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氢车间应急预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3803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制氢车间应急预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制氢车间应急预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制氢车间应急预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制氢车间应急预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制氢车间应急预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制氢车间应急预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制氢车间应急预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制氢车间应急预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制氢车间应急预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制氢车间应急预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制氢车间应急预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制氢车间应急预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制氢车间应急预案.docx

《制氢车间应急预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制氢车间应急预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制氢车间应急预案.docx

制氢车间应急预案

公司制氢车间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单位:

预案编号:

实施日期:

编制:

审核:

签发人:

公司

年___月__日

引言

为了加强_制氢_车间的管理,保障我公司职工和周边车间和员工生命财产的安全,防止突发性重大事故的发生,并能在事故后迅速有效的控制事故,防止事故的扩大及蔓延。

根据《GB4962---2008氢气使用安全技术规范》,《公司危险化学品事

故应急救援预案》并结合公司实际情况,本着“提高职工对制氢站事故应急处理能力”,“预防为主,自救为主,统一指挥,分工负责”的原则,特修订《公司制氢车间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本预案自颁布之日起实施

目录:

1.预案编制说明

1.1预案编制目的

1.2适用范围

2.编制预案的规范性引用文件

3.名词解释

4.预案编制要求

5.预案编制内容

5.1基本情况

5.2危险目标及其危险特性

5.3主要危险目标发生事故对周边区域可能造成的影响

5.4应急救援组织机构、组成人员及主要职责

5.5报警、通讯联络方式事故善后处理工作

5.6事故发生后的处理措施

5.7人员的紧急疏散、撤离

5.8事故现场的处置

5.9人员搜救和救治

5.10现场保护和清消

5.11救援保障

5.12事故救援工作终止程序

5.13应急培训计划

5.14预案演练

1预案编制说明

1.1目的

根据“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为了在发生事故时,能以最快的速度发挥最大的效能,有序地开展救援工作,快速地控制事态的发展,尽最大可能地保证车间内外人员的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提高对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理能力,降低事故灾害损失。

1.2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制氢车间内发生的火灾爆炸事故、氢气泄漏事故的应急处理。

2.编制本预案的规范性引用文件

GB50177-2005氢气站设计规范

GB4962---2008氢气使用安全技术规范

3.名词解释

制氢站氢气系统爆炸:

是指发制氢站内氢电解系统、氢储系统的爆炸。

换言之,氢气系统爆炸是指制氢站氢气发生爆炸从而引起的事故。

操作员:

有资格或正在接受生产操作培训的员工。

应急人员:

所有在紧急情况下负责的人员。

4、预案编制要求

制氢车间根据火灾和爆炸各种情况进行编制。

要求详细、具体、

适用

5、预案编制内容

5.1、基本情况

制氢车间负责对公司内供氢工作。

及时补充充足、合

格的氢气是现场生产稳定、可靠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氢气渗透性强,与空气混合后易发生火灾、爆炸等严重后果。

因此,做好氢气系统防火、防爆是保证周围生产、生活正常进行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制氢站采用电解水制氢的工艺,制氢设备为生产的

制氢设备,正常为每小时产氢m3,最大工作压力为MPa,共套设备切换运行。

制氢设备制备

符合要求的氢气后,导入储氢罐内储存,根据现场需要,通过管路输送到现场。

5.1.2生产班制和劳动定员

1、生产班制

(1)年工作日360天

(2)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一班制,生产工人及辅助生产工人均为三班制。

2、劳动定员

本项目根据生产工艺确定劳动定员为人,其中生产工人人,管理人员人、技术人员人。

劳动定员表

序号

全站定员

1

工人

2

技术人员

43

管理人员

5.2危险目标及其特性

5.2.1概述

氢气还是一种强还原剂,可同许多物质进行不同程度的化学反应,生成各种类型的氢化物。

氢气是一种易燃、易爆的气体。

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

上限75•5%,下限4%:

在纯氧中的爆炸极限:

上限94%,下限4%。

氢气的着火性能随着温度和压力的不同而变化。

通常压力增加,温度上升,可燃气体混合物的着火下限降低,上限提高,着火范围变宽。

压力、温度下降则相反。

氢气的燃烧过程由于密闭、引燃的状况和气体组合等条件的不同,可以成为爆炸和爆轰两种燃烧反应中的任何一种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或明火即会发生爆炸。

气体比空气轻,在室内使用和储存时,漏气上升滞留屋顶不易排出,遇火星会引起爆炸。

氢气与氟、氯、溴等卤素会剧烈反应。

5.2.2制氢车间生产特点:

连续性强、工艺流程长、流程复杂、高温、高压、易燃、易爆。

5.3、主要危险目标发生事故对周边区域可能造成的影响1、生产过程中氢气蒸气云爆炸的破坏力较小,对设备和人造成一级伤害的范围在2.9m,对设备和人造成二级伤害的范围在5.8m,对设备和人造成三级伤害的范围在14.5m左右。

相对来说破坏范围较小,但对电解车间的操作工仍然存在一定的危险性,特别有时氢气在电解槽内爆炸,不仅会对设备造成直接损失,而且电解槽碎片和温度较高的电解液也有可能对员工造成伤害,因此电解时仍需小心操作,防止安全事故发生。

5.3.4危险目标周围的安全、消防设施

车间消防栓个,配备消防水带根,灭火器个。

5.4应急救援组织机构、组成人员及职责为了便于事故处理的统一指挥、协同处理需要,设车间内部应急救援组织机构。

该组织机构由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和应急救援分队构成。

5.4.1.、应急救援机构组成及职责

5.4.1.1、机构人员构成人员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5.4.1.2主要职责

(1)在氢站氢系统发生爆炸事故后,立即按本预案规定的程序,组织有关力量赶赴现场进行事故处理,使损失降到最低限,迅速进行恢复和满足现场送氢的需要。

(2)负责向公司报告本厂的事故情况和事

故进展情况。

(3)负责氢气系统爆炸发生后,涉及到临时封闭道路及其它影响到附近居民的解释和宣传工作。

爆炸扑救后,负责组织对现场的恢复工作。

(4)各应急小组在氢气系统爆炸发生后,应立即按职责分工,赶赴现场组织事故处理,首先,要按照保人身、保设备的原则,如现场发电机氢系统指标不符合要求,应考虑停止机组运行,避免重大设备损坏事故;尽快恢复氢系统运行。

(5)事故处理期间,要求各岗位尽职尽责,联络渠道要明确畅通,联络用语规范,认真做好有关情况的记录工作。

(6)制氢站要对事故发生的现象、设备损坏情况和事故处理经过一定要记录清楚,等待备查。

(7)事故应急处理的终止:

所有停运机组均恢复正常运行,制氢站送出合格、充足的氢气为制氢系统爆炸事故应急处理的终止点。

(8)组织和提供事故恢复所需要的备品备件。

组织事故恢复所必需的生产车辆。

组织实施事故恢复所必须采取的临时

性措施。

(9)完成制氢站氢系统爆炸事故(发生原因、处理经过、设备损坏和经济损失情况)调查报告的编写和上报工作

5.4.2成立事故应急小组

(1)消防救援组

(2)现场勘察分队

(3)医疗救护队

(4)物资保障应急组

(5)人员搜救分队

(6)事故抢修分队

(7)车间级应急救援队

(8)通讯保障组

5.4.2.1分组职责

1治安消防队:

由安全环境部保安队组成。

担负现场灭火、警戒、

治安保卫工作和道路交通管制工作。

负责人:

安全环境部经理。

2现场勘察分队:

由重大危险源所在车间内技术人员和岗位工人

组成,人数在2—3人。

主要负责对事故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实地勘察,找出事故原因,为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提供准确、可靠的决策依据负责人:

车间主任

3医疗救护队:

由安全环境部医务室组成。

担负受伤、中毒人员

抢救工作,若无法处理立即安排送当地医院抢救负责人:

安全环境部经理。

4物资供应队:

由采购部、总经办组成。

担负救援物资的及时供给和生活必需品的后勤保障。

负责人:

采购部经理。

5人员搜救分队:

由2—4名身体强壮的人员组成,其中至少有一人必须是事故所在单位的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或岗位工人,另外的人员由保卫人员和岗位人员组成。

主要负责进入事故区域,对事故现场有无人员被困或受伤进行仔细搜寻,并在第一时间将其救出危险区域。

负责人:

车间主任或技术人员

6事故抢修分队:

由2—4名身体强健、技术能力较强的机修人员组成。

主要负责对事故区域内发生损坏并导致危险物质泄漏的设备进行抢修,消除泄漏源。

负责人:

机修车间车间主任

7车间级应急救援队

a各车间分别组建应急救援队,负责本车间的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并服从指挥部的统一调配。

b各车间主任为队长,副主任为副队长。

负责组织本车间范围内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

5.5、报警、通讯联络方式

5.5.1事故报警

事故发生后由当班班长立即向车间主任汇报,由车间主

任根据情况,发布命令启动执行本应急预案。

车间主任向主

管的二级单位运行应急组首先下达应急预案启动令,运行应急组应立即在运行范围内,紧急启动本预案,各就各位,组织事故的应急处理

5.5.2通讯联络

5.5.2.1公司内部通讯联络

通信联系电话按本厂下发的电话号码簿执行。

在事故发生后,通信应急小组,全力确保与各单位及各小组人员联系的畅通。

5.6事故发生及处理措施

爆炸发生后,值班员立即断绝氢源或用石棉布密封漏氢处,不使氢气逸出,并用二氧化碳或灭火器灭火。

1、值班员无法采取有效措施扑救时,立即切断有关设备电源,报火警119,同时汇报班长、车间主任等领导。

报告的主要内容:

爆炸发生时间,爆炸情况,有无人员伤亡,设备有无损坏,需要救灾物资人员等。

2、主任领导、班长等有关人员接到爆炸通知后迅速赶赴现场组织扑救,防止灾情扩大,停止向外补氢,关闭所有的补氢门。

3、所有人员必须服从厂部统一指挥,统一高度,一切从保人身安全,保设备大局出发。

4、在扑救爆炸过程中,如有人员烧伤,必须首先抢救受伤

人员,以保人身安全为原则开展各项工作。

5、爆炸处理期间,各岗位尽职尽责,通讯设备畅通,联络用语简单规范,认真做好有关情况的记录工作。

6、爆炸扑灭后,分场领导应组织恢复抢修,恢复制氢设备系统运行,保证下游工序用氢工作。

7、分场领导应组织人员分析发生爆炸原因,抢救过程、损失、采取措施等汇报厂部有关单位。

5.7、人员的紧急疏散和撤离

5.7.1、在进行必要人群疏散和撤离前,必须先确定事故当时的风向,对事故时风向的判断应以现场设置的风向标的指示为准。

然后根据事故的大小不同,确定需要疏散和撤离的人员数量与范围。

对于小量泄漏事故和火灾事故,且不存在进一步扩大的前提下,事故区域内的人员在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后可撤离出事故区域。

5.7.2、在进行事故撤离时,范围较小时,人员撤离工作由事故区域的负责人负责组织进行,撤离出事故区域后,由事故区域负责人或事故所在车间的值班领导负责前进人员的清点,以确保危险区域内人员的安全撤离。

对于较大范围内人员的撤离工作,由公司应急救援指挥小组中专门人员进行,对撤离至安全区人员数量的清点工作由公司企管部负责员工考勤的人员进行。

当事故已经威胁到公司周边区域人员和企业安全,需进行相应转移时,由公司总经办负责与有关的政府职能部门联系,并按政府的有关指令进行相应救援工作。

5.8事故现场的处置

事故发生后,为尽可能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防止事态的加剧和恶化,相关事故应急救援分队人员必须按照应急救援指挥领导小组的安排进入事故区域开展相应的事故救援工作。

5.9人员搜救与救治为保证事故区域内人员的全部撤离以及被困受伤人员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救护和治疗。

人员搜救分队在佩带好相应防护器具(戴空气呼吸器,穿防护服)的条件下,首先进入事故区域,对事故区域内是否存在被困和受伤人员进行查找和确认,并将在现场发现的人员救出事故区域交医疗救护分队的医务人员进行医疗救治。

医疗救护分队人员应在接到救援预案的启动通知后,立即到达指定地点,负责对在事故现场和事故救援过程中的受伤人员进行紧急医疗救护。

在对受伤人员进行紧急救治过程中,医疗救护人员应对伤员的病情进行正确的处理和判断。

对伤势较重的人员,在进行简单的紧急救护后,应立即通知后勤保障分队,将其送外治疗。

如果转送伤员的情况危急,还应派遣一名医务人员同行,以防在途中发生意外。

5.9.1、现场勘察

为保证救援领导小组正确制定正确、有效的事故救援方案,减少人员伤亡,提高救援效率,合理调配救援队伍。

现场勘察分队应与人员搜救分队一样,在事故发生后的第一时间进入事故现场,对事故现场进行相对准确的勘察,找出事故原因和明确事故的发展趋势,然后报告事故救援小组。

5.9.2、事故抢修

救援领导小组通过现场勘察分队提供的事故现场信息,派出事故抢修处置分队进入事故现场,对事故源进行相应的处置。

现场处置工作主要包括堵漏、倒罐、泄压以及对破损的设备进行临时性的修复等,以切断事故源或控制事故的进一步发展等。

5.10现场保护和清消

5.10.1、现场保护为了便于对事故发生原因的调查取证,严格按照“四不放过”原则进行事故处理。

在保证事故抢险救援工作顺利开展前提下,应尽可能地保护好事故现场,任何人不得随意破坏事故现场或制造虚假现场。

对因事故处理需要对事故现场的设备、物品进行必要的转移或改变的,必须做好记号和标示或在事故救援工作完毕后,按事故当时的原样予以恢复。

对于故意破坏事故现场,对事故调查提供虚假信息的,将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现场保护工作由安全环境部负责派人实施。

5.10.2现场清消

为保证事故现场和事故污染区人员的安全,在事故源得到有效控制,事故危险性已经得到解除的情况下,必须对事故中遗留下的有毒有害物质进行彻底清除,以保证现场的环境卫生符合职业卫生规定的标准。

5.11应急救援保障

5.11.1、内部保障

1、应急救援队伍的确定。

为保证各应急救援队伍人员,各车间和部门必须按照相应要求,确定相应人员和数量,并将确定后的人员名单报公司应急救援办公室。

为保证救援队伍的稳定性、严肃性和相对专业性,救援队伍中的人员一经确定,非人员离岗和离职或身体原因,不得随意变动。

2、应急通讯系统;为了防止因事故导致公司内部通讯系统故障或特殊的现场环境对通讯设施使用的限制,电仪车间的专业人员在保障公司内部有线通讯正常的基础上,还必须随时检查公司内部配置的无线对讲机的情况是否情况,确保正常、好用。

3、应急电源和照明,电仪车间专业人员必须经常对公司内的照明系统进行检查和维护,特别是事故状态下需要使用和提供的电源。

4、车辆、物资准备:

应急救援各专业队伍必须随时检查开展应急救援工作所需各类物资的库存情况,确保用时数量足够、状态完好。

5.11.2、外部救援保障对于需要外部职能机构提供救援帮助是,可直接通过“119”、

“110”、“120”等电话方式进行联系求救。

5.12、事故救援工作终止程序

在事故状态得到有效控制,事故危险已经完全消除,事故污染区的各项危险指标经取样分析已经符合安全要求的条件下,经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组长同意后,该次事故救援工作结束。

5.13、应急培训计划

5.13.1应急救援人员培训

为保证制氢车间员工在事故发生后,能够及时地按照救援预案规定的要求开展相应工作,提高事故救援工作的效率,车间必须定期组织员工学习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的相关知识。

对员工的培训工作按每年一次进行。

5.14、预案演练

5.14.1、演练准备

为使事故应急救援演练工作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在具体实施演练工作之前,必须进行相应的准备:

1、生产准备。

救援演练工作的开展必须在不影响正常生产的条件下进行。

为此,救援演练工作需要生产系统支持,只能在生产作业计划允许的时候开展。

2、物资准备。

为保证演练更贴近现实,按照计划程序开展。

必须对进行演练工作所需的物质进行准备,包括人员使用的急救器材、防护器具、运输工具、通讯设施、抢险工具等。

凡是事故处理过程中所需的物质都应配置。

3、组织准备。

演练工作涉及公司多个部门和不同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救援组织中的所有人员都必须参与,才能真正检验预案的可行性和协调性。

5.14.2、演练范围和频率

由于演练工作的实施涉及多个部门、不同专业和大量的物资准备

以及相关人员的培训,为保证演练质量,演练工作每年开展一次。

5.14.3、演练组织

根据公司部门指责分工规定,事故演练的组织工作由安全环境部总体负责,公司其他的职能部门协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