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37807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6.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docx

《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docx

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

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

文登市委党校葛新建

2008年对于中国来说是具有特别重要纪念意义的一年。

30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的伟大时期。

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令世人瞩目。

回首30年,我们不禁要问:

中国为什么能实行改革开放?

30年的改革开放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答案会很多,但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新以及创新理论的指导是一个关键性的原因。

一部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党在新时期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历史,就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推动中国社会改革发展的历史,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立形成发展的历史。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我国历史发展的伟大转折,吹响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号角。

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党的十四大从九个方面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党的十六大科学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将这一重大理论成果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党的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把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统一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明确提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30年的实践充分表明,党的事业每一步发展都呼唤着理论创新,党的理论每一次创新都推动着党的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天地。

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一刻也没有停止理论的创新,一刻也没有放松理论的武装。

那么,中国共产党是怎样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的?

我们应当怎样来学习和运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

围绕这个话题,给大家讲两个问题。

一、中国共产党人一贯富于理论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这里的创新首要的就是指理论创新。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是高度重视理论指导、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善于进行理论创新的党。

这里所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科学命题,最早是毛泽东同志在1938年10月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来的。

他明确指出“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

近代中国,山河破碎,民生凋敝。

面对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无数中华儿女前赴后继,上下求索。

各种主义和主张都出场了,也都破灭了;各种道路和方式都探索了,也都碰壁了;各种组织和政党都登台了,也都退出了。

多少次旗竖旗倒,多少次人聚人散,多少英雄饮恨苍天,多少豪杰壮志难酬。

只有马克思主义,如壮丽日出,照亮了中华民族独立的道路,指明了民族振兴的前程。

然而,中国的事情终究要靠中国人自己才能办好。

中国不同于其他任何国家,具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特殊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条件。

无论是当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进行革命,还是新中国成立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基拙上建设社会主义,还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的新政策,都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从未遇到过的新课题,都不可能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述中找到现成的答案。

只有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改变中国的命运。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之所以还要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从根本上说,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所决定的。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地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江泽民同志这一论断,是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150多年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和深刻的理论意义,集中体现了进入21世纪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新认识。

回顾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就是与时俱进的典范。

恩格斯曾经说过,他和马克思原来都是青年黑格尔派,当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出版后,“我们一时都成为费尔巴哈派了。

”但是,“1848年的革命毫不客气地把全部哲学都撇在一旁,正如费尔巴哈把他的黑格尔撇在一旁一样。

这样一来,费尔巴哈本人也被挤到后台去了。

”而正在这个时候,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在与时俱进中诞生了。

马克思恩格斯正是顺应时代进步的潮流,立足于新兴的工人阶级斗争的实践,批判地吸取前人的思想成果,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运动创建了科学的思想体系,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

对于自己创立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一再强调:

“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

”他们不但是这样要求的,而且本人也是这样对待自己的理论的。

他们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的变化而修正那些过时的结论和观点。

在《共产党宣言》发表25年后的1872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为《共产党宣言》德文版所写的序言中说:

“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宣言》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1895年,在恩格斯生命的最后一年,他在回顾自己和马克思在1848年欧洲革命中所持的立场时还指出,他们曾经认为,“伟大的决战已经开始,这个决战将在很长的和充满变化的革命时期中进行到底,而结局只能是无产阶级的最终胜利。

”但历史表明,“我们当时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

”“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

特别是,科学上的每一项新发现,都使马克思恩格斯感到衷心喜悦,并根据这些新发现对自己的学说进行充实和修改。

比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写作《共产党宣言》时,几乎还没有人知道社会的史前史。

后来由于哈克斯特豪森发现了俄国的土地公有制,毛勒证明了这种公有制是一切条顿族的历史起源的社会基础,而且人们逐渐发现,村社是或者曾经是从印度到爱尔兰的各地社会的原始形态。

摩尔根发现了氏族的真正本质及其对部落的关系,这一卓绝发现把这种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内部组织典型揭示出来了。

马克思非常重视这些科学发现,对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作了大量的摘要和批语。

恩格斯完成了马克思的遗愿,在1884年发表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还在1888年对《共产党宣言》关于“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一论断,加了一个注:

“这是指有文字记载的全部历史。

”而当马克思恩格斯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们更是喜悦无比。

比如,1882年慕尼黑电气展览会上,法国物理学家马·德普勒展出了他在米斯巴赫至慕尼黑之间架设第一条实验性输电线路的研究成果,引起了马克思的关注和兴趣。

恩格斯还将科学的出现和进步与人类的思想认识的发展联系起来,他说:

“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

”由此可见,他们关注科学的进展,并随着科学的发现而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推进理论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还非常关注资本主义发展中出现的新变化并作出了深刻论述。

在19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还处在自由竞争的时代,马克思就敏锐地察觉到信用制度、股份公司和交易所将给资本主义经济带来的影响。

恩格斯晚年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现象给予了高度关注。

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征兆的逐步显现,恩格斯虽然还没明确指出资本主义已进入垄断阶段,但已看到了自由竞争将为垄断所代替的趋势。

列宁也是与时俱进的典范。

他明确指出:

“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

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向前推进。

”列宁也指出,马克思的理论“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

列宁揭示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创立了帝国主义论。

列宁没有拘泥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将在西欧北美的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同时发动并同时取得胜利的观点,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首先获得成功的理论,并且领导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

特别是,列宁对自己提出的一些重要主张,也根据形势的变化和实践的需要,作出大幅度的调整和修正。

比如,在无产阶级专政问题上,由强调暴力镇压到强调民主和国家管理的转变,由实行直接民主到间接民主的转变;比如,在经济建设上,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等等,都是与时俱进、大胆创新的。

因此,邓小平经常称赞列宁是一个“真正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这些论述告诉我们,他们的学说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而实际生活总是在不停的变动之中。

这种变动的剧烈和深刻,近一百多年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

因此,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从我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我们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

第一次飞跃找到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找到了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并在革命胜利后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毛泽东思想。

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我国经验和研究国际形势的基础上,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性创造,体现在实践上,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在理论上,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在政治上,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道路”,用党的十七大报告的概括说,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理论体系”,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的理论成果。

“旗帜”,则体现了“道路”和“理论体系”的有机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高举这面旗帜,既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又要在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两者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就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高高飘扬。

党的十七大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重要理论结晶。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启了全面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是最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受住国内外政治风波和经济风险等种种严峻考验,在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发展变化的基础上,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承上启下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说一脉相承,一是它们都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在理论渊源上一脉相承;二是它们都坚持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在理论主题上一脉相承;三是它们都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理论品质上一脉相承;四是它们都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为立论基础,在理论基点上一脉相承;五是它们都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理论目标上一脉相承。

说与时俱进,是说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都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总结改革开放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新鲜经验,注重探索和回答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在理论创新和理论发展上都作出了各自的独特贡献。

它们既相互贯通又层层递进,体现了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理论创新成果的科学性体系、阶段性成果和发展性要求的内在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唯一正确的理论。

在这个理论体系指引下,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

近30年来,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指导下的创新实践,既体现了中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特殊性,又必然会对世界社会主义和人类进步事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到21世纪中叶,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四)科学发展观在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中处于核心地位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

这些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是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的自觉认识和深刻把握,非常切中当代中国发展的要害,抓住关键。

它们彼此相互贯通、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是辩证统一的科学体系。

其中,科学发展观是灵魂,居于统领地位,是贯穿这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主线,其他重大战略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在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展开和具体体现,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共同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奋斗目标。

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这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内在联系,对于全面深入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科学发展观奠定了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之所以说科学发展观在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中处于核心地位,是由于其基本内容所决定的。

社会实践及其需要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实践的发展必然提出许多新的问题,迫使人们去研究、去解决,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说过: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事实就是这样,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都产生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实践进程中,也都是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服务的。

我们党在理论上能否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回答和解决中国面临的重大实际问题。

作为我们党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科学发展观就是在切实解决现实问题、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进程中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形成了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系统认识,确立了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为各个领域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

在发展的目的上,它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强调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发展的方向上,它按照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要求,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向前推进;

在发展的要求上,它坚持又好又快发展,强调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在发展的依靠力量上,它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把为谁发展和靠谁发展统一起来,强调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深厚基础和力量源泉,等等。

它在发展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为什么要发展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问题,科学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标志着我们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阶段。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当前工作来讲,是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但是从其理论内涵讲,又不仅仅是为了实现这一近期奋斗目标,而是为了更好地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科学发展观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

2、科学发展观是贯穿其他重大战略思想的主线

科学发展观不仅奠定了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而且是贯穿其他重大战略思想的主线,其他重大战略思想则是科学发展观在不同方面、不同领域的展开,是科学发展观中的应有之义、必然要求、重要前提、实现途径和组织保障。

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都贯穿了以人为本这个核心、贯穿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贯穿了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一基本目的。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一个基本执政理念。

无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等,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实现和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符合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在谋划各个方面的发展时,搞好统筹协调,努力做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我们党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本着眼点是用新的发展思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奠定坚实基础。

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需要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建设和发展的密切配合,缺少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和方面,都会对经济发展形成制约,必须要做到互相配合、协调发展。

我们党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都是为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服务的。

从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来说,就是根本指针与奋斗目标的关系,是思想基础与前提条件的关系,具有内在联系。

科学发展观从发展的角度科学回答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指南。

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行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才能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稳步、健康、扎实地向前推进。

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要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又为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紧密联系、整体推进的发展布局的要求。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强调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深刻体现了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

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深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动力和发展途径的要求。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提出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把对内科学发展和对外和平发展结合起来,把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结合起来,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为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深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适应又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要求。

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强调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为人民掌好权、执好政,为发展提供可靠的组织保证,深刻体现了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要求。

由此可见,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从不同领域、不同方面,深化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反映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新进展,体现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新要求,开辟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新境界。

掌握了科学发展观,就掌握了理解和把握这些重大战略思想的根本。

深入系统学习掌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又能更深刻更具体地把握科学发展观,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要求我们,必须在实践中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谋划好、规划好、落实好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建设和发展,以各个方面的建设和发展来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二、深入贯彻和落实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