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一中汨罗市一中高二联考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38584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906.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一中汨罗市一中高二联考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学年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一中汨罗市一中高二联考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学年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一中汨罗市一中高二联考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学年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一中汨罗市一中高二联考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学年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一中汨罗市一中高二联考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学年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一中汨罗市一中高二联考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学年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一中汨罗市一中高二联考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学年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一中汨罗市一中高二联考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学年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一中汨罗市一中高二联考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学年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一中汨罗市一中高二联考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学年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一中汨罗市一中高二联考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学年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一中汨罗市一中高二联考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学年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一中汨罗市一中高二联考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学年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一中汨罗市一中高二联考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学年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一中汨罗市一中高二联考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学年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一中汨罗市一中高二联考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学年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一中汨罗市一中高二联考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学年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一中汨罗市一中高二联考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学年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一中汨罗市一中高二联考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学年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一中汨罗市一中高二联考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一中汨罗市一中高二联考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一中汨罗市一中高二联考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一中汨罗市一中高二联考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一中汨罗市一中高二联考地理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一中汨罗市一中高二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

2019年下学期高二年级岳汨联考

地理试卷

时量:

90分钟分值:

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40小题)

读经纬网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乙地位于甲地的(  )

A.西南方B.西北方

C.东南方D.东北方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位于北温带B.乙地位于西半球

C.丙地位于低纬度D.丁地每年阳光直射一次

【答案】1.A2.C

【解析】

本题组正网格经纬网图为材料,设置两道试题,涉及方位、温度带、半球、纬度位置判断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1题详解】

在经纬网地图上,利用经纬网定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根据图中经纬度变化规律判断,乙的地理坐标为(10°N,10°W),甲的地理坐标为(20°N,10°E),因为10°W位于10°E以西,因此乙位于甲以西,排除C、D;因为10°N位于20°N以南,因此乙位于甲以南,排除B;综合前面判断,乙位于甲的西南方,选项A符合题意。

2题详解】

读图判断,甲地的经纬度(20°N,10°E),位于回归线之内,属热带,A错。

读图判断,乙地的经纬度(10°,10°W),位于20°W以东,属东半球,B错。

读图判断,丙地的经纬度(10°S,20°W),纬度低于30度,属于低纬度地区,C对。

丁地的经纬度(20°S,20°E),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D错。

读“某区域沿89°E地形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小题。

3.上图是一张(  )

A.等高线地形图B.分层设色地形图

C.地形素描图D.地形剖面图

4.判断该区域的地势起伏情况(  )

A.东高西低B.西高东低

C.南高北低D.北高南低

【答案】3.D4.C

【解析】

本题组以某区域沿89°E地形剖面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两道试题,涉及地图类型、地势特征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3题详解】

题意表明,该图为“某区域沿89°E地形剖面示意图”;图像中纵坐标为海拔高度,横坐标为纬度,表明该图为不同纬度的海拔高度变化特征,因此属地形剖面图,选项D符合题意,排除A、B、C。

【4题详解】

题意表明,该图为沿经线的剖面图,只能看出地势的南北变化,看不出地势的东西变化,因此排除A、B。

图中显示,30°N附近海较高,40°N附近及以北,海拔较低,因此该区域的地势特征是南高北低,选项C符合题意,排除D。

甲、乙、丙是地处不同纬度的三座房屋二至日的阳光照射情况(a或b),每幅图都画出了冬至和夏至两个节气的阳光。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5.三地位置判断正确的是()

A.甲位于极地地区B.乙位于北回归线以北

C.丙位于北半球D.图乙中阳光a表示该地夏至日

6.图示光照现象()

①是由地球自转运动引起的②是由地球公转运动引起的

③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有关④与太阳的东升西落有关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5.B6.C

【解析】

本题组以不同纬度的三地房屋二至日的阳光照射情况为材料,设置两道试题,涉及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特征及产生原因等相内容,考查学生利用题中信息调动所学知识分析试题的能力。

【5题详解】

甲地二至日太阳分别位于当地正南和正北,说明甲地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甲不可能位于纬度很高的极地地区,A错。

乙地冬、夏至日时太阳都位于当地正南方向,说明乙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B对。

丙地冬、夏至日时太阳都位于当地正北方向,说明乙地位于南回归线以南,属南半球,C错。

根据前面判断,乙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一年中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图中显示,与b相比,a的正午太阳较小,a表示该地冬至日的阳光,D错。

【6题详解】

图示光照现象表明,正午太阳高度在不同纬度和不同季节有明显的变化,产生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原因是地球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结果,②、③符合题意;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与地球自转和太阳的升落无关,因此①、④不符合题意。

综合上述判断,选项C符合题意,排除A、B、D。

2019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于3月5日在京召开。

2019年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于2019年3月3日至13日在北京召开。

全国“两会”代表到北京参政议政国家大事。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7.全国“两会”期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是()

A.向东B.向南C.向东北D.向北

8.下列诗句中,符合“两会”所在季节的是()

A.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B.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C.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D.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答案】7.D8.B

【解析】

本题组以2019年全国“两会”召开的时间和直射点的移动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两道试题,涉及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季节判断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地理信息的获取和分析能力。

【7题详解】

从材料信息信息可知,“两会”期间

3月中上旬,结合太阳直射点移动示意图判断,此时直射点在向北移动,选项D符合题意,排除B。

在一天之中,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直射点会向西移动,不会向东、向东北方向移动,排除A、C。

【8题详解】

从材料信息信息可知,“两会”期间在3月中上旬,属春季。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描写的是冬季的景色,排除A。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描写的是春季的景色,选项B符合题意。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描写的是秋季的景色,排除C。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描写的是初夏梅雨景色,排除D。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各题。

9.下图中几条支流中,有一条实际是不存在的,其序号是(  )

A.①B.②C.③D.④

10.关于丙丁两村的比较,不正确的是(  )

A.丁村交通便利B.丙村在丁村的东北方向

C.丙村水源较少D.丙村的海拔比丁村低

【答案】9.A10.D

【解析】

本题组以某地等高线地形图为材料,设置两道试题,涉及河流分布、相对位置、方位、水源、海拔高度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9题详解】

河流只能发育在谷地,图中①处等高线向地势低处弯曲,

山脊地形,不可能发育河流,因此选项A符合题意。

图中②、③、④处等高线向地势高处弯曲,为山谷地形,有可能发育河流,因此排除B、C、D。

【10题详解】

图中显示,与丙村相比,丁村更靠近公路,交通更加便利,A不符合题意。

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定位方法判断,丙村位于丁村的东北方向,B不符合题意。

图中显示,丙村位于河流上游,其附近河流流域面积较小,水量较少,而丁村位于河流下游,其附近河流流域面积较大,水量较丰富,C不符合题意。

丙村位于河流上游,丁村位于河流下游,河流总是由地势高处流向低处,因此丙村的海拔比丁村高,D符合题意。

2018年9月7日20时,台风“山竹”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9月11日20时,底层中心附近最大风速为65米/秒,风力达到18级;9月16日17时在广东台山海宴镇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4级,中心最低气压955百帕。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1.读上左图判断,2018年9月15日23时,台风“山竹”的经纬度位置大致是(  )

A.14°N,138°WB.20°N,115°EC.13°N,165°WD.13°N,165°E

12.台风“山竹”登陆我国时,地球位于上右图中的(  )

A.①-②段B.②-③段C.③-④段D.④-①段

【答案】11.B12.A

【解析】

本题组以台风“山竹”活动为背景,通过图文信息设置两道试题,涉及地理位置判断、地球公转位置判断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地理信息调动相关知识的能力。

【11题详解】

图中显示,9月15日23时,台风“山竹”处于115°经线、20°纬线附近,根据图中经纬度变化规律判断,当地经度为东经度,当地纬度为北纬度,因此选项B符合题意,排除A、C、D。

【12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台风登陆我国日期是9月16日,处于夏至之后,秋分之前。

根据右图中地球的昼夜分布状况判断,①位置北极圈出现极昼,应为夏至日(6月22日前后),③位置北极圈出现极夜,应为冬至(12月22日前后),然后根据地球公转方向判断,②为秋分(9月23日前后),④为春分(3月21日前后),由此判断9月16日位于①、②之间,选项A符合题意,排除B、C、D。

 

下表表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个区域的面积和区域密度指标。

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备注规模城市是指人口数量在50万及以上的城市,城镇人口密度是指区内每平方千米的城镇人口数量。

13.表中数据表明(  )

A.“长三角”城市化水平最高B.“珠三角”规模城市数量最多

C.“珠三角”城镇用地面积最大D.京津冀区域内部城市化差异最大

14.造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地密度指标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区域人口规模差异B.区域内、外部交通条件差异

C.区域自然条件差异D.中心城市辐射效应强弱差异

【答案】13.D14.D

【解析】

【13题详解】

A.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城镇人口密度÷人口密度=城市化水平,计算得出珠三角城市化水平最高,A错误;

B.规模城市密度×区域面积=规模城市个数,据此得出长三角规模城市数量最多,B错误;

C.城镇用地密度×区域面积=城镇用地总面积,据此计算得出长三角城镇用地面积最大,C错误;

D.结合计算及所学可知,京津冀区域规模城市少,城市化水平低,规模城市分布不均衡,区域内部城市化差异最大,D正确。

【14题详解】

区域人口规模差异、区域交通条件差异、区域自然条件差异不会导致如此多的密度指标差异,特大城市在区域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但三区域的中心城市辐射效应强弱差异较大,造成了三地的密度指标差异大,D正确。

读“人类文明进程及社会经济增长主导因素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5.图中a、b、c、d曲线表示的因素正确的是

A.a—原料B.b—土地

C.c—劳动力D.d—技术

16.到工业文明阶段,土地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突出表现为土地的

A.数量B.质量

C.类型D.区位

【答案】15.D16.D

【解析】

本题组以人类文明进程及社会经济增长主导因素变化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两道试题,考查学生利用地理信息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15题详解】

图中显示,a曲线在农业文明时期影响程度很高,而原料以农业生产影响不大,所以A错。

图中显示,b曲线在狩猎文明时期影响程度最高,在农业文明时期影响程度降低,而土地对农业文明至关重要,所以B错。

图中显示,c曲线在狩猎文明和农业文明时期没有影响,而劳动力对这两个文明时期至关重要,所以C错。

图中显示,d曲线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影响程度不断增强,与技术因素影响特征吻合,故D对。

【16题详解】

由于工业生产一般不从土地直接获取产品,因此工业生产对土地的数量、质量、类型要求较少,但对土地的区位条件(如交通,与原料、市场的距离等)要求高,因此选项A、B、C不符合题意,选项D符合题意。

读下图回答下列小题。

17.有关图示大洲与大洋关系及所处半球的正确叙述是()

A.濒临两大洋,地跨东西两半球B.濒临两大洋,位于西半球

C.濒临三大洋,地跨南北两半球D.濒临三大洋,位于北半球

18.关于图中所示大洲地理位置的正确叙述是()

A.地处南温带和南寒带B.有回归线和极圈通过

C.西北、东北及南面均有海峡与其他大洲分开D.南部有三大半岛

【答案】17.D18.B

【解析】

该题考查北美洲位置特征。

【17题详解】

图中横坐标表示经度,从图中看经度数向西增加为西经度,位于80W~120W的大洲为北美洲,北美洲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北临北冰洋,濒临三大洋,A、B错。

南北美洲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因此北美洲位于北半球,C错,D正确。

【18题详解】

图中所示大洲为北美洲,有北回归线和北极圈通过,B正确。

因有回归线和极圈通过,地处热带、北温带和北寒带,A错。

西北面有白令海峡与亚洲分开,东北面有丹麦海峡与欧洲分开,南面有巴拿马运河与南美洲分开,C错。

南部有三大半岛的是欧洲而不是北美洲,D错。

下图为华北某城市2003年和2013年供水、用水对比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与2003年相比,2013年(  )

A.水资源循环利用率下降B.供水总量增大

C.用水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D.生活用水增幅最大

20.南水北调对该市的影响有(  )

A.利于改善生态环境B.水资源短缺得到解决

C.降低用水的使用成本D.不利于减少地下水的开采

【答案】19.C20.A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A、随着经济的发展,工农业用水量应该增加,但从题中用水图可知其在减少,说明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A错误;

B、供水总量可直接从题中供水图计算得出,2003年为8.3+25.4+2.1=35.8,2013年为3.9+17.9+8.0+3.5=33.3,显然供水总量减少,B错误;

C、工农业用水量减少,生活用水量和环境用水量增加,用水结构变化明显,C正确;

D、由图可知,环境用水增幅最大,D错误。

故选:

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南水北调工程的影响。

AD、南水北调为该市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地下水的开采,A正确,D错误;

B、南水北调工程缓解了北方城市用水紧张状况,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B错误;

C、由于调水路线较长,修建调水工程投资大,因此南水北调水的使用成本高,C错误。

故选:

A。

下图示意黄土高原天然林区多年平均径流深与森林覆盖率之间的关系,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1.图中曲线①②③依次代表

A.总径流量、地下径流、地表径流

B.总径流量、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C.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总径流量

D.地下径流、地表径流、总径流量

22.在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可以

A.增加总径流量B.增加地表径流量

C.减少地下径流量D.减少土壤侵蚀

【答案】21.A22.D

【解析】

本题考查河流的补给。

【21题详解】

读图可知,①径流深最大,约等于②③之和,故①为年径流量。

随着森林覆盖率提高,森林调蓄水源功能增强,地下径流会增多,地表径流会减少,故②为地下径流、③为地表径流。

故选A。

【22题详解】

在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可以提高森林覆盖率。

读图可知,随着森林覆盖率增加,年径流量减少、地下径流量增加、地表径流量减少,从而可以控制土壤侵蚀。

故选D。

贝加尔湖被誉为“西伯利亚明眸”,是世界上最深的淡水湖泊,面积为3.15万km2,每年封冻期长达5个月。

下图为贝加尔湖构造断面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关于贝加尔湖的说法,正确的是()

A.湖面封冻期为1~5月

B.水体更新速度较快

C.湖区气温年较差较大

D.水资源丰富,利用率高

24.据图判断,不正确的是()

A.贝加尔湖深度可能会增加

B.贝加尔湖主要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

C.该处可能发生过地震

D.湖底沉积物主要来源于湖泊东岸

【答案】23.A24.B

【解析】

本题考查地质作用。

【23题详解】

贝加尔湖封冻期长达5个月,主要为1~5月,A对。

湖泊是世界上最深的淡水湖泊,水体更新速度较慢,B错。

湖区水城面积大,气温年较差较小,C错。

区域人口、工业少,水资源丰富,利用率低,D错。

故选A。

【24题详解】

贝加尔湖位于岩层相对下沉的一侧,深度可能会增加,A对。

根据岩层运动方向,贝加尔湖主要是地壳运动形成的,B错。

岩层有明显错动、位移,该处可能发生过地震,C对。

受图中变质岩山峰阻挡,湖底沉积物主要来源于湖泊东岸,D对。

故选B。

2016年1~4月,中南半岛遭受百年以来最严重的旱情,应越南政府请求,中国启动澜沧江梯级水电站(云南省景洪水电站)水量应急调度,缓解湄公河流域的严重旱情。

读中南半岛轮廓及景洪水电站位置图,回答下列各题。

25.我国澜沧江河段梯级开发有利自然条件是()

A.淹没范围小,对生态环境影响小

B.人口稀少,移民工程量小

C.降水丰沛,河流落差大

D.植被覆盖率高,地质稳定

26.景洪水电站采取分期蓄水,每年汛期才进行蓄水,并且蓄水时的出库容量将大于澜沧江每年的平均水流量,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拦截泥沙减缓下游河床淤积B.减少对下游生产生活不利影响

C.减轻下游国家的水土流失D.便于下游国家发展内河航运

【答案】25.C26.B

【解析】

本题组以中南半岛轮廓及景洪水电站位置图为材料,设置两道试题,涉及水能开发条件、水电站的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5题详解】

澜沧江河段位于横断山区,峡谷很深,水电开发淹没范围较小,但河谷生态较脆弱,对河谷淹没地区的生态环境影响大,排除A。

人口稀少,移民工程小,不属于自然条件,排除B。

该河段地处湿润地区,降水丰沛,河流径流量大;位于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选项C符合题意。

澜沧江上游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频发,地质不稳定,排除D。

所以选C。

【26题详解】

汛期蓄水,可能会拦截泥沙减缓下游河床淤积,但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

澜沧江和下游的湄公河径流的季节变化大,如果集中蓄水、枯水期蓄水,容易导致下游水资源紧张,影响下游地区的生产生活,蓄水时的出库容量将大于澜沧江每年的平均水流量,也是为了保证下游地区水源供应,因此选项B符合题意。

下游国家的水土流失与当地地形起伏、降水强度及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有关,与景洪水电站分期蓄水、汛期蓄水无关,排除C。

景洪水电站分期蓄水、汛期蓄水,有利于下游河道水量稳定,利于航运,但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

所以选B。

 

我国东北玉米带与美国玉米带、乌克兰玉米帯并称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27.与美国玉米种植相比,我国东北玉米生产()

A.科技投入少,国际市场竞争力不足B.区域专业化和机械化水平高

C.家庭农场为主,规模小D.商品率高,大部分用于出口

28.要实现我国东北黄金玉米带的可持续发展,下列措施不可取的是()

A.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B.增施有机肥,以提高玉米产量

C.延长玉米产业链,提高玉米的附加值D.秸秆焚烧还田,增加土壤肥力

【答案】27.A28.D

【解析】

本题组以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为背景,设置两道试题,涉及农业区位、农业可持续发展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7题详解】

由于我国农业技术水平不高,科技投入少,导致我国东北地区玉米生产的劳动生产率较低,产品成本较高,国际市场竞争力不足,A符合题意。

我国东北区域专业化和机械化水平较低,B不符合题意。

我国东北的玉米生产大多以国有农场为主,规律较大,C不符合题意。

由于我国东北玉米生产的劳动生产率较低,商品率不高,主要用于内销,D不符合题意。

【28题详解】

由于我国东北地区玉米生产科技投入不足,导致竞争力不足,因此要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有利于我国东北黄金玉米带的可持续发展,A不符合题意。

增施有机肥,保持土壤肥力,从而提高玉米产量,有利于我国东北黄金玉米带的可持续发展,B不符合题意。

延长玉米产业链,提高玉米的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农户种植玉米的积极性,有利于我国东北黄金玉米带的可持续发展,C不符合题意。

秸秆焚烧还田,减少了有机肥料,且容易流失营养元素,不利于保持土壤肥力,不利于我国东北黄金玉米带的可持续发展,D符合题意。

 

内蒙古阿尔山市是国务院确定的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城市之一,并且是可再生资源的枯竭。

下图示意阿尔山市的位置。

完成下面小题。

29.阿尔山市被列为资源枯竭城市的原因是

A.草场退化B.森林资源枯竭

C.土地污染D.煤炭资源枯竭

30.最适宜阿尔山市转型发展的产业是

A.航空航天及相关旅游业B.化石能源产业

C.以粮食为主的种植业D.绿色、特色食品加工业

【答案】29.B30.D

【解析】

本题以阿尔山市相关材料为栽体,考查区域发展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29题详解】

阿尔山市横跨大兴安岭西南山麓,是我国重要的林木生产基地,从而可推断其被列为资源枯竭城市的原因是森林资源枯竭。

故选B项。

【30题详解】

阿尔山市林木资源枯竭,并转型的方向应是利用当地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大兴安岭拥有绿色生态环境和丰富的野果、野菜、食用菌资源,适合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绿色食品加工业,故D项正确;阿尔山市作为一个纬度较高、降水少的山区森林城市,不具备发展航空航天产业的高技术水平,也不具备发展以粮食为主的种植业的水热等条件;阿尔山市没有大量化石能源,不能发展化石能源产业。

故A、B、C项错误,故选D项。

 

读2008~2014年珠三角区域就业吸引力指数统计表,完成下列各题。

31.珠三角地区就业吸引力高的主要原因是()

A.基础设施完善B.就业机会多,收入高

C.生活成本低D.社会秩序好

32.就业吸引力指数变化对珠三角区域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促进区域环境改善B.增加劳动力供应

C.失业率上升D.环境人口容量升高

【答案】31.B32.B

【解析】

试题考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

【31题详解】

就业吸引力高的主要原因是就业机会多,收入高,B正确;基础设施、生活成本、社会秩序的影响力没有就业机会的影响力大。

32题详解】

从表中看,珠江三角洲区域就业吸引力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吸引力高,会增加劳动力供应,B正确;对区域环境、失业率影响较小;对环境人口容量没有影响。

 

读2011—2015年中国工业增加值与增长率变化图,完成下列各题。

33.2011—2015年,我国()

A.工业化水平一直非常高B.工业增加值持续增长

C.工业比重不断上升D.工业化速度不断加快

34.现阶段,推动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可行措施是()

A.加快矿产开发,提高钢铁产能B.扩大产品进口,替代国内生产

C.加强技术研发,培育竞争优势D.扩大生产规模,保持价格优势

【答案】33.B34.C

【解析】

【33题详解】

由图中的柱状图可知,2011—2015年,我国工业增加值持续增长,故B正确。

2011—2015年,我国工业化水平在不断发展,工业的现代化还没有完成,因此一直非常高不符合客观事实,故A错误。

图中信息不能反映工业比重不断上升,故C错误。

读图可知2011—2015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变化不大,比上一年增长呈下降趋势,说明我国工业化速度变化不大,故D错误。

故选B。

【34题详解】

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我国劳动力工资水平大幅度提升,工业品价格优势逐渐丧失,因此现阶段应该加大科技,研发产品,树立自己的品牌意识,增加市场的竞争力。

从而推动我国工业化进程,故C正确,D错误。

我国应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故A错误。

扩大产品进口,替代国内生产阻碍我国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