抓住最让人动情的内容渲染凸现。

  确立好动情点后,要围绕这个动情点,极力渲染,以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

在渲染过程中,可以运用以下技巧:

要使动情点变得厚重感人,要善于使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要善用排比句和反问句,排比句极富气势,既可以增加文采。

又可以使感情汹涌澎湃;反问句往往不容辩驳,可以加大情感力度;还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在记叙的过程中,多用比喻,使其形象化;多用反复,使其加大强调和渲染力度,多用对偶、排比,使句式整齐;多用设问、反问,使读者置身其中;多用比拟,拉近读者、作者与描写对象的距离;还可适当运用一些夸张修辞,以突出某一特点。

  总之,积累动情的素材,渲染动情的内容,交代动情的原因,让感情充满作文的全过程,是情感贯穿文章的始终,这是使记叙文动人的有效方法。

让我们从范文的研读中获得借鉴,从作文的实践中得到验证吧。

一地梨花

当岁月流转与时光轮回都无迹可寻时,你蓦然回首,会发现有一样东西藏在时光长剧的背后。

(设置悬念)

  这使我想起我的父亲。

一个除了两脚泥巴,除了做生意总亏本,除了训斥我的虚荣而只有一种品质的他。

  父亲这时候正在做什么呢?

是在梨花树下闭目养神吗?

梨树……(欲言又止的笔调,引出动情点)

  家里庭院的梨树,高不过数尺,叶疏花迟,可这丝毫不影响父亲对它的喜爱。

所以这梨树依然能顽强地长着。

前几年父亲承包了果园,春天那会儿,满山遍野的梨树、果树都开着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梨树最多,父亲整天泡在园子里费尽心思。

(细腻的描写为抒情铺垫)

  真是天有不测风云。

谁想到快到手的钱又叫财神给夺回去了:

虫子在梨皮里直钻到梨核,整个梨表面讨人喜欢,可实际上……有人劝父亲,不是同那客户签了合同了吗?

你用纸袋一包,然后……父亲的脸沉下去了。

(叙述急转直下,尴尬的状况让父亲陷入二难境地,父亲究竟如何选择,读者拭目以待)

  那些日子家里正难捱(转入舒缓的插叙,为父亲的选择增加难度):

我在城里上学家里要花钱,哥的婚事也快要办了。

这一切使父亲茫然不知所措。

我看得见父亲额头上那牢刻着的惨淡,眉毛似乎塌了下来,压得眼窝都深陷进去。

父亲没有抽烟喝酒的习惯,整日在台阶前坐着,望着满山的梨树发呆。

(铺叙父亲在诚信与利益选择面前的痛苦,描述中饱含怜爱之情)母亲怕他钻不出牛角尖,背着父亲把梨转手了不少。

可纸里怎包得住火。

于是,有一天该发生的终于发生了。

声音从断断续续到高高低低,继而咒骂,哭诉,沉默。

没几天,父亲把一个人领进屋里,把几千块钱摊到桌子上说,兄弟,这钱你拿走,算是赔偿,卖不了的,我拉回来……(笔触简练,了了几笔交待了一系列事情,其中蕴含的情与爱,留给了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

  我的父亲是老实巴交的庄稼汉,在生意场上从来没有痛痛快快地赚过大钱。

他埋怨自己文化低;邻里说他讲信用讲得过了头。

在农家的饭桌上,父亲与我面对时,我只有低头扒饭的份。

他看不起我说话不算数诸如和人约好时间却总迟到等等。

我不愿承认,但我在改。

所以,我更喜欢观看他的背影,没有拘束且让人由无有想到无限去,把这诚信在无际的时间空间中舒展来回。

(通过对父亲的追述,渲染了父亲诚信的可贵品质,)

  梨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都说落尽梨花春又了。

可因了父亲的诚信我却说零落的梨花,飞珠碎玉,它盈盈而生着这个老农民品质的光泽即使零落成泥,哪怕碾作灰烬,它也香如故!

  念情悠悠啊,我的一地梨花……(强烈的抒情,表现了对父亲诚信品格的赞美)

  「评析」

  这是一篇文采飞扬,饱含挚情的考场作文。

作者从真挚的情感出发,抒真情,写实境,极力渲染父亲的优秀品格:

诚与信。

文章正是通过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叙述描写中流露出的对父亲的敬爱深情,打动了读者,使之产生了共鸣。

笔端有情,方能文如泉涌。

文中优美的句子随处可见,生动的修辞信手拈来,各种表达方式灵活运用,而对父亲外貌描写的句子更是精当绝妙,令人回味无穷。

作文要写到有了风格,必须是作者自己对于他所描写的人、物、情、景,有着浓厚真挚的情感。

真情出自然,文贵情真。

  (三)生动细腻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正确运用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记叙事件,再现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李准曾经说过:

"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

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

"因此,在文章中,为了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就应该学会对细节进行描写。

描写的目的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