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社会学概论简答.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38744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7.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社会学概论简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自考社会学概论简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自考社会学概论简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自考社会学概论简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自考社会学概论简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自考社会学概论简答.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自考社会学概论简答.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自考社会学概论简答.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自考社会学概论简答.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自考社会学概论简答.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自考社会学概论简答.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自考社会学概论简答.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自考社会学概论简答.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自考社会学概论简答.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自考社会学概论简答.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自考社会学概论简答.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自考社会学概论简答.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自考社会学概论简答.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自考社会学概论简答.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自考社会学概论简答.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社会学概论简答.docx

《自考社会学概论简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社会学概论简答.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考社会学概论简答.docx

社会学概论简单题:

1.1.简述孔德的社会学思想。

简述孔德的社会学思想。

答:

孔德的社会学思想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把握。

(1)科学的分类。

他在圣西门的科学分类的基础上,将科学依次划分为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最后是社会学。

社会学居于科学的最高层次,是科学之“皇后”,所有其他科学都为它的建立作了准备。

(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孔德把社会学区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个部分。

社会静力学主要是研究社会协调的问题.即研究人类社会基本秩序的。

社会动力学则综合研究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即社会进步。

“秩序”和“进步”是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是社会学研究的两大主题。

(3)研究方法。

孔德认为必须用研究自然界的实证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从中发现客观自在的社会规律。

孔德创造的实证方法是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

1.2.斯宾塞认为社会和生物有机体的区别是什么?

斯宾塞认为社会和生物有机体的区别是什么?

答:

社会作为超有机体和生物有机体的本质区别在于:

(1)生物有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紧密结合,社会则是一个松散的整体,各个分子或多或少是自由和分散的;

(2)生物体的功能分化使感觉和思维的能力仅仅集中在有机体的一个部分,而在社会中,意识则散布在整个集合体里,它的全部个体都能感到快乐和痛苦;(3)在生物有机体中,分子是为了整体而生存,而在社会中则相反,“社会的存在是为社会成员造福,成员的存在不是为社会造福”。

1.3.简述导致社会失范出现的原因。

答:

(1)个人欲望在现代社会机构中急剧滋长

(2)现代化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人的个人欲望

(3)社会的骤变使个人欲望失去社会约束力,使社会出现危机和动乱

1.4.简述芝加哥学派的主要学术成就。

答:

1、开拓了现代城市社区的研究道路。

2、芝加哥学派形成了人文区位学的城市理论。

3、芝加哥学派推动了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的形成和完善。

4、芝加哥学派创建了符号互动论。

1.5.简述冲突论的主要观点。

答:

1、科塞的功能冲突论:

社会冲突不只是具有破坏性的反功能,也具有正功能。

在一定的条件下,一定限度内的社会冲突有助于促进社会整合、加强内部团结,也有助于防止社会系统僵化、提高社会系统的内部协调能力和对外适应能力。

2、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论:

代表著作是《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

他认为帕森斯所强调的社会整体协调与均衡是一种乌托邦;权威分布的不平等以及制度化的权威和权力结构对行动者的强制,必然会导致社会冲突;冲突是普遍的、无时不在的。

1.6.简述当代社会学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著作。

答:

1、艾尔弗雷德·舒茨:

美籍社会学家,创立了现象学社会学,代表作有《社会世界的现象学》、《生活世界的结构》。

2、米歇尔·福柯:

法国社会思想家,主要著作有《疯癫与文明)、《词与物》、《规训与惩罚》、《性史》等。

3、安东尼·吉登斯:

英国社会学家,著作主要有《社会的成》、《民族一国家与暴力》、《现代性的后果》、《第三条道路》等。

4、尤尔根·哈贝马斯:

德国社会学家,法兰克福学派后期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合法性危机》、《交往行动理论》等。

皮埃尔·布迪厄:

法国社会学家,主要著作有《实践理论大纲》、《区隔》、《国家精英》、《实践与反思》等。

1.7.简述对法兰克福学派观点的理解。

答:

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1、相信资本主义制度正在使得人们逐渐失去了批判社会的能力

2、社会研究领域存在同样的问题、特别是反映在实证主义社会学的研究取向上。

3、局限性:

没能够真正找到解决资本主义根本矛盾的出路。

1.8.简述中国社会学被撤销的原因。

答: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为建立新的教育制度进行院系调整,对社会学是否撤销存在争议。

费孝通撰写《社会学系怎样改造》一文,阐述了社会学的性质及其对中国影响,为社会学和社会学系的生存申述理由,提出了社会学课程改造的方案。

1950-1953年,教育部进行大规模院系调整,社会学陆续被全部撤销。

2.1.简述社会学方法论探讨的主要问题。

答:

(1)社会现象的性质

(2)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假设(3)价值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

2.2.简述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基本观点。

答:

实证方法基本论观点:

1.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都是客观存在,自然科学法则同样适用研究社会现象。

2.科学的目的在于对现象的因果性作出说明,以及在此基础上对现象的未来发展趋势作出预测3.提倡经验研究和社会调查4.以数学和统计学为取向,特别注重量化的研究方法,并在研究方法上尽量使研究的程序与结果合乎自然科学研究的准则,包括测量的精确性,价值立场的中立性、研究程序的可重复性和研究结果的“可验证性”

2.3.简述后实证主义方法论的主要观点。

答:

(1)承认理论的历史性、多元性、发展性和相对性

(2)社会科学研究中种种方法都有合理性和局限性,承认方法的多元性,研究方法因具体课题而定(3)强调在社会生活维度中,对数据的定量处理。

(4)强调一种“价值无涉”的研究,忽略或不予重视那些从事这些科学研究的人的潜在假设和价值观。

2.4.简述普查的概念及其原则。

答:

概念:

普遍调查:

又称全面调查,简称普查,指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总体调查,是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之一

原则:

(1)必须统一规定调查资料所属的标准时点

(2)正确确定调查期限、选择等级时间,并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3)严格筛选调查项目,定义明确。

同种普查,各次基本项目应力求一致,以便进行对比(4)普查尽可能按一定的周期进行,以便于研究现象的发展趋势及其规律性。

2.5.简述普查的优缺点。

答:

(1)普查的优点:

在确定调查对象上比较简单;资料全面、详尽、系统,规范化程度较高,数据一般较准确;获得的数据为国家制定长远规划与政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2)普查的缺点:

工作量大,时间性强,耗资多,组织工作复杂;调查内容有限,使用范围比较窄;易产生重复和遗漏现象;调查质量不易控制。

2.6.简述典型调查的优点与不足。

答:

优点:

是可用较少的人力物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对事物作较深入的研究。

特别适用于对新情况和新问题的调查研究。

缺点:

有局限性,一是典型的选择容易受主观意识的诱导,二是所获取的资料难以标准化,三是结论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易受到较多的质疑。

2.7.简述实验法的概念及其作用。

答:

概念:

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以发现或证实变量之间货社会现象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作用:

1、通过实验判断社会现象间或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为某一理论提出新的假设2、通过实验发现以往未知或尚未解释的新事实,建立新的理论。

2.8.简述筹划阶段的六项工作。

答:

1.选择研究题目,有新意,要适中,可操作2.初步探索,收集相关文献资料,接触研究对象,做到“心中有底”3.建立研究假设,作出理论解释,明确概念4.指定研究文案。

研究文案一般包括明确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选择调查地点,确定调查对象和研究单位,确定研究方式方法,制定调查问卷、量表和访谈提纲,准备调查工具,统筹与预算研究经费。

5.组织工作包括研究人员的组成和培训,以及与协作单位的沟通等

2.9.简述定量分析资料汇总的目的。

答:

(1)初步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

(2)编制次数分布表作准备

(3)为深入的统计分析作准备

(4)便于保存调查资料

3.1.简述西方社会学对社会解释的相关理论派别。

1.社会唯名论:

认为社会只是一个集合名称,而非实体,真实客观存在的只是个人。

2.社会唯实论:

社会唯实论者也称社会实在论,和社会唯名论者相反,认为社会不仅是个体的集合,而且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这两种理论观点把社会和个人抽象地对李起来,没有真正从社会关系角度来考察,因而没能科学地揭示社会的本质内涵。

3.2.简述“社会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的主要表现。

答:

社会是由自然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物组成的特殊关系和结构;社会的一切活动都受规范与制度控制;人的生活具有目的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能认识和改造自然,推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3.简述生产关系的结构。

答:

1、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即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形式2、劳动者在生产中相互交换活动的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方式3、劳动产品的分配关系以及由它所直接决定的消费关系。

生产关系是复杂且多层次的经济结构体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其中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或者生产资料的所有关系是最基本的决定性要素。

3.4.简述社会结构的类型。

答:

由于社会整体构成要素的复杂性,社会结构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原则,从不同角度对社会整体结构加以考察。

1.关系性社会结构:

指社会结构按照一定的秩序和一定的相互关系组合,这种相互关系是社会结构的本质。

2.实体性社会结构,指社会结构由一些作为社会实体的基本单元和要素构成。

3.规范性社会结构,只社会结构中的各种社会实体同时作为社会规范而存在着。

3.5.简述社会管理的任务和目标。

答:

作为一种服务、协调、组织、监控的过程和活动,在不同发展阶段,社会管理的目标和任务有所不同,但其内涵和本质属性是稳定的。

1、从主体上看,具有多样性,不仅包括执政党和政府,而且包括其他社会主体。

比如企业组织和非营利组织,他们都负有社会管理的社会责任

2、从手段上看,最重要的是制度建设和道德建设。

社会管理既需要借助包括法律、法规、政策等社会制度化手段,也需要发挥道德、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3、从目标上看,维系社会秩序和化解社会矛盾是社会管理的总体目标

4、从作用上看,社会管理可以推动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更加公平合理地配置,并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基础运行条件和社会环境。

3.6.简述当前我国社会管理需要改进的方面。

答: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还不少,亟待改进。

首要的是要培养和造就合格的社会管理队伍,包括服务型政府的工作人员和具有社会工作专业谁追的社会工作者。

同时要通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7.简述过快的人口增长会产生的问题。

答:

过快的人口增长会导致粮食供应不足、就业问题加剧、生活质量下降、教育滞后严重、环境压力增大等。

因此,控制人口增长、保持适当的人口规模对中国现代化发展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3.8.简述我国的人口问题。

(1)人口素质问题

(2)人口流动迅猛(3)人口分布失衡(4)人口老龄化加速(5)人口性别失衡

3.9.简述自然资源的分类。

答:

自然资源是指与人类活动相关联的全部自然条件的总和,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

自然资源可以分为三类:

(1)环境资源,包括自然界中光、热、空气、水、和土地等

(2)生物资源,指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等(3)矿产资源,包括铜、铁、锡、等金属矿产和石油天然气、黏土、石墨等非金属矿产。

3.10.简述自然资源的特点。

答:

(1)自然资源的有限性、

(2)自然资源的无限性、(3)自然资源的系统性。

各种自然资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

(4)自然资源的不均匀性。

自然资源不是均匀地分布在地球上,不同地域的资源组合是不同的。

3.11.简述自然资源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答:

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社会拥有的自然资源总是影响和制约着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影响着人们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具体方式,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的满足,也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模式,影响着社会的政治、教育、文化的构成形态等等,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具有依赖关系。

(1)自然资源提供了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

(2)自然资源影响社会生产部门的布局和生产发展的方向

(3)自然资源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

3.12.如何利用自然资源?

3.13.简述文化的概念和特征。

答:

概念:

是指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

文化的特征:

(1)创造性。

文化,不论是物质形态的文化还是精神形态的文化,都不是天生的,而是人类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创造出来或衍生出来的。

(2)习得性:

文化不是先天遗传的本能,而是后天通过学习和模仿获得的只是、经验、技能和习惯等。

(3)共享性:

凡文化都是一个群体、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人们创造、共同享有、共同遵守的。

(4)积累性:

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积累和创新的过程。

(5)特殊性和共性:

文化的特殊性表现出人类文化的丰富多彩;文化的共性使各民族各国文化之间可以相互交流。

从世界范围来说,文化是特殊性与共性的统一。

不承认文化的热属性,就是不尊重别的民族文化,就会产生以我为中心的大国沙文主义;不承认文化的共性,就会导致不承认普遍认可的价值标准,就会产生狭隘的民族主义,就会闭关自守,固步自封。

3.14.简述习俗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答:

习俗对社会发展来说,有起积极作用的,也有起消极作用的。

任何一种习俗都是适应社会生活需要而产生形成的,因此其作用的性质取决于某种需求是否符合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符合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习俗的作用是积极的,反之就是消极的,与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关系不大的习俗的作用是中性的。

3.15.简述邪教与宗教的区别。

答:

邪教是打着宗教幌子的反人类,反文化的组织。

邪教与宗教有本质不同,①宗教劝人热爱生活,尊重世俗维护社会秩序;邪教宣扬世界是末日,贬低世俗,劝人毁灭,破坏社会秩序。

②宗教的神是超人间的,宗教教义有经典;邪教的神就在人间,它把生活在现世的教主当作神,把教主的话视为经典。

③宗教宣传博爱、爱教徒、爱大众;邪教害人,以残忍手段残害信徒,残害他人。

3.16.简述文化采借的选择标准。

答:

又译文化杂交,指一种文化接受或吸收另一种文化的某些文化元素或文化集丛,融入本文化的过程。

采借是有选择的,选择标准是:

1、是有用性。

那些本民族文化中没有的而且又有使用价值的外来文化元素或集丛,最容易被采借。

2、是符合或者接近本民族的价值观与民族性格的外来文化元素或集丛容易被采借;与本土文化差异很大或有抵触的外来文化,就不容易被采纳。

4.1.简述社会化的涵义。

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

其内涵从三方面理解:

①时间上,个人社会化涉及到人生发展的全过程;

②内容上,个人社会化关注到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有的全部文化遗产;

③社会关系上,个人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以及个人社会化的结果。

大量研究表明,社会化不是一个单纯的被动的接受社会教化的过程,而是一个个人与社会指教交互作用的过程。

4.2.简述社会化的类型。

(1)基本社会化:

就是“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

基本社会化是人的生命早期的社会化过程,也称一级社会化。

(2)继续社会化:

是指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或称二级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是基本社会化的延续、完善和发展。

继续社会化还有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即发展社会化。

成人教育就是一种常见的发展社会化。

(3)再社会化:

也称重新社会化,是一个人从一种生活方式向另一种生活方式转变与适应的过程。

(4)正向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

正向社会化是指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传递和教化过程。

反向社会化是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这种社会化又称为文化反哺。

4.3.简述基本社会化的任务。

基本社会化的任务:

①生理性成熟,即通过人化的生理发育过程,形成完善健全的身心基础②社会性成熟,即通过社会文化的教化与自我内化,成为具有独特个性物为能力的社会成员。

4.4.简述再社会化的原因。

理想的社会化过程,是使人们能够适应日常社会生活的要求,实现与其他社会成员的正常交往,按照社会要求安排生活,维持人与社会的正常关系与社会秩序。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

由于个人的或社会方面的诸种原因的影响,一些人可能难以实现理想的社会化。

如有的人没有获得正常的受教育的机会;有些人虽有这种机会,却因环境影响而未能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本领;还有一些人虽有一技之长却不懂社会行为规范和不具备正常的角色能力;甚至少数人的行为还可能背离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价值准则,走上犯罪道路;等等。

诸如此类现象,都是社会化失调的结果,因为需要再社会化。

4.5.简述基于对人格结构的分析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答: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

本我是人格的原始部分,包括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这种本能冲动受快乐原则的支配,不断盲目地追求行为上的满足,是人格的动力;但是它本身有时混沌的欲望,如果不加以控制,就会妨碍社会、群体的活动,也不利于个人的活动。

超我是对社会中习得的“应该如何”和“必须如何”的内化,是对人格的审查、意识和社会监控。

自我是人格中的理性部分,能够解释感觉得来的信息,也能够找到既现实又可接受的方法来满足生物上的需要。

自我的主要任务是控制本能的欲望,等待时机,在允许的生活中实现快乐的目的,因而自我在超我与本我之间发挥着中介和平衡的作用。

4.6.为什么说学校是一种具有特殊价值的环境因素?

原因:

1、学校交给人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2、学校以独特的组织方式帮助个人为进入成人世界作准备3、学校培养人的组织纪律性,教人学习如何与人交往以及如何克制自己、接受社会控制4、学校培养人的知识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为其走向社会、创新生活打下基础5、学校在使学生社会化过程中,不仅具有培养教育作用,而且还起着一定的筛选作用。

现代社会,学校教育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和职业生涯。

4.7.简述工作单位对个人社会化的作用。

答:

工作单位的社会化表现在:

1、通过工作,建立以职业为纽带的基本社会关系2、职业的不同,人们的社会地位、生活过程和经济状况也不同,3、职业影响人们的社会威望和价值观念,因而影响人生目标和社会化目标4、人的工作过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的调适过程5、培养组织纪律性和竞争、协调等意识6、工作单位组织领导的施教,是现代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4.8.简述社区对社会化的影响。

答:

1、通过形形色色的社区认为,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通过社区生活方式,影响人们对人文地理环境和时空知识的了解3、通过参加社区生活,了解社会的规范以及这些规范对个体的约束形式4、是社区为个人提供新的社会角色扮演的机会6、社区作为社会文化的缩影,能通过多种途径的文化传递,向人们传授价值标准,学习如何分辨善恶好坏,了解前人和他人的经验,构成自己的价值观念体系和行为结构。

4.9.简述社会角色的涵义。

(1)社会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2)社会角色是一整套行为规范和行为期待(3)社会角色是人的多种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的反映。

(4)社会角色是构成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基础

4.10.简述社会角色的类型。

(1)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指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

先赋角色:

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生理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

自致角色:

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角色

(2)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是根据角色规范化的程度分。

规定性角色和:

指其角色的权利和义务有比较严格而明确的规定。

开放性角色:

是指其角色的权利和义务没有严格而明确的规定。

功利性角色和表现性角色是根据角色追求的目标分。

功利性角色:

是指那些以追求实际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角色。

表现性角色:

是指主要不是以获得经济利益和报酬为目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社会角色。

4.11.简述社会角色的扮演需经历的阶段。

答:

任何一个社会角色扮演通常要经过角色期待、角色领悟和角色实践三个阶段。

(1)角色期待,它是指社会对某一角色的行为模式的期望和要求。

(2)角色领悟。

它是指角色承担着对其角色规范和角色要求的理解

(3)角色实践。

它是角色承担的实际过程或活动。

总之,社会角色的扮演一般要经历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后者与前者往往会产生一些偏离,这些偏离或差距在社会学上称之为“角色差距”。

在角色扮演过程中,角色扮演者必须加强角色演习和角色整合,缩短或消除其角色差距。

4.12.简述人的现代化的意义。

答:

人的现代化,是当今人的社会化的基本目标。

以现代化的姿态生活于现实社会中的人,必定既是一个社会化的成功者,又是一个未来社会的创造者。

人的现代化,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梯。

当代人的全面发展,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就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或现代人,不是某种单一的特质,而是有这多方面的规定性,是具有丰富多彩品格的人。

面对知识经济和全球化、信息化浪潮,现代人更具有全球眼光和国际胸怀,更具有勇于迎接挑战和大胆开拓创新精神。

尽管我国目前在人的现代化培养上,离“全面发展”还有不少距离,但是,可以相信,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在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同时,一定能够造出一代又一代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新人。

5.1.简述暗示的分类。

答:

根据暗示的受动条件,一般可以分为四种表现类型:

(1)直接暗示,暗示者有意识地、一般采取直陈式的说明,把某种信息直接提供给被暗示者,使他迅速而无意识地加以接受。

(2)间接暗示。

由暗示者凭借其他事物或行动为中介,把要传达给被暗示者的关于某一事物或行动的信息间接地提供给被暗示者,使他迅速而无意识地加以接受。

这是一种主要的暗示方法。

(3)自我暗示。

暗示信息来自自身内部,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种感官元素对自己发出的刺激信息,影响自己对某些事物的认知、情绪、意志和行为。

(4)反暗示。

暗示者通过说反语或过分夸大,对被暗示者造成相反结果的反应。

反暗示有两种,一种使有意的反暗示,即故意地说反话或采取相反的行动以收到正面的效果,另一种是无意的反暗示,即有意地惊醒正面的暗示,却无意地引起了相反的结果。

5.2.简述模仿的意义。

答:

1.模仿是学习的基础。

以个体反映与再现他人行为的形式,是个体掌握人际互动经验的最简单的机制,也是个体学习的基础2.适应作用。

个体在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模仿占重要地位,在个体发展早期,这个地位尤为突出。

3.增进群体的凝聚力。

促进群体内部的模仿,能提高群体成员在态度、情感、行为上的一致性,有利于群体凝聚力的加强。

5.3.简述交换存在的社会基础。

答:

交换主要是社会差异引起的,在社会中,处于交换行为中的各方都以自己的所有物为手段,以对方的所有物为目的,因而才有了交换。

交换理论以及行为主义理论关于人的基本假设认为:

在人们互动行为的背后,自我利益是普遍的动机。

人之所以愿意付出某种行动,是为了获得某种回报。

如果某种行为得到了正面强化或奖赏,那么这一行为就是有可能重复出现,并维持人际互动的稳定模式。

反之,交换行为就可能面临危机。

比如在友谊关系中,朋友之间实际上在进行很多不同形式的交换。

交换的项目包括了情感方面的支持、物质上的互相帮助等。

这种友谊关系的稳定程度取决于朋友之间对交换满足的程度。

一旦某一方开始特别注意自己在其中的付出和回报,感觉自己的付出一直大于回报,那么这样的友谊关系就可能解体,不复存在。

5.4.简述竞争的概念和社会意义。

答:

竞争是指行动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展开的争夺,它是社会互动的一种普遍形式。

竞争的意义在于从个人的角度,它可以激发个人的热情、能量,在人们的竞争中可以相互激发、相互促进;从社会的角度,竞争对社会发展和进步也是有利的。

5.5.从社会互动的角度来看,竞争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答:

从社会互动的角度看竞争的类型:

1.从社会互动的主体分,可分为个人和个人之间竞争、个人和群体之间竞争、群体和群体之间竞争。

2.从社会互动的内容和目标看,宏观层面分为经济竞争、政治竞争、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