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疗卫生服务业的现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38624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63.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医疗卫生服务业的现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医疗卫生服务业的现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医疗卫生服务业的现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国医疗卫生服务业的现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国医疗卫生服务业的现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中国医疗卫生服务业的现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中国医疗卫生服务业的现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中国医疗卫生服务业的现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中国医疗卫生服务业的现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医疗卫生服务业的现状.docx

《中国医疗卫生服务业的现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医疗卫生服务业的现状.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医疗卫生服务业的现状.docx

中国医疗卫生服务业的现状

中国医疗卫生服务业的现状

中国医疗卫生服务业的现状、问题与发展前景

中药学院2013级中药学三年制梁紫璐2013123023

摘要:

随着我国的经济与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医疗服务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的医疗服务也逐步走上规范化、正规化道路.中国政府始终重视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事业,并取得了让人民满意、举世瞩目的一系列显著成就,但也面临一些待解决的矛盾与问题。

关键词:

医疗卫生现状、医疗问题、医疗发展

一、医疗卫生现状

(一)、 我国农村医疗卫生现状 

在农村有病乱求医,乱用药现象普遍[1]。

很多农村病人知识层次低,思想封闭保守,传统观念比较落后,不能用科学的观点看病、治病。

有些病人生病以后往往凭经验自行诊断、自行用药。

对抗生素的非理性应用造成了细菌的耐药性,乱用抗生素不但给病人造成了经济损失还延误了治疗,以至后期出现全身症状,严重时会导致继发感染甚至引起并发症[2]。

国家明文规定未列入《非处方药品目录》的各种抗菌药物在全国范围内所有零售药店必须凭医师处方才能销售,可在农村或乡镇的某些药店却可以随便买到。

 

截至2006年9月底,全国已经有1433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占全国县(市、区)总数的50.1%,有4.06亿农民参加了新农合,占全国农业人口的45.8%,全国有1.4亿农民从新农合中受益。

但是,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保障水平较低,农民自费就医的比例仍然很高。

农村地区缺医少药,有的地方老百姓甚至无法享受到最基本的医疗服务。

农村卫生所及乡镇卫生院条件差,医生业务素质低,一次性医疗用品未能普及,消毒设施简陋,造成交叉感染的隐患很大[3]。

农村医疗卫生监督方面基本处于不监督或不作为状态,隐患很大。

(二)、 我国城市医疗卫生现状 

80%的卫生资源投入在城市,其中约80%投入到了大医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原有分级医疗被打破,医药费用过快增长,政府、社会及群众难以承受。

城市卫生机构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结构不合理,浪费与短缺并存,运行成本高。

医疗保健费用上涨迅速,政府和社会对卫生的投入比例逐渐减少,而个人的投入比例逐渐加大。

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卫生服务需求增加,医疗服务模式落后,医疗服务从看病难、住院难到看病贵、看病不方便,而且费时间、费钱、交通不便、缺少人情味,得不到综合、连续的服务[4]。

 

并非所有疾病和健康问题都需要在医院才能解决,卫生经济学家认为城市居民80%的医疗保健需求应该在社区得到解决,只有20%的需求要在社区以上的卫生机构解决。

到目前为止,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全部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的试点工作,全国已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000多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近18000个,一个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辅,医疗诊所、医务室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框架正在形成。

 

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有以下几种组织模式[5]:

四级网络模式,三级网络模式,家庭病床模式,资源互补模式,其他网络模式。

但是配套政策问题没有解决好社区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保险的接轨的问题,双向转诊问题双向转诊工作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各级医疗机构对此认识不够,积极性不高。

社区卫生服务医务人员结构不合理,素质低下。

(三)、中国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形势 

先看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体系情况。

中国医疗卫生机构的设置基本上是接近政府行政区划和政府机构的设计来设置的。

中国在行政管理上划分为五级政府:

中央、省、地市、县区、乡镇(街道),每级政府都设有卫生机构(医院、疾控中心、监督所等),此外还有企业举办的及私立医疗机构、中外合资合作医院以及军队医院。

从机构所有制的情况看,有企业举办的,也有私人举办的,从八十年代中期我们也允许外资进入医疗机构提供服务,控股举办医院,控股比例可高达70%,而在加入WTO前外资进入的比例只能到30%,不能够控股,2001年调整了政策,允许外资达到70%,但不准独资。

中国在医疗服务领域中的开放程度加入WTO后是发展中国家中最开放的,许多国家都把医疗卫生等涉及百姓生命健康的领域设为保密性的领域,是不开放的,包括加拿大、英国、欧盟、美国的许多领域都是不开放的。

我们在军队中也有一些医疗机构,都类似一个小社会。

 

从机构的设置数量来看,1950年全国卫生医疗机构非常少,到1989年全国卫生医疗机构已经达到十七八万所,这几年我们在推行卫生资源的重组和调整,推行区域卫生规划工作,同时农村撤乡并镇工作也在深入推行。

最近几年的卫生机构数量有所减少,但是现在依然接近30万所左右,包括各种规模的医疗卫生机构,如医院、防疫站、卫生监督机构、妇幼保健机构等。

全国的疾病控制中心现在一共是3500多所,在每一个县都有一所,每一个市辖区也都有自己的机构,国家的疾病控制中心在北京的玄武区。

二、问题所在

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启动,其改革的基本走向是商业化和市场化。

经过20多年的卫生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其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社区卫生服务的框架与内容存在差距。

 

目前的社区卫生服务以公立机构为主,首先是多数政府举办的基层卫生机构的转型;二是一些企事业单位举办的卫生机构功能的拓展;三是一些政府的二、三级医院业务的延伸。

各种形式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常称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社区卫生服务站。

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目前界定为:

向社区居民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综合性卫生服务。

但实际上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以医疗服务为主,提供的服务只是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而距离其他功能的开展,还存在较大差距。

却很难落实,原因有来自患者自身的,也有来自医院方面的,医院对到手的生意不肯放手于他人,转诊制度难落实。

  

(二)、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

医疗服务公平性的下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卫生费用不平衡。

占全国人口2/3的农村居民只拥有不到1/4的卫生费用,而占人口1/3的城镇居民享有3/4以上的卫生费用,而且农村居民占卫生费用的比例有逐年下降的趋势。

东部地区的人均卫生费用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二是医疗保障的可及性低。

近八成农村人口和近五成城市人口——亦即全国近3/4的人口尚未参加各类医疗保险,在遭遇疾病风险的时候无法得到政府的扶助[6]。

(三)、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日益严重。

医疗体制改革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医疗服务价格的增长和卫生费用的增长极为迅速,大大超过了GDP和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

据统计,从1989年到2001年,按当年价格计算,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了39.3%,而在同一时期,平均每一门诊诊疗费和日均住院费则分别增长了96.5%和99.8%[7]。

   

(四)、医疗卫生服务和卫生投入的绩效低下。

有关卫生统计表明,虽然中国人口还在增长,但医疗机构的门诊量却在下降。

2003年全国医院和卫生院门诊总量为20.96亿人次,比1993年减少了1.09亿人次。

但同期城乡居民的两周患病率却从140.1%提高到143.0%。

另据统计,2002年,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已经增至5.24%,2003年超过5.4%。

但尽管如此,居民综合健康状况却没有明显的改善,在某些领域特别是公共卫生领域,一些卫生、健康指标甚至恶化。

   

(五)、卫生资源的布局与结构不合理,资源浪费与短缺现象并存。

我国的卫生资源约80%集中在城市,其中2/3又集中在大城市。

大城市一些高精尖医疗设备的占有率已经达到或超过发达国家的水平,明显过剩。

而医疗机构为了收回投资成本和追求高收益,随意对患者使用大型医疗设备,乱检查、重复检查的现象时有发生,加重了患者的负担。

与此同时,市县以下公共卫生机构特别是一些农村的医疗卫生机构却缺乏一些基本的医疗设备和条件。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

但其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以商业化、市场化为走向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规律,将市场经济的原则移植到具有公益性质的医疗卫生事业中来。

二是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管理责任缺失:

如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卫生资源的配置极不合理,对医疗卫生机构缺乏有效地监管等。

(六)、全科医师队伍建设艰难。

  

社区卫生服务医、护、技人员的学历和技术水平普遍较低,绝大多数没有接受过全科医学的正规教育,他们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综合性的、连续性的医疗保健服务的能力较弱,不能很好赢得居民的信任。

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条件简单,设备有限,经费来源不够充足,客观上限制了患者就医和综合功能的开展。

 

 中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一个结构性弊端,就是缺乏一个健全的初级卫生保健体系,以致民众无论小病大病都尽可能地到医院就诊。

这一结构性弊端不仅导致了医疗资源的不合理配置,致使面向社区的医疗服务机构长期处于能力低下的境况,也间接地推动了医疗服务价格总体水平的攀升。

2006年 2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重申要在2010年之前,在所有地级市以及有条件的县级市,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从而使城市居民可以在社区一级享受到疾病预防等公共卫生服务以及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

目标是促使医疗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让民众“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医治。

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要实现这一目标,任重道远[8]。

三、医疗服务改革问题探讨 

公立医院改革形式是多样的。

当前只要我们谈到公立医院改革就等于谈产权制度改革,谈医疗体制改革就等于谈公立医院改革。

对体制的改革首先是宏观层次的问题,公立医院微观上如何搞活,属于操作层次的问题,宏观和微观实质上是不能划等号的。

谈到公立医院的改革就等于产权制度改革,谈到产权制度改革就等于公立医院私有化,从逻辑上讲这都是偷换概念。

国际上公立医院改革的发展思路是多种多样的,私有化仅仅是其中的候选方案和手段之一。

 

医疗体制改革有几个方面的目的:

一是希望通过第一轮改革设计进一步发挥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的主导作用。

主导作用不仅仅意味着投钱,还包括政府在规划、监管和在宏观上平衡供需局面的作用。

二是通过改革集中财力办好一部分公立医院,让它们切实行使社会安全网的作用。

在国外可以看到,公立医院并不是特别包办的服务,而是针对最广大、最普通的人群的,是提供最基本的服务的,对于没有保险的人群,公立医院也起到一个保险者的作用。

美国有三千几百万人没有医疗保险,但不是说这些人没有医疗保障,这些公立医院就是这些人最后的避难所,公立医院有职责为没有保险的人进行救治。

三是通过发展私立医疗机构来满足特殊用户的需求。

不同人群都到公立医院就诊,然后高端的、低端的医疗技术都由公立医院来提供,战线有些过长。

对于那些特殊医疗服务完全可通过市场机制让私立医院,特别是营利性的私立医院提供。

四是发展社区医疗服务。

因为政府的资源是有限的,资源配置的时候要提高效率的话,应该把政府资源首先放在公共卫生领域。

五是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

这已经成为这几年的焦点问题。

 

进行医疗体制改革,要加强政府对医疗服务领域的监管。

政府不仅是所有者,还应该是监管者。

有不同性质的投资者,更应该发挥政府在宏观调控以及监管方面的作用。

四、发展前景

(一)、政策准入引发医疗服务机构投资主体多元化 

我国在加入WTO时在设立医疗服务机构方面的承诺主要是:

允许外国服务提供者与中国合资伙伴一起设立合资医院或诊所,设有数量限制,以符合中国的需要,允许外资拥有多数股权。

境外资金进入中国建立医疗机构,将依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区域卫生规划》、《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和《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进行设置审批和管理。

卫生行政部门将根据有关规划规定某地区设立何种规模、数量、性质、专业的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及其选址,对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不给予任何财政补贴。

合营医院或诊所的医师和医务人员大多数应为中国公民。

 

为与这一承诺相适应,各地纷纷加快医疗机构改革。

2002年以来,北京市加快了医疗机构产权制度改革步伐,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思路,积极探索医疗卫生行业国有资产管理的多种有效形式;研究制定优惠扶持政策,吸引民间资金、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医疗服务行业,发展股份制、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等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医疗机构。

(二)、外部资本进入医疗服务业的进展 

随着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按照承诺逐步开放医疗市场,外资利用资金、管理、技术等优势进入中国医疗服务业。

截止2002年底,我国的200多所中外合资医院中,北京近30家,如中美合资的佳美口腔治疗中心、和睦佳妇儿医院、国际燕莎诊所、北京国际救援中心等。

上海有中日合资厚诚口腔医院、中港合资凤凰医院等。

这些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主要特点是:

在经营规模上,该类机

(一)、进一步加大公共投入,新增投入主要用于普惠性和利贫性服务,同时要防止卫生总费用的过快增长 ,进一步加大公共投入,新增投入向普惠性和贫性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倾斜要改变过去政府支出不公平、不合理的长期问题,调整存量和既得利益十分困难。

一个现实可行的方案是进一步加大政府和社会保障投入,新增公共投入的绝大部分用于基本卫生保健和低收入群体,以矫正我国卫生服务利用和筹资严重不公平的问题。

 

(二)、建立以常住人口为基础的专门公共卫生体系,确保人人均等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1.构建重大公共卫生垂直防控体系对所有的专门公共卫生机构实施双重管理。

 在继续发挥地方政府作用的同时,强化自上而下的业务领导和资源调配职能。

同时,应在明确公共卫生服务范围的基础上,打破行业管理界限,以各级CDC为中心,全面实施资源整合。

 2.明确界定专门公共卫生机构职能和业务活动范围 专门公共卫生机构的职能明确集中于解决面向群体的公共卫生问题,不宜由专门公共卫生机构承担的行政职能应移交给专门的行政执法机构,严格限制一般医疗服务活动。

 3.调整、完善专门公共卫生机构的组织方式和运行机制 政府确保对专门公共卫生机构的投入,并对机构布局、业务活动目标、服务方式及资产、人事、分配等实施直接管理。

同时,引入必要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4.加大财政投入 公共服务的管理基础应从户籍人口走向常住人口,按照常住人口数量和结构核定人员配置和经费标准,以确保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和调动服务提供者的积极性。

(三)、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与发挥市场作用有机结合起来。

 

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既不能走完全市场化的道路,也不能照搬计划经济时期完全依靠政府的做法,而应该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卫生事业的特点,将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的作用有机结合起来。

首先,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政府责任。

医疗卫生事业是具有公益性质的事业,是“市场失灵”的领域。

在这一领域,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承担起制定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法规、提供财政支持、配置医疗资源、向全体居民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对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监管等责任。

其次,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由于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基础还很薄弱,政府承担医疗卫生责任的能力有限,这就需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第一,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引入民间资本,将部分医疗机构转变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营利性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以弥补政府对医疗卫生服务领域的投资不足。

第二,在非基本医疗服务领域,政府可以退出让渡给市场,或者原有的政府投入的医疗机构实行完全市场化运作,取得回报,以减轻政府的负担。

第三,通过引入市场经济的管理手段,增强医疗机构的活力,使医疗机构之间、医院内部形成竞争,以提高效率。

参考文献

[1]、王长海、王英丽、王成光;我国农村医疗卫生现状与政策分析,安徽农学通报,2010,16

(1)

[2]、宇文清风;抗生素滥用的危害性及其合理应用,卫生职业教育,1671-1246(2005)10-0110-02

[3]、赵颖晶、尹红霞;医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对策,中国医学创新,2008,5(33),120-121

[4]、丁立;浅谈中国城市医疗卫生制度改革,学术探讨,2009年02期,123

[5]、刘海涛、乌正赉;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研究现状,R197,A,1006-0979(2011)13-0129-01

[6]、张冉燃:

权威报告:

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总体上不成功,载《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005年第14期

[7]、葛延风;中国医疗服务体系改革反思,载《中国卫生产业》2005年第9期

[8]、屠志银;全科医生队伍建设与全科医学教育现状分析,健康必读,2013年5月第12卷第5期,中旬刊

[9]、陈跃昆;现代医疗设备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R179.39,B,1006-0979(2011)13-0129-01

[10]、邓利;旅游健康风险防控政策探讨,现代商贸工作,2008年6月第20卷第6期

[11]、李玉荣;论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233校网论文中心,2009-28,107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