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分析描写手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9100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诗歌分析描写手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诗歌分析描写手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诗歌分析描写手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考诗歌分析描写手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考诗歌分析描写手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高考诗歌分析描写手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高考诗歌分析描写手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高考诗歌分析描写手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诗歌分析描写手法题.docx

《高考诗歌分析描写手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诗歌分析描写手法题.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诗歌分析描写手法题.docx

高考诗歌分析描写手法题

高考诗歌分析描写手法题

一、知识梳理

1.正侧结合

即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景方法。

正面描写是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从与景物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景物的特点就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边地天气寒冷就用了正侧结合的手法。

“胡天八月即飞雪”写雪来得早,“千树万树梨花开”写雪之大,在正面描写风猛雪大之后,通过人的感受侧面描写严寒,“狐裘不暖”,连裹着软和的“锦衾”也只觉单薄。

将军和都护的“铁衣冷难着”,居然拉不开角弓。

2.五觉结合

五觉结合就是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各种感觉来写景,利用各种感官多角度写景,景物富于立体感,鲜明生动。

比如白居易的《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诗人依次从自己的触觉、视觉和听觉来写雪,突出了雪之大。

“已讶衾枕冷”,先从人触觉写感到“衾枕冷”,从而点出是“夜雪”。

“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时闻折竹声”从听觉写雪势有增无减。

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3.时空对举

时空对举是指诗人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描写景物来营造意境。

时间上是一天或一年当中时光的变化。

空间上是远近、高低、上下、内外。

让读者在时空交错中去领受空间的阔大、时间的悠远。

如柳中庸的《征人怨》中第三句“三春白雪归青冢”,从时间上落笔,已是暮春,在苦寒的塞外所见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第四句“万里黄河绕黑山”从空间落笔,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

“三春白雪”与“万里黑山”时空对举,极尽苍凉辽阔,不仅写出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辛苦。

4.远近结合

远近结合、上下结合都是按空间顺序多角度写景方法,能使所写景物层次分明,立体生动,读者可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5.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可分为以动衬静、化静为动、化动为静等写法。

如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遥看瀑布挂前川”一句就是化动为静,远处的瀑布好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中间,李白将流动的水当作静止的布来写,一个“挂”字化动为静,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以动衬静是通过描写动态景物来反衬突出静态景象,营造出更清幽宁静的意境。

如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澈的泉水在岩石上叮咚流淌,以泉水流淌的清音衬托山林的幽静。

6.虚实结合

“实”主要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虚”是指亲历的场景、历史场景、梦中场景和设想的未来场景,还可指实体形象所暗示出来的空白形象,包括人物的心理、抽象议论、景中之情等。

虚实结合可分为虚实对比和虚实衬托。

如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的前二句“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诗人实写自己在客栈抱膝枯坐、形影相吊的思乡之景;后二句“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设想家人围灯夜谈远行的自己。

全诗由实入虚,以虚衬实,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孤寂心情。

7.声色结合

是指诗人调动自身的听觉、视觉从声音和色彩这两个角度展现景物特点的写景方法,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能让读者如临其境。

8.点面结合

 “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

在写景状物时点面结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如马子严的《阮郎归·西湖春暮》(2014年安徽卷)中描写暮春之景时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上片的“香红渐渐稀”是面的描写,下片的“花褪雨,絮沾泥”则是点的刻画。

点面结合,细腻传神写出了春意阑珊的景象。

9.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

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人物的动作描写能细致入微地揭示人物心理活动,准确地表现人物的性格。

如苏轼《阮郎归·初夏》中“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二句,细致描绘初夏少女嬉水的情景,拿着“玉盆”,以“纤手”戏“清泉”,真切地展现了少女轻快、喜悦的心情,塑造了一个欢快清纯、无忧无虑、清新可爱的少女形象。

10.列锦

列锦是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组合,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

其本质就是“意象组合”或称“意象叠加”“意象连用”。

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这三句中的九个名词组成了一幅萧瑟冷寂的深秋晚景图,把天涯游子的羁旅惆怅烘托得十分浓烈。

11.衬托

为了突出真正要表现的主要事物,而用一些相似、相关、相反的次要事物作为背景加以烘托。

衬托可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是用同类事物或相似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反衬是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以动衬静、以虚衬实等。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使之形象鲜明。

12.对比

对比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或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

用一个事物的反面特点与其正面特点比较叫反面对比,用反面事物与正面事物比较叫反物对比。

按对比事物性质又可分为虚实对比、今昔对比、哀乐对比等。

如李白的《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越中览古》中后两句写昔日宫殿的热闹与今日宫殿的凄凉,形成反面对比。

而前三句写越国灭掉吴国后越国的繁盛与与第四句今日宫殿的凄凉又构成反物对比。

因前三句是对历史事件的追忆,是虚写;最后一句是对今日越国宫殿的描写,是实写。

所以从对比事物的性质上看,又是今昔对比、虚实对比。

13.渲染

渲染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地描写,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

如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了夜的深和静。

14.烘托

烘托是指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

使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

最常见的写法是以物烘托人。

如高适的《别董大》首二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展示出一幅日暮黄昏、沙尘漫天、遥空断雁、大雪纷飞的北方荒原天寒地冻的暮天景象。

通过这送别时的环境描写烘托出离愁别恨的低沉气氛。

比喻、比拟、夸张和借代四种修辞手法也是高考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描写手法,已在本人公众号《高考古诗阅读题讲析(05)|分析修辞手法题》一文中讲解,在此不再赘述。

二、题型分析

1.(2016年北京卷)“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下列诗句“声色兼备”的一项是(  )

A.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

(李商隐《齐宫词》)

B.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陈羽《从军行》)

C.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

(韩元吉《送陆务观福建提仓》)

D.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2.(2017年全国卷Ⅰ)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3.(2018年浙江卷)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4.(2015年江苏卷)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高考分析描写手法题主要有选择题和简答题两种。

第1题是单选题,只考查了“声色结合”这一种描写手法;第2题是双选题,题中A项和B项都从句意和描写手法角度赏析,分别考查了衬托和比喻。

第3题和第4题是简答题,第3题是给出了描写手法“点染”,第4题没有给出描写手法。

三、解题技法

1.注意描写手法的综合运用

描写手法在诗句中常以连用、套用的形式综合运用。

因此,在答题时需要从不同角度具体分析,以防止出现遗漏描写手法的失误。

如柳永的《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三句形式上是一问一答的设问修辞;内容上是诗人设想与恋人别后的情景,是虚写。

“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名词意象叠加的列锦修辞。

综上分析,这是设问中套用了虚写和列锦修辞。

2.注意区分相似的描写手法

 借代与借喻、衬托与对比、比喻与比拟、拟人与拟物、衬托与烘托等都是易混的描写手法。

例如,衬托与对比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1)衬托描写的是两个事物;对比可以是两个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2)对比的两个事物是并列关系,不分主次,突出两者;反衬的两个事物是偏正关系,主次分明,只突出其中一者。

 (3)对比常用于议论,而反衬多用于描写。

3.依照三步法分点分步答题

分析描写手法题按照“指→析→点”三步法做答。

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描写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描写手法是如何运用的,此步要用规范的语言格式表述,如分析对比的表述格式是“用(将)……与……对比”。

第三步指出描写手法产生的艺术效果,点出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此步要准确使用效果术语和情感术语。

四、解题示例

5.(2015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月圆①

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

②绮逾依:

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

③未缺:

指月圆。

④列宿:

众星。

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此题是赏析描写手法试题,题干中明确给出了要求分析的描写手法,即“虚实结合”,因此,答题时可省略指出手法这一步。

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时,要答出何为虚写、何为实写、虚写与实写是何关系这三个要点。

第三步点出虚实结合在抒情上的作用。

按照“析→点”两步法,此题答案拟为:

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是实写。

故园桂花正该开放是虚中有实,万里清辉是实中有虚。

虚实结合(析),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盼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

(点)

 

【巩固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

盘香的烟缕。

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①全联视听结合(指),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

(点)“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析),“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指+析)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

(点)

(答出视听结合并加以分析,给2分;若答出衬托或动静结合并加以分析,可给1分。

答出光影变化,给1分;答出比拟手法并加以分析,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