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孔子拜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9001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2.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7孔子拜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17孔子拜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17孔子拜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17孔子拜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17孔子拜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17孔子拜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17孔子拜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17孔子拜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17孔子拜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17孔子拜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17孔子拜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17孔子拜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17孔子拜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17孔子拜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17孔子拜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17孔子拜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17孔子拜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17孔子拜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17孔子拜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17孔子拜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7孔子拜师.docx

《17孔子拜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7孔子拜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7孔子拜师.docx

17孔子拜师

 17孔子拜师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学难点

    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孔子及老子的图片及资料;

    学生准备:

课前收集了解孔子和老子的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生字的认读及书写。

  教学难点

    了解孔子和老子,感知背景。

  一、情景导入

   1.谈话:

     通过预习,了解到课文中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板书课题)

     (板书:

孔子,老子,并正音:

子读zǐ)

   2.学生展示搜集的孔子和老子的资料,阅读资料袋。

(介绍过程中分别出示“老聃”、“孔丘”,“仲尼”并认记“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找找孔子拜师的原因。

   2、认读生字和词语。

重点指导:

     尘:

第一笔是竖,不是竖钩;

     迎:

没有一撇,或一横。

     等:

中间几横应长短不一。

     境:

右边是“竟”。

     授:

形声字,右边是“受”,不是“爱”。

   3、指名分段读课文,评价正音。

   4、同桌读文,相互正音。

  三、交流名言。

   1、书上的名言。

     

(1)读一读。

最好能简单地说一说,这句名言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2)背一背。

   2、你还知道那些名言?

  四、综合性学习

    布置任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3、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学难点

    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一、研读感悟

   1.孔子和老子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请你用“──”标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文中注一注你的感受。

   2.读一读你画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

   3.班级交流读书感受。

    

(1)谈孔子

      ①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②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重点词语理解:

       风餐露宿:

这个词语一般用来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说明孔子一路上的艰辛。

       日夜兼程:

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急切心情。

       终于: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路途十分遥远,因此用终于。

      ③孔子想:

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

于是上前行礼……

      ④孔子连忙说:

“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谦虚礼貌)

      ⑤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⑥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2)谈老子

      ①“你就是孔丘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

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谦虚礼貌)

      ②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

(学词“毫无保留”、“传授”。

    (3)对比理解两组近义词的不同用法。

       学生找出这两组近义词:

“拜访”-“拜见”,“迎候”-“等候”。

      ①通过对比朗读,细细品味:

“拜访”是敬辞,“访问”的意思,“拜见”是“拜会、会见”的意思,是从客人方面说的。

      ②“迎候”和“等候”都是等待的意思,但“迎候”是到某个地方等候,“等候”则不表示迎接的意思。

      ③这些词互换好不好?

为什么?

    (4)学生根据交流综合谈对孔子、老子的印象和感受。

(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所以课文最后一段告诉我们(生读):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二、再读全文,再感受。

  三、作业

   1、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2、开始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收集。

  板书设计:

                17孔子拜师

                孔子  老子

                学生  拜师

18盘古开天地

  一、解读课题,检查预习

  师:

今天我们学习其中一则神话故事,齐读课题(出示课题)

  读课题有讲究,看谁能按老师的要求读好。

怎样读,就回答了“谁”开天地?

  生:

朗读时强调“盘古”

  师:

怎样读能回答盘古“干什么”?

(生:

朗读时强调“开天地”)

  师:

大家想不想看看这个神奇的故事吧?

  生:

听录音读课文,看录像

  师:

谁能用简短的话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出示句式提示(生:

回答)

  师:

大家一定很想自己读读这个故事?

那就赶快行动吧,遇到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检查预习:

  出示:

你能读一读吗?

  混沌逐渐血液猛劈祖宗缓缓一丈四肢辽阔滋润

  1.指名读(纠正“血液”)2.齐读(纠正“滋润”)师:

指读“滋润”,字音读得准,但感觉不准,看看它是什么部首?

是呀,水份多了,干燥的秋季变得滋润起来,空气滋润了,人就舒服了,那该怎么读啊。

(生:

读)

  师:

再舒服点。

读课文要有感情,读词语同样要读出感觉。

  二、整体感知,提炼中心

  师:

老师知道你们爱读书,但爱读书不等于会读书,有位专家说,“会读书的人能把一篇文章读成一句话。

”你们行吗?

我们试试吧,请大家拿出笔,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能读成哪句话?

把它画出来。

  生回答。

  出示:

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师:

还有一句话说,“读书的更高境界是把一句话读成一个词”这句话里能读出哪个词呢?

  板书:

创造

  师:

你们知道“创”为什么是立刀旁吗?

(创造需要刀斧来开天劈地,披荆斩棘)

  “造”为什么是走之儿呢?

(创造不是一天两天能完成,需要走一段遥远的路途)

  三、走进文本,对话交流

  师:

盘古是怎样开始他的创造之路的?

孩子们拿好书,我们到书里找答案

  师:

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他看见什么了?

(生:

他见周围一片漆黑)

  师:

怎样读,能让人听出周围一片漆黑?

(生再读:

他见周围一片(拖长,虚声)漆黑(渐弱)。

指二三人读。

  师:

盘古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怎么做?

(生:

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

  师:

停,看老师写字(板书:

抡斧猛劈)读!

什么动作?

做给我看看!

想想,怎样做,才使得上劲?

再读

  师引读:

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看见周围-------(生)一片漆黑。

就-----(生)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

只听-----(生)一声巨响。

  师:

声音太轻,这是小响再来-----中响------直到读得整齐而响亮

  师:

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轻而清的东西------(生)缓缓上升,变成了天。

  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师:

这句话中哪几个词语体现了盘古开天地的艰难?

(生:

缓缓、慢慢)

  师:

读出这种艰难(生:

缓---缓,慢----慢)很费劲地读。

  师:

现在男女同学轮读这二句话。

  师:

尽管这样难,盘古无所畏惧,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他们还会合在一起,就怎么做?

  生:

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师:

看老师写字(板书:

顶天蹬地)我请一位同学上台做给大家看。

  师:

孩子们,这不可笑,盘古可是在做顶天蹬地的大事,稍有分心,天地将再次闭合,世界将永远暗无天日!

照他的动作,我们来读书中的句子。

(生:

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师:

你的动作要做好,你用力了,我们才好使劲!

再读!

(生:

就头顶着天,用脚蹬着地。

  师:

老师问你,你实话告诉老师,这样顶天蹬地,感觉怎么样?

(生:

好累,手、头酸)

  师:

我感觉到了盘古脖子很酸了,脚很痛了,他快要撑不住了……

  此时此刻的盘古在想些什么呢?

  生:

为了后代我不能放弃。

  生:

如果放弃了,天地又会混沌一片。

  师:

是呀,这些困难都动摇不了盘古心中坚定的信念,一万年过去了,盘古怎么做?

  生:

盘古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师:

十万年过去了,

  生:

盘古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师:

一百万年过去了

  生:

盘古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师引读:

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逐渐形成了,盘古也累得倒了下去。

  四、变换句式,启发想象

  师:

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身体都变成什么了?

我们再看书

  师:

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

  生:

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

  师:

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

  生:

隆隆的雷声。

  师:

他的双眼变成了

  生:

太阳和月亮。

  师:

他的四肢,变成了

  生:

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

  师:

他的肌肤,变成了

  生:

辽阔的大地。

  师:

他的血液,变成了

  生:

奔流不息的江河。

  师:

他的汗毛,变成了

  生:

茂盛的花草树木。

  师:

他的汗水,变成了

  生:

滋润万物的雨露------

  师:

你们的回答,终于让我明白,盘古把他的身体化作了宇宙万物!

(板书:

化作万物)

  师:

(指着大屏幕上第四自然段的系列排比句)看,多整齐的句式,就像列队的士兵。

我把红色送给女同学,绿色送给男同学,黄色部分留给我自己。

咱们合作朗读,共同分享这段美妙文字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师:

句子美,我们读得更美。

就像大海的波涛,一浪接一浪,读来很有气势。

看,老师把这段话中的好词组都积累下来了。

(出示词组)一起来读一读。

你能像它这样也来说几个吗?

  师:

哎,雨露后面有个省略号,你知道这个省略号的秘密吗?

(生:

盘古的身体还变成了什么省掉了)

  师:

盘古的身体还会变成什么呢?

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先想想,盘古的身体上还有哪些课文是没有写过的?

(生答)现在我们试着当一回小小神话家吧!

  出示:

他的,变成了

  每位同学先自己写一写,写在课文的空白处。

然后在小组中说一说,改一改,最后大家按顺序把写的话连成一段。

  (如:

他洁白的牙齿变成了晶莹剔透的钻石。

他粗粗的经脉变成了纵横交错的立交桥。

他身上一个个细胞变成了活泼可爱的小朋友。

他起伏不定的心情变成了反复无常的四季。

  师:

听了你们的汇报,我仿佛看到了你们在神话世界里翱翔,难怪有人说,读书最高的境界是把一句话读成一幅画,孩子们,你们能把一个省略号读成一幅幅美丽的画,真是了不起啊!

  师:

大家写了这么多变化,如果都加到书上,这省略号可以擦掉吗?

(生:

不能)

  师:

为什么不能?

(生:

因为省略号是代表永远都写不完的。

因为世界上的万物你写不完的。

  五、升华中心,布置作业

  师:

孩子们,学了这个故事,你一定有话对盘古说吧。

  生:

盘古,你真伟大!

真了不起!

  师:

依你们看,他什么地方伟大,什么地方了不起?

  生:

他为了开天地坚持不懈,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人间------

  师:

你们所说的坚持不懈,不畏艰难,乐于奉献,勇于开拓------归根结底是一种创造的精神。

孩子们,让我们怀着崇敬之心,敬佩之情,认认真真地写好这两个字,边写边用心感受盘古创造的艰难和为了人类完完全全地奉献!

  师:

展示作品:

看!

只有这样写字,才是真正理解了创造的意思。

下课

  板书

            盘古开天地

            创造创造

            抡斧猛劈

            顶天蹬地

            化做万物

19赵州桥

师:

同学们,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全人类的文明进步起过重大作用,是哪四大发明啊?

  生:

是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

  师:

对。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证明了我国人民从来就是有着高度智慧和才干的人民。

此外,我国古代的桥梁建筑在世界建桥史上也占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隋朝时修筑的一座大型石拱桥赵州桥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了,还完好地横跨在河北赵县的河上,成为世界建桥史上的一大奇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赵州桥》这一课,看看这座作为我国人民聪明才智的又一个象征的古代大桥,到底是怎样的一座桥。

(板书课题)

  【点评:

授课伊始,有针对性地在“导入”中埋设了本课教学内容的“核心”:

《赵州桥》一文的写作目的到底是什么?

同时又埋伏下了答案,以供下一步教学过程中诱发学生思考。

这是一个从教学目的出发而精心设计的“导入”】

  我们先来读课文内容。

  生:

(四人,朗读课文的四个自然段)

  师:

我们已经讲过,说明一个事物,就要……

  生:

抓住它的特点。

  师:

那么大家看看,课文主要抓住了赵州桥的什么特点来说明介绍的呢?

(板书:

赵州桥的特点)大家想想。

  生:

雄伟,美观。

  生:

是主要抓住坚固和美观来说的。

  生:

抓住了坚固,还抓住节省石料。

第三段是抓住美观来说的。

  生:

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

另外,还说明了美观的特点。

(学生回答时,教师同时板书:

雄伟、美观;坚固、省料、美观;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美观)

  【点评:

让学生各抒己见,既引导学生思维进入积极活跃状态,同时又使学生亮出不同的观点,成功地构筑了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生动教学环境】

  师:

大家都投了“美观”的赞成票。

第三自然段,确实是抓住了赵州桥的桥栏石雕艺术的美来说明介绍的,老师也投赞成票。

但是关于赵州桥的第一个特点、主要特点,却有三种看法。

我想问一问,你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呢?

×××,你为什么说赵州桥最主要的特点是雄伟呢?

  生:

因为课文第二段开头一句就说:

“赵州桥很雄伟。

  师:

噢,你是认为第一句话这么说了,后面的内容也就跟着讲这个意思?

  生:

嗯,第三段开头一句说赵州桥很美观,后面的内容不就是跟着讲赵州桥怎么美观的吗?

  师:

在一段的开头,用一句话把这段的意思先集中地讲一下,这叫段首立意。

××同学,为什么你认为“坚固”是赵州桥的主要特点呢?

  生:

赵州桥是隋朝建的,到今天都一千三百多年了,也没有埯掉,坚固不就是最大特点吗?

  师:

嗯,也挺有道理的。

××同学,为什么你认为“节省石料”这一点也非常重要呢?

  生:

赵州桥只有一个大桥洞,没有桥墩,就很省石料了;两头又都有两个小桥洞,这样,就又少用了许多石料。

  师:

确实,坚固、节省石料,也都是赵州桥的特点之一。

×××同学,为什么你认为“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这一句才是抓住了赵州桥最主要的特点呢?

  生:

因为我们看到的大桥,都是有桥墩的,有的还会有好多个桥墩。

课文第二段介绍赵州桥,也是一开始就说它是一座雄伟的大桥,但是没有桥墩,只有一个大桥洞。

这不就是赵州桥最大的特点了吗?

  【点评:

教师通过提问式的亲切交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他们自己的理解作进一步阐述;而学生理解不一,阐述各异,又更进一步地形成了培养求异思维能力的教学氛围】

  师:

以上几位同学所说的,确实都是赵州桥的特点。

应当说,他们是从不同的方面说出了赵州桥的非同一般之处。

赵州桥,一座中国古代的石拱桥,竞集中着这么多的优点,也难怪它世界闻名呢。

它的确可算我们中华民族高度聪明才智的又一个证明。

这倒使我对我国的这座古代大桥和它的设计建造者们,越加心怀崇敬了,也使我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感到无比的自豪。

  【点评:

教学语言亲切自然,与孩子们息息相通,心心相印;同时又把对学生不同意见的归纳不事声张地引向课文的立意所在,呼应“导入”中对课文立意的暗示,为求异思维铺设了思维的桥梁】

  刚才几位同学说的都很有根据的,比如×××同学说的,“雄伟”是第一位的特点,连我们原来的中师教学参考书上也是这样说的。

这本教参第120页上说:

“赵州桥的特点,一是雄伟,二是美观。

”还有同学认为坚固和节省石料,都是赵州桥最主要的特点,听上去,也是挺能言之成理的。

小学教参上就说,赵州桥最大的特点,就是坚因而节省石料。

以上两种意见同两本教学参考书不谋而合,看上去还蛮有一点权威性的哩。

  【点评:

教师似在为学生的见解提供更为“雄辩”的支撑,但实为欲扬先抑,意在为后面的阐明蓄势。

  但这两种意见各执一见,并不一致,不可能同时都对,可能是一对一错,当然,也可能两个都不对。

×××同学认为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才是赵州桥最大的特点。

这个意见我在教学参考书上没有看到,那是不是言之无据呀?

看上去她的看法来自生活,也来自课文,听上去像是更能言之成理的。

  【点评:

在最后提及的位置上着意突出了学生与教参意见相异的这一种理解,隐含对这一见解的肯定态度,是对多数学生求异思维的暗示。

同时又鲜明地表明了对持有不同意见的学生的赞扬】

  以上不同的几种意见,各有各的根据,那么,到底哪个特点是赵州桥最主要的特点呢?

  【点评:

以上全部教学过程,归结到一点,就是循序渐进地激发、引导并逐步加强学生求异的思维意志和思维动态,把学生的思维导向对创见的追求——这是引导学生对已有的见解、主张产生否定性怀疑,使思维向着相反的方向拓展。

这是求异思维的常规类型:

反向思维】

  师:

下面,让我们就来细细地咀嚼赵州桥的第一大特点,也就是第二自然段。

首先看第一、二句的关系。

第一句,说桥雄伟;第二句,具体地说怎样雄伟,使读者对桥的“大”、“雄伟”有个具体了解。

  生:

赵州桥是一座很大的桥。

  师:

对。

我们再看第三句与头两句的关系:

“这么长的桥”把头两句的意思浓缩成五个字而组织到第三句中来了,使头两句与第三句的内容“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构成对比,形成衬托,从而突出了赵州桥没有桥墩的非同寻常。

如果不对桥的雄伟先作明确说明,那么没有桥墩的桥就不会引起读者惊叹了,因为没有桥墩的桥多得很。

而像现在这样,先说了桥的雄伟,再说它没有桥墩,这就足以令人惊叹了:

啊?

!

我国早在一千三百我年前,就能造出这么大的没有桥墩的桥了呀?

!

这样,没有桥墩的特点就被鲜明地衬托出来了,突出来了。

所以,对桥的“雄伟”的说明,实际上是对桥没有桥墩的特点进行说明的开始部分,一个铺垫,一个衬托,而不是为了孤立地说桥的外观如何,不是为说雄伟而说雄伟。

这是在说明过程中,一种说明方法的运用。

(板书:

说明方法〈衬托〉)

  师:

我们还可以换一个角度,从内容上来分析。

这四句都是围绕桥的设计来说的。

但是,没有桥墩的这种设计是放在首要的突出位置上来说的,证明这一特点是有首要说明的对象,是说明的侧重点。

说桥梁设计的这四个句子中,就有三个句子是围绕没有桥墩来说的,从说明分量的分配来看,它显然是说明的重点。

再者,第三句说的是桥身主体的特点,既是桥身主体的特点,当然也是整个桥梁的主要特点了。

所以,无论是从说明位置的安排、说明分量的分配以及桥身主体的设计特点在整个桥梁设计中的重要性来看,没有桥墩,只有一个大桥洞,都是这一段的说明重点,都是这一段所说明的赵州桥的最大特点。

(板书:

说明重点〈没有桥墩〉)

  【点评:

以上,教师从说明方法的角度来分析、证明赵州桥的最大特点是没有桥墩。

这是在上一步教学激发起学生救异思维的思维态势以后,开始更进一步,授之以“求异”的具体途径。

此其“授人以渔”之一】

  师:

另外,“全部用石头砌成”既是对用料的说明,更是对“没有桥墩”这一特点的衬托。

赵州桥的整个桥面全部是用石头一块块拼砌起来的,这是在大体水平方向上的拼接,而不是像墙壁那样在竖直方向上砌起来,但却不垮,又没有桥墩。

这样,没有桥墩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没有桥墩”还不是最大的特点吗?

  【点评:

从建筑方法的角度授以“求异”的具体途径。

此其“授人以渔”之二】

  生:

真的是奇迹!

  师:

我们还可以从抠重点词语的含义来分析。

你们看,有哪个词语也包含着赵州桥没有桥墩这个特点的?

  生:

“创举”。

  师:

为什么是“创举”这个词语呢?

  生:

“创举”的意思是说,在赵州桥以前,只要是大桥,都是有桥墩的;到了赵州桥,才第一次没有桥墩。

  师:

对!

所以“创举”这个词,恰好肯定并且突出了赵州桥最主要的,或者叫做最大的特点是:

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

  【点评:

此其“授人以渔”之三。

以上三点是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对赵州桥最大特点的思索,这是求异思维与反向思维相对的另一种思维方式:

正向思维】

  师:

嗯,赵州桥的最大特点到底是不是“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啊?

让我们把这段课文集体朗读一遍,在朗读中再体会体会它的这个特点。

生:

(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

《赵州桥》摘写于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一文,你们将来在初中会读到这篇文章。

《中国石拱桥》文中说,赵州桥“这座桥的特点是:

(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

”也就是说,赵州桥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生:

只有一个大桥洞,没有桥墩。

  师:

读了茅以升的这一说明,可以确信,我们刚才对课文的理解是完全正确的。

   那么,刚才有同学认为雄伟、坚固、省料等等是赵州桥最大的特点,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还存在哪些不足呢?

  先说“雄伟”吧。

刚才我们已经明白:

这一段课文第一句以后的内容并不是围绕“雄伟”来说的,这与第三段说“美观”的写法不同。

根据第一句的意思去断定整个这一段的意思,显然不行;没有掌握整个一段的内容。

而且从写作意图来说,它是要让读者了解认识赵州桥在桥梁设计上的科学价值,而不是为了向读者说它的外观如何如何。

总之,问题有两个:

一是未全面掌握课文内容,二是未透彻领会写作意图。

(板书:

未全面把握内容、未领会写作意图)

   师:

再说“坚固”和“节省石料”。

坚固的确是一个特点,但不是本文所要说明的主要特点,所以只在第三自然段第一句中用“坚固”一词顺便提到,而且并没有具体解说的内容。

认为“坚固”是赵州桥最主要的特点,这一看法没有紧扣课文。

至于“节省石料”,这是设计的副产品,不是设计的出发点。

不造桥墩首先是为了减轻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确保桥身安全,同时又能有利于行洪。

所以“节省石料”也不是赵州桥最大的特点。

以上毛病,仍是由于没有全面掌握课文内容,也未领会课文的写作意图。

下面,请来小结一下上面几种看法的共同毛病?

  生:

共同的毛病,都是没有全面掌握课文内容,没有很好地领会课文的写作意图。

    师:

所以,我们要正确地理解课文,一方面,需要有活跃的思维,刚开始分析时,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但最终我们必须辨别出有缺陷的甚至是有错误的理解,从不同的理解中得到最正确的理解。

而基本的方法,就是全面地掌握课文内容,看清课文的写作意图。

  师:

下面概括段落大意。

既然钻研课文要全面准确地掌握内容,而概括段意是对全段内容的浓缩,自然也要求必须全面、准确地表达内容。

  生:

(概括段意——略)

  师:

(最后将学生概括的段意组织成句,略)请注意:

最后一段是与上文相同的说明,还是对上文内容画龙点睛的总结呢?

××同学,你归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