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7教学课件共6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38893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45.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win7教学课件共6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win7教学课件共6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win7教学课件共6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win7教学课件共6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win7教学课件共6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win7教学课件共6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win7教学课件共6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win7教学课件共6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win7教学课件共6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win7教学课件共6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win7教学课件共6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win7教学课件共6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win7教学课件共6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win7教学课件共6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win7教学课件共6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win7教学课件共6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win7教学课件共6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win7教学课件共6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win7教学课件共6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win7教学课件共6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win7教学课件共6篇.docx

《win7教学课件共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win7教学课件共6篇.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win7教学课件共6篇.docx

win7教学课件共6篇

win7教学课件(共6篇)

第1篇:

Win7BitLocker加密必须了解五件事

从“XX门”开始,如何给重要文件加密成为了很多朋友关心的问题,之前介绍了很多利用第三方软件来进行加密的方法,可是大部分第三方软件加密的效果并不怎么好。

从Vista开始,微软提供了名为BitLocker的系统自带加密功能,在Windows7中,这个功能更加完善,使用简单,加密效果非常好,特别在移动设备上使用非常方便。

开启BitLocker加密

一般来说,在任意分区盘符点击右键,就可以看见“启用BitLocker”按钮。

如果是某些精简版的系统,可以尝试开启系统服务中的“ShellHWDetection”和“BDESVC”服务。

保存好恢复文件

按着提示,一步一步设进行加密设置,一般来说选择使用密码加密即可,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我们需要把恢复密码保存到非加密的分区文件中,而且不能保存在根目录下。

而且一定要记住保存位置,避免忘记密码。

加密速度很慢

加密的速度和电脑配置以及移动设备的传输速度有关系,在笔者一台05年的电脑,主频2.66GHZ,1GB内存的配置下,加密一个4GB,写入平均速度为3MB/S的NTFS格式U盘,用时为25分钟左右。

小贴士:

如何恢复分区的锁定

开启了BitLocker功能,解锁再关闭后,不可以再自动上锁。

也就是不需要再输入密码就可以访问,安全性比较差,如何可以每次打开都需要输入密码呢?

只需要用管理员权限运行CMD,输入“manage-bde空格-lockS:

”,其中S为要恢复锁定的分区名即可。

关闭BitLocker加密

要取消BitLocker加密,有两种方法可以来进行操作。

第一种:

进入控制面板的“BitLocker驱动器加密”选项,这里可以查看到每个分区的加密状态,点击“关闭BitLocker”,要先对分区进行解锁操作,然后才能关闭BitLocker,需要注意的是关闭的时间和加密的时间一样长。

第二种:

假如觉得耗费的时间太长,可以先对分区进行解密,然后把加密分区里面的文件全部复制到另外一个没有加密的分区中,再对之前设置了加密的空间进行格式化即可。

加密后的U盘如何在XP下使用

假如加密的是U盘,如果想继续在XP中使用的话,那么这个U盘的文件格式只能是FAT32,如果U盘文件格式为NTFS格式,插入XP系统(SP3)后会提示磁盘没有格式化,但此时绝对不能格式化,否则格式化后数据会全部丢失。

采用FAT32格式的U盘可以在XP下使用,插入U盘会显示一个带锁的图标,双击之后,会提示输入密码后才可以访问。

非常值得注意的是,在解锁之后,会弹出一个叫做“BitLockerToGo阅读器”的界面,所有加密的文件只能在这个阅读器中查看。

这时U盘是只读状态,里面的内容只能读取不能写入,对于经常在不同地方使用U盘的朋友,这个功能非常贴心,可以保障U盘的安全。

第2篇:

教育学课件7

第七章课程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课程的各种学说;

2,理解新课程改革视野下的课程理念;

3,掌握课程设计的基本模式、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及其课程实施的途径。

教学重点:

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的设计;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一、课程本质的分析

(一)课程定义的基本类型1.课程即教学科目2.课程即学习结果或目标3.课程即”经验”4.课程即“计划”5.课程即文化再生产

(二)课程的本质:

课程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的、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

(三)课程的特点:

(1)客体性

(2)目的性(3)经验性

(4)教育性(5)系统性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

(二)科学与人文结合的课程文化观

(三)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

(四)缔造取向的课程实施观

(五)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

(六)发展性的课程评价观

第二节

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就是课程的组织形式或结构。

二、课程设计的取向

三、课程设计___目标的确定

四、课程设计___内容的选择

五、课程设计的基本问题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导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

课程目标制定的基本环节

1,明确教育目的,落实培养目标2,评估需要,确立基点3,确定价值取向

4,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形成目标体系制定课程目标时应注意:

1,范围2,有效性3,可行性4,相容性5,明确性6,通俗性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他们的方式。

课程内容的选择,除了要考虑与目标的相容性之外,还要考虑以下问题:

1,内容的基础性和有效性2,内容要适应学生的兴趣和需求3,内容与社会现实的一致性课程内容组织的三个基本准则1.连续性

2.顺序性

3.整合性

第三节

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一、课程组织

(一)课程组织的概念:

就是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将各种课程要素(概念、原理、技能、价值观)合理地进行排列组合,妥善地组织成课程结构,使之在动态运行中产生合力,增进学习效果的累积学习功能,以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

课程组织的功能:

1,通过课程要素的有效安排,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2,使学习产生最大的累积效应,达到课程目标。

(二)课程组织的结构

课程组织结构是指课程各要素、各成分、各部分之间合乎规律的配合、组织。

课程的组织结构可以分为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

纵向的课程结构涉及课程如何展开,即怎样从课程目标和课程理念,最终转化为学生在课程中的学习活动。

最常见、最一般的纵向课程结构为:

1,课程计划(教学计划)2,课程标准(教学大纲)3,教材(教科书)

课程的横向组织结构探讨的是课程各组成部分如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问题,即课程类型的组织体系。

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即课程设置的总体规划。

它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指定的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计划的组成部分:

1,序言,即制定该计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2,培养目标;3,科目设置及要求;

4,学科的开设顺序及学时分配;5,学年编制;6,考核要求。

制定课程计划时需注意的一些问题:

1,指导思想明确。

2,目标层次清楚。

3,整体结构合理。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对各个学科的总体设计。

它规定各个学科的性质、任务、内容范围及其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在课程设计中,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进一步落实,同时也是编写教科书和测评教学质量的依据。

课程标准的组成部分:

1,前言。

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2,课程目标。

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

3,实施建议。

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

4,附录。

制定课程标准需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了解本学科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分析本学科的目的要求和内容体系,通过必要的增删和组合工作,确定基本的学科体系和知识结构。

2,使学科结构和学生的心理结构有机结合起来。

3,研究本学科内部各部分内容之间纵向上的衔接,以及与其他学科横向上的相互联系与配合。

4,处理好理论与事实、观点与材料、知识与技能的关系,使学生既牢固掌握知识,又能灵活地加以运用。

5,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教材:

教材是师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知识传递----接受活动中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具体化。

教材包括文字教材和音响教材两类。

教科书的编写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科学性、思想性、效用性的统一。

2,实现社会发展、个人发展的统一。

3,使学科逻辑、心理逻辑和教学逻辑相互结合。

4,教科书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的阅读。

请思考教科书与教材的关系

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课程类型受课程分类标准的制约,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划分出不同的课程类型。

具体地说,主要有以下几种划分标准及相应的课程类型。

(一)以课程的表现形式或影响学生的方式为标准划分的课程类型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二)以课程内容及组织形式为标准划分的课程类型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

(三)按课程设置的要求,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四)按课程行政管理体制划分,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五)按课程的性质划分,课程分为工具类、知识类和技艺类。

显性课程亦称正式课程、官方课程、公开课程、显露课程。

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在学校课程计划中明确规定的学科以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按预先编制好的课程表实施。

隐性课程亦称非正式课程、非官方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

是指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

隐性课程的表现形式:

校园环境;

学校文化传统(如校史、校歌、校训等);

校内课外生活(如讲座、文体活动、兴趣小组、展览);民主管理体制;教风、学风、考风等。

隐性课程的特点:

1,实施过程的潜在性。

2,涉及范围的广泛性。

3,影响效果的两面性。

4,影响效果的独特性。

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是以文化遗产为基础组织起来的传统的课程形态的总称。

由一定数量的不同学科组成。

各学科皆有固有的逻辑和系统。

这种课程是预先安排的。

目前学科课程仍然是世界各国中小学课程设计中的一种主要课程类型。

优点:

重视每门科学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有助于学生学习和巩固基础知识,也易于教师教授。

缺点:

不重视相互联系,造成和加深了学科的分离;不利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更多地关心学习结果,获得现成知识,不关心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不利于学生辩证思维的发展,不重视或忽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是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而言,侧重于学生直接经验的一种课程形式。

它认为课程应是一系列由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锻炼能力。

活动课程的主要倡导者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和克伯屈。

活动课程论主张打破学科界限,课程以学生兴趣和需要为中心来组织活动,以活动来代替分科教学,让学生通过活动,从“做”中获得生活必需的经验或对已有的经验进行改造。

活动课程的优点:

1,活动课程以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为基础,学习是真实而有意义的,兼顾了学生的个别差异。

2,活动课程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促进学校与社会建立广泛和密切的联系。

3,活动课程利用活动作用,促进问题解决,努力为学生提供所需的应付校外生活的技能。

不足:

1,活动课程若设计不当,容易导致形式化和片面化。

2,经验的组织难有共同一致的标准,无法比较、评判其优劣。

3,从实施方面看,学校是否能提供宽广的活动空间、教师是否具备指导活动的能力等存在问题。

4,由于活动课程自身往往依学生兴趣、需要而定,缺乏严格的计划和逻辑体系,不易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

杜威曾写到:

“学生课程中相关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他们反对把教材视为“固定的和现成的”,“儿童经验之外的东西”。

特别强调注意游戏、活动作业、手工、烹调、缝纫、表演、实验等,认为通过这样的活动获得经验可以与社会相适应。

请问体现何种课程类型?

该类型课程有何特点?

思考:

新型活动课程同实用主义活动课程的质的区别?

(1)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课程结构的优化原理为理论基础。

(2)坚持社会主义的教育方向。

(3)在中小学课程设置中处于辅助地位。

(4)既有结构性,又有一定弹性。

(5)既有灵活性,又有一定计划性。

综合课程是一种以对学校课程内容进行统整为特点的课程类型,是将具有内在逻辑或价值关联的原有分科课程内容以及其他形式的科学化内容统整在一起,旨在消除各类知识之间的界限,使学生形成关于世界的整体性的认识和全新的观念,并养成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综合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的一种课程。

综合课程设置的意义:

1,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

2,符合儿童青少年的认知特点。

3,弥补了分科课程的不足。

必修课:

是指有国家、地方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

它体现了国家和地方对各阶段所有学生发展的基础性要求,是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的共同基础,也是学校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

必修课的学习使学生得到基本素质的训练,获得必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选修课:

是指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以及劳动就业的需要自愿选择修习的课程。

选修课的学习使学生开阔知识视野,培养兴趣爱好,强化素质训练,发展个性特长。

请思考:

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

国家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来说,指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和颁布的各种课程政策,比如教育部制定、颁布的课程管理与开发政策、课程方案,各类课程的比例和范围,教材编写、审查和选用制度等。

从狭义上来说,国家课程是指国家委托有关部门或机构制定的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或称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或大纲。

无论广义的国家课程还是狭义的国家课程,都集中体现了国家的意志,是决定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国家课程具有统一规定性和强制性。

地方课程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地方课程是指在某一地方实施和管理的课程,既包括地方对本地国家课程的管理和实施,也包括地方自主开发的只在本地实施的课程;

而狭义的地方课程专指地方自主开发、实施的课程。

在一般情况下,人们所谈的地方课程都是狭义的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校本课程指的是学校所实施的全部课程,既包括学校所实施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也包括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

而狭义的校本课程专指校本课程,即学校在实施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自己开发的适合本校实际的、具有学校自身特点的课程。

目前,人们习惯上将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称之为校本课程,以区别广义的学校课程。

工具类学科:

主要指语文、数学、外语。

这三门学科既是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而自身也有发展心智的价值,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般而言,工具类学科在学习教育中的比例约占50%左右。

知识类学科:

主要指社会学科与自然学科两大类。

这是人类社会文化遗产中精选出来的知识体系,无论对社会的延续还是对个人的发展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该类学科主要包括历史、地理、政治、公民、物理、化学、生物等。

技艺类学科:

主要是指体育、艺术类与技能来两方面的课程。

这些课程主要是在中学阶段,着重体育保健、艺术修养,以及生活、劳动方面的基本技能的培养。

二、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是指把新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

课程实施的研究所关注的焦点是课程计划在实际上所发生的情况,以及影响课程实施的种种因素。

(一)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1.忠实观2.相互适应观3.创生观

(二)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1.课程方案的特征2.教师的特征3.学校的特征4.校外环境的特征

(三)课程实施的策略1.自上而下2.自中而上3.自下而上

三、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指研究课程价值的过程,是由判断课程在改进学生学习方面的价值的那些活动构成的。

(一)评价在课程中的作用:

诊断课程;修正课程;

比较各种课程的相对价值;预测教育的需求;

确定课程目标达到的程度等。

(二)课程评价的对象

1.宏观层面,涉及课程决策与管理成效的评价。

2.中观层面,涉及课程开发、课程设计过程的评价和课程整体系统的评价。

3.微观层面,涉及课程目标、课程材料、课程实施及其结果等方面的评价。

(三)课程评价的基本方法1.量化评价:

量化评价又称定量评价方法。

是一种以数字来描述、说明教育现象、课程实践进而从数量的分析与比较中推断评价对象成效的方法。

2.质性评价:

质性评价又称自然主义评价。

是“力图通过自然的调查,全面充分地提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以彰显其中的意义,促进理解”的方法。

(四)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1.确定评价对象2.搜集信息3.组织材料4.分析材料5.报告结果

第四节

课程资源的开发(自学)

一、课程资源开发的类型

二、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

第五节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影响课程变革的主要因素

建设者和接班人

更新课程内容

课程设计思想

科学知识的进步:

课程设置的水平、性质和特征社会需求:

课程开设的顺序

课程发展变化的方向、内容、结构和形式以及课程设置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

对课程目标的制约

对课程设置的制约

对教材编制的制约

二、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我国原有中小学课程的弊端1,课程管理僵化

2,课程结构不合理(科目设置太多;重学科课程,轻活动课程;重必修课,轻选修课;课时比例分配不合理)3,课程内容陈旧

(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1,培养目标

(1)国家意识

(2)社会责任感(3)健全的人格

(4)民主与法治精神(5)与自然界和谐相处(6)终身学习的愿望(7)信息素养

与能力2,课程改革目标

(1)改革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2)改革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观念(3)改革内容繁、难、杂的现状(4)强调学生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改变评价重点、淡化考试(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象

三、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趋势1,课程体系三级管理的趋势2,课程综合化的趋势

3,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的趋势4,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5,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趋势思考:

1.什么是课程?

它有什么功能?

2.试比较不同的课程类型的异同。

3.什么是课程计划、课程标准?

教师应如何正确使用课程标准与教材?

4.我国原有中小学课程主要有哪些弊端?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呈现出哪些趋势?

5.为什么实施新课程或课程变革常常会有阻力?

第3篇:

仲裁法课件(7)

第十三章仲裁裁决

12页4727字

仲裁裁决是指仲裁庭对案件经审理后,根据查明的事实、认定的证据,对当事人的仲裁请求作出的支持或驳回的书面决定。

这个概念要注意几个要点:

1、仲裁裁决是书面决定;

2、是对当事人的仲裁请求作出的支持或驳回的书面决定;

3、是仲裁庭作出的书面决定,不是仲裁委员会;

4、是案件经审理后,根据查明的事实、认定的证据作出的。

仲裁裁决包含的问题主要有:

裁决的种类、裁决的形式和内容、裁决的作出、裁决草案的核阅、裁决的补正、费用的承担。

第一节仲裁裁决的种类

根据仲裁裁决作出的时间和内容,可分为最终裁决、中间裁决、部分裁决,有的教材认为还有先行裁决。

根据仲裁裁决是否在当事人缺席庭审的基础上作出,可分为对席裁决和缺席裁决。

教材中所说的是否放弃答辩权应当不是缺席裁决,而是对席裁决。

根据仲裁裁决是否依据当事人的和解协议作出可分为和解裁决(合意裁决)和非和解裁决(径行裁决)

一、最终裁决

即通常意义上的裁决。

指仲裁庭在查明的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就对当事人申请仲裁的全部事项,仲裁请求作

1出的支持或驳回的终局性的书面决定。

这个概念特别要注意“终局性”三个字,其意义是:

标志着仲裁程序的终结和仲裁庭使命的完成。

仲裁裁决自作出之日起生效,其执行由国家法律保证的国家强制力予以保证。

仲裁裁决对于当事人之间争议的实体问题是终局的,当事人即使对裁决不服也不能在仲裁机构申请复议,也不能到法院上诉,唯一的救济途径是向法院申请撤销裁决或申请不予执行。

二、中间裁决

教材的概念:

是仲裁庭在仲裁程序进行的过程中和最终裁决作出之前的适当时候,就案件的某些问题作出的临时性的裁决。

教材进一步指出:

该裁决不是终局的,不构成最终裁决的一部分,其目的是为了促进仲裁程序的进行,解决仲裁程序过程中的紧迫问题,和就重要的事项作出暂时性决定。

我认为:

教材的这个概念是对国际商事仲裁的一些书籍及某些教材的借述,而没有对我国仲裁法及国际商事仲裁的近期发展状况多作了解而产生的错误。

其根本性的错误在于它违反了裁决的“终局性”本质特征。

其次,它没有照顾到裁决应当着重解决案件的实体性问题,即当时人之间的争议,当事人的仲裁请求、反请求、答辩(抗辩)。

从教材第192页所述的事例,可以看出都是程序性的问题,在仲裁实务中,若处理这些程序性问题以仲裁裁决形式

2作出,将造成一系列让仲裁庭、仲裁机构不知所措的问题。

如:

教材中所述的当事人对中间裁决的故意不执行;又如:

当事人将其提到法院申请撤销裁决。

对于前述实务与概念的矛盾,若是处理程序性的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仲裁决定的名称作出决定,因此可将其划入仲裁决定中;若是处理实体问题,使用中间裁决的名称,就必须在裁决书尾部注明“本裁决为终局裁决”,否则就不是我国仲裁法所称的仲裁裁决。

三、部分裁决

指在仲裁庭在仲裁程序进行的过程中,仲裁庭已经查明了部分事实并能就该部分事实作出责任判断而作出的裁决。

部分裁决是终局性的。

我国《仲裁法》第55条规定:

“仲裁庭仲裁纠纷时,其中一部分事实已经清楚,可以就该部分先行裁决。

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

部分裁决是终局性的性质。

而在最终裁决时,先行作出的部分裁决不能被更改,它只能是最终裁决的组成部分,而不是一个独立裁决。

实务中的处理是将其录入最终裁决书中。

四、缺席裁决

是在当事人无正当理由不出席庭审或者未经仲裁庭许可中途退庭时,仲裁庭进行缺席审理后作出的裁决。

一般是指被申请人,在有反申请之反请求的案件情形

3下,申请人也存在缺席裁决的情况。

我国《仲裁法》第42条第二款规定:

“被申请人经书面通知,无正当理由不到庭或者未经仲裁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裁决。

五。

和解裁决(合意裁决)

指仲裁庭根据双方当事人达成的和解协议的内容作出的裁决。

可以不写事实和理由,是终局性的,并可以强制执行。

从略讲解。

第二节仲裁裁决的形式和内容从略,以前授课已讲过。

第三节仲裁裁决的作出

一、仲裁裁决作出的期限

法定期限与约定期限之分以及相结合。

我国是采取约定期限的方式。

但实务界、学术界都有对仲裁规则中对于仲裁裁决作出的期限的规定视为法定期限、约定期限之不同意见。

这其实是对仲裁规则的性质的分歧,而不是对仲裁裁决作出的期限的分歧。

一种意见是认为仲裁规则是仲裁法的组成部分,是广义仲裁法概念的范畴;一种意见是认为仲裁规则是当事人关于争议解决方式的契约性的约定组成部分。

要指出的是,不论二者分歧如何,实务中的意义并不大。

二、仲裁庭意见不一时的裁决原则

我国《仲裁法》第53条规定:

“裁决应当按照多数仲裁

4员的意见作出,少数仲裁员的不同意见可以记入笔录。

仲裁庭不能形成多数意见时,裁决应当按照首席仲裁员的意见作出。

同时我国《仲裁法》第54条还规定:

“„„对裁决持不同意见的仲裁员,可以签名,也可以不签名。

实务中,一般是持不同意见的少数仲裁员往往还是签名,不签名的是很少的情况。

三、少数仲裁员的意见可否写入裁决书中

我国的规定很清楚,不能写入裁决书中,但可以附在裁决书后。

说明少数仲裁员的意见不是裁决书的组成部分。

第四节仲裁裁决草案的核阅

一、概况

国际仲裁界以及我国仲裁界的通常做法,都是仲裁机构的工作人员(办案的仲裁秘书)、负责人都要核阅裁决书草稿的。

虽然实务界和学术界都持有不同的反对意见,但各仲裁机构都坚持了这一做法。

实践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正确的做法。

二、贸仲和各仲裁机构的裁决书核阅制度

一般都有一个专门的处室负责对裁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