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资源评估复习纲要.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37531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0.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渔业资源评估复习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渔业资源评估复习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渔业资源评估复习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渔业资源评估复习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渔业资源评估复习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渔业资源评估复习纲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渔业资源评估复习纲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渔业资源评估复习纲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渔业资源评估复习纲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渔业资源评估复习纲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渔业资源评估复习纲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渔业资源评估复习纲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渔业资源评估复习纲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渔业资源评估复习纲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渔业资源评估复习纲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渔业资源评估复习纲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渔业资源评估复习纲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渔业资源评估复习纲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渔业资源评估复习纲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渔业资源评估复习纲要.docx

《渔业资源评估复习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渔业资源评估复习纲要.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渔业资源评估复习纲要.docx

渔业资源评估复习纲要

•绪论

二、渔业资源评估的涵义和内容

(一)渔业资源评估的涵义

1、定义:

渔业资源评估(FishstockAssessment)是研究渔业生物(主要是经济鱼类)种群动态、数量变动的一门学科,属于渔业种群生态学,是渔业资源学的核心部分。

定义:

渔业资源评估就是利用种种方法对渔业资源进行评估和估算。

包括确定某一渔业资源的生产率、捕捞对资源的影响、捕捞格局变化(如管理或发展政策的执行)所产生的效果等所进行的一切科学研究。

2、涵义:

在了解、掌握渔业种群对象生物学特征的基础上,以一定的假设条件为前提,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描述和估算种群的组成结构、资源量及其变动,评估捕捞强度和捕捞规格对种群的影响,掌握种群资源量的变动特征与规律,从而对资源群体过去和未来的状况进行模拟和预测,为制定和实施渔业资源的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渔业资源评估的内容及过程

研究内容:

用数学手段进行定量分析,还有初级生产力法,水声学调查法,生物调查法等。

定量分析法:

指在一定假设前提下,建立简单和抽象的数学模型来描述鱼类(渔业)的各种变化。

基本步骤如下:

1、确定生物学特征:

年龄、体长、体重、生长、群体组成、繁殖力。

对捕捞对象的补充、生长、死亡的规律进行研究。

2、通过渔业统计资料(捕捞努力量、渔获量)来评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3、选择最佳方案:

捕捞强度、起捕规格、网目大小、体长等实施管理

三、资源评估的目的

(一)资源评估的目的是为管理服务

利用不足:

制定政策,扩大利用尺度

充分利用:

渔业稳定发展

过度利用:

减少利用,合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达到持续有效的利用

(二)服务性质

1、生产性的资源评估目的

主要是预测下一年或下一捕捞季节的资源数量有多少,并作出渔获量预报,以提供生产单位和管理部门安排生产时参考(确定合理的或较合适的捕捞强度和捕捞方案,如限定渔获量、作业船数、作业次数或作业时间,网目的大小,鱼体的长度等)。

2、决策性的资源评估目的

主要是预测捕捞方案对资源数量的长期影响,提供决策者所需要的从渔业资源获得不同社会利益的选择范围和相应的科学证据、管理策略,以及预测执行管理措施后资源和渔业的发展前景。

四、渔业资源评估的发展简史

繁殖论耿克,德国

主要思想:

认为鱼类在被捕前产卵一次,渔业就有足够的基础。

提出渔获量年龄组成及鱼体平均长度与资源量的关系。

生长论或稀疏论皮得逊,丹麦

主要思想:

鱼群应该保持其密度不能妨碍其生长的状况,且饵料主要应用于鱼体的生长。

捕捞对鱼群有利。

波动说约而特,挪威

主要思想:

渔获量的变动是因为出现数量众多的丰产世代,这是鱼群数量变动的结果。

(一)1918年,巴拉诺夫首次用数学分析方法研究捕捞对种群数量的影响,提出计算产量的模型;建立了捕捞效率和捕捞强度等基本概念;用体长分布分析鱼群的年死亡率,把总死亡分离成捕捞死亡和自然死亡。

(二)1931年,Russell首次提出种群数量变动的一般规律。

影响鱼类数量的四因素:

补充、生长、自然死亡、捕捞死亡。

(三)1935年,Graham首次用逻辑斯谛S型增长曲线近似地描述鱼类种群增长。

(四)1945年,Ricker将生长、死亡和产量结合,建立了估算平衡产量的Ricker模型。

(五)1957年,Beverton&Holt建立了计算单位补充量渔获量的Beverton-Holt模型,被广泛且有效地应用于单种群资源评估;同时建立了Beverton-Holt繁殖模型。

(六)1954、1957年,Schaefer建立了计算“Schaefer模型”参数的方法,进而建立了鱼类种群数量变动研究的“Schaefer途径”。

(七)1965年,Gulland实际种群分析(VPA)方法

第一章渔业资源数量变动的一般规律

资源量:

一定水域中一切种类和一切年龄组的鱼群体的总量,包括非鱼类的经济海洋动植物。

种群(种群为研究渔业数量变动的基本单位。

定义:

个体在同一地区同一物种的集合体,或者其他能变换遗传讯息的个体集合体,具有许多特征,其中最好用统计函数表示,是集体特有而不是其中个体的特性;又具有一些遗传特征,直接与它们的生态学有关的。

群体:

鱼类群体是由可充分随机交配的个体群所组成,具有时间或空间的生殖隔离以及独立的洄游系统,在遗传离散性上保持着个体群的生态、形态、生理性状的相对稳定,是水产资源研究和管理的基本单位。

种群和群体的关系:

1、群体是比种群低一级的;2、一个种群可以由一个或多个群体所组成:

3、有时两个相邻的种群可看成一个群体。

影响资源数量变动的基本原因:

1、资源的补充2、生长3、自然死亡4、认为捕捞5、环境

渔业捕捞利用为标准:

补充群体:

凡幼鱼成长到一定规格后,首次进入渔场与渔具相遇,有可能被大量捕捞或渔业在某种程度上捕捞的那些个体。

剩余群体:

经首次捕捞而余下的个体。

补充群体进入渔业的基本类型:

一次性补充(刀刃型):

一个世代的补充群体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全部补充进入渔业,遭受与捕捞群体相同的捕捞死亡。

分批补充:

同一世代几批于不同的年份进入渔场,并遭受捕捞死亡。

连续补充:

一个世代的个体在一年或更多年内逐渐补充进入渔场;随着个体的增长及其习性和分布变化,遭受捕捞的程度逐渐增加。

(普遍,特别在热带水域)

补充数量变化的原因:

补充量取决于产卵亲鱼的数量、其总繁殖能力、受精卵的数量、受精卵和仔鱼的发育、生长与存活率。

1、捕捞因素:

制约着产卵亲鱼的数量。

2、水温环境(包括水温、海流等)、气象条件和饵料基础:

制约着卵子、仔鱼的发育、生长和存活率。

3、凶猛鱼类及其他敌害动物的掠食:

对补充数量产生不能忽视的影响。

4、食物的保证程度的变化:

营养条件的改善会引起生长加快,生长加快又与性成熟提早有关,这样同一长度组的鱼的繁殖能力增强,从而加快群体补充。

剩余群体数量变动的原因:

1、捕捞引起2、作为补充群体为渔业所利用的那一个世代的数量3、个体的生长

鱼类死亡率高低和寿命的关系

长寿命鱼类,其年自然死亡率必定较低;短寿命鱼类,其年自然死亡率必定是较高的。

资源数量变动的一般规律、简化的途径

“Schaefer”途径把补充、生长和自然死亡等因子对资源数量产生的影响视为种群资源数量大小的一个单函数,即把(G+R-M)合在一起考虑,这类数学模型称剩余产量模型,Schaefer模型是其代表。

“Beverton-Holt”途径把种群的生长、死亡、补充和捕捞等几个变化率分别进行研究分析,从实测资料中尽可能地估计出资源量和渔获量与这些变化率之间的关系,并将它们结合成一个数学模型,这类模型称为分析模型或动态综合模型,Beverton-Holt模型是其代表。

一个世代的数量变化与某一年份改资源群体各年龄组数量变化的比较

人为的捕捞因素对渔业资源和渔获量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影响

1、鱼类数量的减少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加快。

2、在任何一年内,越加强捕捞,资源量就越减少,每艘渔船的渔获量也就愈少。

3、无论在海中还是在渔获物中鱼类的平均个体大小和平均年龄随着捕捞的增加而减少。

数量上:

总渔获量在数量上随着捕捞努力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并不是和捕捞努力量成比例的。

质量上:

对某一资源群体的捕捞开发,要获得最佳的渔获重量,往往只在某一捕捞努力量的水平上才能取得。

对于自然死亡率很高的资源品种,就需要施以高强度的捕捞,以防止过多的个体死于自然因素,所以要在较高的捕捞努力量水平上才能取得最佳的渔获重量。

第二章鱼类的生长

体长与体重的关系:

W=aL^b

a、b的生物学意义:

a为生长的条件因子,b为幂指数系数。

幂指数b值:

判断鱼类是否处于等速(或匀速)生长。

绝大多数鱼类的幂指数b值都在2.5~3.5之间。

生长方程:

使用数学模型或数学方程式来描述其体长和体重随时间(或年龄)变化的规律,这类数学模型或数学方程式称为生长方程。

生长曲线:

根据生长方程在坐标图上划出体长与体重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称为生长曲线。

取样要求:

代表性、低龄到高龄、数量足够、样品全面性

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参数,也称生长参数,其含义Lt、Wt分别表示生物体在t龄时的体长和体重。

L∞、W∞分别表示生物体的渐近体长和渐近体重,也称极限体长、体重或最大体长、最大体重。

t0——表示理论体长和体重等于零时的年龄,是一个假定的理论常数。

此时t0值通常是个负数,这可以从鱼类生命的第一年生长速度相对快以及取样时网目选择关系而得到解释。

K——为生长曲线的平均曲率,表示趋近渐近值的相对速度。

生长速度生长加速度生长拐点

年龄体长关系表:

是一张表明对于鱼类每一个长度组,其年龄频率分布的百分数或分数的表

第三章捕捞努力量和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

捕捞努力量(FishingEffort)一般可通俗地认为是全部捕捞作业量;也表示人们在某海区或水域,在一定期间内(年、月或渔汛等)为捕捞某资源群体所投入的捕捞规模大小或数量,它反映了被捕捞的资源群体捕捞死亡水平的高低。

也称捕捞力量或渔捞力量。

可从两方面理解:

经济角度:

捕捞努力量可以用捕捞生产的投入量(包括可能的花费)转换成资金来衡量。

渔业资源学:

通常在统计记录上,诸如劳动力、渔船数、渔具数、在海上的作业天数、总马力数等都被定义为捕捞努力量。

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

某渔场在一定时间内(如年、月、汛)所捕获的总渔获量用该时间内的总捕捞努力量除之而得,即平均每一个捕捞努力量所捕获的渔获量。

反映不同汛期、不同渔场资源群体资源量的大小和密度,是表示资源密度的主要指标,是分析资源量和生产效益的主要依据。

捕捞强度:

在一定时间内单位时间、单位渔场面积的捕捞努力量,称捕捞强度。

捕捞死亡系数和捕捞强度成正比。

捕捞努力量标准化的方法

根据渔船的捕捞能力不同,作业分布不均和作业方式不同几个方面,相应介绍几种常用的捕捞努力量标准化方法。

一、效能比法

效能比是某任一渔船与所选定的标准船在相同渔场、相同资源密度、捕捞作业时间相同的条件下其(CPUE)的比值。

以符号r表示。

因为CPUE的高低反映了捕捞能力的高低,因此其比值有的学者称为效率因素,也有称相对捕捞能力,实际上效能比就是捕捞效率或能力的比。

二、有效捕捞努力量的方法

由于渔船通常都在渔业资源分布的高密度中心作业,即使捕捞努力量已经作了修正,即在相同的捕捞能力条件下用捕捞努力量为权的CPUE加权平均值偏高,没有真正反映整个渔场的资源密度;由此推算的总捕捞努力量则偏低。

三、概略的方法

当多种作业方式在同一渔场捕捞同一资源群体时,往往难以用相同的单位表示所有作业方式的捕捞努力量统计,为此可将某一种作业方式的船队A作为标准船队,以其CPUE作为最佳的资源密度指标,其总捕捞努力量单位数则用如下简单的公式进行概略的估算。

四、相对捕捞努力量方法

此方法的关键在于是否取得各种作业方式的渔业统计资料。

该方法为了最终得到对捕捞努力量成比例的一种量度,在计算过程中不是用渔获量和捕捞努力量的绝对值,而是用渔获量、捕捞努力量和CPUE成比例的量值,所以我们称之为“相对捕捞努力量”。

捕捞努力量标准化应考虑的因素:

1、捕捞时间2、捕捞能力3、捕捞作业的分布

第四章鱼类的死亡

捕捞死亡:

人为开发利用所致的死亡

自然死亡:

由于敌害掠食、疾病、环境因子及衰老等自然因素引起的死亡

总死亡:

捕捞死亡和自然死亡的综合

为了定量研究鱼类的死亡规律而提出两个假设:

(1)所研究的资源群体是一个“封闭群体”,不考虑迁入和迁出。

(2)补充量恒定。

死亡系数,又称瞬时死亡率:

表示某瞬间单位时间瞬时相对死亡率,即瞬时相对死亡速度。

死亡率:

指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如年、月、旬或渔汛等),鱼类死亡量和时间间隔开始时资源量N0的比值。

全面补充年龄的定义:

资源群体中从某一年龄开始,其个体基本上进入渔场成为捕捞对象,各龄的渔获尾数变化曲线(渔获曲线)呈衰减的趋势,这一年龄即为全面补充年龄。

其大小与作业渔具的网目尺寸大小和网目的选择有关

第五章动态综合模型

动态综合模型是将Russell提出的群体数量变动的理想模型简化为合理的和实用的模型的主要途径之一,该模型将群体的生长、死亡和补充都全面的考虑在内。

(理论依据)

一个渔业资源群体所提供的渔获量取决于补充量水平、自然死亡率、鱼类的个体生长、首次捕捞年龄和捕捞死亡率等因素。

其中只有最后两个能够人为控制。

因此渔业管理的目的就在于寻求在所有综合因素中,通过一个或两个因素的变动,调整而获得最大的渔获量。

动态综合模型使渔获量计算简化的两个特征:

(1)当资源处于平衡状态时,即补充量、生长和死亡率都是恒定的,则整个资源群体所提供的渔获量等于单一补充群体一生中所提供的渔获量,资源群体各年龄所提供的渔获量与一个世代所提供的渔获量相等。

(2)年渔获量在其他综合因子(生长、自然死亡率、捕捞死亡率和首次捕捞年龄)一定的条件下是与年补充量水平成正比例。

1、B-H模型假设条件:

(1)补充量恒定

(2)一个世代所有个体在同一时刻孵化

(3)补充和网具选择性呈“刀刃型”

(4)从进入开发阶段起,其捕捞和自然死亡系数均为恒定

(5)资源密度均匀

(6)体长、体重关系能用W=aL3拟合

2、B-H模型所要说明和解决的问题

(1)在每年补充量一定的条件下,不同捕捞强度对资源群体一生中的可捕资源总个体数、资源总尾数和可捕资源总重量、资源总重量会起什么变化?

(2)用代表捕捞强度的捕捞死亡系数F能对一个资源群体在一生中捕获的多少渔获个体和多少渔获量?

(3)改变了网目尺寸,使首次捕捞年龄起了变化,在同样的捕捞死亡系数下,对上述指标量又起什么影响?

(4)捕捞死亡系数和首次捕捞年龄双方各作变更,其不同配合作用所取得的渔获量其什么作用?

对资源总尾数、资源总重量、渔获个体数、渔获平均体长、渔获平均体重和渔获平均年龄又会产生什么影响?

(5)通过所估算的单位补充量渔获量数值,绘成的等值线群图,去判断在F一定或开捕年龄一定的条件下的最大持续产量与现时点的产量有多大距离,以便判断当前捕捞状况是否合理。

3、B-H模型需要已知的参数或预先求得的参数

(1)进入渔场年龄,即补充年龄(tr)

(2)最大年龄(tλ)

(3)能用V-B生长方程拟合其个体生长规律,并估算的其生长参数,包括L∞、W∞、K、t0等数值

(4)自然死亡系数M值

(5)为判断当时渔业状况所需要的捕捞死亡系数(F)和首次捕捞年龄(tc)的现时值

4、B-H模型的分析和应用

意义:

7个方程组成了B-H模型。

在这些方程中均含有受人为捕捞活动作用的两个可控变量:

Ø捕捞死亡系数F:

取决于以捕捞努力量f表示的捕捞强度的高低。

Ø首次捕捞年龄tc:

取决于渔业所规定的最小可捕长度和所采用的渔具网目大小所控制的最小渔获体长。

现代动态综合模型与经典动态综合模型的比较

1、现代动态综合模型对经典模型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扩展:

(1)根据渔业实际和渔业资源的生物特性,认为各年的补充量、生长率、各龄组的瞬时自然死亡率和捕捞死亡率是不同的,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单种类渔业的一般动态综合模型或模拟模型。

(2)考虑种间关系,在一定假设条件下,建立了多鱼种渔业的B-H模型。

(3)考虑种内关系,建立自食性鱼类的动态综合模型。

2、现代动态综合模型的优缺点:

促进了动态综合模型的完善和发展,但其要求的参数较多,给资料收集提出更高的要求,因而限制了其应用的范围。

第六章剩余产量模型

1、剩余产量模型定义及理论基础

(1)定义

剩余产量模型又称平衡产量模型,该模型是把种群或资源群体作为一个研究单位,阐明一个资源群体的持续产量、最大持续产量与捕捞努力量、捕捞死亡水平和资源群体大小之间的平衡关系,它所要求提供的渔业统计资料仅仅是多年的渔获量和捕捞努力量或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不需要资源群体的生物学资料。

它是现代渔业资源评估和管理的主要理论模型之一。

(2)理论基础

该模型的理论基础是以种群增长S型曲线一般模型为理论基础,它不像动态综合模型那样要分别考虑资源群体的补充、生长、死亡和年龄结构等对资源数量的影响,而是把资源群体的补充、生长和自然死亡综合起来作为资源群体大小的一个单变量函数进行分析,然后推导出我们所需的剩余产量模型的数学式。

一、剩余产量模型(按早期的Graham和Schaefer模型)假设前提:

1、在一个给定的有限生态系统中,由于空间和饵料保障有限,任一资源群体的资源生物量的增长直到接近该生态系统的最大容纳量之后才逐渐停止,并作为资源量水平近似地等于环境最大容纳量(B∞);

2、环境最大容纳量接近该资源群体(或种群)的原始资源量,即未开发时的资源生物量(Br)。

3、资源生物量随时间的增长可用Logistic曲线描述,这样首先就可得到在B∞/2处dB/dt有一个最大值,在B∞和B=0两处dB/dt为零。

4、当捕捞努力量将资源生物量降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群体将产生最高的净增长,即最大剩余产量。

5、第4中的最大剩余产量能够无限期地持续下去,开发的资源群体的资源量也同样维持在B∞/2处。

平衡渔获量:

当渔获率等于自然增长率的情况下的渔获量称作该生物量水平下的平衡渔获量(以符号Ye表示),即在每一资源生物量的水平下,可以获得一定数量而不影响生物量水平的渔获量。

持续产量:

如果不论资源生物量处于0到B∞之间的哪个值,渔业所捕获的数量都刚好等于资源群体增长量和剩余生物量,那么资源一直处于平衡状态,渔业可以永久地获得一定的平衡渔获量,所以称此时的平衡渔获量为持续产量。

剩余生物量:

一种再生产发生前的生物量与再生产发生后的生物量之差为称为剩余生物量,也称剩余产量。

最大持续产量:

渔业取得最大剩余产量,也即是最大持续产量(MSY)

剩余产量模型主要是表明一个资源群体的平衡渔获量与捕捞努力量之间的平衡关系,最为通用的两个模型是线性模型(或称schaefer模型)和指数模型(或称fox模型)。

第七章亲体与补充量关系模型

定义:

亲体与补充量关系模型又称繁殖模型,它是描述亲体量(present)或群体资源量(stockbiomass)与补充量(recruit)之间的数量关系

繁殖曲线:

描述渔业资源群体的亲体和补充量之间的关系一般均用补充曲线图表示,该图又称为繁殖曲线。

做图方法:

横坐标:

亲体补充量P

纵坐标:

补充量R

P和R配对的原则:

子代的补充量一定要与产生该子代的亲体量配对。

常用的有Ricker型繁殖曲线、Beverton-Holt型繁殖曲线和考虑环境因子的Ricker型繁殖曲线,这些曲线有以下共同特点或假设条件:

(1)曲线必须通过原点,因为没有资源群体就没有繁殖;

(2)曲线不能在较高水平的群体量或亲体量时下降到横轴,因为不存在高密度时繁殖完全消失之点;

(3)补充率(k=R/P)必须随亲体量P的增加而逐步下降,至少在理论上这一条件在群体密度某一中间范围内是很明显的;

(4)补充量必须超过在某一幅度的P值的亲体数量(两者同单位),否则资源群体就不能繁衍下去。

B-H曲线不同于Ricker曲线之处:

(1)补充量趋向与渐近线最大值是随着亲体量的增加而渐近,于是中间没有“圆拱”形

(2)亲体资源密度小于替换值时,补充量始终不会超过替换资源水平

(3)当A值接近与1时,其补充量几乎在亲体量水平的大范围内保持不变,而在亲体量非常小靠近原点时,曲线下降得很陡急

(4)最大持续产量的轨迹是一条直线而不是曲线。

%在同样的亲体量水平的情况下,往往会出现补充量水平或高或低情况。

对于一个渔业资源群体来说,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捕捞作用和自然环境条件。

第八章多鱼种资源评估

承继渔业:

当单一鱼种渔业将一个渔区的优质丰产种群产量下降,导致经济效益减少的时候;渔民或经营集团放弃原来渔场的主攻种类,转移到新的海区另捕更有利的新品种;把这些后来才作为主要捕捞对象的渔业叫做“承继渔业”。

直接渔业:

某种渔业的目的是捕捞某一特定鱼种,则该种渔业成为直接渔业,该特定鱼种称为“目标鱼种”。

同时兼捕到的其他鱼种成为“偶捕”或“兼捕”,这些鱼种成为“兼捕鱼种”。

单鱼种的资源评估模型推广到多鱼种资源中存在的问题:

1、捕捞技术方面的相互影响2、鱼种间的相互影响3、对资料数据需求方面的困难

多鱼种渔业的资源评估模型的依据:

生活在同一水体的几个群体被同一特定的渔具捕获时,除少数有特殊相互作用的以外,都有独立不受其他群体影响的性质,所以每一群体各有自己的生物学参数,无需引进别的群体参数描述所研究的那一模型。

对于一个底层多鱼种渔业我们可预期随着捕捞努力量的增加,同时会出现下面几方面的变化:

1、容易捕捞的高龄的和生长慢的那些很大的鱼会减少(可能灭绝)。

2、渔获物的个体平均尺寸会减少。

3、低质小型鱼类的相对组成会增加。

大的掠食性鱼类或动物的清除,而使饵料鱼类的自然死亡率减少。

4、该系统中原先那些没有什么价值的种类组成(如柔鱼、水母)的数量增加,这还可以说明是由于掠食和饵料竞争的鱼类或动物被消灭的缘故

第九章渔具选择性和改变网目尺寸对渔获量的影响

渔具的选择性:

渔具对捕捞对象不同规格的选择性作用,又称“网目选择性”,其是渔具对捕捞对象的作用和捕捞对象对渔具的反作用的结果。

影响渔具选择作用的影响因素:

渔具的网目大小或渔具的规格,渔具材料的颜色和性能、渔具结构,渔场、渔期的变化,鱼类本身的洄游和分布、鱼类的形态特征游动能力和对渔具的反映能力等行动习性。

研究渔具选择性的目的:

为渔业管理措施中限制网目尺寸、限制渔获体长提供科学依据。

拖网渔业的简介:

其渔具是拖网、有囊网等袋形的渔具,其是一种主动性、过滤性的渔具。

其操作过程中拖拽时间较长,然后起网。

拖网的选择性研究的切入点:

通常均假定作业时进入网口的鱼的大小组成与网具外围的大小组成是相同的。

因此这类网具的选择性就变成为已进入网内的鱼穿过网目而逃逸的问题。

逃逸过程中的存活率:

拖拽过程中是逃逸的主要时期,且存活率较高;起网过程中逃逸的大多均已死亡。

网目越大,鱼逃逸的成活率越高。

(质疑)

网目内径:

两脚和一结节的长度。

网目外径:

两脚和两结节的长度。

目大:

一般外径称为“目大”,但其是网目编好后在说明书上指定外径的值,不是实测值。

在研究网目选择性时,基准的选择:

一般以内径或内周长作为基准来使用

网目大小的测定方法:

拉伸式:

沿纵向拉伸网目来测量;插入式:

把量卡规(卡尺)插入网目来测量:

1、不加力方法2、加力方法

测定中的注意事项:

1、由于网目大小差2-3mm也很重要,因此有必要规定测定时拉力的大小2、网片测定时湿态较好,因而已干燥的网片也放在海水中充分湿润后才能测定。

3、由于测定网目尺寸与选择性相对应,因此需从整个逃鱼部分的网片范围内,随机选出20-30目,取其平均值,并将其离散度尽量表示出来。

试验调查方法:

1、双体网试验法2、套网试验法3、交替作业试验法4、直接观察法

选择曲线是表示选择性和鱼类体长的关系

曲线的参数:

1、表示选择性大小的指标(位置):

50%选择体长L0.5

2、表示选择性锐度的指标(倾斜率):

选择范围L1-L0

选择幅度L0.75-L0.25

选择尖锐系数L0.5-L0.1587=L0.8413-L0.5

选择性锐度的指标值越大时,是钝的选择,反之是尖锐的选择。

选择范围越狭,选择性越尖锐,完全尖锐的的选择(选择范围为0)称为绝对选择,其曲线称为绝对选择曲线。

首次捕捞体长Lc与L0.5的关系:

二者之间是相同的,首次捕捞体长就是取用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