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无处不有教学反思简短50字.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37890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恐龙无处不有教学反思简短5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恐龙无处不有教学反思简短5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恐龙无处不有教学反思简短5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恐龙无处不有教学反思简短5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恐龙无处不有教学反思简短50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恐龙无处不有教学反思简短50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恐龙无处不有教学反思简短50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恐龙无处不有教学反思简短50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恐龙无处不有教学反思简短50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恐龙无处不有教学反思简短50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恐龙无处不有教学反思简短50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恐龙无处不有教学反思简短50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恐龙无处不有教学反思简短50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恐龙无处不有教学反思简短50字.docx

《恐龙无处不有教学反思简短5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恐龙无处不有教学反思简短50字.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恐龙无处不有教学反思简短50字.docx

恐龙无处不有教学反思简短50字

恐龙无处不有教学反思简短50字

(经典版)

 

编制人:

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

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

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学校:

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

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

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幼儿教案、小学教案、中学教案、教学活动、评语、寄语、发言稿、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tips:

Thisdocumentiscarefullycompiledbythiseditor.Ihopethatafteryoudownloadit,itcanhelpyousolvepracticalproblems.Thedocumentcanbecustomizedandmodifiedafterdownloading,pleaseadjustanduseitaccordingtoactualneeds,thankyou!

Inaddition,thisshopprovidesyouwithvarioustypesofclassicsampleessays,suchaspreschoollessonplans,elementaryschoollessonplans,middleschoollessonplans,teachingactivities,comments,messages,speechdrafts,workplans,worksummary,experience,andothersampleessays,etc.IwanttoknowPleasepayattentiontothedifferentformatandwritingstylesofsampleessays!

恐龙无处不有教学反思简短50字

  这是恐龙无处不有教学反思简短50字,是优秀的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恐龙无处不有教学反思简短50字第1篇

  一、说教材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课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4单元的第3篇课文。

本册书说明文阅读共两个单元,可以说重在培养学生对说明文的阅读、理解、分析的能力和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以及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

整体感知,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提高默读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一篇典型的科普说明文,两篇短文《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都有关于恐龙,但是说明的对象又有所不同,又结合班级情况和单元重点。

在重难点上不必面面俱到,只是重在培养他们阅读说明文的能量从而积累知识。

  二、说教法

  说明文是相当枯燥了,因此必须抓住某一方面来提起学生的兴趣。

所以在教学上必须让学生自己找到感兴趣的问题加以提炼。

故,在教法上我多用默读,让学生自己读懂文章,在相对有难度地方采用自主、合作、探

  究的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其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本文作为阿西莫夫——科幻之父的科普问,尤其是语言方面更有许多值得体味的地方。

  三、说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短文两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

  3.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

  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四、说课时

  依照目标分为一课时。

  五、说准备

  1、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习惯,布置预习内容。

(生字词、作者简介)

  2、准备好多媒体电脑,投影及相关软件。

  六、说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今统治地球的是人类,人类的历史也不过几百万年。

在人类出现之前,曾有一种爬行动物统治过地球,这种爬行动物是什么呢?

(恐龙)然而在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六千万年的恐龙突然消失了。

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一个谜。

如今在不同的地区发现了恐龙化石,这意味着什么呢?

恐龙灭绝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对此,美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针对上述两个问题分别做出了回答。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两篇短文。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同学们默读第一篇《恐龙无处不在》,并思考:

(多媒体依次显示)

  1、在南极及其他大陆上都发现了恐龙化石,作者首先想到了什么?

  2、恐龙能在今天的南极地区生存吗?

为什么?

作者经过分析思考得出了什么答案?

  明确:

1、恐龙化石无处不有

  2、不能。

因为南极地区非常寒冷,而恐龙不适应寒冷的气候。

恐龙的生活环境需要的温度是32度左右。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在迁移。

  (设计意图:

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知道作者写的意图。

  由此,引出了大陆漂移学说,更形成了一种理论——“板快构造”理论。

刚才同学们看书时应该发现文中6—8段对“板快构造”理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有没有同学能用自己的话把他阐述出来?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

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生活。

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这些大陆经过不断地漂移,逐渐形成了今天大陆的样子。

这些大陆在分离时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所以今天在地球的各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

  也就是作者将恐龙无处不在与“板快构造”理论联系了起来,用书中的原话,就是最后一段:

(请同学们一起读一遍)

  因此,南极洲的恐龙化石,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设计意图:

让学生明白说明文的说明对象要研究课文才能找到,不一定在课文开篇提出,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

  思考:

  1、那同学们想一想,本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到底是什么?

(板快构造理论)

  2、为了说明清楚对象,他的说明角度是什么?

(通过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来证明“板快构造”理论)

  3、本篇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写作思路)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图表。

(设计意图:

让学生明白读说明文的过程与方法,清楚作者思路,以及学生的归纳能力。

  我们分析了《恐龙无处不在》,通过阿西莫夫的推理了解到了“板块构造理论”,知道了为什么恐龙无处不在,现在我们依照刚才的分析,试着来看一下《被压扁的沙子》从而揭开恐龙灭亡之迷?

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二篇《被压扁的沙子》,试着填一下右边的三个框。

(设计意图:

让学生学以致用,学会读说明文。

  《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

  说明对象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即“板快构造”理论恐龙的灭绝

  说明角度通过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来证明“板快构造”理论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证明恐龙的灭绝

  说明顺序(写作思路)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恐龙无处不有→恐龙不会迁移→大陆在漂移(“板快构造”理论)恐龙灭绝的原因→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的性质→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明确:

  撞击说:

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

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中,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或潮汐大浪。

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

这也许是导致所有恐龙和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

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爆发,那么也可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命大量灭绝的灾难。

  证据:

1、在一些地方发现了斯石英。

(性质:

一般情况下会反弹,但是很缓慢,能保持几百万年。

在850度高温下会变成普通的沙子。

为此,还特地用了金刚石与之作比较。

)2、学者们研究了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

  (三)、试一试(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

  通过今天的学习,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重现六千五百年前的那场灾难。

  明确:

  故事发生在6500万年前的一天,恐龙们还在地球乐园中无忧无虑地嬉戏,觅食。

  突然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剌眼的白光,一颗直径10公里相当于一座中等城市般大的巨石从天而降。

那是一颗小行星,它以每秒40公里的速度一头撞进大海,在海底撞出一个巨大的深坑,海水被迅速气化,蒸气向高空喷射达数万米,随即掀起的海啸高达5公里,并以极快的速度扩散。

  恐龙们惊慌失措,争相逃命。

可撞击激起的灰尘布满了天空。

一时间暗无天日,气温骤降,大雨滂沱。

在以后的数月乃至数年里,天空依然尘烟翻滚,乌云密布,地球因终年不见阳光而进入低温中,苍茫大地一时间沉寂无声。

  大量恐龙因寒冷而聚集取暖,但任免不了被冻死、饿死的厄运。

  山洪暴发,泥石流将恐龙卷走并埋葬起来。

恐龙时代就这样结束了。

  (四)、总结全文: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一些科学知识,知道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说而不是火山说。

对这一结论,很多人支持,但也有一些人反对,你持什么看法呢?

欢迎同学们在课下查找有关资料对这一问题继续探讨。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还丰富了他们的知识面,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恐龙无处不有教学反思简短50字第2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熟练掌握本课生字词及成语的意思;

  2.了解作者、文体相关常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本文所阐述的事理;

  2.筛选信息,厘清文章内容和说明顺序;

  3.通过品析语句与字词,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科学家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敢于质疑的精神,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把握本文所阐述的事理

  难点:

厘清文章结构和说明顺序

  【教学方法】阅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的一大谜团。

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

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入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预习提示导入)

  二、预习检测

  过渡语:

首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1.生字词

  

(1)指生读(学生间互相订正)

  老师强调易错字和重点字词

  臀、褶皱、两栖、追溯

  

(2)学生解释成语意思

  (3)齐读生字词

  2.作者简介

  过渡语:

解决了生字词之后,我们一起来走进本文的作者——阿西莫夫。

  明确:

阿西莫夫(1920年1月2日-1992年4月6日),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

  3.文体

  明确:

事理说明文

  三、整体感知

  过渡语:

解决了生字词,了解了作者后,让我们一起走进文课的第一篇《恐龙无处不有》。

通过预习我们知道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1.本文阐述了什么事理(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预设:

恐龙无处不有(提示学生思考:

恐龙为何无处不有)

  【明确】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

  过渡语:

大家已经知道了文章的事理,那本文是如何一步步阐明这个事理的呢?

  2.请同学们默读文章,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解决以下问题。

  

(1)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恐龙无处不有?

  

(2)恐龙是如何跨大洋到达南极的?

  (3)什么是“泛大陆”?

请简述“泛大陆”最后一次的分裂过程。

(注意时间词)

  (4)作者由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一步步展开推理,最终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

  

(1)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2)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3)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分裂过程:

大约2.25亿年前,泛大陆是完整的——在数百万年以后,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大约在5000万年前,印度向北移动,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

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

  (4)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

  过渡语:

通过阅读课文筛选信息,我们梳理了课文内容,那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呢?

  3.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明确】逻辑顺序(发现问题——产生质疑——找到答案——得出结论,从现象到本质)

  小结:

通过本文我们了解到一个生物学上的发现对推动地质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也证明了不同学科之间是紧密相连的,例如物理学上显微镜的发明,促进了生物学和医学的发展;考古学的新发现一次次推动了历史学的发展等等。

  四、研读文本

  过渡语:

本文作为一篇科技类的说明文处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科学、严谨的特点。

  1.找出文中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特点的词语,并分析其作用。

  【提示】

  

(1)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2)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3)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学法总结】

  说明文中分析某个词语如何体现语言准确、严谨性特点的方法:

  解释词语的意思+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过渡语:

本文吸引人除了它语言的准确性外,还因为它具有生动性这一特点,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使说明文语言生动有趣的。

  2.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试举出一例,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提示】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

(“驮”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陆漂移的样子,使抽象的理论变得有趣、生动、形象。

  五、拓展延伸

  过渡语:

我们除了了解到本文语言科学严谨外,也了解到了科学家们思考、处理问题时方法。

  以小组为单位,说说本文对你日后思考问题有何启示。

  

(1)要善于联想、想象。

  

(2)发现问题后,根据已有的理论进行大胆的设想。

  (3)多角度思考问题。

  (4)……

  总结语:

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有新的发现。

同学们要从中受到启发,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去找寻自己的发现。

恐龙无处不有教学反思简短50字第3篇

  《恐龙无处不在》是课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中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初看标题,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上亿年前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

为了把握住文章的主旨,不偏题。

我从魏格纳的板块漂移的假说引入课文,让学生共同去发现。

这堂课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环节:

字词环节、推理环节、猜想环节。

这三个环节环环相扣,扣住本文的重要的主旨就是: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再加深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用生活中或者科学家的例子进行拓展,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总体上,课堂进行的比较顺畅,但是其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

  由于学生回去没有预习,我设想的字词环节又在听读课文之前,可能留给他们的时间太少,学生完成的不是很好。

在推理和猜想环节,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其次,在教学中没有突出“语文味”

  虽然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但是文章的语言也是值得赏析的一部分,在这部分中没有安排时间让学生去体会。

  最后,自己的语言感染力稍有欠缺,没有让学生感受到文章以及课堂的魅力。

  针对以上课堂上存在的不足,对这堂课的课堂重建我有以下想法:

  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探索和发现,在推理环节争取做得更细致,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多听听其他学生的意见再进行总结。

猜想环节,本来是预设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想象力以及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这一环节可以给学生出示更多的补充资料,比如板块构造理论图,火山爆发图。

字词环节,可以让学生先预习课文,在预习结束之后,在检查他们的预习结果,在听读课文。

  第二篇:

  这篇文章是一篇带有科普性质的说明性的小品文,其实并不是很正规的说明文。

文章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读一遍后基本都能明白作者的观点。

在备课是发现大部分老师都是从题目入手,询问学生本文是不是讲恐龙的,然后引出“板块构造”理论,在得出结论。

而我在备课是一直在考虑如何能够和别的老师区别开来,所以在设计这篇课文时虽然整体的框架基本没有跳脱出原来的框框,但在设计问题是尽量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寻找学生在阅读时会产生的以及会感兴趣的问题。

在分析文章中穿插介绍一些说明文的知识,寓教于乐,还课堂与学生。

课后再加了一个拓展延伸,让学生谈谈他们知道的“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的例子,让学生讲课上的知识和他们以前的认知结合起来。

但是由于我在教学设计时太过于考虑学生能否快速的回答我的提问,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反而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不是很到位。

特别是对中心论点的把握,讲不够深入,只是点到为止。

恐龙无处不有教学反思简短50字第4篇

  一、教学目标

  1.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

  2.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一)教学重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

(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

  

(二)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二、教学设计

  

(一)导入

  1、恐龙的相关画面,并解说:

  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最重的可达90吨(目前的大象只有6吨),曾以900~1200属类之众“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在地球上曾称霸一时。

可在6500万年前,恐龙却灭绝了,只在世界各地留下各种各样恐龙的化石,那么这些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

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板书课题及作者)

  2、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请你谈谈读过题目后有什么样的结论?

  预设:

生:

是说恐龙遍布世界各地

  师:

南极也有?

  生:

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

  师:

在什么时候发现的,具体说说。

读第二自然段。

  师:

如果有人告诉我们在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你的第一个想法是怎样的?

真实本能的自然的想到了什么?

  生1:

是翼龙,会飞,飞到南极。

  生4:

大陆发生了灾难。

恐龙迁移而去。

比如火山。

  师:

为何每块大陆都有?

结合我们学过的科学知识。

  生:

是大陆在漂移。

把恐龙带走的。

  师:

你们有很多说法,你们觉得哪个理由更有说服力?

  师:

看来还是大陆漂移猜想更有说服力。

  

(二)初读课文明确说明内容

  多媒体依次显示下列问题:

  讨论:

并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回答这两个问题

  1.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

  2.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三)研读课文理清说明的顺序

  1.思考:

看看作者是怎样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得出结论的。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根据各小组学生发言整理作者的思路。

  提出问题: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

  寻找答案: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不同地区舒适的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2.根据以上的分析,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

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强有力的证据。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推理论证——得出结论

  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形成板书)

  (四)再读课文

  品味周密准确简明的语言

  过渡:

作者之所以能将抽象的科学知识介绍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除用恰当的说明顺序,还得益于他周密准确的说明语言。

  (备:

如果说优美抒情的散文是华丽的晚礼服,那么平实严谨的说明文就是一件朴实的衬衫,如果说优美抒情的散文是一幅丹青渲染的画卷,那么平实严谨的说明文就是一张严密精确的图纸。

  1.可老师读这篇文章,发现阿西莫夫一点都不自信。

你看下面的句子:

  ⑴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⑵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⑶大约经历了一亿年,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

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夏天短而且冷,最后成为冰天雪地。

  “也许、似乎。

可能”用的太多,给人不自信之感。

你赞同我的意见吗?

  讨论,得出说明用语的准确。

  2.老师发现阿西莫夫有时又太自信了。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你认为呢?

  讨论,得出说明用语的周密。

  3.第12段的'“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

”换成“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气候条件发生较大的变化的时候,恐龙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自然界所提供的食物毕竟有限,而恐龙的胃口实在惊人,更重要的是它们的机体没有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

”可以吗?

  讨论,得出说明用语的简明。

  4、你能从文章中举出体现说明语言周密、准确、简明的例子吗?

(指导方法——删除法、替换法等)

  (五)拓展延伸

  讨论:

恐龙化石的发现是属于生物学,而板块构造属于地理学,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有新的发现,由科学家这种研究问题的方式,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提示: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让大家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来谈。

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阅读积累谈谈感悟或体会。

  备:

生1: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谢皮罗教授注意到澡盆水的漩涡总呈逆时针方向,他大胆地推断这一定与地球自转有关,并且推断北半球呈逆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