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劳动关系导论(重点.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38400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劳动关系导论(重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现代劳动关系导论(重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现代劳动关系导论(重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现代劳动关系导论(重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现代劳动关系导论(重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现代劳动关系导论(重点.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劳动关系导论(重点.doc

《现代劳动关系导论(重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劳动关系导论(重点.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现代劳动关系导论(重点.doc

现代劳动关系导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劳动关系概论

1、劳动:

特指生产性劳动,即是指人们运用自己的劳动能力,利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创造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财富的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

2、劳动关系的基本含义:

指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权力关系)的总和,它受制于一定社会中(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的背景)的影响。

P4

3、劳动关系主体:

⑴狭义上的劳动关系主体包括员工团体、管理方及雇主协会组织。

⑵广义上的劳动关系主体还包括政府。

员工—员工团体—管理方—雇主协会—政府

4、劳动关系的表现形式:

合作、冲突、力量、权力。

5、员工冲突的形式主要有:

(罢工、旷工、怠工、抵制);用人方冲突的形式主要有:

(关闭工厂、惩处或解雇不服从领导的员工)

6、力量分为员工力量和管理方力量。

都表现为关系力量和劳动力市场力量。

7、劳动关系的性质?

⑴劳动关系具有平等的性质。

⑵劳动关系也具有不平等的性质。

⑶劳动关系具有经济利益或财产关系的性质。

⑷劳动关系具有社会关系的性质。

P12—13

8、劳动关系的类型:

均衡型、倾斜型(不均衡型)、政府主导型

9、政策环境是指政府的各种政策方针,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关于就业的政策、教育和培训的政策以及其他政策。

在诸多政策环境中,就业政策对于劳动力市场以及就业组织中的劳动关系的影响最为直接。

第二章现代劳动关系历史演变及制度背景

1、简述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关系历史的四个发展阶段及其各自的特点?

P24—31

⑴第一阶段,从产业革命开始至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的发展处在自由竞争时期。

特点:

①劳资矛盾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劳动者的工资、工时、就业和劳动条件的改善上。

②劳工运动总体上处于分散、个别和局部的状态,工人群众有组织的、阶级的和国际范围的联合进程面临着巨大的阻力。

③在劳动关系中,资方占据绝对优势的地位,劳资矛盾多以激烈对抗和冲突的方式表现出来,劳动呈不稳定状态。

④劳动关系的调整采取自由放任政策在表面自由的背后,立法和政策明显向雇主一方倾斜。

⑵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西方国家劳动关系演变进入第二阶段。

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开始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

特点:

①劳资矛盾的焦点依然如旧,但是矛盾是激烈程度和表现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

②由于工人罢工斗争的发展和工作组织的广泛建立,导致劳资力量对比发生改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和缓解了劳资矛盾。

③政府调整和改变了劳动关系政策,使劳动关系的调整开始向有序化、法制化方向迈进。

⑶第三阶段,指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历史时期。

特点:

①战争和经济危机极大地影响着这一阶段劳动关系的发展。

②国家的劳动行政管理工作在此阶段得到发展,成为政府宏观调节劳动关系的主要手段。

③工业民主化、集体谈判制度和三方制的出现,使协调劳动关系的方式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宽泛。

⑷第四阶段,二战以后至今的历史时期。

特点:

①劳动关系焦点仍然集中在工资、工时、劳动条件的改善上,但与此同时,争取广泛的民主参与权也成为劳动关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②劳动关系总的趋势是向缓和、合作方向发展。

③国家用以调整劳动关系的手段趋于完备。

④劳动关系的运行方式发展成一种有序的组织行为。

2、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在于:

①劳动关系的建立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②劳动关系的确立是通过契约的形式认定的;③劳动者集体组织在劳动关系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④劳动关系的实质仍然是对抗性的。

3、简述经典作家笔下的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关系?

P41—42

⑴这种劳动关系是平等的劳动关系。

平等的基础在于生产资料的占有平等。

任何一个劳动者都不能无偿地占有其他劳动者的劳动。

⑵这种劳动关系是合作的劳动关系。

劳动者之间不存在利益的对抗和竞争,利益基础是一致的。

每个社会成员只以劳动者的身份出现在社会关系中。

⑶这种劳动关系不体现任何的身份差别。

劳动者之间是按照社会分工的原则和生产资料相结合,没有利益的对抗。

⑷这种劳动关系的主体发生在劳动者之间。

3、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劳动关系的性质和特点:

⑴劳动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结合的具体表现形式。

⑵在劳动关系中劳动者向用人单位让渡自己的劳动力,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

⑶在社会经济关系中,劳动关系具有直接性、普遍性、具体性和本质性的特点。

⑷决定劳动关系的性质和特点的基本因素是所有制的性质。

不同的所有制下劳动关系的性质和特点也有所不同。

⑸虽然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是决定劳动关系性质特点的基本因素,但社会经济体制是决定劳动关系性质特点的直接因素,所有制对劳动关系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经济体制来实现的。

4、劳动关系具有(直接性、普遍性、具体性、本质性)特点,(工资)是连接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最基本的因素。

5、决定劳动关系的性质和特点的基本因素是(所有制的性质),决定劳动关系性质特点的直接因素是(社会经济体制),所有制对劳动关系的影响是通过(经济体制)来实现的。

劳动关系的性质和特点,受(所有制、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历史传统、经济发展、文化积淀)的影响,(利益原则)是处理劳动关系的基本原则。

6、(日本、韩国、新加坡)劳资关系的基本精神是(劳资利益一体论)主张企业组织机构单一。

7、劳动关系的类型:

⑴利益冲突型⑵利益一体型⑶利益协调型

第三章劳动关系理论

1、新制度学派劳动关系理论:

认为工人个人几乎没有什么力量能与雇主抗衡,工人们需要联合起来,形成某种机制,劳动关系涉及雇主(管理方)、雇员(工会)和政府的利益。

2、人事管理学派劳动关系理论:

认为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式的运用,完全有可能降低员工在集体谈判前对工会代表权的承认比例。

3、影响劳动关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P72—76

⑴、环境因素:

经济因素、技术因素、政治和法律因素、思想意识因素

⑵、工作场所因素:

工作场所的技术、预算和市场力量、工作场所的管理、所有制和企业的思想

⑶、个人因素:

经济、安全和保障需求、社会化、交往和权力需求、公平和平等需求、价值观和信仰

第四章劳动关系的内在动因:

人的需要

1、马斯洛人的需要层次理论(5个层次):

第一层是生理需要,第二层是安全需要,第三层是爱的需要,第四层是尊重的需要,第五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2、期望需要(或目标需要):

是人类超出基本需要而向往的目标。

人类永远不会以基本需要为满足,总是要产生超出基本需要的期望需要。

这种需要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

3、在人的多种需要当中,在某种条件下会有一种需要排在第一位,在需要结构中占据优势,其他需要排在它的后边,这排在第一位的需要就是优势需要。

优势需要对人的行为指向和目标追求有重要的主导作用。

4、人的需要是个复杂的系统,人的需要和利益是劳动关系运行当中最主要、最直接的动因,从而也成为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

满足人的需要,和谐劳动关系,推动经济发展是一条社会良性运行的轨迹。

第五章劳动关系的属性、特征

1、劳动关系的属性:

⑴社会经济关系:

劳动关系的基本属性。

(劳动关系是社会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问题是关系的核心,经济利益是劳动关系的直接指向。

⑵社会契约关系:

市场经济下劳动关系的重要特征。

(劳动关系的契约化是历史过程,合同关系的确立应当依法进行,文化认同是履行法律的重要特征)

⑶社会文化关系:

劳动关系的灵魂所在。

2、劳动关系的特征:

⑴以“社会本位”为基础的认识。

A劳动关系兼有平等关系和隶属关系的特征(劳动关系具有平等关系的特征,劳动关系具有隶属关系的特征,平等关系转化为隶属关系的原因);B劳动关系兼有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性质(劳动关系具有人身关系的性质,劳动关系具有财产关系的属性)。

⑵以“国家本位”为基础的认识。

⑶以“个人本位”为基础的认识。

第六章劳动关系的运作

1、劳动关系就其基本性质而言主要是一种经济利益关系。

2、劳动关系运作:

广义是指劳动关系运作的全过程和整个体系,它既包括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包括劳动关系的内部运行;既涉及到双方主体的利益处理过程,也涉及到利益处理的后果和社会影响等。

狭义是指管理者与劳动者双方主体及其代表在处理与劳动相关的经济利益时所持的或是矛盾、斗争,或是尊重、协商的态度、立场等及其外在表现形式。

3、劳动关系的运作有两种基本形式:

冲突与合作。

劳动关系的冲突与劳动关系的合作,是劳动关系运作中的一对矛盾(劳动争议只是劳动关系冲突的初级形式,或是劳动关系运作的一种过渡状态),劳动关系运作的基本方向是劳动关系的合作。

4、劳动关系的主体是管理者和劳动者。

实际上,管理者和劳动者又是劳动关系的两个最基本的构成要素。

因此,劳动关系的运作机制,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管理者与劳动者发生的相互作用及其形成的调节功能。

5、劳动关系冲突的基本手段:

包括A劳动者的基本手段、B管理者或雇主的基本手段。

劳动者在冲突中斗争手段主要有(罢工、怠工、联合抵制),罢工一词源于(英国),管理者或雇主的主要手段是(关闭工厂、黑名单、排工)。

6、劳动关系冲突的解决办法:

调解、利益仲裁、政府干预。

7、第三方的参与和帮助:

是解决劳动关系冲突的基本手段,调解、利益仲裁、政府干预等几种劳动关系冲突的解决办法,都是第三方参与和帮助的典型形式。

8、工人参与度可以分为:

A、无参与,B、不同程度的磋商,C、联合或共同决策,D、工人的完全控制。

9、培育劳动力市场应从以下入手:

⑴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有市场就有竞争,建立劳动力市场也离不开劳动竞争,离开竞争的市场就没有活力,也达不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⑵建立良好的劳动力市场运行秩序。

建立劳动力市场良好的运行秩序,就是将劳动力市场的运行纳入法制轨道。

通过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依靠法制的手段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防止劳动力市场的无序运行。

⑶完善劳动力市场的服务保障体系。

劳动力市场的服务机构就是为求职和求人的双方提供服务的部门或设施。

⑷培育劳动力市场还要把握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规律,以减少盲目性,增加自觉性,少走弯路。

综上所述,劳动力市场化是劳动关系运行市场化的基础和前提。

与此同时,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的用工主体,也是劳动关系运行市场化的重要条件。

10、建立劳动关系运行的有效机制:

⑴人力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

要建立完善两个市场,即劳动力市场和企业家市场。

转换政府劳动部门的职能,加强对这两个市场的宏观管理与调控。

⑵劳动关系实现的契约机制。

劳动关系的建立要通过合同进行。

市场经济体制中合同制度占有重要地位,作为法制经济的市场经济,更要充分利用合同制度实现和保护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

⑶规范劳动关系的法律机制。

劳动关系运行的市场化特征,决定了劳动关系的规范要依法进行。

⑷劳动关系的监察机制。

为依法规范劳动关系各方的行为,维护劳动市场的秩序。

劳动监察机制需要把专职监察和群众监察结合起来,把常规监察与重点检查结合起来。

⑸劳动关系宏观监测机制。

建立劳动关系的宏观监测网络,通过信息分析,全面掌握劳动关系运行状况和变化趋势,完善处理集体上访、罢工的工作程序,做好突发事件的监控和处理工作。

⑹劳动关系的调整机制。

是依法法律手段解决劳动争议和劳动纠纷,处理好劳动问题,协调劳动关系的机制。

第七章劳动关系的实质:

冲突与合作

1、冲突的根源可以分为“根本根源”和“背景根源”

2、冲突的根本根源包括4种(异化的合法化、客观利益差异、雇佣关系的性质、劳动合同的性质)

3、冲突的背景根源体现在:

3种(广泛存在的社会不平等、劳动力市场的状况、工作本身的经验)

第八章劳动关系调整机制

1、三方性原则的基本内容:

政府与雇主组织和劳工组织(工会)三方就劳动关系领域中的有关问题进行协商与对话,消除误解,弱化有争议的问题,增加达成协议的机会,取得共识,共同协调劳动关系。

2、三方性协商与合作的总目标是:

促进政府机关与雇主组织或与雇员组织之间,以及三方之间的相互了解,并发展他们之间的良好关系,以发展国家经济,改善劳动条件,提高生活水平。

3、三方性原则的实质:

是在有差异的三分之间实行三方权利分享,共同协商,增进了解,取得共识。

4、集体谈判:

是职工代表(通常是工会)与经营者代表(雇主)之间,就双方建立劳动关系所涉及的工作期限、工作任务、工作条件、工作时间、劳动报酬、福利待遇、社会保险、劳动保护、终止劳动关系的条件以及其他有关的劳动问题进行谈判。

5、集体谈判依次分为(企业级、行业级、产业级、国家级)

第九章管理方

1、自主性工作团队:

分为两种类型(综合性工作团队和自我管理的工作团队)。

2、两种工作团队具有以下特征:

(A团队对一项相对完整的工作负责;B团队成员都具有多种与任务相关的技能;C团队以全体一致的决策方式决定工作方法,安排工作进程,以及为团队成员分配不同的工作任务;D团队绩效作为一个整体是报酬和反馈的依据)。

第十章工会

1、工会所要追求的几个主要目的和操作目标?

⑴如果可能,保护和改善其成员的生活水准和经济地位。

目标:

建立工资和谈判制度,使得工资水平能够满足工人的需要,也能与现行的或发展中的社会标准和水准相一致。

⑵如果可能,加强和保证个人的安全性,以抵制可能来自市场波动、技术改变和管理决策等方面的威胁和意外事件。

目标:

在工作场所建立规章制度,为劳动者提供职位保障和工作的权利,也为有关问题的处理提供一个适当的制度环境。

⑶保证雇员能够民主地参与工会活动和工作活动两方面的决策。

目标:

在工会活动以及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签订的活动中建立相应的制度和程序,为雇员提供参与决策的机会。

⑷影响社会系统内部的权力关系,同时保证和不影响工会成绩和目的的实现。

目标:

完善工作场所规章制度制定的规则和劳动关系的法律,同时,推进企业集体谈判制度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⑸提高所有为生计而工作的劳动者的福利,不管其是否属于工会会员。

目标:

推动社会立法和公共政策的完善,使得经济发展更为稳定、社会形态更为公正,从而使得工会活动能够繁荣昌盛和茁壮成长。

很少有工会能够在同一时间里成功地或最大化地实现它的所有目的,因为它的各种目的之间有时是相互冲突的。

工会的主要目的在于(经济目的、安全目的、雇员参与民主管理和决策的目的)。

而其他两方面的目的在工会无法或无力兼顾的情况下,主要交予政党和其他政治组织来完成。

2、、工会组织结构比较典型的有德国的产业工会结构(一个企业,一个工会的组织原则),英国的多元工会结构(1851年成立混合机器工会,奠定英国现代工运模式的基础);澳大利亚的行业向产业工会转变结构;美国的产业、行业工会并存结构,劳工运动金字塔顶端是(劳联—产联);日本的企业工会组织结构;瑞典的集中组织结构。

3、西方工会的权利:

A、组织工会和代表职工的权利;B、工会进行集体谈判的权利;C、罢工的权利;D、工会参与管理的权利。

第十一章政府

1、政府的5种角色:

A、劳工基本权利的保护者;B、集体谈判与劳工参与的促进者;C、劳动争议的调停者;D、就业保障与人力资源的规划者;E、公共部门的雇佣者。

2、劳动关系5种模式:

A、市场个人主义;B、自由集体主义;C、谈判社团主义;D、国家社团主义;E、中央集权主义。

第十二章劳动法

1、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A、劳动关系;B、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

(其中主要调整对象是劳动关系)

2、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具有如下特征:

A、劳动关系是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B、劳动关系的当事人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C、劳动关系兼有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属性;D、劳动关系兼有平等关系和隶属关系的属性。

3、劳动法的内容体系:

分为:

A、劳动就业促进法;B、劳动关系协调法;C、劳动标准法;D、劳动监督法;E、劳动保障法。

4、劳动法律关系内容具有以下法律特征:

A、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具有相对应性,即一方的权利表现为另一方的义务,一方的义务表现为另一方的权利;B、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原则上只能由本人享有或履行,第三人不能代为形势权利和履行义务;C、劳动法律关系所确立的某些特定的权利义务,不因劳动合同的解除或终止丧失其法律效力。

5、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劳动报酬权、休息权、劳动保护权、职业培训权、社会保险和福利权、提请劳动争议处理权);劳动者的基本义务:

(劳动义务、提高职业技能义务、执行安全卫生规程和劳动纪律的义务、遵守职业道德的义务、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十三章劳动合同

1、劳动合同又称劳动契约、劳动协议,它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设立、变更和终止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关系的协议。

2、劳动合同鉴证:

是指劳动行政部门依法审查、证明劳动合同真实性和合法性的一项行政监督、服务措施。

劳动行政部门是劳动合同的鉴证机关。

3、企业职工因患病或非因工负伤,需要停止工作医疗的,根据本人实际参加工作的年限和在本单位工作年限,给予3至24个月的医疗期。

实际工作年限10年以下的在本单位工作年限5年以下的为3个月,5年以上的为6个月。

实际工作年限10年的,在本单位工作年限5年以下的为6个月,5年以上10年以下的为9个月;10年以上15年以下的为12个月,15年以上20年以下的为18个月,20年以上的为24个月。

第十四章集体谈判

1、集体谈判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它包括工资、工时、休假、请假、解雇、学徒、福利、职业培训、劳动安全与卫生、劳动保险、社会保险等内容。

其中,工资问题是集体谈判中最主要的问题,其次是工时,再就是休假问题。

2、我国建立平等协商与集体合同的客观必然性?

(4点)P383

①劳动关系由政府行为向市场行为装边需要通过平等协商与集体合同制度加以规范。

②《劳动法》的颁布和实施为企业推行平等协商与集体合同制度提供了契机。

③推行和建立平等协商与集体合同制度,是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时期我国工会面临的一项基本任务。

④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中看平等协商与集体合同制度的作用。

3、我国实行平等协商与集体合同制坚持的一般原则?

(4点)P390—391

主体独立原则、权利对等原则、工会代表原则、双方合作原则

第十五章劳动争议

1、处理劳动争议的途径有(协商、调解、仲裁、诉讼)

2、处理劳动争议的原则是(着重调解,及时处理;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适用法律一律平等)

3、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的含义?

P423

是指劳动争议有关各方将劳动争议提交给第三人或由争议各方共同组成的调解组织进行调解。

4、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的特有原则是(自愿;合理、合情、合法;处理简便、及时、不收费原则)。

目前世界各国在处理劳动争议时,采用斗争主义的国家有(新西兰、澳大利亚),采用契约主义的(即自愿调解与强制调解结合的是(中国)

5、劳动争议仲裁的含义?

P437

发生劳动争议后的双方当事人自愿把争议提交给第三人处理,由其做出判断和裁决。

6、劳动争议仲裁的特征?

P437—438

①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特定性和独立性。

②劳动争议仲裁由劳动争议当事人提出申请。

③劳动争议仲裁申请是当事人自愿提交的

④我国的劳动争议仲裁有强制仲裁的特点

⑤劳动争议仲裁不具有最终的法律效力

6

第6页共6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