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知识结构.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38974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1.2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地理知识结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初中地理知识结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初中地理知识结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初中地理知识结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初中地理知识结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初中地理知识结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初中地理知识结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初中地理知识结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初中地理知识结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初中地理知识结构.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初中地理知识结构.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初中地理知识结构.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初中地理知识结构.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初中地理知识结构.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初中地理知识结构.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初中地理知识结构.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初中地理知识结构.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初中地理知识结构.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初中地理知识结构.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初中地理知识结构.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地理知识结构.docx

《初中地理知识结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地理知识结构.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地理知识结构.docx

初中地理知识结构

初中地理教材知识体系建构

一、初中教材内容宏观解读

对于地理教材的内容设置,无怪乎就是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教材由于表述的需要,将这些相互联系的地理事物分开叙述,形成教材知识内容的排列顺序。

初中阶段地理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地理课程内容分为四大部分:

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

学习这些内容除了对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以及终身发展有用之外,也为学习高中地理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初中阶段地理教材(鲁教版),在年级设置上分设为六年级和七年级教材(各上下两册),内容设置大致分为三大块:

地球和地图,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

地球和地图——“地理”重视地图的作用,为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打基础。

世界地理——“先综后分表象入手”。

先学习全球概况,形成规律性认识(由整体到局部),从六年级学生实际出发,先易后难;后学学习国家地理,积累地理表象、丰富感性知识。

中国地理——“综分综分上下平分”。

先中国地理总论,了解整体概貌,后省区地理范例,掌握区域地理学习方法(由整体到局部),上册总论侧重自然地理,下册总论侧重人文地理;上下册均“综分”结合,达到学习份量大致均衡原则。

二、初中地理教材内容微观建构

对于地理知识体系的构建,个人认为,要以“人-地关系”为核心,强调地理主干知识,突出组成地理环境各大要素间的内在联系。

地理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各自然要素及自然要素与人类活动之间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

教材由于表述的需要,将这些相互联系的地理事物分开叙述,形成教材知识内容的排列顺序。

但是,这种排列顺序并不能完全反映知识内容的内在联系。

通过教材分析,教师要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便于在教学中能够反映出这种联系,使学生避免死记硬背的现象,灵活地运用知识,培养能力。

  分析知识的内在联系主要从概括章、节、课的知识结构和组成入手,可以用表格、框架图、纲要信号、文字的形式表述。

【六年级教材知识体系构建】内容包括地球和地图,世界地理部分。

(一)世界地理总论部分

 

地球

地图

 

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寻找地球形状的证据

2、地球仪:

(1)地轴的空间位置;

(2)经纬网:

经线(度)、纬线(度)的判读;(3)经纬网的利用(空间定位、判断方向)

3、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

①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方向;周期) ②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产生昼夜交替(阐明:

昼夜产生与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产生时差(地方时与区时的相关计算)。

(2)地球的公转:

①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方向;周期;地轴的空间位置及二分二至时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 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产生四季。

4、地球上的温度带:

五带名称;五带划分依据及五带的范围、基本特点。

地图

1、地图的基本要素:

(1)比例尺(2)方向(指向标)(3)图例(4)注记

2、会使用地图:

(1)地形图的判读 (2)地形图的应用(综合探究一)

 

 

 

自然地理部分

陆地和海洋

1、大洲和大洋:

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大洲界线。

2、海陆的变迁:

海陆变迁的证据(实例)及其原因;大陆漂移学说与板块构造学说(六大板块的名称及位置;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板块的边界类型;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

 

天气与气候

1、天气:

多变的天气:

天气的概念及其影响;天气预报(卫星云图;常用天气符号)

2、气候:

气候的两大基本要素:

气温和降水。

(1)气温:

气温与生活(气温的测量);气温的变化(日变化:

日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年变化:

最高月均温和最低月均温);气温的分布及影响因素(等温线图、世界气温分布图;纬度、地形、洋流等影响因素)(2)降水:

降水与生活(降水量的测量);降水的季节变化(降水柱状图);降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因素)

3、世界的气候:

①气候的地区差异: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热带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温带型(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气候、地中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②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③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文地理部分

居民与聚落

1、人口与人种:

(1)世界的人口增长(世界人口增长阶段特点;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密度的概念;人口稠密区与稀疏区及其影响自然原因) (3)世界人口问题 (4)世界人种

2、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世界的语言;世界三大宗教

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乡村和城市(聚落中的建筑景观差异);聚落与环境(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民居与环境)

合作与发展

1、国家和地区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3、国际合作

(二)区域地理部分(一个洲、五个地区、六个国家)

【七年级教材知识体系构建】从初中地理内容来说仍然属于区域地理部分-—中国地理。

(一)中国地理知识宏观体系构建:

(二)微观知识构建:

1、气候:

 

2、河流

案例:

三、对于教材中“活动”的把握

【《活动》栏目的特点】

1、活动设计的题目具有很强的开放性。

活动中设计了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很强的开放性题目,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还可在考察调查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合作能力。

2、活动设计的题目具有较强的学科性。

学科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体现在活动设计时充分运用各类地理图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二是体现在活动设计时注重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活动设计的题目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活动设计始终本着贯彻本次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依据《地理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强调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验,重视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活动设计的题目紧紧围绕课程标准和教材。

活动设计的题目均围绕着课程标准和教材设置,一是便于教学组织的连贯性和整体性;二是利于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三是有利于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

5活动设计的题目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资源观。

设计的活动有的以巩固重点知识为主,有的以训练技能为主,有的以地理评价、地理调查为主。

这样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学生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树立正确人地观和资源观。

6、活动设计的题目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活动设计针对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表现的稳定性差和可塑性大的特点,活动设计的地理内容以初中学生宜接受,且富于情感性色彩的感性材料为主,侧重地理奇闻趣事、各地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各自然带的特有动植物等,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题目的分类】(以中国地理为例)

<一>知识巩固型

分为两种即问答式,如1、在中国政区图上熟悉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其分布。

2、认识北京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3、说说我国北方的旱地和南方的水田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

填表型,如1、观察中国地形网格,将山脉两侧的地形区名称填写在表格中。

2、读图认识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列表比较几种土地资源的分布。

3、认识铁路线的分布,填写下表(东西向(自东向西)和南北向(自北向南)铁路)。

4、读《我国南北方农业分布图》完成耕地类型、熟制、主要农作物列表。

5、归纳比较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的自然地理状况,并填写下表。

6、分析南方和北方地区人文差异的自然原因。

<二>技能训练型

主要有三种类型即量算型,如1、根据比例尺,量算我国领土东西端和南北端的距离。

2、利用比例尺量算一下图上基隆——福州、高雄——厦门之间的实地直线距离。

3、请利用《我国各省级行政单位的人口与面积比较》柱状图,找出江苏、山东、新疆、西藏四省的人口数和面积数,计算人口密度。

绘制简单图表型,如1、绘制我国地形面积比例饼状图,分析我国陆地地形类型特点。

2、认识铁路线的分布,用不同颜色的笔在图中画南北向和东西向两组铁路线。

3、利用表格数据,继续完成台湾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变化折线图。

4、比较1952年与2003年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并按表格中的数据画出柱状统计图。

5、在长江干线及支流分布示意图上,用彩笔绘出在重庆、武汉、九江、南京、上海交会的南北向铁路干线,并标出名称。

填图型,如1、在《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中,标出三级阶梯的界限名称。

2、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分别将近似东西向和南北向山脉连接起来。

3、阅读《我国的内流区和外流区》地图,给图中的太平洋外流区、印度洋外流区、北冰洋外流区、内流区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并判断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布范围,且用所选颜色进行填涂。

4、在新疆轮廓图上简单绘制出新疆的主要山脉和盆地,体会新疆“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特点。

<三>评估评价型

主要有:

1、补充说明我国领土面积大有什么好处。

2、说一说我国地势对东西部之间的交通往来有什么影响?

3、我国气候复杂多样,这对我国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

请你举例说明。

<四>对比说明型

主要有:

1、与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相比,我国的纬度位置有什么不同,说说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与蒙古、日本相比,我国的海陆位置有什么不同?

说说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2、阅读《我国东部主要河流流量年变化曲线》图,结合表格中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从北到南,河流汛期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有什么不同?

汛期长短有什么变化?

(2)以黄河花园口站和西江梧州站为例,说一说这两条河流流量年内变化有什么不同?

这种变化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可能会有什么影响?

3、拉萨和成都大致在同一纬线上,读《拉萨和成都的气温年内变化》图,比较两地的气温差异,分析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

4、阿拉伯半岛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处在大体相同的纬度位置上,但是气候差别却很大,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

<五>分析论证型

主要有:

1、认识黄河忧患的形成及其治理措施。

想一想,治理黄河水患,应当在上、中、下游分别采取什么措施?

2、阅读《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图,并联系前面已学习过的中国地形、气候等知识,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简要评价我国土地资源的优劣。

3、结合材料,归纳总结珠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有利因素(从区位因素、人文因素、政策因素三个方面分析)。

<六>创设情景型

主要有:

1、请从家中带一些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物品,举办小型民族文化展览,并由同学们当讲解员,还可以召开小型民族文化联欢会,请同学们演奏少数民族器乐,表演少数民族舞蹈。

2、分组讨论:

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提出具体建议,并付诸行动。

3、制作一份寒假到外地的旅行计划。

要求:

至少到达两个城市;时间:

一周;交通费用:

经济;参考材料:

交通图、列车时刻表、有关地区的旅游介绍等。

<七>调查型

主要有:

1、班级中有那些同学是少数民族?

他们祖籍在哪里,?

请他们介绍自己的风俗习惯和生活变化。

2、阅读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并调查家乡的土地利用状况,写一篇短文。

3、开展一次用水调查活动,分两个方面:

一项是家乡水资源利用调查;另一项是家庭用水调查。

活动设计的内容是教学的主要素材之一,故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切不可把此部分与老教材中的作业相等同,而是应该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们在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活动,考虑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知识、熟练技能、增强能力、增强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资源观、环境。

【《中国地理》】“活动类型”分布表

四、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

(一)衔接问题

1、课标的问题

(1)地球与地图是地理学科的基础。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初一学生掌握经纬网与地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没有任何要求。

经纬网与地图的学习,要求学生有比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有初步的立体几何知识,初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尚未健全,立体几何的知识几乎是空白(在高中数学课程中,高中二年级学生才开始学习立体几何),要让学生牢固掌握这部分知识与技能难上加难。

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对经纬网与地图这部分内容没有进行加强与巩固,默认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理解并掌握了这部分内容。

这一初高中课标衔接问题给高中地理教学造成困难。

(2)区域地理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不仅要揭示区域自然环境本身的综合特点,而且要结合人口、社会、经济、历史发展等诸多人文因素,考察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从而为区域开发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依据。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线,要求初中学生以某一区域为例,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因此,各出版社在编写初中地理实验教材时都只对个别典型区域进行阐述,没有将所有区域纳入其中(课时限制)。

这一状况造成初中学生对地理区域的空间定位和区域特征了解甚少、掌握不牢。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以系统地理学习为主线,要求高中学生以某一区域为案例,学习掌握地理原理和方法,因此,地理区域的空间定位和区域特征就成为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

这一初高中课标衔接问题给高中地理教学造成极大的困难。

2、教材的问题

初中课改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明确降低了教学难度,教学中注重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但忽视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

高中教学内容相对于初中教学内容更加抽象、更注重逻辑性和理论分析。

虽然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初中降低的幅度大,而高中由于受高考的限制,教师都不敢降低难度,造成了高中教学实际难度没有降低。

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调整后的教材不仅没有缩小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反而加大了。

而且高中地理新教材内容选择不完整,教材内容跳跃、跨度大,高中地理教学与初中地理相比,深度掘进,广度拓宽,梯度增强,角度多维。

部分知识点对接不上,导致这种态势更加严重。

(二)初、高中知识点衔接

必修一:

课标衔接:

高中课标

课程内容:

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知识与技能目标:

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对应的初中课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学会运用地球仪的基本技能;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初步学会简单的地理观测、调查统计以及运用其他手段获取地理信息等基本技能。

2.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知识点衔接:

(鲁教版)

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

初中

高中

知识点

六年级上1、地球仪理解地轴、两极、赤道、纬线、纬度、经线、经度、本初子午线;理解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经纬网、应用经纬网确定任意点的位置

2、地球运动自转的方向、周期,自转产生昼夜交替、时间差异;公转的方向、周期,公转产生四季,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地球上的五带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第二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初中

高中

知识点

六年级上陆地和海洋1大洋和大洲2海陆的变迁沧海桑田、大陆漂移、板块的运动

六年级上天气与气候1多变的天气天气及其影响、天气预报、2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气温的变化和分布规律3降水和降水的分布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分布4世界的气候气候的地区差异、影响气候主要的因素: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六年级下亚洲复杂的气候、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活动部分)、非洲热带草原气候(活动部分)

七年级上我国气候多样季风显著南北气温的差异、东西干湿的差异、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锋面雨(阅读材料)、气象灾害:

干旱、台风、寒潮、洪涝(活动)

中国水资源水是宝贵的资源、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工程)、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农业节水、工业节水)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状况;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常见的天气系统

第三节:

水圈和水循环:

水循环和洋流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初中

高中

知识点

七年级上中国南北气温的差异、东西干湿的差异

六年级上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活动)

六年级下亚洲气候分布、非洲气候分布的特点(活动)

七年级下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黄土高原、台湾山脉南段植被的垂直分布(活动)

第一节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初中

高中

知识点

六年级上地形图的判读

六年级下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岛国;东南亚的地形—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俄罗斯的地形(活动)、俄罗斯铁路、管道和城市的分布;欧洲西部的地形、澳大利亚的地形;美国的地形;巴西的地形、巴西的人口和城市分布

七年级上中国地形和地势;中国的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土地资源、水资源;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交通运输枢纽、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

七年级下香港城市建设用地与地形的关系;台湾地形对城市的影响;说明塔里木盆地的人口、城市和交通设施分布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原因(活动);长江沿岸地带城市的分布

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地球的宇宙环境

 

必修二:

课标衔接:

高中

课标

课程内容:

人口与城市;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知识目标:

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

相对应的初中课标

知识目标:

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以及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

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知识点衔接: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初中

高中

知识点

六年级上世界人口的增长、分布、人口问题(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对环境、经济和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同的人口政策(阅读材料);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图)

六年级下亚洲人口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多样的地域文化;日本东西方兼容的文化;印度人口的增长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压力、印度的人口政策;中东文化差异;非洲人口、粮食与环境;美国移民国家;巴西民族大熔炉的缩影

七年级上中国人口的数量和分布  

七年级下珠江三角洲的民工潮(阅读材料)

第一节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第二节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第三节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第二章城市与地理环境

初中

高中

知识点

六年级上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乡村和城市、聚落与环境(不同建筑风格的聚落图片)、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六年级下亚洲不同地区的住房差异;东南亚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澳大利亚矿产和城市的分布、澳大利亚规划建设的城市堪培拉(图);巴西的城市化问题、巴西的人口和城市图、巴西利亚平面图

七年级下北京、香港、澳门、长江沿江地带的城市与上海北京的现代化建设珠江三角洲的城镇化

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第二节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

第三节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的区位分析、城市的土地利用、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中心地理论

第三单元:

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

初中

高中

知识点

农业:

六年级下东南亚—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

水稻种植和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印度—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

水稻、小麦的分布与(季风气候)降水、地形的关系;欧洲西部—传统的畜牧业:

对欧洲发展畜牧业的有利自然条件位置、气候、地形等方面的分析;澳大利亚—因地制宜发展农牧业形成四个不同的农牧业区;美国—农业地区专业化:

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发展形成不同的农业带;巴西—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

农作物集中分布地带及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分析

七年级上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农业的地区分布及南北方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分析、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不同类型地区发展农业方向问题的讨论,初步了解影响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等)

工业:

六年级下日本—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经济特点的形成及主要影响因素、工业区集中分布沿海的特点;印度—发展中的工业:

分析主要工业的分布及其与原料产地之间的关系、印度的高新技术产业;俄罗斯—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发达:

矿产资源和工业的分布;欧洲西部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

工业中心多,分布密集,形成世界上著名的工业密集地带;澳大利亚—丰富的矿产资源与采矿业、冶金和机械制造业;美国—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硅谷、美国主要的工业区;巴西—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

铁矿资源丰富、现代工业跃居世界重要生产国家之列、矿产和重工业集中分布

七年级上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工业的空间分布、主要工业区、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七年级下台湾出口导向型经济,工业区的分布长江沿江地带的工业

七年级上我国的交通运输网

第一节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农业区位因素;

农业地域类型

 

第二节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

 

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四单元: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初中

高中

知识点

六年级下人口对资源(土地)和环境的压力;印度人口的增长对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的压力,印度的人口政策;非洲人口、粮食与环境;美国能源消耗大国;日本对太平洋沿岸的污染;南极环境资源保护

七年级上中国的水资源土地资源

七年级下长江沿江地带的工业,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必修三:

知识衔接:

(鲁教版设置四个单元)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鲁教版:

第一单元)

初中

高中

知识点

六年级下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日本、东南亚、印度、俄罗斯;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中东、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澳大利亚;西半球的国家—美国、巴西

七年级下中国的地理差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认识省级区域—北京、香港和澳门、台湾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认识省内区域—珠江三角洲、西双版纳;认识跨省区域—黄土高原、长江沿江地带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第二节区域的发展阶段

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

 

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

第二章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鲁教版:

第三、四单元)

初中

高中

知识点

七年级上地形与地势;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七年级下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西北地区和青藏地;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八年级上河流和湖泊

 

七年级下美国——自然条件和农业地区专业化

七年级下欧洲西部

德国的矿产资源和工业(初中教材无)

八年级下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

以西北地区为例分析荒漠化产生的原因、产生的危害、如何防治

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