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医学与核医学考核题库川大.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37471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考核题库川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考核题库川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考核题库川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考核题库川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考核题库川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考核题库川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考核题库川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考核题库川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考核题库川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考核题库川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考核题库川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考核题库川大.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考核题库川大.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考核题库川大.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考核题库川大.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考核题库川大.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考核题库川大.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考核题库川大.docx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考核题库川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像医学与核医学考核题库川大.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考核题库川大.docx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考核题库川大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复习提纲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放射性核素

凡原子核内质子数、中子数和能量状态均相同的一类原子,称为一种核素。

按其能量状态,分为稳定性核素和放射性核素。

放射性核素指能自发的发生核内成分或能态的改变而转变为另一种核素,同时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即能进行放射性核衰变的核素。

2、同位素

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化学元素的多种原子,在周期表上占有同一位置,其化学行为几乎相同,但原子质量或质量数不同,其质谱行为、放射性转变和物理性质不同。

3、天然放射性本底

天然放射性本底是指在辐射测量中,被测源之外的其它天然辐射源,包括宇宙射线和来自天然放射性核素如钾-40、碳-14、镭-226、钍-232及衰变产物等所产生的总辐射水平。

4、甲状腺冷结节

甲状腺结节与邻近正常甲状腺组织相比放射性减低或缺损,表明结节组织分化不良,无功能或功能低下,常见于甲状腺囊肿、钙化、纤维化、出血、甲状腺癌等,此类结节恶变率较高。

5、甲状腺热结节

甲状腺结节与邻近正常甲状腺组织相比放射性增高,表明结节组织功能亢进,常见于功能自主性甲状腺腺瘤。

6、利尿肾图

应用利尿剂通过利尿作用得到的肾图称利尿肾图。

有助于鉴别机械性尿路梗阻和非梗阻性尿路扩张,非梗阻性尿路扩张患者利尿肾图表现为C段曲线迅速下降,机械性梗阻患者利尿肾图与与常规肾图无显著变化。

7、三时相骨显像

显像仪置低能通用型准直器,成人静脉“弹丸式”注射9915-25,即刻开始显像采集,首先以1帧/1-3秒速度采集60s,获得动脉灌注像即“血流相”然后以1帧/分或300-500帧采集1-5帧,获得血池相,2-6小时后采集静态显像,为“延迟相”,通常称为三时相骨显像。

8、左心室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量的百分比。

9、交叉性小脑失联络

脑梗死时,梗死区同侧或对侧的局部脑组织呈现低血流灌注,而此类低血流灌注并非是由于脑的器质性病变所引起,而是一种血管神经反应。

最常见到的是“交叉性小脑失联络”(),即:

运动皮质的脑卒中将干扰皮质脑桥小脑束的传导,引起病变对侧小脑半球的血流与放射性代谢的减低。

10、肺灌注显像

经肺静脉注射大于毛细血管直径的放射性颗粒后,这些颗粒与肺动脉血混合均匀并随机地一过性嵌顿在毛细血管或肺小动脉内,其在肺内的分布与局部血流量成正比,通过体外测定肺内放射性分布并进行肺显像即可反映局部肺血流灌注情况,故称肺灌注显像。

11、骨显像的“过度曝光征”

即超级骨显像,是显像剂异常浓聚的特殊表现,显像剂在中轴骨和附肢骨近端呈均匀,对称性异常浓聚,或广泛异常浓聚,组织本地很低,骨骼影像异常清晰,肾脏和膀胱影像常缺失,常见于以成骨为主的肿瘤广泛性骨转移,甲旁亢等患者,产生的机制可能为疾病引起的全身骨骼广泛性反应性成骨,引入体内的显像剂多为代谢旺盛的骨骼摄取,很少经泌尿系统排泄。

12、放射化学纯度

放射性标记化合物的放射性活度占该样品的总放射性活度的百分比。

放化纯度(%)=标记物的放射性活度/样品总的放射性活度x100%

13、肝血池显像中的过度填充

肝血池显像平衡相病变部位放射性高于周围正常肝组织,有时可近于心血池,这种现象称“过度填充”,常见于肝血管瘤,可显示放射性明显高于周围正常肝组织的血管瘤体影像。

14、放射免疫分析中的非特异结合率

放射性免疫分析是利用特异抗体与标记抗原和非标记抗原的竞争结合反应,通过测定放射性复合物量来计算出非标记抗原量的一种超微量分析技术。

它的非特异性结合率()指不加抗体时标记抗原与非特异物质的结合率,一般要求<5%~10%。

15、T1和T2:

T1是纵向弛豫时间,是指从零恢复到到原纵向磁化矢量63%的时间,又称自旋-晶格弛豫。

T2是横向弛豫时间,是指横向磁化矢量衰减到37%的时间,又称自选-自旋弛豫。

16、分子影像学

分子影像学()是运用影像学手段显示组织水平、细胞和亚细胞水平的特定分子,反映活体状态下分子水平变化,对其生物学行为在影像方面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的科学;是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现代医学影像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二、问答题:

1、简述超声波的物理特性。

医学诊断中采用的超声波频率在1-20范围内。

传播:

超声波与声波的本质相同,是一种弹性纵波,其传播必须依赖介质,且传播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特性有关。

如,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在液体中为1500米/秒。

 

吸收和衰减:

超声在介质中传播,其能量将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小,这种现象称为超声波的衰减。

噪声衰减的因素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声束本身扩散,使单位面积上的能量下降,或反射,散射的结果,使能量不能再沿着原来的方向传播,超声波由一种介质传播至另一种介质时,将在界面处一部分反射回第一种介质称反射,其余透过界面进入第二种介质,但会发生传播方向的偏转就是所谓的折射。

声波在界面被反射的程度决定于两种介质的声阻差,声阻差越大,反射程度也越大,空气对于声波反射近于100%,所以超声治疗时需用耦合剂等作接触剂,以减少反射,超声波不能通过肺和充气的胃肠。

但是在这一类事件中,声波的总能量并没有减少。

另一类是,超声传播中,由于介质的吸收,将声能转换成为热能,使声能减小。

超声的吸收与介质的密度、粘滞性、导热性及超声的频率等有关。

所以不同组织对超声能量的吸收是不同的,超声在气体中被吸收最大,液体中被吸收较小,固体中吸收最小;同一组织对不同频率的超声波吸收也不同,超声频率越高,穿透越浅。

此外超声波还具有衍射和散射,干涉和驻波等物理特性。

声能:

采用透镜及弧面反射而将声束聚焦于焦点上以产生强大的能量,可治疗某些疾病,如用集束超声波破坏脑部肿瘤等 

2、肝癌的超声表现。

肝癌分原发型和继发型。

原发型肝癌超声现实肝实质内巨块,多发或单发的圆形或类圆形肿块,多数呈膨胀性生长,凸向肝表面隆起,肝外缘变形,呈驼峰状。

肿块内部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的弱回声,强回声和混杂回声,肿瘤周围可见完整或不完整的低回声包膜,伴有或不伴侧后方声影,部分肿瘤周围血管受压,在肿瘤周围产生窄带环状低回声晕。

大多数肿块内可探究丰富的血流信号,呈树干状、彩点状或彩色镶嵌的“簇状”斑块,在频谱多普勒分析中可为肝动脉、门静脉或肝静脉血流。

癌结节周围的血流可表现为整圈状或弧形围绕。

肝癌患者容易发生癌栓,扩张的门静脉,肝静脉,下腔静脉及胆管内可见稍强回声充填,同时伴或不伴有腹腔内其他转移灶,如胸膜下肿块,和肝门,腹主动脉旁,腹膜后等多处淋巴结长大。

继发性肝癌多表现为肝内多发强或弱回声结节,有些转移灶的声像图表现颇具特征性,如乳腺癌转移灶常出现“牛眼征”或“声晕样”声像图,结肠癌转移灶可见伴有钙化的强回声结节,后方伴有清晰的声影,肺腺癌,卵巢癌等转移灶可见囊变或囊实性结节声像图。

3、梗阻性黄疸的超声诊断要点。

(一)判断有无胆道梗阻

胆道系统扩张是超声诊断胆道梗阻的依据。

(1)肝内胆管扩张若肝内胆管二三级支显示,或左右一级支管径大于3,或大于同行门静脉的1/3,即为肝内胆管扩张。

(2)肝外胆管扩张肝外胆管上段大于6,下段大于8即为肝外胆管扩张。

(3)胆囊长大胆囊前后径大于4即为胆囊长大。

(4)胰管增粗主胰管大于3。

(二)梗阻部位的判断

原则上,梗阻平面以上的胆道扩张,梗阻平面以下的胆道不扩张,扩张与不扩张交界处即为梗阻平面。

因此,可根据肝内胆管是否扩张,左右胆管能否汇合,肝外胆管有无增粗,胆囊是否增大以及主胰管有无增粗等来判断梗阻平面。

(三)梗阻原因的判断

约90%梗阻性黄疸是由胆管结石、胆管癌及胰头部肿瘤引起。

结石呈形态较规则的强回声团,后方多有声影;肿瘤多为弱回声团,形态不规则,与胆管分界不清。

4、二尖瓣狭窄的超声表现。

a)M型超声:

二尖瓣前叶曲线呈“城垛状”;二尖瓣前后叶呈同向运动。

b)二维超声:

二尖瓣增厚、回声增强;舒张期瓣叶开放受限,在左心室长轴断面上呈鱼钩状,开口径<20;二尖瓣口面积减小,小于2.52;左心房增大,右心室可增大,肺动脉可增宽。

c)多普勒超声:

彩色多普勒显示舒张期二尖瓣口红色为主、窄细花色血流束;血流频谱呈宽带双峰型,E峰速度明显增快,大于1.5;跨瓣压差增大,大于5。

5、简述室间隔缺损的超声表现。

答:

1、二维超声心动图

(1)室间隔缺损的显示在多个切面可直接显示室间隔连续性中断,断端回声增强,据此可了解缺损的部位、形态、大小、数目和类型。

(2)左心容量负荷过度表现小的缺损,分流量小,左右心室无明显扩大。

中等以上的缺损左向右分流量大,易出现左房、左室扩大,在心尖四腔心显示房、室间隔向右膨出。

(3)右心容量负荷过度表现左向右分流致右室血容量增加,超声显示左、右室流出道及肺动脉径扩大及搏动增强。

(4)肺动脉高压二维心动图显示肺动脉显著扩大。

2、M型超声心动图仅能提示左心容量负荷增加,多数有左心室扩大、室间隔和左室后壁运动幅度增加、室壁增厚和右室流出道增宽等。

后期肺动脉高压时,出现左室扩大,右心室室壁增厚等改变。

3、多普勒超声

(1.)彩色多普勒彩色多普勒可见室间隔缺损处左向右穿隔花色血流束,根据血流部位、宽度,了解缺损类型、大小、数目及分流量。

(2)频谱多普勒将取样容积置于穿隔血流的右室侧,可显示全收缩期正向高速湍流频谱。

如肺动脉压力增高,流速科降低,还可探及低速反向血流信号。

4、三维超声实时三维超声可动态显示室间隔左室面和右室面平面,完整显示室间隔缺损的大小、形态,与周围结构、瓣膜的关系。

6、简述超声在早孕检查中的价值。

答:

超声在早期妊娠检查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是否妊娠,是否为宫内妊娠,排除异位妊娠。

2.确定胚胎个数及其在子宫内的位置、形态、大小、排除异常妊娠。

3.确定胚芽个数,观察胚芽、卵黄囊、羊水、早期胎盘等结构,观察有无胎心搏动。

4.确定孕龄(孕龄或孕周=胎儿坐高+6.5)。

5.判断双胎类型,既确定双卵双胎和单卵双胎两种类型。

7.简述超声在中晚孕检查中的价值。

A.宫内胎儿生长发育的超声监测

1确定胎头的位置2.生长参数测定:

如胎头有关径线/股骨长

B.超声诊断胎儿生长发育异常

1.多胎2.宫内生长迟缓的诊断3.巨大胎儿的诊断

C.诊断胎儿先天畸形和异常

1.神经管畸形和异常2.消化系统异常3.泌尿系统发育异常4.胸腹腔异常5.内脏膨出6.肢体和骨骼异常7.双胎发育异常

D.诊断胎儿存活或死胎

E.诊断胎儿附属物有无异常

1.确定胎盘位置,测量厚度,估计胎盘的成熟度,异常如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胎盘绒毛血管瘤

2.羊水量的测量和估计,异常为过多或过少

3.脐带,异常如脐带饶颈,脐带囊肿

F..观察胎儿心率及胎动,心脏有无异常

8.简述腹主动脉瘤的超声表现。

1.真性动脉瘤

二维:

瘤体呈梭形或囊状膨大,两端与腹主动脉壁连续,管径大于3.5

可确诊动脉瘤,.如有附壁血栓,可见实性低回声块突向管腔.

彩色多普勒:

显示瘤内紊乱的血流,典型者一半红色,一半蓝色的漩流.

频谱多普勒:

瘤体内低速漩流,狭窄处加快.

2.假性动脉瘤

二维:

腹主动脉旁显示无回声团块或囊实性团块,瘤壁无正常动脉壁结构,常较厚.

彩色多普勒:

:

多呈一半红色,一半蓝色的漩流,破口处呈五彩镶嵌的明亮彩色血流信号,彩色血流束宽度反应瘤口的大小

频谱多普勒:

探及收缩期流入,舒张期返回的双向血流频谱为特征性表现.

3.夹层动脉瘤

二维:

内膜与外膜分离,形成真腔和假腔,横断和纵断面均可显示分离的内膜,呈稍强回声带,并呈飘带样运动,收缩期向假腔方向摆动.

彩色和频谱多普勒:

收缩期真腔流速高,色彩明亮,假腔流速低,色彩黯淡.

9、试述美克尔憩室的核医学影像征象

在腹部脐周,通常在右下腹出血位置相对固定的灶状浓聚影,与胃同步显影,随着时间延迟,影像渐浓。

侧位显像时浓聚灶靠近腹侧是诊断要点。

45-60分钟后,个别病灶因分泌物排出或出血,浓聚范围可扩大、变形、出现肠影的现象。

有些时候容易出现假阳性,分析图像时,要注意浓聚灶出现的部位和时间,异位胃粘膜显影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清晰,其显影程度与正常胃粘膜相当。

10、试述骨转移癌的核医学影像征象

答:

1)大多数溶骨性和成骨性骨转移瘤常表现为多发的和分布不规则的异常放射性浓集区,即“热区”;2)极少数骨转移瘤可表现为单发性的“热区”;3)少数溶骨性转移瘤病症因骨骼组织血供减少而表现为异常放射性减低区,即“冷区”。

11、为什么131碘能治疗甲亢?

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物质之一,甲状腺细胞通过钠/碘共转运子克服电化学梯度从血循环中浓聚131碘。

甲亢患者甲状滤泡细胞的过度表达,对131碘的摄取明显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

131碘衰变发射的射线在组织内平均射程为1,所以,粒子的能量几乎全部释放在甲状腺组织中,对甲状腺周围的组织和器官影响较小。

射线在组织内有一定的射程,由于“交叉活力”效应,使甲状腺中心部位接受的辐射剂量大于腺体边缘的部位,如给予适当剂量的131碘,则可利于放射性“切除”部分甲状腺组织而又保留一定量的甲状腺组织,达到治疗目的,使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

12、试述脑血流显像中癫痫的核医学影像征象

脑血流显像主要用于癫痫灶定位诊断。

癫痫灶发作期病灶区血流增加,表现为病灶区放射性增浓;发作间期癫痫灶的血流低于正常,表现为病灶呈放射性减低区。

13、试述131碘治疗甲亢的原理

同11题

14、简述代谢性骨病的核医学影像表现

答:

1)受损骨因骨膜扩展及充血,有非常明显和均匀的放射性核素摄取增加;2)累及范围常波及整个块骨质结构;3)受损骨形态可变形、变粗、弯曲、甚至病理骨折等。

15、简述核医学心肌显像的原理

从静脉注射放射性显像剂,显像剂随血流到达心肌各个区域,并被心肌组织摄取,由于显像剂被标记上放射性核素,摄取显像剂的心肌就会发出γ光子,局部心肌对显像剂的摄取与该区域的血流灌注成正比,所以各部位发出的γ光子就代表了心肌对显像剂的摄取量,代表了该部位的心肌血流量。

16、简述131碘去除分化型甲癌术后剩余甲状腺组织的临床意义

答:

1、残留甲状腺组织能摄取131碘,用131碘去除下残留甲状腺组织的同时也消除了隐匿在残留甲状腺组织的微小病灶,降低的复发率和转移在发生的可能性。

2、残留甲状腺组织完全去除后,体内无的正常来源,有利用通过检测血清水平变化,对的复发或转移进行诊断。

3、残留甲状腺组织完全去除后,由于升高可促使转移灶摄碘能量增强,有利于131碘显像发现转移灶和用131碘治疗转移灶。

4、给予去除或治疗剂量的131碘进行全身显像,常常可发现诊断剂量131碘全身显像未能显示的病灶,这对制定病人随访和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5、残留的甲状腺组织被完全去除后,因细胞的分化程度较高部分保留了摄取131碘的功能,所以用131碘进行内照射治疗复发和转移病灶。

17、简述急性胆囊炎的核医学影像征象

肝胆动态显象最常用于诊断急性胆囊炎,表现为静脉注射显像剂1小时内,肝脏摄取良好,胆肠通过时间正常,肝内胆管及胆总管、肠道均显影,而胆囊始终不见显影,进行3~4小时延迟显像,仍不见显影;对胆总管梗阻或狭窄的病人,必要时做24h延迟显像。

若病情比较重而没有吗啡禁忌症,可以用吗啡介入试验代替延迟显像,静脉注射吗啡后继续显像30分钟,若仍不显影,高度怀疑急性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病程较晚的病人,可出现胆囊窝区血流增加,胆囊窝周边肝脏摄取增加(征),其发生胆囊坏疽和穿孔的危险性明显增加。

18、如何利用核医学的方法判断骨髓炎?

怎样与蜂窝组织炎鉴别?

骨髓炎在三相骨显像上皆表现为病变的骨区有较局限的显像剂分布明显增加的“热区”,24小时内病变处骨/软骨组织放射性比值随时间上升;当临床怀疑骨髓炎而骨显像正常时,若患者症状一直存在,应2~3天后复查三相骨显像。

蜂窝组织炎骨显像特点为:

血流相、血池相主要在软组织内显像剂分布增高,静态相病变处呈较轻的弥漫性或局限性显像剂分布增高,骨/软骨组织放射性比值随时间下降。

19、后颅窝肿瘤的影像鉴别诊断点有哪些?

血管网状细胞瘤

星形细胞瘤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蛛网膜囊肿

部位

小脑多见、脑干

小脑半球多见、蚓部

小脑半球和蚓部多见

枕大池、桥小脑角池

形态

大囊小结节

囊性多见

囊性

囊性

水肿

轻中度

无或轻微

密度/信号

均匀、实质性不均匀

均匀、实质性不均匀

均匀

均匀、与脑脊液相同

增强扫描

结节明显强化

环形或实质强化

环形强化

无强化

20、简述X线、及成像原理。

X线成像3个基本条件:

1线应具有一定的穿透力,这样才能穿透照射的组织结构。

2.被穿透的组织结构必须存在着密度和厚度的差异,这样在穿透过程中被吸收后剩余下来的X线量,才会使有差别的。

3.这个有差别的剩余X线仍是不可见的,还必须经过显像这个过程,例如经X线片显示才能活得具有黑白对比、层次差异的X线影像。

人体组织结构和器官形态不同、厚度也不一致。

厚的部分,吸收X线多,透过的X线少,薄的部分则相反,因此,X线投影可有不同表现。

成像的基本原理是:

高度准直的X线束环绕人体某部位按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断层扫描,由探测器接受透过该层面的X线,然后进放大并转化为电子流,再经模拟/数字()转换器转为数字信号,输入电子计算机进行处理运算,由图像显示器将不同的数据用不同的灰度等级()显示出来,即构成供诊断用的图像。

成像的基本原理就是将人体置于经过特殊设计的均匀强磁场中,用与人体内氢原子核进动频率相等的电磁波射频脉冲激发氢核,引起氢原子核的共振,并吸收能量,即发生了磁共振现象。

在停止射频脉冲后,处于激发态的氢原子核通过发射电磁信号的方式将吸收的能量释放出来,其相位和能级都恢复到激发前的状态(弛豫过程),这些电信号被体外的接收器接收,经计算机处理,重建得到一幅图像。

21、主动脉夹层影像学检查方法有哪些?

如何合理利用?

主动脉夹层影像学检查方法:

(1)X线摄影,X线造影,超声,((),()

X线摄影:

几乎不再用于主动脉夹层诊断与随访。

X线造影:

优势:

显示破口的部位、真假腔及分支受累,估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严重程度。

缺点:

有创性检查,术中有一定危险性。

用途:

现主要用于主动脉夹层支架置入术中造影。

超过心动图:

优势:

简单易行,检查便宜。

可以显示内膜片、破口、真假腔,及夹层累及范围。

可以对主动脉瓣返流的定量分析。

缺点:

诊断受到声窗限制,观察范围有限,诊断不能全面观察。

用途:

主要急诊筛查。

优势:

直接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内膜片或血栓,以及夹层及累及范围,确定夹层的范围和分型,以及与主动脉分支的关系。

缺点:

不能用于装有起搏器和带有人工关节、钢针等金属物的病人;检查时间长,主动脉夹层属于很危急疾病,检查危险性大;检查费用高。

用途:

碘造影剂过敏的患者的诊断,术前计划,或保守治疗随访观察。

优势:

尤其是血管造影,显示内容与相同(缺点:

碘过敏患者为禁忌症。

用途:

主动脉夹层诊断、随访观察、术前计划及术后随访首选检查。

22、简述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影像学表现(X线、、及超声表现)。

X线:

胃肠道钡餐造影可显示胃底、食管静脉曲张。

动脉造影可见肝动脉分支变少变小、扭曲。

脾静脉,门静脉扩张。

显示肝脏大小、形态、回声异常以及脾大、门静脉增粗等异常改变。

严重得多肝脏萎缩,可见肝内门静脉变细、僵直、迂曲并显示模糊,门脉末梢甚至不能显示,提示肝纤维化,肝血流减少。

(1)形态轮廓:

早期肝脏可能增大,中晚期肝硬化可出现肝叶增大和萎缩,以左叶和尾叶增大常见,最终出现肝各叶比例失调,正常形态消失,肝裂增宽。

同时会出现因结节再生和纤维化导致的肝边缘凹凸不平。

(2)密度改变:

脂肪变性和纤维化可导致肝脏弥漫性或不均匀密度降低。

而再生结节可表现为稍高密度。

(3)继发改变:

脾大;门静脉扩张;脾门、胃底、食管下段血管迂曲;腹水。

在肝脏以及脾脏形态改变上与相同。

T2上硬化变细的血管和炎性纤维组织呈混杂高信号的细小网格结构。

再生结节一般表现为T1等信号,T2稍低信号,无包膜,增强后无明显强化。

使用造影剂,硬化结节T2上表现为信号对比降低。

23、简述胆囊炎及胆囊癌在、超声图像上的特点。

急性胆囊炎:

表现为胆囊增大,直径>5,胆囊壁弥漫增厚超过3;增厚的胆囊壁明显强化,由于胆囊组织周围水肿,胆囊壁周围呈低密度环。

胆囊坏死、穿孔时可见胆囊窝的脓肿液平或气体影。

表现为胆囊增大,胆囊壁轮廓线模糊,不规则;胆囊壁弥漫增厚,呈强回声,中间出现间断或连续弱回声带;胆囊腔内出现弥漫性低回声、斑点回声则提示胆囊积脓;胆囊窝显示无回声则提示胆囊窝积液。

慢性胆囊炎:

表现为胆囊缩小,壁不均匀增厚,可有钙化,增强后胆囊壁均匀强化。

表现为胆囊缩小,壁厚,轮廓回声模糊。

胆囊腔内可出现团块状、乳头状低回声,多系胆汁潴留形成。

如发现囊腔内强回声伴声影,则提示结石。

胆囊癌:

表现分为胆囊壁增厚型,腔内型,肿块型。

胆囊壁增厚型:

胆囊壁呈不规则或结节状增厚。

腔内型:

胆囊腔单发或多发乳头状肿块,基底部胆囊壁增厚。

肿块型:

胆囊腔被肿瘤占据,形成软组织肿块,可累积周围肝实质。

增强后肿瘤明显强化,晚期可伴有周围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表现为

(1)小结节型:

突入胆囊腔的乳头状等回声肿块,宽基底,表面不光滑。

(2)覃伞型:

宽基底,边缘不光整的增生性肿块突入胆囊腔,常呈弱回声或等回声。

(3)厚壁型:

胆囊壁不规则增厚。

(4)混合型:

覃伞型与厚壁型的综合表现。

(5)实块型:

胆囊增大,囊腔被肿瘤闭塞,呈弱回声实性肿块。

24、简述骨肉瘤的、X线及核显像的影像表现。

骨肉瘤的x线表现多种多样。

大致可分为成骨型、溶骨型和混合型。

混合型多见。

成骨型骨肉瘤:

以瘤骨形成为主,为均匀骨化影,呈斑片状.范围较广,明显时可呈大片象牙质变。

早期骨皮质完整,以后也被破坏。

骨膜增生较明显。

软组织肿块中多有肿瘤骨生成。

肿瘤骨x线所见无骨小梁结构。

肺转移灶密度多较高。

溶骨型骨肉瘤:

以骨质破坏为主,很少或没有骨质生成。

破坏多偏于一侧,呈不规则斑片状或大片溶骨性骨质破坏,边界不清。

骨皮质受侵较早,呈虫蚀状破坏或消失,范围较广。

骨膜增生易被肿瘤破坏,而于边缘部分残留,形成骨膜三角。

软组织肿块中大多无新骨生成。

广泛性溶骨性破坏,易引起病理性骨折。

混合型骨肉瘤:

成骨与溶骨的程度大致相同。

于溶骨性破坏区和软组织肿块中可见较多的肿瘤骨,密度不均匀,形态不一。

肿瘤周围常见程度不等的骨膜增生。

骨肉瘤的骨破坏以溶骨性为主,在上表现为松质骨的斑片状缺损,骨

皮质内表面的侵蚀或骨皮质全层的虫蚀状、斑片状破坏甚至大片的缺损。

骨质增生表现为松质骨内不规则斑片状高密度影和骨皮质增厚。

软组织肿块常偏于病骨一侧或围绕病骨生长,其边缘大多模糊与周围正常的肌肉、神经和血管分界不清,其内常见大小不等的坏死囊变区。

发现肿瘤骨较平片敏感,瘤骨分布在骨破坏区和软组织肿块内,密度差别较大,从几十至数百或更高。

能很好显示肿瘤与邻近结构的关系,血管神经等结构受侵表现为肿瘤组织直接与这些结

构相贴或包绕它们,两者之间无脂肪层相隔。

能较好地显示肿瘤在髓腔的蔓延范围.表现为低密度含脂肪的骨髓为软组织密度的肿瘤所取代。

增强扫描肿瘤的实质部分(非骨化的部分)可有较明显的强化,使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区分变得较为清楚。

核显像:

骨肉瘤由于血管极为丰富,故表现在血流相、血池相及延迟相放射性浓集均明显增加,并可见血管延伸。

病灶部位为高摄取,在放射性浓集的热区病灶中可见大小不等的减低区,伴或不伴有软组织浓集,

25、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及肾上腺髓质显像的表现怎样?

—般表现为圆形实质性肿块,少数呈分叶状,大小不等,多数检查时直径3—5,边界清楚,肿块密度均匀或不均,较大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