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讲伤寒论.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37879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倪海厦讲伤寒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倪海厦讲伤寒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倪海厦讲伤寒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倪海厦讲伤寒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倪海厦讲伤寒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倪海厦讲伤寒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倪海厦讲伤寒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倪海厦讲伤寒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倪海厦讲伤寒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倪海厦讲伤寒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倪海厦讲伤寒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倪海厦讲伤寒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倪海厦讲伤寒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倪海厦讲伤寒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倪海厦讲伤寒论.docx

《倪海厦讲伤寒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倪海厦讲伤寒论.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倪海厦讲伤寒论.docx

倪海厦讲伤寒论

倪海厦讲伤寒论

倪海厦讲伤寒论

倪海厦讲伤寒论

本文转载自高山予鹰《倪海厦讲伤寒论

(1)》

倪海厦讲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篇

(1)

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对于太阳,可以代表经络中的太阳经,也可以代表全体阴阳状态的太阳。

八纲辨症中表里的“表”,在这里指的就是太阳。

太阳为寒水,所以常人皮肤表面是冰凉的,手脚是温热的。

体表有这太阳的寒水,可以保卫我们不受外界寒热的影响,调节体温。

这寒水不是停滞的,是不断的代谢更新的。

张仲景的观念:

人身体很虚弱的时候,就是体力不够,免疫系统较差的时候,平常素体虚弱,本身就很虚弱的人。

它的原因就是肠胃不好,因为肠胃是后天之本,有一天突然感冒,风寒一进来,免疫系统马上出去相抗,因为风寒从表面进来,所以免疫系统一抗,一定是在表面上堵到,在皮肤表面上抗争,所以摸到的脉是浮脉,浮在表面上。

何谓浮?

手指头轻轻的碰,就摸到脉就是浮脉。

所以病人有感冒表证的时候,摸到的脉就是浮脉。

为什么在表?

因为血里面的免疫系统在表上和滤过性病毒相抗产生的现象,所以第一个症状叫作脉浮,就是脉会浮出来,人平常不会脉浮的。

为什么有的人常年不感冒?

因为他肠胃好,所以后面治疗的方剂都是从肠胃下手

倪海厦讲伤寒论

的。

西医说感冒是滤过性病毒引起的,西医的药物学说,滤过性病毒没有抗生素可以杀它。

但是感冒的时候,西医开抗生素的药,来增加抵抗力,抗生素下到胃里面,肠胃第一个受到损害,本来就是肠胃不好,才会表不固,才会抵抗力差,才会得到感冒。

所以西药吃下去,肠胃会越来越差。

张仲景的脉法,最常用的就是浮沉迟数,浮脉与数脉是阳,沉脉与迟脉是阴。

在针灸学中教过,浮脉就是轻轻地摸在皮肤表面就摸到脉。

初病如果脉是浮脉,或加上一点“大”、“动”、“滑”、“数”,这是阳脉,代表阳病;若病久了,变成沉脉,或加上一点“涩”、“微”、“弱”、“弦”这是阴脉,代表阴病;就是病势在进、在恶化中。

若反之,原来是阴脉,后来变成阳脉,则是病势在退,在恢复中。

正常人的脉是“不浮、不沉、不迟、不数”,就是常脉。

张仲景的脉诊只是辅助,望闻问切中,有些中医若单用切法只是巧匠、下工。

结果开药方出来七、八十味药。

这不是正统中医,治不好病。

张仲景很擅长于望诊、闻诊、问诊,不是只有诊脉,因此不需要把脉法分的很细。

张仲景的观念中,认为阳有病,不可以看到阴脉,有病当见阳脉。

只有经方的力量,才可以很快地把阴脉的病,才几天就变成阳脉。

在一些感冒或者心脏病的案例,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

为什么头项强痛而恶寒?

人身上的穴道,风池、风府、风门,都在背后,后脑是受风的地方,所以有一句话说“神仙也怕脑后风”,不要脸对着冷气孔吹,第二

倪海厦讲伤寒论

天会面部中风口歪眼斜。

脖子后面对着吹,第二天项脖子强硬,因为这个地方就像免疫系统的开关一样,这地方一受到寒,温度就低,温度低,寒则缩,缩则血管、神经就被绑到了,血管变小了,血过不去,病人就会感到酸痛,痛在皮肤表面,在经络学上可以看到。

张仲景当年虽然不知道有冷气,但是处方是一样的,理论是一样的。

所以经方还是能够通用。

为什么恶寒怕冷?

恶寒就是一直发抖,因为人身上的水道系统,皮肤表面上都有一层水气在上面,人身上的汗水,是经过汗腺到皮肤毛孔的,如果汗水已经离开汗腺了,但是还没到皮肤毛孔,这时突然碰到表寒,毛孔都闭起来,水出不去,只好停在皮下,水一离开汗腺,汗水就变成冰的,所以会有恶寒的现象。

只要出现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些症状,就是太阳证。

我们不管他里面是什么病不管是肺癌、肝癌,就以太阳证来处方用药就对了。

如果病人原来是厥阴病,治疗了以后,最后变成太阳证,就是快好了。

如果反过来,太阳证的病人,治疗后变成厥阴证,你当医生的就要反省检讨了。

二: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的中风证,就有下面的症状,发热,汗出,恶风,脉缓。

如果肠胃功能很好,体力很好,也会有得到感冒的时候,如果不动,不会得,如果运动后,汗大量流失的一x那,突然受风、受寒,感冒了,就会摸到很浮的脉,浮的脉,就是有外证,有表证。

所以如果摸到很浮,很紧的脉,就代表这

倪海厦讲伤寒论

病人的身体很好。

所以如果摸到浮缓的脉,就代表这病人的身体素虚。

为什么会发热,免疫系统产生相抗的时候,会有热能散发出来。

这里的『汗出』是主证,是一种“病汗”,平常没事,天气很好,大家都不流汗,只有他一个人流汗,也是一种“汗出”的症状。

这里的发热,有时候会发热、有时候没有发热;中风证的发烧,一般不是高烧、温度不是很高。

所谓的风,并不会把皮肤毛孔收敛起来。

寒,会把皮肤毛孔收敛起来。

有一种滤过性病毒,会引起病人的皮肤毛孔收束起来,病人完全没有汗,嘴巴讲好冷,摸身体是滚烫的,热能散不出来,但是病人感觉是冷的,这种就是。

有一种是病人会流汗,但是汗流出来,病人的症状并没有抒解。

怕风,就是不喜欢吹到风,就是恶风。

三: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暂且不管,“必”,就是一定有的症状,一定有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这就叫作伤寒。

或已发热,或未发热,这在临床上有的时候有,有的时候没有,因为人的体质不一样,体质好的人,得到伤寒会发热,体质不好的人,看不到发热,病直接进到里面了,但一定有的症状是恶寒,怕冷的现象。

水停在表面上,会感觉到冷,水停滞,造成温度下降。

人的神经,血脉系统,都是一直在循环,突然这部份被寒束到,产生障碍,神经没有好的营养去供应,病人会感觉到痛,这个痛就是因为压力

倪海厦讲伤寒论

而且冷。

所以要把水排掉,如何把水排出去,同时把病毒排出去?

因为人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水份,如果攻的太过,结果感冒好了,人也脱水了。

所以在排水的同时,要把丧失的津液同时补足。

为什么会「呕逆」?

一般来说,当病情进入少阳的以后,会有呕逆的现象,但在这里并不是进入少阳,而是病人本身肠胃有问题的人才会产生的现象,或平常肠胃很好,而大饱大饥之后或吃坏肚子上吐下泻的时候,感冒进来,才会呕逆,呕逆就是东西吃不下去,并不是每个人得到伤寒都会有呕逆的现象。

脉阴阳俱紧,阴阳脉,过去有两派说法,一说左手为阴,右手为阳;左手为血,右手为气。

一说轻轻摸到表面上跳得紧数强,重按到骨边,跳的更强,表是阳,里是阴,这二说法皆可。

现在我们来做个总结,所谓阴阳脉,所谓寸为阳、尺为阴,这在临床上是最有用的,所以临床上摸到寸脉与尺脉都是又浮又紧,就是脉阴阳俱紧。

太阳病,有一种会流汗,没有恶寒,但风吹的很难过,病人会发热、发烧(中风),有一种没有流汗,恶寒,怕冷,全身骨节酸痛,这是因为水排不出去(伤寒)。

中风为什么不会骨节酸痛,因为水排得出去,所以滤过性病毒千百种,只分这两种就好了,按症处方,就是辨症论治。

若以节气来看,“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

”所以在霜降到春分这段期间,被寒气所伤,就称为伤寒。

因为寒气乃是冬天的正气,所以

倪海厦讲伤寒论

被冬天的正气所伤而产生的伤寒,并非疫病,所以不会传染。

在南方一样有伤寒证,在美国佛罗里达很多,例如长时间在冷气房工作,或是游泳突然跳进冷水中,都可能出现伤寒证。

如果是身体很强的人,吹了冷气,可能只是皮肤痒一下就好了,所以平常要保养身体,除了食物选择以外,就是要把肠胃保养好;人体要清灵,天是虚灵,人是清灵的意思,就是食物进入身体,二十四小时就要排出去,新陈代谢很好,就是“清”而能够“灵”动。

我们临床使用麻黄或桂枝,就是看病人有汗或是无汗,就是中风与伤寒这两种病症的区别。

四: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静者,为不传也;若脉数急者,为传也。

一开始初得病,是在人体的表面,也就是太阳,如何知道病有没有入里,如果是进入阳明,就是肠胃,阳明无死证,也就是病进入阳明就停住,不会再进,到此结束。

如果是进入少阳,就可能继续进入太阴、少阴、厥阴。

一日,是一候,差不多不足七天,正确算起来,足足六天。

为什么六天?

人和大自然是相通的,中医的观念是天人合一,在风水地理上,有节气,从立春到雨水,这中间相隔十五天,如果把十五天当定数,每十五天分成上元、中元、下元,如果把四十五天定数,每四十五天分成上元、中元、下元,如此累积起来,在易经八卦来讲,这是宇宙间的东西,

倪海厦讲伤寒论

在节气上也可以看到,台风来的时候,没有连吹五天的台风,也没有连热五天,到第六天还没改变节气的。

大寒,也没有连冷五天的,到第六天一定会热起来,阳会回复过来,这是自然界的现象,世间没有一样东西在转变中间,超过六种转变,所以易经是六个爻,所以一候,是阳六,人的阳数回复回来了,人也是这样反应。

脉静者,为不传也,脉静就是脉没有变化,如果摸到脉是浮缓,到第六天还是浮缓,这病不会传经,一直停留在太阳上面,不会再进入里面了,静就是脉没有变。

若脉数急者,为传也,如果脉本来是浮缓的,突然跳的很数很急,就是往里面传了,传到少阳或阳明或少阴,不一定的,为什么不一定?

临床上绝大多数都是心脏受到影响而使病情传经,例如情志受到影响,因为人的情志不一样,如果正好感冒,却遭小偷,被吓一跳,恐伤肾,就进入少阴了,如果正好感冒,跟老公吵架,怒伤肝,就进入蹶阴了;这就是传经,传到那一部位不一定的。

还有一种是被西药所伤,例如吃了抗生素,结果舌苔变成地图舌,就是心脏功能受损了。

所以保持平常心,不要吃西药,就算病进来了也只能在表,「百病风之始」,所有的病刚开始的时候都是风引起的。

五: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颇欲吐,若烦躁者,为传也。

太阳症状,分「中风」和「伤寒」。

太阳病进入身体的时候,

倪海厦讲伤寒论

有的时候是进入少阳再进入阳明,有的时候是进入阳明再进入少阳,阳明证主要的症状是「但热不寒」,在太阳少阳的时候,有时候还会觉得冷、寒,进入阳明的时候就看不到寒证了,全部是热证。

少阳,就是「往来寒热」,好像打摆子一样,忽冷忽热,一下冷一下热,这是主证。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一进入一条经的时候是一候,就是六天,如果经过了二三候,本来是伤寒无汗关节酸痛,看不到阳明证和少阳证,代表「表证」还在,并没有传经。

颇欲吐,若烦躁者,为传也。

很想呕吐、烦躁,少阳证的时候,胸胁苦满,如果想呕吐,有吐的症状、恶心感觉的时候,这就是少阳证才有的症状。

阳明证,因为是但热不寒,病人一定会烦躁,烦就是心情郁,心情很不好,压力很大的感觉,躁就是情绪很不稳定,看到人就很火大,很容易发脾气,动作上没有办法定下来,情志上没有办法安定下来,晚上失眠反复,通通可以称为烦躁。

所以看到颇欲吐,就是少阳证,看到烦躁的,就是代表阳明证。

六: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内经: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所以温病跟时疫有关系,譬如夏天的霍乱、疟疾,在中医再推衍到因此冬天伤于寒,冬天本来是要保护收敛的,结果不小心伤于寒,病没有好,到春天就变成温病,这是内经上讲的。

如果我们用二十四节气来计算,从霜降到来年的夏至之前,这一段时间发出来的有热证的病,

倪海厦讲伤寒论

是因为伤于寒所产生的温病;如果是夏至以后所发出的有热证的病,才能算是热病、或湿热病。

临床上看到,如果大量汗流失的时候,例如运动完或工作环境大量流汗的,在这身体水份很少的时候,得到的感冒都是温病,像小儿感冒多是如此,因为病的来源就是太皮了,小儿好动所以津液流失很多。

所以张仲景治疗温病的处方,一定都加上很多生津液的药、把津液补足,病人发热而渴,不恶寒者,自身津液本来就不够了,滤过性

病毒进来的时候,残余的津液都跑到表面上去了,而津液就是我们的抵抗力,为什么发热而渴?

因为津液跑到表面来和病

毒相抗的时候,体内津液不够就会令人觉得口渴。

为什么不恶寒?

人的身上有百分之七十的水和百分之三十的血,人的体温都是在血里面,所以如果失血过多的时候,会发冷,所以血量不足的时候,会怕冷,如果血里面的水不够,病人会发热,就不

会恶寒了。

所以太阳病分三种,一为「中风」,一为「伤寒」,一为「温病」。

七:

若自汗出,身灼热者,名曰「风温」如果人一直流汗,体液一直在丧失,摸他的身体很烫,这有一个特别的名称就是「风温」。

过去环境不同,是因体力透支造成,例如在我在佛州有一个案例,一个木工在伤寒快痊愈的时候,结果因为工作出汗很多,于是得到风温。

现在看到的风温,多是医生开给病人发汗去水的药太重了,补足津液的药太少了,才会看到这种脱水的现象。

八: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息必鼾,言语难出。

若发

倪海厦讲伤寒论

汗者,小便不利;若被下者,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S;若火蒸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阴阳脉都浮起来的时候,代表病在表,是风温。

病人津液本来就比较少,血比较多,在水份少的状况,病人会出现表热,所以阴阳脉俱浮的时候,左右手的脉都浮缓,病在表上面,而且是热;人的水源,当吃了食物到胃里面去的时候,因为胃很热,所有的水会气化掉了,胃是土,土生金,肺主皮毛,水气到了肺,马上就发到表面了,所以喝水、喝热汤的时候会流汗。

另外成形的食物会到小肠去,食物中的水到达小肠之后,才能被吸收成为血液循环系统中的养分。

身重,为什么身体感觉到很重?

脾脏主四肢、主肌肉、身重是脾脏受到影响了。

水和血是同源的,身体里面的水有一定的比例,要由水来带动血里面的营养,到身体的关节组织末稍去,如果水不够,血的循环速度就会减缓,人就会感觉到身体很沉重,精神下好,睡觉会打鼾,话都懒的讲了,这就是为什么多眠睡。

西医只有验血报告,没有验水报告,所以光看验血报告不是很准。

中医如果看验血报告来看病,也是不对的。

伤寒论里有汗、吐、下三法,当病在表的时候,属太阳证取汗法,如果病在里的时候,取下法,吐法用的不多,一般病在膈上,就是胸膈以上的时候,才会采用吐法。

若发汗者,小便不利,如果这时候再发汗,病人的水本来就已经不够了,汗流太多,当然津液不足,

倪海厦讲伤寒论

尿就少了。

若被下者,直视、失溲,张仲景伤寒论的精神是,病人有表证的时候,一定是先解表再攻里,发表发太多的话,津液会伤到,攻里攻太快的话,津液也会伤到;没先解表却先攻里,结果把胃、小肠、大肠里面所有的东西都清出来,营养顿失,一下子身体里面的营养都没有了。

保持在身体的食物一直在消化,一直在提供我们能量,人的身体在慢慢用它的能量,一下子清出来,源头没了就会没有体力,病人眼睛就直了,小便流出来,失溲,这小便,不是小出来的,是漏出来的,肝主血,肝藏神,肝在管眼睛。

我们有五分之一的血在肝里面,这血不是固定在里面,而是一直在循环的,突然源头没有了,肝血就枯掉了,眼睛能看到,都是靠肝脏的血供应的,结果眼睛就直直的不会转动了,很危险的。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北方的人睡在炕上,如果生病了没有用药,用火烤一烤让汗出来,烤出来的汗和用药攻出来的汗是不一样的。

用火烤出来的汗,只有津液出来了但是病毒还在里面,所以不要用烤的,火一烤,病人的皮肤表面发黄色,看起来是黄色,其实是血的颜色,血管里看血液是红的。

经过一层皮肤,看到的血液的颜色会是黄的,这就告诉你血里面的水没有了。

透过皮肤看到的是血的颜色?

所以这种发黄,不是肝胆病的发黄,不要弄错了,这种是失水导致的发黄。

严重的话,津液丧失太多的时候,脑里面得不到正常的血来滋润,会发惊痫。

肝主筋,筋也靠血来养,没有充份的

倪海厦讲伤寒论

血来供应,就会抽筋,会时瘛,抽搐一下又松开来,抽搐一下又松开来,瘛就是筋松开来,就是收紧。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错了也罢,还可以救,如果再用火去烤他,血里面的水如果完全没有就完了。

打点滴,只能暂时缓解,水还是会从小便流失,一定要从嘴吃下去食物中的水,由肠胃吸收后人体才能受用。

九: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如果白天得到的病,就是发于阳,过一个晚上,就是第二天了,所

以如果足足六天之后,也就是第七天的白天会痊愈,所以说“七日愈”。

如果晚上得到的病,就是发于阴;到白天了,才开始算天,所以得病的隔天才算是第一天,足足六天之后,也就是第六天的半夜,会自己痊愈,所以说“六日愈”。

不管是阴病或阳病,得到感冒,正常的话,六天一定会好,所以如果感冒不吃药,一个礼拜会好。

「阴阳」二字释义颇泛,以寒热分「阴阳」,寒为「阴」,热为「阳」。

以表里分「阴阳」,表为「阳」,里为「阴」。

以脏腑分「阴阳」,脏为「阴」,腑为「阳」。

以上下分「阴阳」,上为「阳」,下为「阴」。

以左右分「阴阳」,左为「阳」,右为「阴」。

以气血分「阴阳」,气为「阳」,血为「阴」。

以实虚分「阴阳」,虚为「阴」、实为「阳」。

其它以身体组织之内分泌液、水份、血浆等有物质者谓之「阴」,身体之抵抗力、细胞之新陈代谢力、各脏腑之自然机能等无形者谓之

倪海厦讲伤寒论

「阳」。

十: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头痛,如果自己会好,一个星期就好了,感冒到第七天还没好,就要赶快去看医生了。

太阳病,有时候传阳明或少阳,或从阳明进入少阳,或从少阳进入阳明,不一定的,如果太阳病,在还没到足阳明之前,先扎足阳明本穴「足三里」就不会传了,在还没到足少阳之前,先扎胆经的本穴「临泣」就不会传了。

如果到了第六天满第七天还没好,可能传阳明或少阳了。

如果小孩到了第七天还没好,变成恶心呕吐就是传少阳了。

阳明热就是大肠经,因为津液干了,大便会堵在大肠里,如果小孩变成烦躁,不吃,东西乱丢,晚上发狂奔走,捻衣摸床,就是传阳明了。

阳明壮热其实就是大便的浊气跑到脑子里面去造成的。

十一: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因为病在阳,六天足尽,到第七天的中午,事实是足六天,就是巳时到未时,中午的时候解掉。

所以开给病人处方的时候,如果是太阳病,晚上九点吃药下去,十点的时候,

症状都去掉了,还有一点头昏,到了明天中午的时候,精神完全恢复回来,就是病完全好了。

如果是病在阴,譬如少阴证,到晚上三更半夜,开始找东西吃,就是好了,如果是病在阳,到第二天中午,胃口大开猛吃,就是好了。

十二:

「中风」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如果得到伤寒中风,吃了药,表证去掉了,病人还不了了,也就是精神萎靡,很不爽,精

倪海厦讲伤寒论

神还没完全恢复,如果不吃药,十二天会好,如果吃开心汤,心情好,病马上就好了,所以情志上要注意一下。

十三:

病人身大热,反欲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

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此条就是中医在辨症「寒」与「热」,如果摸病人,身体很烫,病人还要穿衣服,就是热在皮肤,寒在骨髓,这是“真寒假热”,表面上是热,其实里面是寒,表示病是往里面走的。

人的身体里面是纯阴,纯阴里面有阳,六天以后,阳会复出,所以纯阴中间还有阳在里面。

如果滤过性病毒跑到很深的身体里面,元阳就会往外散了,造成里面会更冷,因为体力往外散,外面就成为热的。

人的身体能保持一定的恒温,就是阴和阳协调,简单说阳多阴少就会发热,阴多阳少就会发寒,这是「阴阳」的观念。

如果寒在里面,里面的阳会往外走,因为阳被挤出来了,所以热在皮肤,寒在骨髓,所以这时候摸病人会身体很烫,而病人还要穿衣服,这是因为冷在里面。

如果身大寒,摸病人的身体是冰的,而病人不要穿衣服,要脱掉,就是热在里面,这就是「表寒里热」,热在骨髓,「真热假寒」的现象。

鉴别真寒假热:

面色:

两颧色红,界限分明,红部虽鲜艳,而不红部则白中带青。

口鼻气:

呼出气不温,且不急促,气亦不臭。

舌形:

舌虽干而质淡,或红而质润。

脉象:

脉虽浮数,按之则无力。

按胸腹:

胸腹部按之不蒸手,初按似热,久按不如平人,不觉甚热。

真热假寒:

面色:

面色表虽冷,

倪海厦讲伤寒论

面色虽滞,两目则炯炯有神。

口鼻气:

呼出气必温,且急促,或有不臭。

舌形:

舌虽干而质燥,苔虽薄而根必厚,或黄而疏松,或润而齿枯。

脉象:

脉虽沉细,必兼数急。

按胸腹:

四肢虽寒,胸腹必热,久按且蒸蒸有热气感。

以后我们会常看到「上寒下热」,而不用「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看到「上热下寒」,就是告诉你去热和去寒的药必须同用。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不谈阴虚内热,他用的是阴盛、阴亡,阳盛、阳亡,所谓的阴盛就是阴实,阳盛就是阳实。

温病派的医生看到每个人都是阴虚,都想到用补药,但是张仲景治病的时候不用补药。

他治病的时候小补的时候用炙甘草,中补用大枣、白芍,大补的时候加人参,补阴的药顶多就是这样。

反而阳药用的很多。

所以治病的时候不用补药。

那什么时候吃补药?

身体健康的时候才吃补药。

这与温病派的观念完全不同。

十五: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伤寒金匮中的方剂,大概有百分之六十的处方都是用桂枝汤做加减,经方家认为桂枝汤是调和阴阳的第一方,这个汤方是古代圣贤历代相传的经方,张仲景将它归经到治疗太阳中风来使用。

读伤寒金匮的时候,会遇到三种剂型,有汤剂、散剂、丸剂。

什么时候用汤剂、散剂、丸剂?

汤者『荡』也,就是说扫荡的力量很强,取它的迅捷之性。

当我们要涤荡五脏六腑的病邪的时候,通关活络的时候、阴阳不平衡的时候,这些情况都

倪海厦讲伤寒论

用汤剂。

怎么知道阴阳不平衡?

白天昏昏沉沉,晚上精神很好,就是阴阳不平衡;或者是你跟大多数人不一样,也是阴阳不平衡,例如十个人吃虾子,结果九个人没事,一个人有事,那一个

人就是阴阳下平衡。

如果倒过来,吃了虾子,九个人都拉肚子,一个人没事,那就是虾子有问题,或者是那一个人做了什么事。

学中医跟侦探一样要有commonsense。

还有,病情沉重的时候、病人有痿症、肌肉枯槁的时候、皮肤干枯的时候、要增益气血的时候,都用汤剂。

例如桂枝汤,如果做成桂枝丸,结果桂枝丸吃下去等很久才会发汗,桂枝汤一喝下去就发汗,不一样的效果。

煮汤也有技巧,大火煮取其“气”,小火煮取其“质”,发表的药,例如桂枝汤要用大火煮,所有发表的药方都用大火煮。

攻里的药、温里的药用小火煮,取其“质”。

散剂用在久病、或病在四肢,像是风湿的痹症、或者表里游走的病,都可以用散剂。

丸剂最主要的可以逐破积聚,或者不进饮食的人,胃口不好的情况下,可以用丸剂,丸剂药缓力专,效力缓慢但力量专一,可以集中于一处病灶。

所以如果病邪扩散全身的时候,就要用汤剂才有办法。

例如要打虫的时候,用到乌梅丸,集中攻击一个定点,引诱虫来吃,如果做成乌梅汤,乌梅是用醋泡过两天,乌梅汤又酸又辣又苦,怎么喝?

勉强喝下去结果虫没吃到,只有你吃到,虫没事只有觉得很爽。

以后会慢慢介绍方剂的运用,有很多技巧在里面。

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代表病在表,脉浮在表

倪海厦讲伤寒论

面上就是热自发,代表身体的免疫系统出来和病毒相抗。

阴弱者汗自出,阴弱就是身体素虚的人,本身身体常年不好、瘦瘦的、肠胃不好,身体的固表能力不够,就不能保持身体的津液,而一直往外散,流出来的就是汗,汗是从血里面的水出来的,血因为有水,可以很容易的在身体里面跑,来供应身体里面的能量,表不固的时候水散出去了,相对的血液循环就会受到影响,病人就感觉到啬啬恶寒,一阵一阵的冷,淅淅淅恶风,风吹得很难过,翕翕发热,一阵一阵的热,要发烧也是一阵一阵的热,鼻鸣、干呕者,这些副证,桂枝汤主之,张仲景的第一个方剂。

为什么设计这方子?

因为仲圣知道病人津液不断的在丧失,所以桂枝汤证一定有汗,「桂枝汤」的主证是病人有汗而且恶风,如果无汗,病人感冒发烧高热且完全没汗,就不是「桂枝汤」证。

因为有汗,所以体液一直在丧失,要赶快利用红枣补足,肠胃里面有很多黏液,体液一直在耗散的时候,胃、小肠、大肠的黏液都会跟着出去,红枣表面是红的,里面是黄的,火生土,而且红枣煮出来的汤液黏黏的,所以喝之后,等于是肠胃的津液。

举凡在肠胃的津液快干掉的时候,要赶快用红枣补足。

为什么用「甘草」?

「本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